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周武王

名发。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履之,当时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弃之阨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会伐林者荐覆之;〔诗铭案:「荐覆之」三字原脱,赵绍祖《竹书纪年校补》卷二据《宋书/ 符瑞志》补。〕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为异,乃收养焉,名之曰弃。枝颐有异相。长为尧稷官,有功于民。后稷之孙曰公刘,有德,诸侯皆以天子之礼待之。初,黄帝之世谶言曰:「西北为王,期在甲子,昌制命,发行诛,旦行道。」及公刘之后,十三世而生季历。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昌为西伯,作邑于丰。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币率群臣,与发并拜吉梦。季秋之甲子,赤爵衔书及丰,置于昌户。昌拜稽首受,其文要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太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类此。」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洛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洛出,授尚书:「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梦日月着其身,又鸑鷟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祇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王骈齿望羊。将伐纣,至于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咸曰:「纣可伐矣。」武王不从。及纣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纣。渡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尚于齐。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为宫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于镐。(以上除首二字,末八字,皆出《宋书/ 符瑞志》。)

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水经/ 清水注》引《纪年》:「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水经/ 淇水注》引《纪年》:「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初学记》二十四引:「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

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史记/ 殷本纪》:「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

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汉书/ 律历志》逸书《武成》:「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伪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丁未,祀于周庙。」)

命监殷。(《逸周书/ 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遂狩于管。(《逸周书/ 大匡解》、又《文政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

作《大武乐》。(《吕氏春秋/ 古乐篇》:「武王乃命周公,作为《

大武》。」)

十三年,巢伯来宾。(《尚书序》:「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

荐殷于太庙。(《逸周书/ 世俘解》:「辛亥,荐俘殷王鼎。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案:此是克殷年事。)

遂大封诸侯。(《尚书序》:「武王既胜殷,邦诸侯。」)

秋,大有年。(《诗/ 周颂》:「绥万邦,屡丰年。」)

十四年,王有疾,周文公祷于坛墠,作《金縢》。(《书/ 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序:「周公作《金縢》。」)

十五年,肃慎氏来宾。(《鲁语》:「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八蛮,肃慎氏贡楛矢、石弩。」)

初狩方岳,诰于沬邑。(《书/ 酒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冬,迁九鼎于洛。(《左/ 桓二年传》:「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十六年,箕子来朝。(《史记/ 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

秋,王师灭蒲姑。(《左/ 昭九年传》:「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我东土也。」)

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逸周书/ 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

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史记/ 周本纪》集解:「皇甫谧曰:武王定位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逸周书/ 作雒解》:「武王克殷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十年冬,王崩于镐,时年九十三岁。」《路史/ 发挥》四:「案《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

成王

名诵。(《逸周书/ 武儆解》:「属小子诵。」《史记/ 周本纪》:「武王崩,太子诵代立。」)

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史记/ 周本纪》:「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庚午,周公诰诸侯于皇门。(《逸周书/ 皇门解》:「惟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闳门,会群臣。」)

夏六月,葬武王于毕。(《逸周书/ 作雒解》:「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

秋,王加元服。(《大戴礼记/ 公冠篇》:「成王冠。」)

武庚以殷叛。(《史记/ 周本纪》:「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

周文公出居于东。(《书/ 金縢》:「周公居东。」)

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逸周书/ 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

秋,大雷电以风,王逆周文公于郊。(《书/ 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王曰:『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王出郊。」)

遂伐殷。(《尚书序》:「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三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逸周书/ 作雒解》:「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

迁殷民于卫。(《尚书序》:「成王以殷余民封康叔。」《左/ 定四年传》:「分康叔以殷民七族。」)

遂伐奄。(《孟子/ 滕文公下》:「伐奄,三年讨其君。」)

灭蒲始。(原注:姑与四国作乱,故周文公伐之。《汉书/ 地理志》:「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

四年春正月,初朝于庙。(《诗序》:「《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

夏四月,初尝麦。(《逸周书/ 尝麦解》;「惟四年孟夏,王乃尝麦于大祖。」)

王师伐淮夷,遂入奄。(《尚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

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尚书序》:「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

夏五月,王至自奄。(《书/ 多方》:「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迁殷民于洛邑。(《尚书序》:「成周既成,迁殷顽民。」)

遂营成周。(《尚书大传》:「五年,营成周。」)

六年,大搜于岐阳。(《左/ 昭四年传》:「成有岐阳之搜。」)

七年,周公复政于王。(《明堂位》:「七年,致政于成王。」《尚书大传》:「七年,致政成王。」)

春二月,王如丰。(《书/ 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三月,召康公如洛度邑。(《书/ 召诰》:「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甲子,周文公诰多士于成周,遂城东都。(《书/ 召诰》:「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又《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如东都,诸侯来朝。(《书/ 洛诰》:「孺子来相宅。」又云:「

汝其敬识百辟享。」)

冬,王归自东都。(《书/ 洛诰》:「戊辰,王在新邑,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历家皆以戊辰为十二月晦,此云「冬王归自东都」者,盖伪此书者以古《纪年》用夏正,故云尔也。)

立高圉庙。(《鲁语》:「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

八年春正月,王初莅阼亲政。(《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 阼。」)

命鲁侯禽父、齐侯伋迁庶殷于鲁。(《左/ 定四年传》:「分鲁公以殷民六族。」)

作「象舞」。(《吕氏春秋/ 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彰其德。」)

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左/ 襄二十四年传》:「在周为唐杜氏。」又《昭元年传》:「及成王灭唐。」)

九年春正月,有事于太庙,初用「勺」。(《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质文篇》:「周公辅成王,作『汋乐』以奉天。」)

肃慎氏来朝,王使荣伯锡肃慎氏命。(《尚书序》:「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左/ 昭元年传》:「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

越裳氏来朝。(《尚书大传》:「成王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

周文公出居于丰。(《通鉴外纪》:「周公归政,三年之后老于丰。」)

十一年春正月,王如丰。

唐叔献嘉禾,王命唐叔归禾于周文公。(《尚书序》:「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王命周平公治东都。(《尚书序》:「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约案:周平公即君陈,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十二年,王师、燕师城韩。(《诗/ 大雅》:「溥彼韩城,燕师所完。」)

王锡韩侯命。(《左/ 僖二十四年传》:「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十三年,王师会齐侯、鲁侯伐戎。

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

十四年,秦师围曲城,克之。(「秦」,孙之騄本作「齐」。《晏子春秋/ 内篇谏下第二》:「丁公伐曲沃,胜之。」《类聚》二十四引作「丁公伐曲城」。)

冬,洛邑告成。

十八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左/ 宣三年传》:「成王定鼎于郏鄏。」)凤皇见,遂有事于河。(《宋书/ 符瑞志》,见下附注。)

武王没,成王少,周公旦摄政七年。制礼作乐,神鸟凤皇见,蓂荚生,乃与成王观于河、洛,沈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昃,荣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洛,亦如之。玄龟青龙苍光止于坛,背甲刻书,赤文成字,周公援笔以世文写之。书成文消,龟随甲而去。其言自周公讫于秦、汉盛衰之符。麒麟游苑,凤皇翔庭,成王援琴而歌曰:「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王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出《宋书/ 符瑞志》。)

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周礼/ 大行人》:「

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作伪者以成王亲政,至是十有二年,故为此语。)

归于宗周,遂正百官。(伪《书/ 周官》:「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黜丰侯。(《说文解字/ 丰部》:「乡饮酒有丰侯者。」阮谌《三礼图》:「丰,国名也,坐酒亡国。」崔骃《酒箴》:「丰侯沈湎,荷罂抱缶。自戮于世,图形戒后。」)

二十一年,除治象。(《周礼/ 太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

周文公薨于丰。(《尚书序》:「周公在丰,将没,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毕。」)

二十二年,葬周文公于毕。(见上。)

二十四年,于越来宾。

二十五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逸周书/ 王会解》,文繁不具。)

