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卷二共八个韵部,自“八齐”至“十五删”,为上平声的后八韵。
“八齐”韵共二十句,每句一典,共涉及二十个典故。“九佳”韵共十句,每句一典,涉及十个典故。“十灰”韵共二十八句,每句一典,共含二十八个典故。“十一真”韵共四十六句,每句一典,共有四十六个典故。“十二文”韵共十八句,每句一典,共十八个典故。“十三元”韵共二十八句,每句一典,共涉及二十八个典故。“十四寒”韵共五十二句,每句一典,共五十二个典故。“十五删”韵共二十句,每句一典,共二十个典故。
本卷八韵共二百二十二个典故,除取材于“二十四史”,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酉阳杂俎》等。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我们熟悉的闻鸡起舞、庄生梦蝶、优孟衣冠等人物掌故,还包含很多历史文化常识,如麒麟阁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孔门十哲、殷室三仁、建安七子、大历十才子等,其主旨仍承上卷,仍以修德、立身为主,还涉及政治、军事、文艺等诸多主题。
八齐
子晋牧豕1,仙翁祝鸡2。武王归马3,裴度还犀4。
【注释】
1子晋牧豕(shi):子晋,即商丘子晋,一作“商丘子胥”,汉代人。豕,猪。据《列仙传》,商丘子胥是高邑(今河北高邑)人,好牧猪吹竽,活到七十岁不娶妻,也没有老迈的迹象。本县的人认为他不平凡,就向他求道,他说自己只吃白术和菖蒲根,饮水,这样就能不感到饥饿,也不衰老。据说前后几代的人都曾经见过他,加起来总共三百多年。贵戚富家听说了,就仿效商丘子胥吃白术、菖蒲根,只喝水,但往往不到一年就懈怠下来,不能坚持。有人因此认为商丘子胥隐瞒了自己的长生之术。
2仙翁祝鸡:仙翁,即祝鸡翁,汉代人。祝,咒,这里指祝鸡翁能通过呼唤名字召唤所养的鸡。据《列仙传》,祝鸡翁是洛阳人,在尸乡(今河南偃师)北山下养鸡一百多年,鸡有千余只之多,每只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些鸡晚上住在树上,早晨分散到各处,如果祝鸡翁想要召唤哪只鸡,只要喊名字,鸡就循声而来。忽然有一天,祝鸡翁把鸡和所产的鸡蛋都卖掉,得钱千万,把钱留在当地,自己去吴郡挖池养鱼。再后来,祝鸡翁上了吴山,据说经常有几百只白鹤和孔雀簇拥在他的旁边。
3武王归马:武王,即周武王,西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他继承父亲周文王的基业,攻克商都朝歌,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据《史记·周本纪》,周武王灭商后,把马都纵放到华山之阳(指华山以南的土地,古人称山南为阳),将牛都牧养到桃林之虚(今河南灵宝以西,古时是一片水草丰茂、方圆三百里的丛林),表示今后要停止征伐,致力于民政。按,商周时期的战争形式,是以车战为主的,故周武王将军马散放于华山以南,以示天下太平,兵戈无所用;放牛于桃林,则是因为古代以牛驾车运输,以放养牛群表示新王朝没有从民间聚敛财物的意愿。
4裴度还犀:裴度(765—839),唐代大臣。犀,指犀带,用犀角装饰的腰带。据《唐摭言》,裴度未中进士前去算命,相士说他相貌与人不同,将来会饿死。之后裴度游香山寺,见一妇人将一件“缇褶”(本指色彩鲜明的衣服,这里指用衣服包起的包裹)挂在佛像周围的栏杆上,虔诚祈祷占卜后就离开了。裴度捡到包裹,追赶不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有见到妇人,于是次日一早又到香山寺来。当时寺门刚刚打开,妇人就急匆匆地进来,看起来像是大祸临头的样子。裴度上前问她,她说:“父亲无辜下狱,我借得两条玉带、一条犀带,价值千余贯钱,想请求要人为父亲免祸,不幸遗失在这里。现在父亲恐怕难免遭难了。”裴度反复询问后,确定包裹是妇人的,就将玉带、犀带一起还给她。妇人大感惊喜,要分一条给裴度以表感谢,裴度不顾而去。事后,相士再次见到裴度,说:“你大概是做了什么积阴德的事情吧,以后必将前途万里。”后来裴度果然做到宰相。
