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情志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 注 心志喜,故发声为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在志为喜,此心中和乐也。过于喜则心志自伤。恐胜喜者,恐为肾志,水胜火也。】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 注 肝者将军之官,故在志为怒,而发声为叫呼也。怒伤肝者,用志太过,则反伤其体矣。悲胜怒者,悲为肺志,以情胜情也。】

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 注 脾主运用,故其志在思,发声为歌也。思伤脾者,用志则伤气,气伤则脏伤也。怒为肝志,故能胜思。】

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 注 肺志在悲,故发声为哭。脏气变动,则及于喉而为欬也。若精气并于肺则忧。忧伤肺者,过则损也。喜则气散,故能胜忧。】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 注 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呻出之。肾藏志而为作强之官,故虑事而时怀恐怖也。恐伤肾者,恐惧而不解则伤精也。思虑深则处事详,故胜恐。】

灵兰秘典论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 注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主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乐出焉。】

玉机真脏论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 注 因而喜大则心气虚而肾气乘于心矣,怒则肝气伤而肺气乘于肝,思则脾气伤而肝气乘于脾,恐则肾气伤而脾气乘于肾,忧则肺气伤而心气乘于肺矣。如一脏虚而受乘,即传之五脏,五脏有五变,则五五二十五变矣。如喜大而肾气乘心,心即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是五脏传化,亦各乘其所胜。故曰,传者乘之名也。】

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 注 怒为肝志,肝主藏血,怒则肝气上逆,故甚则呕血;木气乘脾,故为飱泄。脾位中州,肝脏居下,故呕血飱泄,皆为气上也。喜则志意和达,荣卫疏通,其气舒徐而和缓矣。心气并于肺则悲,心悲气并,则心系急,而上焦之气不通,荣卫不能行散矣。气郁于中则热,中气不运行,故潜消也。恐伤肾,是以精气退却而不能上升。膻中为气之海,上出于肺,以司呼吸,然其原出于下焦,故精气却则上焦闭,闭则生升之气还归于下而下焦胀矣。上下之气不相交通,故气不行矣。寒气客于腠理,则腠理闭而气不通,故气收于内矣。炅则腠理开,汗大泄,则阳气从而外泄矣。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散矣。思则心神内存,正气留中而不行,故气结矣。】

调经论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 注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故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金气反胜而为悲。】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 注 肝志怒,故血有余则肝气盛而主怒。肾志恐,故血不足则母气衰而并于脾,故恐。】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 注 血并上则脉气实而心烦惋,气并于下则不舒气而多怒也。】

大奇论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 注 脉至如华者,如华之轻微也。小肠为心之腑而属丙火,其脉当来盛,反如华者,气予不足也。腑气不足则脏气亦虚,神虚则恐惧自失,神志不宁,故坐卧不安也。小肠之脉入耳中,属听宫,常有所听者,如耳作蝉鸣,或如钟磬声,皆虚证也。遇金水生旺之时而死。】

脉解篇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 注 阳明气厥,则阳明之脉病,乃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也。】

少阳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 注 少阳主气,秋时阳气下降,而不治于外,则少阳之气亦不得出,故少气也。厥阴肝气与少阳标本相合,少阳之气不得出,则肝气当治而亦未得矣。肝气内郁,故善怒。煎厥者,焦烦颠倒也。】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 注 秋时阳气虽入,而阴气尚少,故万物虽衰而未尽去。阴气虽少,当正出之时,而与阳气之入相薄,则少阳厥阴之气皆伤,肝气虚则恐。胆病者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

四时刺逆从论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

【 注 夏气在孙络,而使之溢于肌中,则血气虚却于内矣。阳明脉虚则恐,如人将捕之。】

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 注 夏气浮长于上,而反逆之使下,则气郁不疏而使人善怒也。】

经脉别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 注 堕则伤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木胜土,故淫气害脾。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者心之盖,故淫气伤心。】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 注 疲劳伤筋,故汗出于肝。】

宣明五气论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胆为怒。

【 注 胃受肺之寒气所逆,而欲复出于胃,故为哕。胃之逆气,下并于肾则为恐。盖肾于胃戊癸相合也。胆为中正之官,性秉刚决,病则气郁而为怒。】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 注 心为阳脏,yin精并之故喜。肺虚而肝气并于肺则悲,肝虚而脾气并于肝则忧,脾虚而肾气并于脾则畏。阴气少,阳气入阴,阴阳相薄故恐也。】