冬十月,归自东都,大事于太庙。

三十年,离戎来宾。(《逸周书/ 史记解》:「昔者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礼,留而不亲,离戎逃而去之。林氏伐之,天下叛林氏。」)

约案:离戎,骊山之戎也,为林氏所伐,告于成王。

三十三年,王游于卷阿,召康公从。(《诗序》:「《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

归于宗周。

命世子钊如房逆女,房伯祈归于宗周。(《周语》:「昭王娶于房,曰房后。」此以为康王,殆涉昭王而误。)

三十四年,雨金于咸阳。(《述异记》下:「周成王时,咸阳雨金。」)

约案:咸阳天雨金,三年,国有大丧。

三十七年夏四月乙丑,王陟。(《书/ 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乙丑,王崩。」《汉书/ 律历志》:「成王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霸,故《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作《顾命》。翌日乙丑,成王崩。」《通鉴外纪》:「成王在位三十年,通周公摄政三十七年。」)

康王

名钊。(见《书》《顾命》、《康王之诰》。《史记/ 周本纪》:「

成王崩,太子钊立。」)

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召康公总百官。

诸侯朝于丰宫。(《左/ 昭四年传》:「康有丰宫之朝。」)

三年,定乐歌。

吉禘于先王。

申戒农官,告于庙。(《诗序》:「《臣工》,诸侯助祭,遣于庙也。」朱子《集传》:「此戒农官之诗也。」)

六年,齐太公薨。(《太公吕望表》引《纪年》:「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

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书钞》十八引《纪年》:「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

十二年夏六月壬申,王如丰,锡毕公命。(《汉书/ 律历志》:「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毕命丰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册《丰刑》。』」伪《书/ 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秋,毛懿公薨。

十六年,锡齐侯伋命。

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御览》五十四引《寻阳记》:「庐山西南有康王谷。」)

十九年,鲁侯禽父薨。(《汉书/ 律历志》:「成王元年,此命伯禽俾侯于鲁之岁也。鲁公伯禽推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

此作十九年。案:下「二十一年鲁作茅阙门」,乃炀公时事,二十一年炀公已即位,前此尚有考公四年,则此书亦当从《汉志》说,以鲁公薨在康王十六年也。「十九年」三字疑衍。)

二十一年,鲁筑茅阙门。(《史记/ 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为炀公。炀公筑茅阙门。」以《汉志》伯禽薨年推之,此岁为炀公元年。)

二十四年,召康公薨。

二十六年秋九月己未,王陟。(《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外纪》同。)

昭王

名瑕。(《史记/ 周本记》:「康王崩,子昭王瑕立。」)

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复设象魏。(案前于成二十一年云:「除治象。」至此复设象魏,凡四十三年。盖作伪者见《文选》注及《御览》引《纪年》「成、康之世,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乃书此以影射之也。)

六年,王锡郇伯命。(《诗/ 曹风》:「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冬十二月,桃李华。

十四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广弘明集》十一释法琳引《周书异记》:「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泉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悉皆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紫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此何祥也?』由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

秋七月,鲁人弒其君宰。(《史记/ 鲁世家》:「炀公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杀幽公而自立。」)

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初学记》七引《纪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

十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御览》八百七十四引《纪年》:「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祭公、辛伯从王伐楚。(《吕氏春秋/ 音初篇》:「周昭王将亲征荆蛮,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及汉,梁败,王及祭公陨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反振祭公,周乃侯之于西翟。」)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初学纪》七引《纪年》:「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开元占经》一百一、《御览》九百七引上二句。)

王陟。(《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昭王在位五十一年。」《外纪》同,又引皇甫谧曰:「在位二年。」)

穆王

名满。(《史记/ 周本纪》:「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

元年己未春正月,王即位,作昭宫。

命辛伯余靡。(《吕氏春秋/ 音初篇》语,见上。)

冬十月,筑祇宫于南郑。(《穆天子传》注引《纪年》:「穆王元年,筑祇宫于南郑。」)

自武王至穆王享国百年。(《晋书/ 束皙传》引《纪年》。)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汉书•地理志》注。)

六年春,徐子诞来朝,锡命为伯。(《后汉书/ 东夷传》:「穆王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

八年,北唐来宾,献一骊马,是生騄耳。(《穆天子传》注引《纪年》:「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骝马是生騄耳。」《史记/ 秦本纪》集解引「骝」作「骊」。)

九年,筑春宫。(原注:王所居有春宫、郑宫。《御览》一百七十三引《纪年》:「穆王所居春宫、郑宫。」)

十一年,王命卿士祭公谋父。

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穆天子传》:「命毛班、逢固先至于周,又乃命井利、梁固聿将六师。」)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穆天子传》:「天子北征于犬戎。」)

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类聚》九十一引《纪年》:「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穆天子传》:「

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之山,河宗柏夭先白囗,天子使○父受之。」)

秋七月,西戎来宾徐戎侵洛。(《后汉书/ 东夷传》:「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

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史记/ 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赤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十四年,王帅楚子伐徐戎,克之。(《后汉书/ 东夷传》:「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

夏四月,王畋于军丘。(《穆天子传》:「囗辰,天子次于军丘,以畋于薮囗。」)

五月,作范宫。(《穆天子传》:「甲寅,天子作居范宫。」)

秋九月,翟人侵毕。(《穆天子传》:「季秋,囗乃宿于房,毕人告戎曰:『翟来侵。』」)

冬,搜于萍泽。(《穆天子传》:「季冬丙辰,天子筮猎苹泽。」)

作虎牢。(《穆天子传》:「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东虞,是为虎牢。」)

十五年春正月,留昆氏来宾。(《穆天子传》:「留昆归玉百枚。」注:「留昆国见《纪年》。」)

作重璧台。(《穆天子传》:「天子乃为之台,是曰重璧之台。」)

冬,王观于盐泽。(原注:一作「王幸安邑,观盐池」,非是。《穆天子传》:「仲冬戊子,至于盬。」注:「盬,盐池。」)

十六年,霍侯旧薨。(《穆天子传》:「霍侯旧告薨。」)

王命造父封于赵。(《史记/ 秦本纪》:「缪王以赵城封造父。」)

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穆天子传》注引《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西次三经》注引「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

秋八月,迁戎于太原。(《后汉书/ 西羌传》:「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遂迁戎于太原。」)

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大荒北经》注引《纪年》。)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穆天子传》注引《纪年》。)西征,至于青鸟所解。(原注:三危山。《西次三经》注引《纪年》。)

西征还履天下,亿有九万里。(《穆天子传》注引《纪年》。)

十八年春正月,王居祇宫,诸侯来朝。

二十一年,祭文公薨。(《逸周书/ 祭公解》:「谋父疾维不瘳。」)

二十四年,王命左史戎夫作《记》。(《逸周书/ 史记解》:「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

三十五年,荆人入徐,毛伯迁帅师败荆人于泲。

三十七年,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遂伐越,至于纡。(《文选/ 恨赋》注引《纪年》:「穆王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路史/ 国名纪》:「纡,穆王伐之,大起九师,东至九江,蚖蝉为梁。」亦本《纪年》。此兼取二书,遂云「伐越至于纡」矣。)

荆人来贡。(《类聚》九引《纪年》:「穆王三十七年,伐楚。」)

三十九年,王会诸侯于涂山。(《左/ 昭四年传》:「穆有涂山之会。」)

四十五年,鲁侯薨。(《史记/ 鲁周公世家》:「幽王弟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

五十一年,作《吕刑》,命甫侯于丰。(《书•吕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案《史记/ 周本纪》言:「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吕刑》云:「王享国百年」,故系之于五十一年。)

五十五年,王陟于祇宫。(《御览》八十四引《史记》:「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帝王世纪》同。《左/ 昭十二年传》:「王是以获没于祇宫。」)

共王

名繄扈。(《史记/ 周本纪》:「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索隐:「《世本》作『伊扈』。」)

