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日本史

第一章 序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风土

日本列岛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边海上的岛国,是太平洋西岸非常发达的弧形列岛之一。列岛中央,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三大岛屿分别位于本州的北方与西南方。本州的面积为228000平方公里,比英国的大不列颠岛仅小300平方公里,是世界岛屿中的第七大岛。北海道的面积约为本州的1/3,九州约为北海道的1/2,四国约为九州的一半。列岛的总面积约为370000平方公里,只有苏联的1/60,中国本土的1/27,美利坚合众国的1/25。[1]

日本地理位置

日本是一个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在太平洋上形成一个弧形。日本国土由四个岛屿构成,这四个岛屿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另外还有许多小岛。日本东临太平洋,日本海和中国的东海把日本与亚洲大陆分隔开来,日本与朝鲜、中国隔海相望。

古代日本有大八洲的别称,其本来的意思是称赞日本是由很多岛屿构成的。但是,古来有人据此类推,将“八洲”当作具体的八个岛,那就是前记的本州、四国、九州,再加上隐岐、佐渡、壹岐、对马、淡路。[2]

洪积期猛犸古象化石

大羊角

大羊角,洪积期,距今约30多万年,现已绝灭的一种动物的两角。

地壳的变迁

日本列岛至今仍处于地球内部压力十分强大的火山地震带,这种情况在整个地质时代都是这样:在古生代,日本位于海底,由于古生代末期猛烈的造山运动,列岛的大部分才逐渐地露出海面。后来,在整个中生代,水陆的分布虽有明显的变化,但日本同朝鲜和中国大陆毗连的情况,始终没有变化。到了新生代第三纪,地盘下沉,日本大部分沉入海底。进入第四纪洪积世,地盘复又隆起,不仅列岛全部变成陆地,而且通过北海道、库页岛与沿海州地方相连接,经朝鲜海峡、黄海、东海而与朝鲜、中国连接,日本海就成了被陆地包围的内湖了。在日本各地所以发现了各种象的化石,正说明它们是在这个时代,从西南或北方来到日本的。

从洪积世末期到冲积世初期,又发生了一次海升,于是出现了朝鲜海峡和津轻海峡,列岛相互之间,列岛与大陆之间,也都彼此分离了。海水一直到达陆地的深处,比如沿着江户川,海水似乎直到与利根川的汇合点附近,沿着荒川,海水似乎直到川越附近。后来,海水又陆续下降,在海岸形成了平原,今天的地形就是这样形成的。[3]

佐多岬

佐多岬位于鹿儿岛最南端、大隈半岛最尖端,黑潮冲洗着岩壁,一座座海蚀崖屹立着,是一处满布锯齿状礁岩的小岛。

地形

由于过去地壳变动十分剧烈,结果使日本的地形极为复杂。在内陆,群山与盆地交错,在海岸,则海角和属岛,小平原与海湾相连。主要的山系有,沿列岛中心线走向的北弯、南弯的两个山系和与之平行的火山脉,以及在本州岛中部与其相交的富士火山山脉。南北两弯的山系与富士火山山脉相交的地区是本州岛中最宽、最高的地方。主要分水岭也沿着列岛的中心线走向,分为太平洋斜面与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等沿海斜面,中间是濑户内海斜面。因此,河流都不长,落差很大,上流都是高峻的山地,受到严重侵蚀,形成很深的峡谷,从中冲刷出来的沙砾堆积在中下游的盆地和平原。水位因地区和季节变化很大,因此,缺少舟楫之利,经常有洪水为患。平原也都不大,本州岛中部周围的关东平原、浓尾平原和越后平原,算是较大的了,但仍无法与大陆的平原相比。试看各国的耕地面积与国土面积的比率,日本的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4%,而匈牙利是62%,意大利是53%,罗马尼亚是43%,西班牙是41%,法国是39%,联邦德国是35%,荷兰是32%,英国是24%,[4]由此可知日本是如何缺少平原之利了。

樱岛火山

樱岛火山与鹿儿岛隔海相望,是日本列岛36座火山中最活跃的一座,也是一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上活火山,至今仍活动不止。