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 注 阳分之邪入阴,则病者静,盖阴盛则静也。阴分之邪出阳,则病者多怒,盖阳盛则怒也。】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 注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五脏阴阳之正气也。反得所胜之脉者,邪贼盛而见于脉也。在内所伤之脏气,而外见于脉,故名之曰阴出之阳。邪出于脉则血有余,经曰血有余则怒,此正气为邪气所胜,故为不治。所谓不治者,谓五脉皆为邪胜也。如五脏之气为邪所胜,见四时相克之脉,皆为死不治矣。】

风论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舌焦而津液绝。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 注 肝开窍于目而主泣,故善悲。风木合邪,则火热盛而嗌干,肝气病,故善怒。】

病能论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 注 肝虽顺传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气,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为怒狂。】

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 注 肝气上逆则阳气暴折而不得出,阳气难于流行则肝气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 注 虚者,精气夺也。少阳经脉入耳中,故无所闻。肝病者,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

痹论

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 注 淫气忧思,则心气不藏,而痹聚在心矣。】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欬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 注 病在肝而反伤其肺,是以筋挛。血气环逆,故欬嗽。魂魄不安,故哭也。】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 注 夏月阳气外张,而反逆藏于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气善怒也。】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意不乐。

【 注 肾藏志,志不舒,故意不乐。】

岁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

【 注 善怒,肝志之病也。】

岁土不及,民病善怒。

【 注 风木之病。】

五常政大论

发生之纪,其病怒。

【 注 怒,肝气盛也。】

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 注 心神不足也。】

太阳司天,火气高明,喜悲。

【 注 火热铄金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司天,民病善悲。

【 注 阳热中盛之证。】

太阳之复,善悲,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 注 木火之气衰也。】

解精微论

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 注 悲哀则动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肾脏之精水,由宗脉而上通于心外,注于目,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则精持于下,辅之裹之,水精不出于宗脉,故水不行于上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 注 心之所之谓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脏之专精,故水精与心精,共凑于目而为泣。】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不上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 注 精不上传于志而志独悲于上,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阴:《太素》卷二十九水论作「阳」。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 注 骨之精髓充于骨髓,从骨空而上通于脑,故脑渗之为涕也。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与志悲而肾精出于目之为泣者,相同类也。】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行:《素问》解精微论王冰注:「行恐当为流」。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 注 涕泣俱出而相从者,缘肾脏所属之同类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 注 阴阳相持,谓水火之神志,主持于内,则精不出也。冲阴,谓志上冲于脑也。夫目系上属于脑,故志上冲阴则志去走于目,志去则神不独守其精,精神并去,出于目而涕泣皆出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阴所至为语笑。

【 注 此冬病之常也。】

疏五过论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 注 暴怒则血并于阴,故伤阴。暴喜则气并于阳,故伤阳矣。】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缓甚为狂笑。

【 注 缓甚则心气有余,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

本神篇

是故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 注 思虑志意,皆心之所生,是以伤心脏之神气。】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 注 思虑,脾之情。如怵惕思虑则伤心脏之神,神伤则不能主持而恐惧自失。】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 注 忧愁,肺之情。如忧愁不解则伤脾脏之意,意伤则悗乱而四肢不举。】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 注 悲哀,肺之情。如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 注 喜乐,心之情。如喜乐无极则伤肺脏之魄,魄伤则狂,狂则神亦惮散而意不存。】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 注 怒者,肝之情。如盛怒不止则伤肾脏之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喜忘者,神志皆伤也。】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 注 恐伤肾,故恐惧不解则伤肾脏之精。肾主骨,故骨酸痿厥。精时自下者,脏气伤而不能藏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注 肝者将军之官,故气虚则恐,气实则怒。】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注 心气虚则悲盛,实则笑不休。】

经脉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则胷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注 胷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者,有余于内也。】

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注 此少阴肾脏之生气,厥逆于下而为病也。】

邪淫发梦篇

肝气盛则梦怒。

【 注 此邪干五形脏而形之于梦也。】

行针篇

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 注 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心主喜,肝主怒也。】

百病始生篇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 注 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邪客篇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厥论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闷,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 注 风邪淫泺于上下,故病不可已。盖寒之则伤心主之火,热之则伤肾脏之阴,病不可治,故不可已也。悲以喜恐者,心肾之神志伤而悲泣也。短气者,伤其肾气也。不乐者,伤其心气也。】

本脏篇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

【 注 五脏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志意者也,故小则血气收藏而少病。小则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忧愁也。大则神志充足,故缓于事,难使以忧。】

五癃津液别篇

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 注 心悲则脏腑之气,皆上并于心,听令于君主也。气并于心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乃心之盖也。肺举则液上溢,肺主气而水随气行也。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下则为欬,上则泣出矣。】