元年甲寅春正月,王即位。

四年,王师灭密。(《周语》:「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康公弗献。一年,王灭密。」)

九年春正月丁亥,正使内史良锡毛伯迁命。(《考古图/ ○敦铭》:「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射。毛伯内门立中庭,右祝○。王呼内史册命○。」「○,从「鼻」,即「迁」字,前人当有释为「迁」字者,乃伪为此条。不知敦铭中毛伯与○实二人,非一人也。)

十二年,王陟。(《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共王在位二十年。」《外纪》:「在位十年。」又引皇甫谧曰:「在位二十五年。」)

懿王

名坚。(《史记/ 周本纪》:「共王崩,子懿王立。」索隐:「《

世本》作『坚』。」)

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

天再旦于郑。(《事类赋》注、《御览》二引《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七年,西戎侵镐。(见下。)

十三年,翟人侵岐。(《汉书/ 匈奴传》:「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此与上条,即据《汉书》为之。)

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汉书/ 地理志》:「右扶风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

十七年,鲁厉公擢薨。(《史记/ 鲁周公世家》:「魏公卒,子厉公擢立。厉公三十七年卒。」)

二十一年,虢公帅师北伐犬戎,败逋。

二十五年,王陟。(《御览》八十四引《史记》:「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外纪》同。)

懿王之世,兴起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于是诸侯携德。

孝王

名辟方。(《史记/ 周本纪》:「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

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

命申侯伐西戎。(《史记/ 秦本纪》:「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五年,西戎来献马。

七年冬,大雨电,江、汉水。(原注:牛马死,是年,厉王生。《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八年,初牧于汧、渭。(《史记/ 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

九年,王陟。(《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孝王在位十五年。」《外纪》同。)

夷王

名燮。(《史记/ 周本纪》:「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

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珪。(《书钞》三十一、《御览》八十四引《纪年》:「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珪。」)

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御览》八十四引《纪年》:「

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史记》正义引作「翦齐哀公昴」。)

六年,王猎于社林,获犀牛一以归。(《御览》八百九十引《纪年》:「夷王猎于桂林,得一犀牛。」)

七年,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后汉书/ 西羌传》:「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注:「见《竹书纪年》。」)

冬,雨雹,大如砺。(《初学记》二、《御览》十四引《纪年》:「

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史记/ 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心,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

八年,王有疾,诸侯祈于山川。(《左/ 昭二十六年传》:「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

王陟。(《史记》正义、《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十六年,王崩。」《外纪》「十五年」。)

厉王

名胡。(原注:居彘,有汾水焉,故又曰汾王。(《史记/ 周本纪》:「夷王崩,子厉王胡立。」)

元年戊申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宫。(《周语》:「宣王命鲁孝公于夷宫。」)

命卿士荣夷公落。(《周语》:「厉王说荣夷公,既荣公为卿士。」)

楚人来献龟贝。

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后汉书/ 东夷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吕氏春秋/ 当染篇》:「厉王染于虢公长父、荣夷终。」)

齐献公山薨。(《史记/ 齐太公世家》:「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居彘。」)

六年,楚子廷卒。(《史记/ 楚世家》:「熊廷生熊勇。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

八年,初监谤。(《周语》:「厉王得卫巫,使监谤者。」)

芮良夫戒百官于朝。(《逸周书序》:「芮伯稽古作训,纳王于善,暨执政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

十一年,西戎入于犬丘。(《史记/ 秦本纪》:「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大骆犬丘之族。」)

十二年,王亡奔彘。(《周语》:「监谤后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周语》:「彘之乱,宣王在召公之宫,国人围之,乃以其子代宣王。」)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原注:号为共和。《庄子/ 让王篇》释文引《纪年》:「共伯和即于王位。」《史记》索隐引:「共伯和即干王位。」)

十四年,玁狁侵宗周西鄙。

召穆公帅师追荆蛮,至于洛。

十六年,蔡武侯薨。(《史记/ 管蔡世家》:「武侯之时,周厉王失国。」《十二诸侯年表》蔡武侯尽共和四年。)

楚子勇卒。(《史记/ 楚世家》:「熊勇六年,厉王出奔彘,十年卒。」《十二诸侯年表》楚熊勇尽共和四年。)

十九年,曹夷伯薨。(《史记/ 曹叔世家》:「夷伯喜二十三年,厉王奔彘,三十年卒。」《十二诸侯年表》曹夷伯尽共和七年。)

二十二年,大旱。

陈幽公薨。(《史记/ 陈杞世家》:「幽公十二年,周厉王奔于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十二诸侯年表》陈幽公尽共和十年。)

二十三年,大旱。

宋僖公薨。(《史记/ 宋微子世家》:「厘公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彘。二十八年,厘公卒。」《十二诸侯年表》宋厘公尽共和十一年。)

二十四年,大旱。

杞武公薨。(《史记/ 陈杞世家》:「谋娶公当周厉王时,谋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年卒。」)

二十五年,大旱。

楚子严卒。(《史记/ 楚世家》:「熊勇卒,弟熊严为后,熊严十年卒。」《十二诸侯年表》同。楚熊严尽共和十四年,此较前一年。)

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其年,周厉王流彘而死,立宣王。」)

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史记/ 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之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

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庄子/ 让王篇》:「共伯得乎丘首。」《吕氏春秋/ 慎人篇》:「共伯得乎共首。」)

大旱既久,庐舍俱焚,会汾王崩,卜于大阳,兆曰厉王为祟。周公、召公乃立太子靖,共和遂归国。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

宣王

名靖。(《史记/ 周本纪》作「静」,正义引《鲁连子》作「靖」。)

元年甲戌春正月,王即位,周定公、召穆公辅政。(《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宣王元年甲戌。又《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

复田赋。

作戎车。(《诗/ 小雅》:「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传:「周曰元戎,先良也。」)

燕惠侯薨。(《史记/ 燕召公世家》:「共和之时,惠侯卒,子厘侯立。是岁,周宣王初即位。」《十二诸侯年表》燕惠侯尽宣王元年。)

二年,锡太师皇父、司马休父命。(《诗/ 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又:「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鲁慎公薨。(《史记/ 鲁周公世家》:「真公二十九年,宣王即位。三十年,真公卒。」《十二诸侯年表》鲁真公尽宣王二年。「真公」,《汉书。律历志》作「慎公」。)

曹公子苏弒其君幽伯疆。(《史记/ 曹叔世家》:「幽伯疆九年,弟苏杀幽伯代立,是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岁。」《十二诸侯年表》曹幽伯尽宣王二年。)

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史记/ 秦本纪》:「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后汉书/ 西羌传》:「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

齐武公寿薨。《史记/ 齐太公世家》:「武公寿二十四年,宣王立。二十六年,武公卒。」《十二诸侯年表》齐武公尽宣王三年。)

四年,王命蹶父如韩,韩侯来朝。(《诗/ 大雅》:「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又「韩侯入觐」。)

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玁狁,至于太原。(《诗/ 小雅》:「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又:「薄伐玁狁,至于太原。」)

秋八月,方叔帅师伐荆蛮。(《诗/ 小雅》:「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六年,召穆公帅师伐淮夷。(《诗序》:「《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

王帅师伐徐戎,皇父、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诗/ 大雅》:「王奋厥武。」又:「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又:「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王归自伐徐。(《诗/ 大雅》:「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锡召穆公命。(《诗/ 大雅》:「王命召虎,来旬来宣。」又:「肇敏戎公,用锡尔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西戎杀秦仲。(《史记/ 秦本纪》:「宣王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十二诸侯年表》秦仲尽宣王六年。)

楚子霜卒。(《史记/ 楚世家》:「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十二诸侯年表》楚熊霜尽宣王六年。)

七年,王锡申伯命。(《诗序》:「《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

王命樊侯仲山甫城齐。(《诗/ 大雅》:「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又「仲山甫徂齐」。)

