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合六十六法,方三十九首。并见太阳阳明合病法。
【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了太阳伤寒表实无汗之麻黄汤证,及其加减证和禁忌证。兼述了太阳阳明合病之葛根汤证,补述了桂枝汤治疗杂病之荣卫不和的自汗出证。在论太阳经邪之后,又简述了蓄水于下之五苓散证;火郁于上之栀子豉汤证;少阳气郁兼三焦不畅之小柴胡汤证;热与血结之桃核承气汤证和抵当汤、丸证。更以太阳病误治后之变证,以五脏病为例论述了心阳虚心悸之桂枝甘草汤证、脾虚水气上冲之苓桂术甘汤证、邪热壅肺作喘之麻杏甘石汤证、肾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等。
统观全篇,所赅甚广:外则论荣卫之不和,内则论气血之失畅、上则论火郁胸膈,下则论水蓄膀胱,兼及五脏杂病证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一。七味。
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汤主之。第二。用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第三。八味。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不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第四。四味。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五。四味。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第六。用前第五方。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设胸满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第七。用前第五方。小柴胡汤,七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八。七味。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大青龙汤发之。第九。用前第八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第十。八味,加减法附。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第十一。用前第十方。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第十二。五味。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第十三。七味。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第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复下之,脉浮者,当解外,宜桂枝汤。第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在,发汗已,发烦,必衄,麻黄汤主之。第十六。用前第五方、下有太阳病,并二阳并病四证。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十七。用前第五方。一法用桂枝汤。
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第十八。用前第五方。
病常自汗出,荣卫不和也,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病人藏无他病,时自汗出,卫气不和也,宜桂枝汤。第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衄,麻黄汤主之。第二十一。用前
第五方。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发汗,宜桂枝汤。第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第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下别有三病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二十四。二味。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第二十五。六味。
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第二十六。四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二十七。二味。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二十八。四味。下有作甘烂水法。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第二十九。五味。
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三十。四味。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三十一。三味。
发汗若下之,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第三十二。五味。
发汗后恶寒,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第三十三。三味。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躁,不能眠,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四。五味,即猪苓散是。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三十六。四味。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下别有三病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三十八。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并三味。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三十九。用上初方。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第四十。用上初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第四十一。三味。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第四十二。二味。下有不可与栀子汤一证。
