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栖云笔记

卷三 书记类[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寄通渭[2]石川董某书

昔者先生到府,彼此一见,遂成莫逆之交。窃谓永为良朋,方遂平生之愿,不意仓卒间,匆匆别去,南北隔离,两地风色,独深仰慕。幸喜遗言[3]中秋光临,量不失信,愚当扫径以待。倘尊驾复约[4],鄙室生光,结云朋霞友,买的珊瑚碧玉,寻出牟尼黍珠,进上玉京,敕封为进宝状元郎,岂不美哉?

愚所藏上阳陈真人注解《参同契》,实修真要诀,其中鼎炉、药物、火候,无不俱备。内云:“杳冥中有物,则太极未分之时,为先天地,内蕴先天真一之气,居乎太极之先,乃象帝之先。”此语直指先天真一之气为无形无象之物,然无形而能生形,无象而能生象,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人能知之,可以破混沌,扭气机,夺造化,转生杀,能修无量寿身,能成金刚不坏。所谓“知其一而万事毕”者,即此也。但此知一毕万之道,非一切闭目静修,炉火闺丹,与夫搬运做作等等旁门曲径可比。盖旁门曲径,以假为真,不着于执相,便落于顽空。执相顽空,皆非性命大道。

性命大道,三教一家之道也。儒曰精一,道曰抱一,释曰归一。三教圣人,皆以一为指归,故曰“天地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无二道,即一道;无两心,即一心。一道一心,心即道,道即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但这个心,非肉团之顽心,乃天地之真心,即佛祖所谓涅槃妙心。此心内含先天真一之气,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人能认得此心此气,于日用常行之间,逆而修之,则大地尘沙尽是珍宝,何不能仙?何不能佛?愚所见如是,不知先生以为何如?

2.答苏将军校正《烟霞箓》书

前在省城,得睹老大人老先生慈容,幸蒙不弃微贱,一见如故,即赐佳肴,并馈诸物,又赐教诲,开心见掌,略无藏隐。衲何得幸,受益良多,想亦前缘,非偶然耳。

临别出示《烟霞箓问答》一书,嘱之校正,以备刻刊。衲本庸愚无知,识微见浅,安敢以管窥蠡测[5],遗笑于大方?但在老先生,巽在床下,虚心自屈,不得不如其命。携至荒山,粗看而言浅,细味而意深,条条有理,节节传真,句句甘露,字字牟尼,堪足为人天[6]眼目,初学阶梯。其承先启后之心,深矣,慈矣,苦矣。若非生平拔天根,入理窟,深有所得,见不到此,说不到此。洵知老先生为再来人[7],宿根[8]深厚,慧光性成[9],而非窃取古人公案[10]者所能窥其涯涘。虽欲下笔,亦无处下笔,安敢画蛇添足,画虎添角也?但限于老先生面嘱,不得不奉命以报知遇。

《烟霞箓问答》一书,是言性命之书。虽性命书不在文法辞藻,亦须前后整齐,辞意贯穿,不使文人借口毁谤为妙。其中有施药祈雨坐山十余条,宜集于篇末;一切问答语,总联一处,可名曰《烟霞问答》。又有散言,可另集一帙,庶乎整齐不乱。内中有坐功调息咽津等字句,在老先生别有取意,初学之人,不明正理,未得真传,未免见者不落于孤修静坐,便涉于扭捏做作,宜皆更换,不致后人疑惑错认为妥;更有字言稍觉生涩不顺处,略为增减顺序。

衲亦系班门弄斧,孔门卖经,更祈老先生见谅,再为斟酌,以定可否。

3.答苏将军书

昨在省城,蒙老大人老先生不弃山野,面谈所行,出示口诀,衲受益实多,所谓“故人相逢,分外亲热”也。幸在前缘,不敢不以实相告。

衲幼年不分邪正,朝王暮李,乱问乱学,今日作此,明日作彼,究无一成。后遇一静功道人,授以口诀,衲如法行持,亦曾运丹田之气,过尾闾,撞夹脊,上泥丸,下明堂,入华池,降重楼,至绛宫,会心液,入黄庭。有此景象,私喜得药之效,虽三冬之日,静坐荒凉之地,身热如火,不知寒冷。自负有道,不再求人。及遇先师龛谷老人,常听议论,与己所学,两不相关,心甚疑之。因细玩先师平日所言,句句有理,方知自己荒唐,遂将以前所学陈禀,先师直劈其妄,教先穷理。于是无书不读,参究审辨,如是三年。先师以灵龟养气之法授之,即炼己筑基之功,其法至简至易,立竿见影,行住坐卧,俱可行的。虽千万人在前,不能妨我事。虽终日应事接物,不能乱我心。活活泼泼,随方就圆,大撒手作事,心肾不期交而自交,气血不求贯而自贯,精神不求爽而自爽,真所谓“高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诀密封,不敢为外人道也。但此诀乃入门一着,犹未窥见大道堂奥耳。虽未能窥见堂奥,而于一切野狐禅语,葛藤话头,即能辨其是非,不为人所欺瞒矣。因其离师太早,后事不明,东奔西走,参求多人,终未究竟。十三年之久,得遇仙留丈人,数言之下,打破疑团,即便认的性命根蒂,不可于一身求,亦不可于身外得,俱要在虚空中做出。

老先生宿根深厚,为再来人,得以不昧本宗,十分大事,已知七八。然虽宿根深厚,翻个筋斗,即有迷处,所以真中未免有假者加杂矣。老先生还当再三体贴,拋去幻象滓质之物,更进一层,钻入理窟,细尝道髓,必有真宝现前。衲曾遇再来人五,二道人、三俗人。三俗人者,一苏州顾公,一陇西汪公,一汉南陈公。陈公遇仙留丈人度脱而去,此有迷而遇人大悟者也。顾公终为宦途所迷,汪公终为利途所迷。二人实天生上智,分分明明,溺于名利,空空一世,真可惜也。二道人者,一哈喇池沟戴公,虽苦中生慧,不知再进脚步,此其迷也。一半仙许公,自幼不识不知,如痴如醉,与虎狼为伍,毒蛇为伴,毫无伤损,命根坚固,遇异人授以无为之道,了其大事,此有迷而得人成全者也。昔紫清真人[11]为再来人,得翠虚陈真人[12]之传,而始了大道。抱朴子为再来人,得思远郑真人之诀而始入圣基。然则再来人,总有迷处,是在前生功行深浅耳。功行深,再来必遇真师指点,完成大道;功行浅,再来不遇正人,到老无长[13]。

老先生前生功行深,今生不昧,又得荣贵,不用外护,自有大脚力勇猛向前,举步之间,直超道岸。不似衲之福薄缘浅,作为甚难。然虽作为甚难,幸而早脱火坑,无拘无束,乐在其中,不为尘情所迷矣。谨录《彭鹤林问道篇》[14]上呈,老先生留心细玩,当有神会处,甚勿以寻常语弃之。

4.答苏将军刻刊洞元经书

昨闻老先生千秋在迩[15],衲屡蒙厚德,本当临期亲赴省城叩祝,想众官长必及期拜贺,山野未免不便。今遣小孙捧上山物四味,寿字一个,云山遥叩,聊表寸心,忝[16]在道义之交,必能以此俗情见谅也。

前接佳注四本,携至荒山,细阅《百字碑解语》,一注精一注,一注明一注,愈注愈佳,惟最后一注,简而当,约而精,亦后学一上天梯也。《道德解语》,别开生面,字字着实,句句归真,拔天根而钻理窟,非窥见堂奥,摸着牛鼻孔[17]者,不能道出。更望老先生偷闲完璧,早刻流传于后世,学人幸甚,太上幸甚,功德无量矣。

至于《洞元经》一书,衲反覆再三,前后细推,疑是后人窃丹经次序,借吕祖之名,自欺欺人者。何以知之?原序辞意不达,且语句俗鄙。吕祖何等慧光,岂作不通之文乎?又万立山后序云,彼师苏氏得手录《吕祖洞元经》,又遇真师降乩[18]面传等语。夫性命之学,天机也,必须真师附耳低言,口传心授,方能有悟,岂能以文字传乎?又岂能以乩笔传而知之乎?本文《初乘章》有“气聚精凝,神乃通灵”之语;《既济章》有“和合四象,攒簇五行,打成一片,混合百神”等语,似是金丹凝结矣。何以《中乘章》又云“返我心神,不漏不倾”乎?岂有打成一片,混合百神,而心神犹未返,犹有漏倾乎?《得药章》云“乾坤之精,坎宫之仁,水清月白,着意搜寻。”岂有打成一片,混合百神,而坎宫之仁犹未寻着乎?《上乘章》云“婴儿气足,跳出胞胎,水中火猛,飞上蓬莱,姹女独称尊,半夜情郎倒入门”,与夫“二物会合,收锁黄庭”等语,岂有四象五行打成一片,婴儿姹女犹未会合乎?《服丹章》云“夺尽乾坤造化,养就龙虎还丹,出则游行世界,归来隐住泥丸”,似乎阳神出现矣。又云“金液变化,熔作甘露,馨香入口”,与夫“十二重楼降丹材”等语,直以金丹为有形之物,入于幻景矣。《最上一乘章》云“太虚一气,入我元门,飞升天谷,化作甘霖,降我五内,炼我周身”,与夫“勿生妄想,勿其欢欣”等语,岂有到太虚一气地位,而犹用甘露洗五内,犹有妄想未尽乎?其中有大不通理处极多,聊举数段为证,则知非吕祖所作矣。吕祖《百字碑》、《敲爻歌》,次序一句挨一句,一层进一层,何等分明,何等简当!此书与《百字碑》,《敲爻歌》,天地悬隔,所以知其为伪书也。老先生尊信吕祖,故被瞒过。世间伪书极多,如王邦叔借紫阳之名,作《玉清金笥录》,无名氏假尹真人之名,作《性命圭旨》。更有作孽之徒,托吕祖之名,作闺丹书。道门伪书,不一而足,若不细察辨理,必为所瞒。老先生注语最佳,超乎彼书之上,可惜为伪书,枉费苦心。倘以此书流传后世,不但有误后学,且于老先生大有不便。不若将注语改削顺序,自成一家言,开学人识见,却是一件大功德。

衲所见如是,再求老先生定其可否。

5.答苏将军托刻《问答外集》书

屡蒙老先生不弃微贱,数年来多有恩顾,被德甚厚,衲万无一报。《诗》[19]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报也,永以为好也。”道祖云:“富者赠人以财,仁者赠人以言。”衲不敢窃仁者之名,既无琼瑶财货之报,其将赠之以言乎?