八年,初考室。(《诗序》:「《斯干》,宣王考室也。」)

鲁武公来朝,锡鲁世子戏命。(《周语》:「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王立戏。」《史记/ 周本纪》鲁武公来朝在十二年,《鲁世家》在武公九年,即宣王十一年。)

九年,王会诸侯于东都,遂狩于甫。(《诗序》:「《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会诸侯于东都。」又《诗》曰:「东有甫草,驾其行狩。」)

十二年,鲁武公薨。(《史记/ 鲁周公世家》:「武公九年夏卒。」《十二诸侯年表》武公尽十年,正当宣王十二年。)

齐人弒其君厉公无忌,立公子赤。(《史记/ 齐太公世家》:「武公卒,子厉公无忌立。厉公暴虐,齐人攻杀厉公,乃立厉公子赤,是为文公。」《十二诸侯年表》厉公尽宣王十二年。)

十五年,卫厘侯薨。(《史记/ 卫康叔世家》:「厘侯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十二诸侯年表》卫厘侯尽宣王十五年。)

王锡虢文公命。(《周语》:「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云云。)

十六年,晋迁于绛。(《诗谱》:「晋成侯孙穆侯又徙于绛。」案《

十二诸侯年表》,是岁晋穆侯初立。《通鉴外纪》:「宣王十六年,晋献侯薨,子穆侯弗生立,自曲沃徙都绛。」)

十八年,蔡夷侯薨。(《史记/ 管蔡世家》:「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十二诸侯年表》蔡夷侯尽宣王十八年。)

二十一年,鲁公子伯御弒其君懿公戏。(《史记/ 鲁周公世家》:「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懿公而自立。」《十二诸侯年表》鲁懿公尽宣王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王锡王子多父命居洛。(《史纪/ 郑世家》:「宣王立二十二年,初封友于郑。」)

二十四年,齐文公赤薨。(《史记/ 齐太公世家》:「文公十二年卒。」《十二诸侯年表》齐文公尽宣王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大旱,王祷于郊庙,遂雨。(《诗/ 大雅》:「旱既太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二十七年,宋惠公/ 薨。(《史记/ 宋微子世家》:「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十二年诸侯年表》宣王二十八年,宋惠公薨。)

二十八年,楚子/ 卒。(《史记/ 楚世家》「熊/ 十六年,郑桓公初封于郑,二十二年卒。」《十二诸侯年表》楚熊/ 尽宣王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初不籍千亩。(《周语》:「宣王即位,不籍千亩。」)

三十年,有兔舞于镐京。(《御览》九百七引《纪年》:「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镐。」《初学纪》二十九引作「三年」。)

三十二年,王师伐鲁,杀伯御。(《周语》:「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

命孝公称于夷宫。(《周语》:「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樊穆仲曰:『鲁侯孝。』乃命鲁孝公于夷宫。」)

陈僖公孝薨。(《史记/ 陈杞世家》:「厘公孝六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厘公卒。」《十二诸侯年表》陈厘侯尽宣王三十二年。)

有马化为人。(《通鉴外纪》:「宣王三十年,有马化为人。」)

三十三年,齐成公薨。(《史记/ 齐太公世家》:「成公脱立,九年卒。」《十二诸侯年表》齐成公尽宣王三十三年。)

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后汉书/ 西羌传》:「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三十七年,有马化为狐。(《开元占经》一百十八引《纪年》:「周宣王三十三年,有马化为狐。」《外纪》亦系之三十三年。)

燕僖侯薨。(《史记/ 燕召公世家》:「惠侯卒,子厘侯立,是岁,周宣王初即位。三十六年,厘侯卒。」《十二诸侯年表》燕厘侯尽宣王三十七年。)

楚子鄂卒。(《史记/ 楚世家》:「熊/ 卒,子熊鄂立,熊鄂九年卒。」《十二诸侯年表》楚熊鄂尽宣王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王师及晋穆侯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后汉书/ 西羌传》:「王遣兵伐太原戎,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左/ 桓二年传》:「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

三十九年,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王师败逋。(《周语》:「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四十年,料民于太原。(《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戎人灭姜邑。(《后汉书/ 西羌传》:「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

晋人败北戎于汾隰。(见上。)

四十一年,王师败于申。(《后汉书/ 西羌传》:「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四十三年,王杀大夫杜伯。(《墨子/ 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

其子隰叔出奔晋。(《晋语》:「昔隰叔子违周难,奔于晋。」注:「隰叔,杜伯之子,宣王杀杜伯,隰叔避害适晋。」)

晋穆侯费生薨,弟殇叔自立,世子仇出奔。(《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宣王四十三年,晋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四十四年。(原注:晋殇叔元年丁巳。《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纪年》无诸国别,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宣王四十四年,晋殇叔元年。)

四十六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四十六年,宣王崩。」)

幽王

名涅。(《史记/ 周本纪》:「宣王崩,子幽王宫涅立。」)

元年庚申春正月,王即位。

晋世子仇归于晋,杀殇叔,晋人立仇,是为文侯。(《史记/ 晋世家》:「殇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王锡太师尹氏、皇父命。(《诗序》:「《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其诗曰:「尹氏太师。」「《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其诗曰:「皇父卿士。」)

二年。(原注:辛酉,晋文侯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幽王二年,晋文侯仇元年。)

泾、渭、洛竭,岐山崩。(《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注:「三川:泾、渭、洛。」)

初增赋。

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水经/ 洧水注》引《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为桓公。」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三年,王嬖褒姒。(《史记/ 周本纪》:「三年,幽王嬖爱褒姒。」)

冬,大震电。(《诗/ 小雅》:「晔晔震电。」)

四年,秦人伐西戎。(《史记/ 秦本纪》:「庄公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案《年表》襄公立在次年。)

夏六月,陨霜。(《诗/ 小雅》:「正月繁霜。」传「正月,夏之四月」,则周六月也。古《纪年》用夏正,而此从周正,殊为未照。)

陈夷公薨。(《史记/ 陈杞世家》:「武公卒,子夷公说立。是岁,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十二诸侯年表》陈夷公尽幽王三年。)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史记/ 周本纪》:「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咎。太子出奔申。」)

皇父作都于向。(《诗/ 小雅》:「皇父孔圣,作都于向。」)

六年,王命伯士帅师伐六济之戎,王师败逋。(《后汉书/ 西羌传》:「王破申戎,后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注:「并见《竹书纪年》。」)

西戎灭盖。(《后汉书/ 西羌传》:「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此云「灭盖」,乃「犬丘」二字讹合为「盖」字耳。)

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诗/ 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序:「《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唐书/ 历志》:「张说《日蚀议》:『《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虞○以历推之,在幽王六年。』」)

七年,虢人灭焦。(《水经/ 河水注》:「陕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

八年,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郑语》「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

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为太子。(《御览》一百四十七引《纪年》:「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太子。」《左传/ 昭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郑语》:「申、缯、西戎方强。」)

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书钞》二十二引《纪年》「盟于太室」四字,《左/ 昭四年传》:「周幽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秋九月,桃杏实。(《御览》九百六十八引《纪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

王师伐申。(《郑语》:「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

十一年春正月,日晕。(《通鉴外纪》:「幽王之末,日晕再重。」)

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郑桓公。(《史记/ 周本纪》「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郑世家》:「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

犬戎杀王子伯服。《左传/ 昭二十六年》疏引《纪年》:「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

执褒姒以归。(《史记/ 周本纪》:「虏褒姒而去。」)

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原注:是为携王,二王并立。《左传/ 昭二十六年》疏引《纪年》:「

先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武王灭殷,岁在庚寅。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百九十二年。(《史记/ 周本纪》集解引《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通鉴外纪》引《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此「二百八十一年」,与古《纪年》不合,乃自幽王十一年逆数,至其前二百五十七年,以此为成王定鼎之岁,以与古《纪年》之积年相调停。盖既从《唐志》所引《纪年》,以武王伐殷之岁为庚寅,而共和以后之岁名又从《史记》,无怪其格格不入也。余疑《隋志》所引尧元年丙子,《唐志》所引武王十一年庚寅,皆历家追名之,非《纪年》本文,盖虽古《纪年》中亦多羼入之说也。)