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真武汤主之。第四十三。五味。下有不可汗五证。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禹余粮丸主之。第四十四。方本阙。下有吐蚘、先汗下二证。
伤寒,医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第四十五。桂枝汤用前第十二方。四逆汤三味。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脉微者,下之解,宜调胃承气汤。第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前有太阳病一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第四十七。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八。再见柴胡汤,加减法附。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九。用前方。渴者属阳明证附,下有柴胡不中与一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用前方。
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一。用前方。小建中汤六味。下有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并服小柴胡汤一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三。加大黄,八味。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第五十四。八味。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第五十五。用前第三十二方。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第五十六。五味。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第五十七。十二味。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第五十八。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第五十九。下有太阳病二证。
伤寒脉浮,医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六十。七味。下有不可火五证。
烧针被寒,针处核起,必发奔豚气,桂枝加桂汤主之。第六十一。五味。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第六十二。四味。下有太阳四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微溏,与调胃承气汤。第六十三。用前第三十三方。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在,脉微沉,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第六十四。四味。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第六十五。用前方。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第六十六。四味。下有太阳病一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语译】
太阳病,项部和背部拘紧不灵活,无汗怕风,应当用葛根汤治疗。
太阳与阳明合病[1]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
注[1]合病:二阳或三阳同时受邪而发病。本论用“合病”,计有太阳阳明合病三条,太阳少阳合病一条,三阳合病两条。
【语译】
太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发病,大便必定会自下利,应当用葛根汤治疗。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语译】
太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发病,不下利,只是呕吐的,应当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四。促,一作纵。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太阳病,是桂枝汤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于是就下利不止。脉急促的,是表证未解。喘而出汗的,应当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语译】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和腰痛,骨节疼痛,怕风无汗而喘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六。用前第五方。
【语译】
太阳和阳明同时发病,气喘而胸中满闷的,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1]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七。用前第五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2]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1]嗜卧:喜欢卧床。
[2]煎:将液汁加热浓缩。
【语译】
太阳病,十日已过,脉浮细而喜欢静卧的,是表证已经解除。假设胸满胁痛的,可给小柴胡汤。脉只见浮象的,可给麻黄汤。
太阳中风[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2],筋惕肉[3],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八。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4]粉之[5]。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1]太阳中风:指太阳经感受风寒邪气,非指太阳中风证。
[2]厥逆:四肢冰凉。
[3]筋惕肉:筋肉跳动。“惕”,音替。“”,音顺。两字义近,皆指抽动。
[4]温粉:炒温的米粉。
[5]粉之:敷之,扑之。“粉”用如动词。
【语译】
太阳经感受了风寒,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因不及时发汗而使病人烦躁不安的,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微弱,汗出怕风的,就不可服用大青龙汤,服后就要发生四肢厥冷,筋肉抽掣跳动,这是误治造成的逆证。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1]有轻时,无少阴证[2]者,大青龙汤发之。九。用前第八方。