衲昔年为切身一大事因缘,东奔西走,朝王暮李,乱学乱做,不辨是非,几乎殒命。后遇江南彭道人,授以开关之功,行之数月,气血流通,精神爽畅,多见景象。又遇四川王道人,传以清静之功,行之日久,亦能预知二三日之事,自以为知道有道,自足自满,再不求人。然似是而非,终无关于性命大事,究竟自亦不知其非道也。

及遇先师龛谷老人,数言之下,始知生平所学,枝枝叶叶尽是差。蒙师慈悲,授以灵龟养气之法,得个入门,又教参悟性命奥妙。因其离师太早,不能始终通彻,十三年之久,复遇仙留丈人,开剖肯綮,指示次第,方能真知确见,了悟源流,多年郁结疑团,到此一棒打为粉碎矣。

龛谷老人得事于白石镇梁仙人,即证于国清寺桥上张仙人,完全于西宁张睡仙。三仙之中,惟国清寺桥上张仙人,形神俱妙,出有入无,成事最大。曾有窃发羽化仙冢,视其真假,棺中无尸,可知其是真仙也。

仙留丈人闻道于余丈人。此二仙者,皆乾隆初年成道之人,亲见者甚众,非同世人口传耳闻,不足凭信者可比。则是二先师脉脉相续,实有的传也。

二先师常言:性命本于先天真一之气。此气生天生地生万物,即《道德经》所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丹经所谓“生物之祖气”。始也,母也,祖气也,即性命之根源。能知此始此母此气而修持者,先天而天弗违,故能夺造化,转生杀,逆气机,而不为阴阳所拘。性命本来原是一气,因其交于后天,一气分而为阴阳,阳为命,阴为性,分阴分阳,于是性命为二矣。然其根源,皆本于一气。因其阴阳分离,故名为二,若阴阳相合,仍是一个。何为性?“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者是,即《道德经》所谓“妙”也。何为命?“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是,即《道德经》所谓“徼”也。《道德经》“观妙”即是修性之学,“观徼”即是修命之学。“有欲以观其徼,无欲以观其妙”,性命双修之道,二语尽之矣。但此性之妙,命之徼,皆系无形无象,无方无所之物,非顽心谋虑之妙,非色身穴道之徼,乃不可见之妙徼,不可指之性命。古仙云:“莫执此身云是道,此身之外有真身。”《悟真》云:“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中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又正阳翁云:“涕唾津精气血液,七般灵物总皆阴。若将此物为丹质,怎得飞升朝玉京?”可知性命之学,别有个口传心授之妙,非可于一身有形有象处求也。至于《黄庭》内外篇所载一身穴窍甚明,是玉晨道君,太上老君,皆言其黄庭之景,非言其黄庭之真。其中虽说三黄庭,亦不过言其景耳。所言真处,止是一神字而已。经云:“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尽有神。”夫景有定而神无方,虽百节神名不一,总是一神。因其有神,故一身百节,活活泼泼,气血流通,举止动作,出于自然,有莫之为而为者也。然则神者,即先天真宝。其一身百节气血,皆神运之。此神,岂可以方所求乎?如能认得此神,妙可知,徼可明,性可了,命可复,而大道可成。《心印经》云:“一得永得,顷刻而成。”又丹经云:“得其一,万事毕。”盖先天之神,历劫长存;后天之物,日久必坏。夫后天之物,天地之委物,报尽自化,故圣人以为大患。此衲尝闻于师者,非出于私猜妄议,实有所本。

老先生身居荣贵之境,终身心切于性命一事,而无时或忘者,特以宿世种根深厚,非今生始为栽培。其于性命之理,已自知过半,但于纲领处,犹缺欠参悟工夫,故于《烟霞箓》中,或有着相语。老先生若肯再进一层工夫,拨去一切着空执相、偏曲小乘[20]等事,止在《道德经注》中,《问答内集》中,静而求之,则性命妙徼,老先生自足,不必向外更寻人也。《问答外集》,与《道德经注》、《问答内集》,绝不相关,故衲屡阻刻刊,因老先生开迷心切,不得不如其命。为初学者扩充识见,亦是一大功德,但非脉脉相传大道耳。至于拣存等条,可有可无,不刻为妥。此非衲敢斗胆,因报德虔诚,欲传流世科条,出于不得已而为之者,望其老先生见谅愚衷,勿以违命为罪,幸甚。老先生寿过古稀,时不可待,下手速修,犹恐太迟。冀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深根固蒂,以养太和,则延命酒、返魂浆,顺手可得,王母桃、龙华宴[21],指日可尝。释迦不是天降,老子不是空生,甚勿以年迈力衰,自己退念。古人云:“七十八十,一息犹存,尚能还丹”,必不我欺。此衲之以言报老先生者。若蒙见衲,衲不胜欣慰之至。

6.苏将军回京托刻《问答外集》完工奉书交之

庚申(1800年)兰泉得瞻老先生尊容,多聆教诲,扩充识见,如甘露洒心,醍醐灌顶,受益实多。又得见《烟霞箓》等书,读之光生五内[22],顿脱三宫[23],真是三生有幸。数十年,衲独弦绝调,未逢知音,得遇老先生心同道合,生平之愿足矣。讵意贵贱分途,尊卑各事,驾返甘泉[24],彼此相离,不能追随左右,时聆药石[25],磨炼身心,此又幸中之不幸,殊觉于心怏怏。然虽彼此相离,犹有书信来往,心神会遇,亦有资益。桂月驾赴京都,料得天宠,荣擢内阁[26],大隐居朝,为国为民,积功累行,得以遂心。不但老先生获福无量,即衲草野,亦沾余光。但衲不能舒畅于怀者,相隔数千里,不特面遇无期,即书信来往,亦有不便,止有向东叩祝而已。更祈老先生不弃微贱,间有顺鸿,常赐训语,得悉起居,此尤衲之所望也。临行所嘱刻刊《问答外集》,衲即校阅,一概付梓。其中可疑之条,恐后人错会,似乎不妥,另拣录出,老先生再为斟酌改正,以备异日补续可也。窃思《烟霞箓》一书,系老先生劈邪救正,承先启后之书,必须头尾相应,前后一脉,不使后人入于中下二乘为妙。若稍有大意,杂以偏径,必遗后人口角,大负老先生一片婆心。衲受恩实多,无以为报,故于可疑者拣存,于无可疑者刊之,特以全老先生为道教之大功耳,非敢自恃己见也。书于九月底刊工告竣,即于九月某日同甘州[27]张提塘装箱,刷印书十部,并装箱内,查收。为此上陈,并叩荣喜,伏惟鉴照不一[28]。

7.寄樊立之书

昨接来书,所表心事,我已悉知。但所言十字街心处,昏然不解。这十字街心处,即《河图》、《洛书》当中一点子,即先后天当中虚白处,乃三才之窍,二五之精,天地之根,阴阳之门,造化之源,五行之本,生杀之室,刑德之界。在人为生死户,性命根,元牝门,元关窍。在儒名一贯,在释名一义,在道名一气。昔年曾子所唯者即此,迦叶所笑者即此,阿难所诺者即此,老子所道者即此。悟之者,立跻圣域,为圣为贤,为佛为仙;迷之者,永沉苦海,为人为兽,为魔为鬼。但此种道理,行之不易,知之亦难。知之难者,世无丈夫男儿也。果是丈夫男儿,亦易知之。贤契年已半百,时不可待,人情世事,名利富贵,困亨安危等事,俱已尝过滋味,急须看破,自立主意。将一切经书文字,置之高阁,将一切世缘枝蔓,斩断利便,将一切妄想心事扫去,将一切声势妆点拋开,将一切积习秽汙洗净,改头换面,扭转脚跟,空空洞洞,无是无非,在尘世上作一个活死人。再下一重实落工夫,认真办事,在身心性命上体贴,穷究精义,或《道德》《参悟》,或《阐真》卦图,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工夫不废,久而自悟。另有捷法,或拈《论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章,或《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一章,穷究去,由浅及深,剥去一层入一层,直剥到剥无可剥处,入无可入处,自然有个无字真经现出,顺手可取。若无实落工夫,忽此忽彼,心不专一,虽日记千言,胸藏万卷,终无一字可用。果如吾言,若不见效,悟元当入拔舌地狱。尔其勉之,予日望之。

8.回樊立之解易象书

《周易》卦爻彖象之辞,皆是平空摄来,以有象喻无象,以有形喻无形,其理深奥,包括甚多,不指一事而言,非同他书言事言理,就一事一理而说。故一卦三画,而成天地人三才之卦,一卦六画,以配天地人各有阴阳,而成重卦,故《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一卦六爻而成重卦之义也。然则易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耳。卦者,挂也,自无卦而生卦,如挂此六画阴阳,使人人见之而玩义也[29]。爻者,效也,是教人效此六爻阴阳所居位分当否吉凶,而趋吉避凶也。彖者,断也,断此两卦合一卦善恶吉凶也。象者,像也,取其以此物像彼物,以彼物像此物,使人易于会悟吉凶也。然善恶吉凶,难以普说,圣人因其卦之善恶,于一卦立一名,就此一名而系辞以言理,庶乎[30]有下手处,使人易于穷究也。一卦有一名,此一名即是一事,一卦六爻,皆言此一事,学者读此一卦,须要将彖辞爻辞,句句在此一事上辨别,不得于此一事外搜求。