【译文】
商丘子晋以牧猪为生,存世三百多年,时人以为仙人;祝鸡翁在尸乡养鸡,所养的鸡都有名字,呼名即至。周武王攻灭商纣王后,将军马放养在华山之阳,以示不再用武于天下;裴度未中进士时曾拾得犀带与玉带,归还失主,不受酬劳,后来官至宰相,人以为积德之报。
重耳霸晋1,小白兴齐2。景公禳彗3,窦俨占奎4。
【注释】
1重耳霸晋:重耳,即晋文公(?—前628),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霸,成为霸主。据《史记·晋世家》,重耳是晋献公之子,献公晚年,诸子遭受疑忌,或自杀,或出奔。重耳率领一班家臣流亡在外,前后到过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因秦穆公的支持,得以返国,从侄子手中夺取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曾与秦国一起救助被逐出王城的周襄王,又接受宋国的求援,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破楚军,一战而称霸。
2小白兴齐:小白,即齐桓公(约前725—前643),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小白是齐釐公(按,即齐僖公,司马迁之祖名喜,故避其嫌讳,改僖为釐)之子、齐襄公之弟。齐襄公在位时凶淫暴虐,诸弟畏祸出奔,小白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襄公被弑杀后,正卿高傒暗中向小白通风报信,使小白得以归国为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鲍叔、隰朋、高傒等贤臣,内修善政,外张国威,尊周、盟鲁、救燕、复卫、伐楚,先后会盟诸侯十余次,中原地区的诸侯多对其俯首听命,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因此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景公禳(ráng)彗:景公,即齐景公(?—前490),春秋时期齐国国君。禳,祈祷消除灾祸。彗,彗星。据《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景公三十二年(前516),天空中出现彗星,景公坐在柏寝(台名)之上,叹息道:“堂皇啊!以后谁会占有这里呢?”大夫晏婴讽刺道:“您建高台,挖深池,收税唯恐不多,用刑唯恐不重,连客星都会因您的行为而出现,居然还会怕彗星吗?”景公问晏婴:“可以用祈祷的办法消除灾祸吗?”晏婴说:“神如果能靠祈祷招来的话,自然也可以靠祈祷赶走。国内数以万计的百姓都因受苦而怨恨,您让一个人为您祈祷,又怎么敌得过众人的祈祷?”按,客星即超新星,实际是巨型恒星进入衰亡期后发生剧烈爆炸、在观测中急剧变亮的一种天文现象,古人以为是出现了新的星辰,故视为君主、政令等将有剧变的征兆,彗星则被视为兵乱之兆。对统治者而言,君主、政令变易比境内有兵乱更为严重,故晏婴借天象抨击景公的施政,希望他能够有所改悔。
4窦俨占奎(kuí):窦俨(918—960),五代至宋初官员。占,占卜。奎,奎宿,我国古代天文学中所称的星座,其星在西方天文学中分属仙女座、双鱼座。据《东都事略·窦俨传》(《宋史》本传略同),窦俨博学多闻,通音律、历数,卢多逊、杨徽之做谏官时,窦俨对他们说:“丁卯年的时候,金、木、水、火、土五星将在奎宿的区域内相聚,从此天下太平。二位拾遗还可以看到,我看不到了。”到下一个丁卯年(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果然五星在奎宿相聚,此时宋先后消灭了荆南、后蜀等多个割据政权,即将统一中原,而窦俨已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去世。按,奎宿在我国古代星占之学中视为天之府库,故窦俨以五星聚奎为吉兆。但《史记·天官书》张守节《正义》又说“五星犯奎”主“人主爽德,权臣擅命,不可禁者”,则又为一说矣。