注[1]乍:忽然。
[2]无少阴证:无少阴阳虚阴盛的证候。
【语译】
伤寒脉浮缓,身体不疼痛而只是感到沉重,偶尔也有减轻的时候,又无少阴病的寒证,要用大青龙汤发越邪气。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2]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注[1]心下有水气:胃脘部有水饮之邪。
[2]熬:炒、烘、焙。
【语译】
伤寒表证未能解除,心下停有水饮,以致出现干呕,发热而咳嗽,或有口渴,或有大便下利,或见咽部噎塞,或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气喘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十一。用前第十方。
【语译】
伤寒心下停有水饮寒气,以致咳嗽微喘,发热而口不渴,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服用小青龙汤以后见到口渴的,这是寒饮已消而病将要痊愈的现象。
太阳病,外证[1]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注[1]外证:表证。
【语译】
太阳病,表证尚未解除,脉浮弱的,应当用汗法解表,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语译】
太阳病,攻下以后出现轻微的气喘,是表邪未解除的缘故,应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太阳病,表证未解,不可攻下,此时攻下是错误的,要解除表证,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太阳病,先发汗表证未解,又改用下法治疗,如果脉仍见浮象是表证未愈。因为脉浮是病在表,反而用攻下法,所以病不会愈。现在脉仍浮,所以知道病还在表,应当还用解表法病就会好,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1],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2]故也。麻黄汤主之。十六。用前第五方。
注[1]目瞑(míng明):本谓闭目。此引申为视物不清。
[2]阳气重:阳邪郁遏太重。
【语译】
太阳病,脉浮紧,不出汗,发热,身体疼痛,八九日不见好转,表证仍然存在,这就要发汗,应当用麻黄汤治疗。服麻黄汤以后证情稍有减轻,但病人却出现了发烦和两眼视物不清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衄血,衄血病就会好。所以如此,是因为阳热邪气郁遏太重的缘故。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语译】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体没有汗,如果见到鼻出血的,病就会自愈。
二阳并病[1],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2]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3]者,阳气怫郁[4]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5]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注[1]并病:一经病未解,他经又病,二经病证有先后次第之分的,叫并病。
[2]转属:病邪全部转入他经,又叫传经。
[3]缘缘正赤:满面通红的样子。
[4]怫(fú佛)郁:忧郁,郁闷。此引申为阳气被外邪所抑郁。
[5]但坐:只是由于。但,只是。坐,因为,由于。
【语译】
太阳和阳明并病,太阳病初得的时候,用发汗法治疗,但汗出的不透彻,因而病邪由太阳转属阳明,继而微微自汗,不恶寒。如果太阳病证还未停止的,是不可以攻下的,攻下是错误,此时可以稍稍发一点小汗。如果病人满面通红,是邪热壅遏在肌表,应当用发汗药或熏法治疗。如果发汗不透彻也就不起什么作用,表邪仍会遏郁而不能透出,这种应当出汗而又不出汗的,可使病人产生躁烦不安,不知痛在何处,忽然在腹部,忽然又窜到四肢,用手按摸也找不到具体的部位,病人感到气息短促,这都是因为发汗不透彻的缘故,需要再次发汗就会好。怎么知道是汗出得不透彻呢?因为脉来涩滞而不流利,所以才知道的。
脉浮数者,法[1]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2]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3]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4]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1]法:按道理。
[2]悸:心跳不安。
[3]乃:此作“而”讲。
[4]须:等待。
【语译】
脉浮数的,按道理应当发汗病就会好。如果误攻下,出现身体沉重和心跳不安的,就不可再发汗,应当自汗出而病可愈。所以这样,是因为尺脉微,属于里虚。须待表里正气恢复,津液调和,就会自然汗出而病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语译】
脉浮紧的,按道理应当身体疼痛,宜用发汗法解除表邪。假使尺脉见迟,就不能发汗。怎么知道不能发汗呢?因为病人荣气不足,津血虚少的缘故。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
【语译】
脉浮的,是病在表,可以发汗,宜用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十八。用前第五方。
【语译】
脉浮而数的,可以发汗,宜用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1],荣气和者,外不谐[2],以卫气不共[3]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十九。用前笫十二方。
注[1]荣气和:营气平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
[2]谐:协调。
[3]共:“同”的意思。
【语译】
病人常常自汗出的,这是荣气调和,在里的荣气虽然调和,但在外的卫气不协调,这是卫气不与荣气互相协调的缘故。因为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需要再发汗,使荣气和卫气协调病就会痊愈。宜用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疾病,可是有时候就发热,自汗出,而且一直不愈,这是卫气不调和。应当在发热自汗出之前先发汗,病就会痊愈,宜用桂枝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语译】