如姤夬二卦,姤者一阴来入而遇五阳,一阴潜伏于下,五阳居之于上,即有阴来侵阳之势,但微阴方入,阳气正盛,虽有消阳之势,未至消阳之时,故五阳爻之辞,皆以防阴为辞,而不以去阴为辞。初爻辞曰“贞吉”,正以阴气未发而贞吉,非云阴气守贞而吉也。“系于金柅”者,柅为轮下后拖木,凡车上坡,恐车后拽,以柅止轮而不拽,所以止车之物。金柅者,坚固之柅,柅能止车,车不能止柅,取象微阴能消五阳,而五阳不能去微阴,故彖辞直断曰“女壮”。五阳爻辞止言防阴,不言去阴者,正在于此。夬者决也,下五阳进而决去上一阴也。但五阳虽盛,一阴虽弱,一阴居于五阳之上,其力足以敌五阳,虽五阳同力决一阴,犹未易决去者,故彖辞有“扬于王庭,孚号有厉,戒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之辞,特以防前顾后,从容谋为,戒备周全,方能决之而利。六爻俱以阳决阴为辞。试玩上爻,“无号,凶”,孤阴无党,时在于决,又在决终,众阳而共决一阴,终必决去,非一阴之凶乎?此姤夬二卦之大略也。

至于观履二卦,观者以上而观下,以下而观上,以此而观彼,以彼而观此也。卦爻皆当以观之一事看,故彖辞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传》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言其以诚感格,而天下观之,心悦诚服,所谓“以神交而不以形交”,此圣人以中正之道观天下,大观神观者在此。至于六爻之观,初爻在卦之至下,所观不大,为小人之观。二爻在三阴之中,虽应于五,不观君子,日与小人为伍,虽居中正之位,不为小人所惑,然观己而不观人,故谓“窥观,女子之贞”。三爻在上下二卦之界,居下卦二阴之上,性柔志刚,欲外观人,先内观己,己善而后求人之善,故有“观我生,进退”之象。四爻在上卦之初,切近五阳,不观下而观上,不观己而观人,不观阴而观阳,故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之象。九五阳刚中正,为观之主,以上观下,验证我生之德善否,即彖辞“以中正观天下”之意,故有“观我生,君子无咎”之象。此“观我生”与三爻“观我生”不同。五爻“观我生”,观下观外也。三爻“观我生”,观己观内也。上九在观之终,有圣人之德,无圣人之位,止能自观于己,不能下观于人,所谓“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观其生,君子无咎”之象。此观之大略也。

履者,步履前进也。以悦随健,柔履刚也,六爻皆当以柔履刚玩味。以柔履刚,天下之刚者,皆无所施其强,故彖辞曰:“履虎尾,不咥人,亨。”《传》曰:“柔履刚也”,又曰:“悦而应乎干”,盖言其和悦从容而履,不至于躁进取咎也。初九刚居履初,是能果决于履,而即能行履道者,故有“素履,往无咎”之象。九二在悦体之中,悦履于己,而不悦履于人,悦在其中,故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象。六三以阴居于二阳之上,近于上体,又在悦之上,柔而无能,本当居于下者,而反妄想高登,悦非所悦,履非所履,终必自败,故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之象。九四切近九五,以刚履刚,故有“履虎尾”之象,然刚居柔位,刚而能柔,谨慎不败,故又有“愬愬终吉”之象。九五居三阳之中,下又无应,重刚不柔,位中而德不中,履而自由自专,任性而行,故有“夬履贞厉”之象。至于彖传“履帝位而不疚”,是就全卦而说,言其以刚履刚,惟履于帝位者而不疚,其余皆有疚,非释五爻之意也。上九在履之终,刚居柔位,又为卦之至高至尊之爻,是能刚以柔用,终于履道,全于履道者,故有“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之象。此履之大略也。

坤者顺也,顺之至者莫过于地,顺之正者亦莫过于地,故以顺取象为地。坤卦六爻,皆说顺德之一事,止分别顺之得正不得正耳。得正则吉,不得正则凶,顺之道本元亨,而元亨之利,尤在于贞。以物取之,“利牝马之贞”。以人取之,“君子攸行,先迷后得主”。以月取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地之顺承天,地顺之元亨利于贞也。牝马顺而健,牝马顺之元亨利于贞也。君子先迷后得主,君子顺之元亨利于贞也。月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月顺之元亨利于贞也。又云“安贞吉”者,顺道极多,不论顺之如何,总要安居于正,方吉也。此坤全卦之总义也。初六在顺之初,是非未定,稍涉不正,顺其所欲,随心任性,丧德失行,皆基于此;不谨于始,必败于终,故有“履霜,坚冰至”之象。六二顺而得中,又得正,中则能谨于内,正则能慎于外,谨内慎外,顺理顺时,能大其业,故有“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之象。六三居下体之上,以柔居刚,易于顺之不正,然性柔志刚,顺人而不失己,不轻于顺,故有“含章可贞”之象;近于上体,顺上而不顺下,故有“或从王事”之象;虽在顺体,其性本柔,不自专成,乃终顺人而作事,故又有“无成有终”之象。六四居上顺之下,切近于五,柔而得正,顺五而不顺己,故有“括囊,无咎无誉”之象。六五柔顺得中,美德在内,诚中形外,顺天应人,不失柔顺之本质,故有“黄裳元吉”之象。上六在顺之上,事之终,自尊自大,以柔道而行刚道,有己无人,不能去顺人,止欲人顺己,终无人顺者,故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之象。六爻顺之正者吉,不正者凶,故用六之道,利于顺之永贞耳。此坤卦之大略也。

夫易之为道,用刚用柔,皆以得其中正为贵,得中正者吉,不得中正者凶,刚柔中正者即是君子,刚柔不中正者即是小人。至于刚为君子,柔为小人之说,盖言阳刚者多有能,阴柔者多无能,非是阳刚者尽是君子,阴柔者尽是小人。君子小人之分,要在所居位分当否定之耳。贤契来书,内言六十四卦之卦象爻象,颇有着落,足以自慰。据汝所辩坤姤夬观履数卦之象,皆本卦外语,并无一爻着落,何云自慰?读《易》须要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耳。不得其意而止言象,是凭自己臆见,强辩是非,与本卦本爻悬远。况彖象是一卦之纲,爻像是一卦之目,不明其纲,止辨其目,则无着落。汝之所见,舍纲而言目,如何能见到象之实落处?若依汝言垂世,天下大矣,岂无明眼之人?必至遗笑于大方矣。夫易理深奥,天地造化,帝王治道,圣贤功业,士庶行为,无一不备,乃开天辟地以来,儒家道脉之祖书,必待师传,非可私猜。虽古今注解者,代不乏人,流于占卜者,却有精微之术。至于理之所以然,自卲子而后,无有继踵者。今汝解象,别开生路,劈倒已前诸注,是谓好奇,此乃枉劳心思,空费精神,不但无功于《易》,而且有伤于己,无怪乎病疾缠身,终年不安。纵然学窥二酉,胸藏五车,而于身心性命,毫无干涉,临时要紧之处,一无所用,到不如把人我山推倒,将争胜心勾消,清清静静,无思无虑,静坐一日,便宜一日,静坐一时,便宜一时,为上着。

至于所言姤卦,二爻“包有鱼,不及宾”,五爻“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是防阴之法,慎独之功,非言命理也。至于性命之学,乾坤二卦尽之矣。乾者,健也。刚强而不屈于物,健必如天之无物能屈,无物能伤,而命立矣。坤者,顺也,柔顺而能永于贞,顺必如地之无物不载,无物不生,而性尽矣。六十四卦,凡阳爻皆属乾,凡阴爻皆属坤,刚柔交错,是分别健顺正与不正耳。

吾前书言不可随人脚跟转,数年以来,此一句尚未悟的,可见生平在假处用心,并未在真处留神也。吾常有书信提醒,言浅而意深,汝并未着意。近五月间,又得来信象解,内言“从前所有指示,历历自思,未能奉行”,又云“信心不及,未能彻悟”,又云“远游,要除心中妄想。”言“信心不及”,真无信心也;言“远游除妄想”,此即妄想也。妄想由于无信心,若有信心,一心重性命,万有皆空,妄想从何来?且妄想生于心,不干于境遇,不能于心中除妄想,而欲远游除妄想,吾不知所除者何妄想。心存妄想,身并为妄想所移,此妄想中又添妄想,妄想何时休歇?因其不除心中妄想,所以“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于《易》强辩是非,又要远游散心。吾于何知之?吾于来书知之。《西游》与汝存留多年,因你有书来,不教托人稍(捎)带,要自己来取。况山上难遇妥人,所以未得带去。昨来信,又言“欲下西安,游江浙,将西游,可带平番”。既下西安,路过兰城,何妨在兰城顺取?又何必带至平番,在平番取带?又过兰城,岂不往返多事?即此一事看来,可知汝平日神思紊乱,意念不定,所以于《易》书,任性解注,有大谬处,而不自知也。其所注诸卦错谬,且置之勿论,即如坤之上爻,全背卦象,大失卦意,牵扯引证,错之甚矣。汝生平大病,与此爻相同。若能辨出此爻中深意,妄想去之甚易。若不能辨出,千方百计,欲去妄想,反增妄想,如何去的?大抵先要知的自己大病耳。知的自己大病,即知此爻深意,他人所解是非,自己所解是非,不辩可知,即自己妄想之病,从此可以除矣。嗟嗟!“朝闻道,夕死,可矣。”自暴自弃,是谁之过?吾非负汝,汝负吾矣!吾言至此,至矣!尽矣!汝其三思之。