【译文】
晋文公重耳在位时,辅助周王,救宋败楚,确立了晋国的霸业;齐桓公小白在位时,中原诸侯对其俯首听命,尊周王,攘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景公在位时,彗星出现,晏婴讥刺景公,望其薄赋敛,崇俭朴,善待人民;窦俨预言金木水火土五星将在奎宿星区相聚,天下自此将太平,后来果然应验。
卓敬冯虎1,西巴释麑2。信陵捕鹞3,祖逖闻鸡4。
【注释】
1卓敬冯虎:卓敬(?—1402),明代官员。冯,通“凭”,凭借,依靠。据《涌幢小品》,卓敬十五岁时,在宝香山(山名。在今浙江瑞安)读书,晚上回家时偶然遇到暴风雨,山洪暴发,卓敬避水时迷失道路,到了山间一处小院,叩门请求暂且安身。院中有一自称“逍遥翁”的老人,原要留卓敬过夜,见他怕父母担忧,不愿留宿,就让他烤干衣服后,把家里的牛借给卓敬骑回家。卓敬辞别老人,骑牛出林,牛就飞快地跑起来,一直把卓敬安稳地驮到家门口。等到卓敬叫醒家人,点起火把,要把牛牵进门时,牛忽然大吼一声,化成一只黑虎跑掉了。后来卓敬再去找老人的住处,也找不到了,只能看到老虎奔跑的足迹。大家都说,卓敬遇到的逍遥翁,就是北宋初期的诗人潘阆。
2西巴释麑(ní):西巴,即秦西巴,战国时人。麑,小鹿。据《韩非子·说林》,孟孙打猎捉到一只小鹿,让家臣秦西巴送回家去烹饪,母鹿一路上跟着秦西巴哀叫,秦西巴很同情母鹿,于是将小鹿放生。孟孙回家后,索要小鹿,秦西巴说:“我不忍心,就把它放了。”孟孙大怒,下令把秦西巴赶了出去,但三个月后又把他召回,并任命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孟孙的车夫不理解,就问:“秦西巴不是有罪才被赶出去的吗?为什么又召他回来,做您儿子的老师呢?”孟孙答道:“他对小鹿都怜悯,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3信陵捕鹞(yào):信陵,即信陵君(?—前243),名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据《列士传》,信陵君某次吃饭时,有一只斑鸠飞到他的桌案下面躲藏,信陵君看到一只鹞鹰正在屋上守候,于是一直把斑鸠留到鹞鹰飞去才放走,不料斑鸠还是被鹞鹰追上吃掉了。信陵君认为斑鸠向自己求救,自己却没能保护斑鸠,非常难过,于是命门客捕捉了三百多头鹞鹰,问它们:“是谁得罪了我?”一头鹞鹰低头伏罪,信陵君就杀掉了它,而将其他鹞鹰放走。此后,信陵君仁慈的名声更加显赫,很多士人都投到他的门下。
4祖逖(tì)闻鸡:祖逖(266—321),东晋名将。据《晋书·祖逖传》,祖逖年轻时有大志,与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半夜听到鸡叫。祖逖正和刘琨同宿,就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的声音。”于是起而舞蹈以庆贺。东晋立国之初,祖逖受晋元帝司马睿之命,率兵北渡长江,与石勒相持,一度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按,古人认为半夜鸡叫是要发生战乱的预兆,而汉晋时人在宴会等社交场合,或表达喜悦情绪的时候,每起而舞蹈,故祖逖闻鸡鸣而起舞,是将鸡鸣视为天下将乱的征兆,欲乘势以起。所以《晋书·祖逖传》的“史臣曰”说:“祖逖散谷周贫,闻鸡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艰,原其素怀,抑为贪乱者矣。”此事虽不无好事者编造的可能,但也反映了时人对祖逖的看法。《旧唐书·韩滉传》记董晋对宰相刘滋、齐映说:“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可见在中唐人心目中,“闻鸡起舞”仍可与“趁机作乱”同义替换,并非佳典。今之通说以为祖逖闻鸡鸣,起而舞剑,意在自我砥砺,进而成为“发愤图强”的同义词,则或由于南宋人常借“闻鸡起舞”抒发恢复之志,典故寓意由此渐趋正面,后世又无舞蹈庆贺之俗,不知何时何人,遂将“起舞”曲解为壮怀激烈之“舞剑”,相沿至今而未改,此或可谓之“善意的曲解”。