扁鹊难经

五积具五志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伤寒论 【 汉?张机】

恐怖之脉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

师曰:脉行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中藏经 【 汉?华佗】

情欲成气痹

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伤肺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胷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邪气不胜,易为痊愈。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濇者是也。宜节忧思以养气,慎怒以全真,最为良矣。

恐怖死证

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实时死。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脉诀 【 晋?王叔和】

脉法

肝脏歌曰:逆时生恚怒,顺候脉弦长。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苦痃虚。怒气满胷常欲叫,翳蒙瞳子泪如珠。

千金方 【 唐?孙思邈】

邪热伤肾

羽音人呻而好恚,恚而喜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语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

笑病之原

笑,蕃茂鲜淑,舒荣彰显,火之化也,故喜为心火之志。喜极而笑者,犹燔烁火。喜而鸣,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或心本不喜,因侮戏而笑者,俗谓之冷笑。由是违己心则喜笑涉人,非道而伐之,便惭然失志。或以轻手扰人颈腋腹胁股腘足趺,令人痒而笑者,由动乱扰挠火之用,静顺清谧水之化,皮肤彰显之分属火,嫩薄隐藏之分属水,以火用扰其水分,使人渐然失志而痒,则水衰火旺而为笑。以手自扰而不笑者,不羞不痒故也。然羞惭而痒者,心火之化。人失信志则羞惭者,水衰火实故也。志与信者,肾水之化。但痒而不羞,羞而不痒,皆不能为笑者,化微不能变动故也。

悲病之原

悲,金肺之志,金木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于热,喜痛,故悲痛苦恼者,心神烦热躁乱而非清净,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夫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五脏之志者怒喜悲 【 一作忧】 思恐。若志过度则劳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七情者,喜怒哀乐爱恶欲 【 一作好爱恶。】 肝之所伤,则皆属火热。所谓阳动阴静,故形神劳则躁不宁,静则清平。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先圣曰:六欲七情,为道之患,属火故也。如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又如酒醉而热,则五志七情竞起,故经曰:战栗惊惑、悲笑谵妄、歌唱骂詈、癫狂皆为热。故热甚癫狂者,皆此证也。

儒门事亲 【 元?张从政】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天以气而焘,地以气而持。万物盈乎天地之间,咸以气而生。及其病也,莫不以气而得。且风之气,和平而璺启;热之气,暄而舒荣;火之气,炎暑而出行;湿之气,埃溽而负盈;燥之气,清劲而凄怆;寒之气,寒气而归藏。此六气时化司化之常也。及其变,风之气飘怒而反大凉,热之气大暄而反寒,火之气飘风燔燎而反霜凝,湿之气雷霆骤注而反烈风,燥之气散落而反湿,寒之气寒雪霜雹而反白埃,此六气之变也。故天久寒则治之以暑,天久凉则治之以暄,天久晦则治之以明,天久晴则治之以雨。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所谓九者,怒喜悲恐寒暑惊思劳也。其言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气逆上矣。王太仆曰: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飱泄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王太仆云:恐则伤精却上而不下流,下焦阴气,亦迥环而不散,故聚而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故气不行也。 《新校正》云:不行当作下行。寒则腠理闭,气下行,故气收矣。王太仆云:身凉则卫气沉,故皮肤之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散也。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出,故气泄矣。王太仆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荣卫大通,津液而汗大出也。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王太仆云:疲劳役则气奔速,故喘息;气奔速则阳外发,故汗出;内外皆踰越于常纪,故气耗损也。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王太仆云: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此《素问》之论九气,其变甚详,其理甚明。然论九气所感之疾则略,惟论呕血及飱泄,余皆不言。惟《灵枢》论思虑悲哀喜乐愁忧盛怒恐惧而言其病。其言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和刚柔,如是则邪辟不至而长生久视。是故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荡散而不藏。愁虑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神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瘁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不举,毛瘁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俛仰屈伸,毛瘁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灵枢》论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无寒暑惊劳四证,余以是推而广之。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飱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胷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解发于外,为痈疽。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发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为筋挛,为肌痹,为脉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頞,为目昏,为少气不足以息,为泣则臂麻。恐气所至,为破(月囷)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绿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惊气所至,为潮涎,为目瞏,为口呿,为痴癎,为不省人,为僵仆,久则为痛痹。劳气所至,为咽噎病,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为阴痿,为唾血,为冥视,为耳闭,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为不嗜食,寒气所至为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秽,食已不饥,坚痞腹满急痛,症瘕(疒颓)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炅气所至,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疮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甚则瞀瘈,目昧不明,耳鸣或聋,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禁栗,如丧神守,气逆冲上,唾腥涌溢,食不下,胕肿疼酸,暴瘖暴注,暴病暴死。凡此九者,《内经》有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夫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炅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七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胷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炅可以治寒。寒在外者,以焠针(火矣)熨烙灸,汤而汗之;寒在内者,以热食温剂平之。寒可以治炅。炅在外者,以清房凉榻薄衣,以清剂汗之;炅在内者,以寒饮寒剂平之。惟逸可以治劳,经曰劳者温之,温谓温存而养之。今之医者,以温为温暖之药,差之远矣。岐伯曰:以平为期,亦谓休息之也。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此九者,《内经》,自有是理,庸工废而不行,今代刘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喜怒悲恐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亦以平心为主。今之医者不达此旨,遂有寒凉之谤,羣聚而噪之,士大夫又从而惑之,公议何时而定耶?