这种多山、狭窄的地形给日本的文化与历史带来了很大影响。素称岛国根性的闭锁、排他的精神,就是从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还由于岛国内部地形的孤立性而变得更为严重。历史上屡次出现地方政权,大概也是由于这种地形零散的缘故。不过,海岸线富于曲折,到处都有良港,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得以弥补了上述地形造成的交通闭塞。濑户内海和日本海用来作为航路,对国家的建立和版图的扩大做出过重大贡献,这在古代史上是非常显著的。

气候

应该指出,气候的影响是克服地形限制,促进国家生产的因素之一。这里的气候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季节风式温带气候。但是,由于国家南北延伸很长,南北之间纬度约差15度,还由于山脉纵贯列岛中央呈南北走向,把整个列岛分为太平洋岸与日本海岸两部,因此,气候也呈现出地区性变化。此外,因受季节风影响,季节性的气候变化也很显著。特别是由于四面环海,受海流的影响,并因邻近大陆,和大陆的气候也有很深的关系,这就使气候变化更加大了。我国四季的变换鲜明、均匀,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对丰富自然与人文也起了很大作用。上述的地区性气候差别,对丰富国内天然物产的种类,保持经济自给方面,也起到很大作用。江户幕府之所以能在二百余年实行锁国政策,其实质上的根据,可以说就在于此。

北海道北部的初雪

日本国土狭长,纵贯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加之受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较大,四季分明。夏季全国气温普遍较高,冬季南北温差较大,温差达15c以上。如图北海道已降初雪,南部地区则可能还是鲜花盛开。

日本的气候区可分为北海道气候区(夏凉冬寒,降水少,受梅雨、台风影响小)、日本海沿岸气候区(冬雪夏晴)、内陆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水少,夏冬及昼夜温差大)、太平洋沿岸气候区(受海洋影响,夏多雨、酷热、多雾,冬暖,多受台风影响)、濑户内海气候区(四周多山,丽日少雨)、西南群岛气候区(高温无霜雪)。

地区性与季节性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在列岛上,冬天的季节风大都是西北风。这是西伯利亚高气压吹向阿留申群岛低气压的气流,从十一月到三月初最强。这股风吹过黄海和日本海,带有大量的水蒸气,在北面日本登陆后,碰到中央山脉,便起云、降雪,使从北陆到奥羽西岸都埋在深雪之下。但是一到南面日本,就云消雾散,很少降雪。这个季节,南北气候差很大,九州南部、四国南部、纪伊半岛南岸等地,气温不到零下,持续天晴,不觉寒冷。可是,北海道和东北地方平均最低温度近-10c,日照很弱,寒气刺肤。夏天的季节风从四月中旬吹到八月末九月初,虽因地区不同多少有些不同,但大都是南风,风中也含有大量水蒸气,因而提高湿度,使盛夏更比酷暑难受。但是,这种夏季的高温多湿适于水稻的种植,特别是六月中旬到七月的梅雨,是插秧以及后来水稻生长拔节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是人所共知的。夏季南北气候之差比冬季小,就是在北日本,夏季的平均最高温度也会上升到28c左右,接近南日本的31c—32c,因此,水稻的种植区域可远及北海道北部。

从夏季到秋季有台风。台风是由南洋方面吹来,侵袭日本、菲律宾、中国等地的暴风雨,会给农作物等带来极大的危害。特别是春初精心栽培的水稻,刚到开花、结实时节刮来的台风,一夜之间就将半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为了避免这种自然的威胁,自古以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呪术和宗教仪式,这些在政治领域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海流

日本四面环海,海流给自然与人文带来很大影响。列岛周围的海流有暖流和寒流,两者交错呈现出复杂的海洋现象。其中最有名的海流是流经太平洋岸的日本海流,又称黑潮。它是世界两大暖流之一,发源于北赤道流。北赤道流自加利福尼亚沿岸向西,流至菲律宾群岛东岸,再向北流,沿台湾东岸北上,在这一带被称为日本海流。然后通过琉球列岛西侧,穿过奄美大岛与大隅之间,再到太平洋,经土佐海面、纪州海面、达到房州的近海,从北纬40度附近掉头向东,横断太平洋到达北美西岸,再转而向南,形成加利福尼亚海流,还原为北赤道流。正好在北太平洋形成一股大环流。黑潮经过的我太平洋沿岸,受其影响,气温增高,自不待言,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由于这股海流流经路线很长,成了我国与南洋方面在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接触的媒介。在构成日本民族的各种成分中,其中也可能含有乘黑潮而来的南洋系统民族,这是不容否认的。根据后世文献也可以了解,延历十八年(799),漂流到三河国(三河国,现日本中部爱知县。——译者)的带着棉花籽的昆仑人,显然就是黑潮作祟的结果。