伤寒脉浮紧,由于不及时发汗,以致发生鼻衄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伤寒不大便已六七天,头痛发热的,可给承气汤治疗。如果病人小便色清的,知道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发汗,宜用桂枝汤。如果见有头痛的,可能会鼻出血。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伤寒发汗后病已解除,过半日左右又感到心烦,脉浮数的,可以再次发汗,宜用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语译】
一切疾病或是发汗、或是涌吐、或是攻下,于是损伤了阴血,伤耗了津液的,只要体内阴阳之气能趋于调和,病就可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语译】
用药大攻下以后,又用发汗药,以致小便不通利的,是因为耗伤了津液的缘故。不要去治疗小便不利,等待津液恢复,小便自然通利时,一定会痊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1],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1]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即寒战。
【语译】
攻下以后,又发汗,必然会出现寒战,脉见微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表里阳气俱虚的缘故。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语译】
攻下以后,又发汗,出现白天烦躁而不能安眠,夜间比较安静,不呕吐,不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体发热不严重,应当用干姜附子汤治疗。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语译】
发汗以后,身体疼痛,脉沉迟的,应当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
发汗后,不可更行[1]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2]。
注[1]更行:再用。
[2]黄耳杯:“耳杯”是古代饮器,亦称“羽觞”,椭圆形,多为铜制,故得此名,实容量为一升。
【语译】
发汗以后,不可再用桂枝汤,如果见汗出而喘,发热不大的,可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1],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注[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重叠地按在自己的胸前。
【语译】
发汗过多,病人双手交叉地放在心窝部,因心下悸动,喜欢用手按压才舒适的,应当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2]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1]奔豚:病证名。患者自觉有气由小腹冲向心胸,有如小猪奔跑之状,故称奔豚。
[2]甘澜水:又名“涝水”。将水扬数遍,意在去其水寒之性而不助水邪。
【语译】
发汗以后,病人感到脐下跳动,这是将要发生奔豚病的先兆,应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九。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发汗以后,腹部胀满的,应当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疗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3]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1]眩:目眩,即目视如悬物摇动不定。
[2]动经:伤动经脉,失其所养。
[3]振振:动摇不定的样子。
【语译】
伤寒或用催吐、或用攻下以后,感到胸脘部气逆胀满,好像有气向胸膈上冲,起立就头目眩晕,脉象沉紧,再发汗就损伤了经脉之气,使身体战栗动摇不稳,应当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一。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语译】
发汗,病没有好,反而怕冷了,是虚的缘故,应当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语译】
发汗,或者攻下,病仍不好转,又增加了烦躁的,应当用茯苓四逆汤治疗。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玉函》云,与小承气汤。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语译】
发汗后出现恶寒,这是阳气虚的缘故。如果不恶寒,只发热,这是里有实邪的表现。应该调和胃气,给用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1]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即猪苓散是。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2]和服方寸匕[3],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注[1]消渴:指口渴喜饮水而不解的证候。非指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
[2]白饮:白米饮,即白米汤。
[3]方寸匕:古代量药的器具,如用今时的药匙。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古代度量衡图》考:秦汉一寸约为今之二点三厘米,由此可知“方寸匕”即边长约为二点三厘米的方形药匙。
【语译】
太阳病,发汗以后,大汗出,使胃中干燥,以致烦躁不得安眠,如果想饮水,可少量给一点水喝,使胃气调和病就好了。如果脉浮,小便不利,微有发热,口渴饮水不止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1]者,五苓散主之。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注[1]烦渴:渴得厉害。烦,甚。
【语译】
已经发过汗,脉象仍浮数,又见烦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语译】
