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钟惺集

卷三十七·書牘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報蔡敬夫大參

某再拜謹報:簿書法令,本非粗事,且亦不能俗人,大人經世之實際,煉性之借資也。以我公當之,益自不俗。王右軍「所謂通識,隨處行藏」,桓宣武云「我不為此,那得坐談」,此之謂也。二人豈是俗人,世亦有何者能俗之?以此知風雅世務,達人不分為二也。

嗚呼!賢則勞,愚則逸。安得當事者如公數人,屈首此中,而使某輩異時享坐談之福哉!今天下上下內外,別成一景象,非揮霍弘才不能著手。然亦非幽恬淵淨者,膽決不堅,識決不透;亦未有不幽恬淵淨,而可謂真揮霍弘才者。公其人也。睹前武昌寄詩及今見寄五詩,豈是下根人所為?某以為學術經濟,識者於此可以潛窺。某非能為佞,公亦非受人佞者也。

吾邑譚元春字友夏者,異人也,比於某,真所謂十倍曹丕。讀公之詩,知其人。今寄其《簡遠》《虎井》二集,當自知之。譚生今年二十六,尚為諸生,其時義可出入嘉賓、子遜,砥礪名行,老成簡練,他日有用之才也。有此異人,不可不使公知之。

見來詩及先師雷太史,知惜才異世,一片豪傑菩薩肝腸。此公不死,當是救時之相,且其資近道,趙大洲之流也。今其家在部下,上有老母,妻子孤貧,俗態寒灰,一語州守勿溺之,幸甚幸甚。

餘緒頗具扇頭五詩,兼金遠餉,不宜隨俗卻謝,拜命九頓。劉忠宣建祠,非公不能作此舉。止須煩自作一碑記,後一經俗筆補卻,辱矣辱矣。

與徐惟得憲長

朱翁貧老,足跡半朱門,口不及事,亦有守人也。比見其冬月無絮,哀之甚。貧士不能為之地。而叩其家中窮苦狀,有十百倍如衣無絮者。此一端猶非其所急,特口不肯言耳。尤以宿庇宇下,飲啄恩多,不忍以饑寒言辭頻發諸口,以愁仁人之耳。某通家年少,稔翁欲聞此言此狀,故代言之。口惠無實,借手任德,薄甚罪甚。

與譚友夏

奇俊辨博,自是文之一種。以施之書牘題跋、語林說部,當是本色。至於鴻裁大篇,深重典雅,又當別論。正恐口頭筆端,機鋒圓熟,漸有千篇一律之意。如子瞻所稱「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患最不易療。

又文字一篇中佳事佳語,必欲一一使盡,亦是文之一病,不為大家。國朝工詩者自多,而文不過數家,且不無遺憾,以此知文之難於詩也。兄兼才大力,故不覺備責之而厚望之。

【又】

廿二日決計東下矣。

太易墓誌已成,篇首回互太易自題銘旌一段,似有筆方。既不廢太易遺命,而惡題反成大議。文章自有息黥補劓法,如此運筆,黥可無息,劓可無補,英布、鄭袖,日日在前可也。弟不謂不可不忠於太易者矣,又安知太易隱衷苦情,不如弟所云云者?素臣狀自佳,獨怪其與太易密戚死友,而不記其一二細事小語,點染著色,似不得略處反詳之法。誌中止有詩可談,談之盡興矣,無遺恨矣。非獨誌太易,誌友夏可也,誌伯敬亦可也。弟文雖不佳,然似不易削,削則不成絲理。語有發憤犯忌者,眾怨眾怒弟任之,不以累太易友及其家也。

【又】

贈詩四章,恐南中山川所不經見。以此悲世人心不小,不能下一友夏;心又不大,不能容一友夏也。

【又】

輕詆今人詩,不若細看古人詩。細看古人詩,便不暇詆今人也。思之!

與譚素臣兄弟

本求素臣先作太易狀,為誌文地。讀素臣狀,反使我搖手不得。小巫行徑如此,然又不敢不佳。太易才鬼,寧不畏其屍視也?