其次是寒流,千岛海流,又名亲潮。千岛海流发源于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沿千岛群岛东侧南下,经北海道南岸到达三陆(三陆指陆奥、陆中、陆前,即现在的青森、岩手、宫城各县。——译者)海面。其支流似到达犬吠岬(犬吠岬,千叶县利根川河口南面台地的一角,突出太平洋中,是九十九里滨和鹿岛滩的分界点。——译者),在这附近与暖流相遇后便潜流其下,成为潜流。就是说,日本列岛的太平洋岸受到由南面北上的暖流和由北面南下的寒流冲刷,两者在三陆海面到犬吠岬之间相遇。因此这一带就成了有名的渔场。

在日本海的海流中,暖流有对马海流,寒流有利曼海流。对马海流是流经太平洋岸的日本海流的支流。在九州西南方从主流分出的日本海流支流,成为五济海流,沿济州岛与五岛列岛之间北上,流入对马海峡,成为对马海流,然后沿本州沿岸北上,经北海道的日本海岸而到达库页岛西岸。其中一股则进入津轻海峡,到达太平洋岸,紧靠三陆沿岸向南流去,与外面的亲潮平行,到达金华山海面。

利曼海流由鄂霍次克海流出,顺沿海州南流到达朝鲜的元山湾头,由朝鲜东岸南下。在那里,日本海上由寒暖两流形成了左旋的大环流。这个环流从远古时代起,就对日本同大陆之间的航行起到重大作用。出云神话(出云神话,记纪神话中与高天原相对立的、关于世界形成的一些神话。——译者)中的出云(出云,今岛根县的东部。——译者)与朝鲜的往来,垂仁纪中的意富加罗国王子来到角鹿(敦贺),天日枪在但马登陆等等传说,都是以朝鲜与山阴、北陆(山阴,今岛根、鸟取及兵库、京都部分地区;北陆,今新潟、富山、石川、福井及京都部分地区。——译者)之间在古代已有直接交通的事实为背景的。另外八九世纪时的渤海使节,也是利用这种海流来到日本的,所以他们出图们江口以后到达的地点是,从出云、伯耆的沿岸直到能登、加贺,有时还到达了出羽(伯耆,今鸟取县的西部;能登、加贺,今石川县北部;出羽,今秋田县、山形县一带。——译者)。

第二节 民族

原住民族的问题

居住在日本列岛上,并创造了日本历史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它在世界人种系统上占什么样的位置呢?它是何时、怎样定住在这块国土上的呢?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仍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日本国的土著居民,又称虾夷人,是最早生活在日本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北海道。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身材比日本人稍矮,肤色淡褐,头发黑色呈波状,体毛发达。多年来与日本人通婚,纯血统后裔逐年减少。使用阿伊努语,系属不详,无文字。宗教信仰主要为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长期从事渔猎,后大多转事农耕。衣食住行现已与日本人无异。

明治时代的研究是从原住民族问题开始的。素称日本人类学的鼻祖坪井正五郎博士认为,日本的原住民族是克罗波库尔人。克罗波库尔人是一种在阿伊努人中间传说的矮人人种的名称。博士主要根据考古学、民俗学的资料,认为他们是在日本民族以前定居在这块土地上的。对此,小金井良精博士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人骨测定的结果,提出原住民族就是现在的阿伊努人的说法。这种说法和在有史时代被认为是阿伊努人祖先的虾夷人,因受到日本民族的压迫而逐渐北移这一事实相吻合,因而赞成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一时大有阿伊努原住民族说风靡学术界之势。但是到了大正年代,石器时代人骨的出土量急遽增加,随着人类学者调查资料的丰富,新的学说便起而代之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野谦次博士的说法。他对从各地贝冢中出土的一千多具石器时代的人骨进行了精密的测量分析,并将其同现代日本人、阿伊努人等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不能简单地断定石器时代人就是现代阿伊努人的祖先。石器时代人虽然在某些点上和现代阿伊努人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与现代日本人相似之处,并且还有和两者不同的地方。因而得出结论说,石器时代人应该是一种名为日本石器时代人的独特人种。这个人种在列岛上与某些大陆系人种、南方系人种互相混血,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进化,终于成为现代日本人。至于阿伊努人,也是以日本石器时代人为祖先,再和北方人种混血而形成的。