平王(原注:名宜臼。《史记》作「宜咎」。)

自东迁以后始纪晋事,王即位皆不书。(《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无诸国别,惟特记晋国。晋国灭,独纪魏事。」)

元年辛未,王东徙洛邑,(《史记/ 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

锡文侯命。(《尚书序》:「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史记/ 卫康叔世家》:「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又《秦本纪》:「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二年,秦作西畤。(《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平王元年,秦初立西畤,祠白帝。)

鲁孝公薨。(《史记/ 鲁周公世家》:「孝公立二十七年卒。」《十二诸侯年表》鲁孝公尽平王二年。)

赐秦、晋以邠、岐之田。(《史记/ 秦本纪》:「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命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三年,齐人灭祝。

王赐师徒郑伯命。(《诗/ 郑风》序:「《缁衣》,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

四年,燕顷侯卒。(《史记/ 燕召公世家》:「顷侯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二十四年,顷侯卒。」《十二诸侯年表》燕顷侯尽平王四年。)

郑人灭虢。(《汉书/ 地理志》注:「臣瓒曰:『郑桓公寄奴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

五年,秦襄公帅师伐戎,卒于师。(《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平王五年,秦襄公伐戎,至岐而死。)

宋戴公薨。(《史记/ 宋微子世家》:「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三十四年,戴公卒。」《十二诸侯年表》宋戴公尽平王五年。)

六年,燕哀侯卒。(《史记/ 燕召公世家》:「哀侯二年卒。」《十二诸侯年表》燕哀侯尽平王六年。)

郑迁于溱、洧。(《诗谱》:「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王城,卒取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左洛右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

七年,楚子仪卒。(《史记/ 楚世家》:「熊咢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二十七年,若敖卒。」《十二诸侯年表》楚若敖尽平王七年。)

八年,郑杀其大夫关其思。(《韩非子/ 说难》:「郑武公欲伐胡,先以其女妻胡君,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

十年,秦迁于汧、渭。(《史记/ 秦本纪》:「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渭、汧之会,即营邑之。」)

十三年,卫武公薨。(《史记/ 卫康叔世家》:「武公五十五年卒。」《十二诸侯年表》卫武公尽平王十三年。)

十四年,晋人灭韩。(《诗/ 大雅/ 韩奕》序笺:「韩,姬姓之国也,后为晋所灭。」)

十八年,秦文公大败戎师于岐,来归岐东之田。(《史记/ 秦本纪》:「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案文公十六年当平王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左传/ 昭二十六年》疏引《

纪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

二十三年,宋武公薨。(《史记/ 宋微子世家》:「武公立十八年卒。」《十二诸侯年表》宋武公尽平王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秦作陈宝祠。(《史记/ 秦本纪》:「文公十九年,得陈宝。」《封禅书》:「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号曰陈宝。」)

二十五年,晋文侯薨。(《史记/ 晋世家》:「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十二诸侯年表》晋文侯尽平王二十五年。)

秦初用族刑。(《史记/ 秦本纪》:「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二十六年。(原注:丙申,晋昭侯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平王二十六年,晋昭侯元年。)

晋封其弟成师于曲沃。(《左/ 桓二年传》:「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史记/ 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

三十二年,晋潘父弒其君昭侯,纳成师,不克。立昭侯之子孝侯,晋人杀潘父。(《左/ 桓二年传》:「惠之三十年,潘父弒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史记/ 晋世家》:「七年,晋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晋人发兵攻桓叔,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三十三年。(原注:癸卯,晋孝侯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平王三十三年,晋孝侯二年。案昭侯上年被杀,是年当为孝侯元年。)

楚人侵申。(《诗/ 王风/ 扬之水》序笺:「申国在陈、郑之南,迫近强楚,王室微弱而数见侵伐。」)

三十六年,卫庄公卒。(《史记/ 卫康叔世家》:「庄公二十三年卒。」《十二年诸侯年表》卫庄公尽平王三十六年。)

王人戍申。(《诗/ 王风》:「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四十年,齐庄公卒。(《史记/ 齐太公世家》:「庄公二十四年,周始徙雒。六十四年,庄公卒。」《十二诸侯年表》齐庄公尽平王四十年。)

晋曲沃桓叔成师卒,子/ 立,是为庄伯。(原注:自是晋侯在翼,称翼侯。《史记/ 晋世家》:「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 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

四十一年(原注:辛亥,庄伯元年。)春,大雨雪。(《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晋庄伯元年,不雨雪。」)

四十二年,狄人伐翼,至于晋郊。(《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庄伯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晋郊。」)

宋宣公薨。(《史记/ 宋微子世家》:「武公卒,子宣公力立。十九年,宣公卒。」《十二诸侯年表》平王四十二年,宣公卒。)

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王使史角如鲁谕止之。(《吕氏春秋/ 当染篇》:「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

四十七年,晋曲沃庄伯入翼,弒孝侯,晋人逐之,立孝侯子郄,是为鄂侯。(《左/ 桓二年传》:「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弒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平王四十七年,曲沃庄伯杀孝侯,晋人立孝侯子郄为鄂侯。)

四十八年。(原注:戊午,晋鄂侯郄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平王四十八年,晋鄂侯郄元年。)

无云而雷。(《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晋庄伯八年,无云而雷。」《通鉴外纪》:「平王四十八年,晋无云而雷。」)

鲁惠公卒。(《史记/ 鲁周公世家》:「惠公立四十六年卒。」《十二诸侯年表》鲁惠公尽平王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原注:己未,鲁隐公元年,《春秋》始此。《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息姑元年。)

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

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

五十一年春二月乙巳,日有食之。(《春秋经/ 隐三年》:「春王二月乙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王陟。(《春秋经/ 隐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

桓王(原注:名林。《史记/ 周本纪》:「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

元年壬戌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晋庄伯八年,无云而雷。十月,庄伯以曲沃叛。」《水经/ 浍水注》引《纪年》:「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据《御览》,此事当在平王四十九年。)

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水经/ 浍水注》引《纪年》:「晋庄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相而还。(原注:「相」,一作「桐」。《水经/ 涑水注》引《纪年》:「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庭乃返。」)

二年,王使虢公伐晋之曲沃。晋鄂侯卒,曲沃庄伯复攻晋,晋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左/ 隐五年传》:「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史记/ 晋世家》:「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重出。)

三年甲子。(原注:晋哀侯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甲子,桓王三年,晋哀侯光元年。)

四年,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武公,尚一军。(《史记/ 晋世家》:「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元年,尚一军。」)

五年,(原注:曲沃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元年,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案《左/ 桓九年传》:「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殆是一事,与此差十二年。)

十一年。(原注:晋小子侯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桓王十一年,晋小子侯元年。)

曲沃获晋哀侯。(《左/ 桓三年传》:「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于汾隰,骖絓而止,夜获之。」)

晋人立哀侯子为小子侯。(《史记/ 晋世家》:「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伐晋,于汾旁虏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

芮伯万出奔魏。(《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

十二年,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左/ 桓四年传》:「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路史/ 国名纪》引《纪年》:「桓王十二年冬,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十三年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左/ 桓七年传》:「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此较前二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世家》皆云:「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杀之。」此较前一年。)

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水经/ 汾水注》、《汉书/ 地理志》注引《纪年》:「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路史/ 国名纪》引「郊」作「郏」。)

十四年,王命虢仲伐曲沃,立晋哀侯弟缗于翼,为晋侯。(《左/ 桓八年传》:「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弟缗于晋。」此较前二年。)

十五年。(原注:晋侯缗元年。案《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以桓王十四年为晋侯缗元年。)

十六年春,灭翼。(《左/ 桓八年传》:「春,灭翼。」)