伤寒汗出后见口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如果汗出而不口渴的,应当用茯苓甘草汤治疗。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
注[1]有表里证:表证指太阳证,里证指蓄水证,此指二者同时存在的病证。
【语译】
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愈而心烦,有表证和在里的水饮证,口渴想喝水,但喝了就要呕吐的,名叫“水逆证”,应当用五苓散治疗。
未持脉[1]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2]之亦喘。
注[1]持脉:以手切脉。持,拿着的意思。
[2]灌:指洗浴。
【语译】
未诊脉时,病人两手交叉复按在自己的心胸部,医生试行叫病人咳嗽,如果他不咳嗽,这必是两耳已聋而听不到声音。所以这样,是因为发汗太过导致病人体虚的缘故。发汗以后,饮水过多必然会喘,用水浇洗身体的也会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1]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音到,下同。心中懊[2],上乌浩,下奴冬切,下同。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三十八。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三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三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1]虚烦:邪热乘虚客于胸中而引起的心烦证,称虚烦。
[2]懊(ào náo奥挠):烦闷殊甚,心乱极不安宁。
【语译】
发汗以后,水和药都不能入口,这是误治引起的逆证。如果再次发汗,必将引起呕吐和下利不止。用发汗涌吐攻下以后,病人虚烦而不能安眠,严重的,病人在床上反复转侧不能安卧,心中烦乱极甚而难以忍受,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如果感到气短,应当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如果出现呕吐,应当用栀子生姜豉汤治疗。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三十九。用上初方。
【语译】
发汗或者攻下,出现心中烦热和胸膈堵塞不舒的,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1]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四十。用上初方。
注[1]结痛:胸中火郁结滞而作痛。
【语译】
伤寒五六日,用峻下药攻下以后,身体发热仍不退,胸中感到堵塞而疼痛的,是病未愈,应当用栀子豉汤治疗。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方四十一。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语译】
伤寒泻下后,心中烦闷和腹部胀满,坐卧都不安宁的,应当用栀子厚朴汤治疗。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方四十二。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语译】
伤寒,医生用丸药峻下以后,身体发热不退,微有心烦的,应当用栀子干姜汤治疗。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语译】
凡使用栀子汤,病人平素大便是稀溏的,就不可服用。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1],振振欲擗[2]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方四十三。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1]身动:全身筋肉跳动。
[2]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而要摔倒在地上。
【语译】
太阳病经过发汗,汗出后病不除,病人仍有发热,观心下跳动,头目眩晕,全身筋肉跳动,身体颤抖不稳而要摔倒的,应当用真武汤治疗。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语译】
咽喉干燥的人,不可以发汗。
淋家[1],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1]淋家:素患小便淋沥的病人。
【语译】
素患小便淋沥不畅的病人,不可发汗,误发其汗就会便血。
疮家[1],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注[1]疮家:素患疮疡的病人。
【语译】
素患疮疡的人,虽然有身体疼痛,不可发汗,误发汗就会出现痉证。
衄家[1],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2],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注[1]衄家:素患鼻衄的人。
[2]直视不能眴(shùn舜):两目呆滞而不能转动。
【语译】
素患鼻衄的人,不可发汗,误发汗必然会出现额上皮肉塌陷,筋脉拘急,两目直视不能瞬动,也不得闭目静息。
亡血家[1],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2]。
注[1]亡血家:素患失血证的人。[2]振:振颤战动。
【语译】
素常有失血证的人,不可发汗,误发汗就会出现从心里感到寒冷而身体振战。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1],小便已阴疼[2],与禹余粮丸[3]。四十四。方本阙。
注[1]恍惚心乱:精神迷惑而心中慌乱不安。
[2]阴疼:尿道疼痛。
[3]禹余粮丸:本方失传,组成待考。
【语译】
平素多汗的人,再发汗,必然出现精神迷惑而心中慌乱不安,小便以后尿道疼痛,可给服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1],胃中冷,必吐蚘。一作逆。
注[1]复发汗:反发汗。“复”,“反”的意思。
【语译】
病人胃中有寒,反而进行发汗,使胃中更加寒冷,很可能要吐蛔虫。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语译】
本来应当发汗,反而进行攻下,这是错误的;如果先发汗,治疗不算错误;本来应当先攻下,反而先去发汗,也是错误的;如果先攻下,治疗不算错误。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1]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2]里;后身疼痛,清便[3]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注[1]清谷:指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清”与“圊”通,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2]救:治疗。