【译文】
卓敬少年时在山中读书,夜间回家,借隐士老人家的牛骑行,到家才发现是老虎;秦西巴送主人捕获的小鹿回家,觉得母鹿可怜,就将小鹿释放。信陵君想要保护的斑鸠被鹞鹰吃掉,遂让门客搜捕鹞鹰,将吃掉斑鸠的鹞鹰杀死,其余的释放;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是天下大乱之兆,遂起舞以表庆贺。
赵苞弃母1,吴起杀妻2。陈平多辙3,李广成蹊4。
【注释】
1赵苞(bāo)弃母:赵苞(?—177),东汉官员。据《后汉书·独行列传》,赵苞担任辽西太守时,遣人迎接母亲、妻子到任所来,恰逢鲜卑人入侵,母亲、妻子被鲜卑人劫作人质。赵苞率步骑二万人与鲜卑人对阵,敌人以其母作为要挟。赵苞对母亲说:“本来想迎接母亲到郡中奉养,没想到反而给您带来灾难。我是国家的官员,不能考虑私人感情而败坏忠节。”母亲在对面答道:“人各有命,你不能因为顾忌我的安危而不忠不义。从前王陵的母亲被项羽扣押,面对汉使伏剑自尽,以坚定儿子一心事汉的志向,你努力吧。”赵苞于是下令进攻鲜卑人,鲜卑人大败而逃,但是赵苞的母亲、妻子都因此遇害。战后,赵苞为母亲、妻子办完丧事,悲痛不已,也呕血而死。
2吴起杀妻:吴起(前440—前381),战国时军事家、政治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在鲁国做官时,齐国伐鲁,鲁国想要任用他为大将抗齐,但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对吴起不能完全信任。吴起得知后,杀了自己的妻子,向鲁国表示忠诚。鲁国的国君见他作出这样的表示,就任用吴起为将,打败了齐军。然而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使其妻织组(一种丝织品),成品不合规格,吴起就休弃了妻子,其妻求她的兄长说情,兄长说:“吴起是为国家立法的人,其法必须能在妻妾身上行使,才能用之于万民。你不要指望再回去了。”据此,则战国秦汉时期对于吴起夫妻的事情是有不同记载的。
3陈平多辙(zhé):陈平(?—前178),西汉开国功臣。辙,车轮印。据《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年轻时家里很穷,同乡有个富人张负,在参加葬礼时见到陈平,觉得陈平相貌奇伟,于是跟着陈平回了家。陈平家住在城边的小巷里,用破席子当做门,但门外有很多老人所乘安车的车辙。张负认为陈平虽然家境贫寒,但能与长者交往,证明他有不凡之处,就把自己多次丧偶的孙女嫁给了他,陈平自此富有。
4李广成蹊(xi):李广(?—前119),西汉名将。蹊,小路。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说,李广平时看起来憨厚诚实,像是普通老百姓一样,也不擅长说话,但当李广自杀身亡后,天下的士人无论与他素有相知还是从未来往,都为之尽情哀痛。这是因为李广的忠实诚恳已经得到了士大夫的认可,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由于结的果子好吃,树下自然会被踩出一条路来。这谚语说的虽然是小事,却可以用来阐明大道理。
【译文】
赵苞为抵抗入侵的鲜卑人,放弃了被敌人劫为人质的母亲;吴起为向国君表示忠诚,获得领兵抗齐的机会,杀死了出身齐国的妻子。陈平虽然家贫,门外却多有长者的车辙,因此受到富人张负的看重;李广不善言辞,却受到举国士大夫的敬仰,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比喻他。