医学入门 【 明?李梴】

情病治法

怒伤肝,气上逆,过则呕吐,枳梗二陈汤、绀珠正气天香汤,热者柴陈汤。忧伤肺,其气聚,过则喘促,苏子降气汤、分气紫苏饮。噎膈者,暂用五膈宽中饮。悲伤心胞及肺系,其气急,过则为狂者,枳壳煮散、升阳顺气汤。思伤脾,其气结,过则痞满,退热清气汤、温胆汤、木香化滞汤、木香枳朮丸。此四者,皆令邪气郁结,多见有余之证。又逸则气滞,亦令气结,轻者行动即愈,重者橘皮一物汤。

医宗必读 【 明?李中梓】

恐属四脏

经曰: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盖恐者肾之情志,下章之言他脏者,亦莫不由于肾也。肝藏血,血不足则恐,肝者肾之子也,水强则胆壮,水薄则血虚而为恐矣。胃为恐,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水则为恐也。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夫心藏神,神伤则心怯,所以恐惧自失,火伤畏水之故。按经文论恐有肾肝心胃四脏之分,而肝胆于肾,乙癸同源者也;胃之于肾,侮所不胜者也;心之于肾,畏其所胜者也。故恐之一证,属肾之本志,而旁及于他脏,治法则有别焉。治肾伤者,宜味厚,枸杞、远志、地黄、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之属。治肝胆者,宜养阴,枣仁、山茱萸、牡丹皮、白芍药、甘草、龙齿之属。治阳明者,壮其气,四君子汤倍加茯苓。治心君者,镇其神,朱砂、琥珀、金银箔、犀角、龙齿之属。

医门法律 【 清?喻昌】

心为脏腑之主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忧愁恐惧则伤心。口问篇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怒伤肝治法

凡人有郁郁不乐,忽然气塞而不能言,苟治之不得法则死矣。夫郁证未有不伤肝者也,伤肝又可伐肝乎?伐肝是愈助其郁,郁且不能解,又何以救死于顷刻哉?方用救肝开郁汤,白芍二两,柴胡、甘草各一钱,白芥子三钱,白朮、茯苓、当归各五钱,陈皮二钱,水煎服。一剂而声出,再剂而神安,三剂而郁气尽解。此方妙在用白芍之多至二两,则直入肝经,以益其匮乏之气,自然血生而火熄;又用白朮、当归健土以生血,柴胡以解郁,甘草以和中,白芥子以消膈膜之痰;又妙在多用茯苓,使郁气与痰涎,尽入于膀胱之中,而消弭于无形也。倘人有郁气不解,奄奄黄瘦,亦急以此方治之,何至变生不测哉!

胆怯治法

凡人胆怯不敢见人者,少阳胆经虚也。而所以致少阳胆经之虚者,肝木之衰也。而肝木之衰,又因肾水之不足,法当补肾以生肝木。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芍药、当归、茯神各五钱,柴胡、白芥子、枣仁、肉桂各一钱,水煎服。此方之妙,补肾之中用补肝之品。尤妙再去补心,使心不取给于肝胆之血,则胆之汁有余而怯形可去。又妙用肉桂以入肝,如人得勇往之人,自然顷刻胆壮矣。此治腑实有妙理,人知之乎?