9.回樊立之扶阳抑阴辩

先儒扶阳抑阴之说,未尝不是。以阴阳不可偏胜,论真阴真阳则可,论假阴假阳则失之远矣。论阴阳,须要分出真假。不分真假,一概混说,是未看透真假之实理,必以真者为假,假者为真矣。如剥卦五阴而剥一阳,是言假阴剥真阳,非言真阴剥真阳;夬卦五阳而决一阴,是言真阳决假阴,非言真阳决真阴。认得真假,则剥余之一阳可复,夬尽之一阴可灭。扶阳抑阴之说,何可劈倒?真阴真阳,如春夏之阳,秋冬之阴,阴阳递运,而万物成。假阴假阳,如亢旱之阳,雨涝之阴,阴阳偏胜,而万物伤。真者吉而假者凶,易卦阴阳得正者吉,失正者凶,亦是此意。又如克己复礼,存诚去妄,迁善改过,去邪返正等事,何莫非扶阳抑阴之理?尤有先天后天阴阳之真假,先天为真,后天为假,以先天化后天,在后天返先天,扶阳抑阴之理,尤昭昭矣。先儒亦有劈扶阳抑阴之说者,皆是以管窥天,未见理窟之门墙也。

10.答湖南道人刘复虚书

久闻道范,私心窃慕,但恨无缘亲聆教诲,稍释郁结。正在渴慕,仲春忽有令徒李某来山,接得尊谕,喜出望外,不禁欣慰之至。捧读之下,稔知[31]道兄先生,数十年认真性命,钻入理窟,实有所得,而非等夫旁门曲径,搬弄假物,摆拨色身,虚度岁月者可比。但道兄巽在床下,以开心见掌[32]之语下示,弟亦不得不以实言上覆[33]。所言《西游》女人国,琵琶洞,朱紫国,无底洞,火焰山数条,道兄参入阴阳之理,亦在正理上体贴,未为不可。但此数条,各就一事而言,非统言金丹之全事也。盖女人国,外来之色也;琵琶洞,内生之色也。遇外来之色,须要心中不迷,借假保真,大解大脱过去,方是得了信宝[34]。遇内生之色,须要不顺其欲,以明破暗,随起随灭做去,方能拔去根尘。火焰山,芭蕉洞,是用柔道而制躁性,以水济火之法。朱紫国前节,是因贪荣贵而昧灵宝[35]之弊,后节是教人大隐居朝,于荣贵场中,奋大用,发大机,自有为而入无为之宗旨。至于无底洞,是真中藏假,依灵生妄,历劫根尘所种之阴气,动出于天,不自人生,是教人返观内照,不使毫厘有差,陷真无底。

数条中,用夫妻之道,是丹道中依假摄真,以真化假之法,乃圣圣相传作用之秘,而非言真阴真阳相合也。至于真阴真阳,别有妙义。夫真阴者,阳中之阴,刚中之柔,为中正之阴;真阳者,阴中之阳,柔中之刚,为中正之阳。这个阴阳,方是真阴真阳。真阴真阳,两而合一,恍惚杳冥之中,有一点生机,自无而有,所谓“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也。若得此一气,本立道生,自有为而入无为,大事可以了了。若离此真阴真阳,其余一切内外有形有象之阴阳,皆属于假,而非真也。

弟尝闻于师曰:性命之学,为天下第一件大事,又为天下第一件难事。必须立恒久不易之志,生死不惧,患难不计,脚踏实地,穷究理义,先尽自己学人之事,果然成个学人,浑身无辜,高人见面,自然拣取。若未成学人,浑身是病,虽与祖师对面,无益也。此弟闻之于师者如此。天下高人极多,无地不有,但不肯轻露圭角[36]耳。

道兄所悟之理,已有大半,若再下一层工夫,于无形中见的真形,于无象中寻得实象,自有真人现面,一语贯万,何须东奔西走,多费跋涉?弟管窥蠡测之见,不足为达人顾盼[37],止是远听道兄道全德备,弟亦沾余光矣。

11.重建栖云山朝元观记

天下事,有出人意中者,有出人意外者。出人意中者,成于勉强,人为之。出人意外者,成于自然,神为之。如金城栖云山朝元观之重建,其即出人意外乎!今之朝元观,即古之朝元庵。《金县志》八景[38],载为栖云仙阁[39],闻其名即知其实。然诸神殿宇废没已久,其所存者,仅灵官殿一楹而已。当此之时,道场变为荒山,净地易为茂林,径路莫辨,人足不到。基址且不知,复安有重兴之举也?

庚辰岁[40],予访秦李仙迹于其上,但见五峰罗列,四面拱朝,脉来马寒,门迎白虎,藏灵壁,清波涧,而迎首,苍龙岭,舍身崖,而拥后,翻影庵,九宫台,笼烟霞之色,炼真崖,谭道石,留仙人之迹,偃月炉,冲虚台,脱洒台,风月岭,五图峰,皆在指顾间耳,诚然一大名山也。予爱山水之佳,因留其地,重开径路,为来往有心者游览,实未有意重修其山也。时有善士大发心愿,募化钱粮,托予督工,重建北峰诸殿,并山底洗心亭,均利桥,道房,岁余成工。

噫,此真出人意外者也。然此犹未为异,更有出人意外者,真异而又异者也。予云游数载,复来西地,二上栖云[41],适遇张君某来访,复有动工之念,留予再为培植。予曰:“善人有意,予谨遵命。”工未举,又有谢君某,赵君某,狄君某,张君某,王君某,共成善事。予于是命徒众,斫林破山,先修路径,次挖南峰旧基,深七八尺,得柱石八,又三尺许,得柱石四,则知其屡兴屡败,非仅一次,由来已久。予遂主意成其大工,复其古迹,重建南峰磁瓦混元阁两廊,山门楼,厨房,静房,冲虚台经亭,后山门马灵官[42]楼,东峰雷祖[43]殿,中峰斗母[44]殿,半山寿星[45]庵,西峰王母宫,北峰二仙洞,白云窝,朝阳洞,山底丘祖[46]堂,上天梯,山门孚佑[47]阁,淡然亭,福缘楼,并道房,碑亭,客庭,棚房,山上山下,共大小六十二间,共费银若干。起工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告竣于五十五年,前后五年。五峰上下,焕然一新,别是风光矣。谢君首领捐银若干,置买香火田地,张赵王诸君,亦各捐银若干,共置水旱地若干亩,以为长久计。

噫,是神力乎?是人力乎?吾不得而知之,真有出人意外,莫之为而为者。后之君子,若有体诸君之心,感诸神之灵,而或时为修葺,时为培植,则名山福地,永远长新,为兰郡之保障,甘省之灵区矣。是为记。

12.静庵道人阮公墓志

尝思:名者实之宾,实者名之主,世之有名无实者有矣,有实无名者亦有矣。然有名无实者,人名之,终必败其名;有实无名者,天名之,久必传其名。如静庵道人者,其特天传其名乎?夫静庵,其事迹也,书籍所未载;其行为也,仙传所未记;其姓字也,人口所未道,斯亦绝无其名矣。无其名而忽有其名,此乃一大异事耳。盖至宝不现象,而终有现之时;真人不露迹,而久有露之日。

乾隆丁未(1787年),金城五泉之阴[48],土人掘地得石二块,乃明肃府承奉正[49],嗣全真派,阮公无量墓志,其志阮公出处本末甚详。盖公乃越裳人[50],因来贡于明,遂留中国,曾为肃庄王承奉正,得碧云孙真人无上大道,别号无量,庄王赐曰静庵道人,又称遂通子。潜心密炼,性命俱了,七十六岁,辞世归空。

噫!四百余年,谁知有静庵道人乎?亦谁知静庵道人,成道而仙乎?究之,人不知而天乃知之,故假土人之手,而现露其仙迹,以传名于后世。是何异无名氏之注语,而终归于薛道光;宋齐丘之《化书》,而实在于谭景升[51]耶?推静庵之行藏,受碧云之真传,得庄王[52]之护持,大隐朝市,方圆应世,在尘出尘,利己利人,大小无伤,两国俱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其曼倩、旌阳之流,抱朴、采和之亚[53],非神即仙,宜乎天之所以昭著其人也。

金城道众,不忍仙迹废灭,遂觅古墓而补修之,将墓志建塔镶立,别作墓记,载其现露因由,以见其人,乃天名之,人名之,而其名传于不朽矣。

13.兰泉道德义园坟记[54]

尝思过墟而生慨叹,见尸而起悲伤,非有出于勉强,本乎天良自然,盖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但人皆有恻隐之心,人多不能行恻隐之事;若有能行之者,其即仁人、菩提[55]乎?

兰城为省会之地,僧道住持寺庙固多,而来往云游挂褡[56]者亦不少,往往寂灭羽化[57]者,苦无葬地,或埋于山坡陡凹[58],被雨水冲露,或掩于岸边路旁,遭牛羊践踏。亡者不妥,即生者不安,甚为不便。虽东川[59]有古人旧置仙人坟一处,限于葬满,再无余地,此乃至切至要一大事也。祭幽社社众,目睹心伤,不忍坐视,公同商议,欲买义地,作方便大同之举。爰是攒积钱钞,于嘉庆六年(1801年)三月十四日,买龙尾山三墩旱地一段,作祭幽室僧道义园。祭幽社又与道德社合而为一,凡僧道寂灭羽化者,皆许普同埋葬。恐其年远日久,或有无赖之辈,侵伤占夺,又刻碑记,录其阔长丈数,兼立界石,永远为据,以防异日不虞。

是举也,不特兰城僧道住持寺庙者,物故[60]终有归结,即来往云游挂褡者,临时亦得其所,诚一莫大功德之事。所谓有恻隐之心,而能行恻隐之事者,非仁人菩提而能若是乎?