这个学说不仅否定了阿伊努原住民族说,而且也促使人们对那种把日本民族假定为不同系统原住民族的观点进行重新研究。从而明确指出,石器时代人同现代日本人有血缘联系,在进化过程中,虽有民族的混血,但其主体却是石器时代以来的单一人种。这一点具有划时代意义。[5]

旧石器时代绳文人面土器

基本民族及其混血过程

即使原住民族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石器时代人是怎样在日本定居下来的呢?后来又和什么人种进行了混血呢?这些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直到今天,学者之间围绕这个问题仍然不断进行各式各样的争论和考证。

战后一种令人瞩目的新见解是,证实了旧石器时代人的存在。战前虽然也有人主张日本列岛在旧时器时代已有人类栖息,但根据战后研究,才证实了兵库县明石市(除了直良信夫于1931年(昭和六年)发现的明石人外,1950年(昭和二十五年)他又发现了葛生人;但两者是否是洪积世的人类,尚有异论。此外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人的,除文中提及的三日町人外,还有在静冈县浜北市岩水寺发现的浜北人;大分县南海郡圣岳洞窟中,广岛县帝释峡遗迹群洞窟中和冲绳县具志头村也都发现过洪积世人类的骨片。——译者)、木县葛生町、爱知县丰桥市以及静冈县三日町等处发现的骨片是人骨,由于其发现处的地层系洪积层,便被确认是旧石器时代人。这样一来,日本民族论现在就必须从旧石器时代起来加以研究了。不过,有关资料只是片段的,还称不上充分,所以,关于它同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种的联系,还不能做出明确的断定。但是,长谷部言人博士发表积极意见说,旧石器时代人与现代日本人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个旧石器时代人是从中国南部因接壤而移居到日本(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学术界根据稻种的传入和高床建筑(干阑)等存在现象,认为石器时代,中国南方主要是云南西南部地区的人,经过中国的西南地区到达东南地区后,有一部分越海而到达日本,和日本列岛上原住民族相混血的主张日见增加,但目前尚无定论。——译者)的。这个意见值得注意[6]。

战后学术界盛传的另一个有关民族论的话题是,江上波夫氏和冈正雄氏提出的骑马民族征服说。这种说法认为,大陆北方系统的骑马民族,在公元4世纪的上半期,由朝鲜半岛侵入日本列岛,征服了原先定居在列岛上的南方系种稻民族建立了王朝。由于这南北两系的民族混血形成了日本民族[7]。这种说法,毋宁说是一种关于国家建立历史的假说,仅就这一点就难免受到批判,而且它也不能说明原住基本民族的问题,所以,作为一种民族论来说,也是极不充分的。

战后,日本民族论虽然十分盛行,但其主要论点不外是,石器时代人直接与现代日本人属于同一系统;石器时代以后,不断有南方各民族和北方各民族的血混入,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特点等,这大致是一般所承认的。对于主体的石器时代人,则有南方种族说和北方种族说两种见解。我则从下述的语言问题来看,赞成北方种族说。认为大约在石器时代的某个时候,有一支从欧亚大陆北方向东移动的种族,经过库页岛和北海道,来到日本列岛定居。这个人种,和以后迁来的阿伊努人,南方系人种互相混血,再稍后些,又和经由朝鲜半岛迁来的大陆各民族混血。进入有史记载年代后,有不少人从中国、朝鲜迁来列岛归化,这从文献也可以了解。