补心丸 【 《千金方》,下同】

当归 防风 芎藭 附子 芍药 甘草 蜀椒 干姜 细辛 桂心 半夏 厚朴 大黄 猪苓各一两 茯苓一方用茯神 远志各二两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极,加热药。

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走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紫石英 人参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麦门冬三两 赤小豆二十四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半夏补心汤 治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或梦山丘平泽。

半夏六两 宿姜五两 茯苓 桂心 枳实 橘皮各三两 白朮四两 防风 远志各二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十黄散 治五脏六腑血气少,亡魂失魄,五脏觉不安,忽忽喜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此皆发于大惊,及当风从高堕下落水所致,悉主之。

雄黄 人参各五分 黄芩 大黄 黄蘗 黄芪 细辛 桂心各三分 黄连 黄香 蒲黄 麻黄各二分 黄环 泽泻 山萸各二分

右十五味,治下筛,未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三匕。羸劣者,更加人参五分,合十分。一方有生黄二分。按崔氏有蜀椒五分,干姜四分。

定志小丸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者。

菖蒲 远志各二两 茯苓 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七丸,日三。加茯神为茯神丸。散服之亦佳。

镇心汤 治风虚劳冷,心气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

防风 当归 大黄 麦门冬各五分 泽泻 大豆卷 白蔹各四分 菖蒲 人参 桔梗 桂心 远志 薯蓣 石膏各二分 秦艽六分 紫菀 干姜 茯苓 茯神 附子各一两 白朮 甘草各十分 粳米五合 大枣五两

右二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内药,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一。按《千金翼》不用粳米,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又方 治肾热,好怒好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腰背动转强直。

柴胡 茯神 黄芩 泽泻 升麻 杏仁 大青 芒硝各三两 淡竹叶 地黄各切,一升 磁石四两 羚羊角一两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外台》茯苓作茯神。

煮散方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俛仰屈伸。

丹参 牛膝 葛根 杜仲 干地黄 甘草 猪苓各二两半 五加皮 石膏各三两 茯苓 远志 黄芩各一两十八铢 羚羊角 生姜 橘皮各二两 淡竹叶鸭子大

右十六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三升,煮两方寸匕,帛裹之时用,动取八合为一服,日二服。

竹沥汤 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

淡竹沥 生地黄汁各一升 石膏八两 芍药 白朮 人参 栀子仁各三两 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两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硝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大镇心散 治心虚惊悸,梦寤恐畏。

麦门冬 当归各五分 紫石英 茯苓 防风 人参 甘草 泽泻各八分 黄芪 秦艽 白朮 薯蓣 白蔹各六分 桔梗 大豆卷 柏子仁 桂心 远志 大黄 石膏各四分 蜀椒 芍药 干姜 细辛各三分

右二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一方无紫石、茯苓、泽泻、干姜,有大枣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

小镇心散 治心气不足,虚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惊。

人参 远志 白朮 附子 干地黄 桂心 黄芪 细辛 干姜 赤小豆 龙齿 防风 菖蒲各二两 茯苓四两

右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男子五劳七伤,八风十二痹,无有冬夏,悲忧憔悴,凡是病皆须服之。

厚朴 五味子 女萎 细辛 牡荆子 芍药 巴戟天 石斛 白蔹 桂心 茯苓 石龙芮 山茱萸 干漆 矾石 龙胆 芎藭 苁蓉 蜀椒 白朮 菊花 续断 远志 人参 黄芪 泽泻 草薢 黄芩各三两 干姜 附子 防风 菖蒲 牛膝各二两半 薯蓣 秦艽各二两 桔梗一两半 羊肾一具,阴干

右三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房室。

石苇圆 黄帝问五劳于高阳负。高阳负曰: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此谓五劳。黄帝曰:何以治之?高阳负曰:石苇丸主之。

石苇 细辛 礜石 远志 茯苓 泽泻 菖蒲 杜仲 蛇床子 肉苁蓉 桔梗 天雄 牛膝 山茱萸 柏子仁 续断 薯蓣各二两 防风 赤石脂各三两

右十九味为末,取枣膏加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三。七日愈,二十日百病除。长服良。

内补散 治男子五劳六绝。其心伤者,令人善惊,妄怒无常;其脾伤者,令人腹满喜噫,食竟欲卧,面目痿黄。六绝令人心下愦愦不欲语,憎闻人声。

干地黄 菟丝子 山茱萸 地麦各五两 远志 巴戟天各半两 麦门冬 五味子 甘草 人参 苁蓉 石斛 桂心 茯苓 附子各一两

右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

镇心丸 治男子妇人虚损,梦寐惊悸,或失精神;妇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风邪鬼疰,寒热往来,腹中积聚,忧恚结气诸病。

干地黄十二分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苁蓉 麦门冬 远志 大黄 当归 大豆卷 卷柏 干姜各五分防风 人参 泽泻 秦艽 丹参各六分 (上庶下虫)虫十一枚 石膏 芍药 柏子仁各三分 乌头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蓣各十分 白蔹 铁精 银屑 前胡 牛黄各二分 白朮 半夏各四分 大枣五十枚