14.金天观静斋王先生墓志

王先生,号静斋,原籍五凉人,秉性恬淡,醇厚朴实。当孩提时,寡言语,少喜怒,常独坐于僻静无人之处,不与俗儿为伍。父母异之,知其非风尘中物。年方八岁,送至太白行宫,大痴翁[61]先生座下为徒。方一年有余,痴翁远游,先生失依,大受艰难。然其笃志好学,出于性成,凡遇高明正人,无不投诚求教,即常人有一技一能,亦必留心而学之。故道教经典科仪,尽皆精通,数理杂学,无不知晓。

雍正己巳年[62],闻大痴翁住持兰州金天观,遂离凉至兰,得亲师范,参究妙理,默有所得,从此大开智慧,别一行藏,日则打尘劳,夜则养灵柯,烦恼不生,嗔恨全无,被褐怀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识者以为知常返本,煅炼身心,有活死人之风焉。

乾隆辛丑(1781年),逆叛作乱[63],焚毁其观,一无所存。先生与徒周印真,孙白云鹤等,苦力募化,重建混元阁,玉皇殿,雷祖殿,并官庭道院。壬子年(1792年),重建孙真庵。嘉庆元年(1796年),重建魁星庵。辛苦倍常,人所不堪。然先生修养有素,灵台清静,神气冲和,常如如也。年过七旬,面嫩如童,发黑似漆,步履强健,精神不减于少年。有时自歌,有时自舞,常与小儿同戏。喜笑怒骂,俱系慈云变幻,绝无滓质,物我浑忘,心如太虚,俨然赤子无识无知之本面。是非有明善复初之功,还元返本之道者,焉能至此?

忽一日呼徒曰:“我欲委化,急备后事。”未数日,聚大众吩咐观中大事毕,凝神定息而逝。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羽化于嘉庆二年(1797年)九月十五日子时,得寿九十二岁[64],卜葬于本观后门祖茔之内。予与印真先生,为知心友,常往来于观中,亦多聆先生训语,深知行藏虚实,故述生平大略以为志。

15.重修洮州莲花山记[65]

考之仙史,中华之崆峒有五,中崆峒在苏州,西崆峒在临洮[66],南崆峒在虔州[67],北崆峒在平凉,东崆峒在临汝[68]。昔黄帝时,广成子来往于五崆峒。今之莲花山,即古所称之西崆峒也。其山高出云表,万山拱朝,以洮河水为缠绕,以白石山为罗城[69],左有金童峙,右有玉女峰,一岭一壑,俱有奇观,一崖一突,皆具秀气,烟霞笼于幽谷,岚翠铺于峦头,龙泉吐珠而献瑞,仙桥悬空以驾云。天台王屋,不过如是。琼秀金华,何多让之?洵为神圣之福地,实系仙真之洞天,宜其广成栖居于此也。因地邻土蕃[70],年远日久,不特仙迹全泯,而并崆峒之名,亦埋没湮灭,后世绝无有知之者。时人因其尖峰乱耸,似乎莲瓣,中顶平圆,似乎莲蕊,肖其形而名之曰莲花山。

国初有蓬头道人姓王者,不知何许人,云游至此,行迹古怪,语言深奥,人莫能识,咸以王蓬头呼之,自亦以王蓬头应之。常独步山顶,观其景象,确知其为西崆峒,欲复古迹,常引二虎募化十方,建造大顶无量殿,大弯紫霄宫地藏殿,一佛二菩萨殿,山根汤房古佛殿,以石为墙,以铁为瓦,其坚固稳妥,无出其右者。工程告竣,隐遁而去,不知所终。自此一方雨旸时若[71],岁稔年丰,四方朝拜者,如云之飞集焉。但山高气寒,盛夏犹雪,历年已多,或残或败,已失瞻观。乾隆辛亥(1791年),又遭回禄[72]之灾,大弯神殿圣像,尽皆城复于隍矣。由是神灵不妥,猛虎作殃,风雨不时,年岁荒歉。不但本境住户,多受饥寒,而且来往行人,亦遭其害。

时有释子号洞然者,杨氏子也,初在俗家好善乐施,多积功行,人皆以善人称之。年至四十,顿有所悟,厌于世故,落发为僧,其行不改,而善人之名亦不易,人若皆不知其为僧者也。因游莲花山,慕古兴怀,顿发诚心,约集附近信士某人等,募化修造,山上山下,大小共五十一处,或补修,或重建,或创建,满山光彩,焕然一新。起工于乾隆某年,告竣于嘉庆某年,共费钱若干,前后数载,大工成就,如有神助。

是举也,不特复王蓬头开山之古迹,且能彰广成子栖迟之洞天,洞然与众善士之功,岂小焉哉。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良有以也。

16.栖云山香火地记

尝思建庙观,所以报神明;安住持,所以续香火。香火兴旺,全赖住持;住持久远,尤赖养膳。养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香火旺而庙貌长新,神明安妥,风调雨顺,年丰岁稔,阁邑吉庆矣。

栖云山朝元观,即古朝元庵,由来已久,为兰郡朝拜之名区,祈福之胜境。自唐宋迄明,称为福地。明末年间,流贼作乱,满山堂庙,俱遭火焚,古迹泯灭,惟有半山灵官殿一楹存焉。悟元道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云游至此,目睹心伤,遂募化十方,历三十余年,或重建,或添建,满山殿宇,重复一兴,较之古迹,加倍增盛矣。考之古碑,香火田地,四至[73]分明,甚是宽阔,多被俗家承粮[74]占去,难再复回。本山香火养膳,止有国朝康熙三十年间[75],周李二姓,争开和尚沟久已开除[76]钱粮,荒芜坡地一处,蒙县主批断,永为栖云山香火田地,其地每年收租,仅有石数而已。上下殿宇甚多,焚修之人不少,养膳缺乏,难以招众。功德大施主谢某张某赵某王某等,公同商议,量力捐资,或置买民间地,为住持焚修之用,或开垦官山[77]界内地,为零星补修之费,以作长久计。其计诚善矣,但恐年远日久,或有俗人租种,私自承粮霸占,以为己业,或有住持不守本分,偷卖俗家,败坏常住,或有别庙嗔恨争夺,均未可定。今将原有与续置各地方四至田亩,备细开明,俱载于石,永为千百年凭据云尔。

17.谢氏善工记

尝思世间见一善事,而即兴起作为者,固难其人。能作为而有始有终,终以全始者,更难其人。至于终以全始,瞻前顾后,不使久而废弛,永远长新如初者,更不易得其人也。

榆中栖云山,朝元观,明末之时流贼作乱,满山庙宇皆被焚毁,惟有灵官殿一楹尚存,朝拜者皆不登山,行路者俱不上望,已为荒凉草木之坡。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予云游至金,访秦李仙迹于其山,适逢众善士意欲重兴道场,复还古迹,留予督工经理。爰是重修灵官殿,新建三清殿,黑虎殿,山底道院。工已及半,番逆作乱,兰城人民遭殃,募化钱谷大半落空,不能告竣。时有谢君讳祥者,固原义士也,与予为方外交,来山调病,见此败工,慨然捐银一百三十两,上下诸工,始得完成。又独建均利桥一通,五图亭一楹,朝阳洞一处,培补风景。栖云古迹,虽未全复,望之已有名山景象矣。五十一年(1786年),众善士复兴大工,重建混元阁,雷祖殿,斗母殿,王母宫,后山门马灵官楼,寿星庵,白云窝,山底山门楼,福缘楼,客亭道房。谢君与其弟祯禄福,同诚助捐银三百三十余两,又倡首捐银五十两,约众善士置买常住地,安住持焚修香火,二次共捐银五百余两,俱有碑记可考。

噫,可谓有始有终,终以全始矣。及谢君辞世,乃郎[78]思孝思弟,每年捐助零星补修之费,十余年来,约有二百余金。嘉庆十八年(1813年),思孝独执百金来山,付予曰:“云山阴盛,土木不耐久长,祈将此项设法安排,以备他年修补之费,庶乎永远长新,不至前工枉费,方妥。”予因其念出至诚,遂将此项在外营利,以防不虞。但恐久后住持独吞入私,任其殿宇残败,有负善人功德,故将原由刊石垂后,一以彰谢氏兄弟父子相继作善之事迹,一以为住持每年补修之成规。

噫,自明至今,一百七十余年,附近之人,小就不能,谢氏居于千里之外,而父子相继,缕续捐助,约计八九百金,始而帮成大工,终而防后以备不虞,真世间不可多得者,其功其善,可与栖云并传不朽矣。

18.重修兴龙山玉皇行宫记

尝思天下事,有得已而为之者,有不得已而为之者。得已而为之者,为之可,不为之亦可,为之其功小。不得已而为之者,为之方可,不为之不可,为之其功大。如兴龙山玉帝行宫,其即不得已而为之乎!