太易平生坎,惟有作詩一快,最不當諱言詩,舍此無可誌矣。又不必諱其罷諸生。他人諸生不可罷,太易諸生可不必不罷。生,太易諸生不可罷;死,太易諸生何不可罷?且太易罷諸生,自是世界不平事。不平便是奇,奇事當傳,平事不必傳也。又不當諱其罷諸生作《六等吟》。人間最不得意之事,太易取為最得意之題、最得意之詩,此一段尤緊要,不當諱。凡一切口語罪過,弟當任之。太易聞此,亦當鼓掌地下。

足下兄弟在太易死友中為密戚,故不惜剌剌不已。《記》曰:「必誠必信,勿之有悔。」恐不獨為周身周衣計也。

與王稚恭兄弟

江令賢者,其詩定是惡道,不堪再讀,從此傳響逐臭,方當誤人不已。才不及中郎,而求與之同調,徒自取狼狽而已。

國朝詩無真初盛者,而有真中晚。真中晚實勝假初盛,然不可多得。若今日要學江令一派詩,便是假中晚,假宋元,假陳公甫、莊孔暘耳。

學袁、江二公,與學濟南諸君子何異?恐學袁、江二公,其弊反有甚於學濟南諸君子也。眼見今日牛鬼蛇神,打油定鉸,遍滿世界,何待異日?慧力人於此尤當緊著眼。大凡詩文因襲有因襲之流弊,矯枉有矯枉之流弊。前之共趨,即今之偏廢;今之獨響,即後之同聲。此中機捩,密移暗度,賢者不免,明者不知。

袁儀部所以極喜進之者,緣其時歷詆往哲,遍排時流,四顧無朋,尋伴不得。忽得一江進之,如空谷聞聲,不必真有人跡,聞跫然之音而喜。今日空谷中已漸為輪蹄之所,不止跫然之音,且不止真有人跡矣。此一時,彼一時,不可作矮子觀場。

寄叔弟恮

得弟寄詩,與茂之喜躍累日。平地突出士龍、子由,消此平生寂寞,造物於我奢矣。最可喜者,不學伯兄,甚有氣骨,有誌力,有色韻。《出塞詞》如「試看手中劍,未知何究竟」,「從古應募人,豈盡不得還」,「大將雖自貴,少小為奴隸」,「男兒不殺賊,自應死邊城」,「本無開拓功,應與卒徒群」,「夢想通侯貴,意氣始得雄」,真得老杜骨法,可奪譚二之壘。弟《姊妹行》有酷得樂府遺意者,阿兄平生於此未著手,非不能為,惡近世一副擬古面目耳。弟於此當勉之。近體極有佳處,七言《獨坐焚香》一首,便是全作。余一篇中句有同法者,此詩家大忌也。此中變化出沒,途徑甚多、甚遙,不可自足,不可中廢。阿兄於近人非不強項,讀古人詩,便覺爽然自失。前於譚二劄云:「輕詆今人詩,不若細看古人詩。若細看古人詩,便不暇詆今人也。」數語味之。

肯來京師同清苦,與我談一冬,勝讀十年書也。

【又】

貧病患難,古人之常,天以此扼才士,尤有深意,但以身為本耳。十月不甚寒,入京養病讀書,可以居業,可以成名,可以保身,念之念之。

作官真無味,何時得致一命於父親,衣食粗足,兄弟觴詠一室,嘯傲五嶽,何減南面也!八月三十日。

與張太學

足下為雷先生後事,至忠至密,弟所刻骨不能報者。雷先生一字一筆落人家者,皆當廣搜之。不要緊處,偏有深致,即作者亦不自知。弟住夷陵一日,而從筆工處獲其一讚、一跋,從黃山人處獲其二詩,皆妙有風骨,遠過古人。則其遺落者多矣,在著意搜求之耳。世間大有意思人,生前文字,不肯留稿,此自名根淡薄不沾帶處。為其後死者,卻不可如此也。

與金陵友人

去歲曾有一劄及小詩奉答,寄托茂之兄郵致。茂之既北首,想竟浮沉也。譚郎友夏,楚之才子也,比於不佞十倍,而風流又倍之,老朽不足道也。相見自能領其妙,不佞不必言,言者不佞意也。

近稿一冊奉寄覽。不佞從此以後恐竟當作村沙,欲不村時,亦已老醜矣。可歎可笑。

與唐宜之

茂之傳兄《隱秀軒時義序》,使我悔其業之不精,而窺之太淺也。

譚友夏南來,專為讀書,其讀書專就兄。千里南來,南中何地?而專就宜之,宜之可知,友夏可知也。友夏之才格意趣,弟不言,向兄處自不必言也。

報座師雷太史

僧方厚至,得師七月二十六日手書,知五台之遊甚適甚滿。當時惺肯從杖履,書至之日,便是還都之日。觀政進士,旬日內有何正務可妨?乃從長安塵土間錯過,甚可惜也。百泉寓目後,想徑還家矣。明年歸楚,可謁師廬聞所未聞也。