右三十五味为末,蜜枣和捣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无大豆卷、大枣。

大镇心丸 所治与前方大同。凡是心病,悉皆主之。

干地黄八两 牛黄五分,一用牛膝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藭 人参 远志 麦门冬 丹砂 阿胶 甘草 大黄 紫石英 银屑 白蔹 当归 干姜 防风各八两 桑螵蛸十一枚 杏仁 蜀椒各三分 大枣四十枚 泽泻 黄芪 大豆卷 茯苓 薯蓣 茯神 前胡 柏子仁 铁精各五分

右三十二味为末,白蜜枣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加味七气汤 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为病,发则心腹刺痛不可忍,时发时止,发则欲死;及外感风寒湿气作痛,亦宜服之。

半夏汤泡七次,三两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桂心 延胡索炒去皮,各一两 乳香三钱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妇人血痛加当归煎。

除湿补气汤 一名清神补气汤。治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语声不出,寸脉洪大。

苍朮四钱 酒黄蘗 柴胡 黄芪各三钱 酒知母 藁本 生甘草 当归各二钱 五味 陈皮各一钱五分 升麻六钱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之,待少时,以早饭下之。

甘麦大枣汤 治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右三味,水六升,煮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预知子丸 【 《局方》】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语言错妄,忪悸烦郁,忧愁惨戚,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异梦,寤即惊魇,或发狂眩,暴不知人,并宜服此。

预知子去皮 白茯苓 枸杞子 山药 茯神 柏子仁 人参 地骨皮 远志 石菖蒲 黄精蒸熟 朱砂水飞,等分

共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人参汤下。

香附甘草散 【 丹溪】 治怒气。

香附米六两 甘草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立消。

人参散 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之状,头目不利。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 干菊花 茯神 山萸 枸杞各七钱半 柏子仁 熟地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茯神散 治胆虚冷,目眩头痛,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胷中满闷。

茯苓一两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朮 前胡 人参 桂心 熟地 菊花各七钱半 枳壳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补胆防风汤 治胆虚目暗,喉痛数唾,眼目眩冒,五色所障,梦见与人斗讼,恐惧面色变者

防风一钱 人参七分 细辛 芎藭 甘草 茯苓 独活 前胡各八分

右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枣子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单方

忧郁不伸,胷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服七十丸,征士锁甲煎汤下。 【 《集效方》】

病笑不休:沧盐煅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热痰数升即愈。 【 子和】

番红花,主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惊悸。 【 时珍】

治因惊忧怖迫,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者:白雄鸡一头,治如食法,真珠、薤白各四两,水三升,煮二升尽食之,饮汁令尽。 【 《肘后方》】

驴肉主风狂,忧愁不乐,能安心气,同五味煮食,或以汁作粥食。 【 孟诜】

针灸

《素问》曰:肝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肾虚则胷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飞扬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灵枢经》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善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取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厥阴为阖,阖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喜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挟颈。

《甲乙经》曰: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鱼际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憺憺而惊,大陵及间使主之。

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饮不欲食,照海主之。

《千金方》曰:列缺,主四肢厥,喜笑。

内庭,主喜频,数欠伸,恶闻人音。

章门,主四肢懈惰喜怒。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若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

通里,主卒痛烦心,心中懊憹,数欠频伸,心下悸,悲恐。

漏谷,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腹(月真)满急。

天井、神道、心腧,主悲愁恍惚,悲伤不乐。

间使,主善悲惊狂,面赤目黄,瘖不能言。

少冲,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

行间,主心痛数惊,心悲不乐。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虚,令人病不乐,好太息。

太冲,主羸瘦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支正、鱼际、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惊恐。

然谷、阳陵泉,主心中怵惕,恐如人将捕之状。

少府,主数噫恐悸,气不足。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医案

《儒门事亲》曰:戴人之次子自出妻后,体日瘦,语如瓮中出,此病在中也。常捻第三指失笑,此心火也。约半载,日饮冰雪,更服凉剂。戴人曰:恶雪则愈矣。其妻惧太寒,戴人曰:吾用药如鼓之应桴,汝亲也,尚恶凉药,宜乎世之谤我也。至七月,厌冰不饮,病日解矣。

一人因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先生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日: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