十九年,郑庄公卒。(《春秋经/ 桓十有一年》:「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郑庄公。」《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郑庄公尽桓王十九年。)

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春秋经/ 桓十有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二十三年,桓王崩。」)

庄王(原注:名佗。《史记/ 周本纪》:「桓王崩,子庄王佗立。」)

元年乙酉,曲沃尚一军,异于晋。(《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元年,尚一军。」)

六年五月,葬桓王。(《春秋经/ 庄三年》:〔诗铭案:原作「桓三年」,误。〕「五月,葬桓王。」)

十五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十五年,庄王崩。」)

厘王(原注:名胡齐。《史记/ 周本纪》:「庄王崩,子厘王胡齐立。」)

元年庚子春,齐桓公会诸侯于北杏,以平宋乱。(《春秋经/ 庄十有三年》:「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传:「会于北杏,以平宋乱。」)

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厘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周,周命武公为晋君。《左/ 庄十六年传》:「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较后一年,此本《史记》。)

四年(原注:晋武公二十八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厘王四年,晋武公称并晋,已立二十八年,不更元。)

晋犹不与齐桓公之盟。(原注:《左传》注:「晋侯缗是年灭。」案杜注无是语,疏约言之。)

五年,晋武公卒,子诡诸立为献公。(《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厘王五年,晋武公二十九年,武公卒,子诡诸立为献公。」)

王陟。(《史记/ 周本纪》:「五年,厘王崩。」)

惠王(原注:名阆。《史记/ 周本纪》:「厘王崩,子惠王阆立。」)

元年乙巳。(原注:晋献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惠王元年,晋献公诡诸元年。)

晋献公朝王,如成周。(《左/ 庄十八年传》:「虢公、晋侯朝王。」)

周阳白兔舞于市。(《水经/ 涑水注》引《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

二年,王子颓乱。(《左/ 庄十九年传》:「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冬,立子颓。」)

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为蜮,射人。(《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御览》九百五十引《纪年》:「晋献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为蜮,射人。」)

九年,晋城绛。(《左/ 庄二十六年传》:「晋士蒍为大司空。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

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灭耿,以赐大夫赵夙;灭魏,以赐大夫毕万。(原注:晋灭于大夫韩、赵、魏,始于此。《左/ 闵元年传》:「

晋侯作二军,以灭耿,灭霍,灭魏。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十七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原注:「洞」,当作「泂」。《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又称:『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疑『洞』当为『泂』,即《左传》所谓荧泽也。」)

十九年,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国都。(《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献公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

二十五年春正月,狄人伐晋。(《水经/ 涑水注》引《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此误以为惠王二十五年。)

王陟。(《春秋经/ 僖八年》:「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二十五年,惠王崩。」)

襄王(原注:名郑。《史记/ 周本纪》:「惠王崩,子襄王郑立。」)

元年庚午,晋献公卒,立奚齐,里克杀之,及卓子,立夷吾。(《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襄王元年,晋献公卒,立奚齐,里克杀之,及卓子,立夷吾。)

二年。(原注:辛未,晋惠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襄王二年,晋惠公夷吾元年。)

晋杀里克。(《春秋经/ 僖十年》:「晋杀其大夫里克。」)

三年,雨金于晋。(《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晋惠公二年,雨金。」)

七年,秦伯涉河伐晋。(《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惠公六年,秦伯涉河伐晋。」)

十五年,晋惠公卒,子怀公圉立。(《史记/ 晋世家》:「惠公十四年九月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十二诸侯年表》襄王十五年,圉立为怀公。)

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次于郇,盟于军。(《水经/ 涑水注》引《纪年》:「晋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师,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

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十六年。(原注:乙酉,晋文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襄王十六年,晋文公元年。)

晋杀子圉。(《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晋文公元年,诛子圉。)

十七年,晋城荀。(《汉书/ 地理志》注引《纪年》:「文公城荀。」《文选/ 北征赋》注引作「郇」。)

二十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

二十二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水经/ 涑水注》引《

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不云何年。)

二十四年,晋文公卒。(《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襄王二十四年,晋文公薨。)

二十五年。(原注:甲午,晋襄公驩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甲午,襄王二十五年,晋襄公驩元年。)

三十年,洛绝于○。(《水经/ 洛水注》引《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

三十一年,晋襄公卒。(《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襄王三十一年,晋襄公卒。)

三十二年。(原注:辛丑,晋灵公夷皋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夷皋元年。)

三十三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三十三年,襄王崩。」)

顷王(《史记/ 周本纪》:「襄王崩,子顷王壬臣立。」)

元年癸卯。

六年,彗星入北斗。(《春秋经/ 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王陟。(《史记/ 周本纪》:「顷王六年崩。」)

匡王(《史记/ 周本纪》:「顷王崩,子匡王班立。」)

元年己酉。

六年,王陟。(《春秋经/ 宣二年》:〔诗铭案:原作「左宣二年传」,误。〕「冬十月乙亥,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匡王六年崩。」)

晋灵公为赵穿所杀,赵盾使穿迎公子黑臀于周,立之。(《左/ 宣二年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使赵穿迎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定王。(《史记/ 周本纪》:「匡王崩,弟瑜立,是为定王。」)

元年己卯。(原注:晋成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定王元年,晋成公黑臀元年。)

六年,晋成公与狄伐秦,获秦谍,杀之绛市,六日而苏。(《左/ 宣八年传》:「春,白狄及晋平。夏,会晋伐秦,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七年,晋成公卒于扈。(《春秋经/ 宣九年》:「晋侯黑臀卒于扈。」《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定王七年,晋成公薨。)

八年。(原注:壬戌,晋景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定王八年,晋景公据元年。)

十八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

纪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

二十一年,王陟。(《春秋经/ 成五年》:「十一月己酉,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二十一年,定王崩。」)

简王(《史记/ 周本纪》:「定王崩,子简王夷立。」)

元年丙子。

五年,晋景公卒。(《春秋经/ 成十年》:「晋侯獳卒。」《史记/ 晋世家》:「十九年,景公卒。」《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尽简王五年。)

六年。(原注:辛巳,晋厉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六年,晋厉公寿曼元年。)

十三年,晋厉公卒。(《春秋经/ 成十八年》:「晋弒其君州蒲。」《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十三年,栾书、中行偃弒厉公。)

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水经/ 泚水注》引《纪年》:「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不云何年。)

十四年。(原注:己丑,晋悼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十四年,晋悼公元年。)

王陟。(《春秋经/ 襄元年》:「九月辛酉,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十四年,简王崩。」)

灵王(《史记/ 周本纪》:「简王崩,子灵王泄心立。」)

元年庚寅。

十四年,晋悼公卒。(《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灵王十四年,晋悼公薨。)

十五年。(原注:甲辰,晋平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甲辰,灵王十五年,晋平公彪元年。)

二十七年,王陟。(《春秋经/ 襄二十有八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史记/ 周本纪》:「二十七年,灵王崩。」)

景王(《史记/ 周本纪》:「灵王崩,子景王贵立。」)

元年丁巳。

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左/ 昭十年传》:「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

十月,晋平公卒。(《春秋经/ 昭十年》:「秋七月戊子,晋侯彪卒。」《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十月,晋平公卒。)

十四年。(原注:庚午,晋昭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景王十四年,晋昭公夷元年。)

河水赤于龙门三里。(《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龙门三里。」)

十九年,晋昭公卒。(《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景王十九年,晋昭公卒。)

冬十二月,桃杏华。(《御览》九百六十八引《纪年》:「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华。」)

二十年。(原注:丙子,晋顷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景王二十年,晋顷公弃疾元年。)

二十五年,晋顷公平王室乱,立敬王。《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景王二十五年,周室乱,顷公平乱,立敬王。)

敬王(《史记/ 周本纪》:「晋人立丐,是为敬王。」)

元年壬午。

八年,晋顷公卒。(《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敬王八年,晋顷公薨。)