[3]清便:解大便。
【语译】
伤寒,医生用攻下法治疗,继而发生下利不止,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有身体疼痛的表证存在的,应当急治里证;大便恢复正常以后仍有身体疼痛的,应当急治表证。治里证宜用四逆汤,治表证宜用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语译】
病人发热头痛,脉象应浮反见沉,如果病不好转,虽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应当先治其里,宜用四逆汤。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1],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1]冒:指头目眩晕昏蒙。
【语译】
太阳病,先用攻下法而病不愈,又用发汗法治疗,因此表里之气皆虚,以致病人出现头目眩晕昏蒙,这种眩晕昏蒙的病人如能出汗就会自愈,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能使表气调和的缘故。如果里气还不调和的,然后再用下法治疗。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1],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四十六。用前第三十方,一云用大柴胡汤。
注[1]脉阴阳俱停:指寸尺脉沉伏不起。
【语译】
太阳病未愈,寸尺部脉沉伏不起,必然要先发生寒战而后汗出病可愈。如果只是寸脉微微搏动的,是邪在表,先发汗病就会好,如果只是尺脉微微搏动的,是邪在里,用攻下法病就会好,如果要攻下,宜用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四十七。方用前法。
【语译】
太阳病,发热汗出的,这是荣气弱而卫气强,所以使病人汗出。要想解除这种风邪的,宜用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1],嘿嘿[2]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4]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四十八。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注[1]胸胁苦满:因胸胁烦闷而感到痛苦。
[2]嘿嘿(mò默):心中郁闷不爽的感觉。
[3]喜呕:善呕,多呕。
[4]痞:气结不通而有堵闷感。
【语译】
伤寒或中风已经五六日,寒热交替发作,因胸胁满闷而痛苦,心中郁闷不爽而不思饮食,心烦而好呕恶,有的胸中烦而不呕,有的口渴、有的腹部疼痛,有的两胁满闷而气结不通,有的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有的口不渴,身体却有轻微发热,有的咳嗽,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连,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四十九。用前方。
【语译】
当人体气血虚弱,腠理开泄的时候,邪气因虚而入,邪气与正气互相搏击,凝结于胁下。正邪相争,则寒热交替发作,时发时止,其人心中郁闷不爽而不想进饮食。由于脏腑是互相连系的,所以疼痛必牵连于下,邪气在上疼痛在下,所以促使病人出现呕吐。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服柴胡汤以后,口渴的,是病邪已转属阳明,可按照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1];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2]。
注[1]下重:大便不畅快,并有下坠感,也称“后重”。
[2]哕:呃逆。
【语译】
得病六七天,脉迟而浮弱,畏恶风寒,手足温暖。医生反复使用泻下药有二三次,致使病人出现不能进食,胁下胀满疼痛,面部和眼睛及全身皮肤发黄,颈项强硬,小便困难等症状,这时如果服用柴胡汤,大便时就会感到肛门下坠;本来口渴而饮水就呕吐,服用柴胡汤是不适宜的,这种情况进食就会发生哕逆。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五十。用前方。
【语译】
患伤寒已四五天,身体发热而怕风寒,颈项强硬不柔和,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口渴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1],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五十一。用前方。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1]急痛:拘紧疼痛。
【语译】
伤寒,脉浮取见涩,沉取见弦,按理应当有腹中拘紧疼痛,可先给服小建中汤;如果不愈,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2],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注[1]悉具:全部具备。
[2]蒸蒸而振:激烈的寒战怕冷。黄坤载云:“阳气欲发,为阴邪所束,郁勃鼓动,故振栗战摇,顷之透发肌表,则汗而解矣。”
【语译】
伤寒或是中风,出现柴胡汤的适应证,只要见到其中的一个主症就可以了,不必等到所有的柴胡汤证全都具备。凡是柴胡汤证而误用攻下法的,如果下后柴胡汤证仍然存在,可再给服柴胡汤,这时必将出现激烈的寒战,然后再发热汗出而病除。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语译】
伤寒已经二三天,出现心中悸动而烦扰不宁的,应当用小建中汤治疗。
太阳病,过经[1]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2],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五十三。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注[1]过经:邪气离开一经,传入另一经。
[2]心下急:心下部拘紧不舒。
【语译】
太阳病,表邪已传入他经十余日,反而二三次地进行攻下,四五日以后,柴胡证仍存在的,可先给小柴胡汤。如果出现呕吐不止,心下部拘紧不舒,郁闷稍烦的,是病仍未解,可给大柴胡汤,泻下后病就会愈。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1]所发潮热[2],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五十四。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冼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臣亿等谨按,《金匮玉函》方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
