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肿胀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 注 外淫之邪,伤于阳气,不能运行,则荣血泣而为肿。四肢之阳,交相代谢,而阳气乃竭也。】

阴阳应象大论

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 注 寒气下凝,故生浊阴。今浊气反在上,故生(月真)胀。】

阴阳别论

三阴结谓之水。

【 注 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

结阳者肿四肢。

【 注 四肢为诸阳之本,气归形,气结故形肿也。】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 注 结斜者,偏结于阴阳之间。此多偏于肾脏,故为多阴少阳,而少腹肿也。】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 注 二阴一阳者,少阴少阳也。此肾气与生阳并逆,故善胀。心肾之气,不能相交,故心满善气。】

五脏生成论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遇在足太阴阳明。

【 注 腹满(月真)胀,邪薄于太阴阳明之气分。太阴阳明之支络贯膈,气分之邪转入于经,是以连及支膈胠胁,皆胀满也。】

藏气法时论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欬身重,寝汗出,憎风。

【 注 肾之经病故腹大胫肿。水邪上逆则喘欬生气,下衰则身重,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汗出而恶风。】

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下焦溢为水。

【 注 下焦如渎,水道出焉,病则反溢而为水病。】

腹中论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 注 此乃脾土难于运化,以致胀满不食。】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胷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 注 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为膺肿、颈痛、胷满、腹胀之病,是阳气重上而有余于上矣。而反灸之,则阳热之气,反入经络之阴,则为瘖;若石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冲脉之血,亦从胷中而散于肌腠皮肤之间,故须其与厥逆之脾气并合而后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

【 注 病热者,阳脉盛而三阳之气动之也。三阳俱盛,当主病热头痛。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如阳入于阴,又当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

风论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 注 胃腑受邪,故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也。形寒则(月真)胀,饮冷则泄者,胃气虚伤也。胃者肉其应,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论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

【 注 中焦之阳气日损,故阴气独盛于上,而下焦之阳气亦虚,是以腹胀满也。】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 注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 注 足太阴之脉厥逆,则腹满(月真)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 注 足少阴之脉厥逆,则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上下不交,故腹满也。】

少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 注 足厥阴之脉厥逆,则少腹肿痛而腹胀,泾溲不利,阴缩而肿也。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胻内肿热也。】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 注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 注 虚满者,食气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

奇病论

帝曰:有病(疒龙)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 注 (疒龙)然,浮肿貌,乃水气上乘,非有形之水也。大则为风,紧则为寒,故脉大紧。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水侮土,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 注 此肾脏自生之风,非外受之邪。】

大奇论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 注 满,谓脏气充满也。夫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如满而皆实,是为太过,当即为肿。】

脉解篇

阳明所谓胫肿刹皇照撸俏逶率6栔幰病j栒咚レ段逶拢魂帤馍希c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 注 五月阳气始衰而下,一阴始生而上,阴与阳交争,以致经脉不和而为胫肿不收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 注 阳明之气并于上,迫于阳明之孙络则头痛鼻鼽,迫于太阴之经脉则腹肿也。】

厥阴所谓(疒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为(疒颓)疝少腹肿也。

【 注 三月阳盛之时而厥阴主气,故为阳中之阴。厥阴之气在内而未得尽出,故为(疒颓)疝腹肿也。】

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 注 阴气下而复上者,谓冬至一阳初生,阴气下降,至五月阴气复上也。阴气下归于水脏,至阴气从上而渐盛,则水邪随气而上升,上客于脏腑之间,故喘而为水也。】

所谓胷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胷痛少气也。

【 注 此水气上乘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 注 十一月万物之气,皆藏于中,故主病腹胀也。】

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元府者,汗空也。

【 注 水由中焦入胃之饮而生,从下焦决渎而出,故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水聚于下,则反溢于上,故肿胀于皮肤之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肾气动则水液上升而为汗矣。逢于风,则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盖因风而致水肿于皮肤间也。】

调经论

帝曰: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 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余则胀。《灵枢经》云:脾气实则泾溲不利。盖土气盛实,则克制其水而不流。脾主四支,故虚则不用。】