九年。(原注:庚寅,晋定公元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敬王九年,晋定公午元年。)

十四年,汉不见于天。(《御览》八百七十五引《纪年》:「晋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

二十六年,晋青虹见。(《御览》十四引《纪年》:「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

二十八年,洛绝于周。(《水经/ 洛水注》引《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

三十六年,淇绝于旧卫。(《水经/ 淇水注》引《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一作「十八年」。)

三十九年,晋城顿丘。(《水经/ 淇水注》引《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

四十三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丹水壅不流。(《水经/ 获水注》引《纪年》曰:「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本是二事,此误合为一,又本不系年,此据《

左/ 哀十七年传》定之。)

四十四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四十二年,敬王崩。」《

十二诸侯年表》:「敬王四十三年甲子崩。」惟《周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敬王四十四年,元己卯,崩壬戌。」此元壬午,崩乙丑,盖在位之年从皇甫谧,而岁名则从《史记》也。)

元王(《史记/ 周本纪》:「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元年丙寅,晋定公卒。(《史记/ 六国表》元王二年,晋定公卒。时岁在丙寅。此以元王元年为丙寅,故以下皆递差一年。)

二年。(原注:晋出公元年。《史记/ 六国表》元王三年,晋出公错元年。)

四年,于越灭吴。(《史记/ 六国表》元王四年,越灭吴。)

六年,晋浍绝于梁。(《水经/ 浍水注》引《纪年》:「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

丹水三日绝不流。(《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

七年,齐人、郑人伐卫。(《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

王陟。(《史记/ 周本纪》:「元王八年崩。」《六国表》同。此于敬王增一年,故元王减一年。)

贞定王(《史记/ 周本纪》:「元王崩,子定王介立。」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作「贞定王」。)

元年癸酉,于越徙都琅玡。(《吴越春秋》十:「句践二十五年,霸于关东,从琅玡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四年十一月,于越子句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晋出公十年十一月,于粤子句践卒,是为菼执。」又引「次鹿郢立,六年卒」。)

六年,晋河绝于扈。(《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

七年,晋荀瑶城南梁。(原注:一本「晋出公二十年」。《水经/ 汾水注》:「晋出公三十年,知伯瑶城高梁。」案出公无三十年,据伪此书者所见之本,当作「十三年」。)

十年,于越子鹿郢卒,不寿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

纪年》:「句践卒,次鹿郢立,六年卒。」又云:「不寿立。」)

十一年,晋出公出奔齐。(《史记/ 晋世家》:「出公十七年,奔齐,道死。」)

十二年,河水赤三日。(《通鉴外纪》:「定王十二年,晋河水赤三日。」)

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 巨马水注》、《初学纪》八、《御览》六十四引《纪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皆不云何年。)

十三年,晋韩庞取秦武城。(《水经/ 洛水注》引《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

十六年。(原注:晋出公二十二年。)

十七年,晋出公薨,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史记/ 晋世家》索隐引《纪年》:「出公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

十八年。(原注:己丑,晋敬公元年。)

二十年,于越子不寿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

二十二年,楚灭蔡。(《史记/ 六国表》定王二十二年,楚灭蔡。)

二十四年,楚灭杞。(《史记/ 六国表》定王二十四年,楚灭杞。)

二十八年。(原注:晋敬公十一年。)

王陟。(《史记/ 周本纪》:「二十八年,元王崩。」)

考王(《史记/ 周本纪》:「定王崩,哀王立。三月,思王立。五月,少弟嵬立,是为考王。」)

元年。(原注:晋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当作「十二年」。)

魏文侯立。(《史记/ 晋世家》索隐:「《纪年》:『魏文侯初立在敬公十八年。』」案「十八年」乃「六年」之讹,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十年,楚灭莒。(《史记/ 六国表》考王十年,楚灭莒。)

十一年,晋敬公卒。(案:据此,敬公在位二十二年。《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晋出公错十八年,晋哀公忌二年,晋懿公骄十七年,〔此据《史记》正义说,今本并夺懿公。〕《晋世家》出公十七年,哀公骄十八年,以懿公为哀公,皆无敬公。)

十二年。(原注:晋幽公柳元年。《史记/ 六国表》考王四年,晋幽公柳元年。)

鲁悼公卒。(《史记/ 六国表》考王十二年,鲁悼公卒。)

十四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晋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太平寰宇记》引作「幽公十三年」。)

十五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考王十五年崩。」)

威烈王(《史记/ 周本纪》:「考王崩,子威烈王午立。」)

元年丙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威烈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丙辰。」)

三年,晋大旱,地生盐。(《书钞》一百四十六引《纪年》:「晋幽公七年,大旱,地长生盐。」)

五年,晋丹水出,反击。(《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晋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

六年,晋大夫秦嬴贼幽公于高寝之上,魏文侯立幽公子止。(《史记/ 六国表》威烈王六年,盗杀幽公。《晋世家》索隐引《纪年》:「

夫人秦嬴贼公于高寝之上。」《晋世家》:「十八年,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案:《史记》幽公在位十八年,此仅十年,盖缩幽公之年以为敬公之年。如「丹水出,相反击」,《水经注》引古《纪年》以为幽公九年事,而《通鉴外纪》系之考王十年,据此,则刘恕所见《纪年》敬公仅得十二年,此以敬公为在位二十二年,乃不得不减幽公以补之矣。)

七年。(原注:壬戌,晋烈公元年。《史记/ 六国表》威烈王七年,晋烈公元年。)

赵献子城泫氏。(《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

韩武子都平阳。(《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

八年,赵城平邑。(《水经/ 河水注》、《初学记》八引《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

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经/ 丹水注》、《路史/ 国名纪》引《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

十一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于越灭滕。(《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于粤子朱句三十四年灭滕。」《路史/ 国名纪》引作「朱句三十年」。)

十二年,于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鸪归。(《水经/ 沂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四年,于越子朱句灭郯,以郯子鸪归。」《史记》索隐引「朱句三十五年,灭郯」。)

十四年,于越子朱句卒,子翳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引《纪年》:「朱句三十七年卒。」)

十六年,齐田/ 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年,齐田肸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合阳。(史记/ 魏世家》:「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六国表》略同,皆在威烈王十八年。惟《水经/ 河水注》云:「周威烈王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合阳。」此本之。)

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氏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师败逋。(《水经/ 瓠子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

十八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水经/ 汶水注》引《纪年》:「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翟员伐齐,入长城。」)

二十三年,王命晋卿魏氏、赵氏、韩氏为诸侯。(《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二十四年崩。」)

安王(《史记/ 周本纪》:「威烈王崩,子安王骄立。」)

元年庚辰。(《史记/ 六国表》安王元年。集解:「徐广曰:庚辰。」)

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原注:《韩非子》作「桓侯」。《史记/ 晋世家》:「二十年,烈公卒,子孝公颀立。」索隐:「《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侯。」)

十年己丑。(原注:晋桓公顷元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年,晋孝侯倾元年。)

十五年,魏文侯卒。(原注:在位五十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六年为魏武侯元年,是文侯卒于十五年,计在位三十八年。然古《纪年》载文侯、武侯在位年数,均与《史记》不同。《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云:「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以惠成王元年逆推之,文侯之卒当在安王五年。)

大风,昼昏。(见下。)

晋太子喜出奔。(《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烈公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

十六年,(原注:乙未,魏武侯击元年。《史记/ 六国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元年。)

封公子缓。(《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此以为安王二十一年,误。)

二十三年,于越迁于吴。(《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三年,迁于吴。」)

三十六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安王立二十六年崩。」)

魏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

七月,于越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越人杀诸咎越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

烈王(《史记/ 周本纪》:「安王崩,子烈王喜立。」)

元年丙午。(《史记/ 六国表》烈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丙午。」)

魏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

于越大夫寺区定越乱,立初无余,是为莽安。(《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索隐」二字原脱。〕「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