注[1]日晡: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
[2]潮热:发热如同潮汐,定时而来。
【语泽】
伤寒已经十三日仍不愈,胸胁胀闷而呕,下午申时发生潮热,过些时候又有轻微下利,这病本来属于大柴胡汤证,攻下是因为原来没有出现下利,现在反见下利的,可以知道是医生用丸药攻下的结果,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发潮热,是实证,应当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少阳的邪气,然后应当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1]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2],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五十五。用前第三十三方。
注[1]脉调和:指脉象与阳明病脉相一致。
[2]厥:此指“极”、“甚”的意思。
【语译】
伤寒已十三天,太阳表邪过经后出现谵语的,是因为有实热,要用汤药攻下。小便畅利的,大便应当硬结,现在反而出现下利,如果脉象属于阳明病的脉,可知是医生用过攻下的丸药所致,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是因虚而自行下利,脉象应当极微,现在脉象反而与阳明病情相一致,这是里实证,应当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五十六。后去,解外宜桂枝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语译】
太阳病不愈,邪热随经下结于膀胱,病人好像发狂一样,如果病人便血,血排下来就可痊愈。如果病人表证不解的,还不可攻下,应当先解除表证;待表证解后,只是少腹拘急而胀痛的,才可攻下,宜用桃核承气汤。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五十七。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语译】
伤寒已八九天,攻下以后,出现胸闷心烦和惊恐不安,小便不利,谵语,全身都觉沉重,身体不能转侧的,应当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1]脾也,名曰纵[2],刺期门[3]。五十八。
注[1]乘:五行相克太过叫乘。
[2]纵:五行顺势相克叫纵,如木克土。纵,有放纵之意。
[3]期门:穴名。在乳直下二寸处。
【语译】
伤寒,腹部胀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这是肝木乘脾土,叫做“纵”。应当针刺期门穴。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1],刺期门。五十九。
注[1]横:五行逆势相克,叫横,如木克金。横,专横。
【语译】
伤寒发热,畏缩怕冷,口大渴而要饮水,病人腹部必胀满,如自汗出,小便通利,其病将自愈,这是肝木乘肺金,叫做“横”,应当刺期门穴。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注解伤寒论》作“反”,是。]熨[1]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2]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注[1]熨:即热熨疗法,将药物炙热或砖瓦烧热放在身上散寒取汗。
[2]卓然:突然,猛然。
【语译】
太阳病,得病第二天就出现烦躁,反而用热熨背部的方法治疗,而致大汗出的,就会造成大热入胃,胃中津液枯竭,躁烦不安并必然出现谵语。过十多天出现寒战颤抖和自行下利的,这是病要痊愈的表现。虽出汗但从腰以下没有汗;想要小便而又不得小便,反而作呕和小便要失禁,脚下怕风,大便结硬的,小便就应当频数,现在小便反而不频数,尿量也不多,如果大便以后突然感到头痛,病人两脚心必然转为温热,这是水谷精气下达的缘故。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1]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2],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3]。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注[1]两阳:指邪风与火热,因二者皆属阳。
[2]剂颈而还:“剂”通“齐”,指汗出到颈截止。
[3]捻衣摸床:病人神昏,手不自觉地摸弄衣服或床褥。
【语译】
太阳中风证,用火攻疗法强行发汗,邪风被火热所逼迫,气血流行失去了正常的规律。邪风与火热交加熏灼,病人身体就要发黄。热盛就会流鼻血,津液不足就会小便困难。阴阳气血都受到损耗,身体就会枯燥,只是头部出汗,到颈部就截止,腹部胀满而轻微气喘,口干燥而咽喉糜烂,或不大便,时间长了就要出现谵语,更严重的就要出现呃逆,手足躁动不安,捻衣摸床。如果小便通利的,还可以治疗。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1]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方六十。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一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注[1]亡阳:此指损伤心阳。
【语译】
伤寒脉浮,医生用火疗法强迫发汗,汗多损伤心阳而必然要发生惊惕狂乱,起卧不安,应当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竭,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语译】
证候像似伤寒,但脉不弦紧而弱。脉弱的一定口渴,如果用火疗法强迫发汗就会出现谵语。如果脉弱发热而兼见脉浮,治疗它应当发汗,病就可以好。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语译】
太阳病,用火熏法治疗,没有发出汗,病人一定会烦躁不安,病邪在本经行尽时仍然不愈时,一定会大便下血,这就叫做火邪。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语译】
脉浮发热很重,反而用灸法治疗,这是实证,把实证当作虚证来治疗,因而使火热更加亢盛,必然造成咽中干燥和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1],追虚逐实[2],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3],名火逆[4]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注[1]烦逆:剧逆,大逆。