帝曰: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飱泄;不足则厥。

【 注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飱泄矣。肾为生气之原,故不足则厥逆而冷。】

标本病传论

肺病喘欬,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体重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 注 冬气收藏,夏气浮长。日出气始生,日入气收引。肺主气,故终于气之出入也。】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 注 夏早食者,寅卯之时木气绝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时金气旺而木气绝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 注 冬之人定在亥,谓土败而水胜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绝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 注 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灭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绝而不能生也。】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 注 冬夜半后者,土败而水胜也。夏日昳者,阳明所主之时,土绝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 注 冬鸡鸣在丑,乃太阳少阳生气之时气绝,故不能生。夏下晡,乃阳明生气之时,阳明之气亦绝也。】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

【 注 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则腹大胫肿。】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甚则胕肿,上临太阴,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

【 注 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此诸病。】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腹支满。

【 注 此脾土之病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甚则胷中满,胁支满。

【 注 胷内乃心主之宫城,其脉出胁,故病如是。】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大胫肿。

【 注 此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满,溏泄,肠鸣。

【 注 此脾土之虚证,盖淫胜则本位反虚而自伤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 注 此肝木之病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胁支满。复则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

【 注 此寒湿之为病也。】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跗肿。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甚则腹满浮肿。

【 注 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腹满身重,濡泄跗肿。若上临太阴,则湿淫太过,而脾土受伤也。】

五常政大论

土太过,曰敦阜。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其脏脾肾,其病腹满,四肢不举。

【 注 此水湿之为病也。】

水太过,日流衍。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其脏肾心,其病胀。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寒热胕肿。

【 注 此火热之为病也。】

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禾?畜,中满不食,甚则胕肿。

【 注 此水湿之为病也。】

至真要大论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胷,喘不能久立,少腹中痛,腹大。

【 注 气上冲胷者,火炎上也。喘不能久立者,火淫肺金也。热在下焦,则少腹中痛;热在中焦,则腹大也。】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 注 此木淫而土病也。】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胕肿骨痛阴痹。

【 注 此感寒湿之气也。】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腹胀。

【 注 此脾经之病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胷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甚则胕肿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

【 注 此肺经之病也。】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

【 注 传为水者,火淫逼其金水外溢,故为肿满之水。病仰息者,肺气逆而不得偃息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胷腹满,胷胁胃脘不安。

【 注 此阳热中盛之病也。】

少阳司天,客胜甚则胕肿;主胜甚则胁痛支满。

【 注 胕肿者,太阳寒水之气胜也。胁痛支满者,厥阴之初气胜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胷腹满,食已而瞀。

【 注 首面胕肿,湿淫于上也。呼吸气喘,淫于内也。胷腹满者,初气之木胜,伤土也。】

少阳司天,主胜则胷满咳仰息。

【 注 此主气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肺受制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

【 注 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者,因客淫于下而太阴之主气自病也。终之主气乃太阳寒水,客气乃司天之湿土,故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乃湿气上逆,而病及于厥阴之经也。】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

【 注 清气动下者,清肃之天气而动于下也。少腹坚满而数便泻者,太阳寒水之病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泻。

【 注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心痛否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

太阳之胜,皮肤否肿,腹满食减。

【 注 皮肤否肿者,太阳之气主表也。腹满食减者,水气乘脾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 注 少腹满腰脽重强者,湿气下淫而及于肾也。足下温头重者,风火之气复流于下也。足胫胕肿者,土淫而水泛也。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者,水邪之从下而中,中而上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胷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 注 阴湿盛,故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阴气上逆,则胷中不便。咳喘有声者,饮乘于肺也。】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 注 热乃君火之气也。】

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之发,民病胁腹、胷背、面目、四肢(月真)膹胪胀。

【 注 此火热盛而精血伤也。】

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小腹。

【 注 此肺金之病也。】

帝曰: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瘈、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 注 辛甘发散为阳,故有病应发散者,即当远热而不远热矣。酸苦涌泄为阴,如有病而应攻里者,即当远寒而不远寒矣。如虽病而不宜发表攻里,若妄犯之,则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若无病而不远热不远寒者,则坚痞腹满身热吐下之病生矣。时谓四时。治以胜者,如犯热则以所胜之寒治之,犯寒则以所胜之热治之。】

灵枢经

本神篇

脾藏荣,荣舍意。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 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实则腹不能转输其水也。】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 注 肾者胃之关,故实则关门不利而为胀。】

师传篇

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飱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 注 热中寒中者,寒热之气皆由中而发,内而外也。】

海论

膻中者为气之海。气海有余者,气满胷中,悗息面赤。

【 注 膻中以司呼吸,故气海有余者,气满胷中。】

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濇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