有便足即刻面發,殊不能備。

與郭篤卿

往時入蜀者,道荊州,則過潛江,可圖一晤。而此番欲取道夷陵,謁座師,又往承天謁陵,故遂不能由此道,歸途或可耳。

弟平生不喜星相,尤不喜星相之極驗者。凡以人生禍福,妙在不使人前知。若一一前知,便覺索然,且多事矣。弟所知陳生,則星家之極驗者也。以弟不喜其術,欲去而之他邑。想兄與弟同好惡,亦應不喜此術。而世上如我兩人趣尚者,百無一二,則陳生之遇者百,而不遇者亦一二也。幸隨分推廣,但莫薦之鍾伯敬一流人耳。一笑。

答馬時良

得手書,如面譚,即欲作報,而暴病,在死法中。已托友人料理後事,且作遺書示親戚知友矣。不意十數日後復蘇,始能知人。豈宿生山水友朋之緣未斷耶?旅病之人,視年丈怡怡家居,如仙如佛。四月弟有蜀中之差,儻不過汝南謁敝座師,即可相過握手耳。力疾口授,不知何語,諒非言詞所能悉也。

與馬仲良

近狀死而復蘇,具大兄劄中,兄得無驚喜乎?旅病之人,視家居如仙,乃復以樂事見誇,何忍也?病中得詩十餘首,以為絕筆,不意此段業緣尚未了也。力疾口授數語,已悶然就枕矣,不能多談。

與徐乾之

昨損餉法制湖筆,應是不凡。而弟用之不知其佳處,覺毫間與腕微相距,續致稍次者,正與劣手相宜。尋書一紙為報。北上無定期,窮措大資裝粗給之日,便是行日也。

與蔡敬夫

向公觀楚,而苦其與某遠也,今益遠矣。向某猶得數四與公書劄詩篇往還,而苦其相通之難也,今愈難矣。讀公向時書劄詩篇,而公未嘗與某遠也,亦未嘗苦其相通之難也。想公相思時,亦復作如是觀耳。

每念致身既遲,而作官已五載,以閑冷為固然。習成偷墮,每用讀書作詩文為習苦銷閑之具。別後凡有所作,歷境轉關,似覺漸離粗淺一道。家居復與譚生元春深覽古人,得其精神,選定古今詩,曰《詩歸》。稍有評注,發覆指迷。蓋舉古人精神日在人口耳之下,而千百年未見於世者,一標出之,亦快事也。又曾於南都搜得白雲先生陳昂五言律七百首,刻而傳之。其詩其人其行徑,為明布衣第一,孫大白、宋鵝池,豎子耳。而又為閩人。今亦奉寄,當亦快讀之也。

凡此皆書生氣習,文人舉止,知無當於公。然其意略謂半生閑適,天人所忌,限亦當足。自茲以往,得移郎署,出領民社,漸與詩文疏。故寄意刪著。天涯聚散,驅馳風雨,漸與朋遊疏。是以去公日遠,相通愈難,而尤急急乎問公,且舉以告公、寄公也。若公則不然,有經世之才、之志、之時、之資,早成晚倦。某今日之事,恐又當作公他日結局。先著後著,所謂易地皆然耳。

【又】

凡得公詩無不和者,此番獨未能。自西陵遊後,斷手於此矣。兩三月中,乘譚郎其處,與精定《詩歸》一事。計三易稿,最後則惺手鈔之。手鈔一卷,募人抄副本一卷。副本以候公使至而歸之公。至手鈔時,燈燭筆墨之下,雖古人未免聽命,鬼泣於幽,譚郎或不能以其私為古人請命也。此雖選古人詩,實自著一書。言及此,詩文真不得作第二義,惺真不當妄作詩矣。其不能立和公作,安知非惺詩進乎?

夫詩文與白業,不當論其第一第二,而且論其實與不實。仕宦去白業遠,然虛談白業亦易;山林去詩文近,然實修詩文亦難。公步步著實人,故與公實心勘之,知公必虛心聽之。他日與公勘白業,亦應若此。

夫詩何以曰「歸」?歸之為言實也。夫白業獨無歸乎?以公之詩,於近代工詩者何如?而猶云五十學詩,夫有所歸耳。恐高達夫五十以前,非耳不識四聲者。惺詩文尚無所歸,況白業乎?