戴人路经古亳,逢一妇,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众医皆无术矣。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沧盐成块者二两,用火烧令通赤,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于咽中,吐出热痰五升;次服大剂黄连解毒汤,不数日而笑定矣。《内经》曰:神有余则笑不休。此所谓神者,心火是也。火得风而成焰,故笑之象也。五行之中,惟火有笑矣。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病,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议,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进食,脉得其平。

洛阳孙伯英因诬狱,妻子被系,逃于故人家,是夜,觉胃胁痛,托故人求药。故人曰:有名医张戴人适在焉,当与公同往。时戴人宿酒未醒,强呼之。故人曰:吾有一亲人病欲求诊。戴人隔牕望见伯英曰:此公伏大惊恐。故人曰:何以知之?戴人曰:面青脱色,胆受怖也。后会赦乃出,方告戴人。

霍秀才之子年十二岁,睾丸一旁肿膇,戴人见之曰:此因惊恐得之。惊之为病,上行则为呕血,下则肾伤而为水肿。以琥珀通经散一泻而消散。

《丹溪心法》曰:一妇十九岁,气实多怒,一日,忽大叫而欲厥,盖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上冲。始用香附五钱,生甘草三钱,川芎七钱,童便姜汁煎服;又用青黛人中白香附末为丸,稍愈不除;后用大吐乃安。吐后,用导痰汤加姜炒黄连、香附、生姜,煎下龙荟丸而愈。

一女许婚后,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竟日向壁而卧。其父迎丹溪翁治之,告以故。翁脉毕,谓其父曰:此思则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于是掌其面,诬以外情,果大怒而号泣者三时。令解之,即求食矣。所以然者,悲则气消,怒则胜思故也。翁谓其父曰:病虽瘥,得喜方已。乃谕以夫回。既而果然,疾亦不举。

一妇病不知,稍苏即号叫数四而复昏,丹溪翁诊之,肝脉弦数而且滑,曰:此怒心所为,盖得之怒而强酒也。诘之,则不得于夫,每遇夜自酌解其怀。翁治以消痰降火之剂,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郁,立愈。

东阳吴子方年五十,形肥味厚,且多忧怒,脉常沉濇,自春来得痰气病,医认为虚寒,率与燥热香窜之剂,至四月间,两足弱,气上冲,饮食减。予曰:此热郁而脾虚,痿厥之证作矣。形肥而脉沉,未是死证,但热邪太盛,当此火旺,实难求生。且与竹沥下白朮膏,尽二斤,气降食进,一月后大汗而死。

一女子年踰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呃作,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者也,芦则反尔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肝主气,经曰怒则气逆,气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喜吐,痰尽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麻黄发汗,节能止汗。谷属金,糠之性热;麦属阳,麸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周本心年六十岁,形气俱实,因大恐,正月间染病,心不自安,如人将捕之状,夜卧亦不安,两耳后亦觉火光炎上,食饮虽进而不知味,口干而不欲食,以人参、白朮、当归身为君,陈皮为佐,加盐炒黄蘗、炙元参各少许,煎服自愈,月余而安。

《医学纲目》曰:乡里有一妇人,数次无故悲泣不止,或谓有祟,祈禳请祷备至,终不应。予忽忆《金匮》有一证云: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数欠伸者,宜甘麦大枣汤。予急令治药,尽剂而愈。古人识病制方,种种绝妙如此。

《薛己医案》曰:一妇人元气素弱,痰气时作,或咽间不利,或胷痞等证,余以为郁结伤脾,用加味归脾汤治之而愈。后遇恚怒,前证仍作,惑于众言,以为痰饮,妄用祛痰之剂,吐泻数次,变诸异证,口禁不醒。余以为脾胃复伤,日用六君子一剂,米饮浓煎,常服匙许,至四日渐进粥食,乃服前药,间以归脾汤,喜其善调养,两月余,诸证悉愈。

一妇人因怒患痰厥而苏,左手臂不能伸,手指麻木,口喎眼斜,痰气上攻,两腿骨热,或骨中酸痛,服乌药顺气散之类,诸证益甚,不时昏愦,更加内热晡热。余以为肝经血虚,内热生风,前药复耗肝血,虚火炽盛而益甚也。先以柴胡栀子散,调养肝经气血,数日后,用八珍汤加钓藤钩散,诸证稍愈。又用加减八味丸料,少加酒炒黄蘗、知母黑色者,数剂诸证顿退。乃服八珍汤、柴胡栀子散,半载而痊。后劳役即有复作之意,服柴胡栀子散随安。

《医方考》曰:按《闻见录》云:州监军病悲思,其子迎赫允治之,允告其子曰:法当甚悸即愈。时通守李宋卿御史严甚,监军内所畏也。允与其子请于宋卿一造,问责其过失。监军惶怖汗出,疾乃愈。盖思则气结,惊怖则气浮,浮则气不结矣。此亦以情相胜也。