【 注 大者邪盛,坚者邪实,濇者气血虚而不流利。濇而坚者为阴,其胀在脏;大而坚者为阳,其胀在腑。】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胷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 注 胀之舍在内者,脏腑之外,空郭之中;在外者,皮肤腠理之间。谓胀在无形之气分也。】

黄帝曰:脏腑之在胷胁腹裹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岐伯曰:夫胷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冲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 注 营气循脉,卫气逆于脉中则为脉胀,若并脉而循行于分肉则为肤胀,当取足阳明胃经之三里而泻之。在于肤脉而近者一泻,在于城郭而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盖留之则为脏腑之胀矣。卫气出于太仓,故泻胃之三里。】

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欬;肝胀者,肋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飱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月真)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 注 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脏腑之胀也。】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 注 胀有虚实,当补当泻,其道惟一,无二岐也。逆顺者,谓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逆顺而为行也。先天之精,水谷之精,两精相搏,合而为神。塞其空者,外无使经脉肤腠疏空,内使脏腑之神气充足,自无厥逆之患矣。】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有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 注 夫卫气与脉内之荣气相逆顺而行,得天地自然之和气,外内出入,阴阳递更,终而复始,应四时寒暑之往来,五谷乃化,荣卫生焉。若厥逆之气自下而上,荣卫失常,则真邪相攻而合为胀矣。】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 注 下焦先天之真元,上与阳明相合,化水谷之精微,生此荣卫二气。荣卫之气,通会于腠理,与荣卫合并而充行于形身者也。故荣卫二气合之于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气,厥逆在下,则荣卫之气留止于上,下焦寒水之气上逆,则真邪相攻,荣卫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诊,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 注 卫气之逆于内而为胀者,在于宫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于肉肓而中气穴故也,故针不中气穴,则气闭于内,不得外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不能上越。故三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气穴,恶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别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道。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 注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归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流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灌精而濡空窍者也。阴阳者,少阴阳明也,不和则液与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阴。液溢于外则髓液皆减而下,下流过度则骨虚而腰痛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则津液不得注于海而四海闭塞,三焦之气不能通泻于肌腠则津液不化,济泌之汁,不得渗于膀胱,则下焦胀。水溢于下,则上逆而为水胀。】

本脏篇

脾偏倾则善满善胀。

【 注 端正则神志和利,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水胀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 注 目窠上微肿,水循经而溢于上也。颈脉动,水伤气而及于脉也。水邪上乘于肺,故咳。太阳之气虚而水流于下,则阴股寒,足胫肿。水泛而土虚,故腹大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 注 无形之气,故(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不坚。气胀,故腹大身尽肿。寒气在肌腠,故皮厚窅深。病在气,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寒气在皮肤而脾土未伤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 注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苍黄,腹筋起者,土败而水气乘之也。】

玉版篇

腹胀身热,脉大,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

刺节真邪篇

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yin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

【 注 腰脊者,从大椎至尾骶,乃身之大关节也。津液淖泽于肢胫,则筋骨利而胫能步趋,肢能如翼之翔也。津液从宗脉而上濡于空窍,故曰茎垂者,身中之机,yin精之候,津液之道也。如饮食不节,喜怒不时,则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囊,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也。】

金匮要略 【 汉?张机】

肿胀

肺痈篇曰:肺痈,胷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欬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五脏篇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水气篇曰: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胷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仰。风气相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胷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胷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活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胷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胷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欬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里水,越婢加朮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胷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师曰:寸口脉迟而濇,迟则为寒,濇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朮汤主之。

腹胀

痓篇曰: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黄疸篇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

中藏经 【 汉?华佗】

论水肿脉证生死

人中百病难疗者,莫出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关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得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皆多种,状各不同,所以难治。由此百状,人难晓达。纵晓其端,则又以娇恣不循理法,冒犯禁忌,弗能备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元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于一身。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胷肿起。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趺肿。元水者,其根在胆,其状先从面肿至足。风水者,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肿。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状小腹肿大。里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气水者,其根在大肠,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良由上下不通,开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其脉洪大者死。久不愈之病,令人患水气,临时发散,归五脏六腑,则生为病也。消渴者,因冒风冲热,饥饱失常,饮酒过量,嗜欲伤频,或服药石久而积成使之然也。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水胀