[2]追虚逐实:血虚有热,用火法治疗,灼伤津液使血虚更甚,即为追虚;使里热更盛,又成为逐实,意为虚虚实实,不断加重的意思。
[3]痹:此指麻痹。
[4]火逆:误用火法治疗,引起的变证。
【语译】
见到微数脉,慎不可用灸法治疗,因火热内迫成为邪气,会造成严重的误治,使血更虚和火热更盛,血在脉中流散,灸火虽然微小,但内攻却很有力,可使筋骨受伤,津血难以复常。脉浮的,宜用发汗法除病,如果用火灸治疗,会使邪气没有出路,并因火灸而使邪气更盛,病人从腰部以下必然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证。如果要自行缓解,必定先出现心烦,烦则可出汗而病愈。怎样知道的呢?因为脉浮,所以知道汗出而病可以痊愈。
烧针令[1]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2],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方六十一。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注[1]令:强行责令。
[2]壮:指把艾绒作成一个小艾炷,灸完为一壮。
【语译】
用烧针法强迫病人出汗,针刺部位受了邪气,引起红色的肿块,将会发生奔豚证。病人感到气从少腹上冲到心胸部的,可在肿块上各灸一壮,并给服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中再加桂枝二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方六十二。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语译】
误用火攻法后又进行泻下,如果再用烧针而引起烦躁不安的,应当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语译】
太阳伤寒病,如果误用烧针治疗必然发生惊狂。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1],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2]。
注[1]糜粥:稀烂的米粥。
[2]小逆:指较轻的坏病。
【语译】
太阳病,应当有怕冷发热,现在自汗出,反而不怕冷不发热,关脉细数,这是医生误用吐法的过失。在起病一二天用吐法,腹中虽然感到饥饿,但口不能进食;起病三四天用吐法,可使人不喜欢吃热糜粥,只想吃冷食,早晨吃的到晚上就要吐出来。因为医生误用吐法造成的,这是较小的误治。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语译】
太阳病用吐法治疗,只有太阳病,就应当怕冷,现在反而不怕冷,而且也不想穿衣服,这是吐后心中烦热的表现。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1]引食[2],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3]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4],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1]消谷:消化饮食。
[2]引食:能食。
[3]膈气:膈间正气。
[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语译】
病人脉数,脉数是有热的现象,应当能消化谷食而易饥多食,现在反而呕吐,这是由于发汗以后,使阳气衰微,膈气虚弱的缘故,因而会出现数脉。这种数脉是外邪所致的假热,所以不能消化食物,困胃中虚冷,所以要发生呕吐。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1]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2]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3]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4]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六十三。用前第三十三方。
注[1]温温:通“愠愠”,即气机郁遏不通。此指想吐又不能吐。
[2]郁郁:郁闷不舒的样子。
[3]极吐下:大吐大下。
[4]不尔:不是这样。
【语译】
太阳病,表证已经过去十多天,心下部气郁不畅,恶心想吐又不能吐,而且胸中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胀满,心中郁闷微烦。这以前曾经峻吐峻下过,可给服调胃承气汤。假如不是这样,就不给用调胃承气汤。如果只是想呕吐,胸中疼痛,大便稍稀的,这也不是柴胡汤证,因为有呕吐,所以知道是由大吐大下所致。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 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1]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方六十四。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可更服。
注[1]瘀热:邪热瘀结。
【语译】
太阳病已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微而沉,反而没有出现结胸证,病人发狂躁的,是因为有热结在下焦,少腹应当坚硬胀满,小便自利的,下血就可以痊愈。所以这样,是因为太阳病的邪热随经下行,以致邪热瘀结在里的缘故,应当用抵当汤治疗。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1]也,抵当汤主之。六十五。用前方。
注[1]谛(dì帝):证据确凿。
【语译】
太阳病身体发黄,脉象沉结,少腹硬满,小便不利的,这不是蓄血证。小便畅利,病人好像发狂似的,这才是蓄血的明证。应当用抵当汤治疗。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1],宜抵当丸。方六十六。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注[1]不可余药:有两种解释,一为不可用其他的药,一为连药渣一并服下,不使剩余。
【语译】
伤寒发热,少腹胀满,应当有小便不通利,现在反而通利的,表明有瘀血,应当攻下瘀血,宜用抵当丸,服药时连药渣一并服下。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语译】
太阳病,出现了小便通利,是因为饮水太多,必有心下部悸动的感觉;饮水多而小便少的,必然感到少腹部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