仕宦言歸,世以為不實,而惺信公自不為虛,亦不待入山之後而始知之也。然公先著亦未能便了。惺無經世才誌,而處一面,實心實政,未必後人,然終非惺之所近。若論最後著,恐終當屬詩文。拮據民事,自是中間一段公案也。

再報蔡敬夫

冬春間一月之中,千里之外,得書及詩者三,親遣使者二,此非尋常交遊也。

《詩歸》一書,自是文人舉止,何敢遂言仙佛?然其理亦自深。常憤嘉、隆間名人,自謂學古,徒取古人極膚、極狹、極套者,利其便於手口,遂以為得古人之精神,且前無古人矣。而近時聰明者矯之,曰:「何古之法,須自出眼光。」不知其至處又不過玉川、玉蟾之唾餘耳。此何以服人?而一班護短就易之人,得伸其議曰:「自用非也,千變萬化不能出古人之外。」此語似是,最能縈惑耳食之人。何者?彼所謂古人千變萬化,則又皆向之極膚、極狹、極套者也。是以不揆鄙拙,拈出古人精神,曰《詩歸》,使其耳目志氣歸於此耳。其一片老婆心,時下轉語,欲以此手口作聾瞽人燈燭輿杖,實於古人本來面目無當。自覺多事,不能置此身廬山之外,然實有所不得已也。自譚生外,又無一慧力人如公者棒喝印正。

來諭所謂去取有可商處,何不暇時標出,乘便寄示?若《詩歸》中所取者不必論,至直黜楊炯,一字不錄。而《滕王閣》《長安古意》《帝京篇》《代悲白頭翁》、初、盛應製七言律、大明宮唱和、李之《清平調》、杜之《秋興》八首等作,多置孫山外。實有一段極核、極平之論,足以服其心處,絕無好異相短之習。夫好異者,固不足以服人也。古詩中去取亦然。想公所云云,決不指此耳。恨《詩砭》一卷未成,不能錄與公正之。

所指示譚生及弟所作佳惡,裁鑒精當。至致書當事,薦引譚生,而云當事者自應知之,此古心古道,尤弟與譚生所中心藏之者也。

前寄《早梅》詩佳甚,偶未能答。而所寄譚生扇頭梅詩,又進於此。與譚生各和一詩,書扇奉寄。三詩似各有一段光景也。二月初入京,聲疏漸遠也。言之黯然!

與馮元成公祖

不肖未墮地時,先生業為海內人論詢仰久矣。及先生之宦,而某發未燥也。是其少長貴賤賢愚,相去蓋不知其幾。而庚戌入賀,顧某於邸者三,視尋常君民之禮有加。即某何足言?適足以成先生之高、之大、之厚且細而已。

某驟謁先生於邸,而皆不值。始信愚賤小子,得見大人,事君子,有數有緣,欲欣然庶幾而未易也。然苟心之專一,終亦當有時耳。色笑未接,不宜草草通書,唐突幹長者貴者賢者之前。念先生之愛人,而接引後進,有甚於某輩之欲通乎先生者,如庚戌之三顧某於邸是也。故不能以格套輒自阻自後。謹因舍親魏文學之來謁,而一布其區區焉。

與譚友夏

弟舟行而南,實出意外。與吳康虞、林茂之同行,而以其間作太山遊,又意外也。弟與兄遊誌之久、約之堅,孰有如嵾者?而一得衡,一得岱。天下事寧可以人意與造化山水爭哉?

岱遊自可千古,記若詩亦如之。始讀兄《南嶽草》,不無畏退。而《岱記》成,覺老子猶不甚憊。然此事吾兩人自可交相慶,不必相妒也。往時一副手筆,隻以浮渡盆景架閣消之,不無牛刀割雞之恨,今差可滿誌也。

弟僦居金陵,心自懷歸。蓋平生精力十九盡於《詩歸》一書,欲身親校刻,且博求約取於中、晚之間,成一家言,死且不朽。又將二十一史肆力一遍,取其事以經世,取其文以傳世、以怡情。近年兩度舟行,討求漕河、鹽法,頗有要領。若將此暇日粗了文事,此後盡力官職一番,而晚節仍以此結局,不枉作文人,又與文人作朋友、作兄弟也。

兄歲考後可與三弟定計來,勿牽於他念,千古一時。蘇長公示子由詩云:「與君世世為兄弟,願結來生未了緣。」此癡想也。今生之不言而望來生,如水去雲散,豈能復聚故處?即偶聚故處,而吾豈能復記憶夙生事乎?念之念之。可與吾弟恮同看之。