大凡水病难治,瘥后特须慎口味,不则复病。水病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难愈也。代有医者,随逐时情,意在财物,不本性命,病人饮食于贵胜之处,劝令食羊头蹄肉,如此未见有一愈者。又此病百脉之中气水俱实,治者皆欲令泻之便虚,羊头蹄极补,那得瘳愈?所以治水药,多用葶苈子等诸药。《本草》云:葶苈久服,令人大虚。故水病非久虚,不得绝其根本。有蛊胀,但腹满不肿;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大凡医者不善诊候,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或但见胀满,皆以水药,如此者仲景所云愚医杀之。

水肿有五伤

水有十种,不可治者有五: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出伤脾,第四背平伤肺,第五足下乎满伤肾,此五伤必不可治。

水病禁忌

凡水病大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中军侯黑圆,治胆。元水,先从头面至脚肿,头眩痛身虚热,名曰元水。

仁斋直指方 【 宋?杨士瀛】

肿证

凡肿其状目泡上下微肿如裹水,通身浮肿,欬喘怔忪,股间清凉,小便濇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浮肿也。如饮隔痞满,腹鸣骨痛冷痢,则曰气分,亦曰水气。经脉不行,血化为水,四肢红肿,则曰血分。皆水气之所由作也。气分宜桂朮汤,血分宜桂苓汤。大凡虚肿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至若蛊胀而肚上有青筋,腹满而大便滑泄,久疟而转作虚浮,与夫唇黑伤肝,缺盆平伤心,脐突伤脾,足心平伤肾,背平伤肺皆为不治之证。或肉硬或手掌平者,亦不治。

胀证

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朝则阴消阳长,谷气易行,故能食,暮则阴长阳消,谷气难化,故不能食,是为谷胀。脾土受湿,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忪喘息,是为水胀。七情郁结,气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痛闷呕逆,小便多,大便黑,妇人多有之,是为血胀。久病羸乏,卒然肿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利频频,未见一愈者耳。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肿胀论

经云:平治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又鼓胀之病,治以鸡屎醴。名医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皆肿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嗌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别之。又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归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此五者必不可疗也。治法云:腰以上宜发汗,腰以下利小便。钱氏论虚实腹胀,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胀者,宜服大黄丸、白饼子、紫霜丸下之。更详认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虚则久病吐泻后,其脉微细,脾主目胞,胞虚肿,手足冷,当先服塌气丸,后服异功散,及和中丸、益黄散,温其气。因于气肿者,橘皮煎丸。因于湿为肿者,煎防己黄芪汤,调五苓散。因于热为肿者,服八正散。又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栀豉汤中加黄芩。如热在下焦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则阳气自化,黄蘗、黄连是也。

肿满

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其证如溢囊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故喘欬不定,葶苈丸主之。

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阴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犀角汤主之。

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过湿则为泥。湿为病也,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故甚则胕肿矣。

胀病

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甚则腹胀也。火主长而茂,形貌彰显,升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返则气结不散,胀满如饱,吴茱萸汤主之。

病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肠不传,逆满,鸡屎醴散。

膺肿颈痛,胷满腹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阳气有余,郁于胷也,不可针灸,宜服顺气汤、小茯苓汤主之。

胃寒主收,水谷不化泄泻,寒之气在上,肠热之气在下,故胀而泄,妙应丸主之。

东垣十书 【 元?李杲】

中满腹胀论

六元正纪论云:太阴所至为中满;太阴所至为(禾畜)满;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论云:脾乃阴中之太阴,司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天为阳为热,主运化;地为阴为湿,主长养。无阳则阴不能生化,故云脏寒生满病。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经云: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所谓胃中寒则胀满者是也。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胷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又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寒水为胀。与通评虚实论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胃之募同取者泻也。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者是也。宜以辛热散之,以苦泻之,淡渗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湿,如开鬼门,洁净府,温衣缪刺其处,是先泻其血络,后调其真经,气和血平,阳布神清,此正治也。或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辞。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实腹满,仲景以大承气汤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属热胀。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也。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是感风寒之邪传里,寒变为热,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讝语。是太阳阳明并大实大满者,大承气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承气下之。泄之则胀已,此之谓也。假令痎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得之,不实时发,至秋暑气衰绝,而疟病旋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饮子者是也。内虚不足,寒湿令人中满,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更以脉家寒热多少较之。胃中寒则胀满,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正同。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胃中寒湿郁遏也。太阴(月真)胀,腹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所说寒胀之多如此。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谓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湿。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寒热药下之。或伤酒湿面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胀亦是热胀。治热胀,分消丸主之。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以至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水肿