省城东百里,榆中西十里,有争秀山,一名兴龙山,脉本马寒,峙对栖云,峰峦叠翠,松柏参天,砂环水抱[79],云笼霞飞,诚然一洞天福地也。一岭一壑,俱有神庙,一弯一岩,皆建琳宫,为四方朝拜之名区,阁郡祈福之胜境。最巅顶处,有玉帝行宫一院,考之碑记,明时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邑侯王公[80],因旱亢取湫[81]于神泉,沛然下雨,百谷丰收。山西汶水县客人张梅,倡首出资七十金,并募十方,择山顶宽平处,创建玉帝行宫,报答天恩。其后重建有几,无记可考,年远日久,废迹极多,仅留大殿三楹,厢房六间而已。予初居栖云,已破漏不堪,今过三十年[82],其歪斜倾败,更不忍观,素怀重修之念,因工程浩大,杖头百文,不济于事,未敢轻举。嘉庆十年(1805年)冬月,清水驿梁公某刘公某等来山,予偶而言及此事,诸公慨然承当,愿尽力办理。时有西宁生员张某,亦闻风募化,共得银若干,即于十一年二月起工,重修大殿三楹,金妆神像,又开阔地基,窄者宽之,低者高之,重建山门楼三楹,内塑灵官圣像,耳楼四楹,两廊六楹,厨房二楹。将至完工,讵意[83]霖雨数月,山门地基走窜,木石俱脱。当斯时也,钱粮费尽,欲罢不能,束手无策。适逢萧关[84]谢君某,与侄某,来山探予,见此败工,愿为完全,复化银若干,重又兴工大作,添补材料,一气全成。又铸神钟一口,以彰神威,并建禅寺沟孤魂殿一楹,神像一尊,厨房一间。前后共化银若干两,共费银若干两。一时美轮美奂[85],鸟革翚飞[86],俨然金阙云宫,蜃楼瑶台,别一规模矣。

是举也,梁刘诸公倡首于前,谢君叔侄完工于后,不有倡首之人,神殿几废,不有完成之人,大工难就,如诸君者,皆不得已而为之者,其功顾不大哉!更望后之君子,时为修补,永远长新,其功之大,亦无量矣。是为记。

19.重修清水驿北关帝庙记

尝思天下大美之事不易作,天下大善之事不易成。不易作而用恒心以作之,不易成而强尽力以成之,始虽难而终必易。特以经久不易之大事,必须经久不已之大功而方成。如清水驿关帝北庙,重修之工是也。国朝首重祀典,凡有捍大患[87],御大灾,大仁大德,有功于世者,皆在祀典之例,独于武夫子、关圣帝君,尊王尊帝,倍加崇敬,大而都省,小而郡邑,皆命有司春秋致祭者,以其帝君生前大忠大义,扶正攘奸[88],死后至灵至应,护国祐民,至我国朝,屡有感应,显化济世,真灵如在耳。凡我下民,亦当见像动诚,朝夕顶礼,而罔敢有替者。

清水驿为通衢大道,商贾集场,堡中街西有帝君二庙并列,南为客商议事之会馆,北则士庶祈福之堂庙。北庙不知创于何代,修于何时,无记可考,年远日久,土木朽坏,墙垣倾塌,神像剥色,将有城复于隍之患。来往之人,过者凄惨,望者伤心。本镇刘公李公某等,不忍坐视,意欲修补,无力可办。于嘉庆元年(1796年),约集同心若干人,集纳祭神小会,数年积聚制钱若干文,遂于嘉庆八年(1803年),兴工动作。因其钱粮缺乏,一切匠作小工饭食,会中人轮流派管。补修大殿,重建赛楼[89],复建山门三楹,左右马祖火神陪殿六楹,客庭三楹,配合成局,规模甚大。其如土木工程虽完,而马祖[90]、火神圣像,与夫彩画金妆之费,无项可出,只得半工而止。会众议请阁镇士庶客商人等,量力捐资,以助不及。讵意连年岁歉,布施仅收其半,总得制钱若干文。嘉庆十一年(1806年),有赵某李某,顿发诚心,同会众商议,庙中复请摇会[91],以备添凑成工。历年会中所拔布施,并营运利钱,共得制钱若干文,爰于十三年塑神金妆,十五年彩画,内外完全告竣。是役也,起工于嘉庆八年(1803年),告竣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前后八年之久,而大工方成。总计各项布施,共得制钱若干文,各项共费制钱若干文。

噫,大美大善之事,岂易作哉?亦岂易成哉?不易作而竟能作之,不易成而终能成之,若非诸公存恒久不已之志,劳心劳力,鞠躬尽瘁,以诚格神,岂能成此恒久不易之事乎?自今忆昔,败者而复兴,无者而复有,鸟革翚飞,画栋雕梁,庙貌威严,神像光彩,上下内外,焕然皆新,过者举目,游者悦心,神妥人安,为清水驿一大胜境矣。尤望后之君子,见像作福,时为修补,永远长新,不至残败,幸甚。

20.创建栖云山三清天真元坛诸殿记[92]

古人有“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者,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若创见栖云山诸殿则有异。金城东百里,栖云山,南连马寒,北对虎丘[93],东共兴龙而并秀,西与凤岭[94]而争奇,且双峡水锁,百峰拱朝,或开或阖,形如落凤,或起或伏,势若飞龙,诚甘省之名山,兰郡之胜境。唐宋时神殿甚多,香火兴旺,称为洞天福地焉。至明朝,或移或毁,仅留灵官殿焉。数百年来,远近游人,几不知有栖云矣。庚子(1780年)秋,予因信士葛某善愿,监修灵官殿工毕,路过阿干镇[95]炭山,适逢狄公讳某者,问余曰:“栖云工告竣否?”余曰:“已告竣矣。”公曰:“衰败已久,仅一小殿,何能大兴?”余曰:“殿后有台,相传谓三清宫旧基,公曷[96]发心成此功德?”公曰:“道人若为代理,吾虽无力大成,亦可小就。”遂倡首捐制钱若干文,募制钱若干文,遂起建三清磁瓦殿一楹,元坛磁瓦殿一楹。省城崔公某姜公某等,共捐募制钱若干文,起建天真殿一楹,山顶道房四楹,洗心亭道房五楹,楼房三楹,牌坊二座,悬楼一楹。一时诸大德不约而合,各工并兴,起工于庚子秋八月,告竣于壬寅(1782年)夏五月,岁余而鸟革翚飞,美轮美奂,俨然洞天福地,数百年埋没之景色,复见于今日。如诸公者,可谓言行不亏,勇于善事。自今而后,吾闻其语矣,吾见其人也。

21.迎善桥记

桥名迎善,何由而名之乎?争秀山为兰郡之名区,榆中之福地,每年六月圣会[97],来往朝拜进香数千人。若遇峡水泛涨,咫尺千里,彼岸难登,止有望空长叹而已。旧有唐公[98]桥,山水冲崩多年,人病[99]于涉渡,虽后有善士重建,亦仅数年朽坏。榆中土瘠人贫,钱粮缺乏,即有善士,心有余而力不足,香客多虔诚而来,拂幸而去,香火不旺,大失名山作福之景象矣。

嘉庆九年(1804年),乡约[100]魏某郝某,奉邑侯李公[101]命,募化十方,共得银若干两。于是察其水性急缓之势,相其河形宽平之处,帮岸筑埧[102],创建桥梁,迎接朝拜善士,兴旺灵山香火,此迎善桥所由名也。其桥创建于嘉庆九年,成全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前后共费银若干两。桥成之后,恐其久而有伤,复约同心善士,若干人,各出资财,攒簇制钱若干文,生息备患,作长久计。

是举也,不惟迎人之善,而亦行己之善,利人利己,善己善人,其在是欤[103]?更望会中之人,与会众后人,常怀迎善之心,时为修补,永远长存,不致有伤,则神人俱幸,功德无量矣。

22.重建迎善桥记

争秀山,一名兴龙山,与栖云山东西对峙。两山为兰郡州邑朝拜祈福之灵区。中间[104]石峡,曲屈十余里,有大溪一道,长流不息焉。其源出自马寒山,西至分水岭,东至鹁鸽崖,大小沟涧众水会合,自争秀山根流过,出峡口而去。每逢六月朝拜之期,或值溪水泛涨,波浪湧猛,朝拜者阻隔,往往望山焚香而去。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有邑侯唐公,建造桥梁以通来往。十数年间,暴水冲崩,城复于隍矣。三十年间,有总圣殿[105]会众,仍于旧址之处,砌石成埧,建桥一通,以复古迹。八九年间,又被冲崩。嘉庆九年(1804年),邑侯李公,命乡约魏某郝某等,择其水势稍缓之处,募化十方,又建桥一通,名曰迎善桥。工完之后,附近众善信士,各捐资财,攒簇制钱若干串文,在外营利,每年补修,以为长久之计,名曰迎善会。讵意十五年(1810年)六月,夜半大雨,复被暴水冲崩无迹,前工俱废。呜呼,四十余年,三兴三废矣。迎善会众,不忍坐视,公议重建,以全前愿。但时值年荒,会众所捐资财有限,不济大事,无奈募化十方,得来制钱若干文。相其形势,改其埠坝[106],于上桥之下,下桥之上,依山破石,缺者补之,碍者鑱[107]之,低者填之,高者削之,大梁在上,扶梁在下,栏杆以防险,护板以围梁,校[108]之旧桥,高而且大,稳而且坚。桥头两岸,西建牌坊三楹,东建亭子一楹。就山修道,河底大石帮砌,路边造作石栏。中道建立小坊,接连旧日牌坊路口。工完之后,又于桥西建立东西厢房四间,招人居住,打扫道路,并防牛羊残伤之患。更将所余钱文,与旧会所存钱文,在外营利,仍备修补之费。

是举也,起工于嘉庆十五年七月,完工于嘉庆十六年五月,各项共费制钱若干文,以此大工成就于大荒之岁。若非众心一心,感格神明,暗中默助,何能至此?自此而往,香客无病涉之苦,神庙有长明之灯,更望后之君子,当忆创造维艰,勿废迎善之事,幸甚。