【又】

曹能始,清深之才也,惜其居心稍雜,根不甚剛淨,是以近日詩文有淺率之病。亦是名成後不交勝己之友、不聞逆耳之言所致。子夏曰:「我過矣,我過矣。我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然其所謂淺率,亦就我法及古法中見之。其言我輩詩「清新而未免有痕」,卻是極深中微至之言,從此公慧根中出。有痕非他,覺其清新者是也。昔人有言:「其自為謀也則過,其為先君謀也則忠。」曹公之謂矣。

弟近答友人書亦云:「我輩詩文,到極無煙火處,便是機鋒。」此語甚深,可思也。痕亦不可強融,惟起念起手時,「厚」之一字可以救之。如我輩數年前詩,同一妙語妙想,當其離心入手、離手入眼時,作者與讀者有所落然於心目,而今反覺味長;有所躍然於心目,而今反覺易盡者何故?落然者以其深厚,而躍然者以其新奇。深厚者易久,新奇者不易久也。此有痕無痕之原也。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耳。此語對淺人則如說夢矣。

與高孩之觀察

向捧讀回示,辱諭以惺所評《詩歸》,反復於「厚」之一字,而下筆多有未厚者,此洞見深中之言。然而有說:

夫所謂反覆於「厚」之一字者,心知詩中實有此境也;其下筆未能如此者,則所謂知而未蹈,期而未至,望而未之見也。何以言之?詩至於厚而無餘事矣。然從古未有無靈心而能為詩者,厚出於靈,而靈者不即能厚。弟嘗謂古人詩有兩派難入手處:有如元氣大化,聲臭已絕,此以平而厚者也,《古詩十九首》、蘇、李是也。有如高岩浚壑,岸壁無階,此以險而厚者也,漢《郊祀》《鐃歌》、魏武帝樂府是也。非不靈也,厚之極,靈不足以言之也。然必保此靈心,方可讀書養氣以求其厚。若夫以頑冥不靈為厚,又豈吾孩之所謂厚哉?

曹能始謂弟與譚友夏詩清新而未免於;又言《詩歸》一書和盤托出,未免有好盡之累。夫所謂有與好盡,正不厚之說也。弟心服其言。然和盤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為此頑冥不靈之人設。至於則未可強融,須由清新入厚以救之。豈有舍其清新而即自謂無者哉?何時得相聚,一細論之。

復魏肖生

幼時讀肖生甲午、戊戌應舉文,以為有豪傑之氣,恨滯諸生久,不免相隔。及入蜀,首以得見肖生為快,而又不相值。時時見所取士及其士之文,亦復有豪傑之氣,一洗固陋帟茸之習。慨然笑當事者:不務錄真才,不勸士子讀書窮理,而漫然以「正文體」三字了卻衡文之事,作一段好話,此不揣本而齊末之論也。以為造士無如吾肖生得體者。用之黔、蜀等處,尤為對症之藥。觀丙辰會場事,不意「正文體」三字流禍承羞,一至於此。由此觀之,肖生化蜀之法,施之天下可也。

某典黔試,獨攜肖生《粵錄》及先師雷太史《閩錄》耳,不知有一二語似否?而猥加許可,豈自有其美而不自知乎?強草二帙,蓋以韓非、蘇秦之骨,而出之以歐、柳筆舌者也。某備蒙瞍誦詠而已。

與陳眉公

相見甚有奇緣,似恨其晚。然使前十年相見,恐識力各有未堅透處,心目不能如是之相發也。朋友相見,極是難事。鄙意又以為不患不相見,患相見之無益耳。有益矣,豈猶恨其晚哉!

與弟恮

詩合一篇讀之,句句妙矣,總看有一段說不出病痛,須細看古人之作。《詩歸》一書,便是師友也。慧處勿纖,幻處勿離,清處勿薄。可惜此種才情骨韻,當煉之成家。功名富貴,皆有盡時,此物終是路遠味長。晚年骨肉,便用此為安樂窩也。

近來非惟嗜欲淡薄,即生子一念,亦付之天命矣。舍生報國,固其本念;幸而得全,即圖為樂生之計。所謂樂生者,此物是也。可存此紙,以見我誌。並與譚友夏看之。

近看五弟草書,不減古人,畫亦必傳之業,書牘樸而有法:此皆天賜,非人力也。頂戴頂戴。惟念及骨肉逝者,五內俱裂。

答同年尹孔昭

兄怪我文字大有機鋒,謂「盡」之一字,有道者所不居,真是當頭一棒。然讀兄書,終篇「機鋒」二字,兄自反何如?我輩文字,到極無煙火處,便是機鋒。自知之而無可奈何,亦是一業。何時與兄參之。

(沈刻《隱秀軒集》文往集書牘一止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