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朮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宜二陈汤加白朮、人参、苍朮为主,佐以黄芩、麦冬、炒栀子制肝木。若腹胀少佐以厚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加减,必须补中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产后必须大补血气为主,少佐苍朮、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朮补脾,若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黄芩之属。

腰以下肿宜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此仲景之要法也。

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败,愈下愈虚,虽刦效目前,而阴损正气,然祸亦不旋踵而至。

大法宜大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用。

阳病水兼阳证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水之为病不一,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锢疾,虽有扁鹊亦莫能为,则知肿之危恶非他病比也。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而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溢,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其状目泡上下微起,肢体重着,欬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濇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治法身有热者,水气在表,可汗;身无热者,水气在里,可下。其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耳。证虽可下,又当权其重轻,不可过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吾恐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

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风肿也;皮厚四肢瘦削,腹胁膨胀,气肿也。皮间有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

妇人怀胎,亦有气遏水道而虚肿者,此但顺气安脾,饮食无阻,既产而肿自消。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皆不治。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濇,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子。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濇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阳水肿,败荷叶烧灰存性为末,米饮下。若可下者,以三圣散,牵牛、枳实、萝卜子三味,看大小虚实与服。气实者,三花神佑丸、舟车丸、禹功散选用。

鼓胀

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膨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蛊侵蚀,有蛊之义。验之治法,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无有不安。医不察病起于虚,急于作效,衒能希谢;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愈甚,真气愈伤,去死不远。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石中黄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亦须随证顺时加减用之。余友俞仁叔儒而医,连得家难,年五十得此疾,自制禹余粮丸服之。予诊其脉弦濇而数紧,曰:此丸新制,煅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见血,骨立而死。又杨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疟已半年,患胀病,自察必死,来求治。诊其脉弦而濇,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朮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厚朴为佐,生甘草些少作浓汤饮之,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因汗而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中间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又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于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诊其脉数而濇,重似弱。予以四物汤加黄连、黄芩、木通、白朮、陈皮、厚朴、生甘草,作汤与之,近一年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以保天寿。或曰:气无补法,何子补气而获安?果有说以通之乎?予曰: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气之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恐增病势。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运行,邪滞所著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成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或曰:子之药审则审矣,何效之迟也?病者久在床枕,必将厌子之迂而求速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矣,势笃矣,欲求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胀病将终不可与利药耶?余曰:灼知其不因于虚,受病亦浅,脾胃尚壮,积滞不痼,而又有有余之证,亦宜略与疏导。若授张子和浚川散、禹功丸为例,行迅速之策,实所不敢。

鼓胀又名单鼓,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须远音乐,断厚味,大剂参朮,佐以陈皮、茯苓、苍朮之类。有血虚者,用四物汤行血药。有脉实坚人壮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参朮为主。

凡补气必带厚朴宽满。厚朴治腹胀,因味辛以气聚于下焦故也,须用姜汁制之。

如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胀者,是气虚,宜参、朮、厚朴、陈皮。如瘦人腹胀者,是热,宜黄连、厚朴、香附、白芍。

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宜抵当丸,下死血。

如因有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

如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藿香、麻黄、升麻、葛根、桂枝。

因大怒而腹胀者,宜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仁、芦荟。实者按之不坚不痛。治须实者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以补为要。

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

腹胀不觉满者,食肉多,以黄连一两、阿魏半两,酢浸蒸饼为丸,同温中丸,白朮汤下。

食肉多腹胀,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夏曲,蒸饼丸服。

世医得效方 【 元?危亦林】

肿满有可治不可治

男从上而肿下,女从下而肿上,所患未久漩利肿退,喘定则愈矣。

凡水肿大喘,气粗不食,乃肾水盈溢上行,旁浸于肺也,不治。

禁忌

凡水肿惟忌盐。虽毫末许,不得入口。若无以为味,即水病去后,宜以酢少许,调和饮食。不能忌盐勿服药。果欲去病,切须忌盐。

胀病有寒有热

寒胀者,腹满濡时减,吐利厥冷,宜温之。

热胀者,以阳并阴则阳实阴虚,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脉必浮数,浮则为虚,数则为热,阴虚不能倡导,饮食如故,腹中胀满者,为热胀。

凶证

腹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差。若脐心突起,利后复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肾俱败,不治。腹满欬逆,不得小便,不治。腹大满而下泄,不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