23.栖云山朝元观新开新庄沟山坡地记

栖云山朝元观,古刹也,不知创于何代,无记可考。相传明末之时,遭贼火焚毁,仅存半山灵官殿一楹。乾隆己酉岁[109],悟元道人云游至此,募化重建,经十二寒暑,诸神殿宇始得完工。奈何山高阴盛,一冻一消,数年之间,即有捐伤,若不随时修补,崩塌之患必不能免。但殿宇甚多,常住淡泊,万不能年年募化。悟元道人虑及于此,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同阁学绅衿刘某杨某,并乡保朱某李某等,共同商议,将兴龙栖云官山界内沙坳沟,即今新庄沟,古来开过已荒多年坡地,仍复开垦,作栖云山朝元观零星补修之费。因无绞用[110],彼时未便举动。嘉庆四年(1799年),原修工功德主众人,量力捐资,共得银若干两,遂开庄基一处,住房八间,五年开过地四十余埫,其余荒坡,以待续开。口粮人工,共费制钱若干文。其已开者,后续开者,或住持自种,或外人租种,所得租粮多寡,一半作为住持养膳,一半作为零星补修之费。恐其年远日久,或住持独吞入私,或有俗人霸占,或有别庙争夺,均未可定,故将开地原由,勒之于石,以为永远凭据云尔。

24.重建兴龙山关帝阁水火楼记

国朝首重祀典,凡御大灾,捍大患,有益于人民者,无不祀之,独于关帝,敕封[111]神武灵祐仁勇大帝,春秋二祭,与至圣先师相配,得享太牢。特以大帝屡显灵应,护国佑民,凡有血气者,无不沾惠焉。

金邑西十里,有兴龙山,为兰郡之灵区,祈祷之福地。中抽一脉,曲折而下,节节有庙。落河一嘴,龙虎环抱,流神旋绕,朝应有情。上有大帝殿三楹,不知创建于何代,重修有几次,无记可考。破墙之中,藏有木牌,上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金县把总林启明重修。观其形势,亦不过将就旧料,仅护神像已耳。至今五十余年,木朽墙裂,风雨不蔽。来往香客,见者心酸,望者神悚,因其工程浩大,无有敢妄动者。余居栖云,修工三十余年,蒙诸神默佑,不忍坐视,嘉庆十八年(1813年),意欲募化重修,以妥神明。方当举工,附近众善士,闻风发心,不约而合,或捐或化,共成大工。细审旧基,三面悬崖,窄而且陡,帮筑甚难,开阔掣肘[112]。爰是斩削东崖,移泉改路,别筑地基,离虚就实,扭转坐向,起建东楼三间,上坐圣像。帮修旧基,立客亭三间,实底虚檐,南北各小游廊二间,东楼南角立厨房二间,北角立库房二间,山门之外,南北各立穿路小楼一间,南坐水星,北坐火星,取水火既济之意。移立石菩萨殿,改削石像,成全后半之工。又开展地基,立道房四间,并作周围墙垣,上下三层,接连一气,配合成局。

是役也,起工于嘉庆十八年七月,告竣于十九年九月,共化银若干,共化钱若干,共化粮若干,各项共费银钱若干,前后一载有余。窄者阔之,低者高之,小者大之,虚者实之,败者兴之,画栋雕梁,鸟革翚飞,神像光彩,香烟笼谷,龙山生色矣。

25.兴龙山记

榆中之西,七八里,有大峡口,中有清溪一派,长流不息,金川之地,借赖浇灌,百里庄村,皆受其惠焉。由峡口而入,约五里许,当峡有藏灵壁,如屏塞门。过壁数武[113],忽然开阔,有东西二山,对峙而列,西曰栖云,东曰兴龙。二山脉本马寒,各自分支。兴龙山自白崖子岭过峡,突起祖宗,从鹁鸽崖旋至尖山子白草原,曲折而来,水星行脉,至新庄沟起太阴金星前,偏抽一脉,到头起顶,开睁成仙人大坐形。中落一脉,徐徐而下,至山口溪边而止。龙虎砂长抱,凤凰岭为案[114],清波涧为带,大凹山,凤凰嘴,黄石崖,栖云山,皆为朝应,秀气聚内,松柏参天,峰峦敦厚,叠翠堆岚,烟笼霞飞,鸟鸣鹿游,景致不可尽述。

自山底迎善桥而过,上登天梯云路,不数武,旁崖有山神洞,过洞曲径而上,有滴水岩,稍上有关帝阁,门外有玉液泉,水火楼,泉头有石菩萨殿,再上有豁落峰灵官殿,后有三大士殿,路左有伽蓝殿,直上有大佛殿,药王殿,圣母殿,盘路而上,左有小径,登里许,有三教圣人洞,顺大路曲曲弯弯而上,约二里许,出石岭,岭西尽头有无量殿,岭之中平处有三官殿,右大弯有三官泉,稍上有将军庙,鱼篮菩萨殿,玉皇行宫,最高处有虚皇殿。一岭一壑,俱带秀气,一峰一峙,皆有奇观,真福地也。

考之古碑,旧钟之记,东西二山,总名栖云,绝无兴龙之号。明末之时,满山神庙,皆遭贼火焚毁。国朝康熙年间,渐有善士重建,土人以其山败而复兴,遂以兴隆名之。噫,不但失其山之名,而并失其山之实,山灵有知,岂甘之乎?夫山有以形势名者,有以神居名者。以形势名者,如五台山,山有五台而名之;峨眉山,山似蛾眉而名之;云台山,山似云堆而名之;太白山,山有白石而名之;崆峒山,山以空灵而名之;九华山,山有九峰而名之。以神居名者,如武当山,山为真武[115]福地而名之;景福山,山为娄景[116]栖迟[117]而名之;茅山,山为三茅真君[118]修道而名之。时人以此山名兴隆,既失形势,又非神居,不知有何取意。或者又云:古有兴福寺,山宜以兴隆名之。依寺名立山名,更失之远矣。况兴隆二字,似乎商贾字号,何足以配灵山?其山出身雄勇,形势有力,起伏活动,到头起顶,有如龙兴之状;且山有灵泉,神龙居之,遇旱祈祷,兴云降雨,如谷传声,亦有兴龙之意。若以二山分名之,西山既名栖云,东山宜名兴龙以配之,龙生云而云从龙,两山相对,名实相当,可以永传。昔唐公易名争秀山,松花道人[119]易名兴云山,盖皆知其名与山不相当矣。争秀兴云,其名虽佳,然人普称兴隆已久,不能更移,今以兴龙名之。龙隆同音,字易而音不易,顺口而呼,不知不觉,日久自然以兴隆为兴龙矣。且于形势神居兼有之,庶不失名山之雅号也。

26.回任墨卿问答参辩图书

昨接来书,内开所穷之理,中写主杖子,不知认作主杖子的是何物。果若认的主杖子,则识其一而万事毕。虽是识的主杖子,总要炼己。若能炼己,内方外圆,定静明德等事,自然绝不勉强,不知果然认得真确否。再当细辨,不可妄猜。果然悟得主杖子,把持稳定,即能物来顺应,灭度一切。至于非实非虚,如如不动,别有妙义,与主杖子不同。盖把持主杖子,是渐修勉强之功;如如不动,是无为自然之道。曰不动,曰如如者,乃自然不动,非有作为。自然不动,非到有无不立,物我皆空地位不能。此理须要细参。

* * *

[1]书记:指书信、碑记、墓志之类的文章。

[2]通渭:位于甘肃东部,今属定西市。汉置平襄,宋置通渭寨,金代改县。因南通渭水而得名。

[3]遗言:贤者留下的话,前贤遗训。语出《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4]复约:应为“赴约”或“履约”,践约。前去实现约定的事。

[5]管窥蠡测:从管中看天,以蠡(瓢)测海。语出《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后喻所见狭小短浅。

[6]人天:六道轮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诸世间、众生。

[7]再来人:前世为仙圣,后世为人。

[8]宿根:前世进修,具有仙骨之根。

[9]慧光性成:能使一切明澈、破除黑暗的智慧之光,天性生成。

[10]古人公案:原指古代公府判断是非的案牍,此处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

[11]紫清白真人:即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书画家,道教南宗第五祖,原姓葛,字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羽化后,诏封“紫清真人”,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

[12]翠虚陈真人:即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南宋惠州博罗县(今广东博罗县)人,常以符水捻土为人治病,时人称为陈泥丸。

[13]长:似当做“成”。

[14]彭鹤林问道篇:见《紫清指玄集》,彭鹤林与白玉蟾问答之语录。彭鹤林,即南宋道士彭耜,字季益,号鹤林。

[15]千秋在迩:祝贺生日的贺词。

[16]忝:谦辞,辱,有愧于。

[17]摸着牛鼻孔:牵牛者在牛鼻孔上穿铁环,摸着牛鼻孔找到牵牛之妙法。

[18]降乩:又名扶乩,扶鸾,是巫者求神降示的方法,谓扶乩时神灵降下旨意。

[19]诗:即《诗经·卫风·木瓜》。

[20]偏曲小乘:偏执一曲的小乘(小乘原为佛教术语,称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

[21]龙华宴:《法苑珠林》曰:“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华枝如龙头,故名”。龙华宴由龙华会(弥勒菩萨在华林园中华树下开法会。旧历四月初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会,吃龙华宴),道教因之。

[22]五内:中医术语,指人体内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23]三宫:《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道言上有泥丸,中有神府,下有沧海。三宫者,乃生死之由,皆能生死人。”这里脱三宫,即超越三宫生死之由。