语系

判断日本民族的主体时,必须考虑到日本语的语系。因此,对日语语系的研究,很早就相当活跃,提出了许多推断。例如南洋语系说、阿伊努语系说、雅利安语系说、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说、太平洋语系说等等,日语似乎与邻近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关系。如果只寻求某些类似点,当然可以看到有些关系。不过,要想真正断定一个语系,至少应该考虑音韵、语法、语汇三个基本因素。如果即使有些单词是一致的,但在语法上却根本不同,或者是音韵组织上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就不能断定两种语言属于同一系统。从这一点上来说,现在学术上最可以肯定的说法是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说。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是同印欧语系、含米特一闪语系、汉藏语系等并列的世界十大语系之一,这个语系分为乌拉尔派与阿尔泰派两派。乌拉尔派分为芬兰一乌戈尔语群、萨摩耶语群,阿尔泰派分为土耳其语群、蒙古语群、通古斯语群、朝鲜语等等。它们是分布在从东欧到北亚、中亚一带的语言,从语言形态说来,属于胶着语。早在明治末年,藤冈胜二博士就指出,这种语言的性质与日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现在略举几点。在语法上,修饰语置于被修饰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前;疑问句在句尾加有表示疑问的助词;没有冠词;语法上没有性的区别。在音韵组织上,词头没有重子音;没有词头是r音的语汇等等,这些都是乌拉尔一阿尔泰语与日语共同的特点。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的最明显的特点——元音调和现象,在藤冈博士时代,还不认为日语里也存在,但后来通过许多学者的研究,确认在古代日语里也存在这种现象。而且这种元音调和研究的重要成果,告诉我们,日语在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所谓元音调和,就是元音的同化作用,是在一个单词内将元音统一为同音或同类(阴阳软硬)音的音韵作用。它有强弱之差,朝鲜语、蒙古语、土耳其语等语言中,从词干到接尾词调和为同类音的现象很发达。但是,日语中的元音调和只有词干调和,比较原始,这一点类似乌拉尔派的芬兰语。由此推测,日语并不是同蒙古语、土耳其语、通古斯语、朝鲜语等等同列分化出来的,而可能是在这些语言分出之前,由原始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直接分化出来的。在悠远的古代,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移居到日本,长期以来培育出了独特语言。再往前追溯,那么,同朝鲜语、蒙古语、土耳其语等虽属同源,但并不是同列的姊妹关系。同这些语言似乎有亲属关系,但又无法具体指出,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8]。

乌拉尔—阿尔泰语同日语的亲属关系,在语法和音韵组织上虽很明显,但在语汇上却见不到,这是很遗憾的。语汇特别是有关人体的词汇中,南太平洋诸岛中通用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中有同日语类似的地方。因此很早就有论述日语同波利尼西亚语关系的学说。最近大野晋氏对此进行了归纳,认为日本在绳文文化时代,用的是类似波利尼西亚语族的南方系语言,随着弥生文化的传入,具有阿尔泰语语法体系和元音调和的朝鲜南部语言传了进来,因而使日语化为阿尔泰语系了。有关人体的语汇中之所以遗留有南方语汇,是因为那时虽然能改变语法体系,却还无力顾及语汇。[9]即使说弥生文化是从朝鲜传来的,但我很怀疑,它能否改变了在那以前的日语的语法体系?在绳文时代,南方系民族要大举来到日本列岛这是否可能?

我赞同这样的见解,即在石器时代早期,有一支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种族,从亚洲大陆北部向东迁移,经库页岛、北海道来到日本列岛,在这里培育起独自的文化。如果说日语中有同南方语和朝鲜语类似的语汇,那是后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 * *

[1] 面积是根据东京天文台编《理科年表》(昭和三十六年,丸善株式会社刊出版)。

[2] 大八洲的八个岛,古代传说各不相同,本文是根据《古事记》的《日本书纪》中,还有的包括越洲(以新潟县为中心的地区)、吉备子洲(冈山县儿岛郡)、大洲(山口县屋代岛)、淡洲(和歌山县友岛)等等。

[3] 高井冬二:“日本列岛的形成”(《图说日本文化史大系》i.绳文、弥生、古坟时代,昭和三十一年,小学馆出版)。凑正雄、井尻正二:《日本列岛》(昭和三十三年,岩波新书出版)。

[4] 数字是根据木内信藏、中野尊正、竹内常行、矢泽大二共编《地理年表》(1960年,古今书院出版)。

[5] 关于日本民族研究的历史,最近出版的水野祐《日本民族的源流》(昭和三十五年,雄山阁出版)一书中有详细记载。本章的记述多根据此书。

[6] 长谷部言人《日本人的祖先》(《图说日本文化史大系》i,昭和三十一年,小学馆出版)。

[7] 石田英一郎、冈正雄、江上波夫、八幡一郎《日本民族的起源》(昭和三十三年,平凡社出版)。

[8] 本项参考金田—京助《国语史》系统篇(昭和十三年,刀江书院出版)而写成。

[9] 大野晋《日本语的起源》(昭和三十二年,岩波新书出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