赵知则,太原人,因喜成疾,巢氏医脉之,为之惊异,出取药,竟不与之。数日,赵悲哭辞家人曰:处世不久矣。巢知其将愈,使人慰之。诘其故,引《素问》恐胜喜以对,可谓得玄关者也。

韩丞相疾,天方不雨,更十医罔效,左友信最后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日当雨。竟出。韩疑曰:岂为吾疾不可为耶?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既而其夕果雨,韩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乃召左至而问之。对曰:公相之疾,以忧得之,私计公相忠且仁,方今久旱,必为民忧,以旱为忧,必以雨而瘳,理固宜然,何待药而愈耶?此亦《素问》喜胜忧也。

一县差拿犯人,以铁索项所犯至县,行至中途,其犯投河而死,犯家告差人索骗威逼至死,即能脱罪,未免破财,忧愤成病,如醉如痴,谬言妄语,无复知识。其主延戴念仁视之,戴云:此以费财而病,必以得财而愈。乃命作三锡锭如银状,预置于泥沟之中,候其至时,诈以锁钥误堕其中,命探之,乃出三锡锭。主曰:银也,吾不用此弗义之财,悉以与汝。其差握视不置,病遂日愈。此亦喜胜忧也。

一女子母甚是相爱,既嫁而母死,遂思念不已,精神短少,厌厌嗜卧,诸药不应。其夫延韩世良治之。韩曰:此病得之于思,药不易愈,当以术治之。乃贿一巫妇,授以秘语。一日,夫谓妻曰:汝之念母如此,不识彼在地下,亦念汝否?吾当他往,汝盍求巫妇卜之。妻欣诺,遂召巫至,焚香礼拜而母灵降矣。一言一默,宛然其母之生前也。女遂大泣。母叱之曰:勿泣!汝之生命克我,我遂早死,我之死,皆汝之故。今在阴司欲报汝雠,汝病厌厌,实我所为,我生则与尔母子,死则与尔寇雠矣。言讫,女改容大怒,诟之曰:我因母病,母反我害,我何乐而思之?自是而病愈矣。此亦以情疗之也。

谭植素谨言,为韶州佐,一日,会堂属官,筵中有萝卜颇大,众羡之。谭曰:尚有大如人者。众皆笑以为无。谭悔恨自咎曰:人不见如是大者,而吾以是语之,宜其以吾言为妄且笑也。因而忧愤,连日不能食。其子煌读书达事,思父素不轻言,因愧赧成疾,必实所言,始可疗病。遂遣人至家,取萝卜如人大者,至官所,复会堂属,强父扶疾而陪。酒至数巡,以车载至席前。众皆惊讶,其父大喜,厥旦疾愈,此亦《素问》喜胜忧也。

《寓意草》曰:吴添官生母,时多暴怒,以致经行复止,入秋以来,渐觉气逆上厥,如畏舟船之状,动辄运去,久卧于床。时若天翻地覆,不能强起,百般医治不效,因用人参三五分,略宁片刻,最后增至五钱一剂,日费数金,意图旦夕苟安,以视稚子究竟。家产尽废,病转凶危,大热引饮,脑间有如刀劈,食少泻多,已治木,无他望矣。闻余返娄延诊过,许以可救,因委命以听焉。余以怒甚则血菀于上,而气不返于下者,名曰厥巅疾。厥者逆也,巅者高也。气与血俱逆于高巅,故动辄眩运也。又以上盛下虚者,过在少阳。少阳者,足少阳胆也。胆之穴皆络于脑,郁怒之火,上攻于脑,得补而炽,其痛如劈,同为厥巅之疾也。风火相煽,故振摇而热;木土相凌,故艰食而多泻也。于是会《内经》铁落镇坠之意,以代赭石、龙胆草、芦荟、黄连之属,降其上逆之气;以蜀漆、丹皮、赤芍之属,行其上脘之血;以牡蛎、龙骨、五味之属,敛其浮游之神。最要在每剂药中,加入生猪胆汁二枚,盖以少阳热炽,胆汁必干,亟以同类之物济之,资其持危扶颠之用。病者药一入口,便若神返其舍,忘其苦口,连进十数剂,服猪胆二十余枚,热退身凉,饮食有加,便泻自止,始能起床,行动数步。然尚觉身轻如叶,不能久支。仆恐药味太苦,不宜多服,减去猪胆及芦龙等药,加入当归一钱人参三分,姜枣为引,平调数日而全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