李白乘舟將欲行[2],忽聞岸上踏歌聲[3]。桃花潭水深千尺[4],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1]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題作“桃花潭别汪倫”。宋本題下注:“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醖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據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殘卷,皆謂汪倫為汪華五世孫,曾為涇縣令,任滿後辭官居涇縣之桃花潭。
[2]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行”。
[3]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唱方式。《舊唐書·睿宗紀》:“上元日夜,上皇御安國門觀燈,出内人連袂踏歌。”《資治通鑑》則天后聖曆元年:“(閻知微)為虜蹋歌。”胡三省注:“蹋歌者,聯手而歌,蹋地以為節。”
[4]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一一:才子神童出口成詩者多如此,前夷後勁。
范梈批選《李翰林詩》卷二:此非必其詩之佳,要見古人風致如此。
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詩有四格:曰興,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贈汪倫》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興也。陸龜蒙《詠白蓮》曰:“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此趣也。王建《宫詞》曰:“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此意也。李涉《上于襄陽》曰:“下馬獨來尋故事,逢人惟説峴山碑。”此理也。悟者得之,庸心以求,或失之矣。
唐汝詢《唐詩解》卷二五: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醖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絶千古。後人效之,如“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别情”,語非不佳,終是杯棬杞柳。
黄生《唐詩摘鈔》:直將主客姓名入詩,老甚,亦見古人尚質,得以坦懷直筆為詩。若今左顧右忌,畏首畏尾,其詩安能進步古人耶?“請君試問東流水,别意與之誰短長?”意亦同此,所以不及此者,全得“桃花潭水”四字襯映入妙耳。
陸時雍《唐詩鏡》卷二〇:妙於言情。
應時《李詩緯》卷四:前平後勁,絶句之體;然此詩下筆已超忽矣。
沈德潛《唐詩别裁》卷二〇:若説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换間。
黄叔燦《唐詩箋注》:相别之地,相别之情,讀之覺娓娓兼至,而語出天成,不假爐煉,非太白仙才不能。“將”字、“忽”字,有神有致。
李鍈《詩法易簡録》:言汪倫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説便無味,借桃花潭水以襯之,便有不盡曲折之意。
于源《鐙窗瑣語》:贈人之詩,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時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徑直無味矣。不知唐人詩有因此而入妙者,如“桃花流(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説項斯”,皆膾炙人口。
按:此詩乃天寶十四載(七五五)游涇縣桃花潭臨别時作。李白另有《過汪氏别業二首》,王琦注引《寧國府志》載胡安定《石壁詩序》,題作《涇川汪倫别業二章》,認為二詩皆贈汪倫,為同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