[24]甘泉:县名。今陕西延安市西部,此县南岩谷上有泉甘美而得名。

[25]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也用以比喻规劝改过迁善的话。

[26]内阁:得到皇帝的信用,宠用而荣升内阁。(朝廷内担任较重要的职务,入议事殿阁)。

[27]甘州:今甘肃张掖市。

[28]鉴照不一:鉴,原为古代鼎盆,可以用来盛水照影。后将铜镜也称鉴。此处为书信末尾,表示客气的话,敬请对方察看,而不一一详说了。

[29]玩义:研习、欣赏、探索、体味。《易·系辞》上“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即虔诚认真地欣赏玩味《易》卦的奥义。

[30]庶乎:庶几,差不多。

[31]稔知:熟知。

[32]开心见掌:谓推心置腹、至诚至真的话。

[33]上覆:即上复,对在上者恭敬地回复。

[34]刘一明《神室八法》:“夫信者,中孚也,无惑也,不易也,见真也,有主也。大道始末,以信为归结;酒色财气,皆以信验;喜怒哀乐,皆以信正;视听言动,皆以信印;品行高低,皆以信分;有无邪正,皆以信别;五行四象,皆以信攒。……盖信之为义最深,为理最妙,非寻常言语之信,乃大道之信,乃天宝之信。知得此信,则天宝顺手可得,其他皆余事耳。”

[35]灵宝:道经“百神不散谓之灵,一气常存谓之宝。”此处指先天之神气。

[36]圭角:圭,古代帝王公侯在举行朝会、祭祀时用作符信的玉器,上尖下方。后来道教移用于师徒传术的凭证。圭角是圭的棱角,犹言锋芒。称人沉着有涵养为不露圭角,此处即此义。

[37]不足为达人顾盼:不足为达观之人环视。顾盼,环首而视。

[38]《金县志》八景: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金县知县恩福总修之《续修金县志》载:乾隆癸未至乙酉(1763~1785年)年间,任金县知县的曾凤翔(广东进士)所作七律:金县八景(寒山积雪、隆山增秀、栖云仙阁、峰火夕照、峡河绕流、凉耳听莺、庙坡晓钟、峦山列戟)。

[39]栖云仙阁:秦仙曾有《咏栖云》诗:“依天危阁贴重岗,细路潆洄玉磴长。曲涧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夕阳。”

[40]庚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刘一明三至龛谷,二上栖云。卷二之二十及其他篇记为:“庚子岁(1780年)初上栖云山,重修朝元观。”

[41]二上栖云: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

[42]马灵官:马良,字天均。道教神只中有王、马、赵、岳四大灵官,为监经灵官。

[43]雷祖:道教对执掌五雷(或三十六雷)扬善惩恶的雷部诸神统称为雷神或雷祖。

[44]斗母:道教神名,又称斗母元君。斗指北斗众星。道教宫观中有斗母宫(殿),供奉三目四首八臂之斗母神。

[45]寿星:《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祀之以祈福寿也。”旧学以此星为长寿之神,并把他画成老人模样,白须,持杖,挂葫芦,头部长而隆起,伴以鹿鹤、仙桃。

[46]丘祖: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今山东)人,创全真道龙门派,元始祖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47]孚佑:吕洞宾,元代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真君”。

[48]五泉之阴:兰州市南,五泉山的北面。

[49]明肃府承奉正:明代肃藩王府所设执事官吏。王府所建寺观碑记中多有承奉正、承奉副、典服、典宝、冠带官、门正、门前等职名。

[50]越裳:古南海国名,载《后汉书·南蛮传》。此指越南。

[51]宋齐丘句:《化书》相传为五代谭峭(字景升)所作,曾求序于南唐大臣宋齐丘,宋齐丘以为己作而序之,故别称《齐丘子》。

[52]庄王:此指肃庄王朱楧。

[53]曼倩:汉东方朔。旌阳:东晋道士许逊,曾为旌阳县令。抱朴:东晋葛洪。采和:道教八仙之一的蓝采和。

[54]义:旧时对民间自助集资、贮粮以济人的活动和组织单位,往往加一个“义”字。

[55]菩提:梵音译,汉语为正觉、无上智慧之义。这里当指菩提萨埵(菩萨),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56]挂褡:与挂单义同,谓挂褡裢。

[57]寂灭羽化:僧人死曰寂灭、涅槃,道人死曰羽化、升天。

[58]陡凹:西北方言谓陡山峻坡地,非低凹之地,或水洼之地。凡陡凹之地种草木叫“护屲”。

[59]东川:即今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离兰州东约30公里。

[60]物故:死亡。《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汉书·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一说,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三国志·蜀志·刘璋传》:“瑁狂疾物故。”裴松之注:“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

[61]大痴翁:此不是自号“痴翁”的驻甘将军苏宁阿,应是后来住持金天观的道士。

[62]己巳:原文误。雍正己巳为1748年,当以乙巳(1725年)为确。

[63]指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撒拉族苏四十三起义事件。

[64]九十二岁:应为九十五岁(虚岁)。

[65]洮州:为北周保定元年所置,治美相(今甘肃甘南州临潭县)。与临洮县无关。洮岘即出此地。莲花山属洮州。

[66]临洮:秦置县,置今甘肃陇南地区岷县。(今甘肃临洮县,原为秦置狄道县,金置临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改狄道县,1928年改临洮县。)

[67]虔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治今江西赣县,绍兴二十三年(1154年)改赣州。

[68]临汝:旧县名,在河南中西部。1913年由汝州改置,1988年撤销,改设汝州市。

[69]罗城:本指在城墙外加建的凸出形小城圈,这里指白石山好像莲花山外的小城圈。

[70]土蕃:即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在公元7~9世纪时存在于青藏高原,一度扩展到青海甘肃地区,所占金县(今榆中)曾为吐蕃掌握。

[71]雨旸时若:阴雨或晴天,依时而行。若,顺。

[72]回禄:传说中的火神。传说祝融为火神,又吴回、陆终为火神。后用以指火灾。

[73]四至:谓地界东西南北四周所至。

[74]承粮:承担某块地之粮税而占有该地。

[75]康熙三十年间:略指1691~1700年(三十至三十九年)。

[76]开除:免除。

[77]官山:非私家所有之山。

[78]乃郎:他的儿子。

[79]砂环水抱:风水名词。砂指墓穴四周的山,水指墓穴依山之水流。风水家讲究山与水相辅而成,谓“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密而不理”,“山属内气,如丘如堂,如君如主;水属外气,如城如墙,如臣如宾。”故砂环水绕为风水宝地。

[80]邑侯王公:指当地县令王津,山西举人,万历间任金县令。

[81]湫:原指水潭,指代雨之水。

[82]过三十年:刘一明1779年初至榆中栖云山,“过三十年”,当为1809年,而后面又说嘉庆十年(1805年),言“过三十年”重修,多有不通,故应改为“过二十余年”。

[83]讵意:怎料,岂料。

[84]萧关:古关名,此代指宁夏固原。

[85]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的高大和众多。《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

[86]鸟革翚飞:形容宫室壮丽。《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注:“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宫室》:“鸟革翚飞,谓创造之尽善。”革,鸟张翼。翚,野鸡,羽毛很美。

[87]捍大患:语出《礼记·祭法》:“能捍大患则祀之”。捍,保卫,抵御。即抵御大患。

[88]扶正攘奸:扶持正义,排除奸邪。

[89]赛楼:旧时祭祀酬报神灵谓赛。赛楼即祭神之楼阁。

[90]马祖:民俗称管牛马之神为牛王、马祖。

[91]复请摇会:以一种过会放贷集资承贷,把暂时不用之钱,高息放出。因为要请有还贷能力的善士摇搭的方法,承担按期贷款任务,故称摇会。

[92]三清:指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天真:指七真,即王重阳,马丹阳,刘长生,丘处机,谭处端,郝大通,孙不二。元坛:即玄坛,供奉赵公明元帅,为道教护法天神。

[93]虎丘:指榆中县城之北的白虎山。

[94]凤岭:即与栖云山有大洼沟相隔的凤凰岭。

[95]阿干镇:今属兰州市七里河区,是煤矿区。

[96]曷:何不。

[97]六月圣会:指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前后的朝山会,有邻近省区数十个县的信士与游客来山进香与旅游。

[98]唐公: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金县知县唐鸣钟,福建龙溪县举人。

[99]病:担忧,苦患。

[100]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有乡约、里正等。

[101]李公:指(榆中)金县县长李醇和,浙江举人。

[102]帮岸筑埧:加宽河岸,建筑堤塘。埧,堤塘。

[103]其: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或许。《易·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104]间:隔也。

[105]总圣殿:又名总神殿,位于栖云山麓,供奉道佛神像十余种,今毁。

[106]埠坝:埠本指码头,此指拱桥两端桥基。

[107]镵chán:凿,不同于铲chǎn。

[108]校:此处音jiào,比较之较的假借。

[109]己酉岁: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之误。应是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

[110]绞用:此处为急用。

[111]敕封:皇帝加封。

[112]掣肘:掣chè,牵引。肘,胳膊。《吕氏春秋·具备》:“吏方将书,宓子贱(孔子的学生)从旁时掣摇其肘。”后因以掣肘比喻从旁牵制。这里是地方狭窄,开阔受限制。

[113]武:步。

[114]案:穴前离穴近而小的称案,如人坐在案(桌子)之后。离穴远而大者为朝。

[115]真武:指真武大帝,原为净乐园太子,后得真人传无极大道,入太和山修道,功成德满,玉帝敕领北方,统摄真武(由玄武避讳而改,玄武为龟蛇)之位,并将山名改为武当山。

[116]娄景:汉代方士,曾隐居陕西陇县西北大山中,汉景帝因娄景住此,诏赐名曰景福山。

[117]栖迟:游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集传:“栖迟,游息也。”

[118]三茅真君:道教仙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崇奉的祖师。

[119]松花道人:甘肃省临洮县吴镇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