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秦胡苏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不云何年。)

魏觞诸侯于范台。(《魏策》:「梁主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

六年。(原注:辛亥,梁惠成王元年。《史记/ 六国表》烈王六年,魏惠王元年。)

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原注:以后更无晋事。《史记/ 晋世家》索隐引《纪年》:「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于屯留。」《水经/ 浊漳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索隐云:「以后更无晋事。」)

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史记》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年与人地名俱讹。)

七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七年,烈王崩。」)

我师伐赵,围蜀阳。(《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伐赵,围浊阳。」)

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 魏世家》集解引《纪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显王(《史记/ 周本纪》:「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元年癸丑。(《史记/ 六国表》显王元年。集解:「徐广曰:癸丑。」)

郑城邢丘。(原注:自此韩改称曰郑。《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 渭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

二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三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韩,我师败逋。(《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

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 高帝纪》注引亦作「六年」。《史记/ 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引皆作「九年」。)

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 地理志》注臣瓒引《纪年》:「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左/ 哀十四年》疏引「发」作「废」。)

于越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诗铭案:「引纪年」三字原脱。〕「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五年,雨碧于郢。(《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皆引《纪年》:「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

六年,我师伐邯郸,取列人;我师伐邯郸,取肥。(《水经/ 浊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雨黍于齐。(《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纪》:「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齐。」)

七年,我与邯郸赵榆次、阳邑。(《水经/ 洞涡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

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厘侯于巫沙。」)

八年,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引圃水。(《水经/ 渠水注》引《

纪年》:「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 青衣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九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 沁水注》引《纪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不云何年。)

十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

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

郑取屯留、尚子。(《水经/ 浊漳水注》、《御览》一百六十三引《

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

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此误为显王十一年事。)

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它阳之围,归厘于郑。(《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

十二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来朝。」)

于越子无颛卒,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蠋卯。」)

十三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 六国表》集解引《纪年》:「惠王十五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

十四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民。(《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

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 鲍丘水注》引《纪年》:「

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

十五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

东周与郑高都。(《水经/ 伊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

郑厘侯来朝中阳。(《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厘侯来朝中阳。」)

宋景鼓、卫公孙仓会师,围我襄陵。(《水经/ 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十六年,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水经/ 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 淮水注》引《纪年》:「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与前事同年。)

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原注:秦伐韩阏与,惠成王使赵灵破之。不知是何年。《史记/ 魏世家》索隐:「梁惠成王十八年,赵又败魏桂陵。」)

十七年,燕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

水经/ 滱水注》引《纪年》:「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不云何年。)

晋取玄武、濩泽。(原注:即雷泽,舜渔处。《水经/ 沁水注》引《

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

十八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水经/ 汶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十九年,王如卫,命公子南为侯。(《水经/ 汝水注》、《史记/ 周本纪》集解、《汉书/ 武帝纪》注引《纪年》:「子南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不云何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水经/ 滱水注》引《纪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不云何年。)

二十二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水经/ 丹水注》引《纪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不云何年。)

楚伐徐州。(《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越子无颛薨,后十年,楚伐徐州。」)

二十三年,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水经/ 汝水注》引《

纪年》:「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不云何年。)

孙何取/ 阳。(《水经/ 颍水注》引《纪年》:「孙何取/ 阳。」不云何年。)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 六国表》显王二十七年,秦孝公会诸侯于泽。集解:「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 渠水注》同。)

绛中地○,西绝于汾。(《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

二十四年,魏败韩马陵。(《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二十六年,败韩马陵。」)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穰庛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与齐田/ 战于马陵。(《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二十八年,与齐田/ 战于马陵。」《孙子吴起列传》索隐引作「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乃《纪年》本文,《魏世家》索隐作「二十八年」,则改从周正。)

二十七年五月,齐田/ 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 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 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

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 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见上。)

王攻卫鞅,我师败逋。(见上。)

二十八年,城济阳。(《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尚。(《水经/ 浊漳水注》、《路史/ 国名纪》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迁于薛。(《水经/ 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史记》索隐引同,正义引作「三十年」。)

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 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苏胡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 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郑威侯与邯郸围襄陵。(《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当在显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诗铭案:「纪年」二字原脱。〕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史记/ 魏世家》集解:「今案《古文》:『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

王与诸侯会于徐州。(《史记/ 六国表》魏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以相王。)

于越子无疆伐楚。(《史记/ 越王句践世家》:「越遂释齐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水经/ 伊水注》、《后汉书/ 黄琼传》注、《路史/ 后纪》十三引《纪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皆不云何年。)

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遂伐于越,杀无疆。(《史记/ 六国表》显王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越王句践世家》:「楚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吴故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徐广曰:「周显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国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讹,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龙贾及秦师战于雕阴,我师败逋。(《史记/ 魏世家》:「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王会郑威侯于巫沙。(《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成侯七年,王会郑威侯于巫沙。」此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阴、皮氏。(《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阴、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归我焦、曲沃。(《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沦泗,没于渊。(《史记/ 封禅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案:此距秦并天下一百五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败我襄陵。(《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六年,楚败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记/ 周本纪》:「四十八年,显王崩。」)

慎靓王(《史记/ 周本纪》:「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元年辛丑。(《史记/ 六国表》慎靓王元年。集解:「徐广曰:辛丑。」)

秦取我曲沃、平周。(《史记/ 六国表》显王四十七年,魏襄王十三年,秦取曲沃、平周。此较后二年。)

二年,魏惠成王薨。(《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史记》集解谓:「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此从集解说。)

三年,今王元年。(《史记/ 六国表》慎靓王三年,魏哀王元年。)

四年。

五年。

六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不云何年。《史记/ 赵世家》集解引末二句,作「魏襄王四年」,此从之。)

隐王(原注:《史记》作赧王,名延,盖赧、隐声相近。《史记/ 周本纪》:「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元年丁未。(《史记/ 六国表》周赧王元年。集解:「徐广曰:丁未。」)

十月,郑宣王来朝。梁。(《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威侯七年十月,郑宣王朝梁。」系此误。)

燕子之杀公子平,不克。齐师杀子之,醢其身。(《史记/ 燕召公世家》索隐引《纪年》:「子之杀公子平。」集解引:「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据《六国表》,事在此年。)

二年,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周隐王二年,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

魏以张仪为相。(《史记/ 六国表》赧王二年,张仪来相楚。此误以为相魏。)

三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

秦王来见于蒲阪关。(《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阪关。」)

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舟三百、箭五百万及犀角、象齿。(《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诗铭案:「引纪年」三字原脱。〕「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五月,张仪卒。(《史记/ 张仪传》索隐引《纪年》:「梁哀王九年五月卒。」)

四年,翟章伐卫。(《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哀王八年,翟章伐卫。」)

魏败赵将韩举。(《史记/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败韩举在威侯八年,说见《古本纪年辑校》。)

五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经/ 洛水注》引《纪年》:「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六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酸枣。(《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

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

魏襄王九年,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

七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原注:此年未的。《水经/ 河水注》、《汉书/ 地理志》注引《纪年》:「翟章救郑,次于南屈。」不云何年。)

八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

九年,城皮氏。(《水经/ 汾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秦拔我蒲阪、晋阳、封谷。(《史记/ 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阪、阳晋、封陵。」索隐云:「《纪年》作晋阳、封谷。」)

十三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将军、大夫、适子、代史皆貂服。(《水经/ 河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

十四年。

十五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水经/ 济水注》引《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

楚入雍氏,楚人败。(《史记/ 韩世家》集解:「《周本纪》赧王八年之后云:『楚围雍氏。』此当韩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纪年》于此亦说:『楚入雍氏,楚人败。』」)

十六年,王与齐王会于韩。(《史记/ 六国表》赧王十六年,魏哀王二十年,魏王与齐王会于韩。)

今王终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今王终二十年。」《史记/ 魏世家》索隐:「《汲冢纪年》终于哀王二十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