烈裔刻虎1,温峤燃犀2。梁公驯雀3,茅容割鸡4。
【注释】
1烈裔(yì)刻虎:烈裔,传说中的秦代工匠。据《拾遗记》,秦时有一名画工名叫烈裔,他把玉刻成百兽的样子,并在胸前刻上刻制的日期,但都不点眼睛。据说,如果他给玉兽点上眼睛,动物就会变活跑掉。秦始皇听说后不信,让烈裔用漆给两只玉虎各点上一只眼睛,以观其变。不想过了十天之后,老虎就不见了。次年,西方献来两只独眼白虎,秦始皇想到之前消失的玉虎,就命人将老虎刺死,检查其胸前,果然有烈裔所刻的年月在上面。
2温峤燃犀:温峤(288—329),东晋大臣。据《晋书·温峤传》,温峤任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诸军事时,经过牛渚(地名。在今安徽马鞍山),见江水深不可测,好奇水下是什么样子的,就命人点燃犀角,照着向水下望去,果然看到了很多水族怪物。晚上,温峤梦见有人来对他说:“我们和您生活在两个世界,您为什么要点起火来照出我们的样子呢?”温峤醒来后,心里很不舒服,不久便得病去世了。
3梁公驯雀:梁公,即狄仁杰,他去世后被追封为梁国公,故称。驯,顺服。据《白孔六帖·孝感》,狄仁杰刚开始居母丧时,有白鹊出现,鹊本是野生鸟类,却显得驯服柔顺,如同家养,时人认为这是上天被狄仁杰的孝行感动所致。按,“鹊”“雀”二字,音同字异,或因此而误传为“雀”。又,张九龄居母丧时,有白鸠、白雀在其母亲墓旁树上做巢,也可能本书作者将此两事混而为一了。
4茅容割鸡:茅容,东汉人。割,宰杀。据《后汉书·郭太(泰)传》,郭泰在茅容家借宿,茅容早起杀鸡。郭泰当时已有盛名,以为茅容杀鸡是为了招待自己,不料茅容烹煮鸡肉给母亲吃,自己则和郭泰一起吃粗陋的饮食。郭泰认为茅容对母亲至为孝顺,道德高尚,就劝他读书求学。
【译文】
烈裔用玉刻成老虎,再给虎画上眼睛,玉虎就变成了真虎;温峤路过牛渚,点燃犀角以映照水下,看到许多奇形怪状的水族。狄仁杰居母丧时,有白鹊出现,且表现得非常温顺,时人以为受狄仁杰孝行所感;茅容杀鸡给母亲吃肉,自己与客人郭泰同食粗粝的饭食,被郭泰认为是孝子。
九佳
禹钧五桂1,王祐三槐2。同心向秀3,肖貌伯偕4。
【注释】
1禹钧五桂:禹钧,即窦禹钧,五代时人。据《类说·窦氏五龙》,五代时,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自后晋至后周相继登第,号称“窦氏五龙”。时任宰相的冯道写了一首诗,赠给窦禹钧,诗中写道:“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按,窦禹钧是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燕蓟之地,故冯道称之为“燕山窦十郎”,“十郎”是窦禹钧在家族中的排行。
2王祐三槐:王祐(923—986),北宋初官员。据《石林燕语》,宋太祖时,有人告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将符彦卿徙为凤翔节度使,调王祐继知天雄军,命他调查符彦卿,并说:“如果能查实谋叛之事,就将赵普所居之位(指宰相)给你。”王祐到任后,察知符彦卿实无反情,将此事按下不问。太祖召问,王祐又力保符彦卿不反。太祖大为不悦,遂将王祐徙知襄州(今湖北襄阳),拜相之约也作罢。后来,王祐在自己府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虽然不能做赵普,子孙却必有位至三公的。”到宋真宗时,王祐之子王旦果然为相十二年,官至太保。按,《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故后世以“三槐”代指三公。
3同心向秀:同心,志同道合。向秀(约227—272),西晋文人、玄学家。据《晋书·向秀》,向秀与山涛、嵇康、吕安友善,曾和嵇康一起打铁,嵇康执锤,向秀做他的助手,旁若无人,又与吕安一起灌园种菜于故乡山阳(今河南焦作)。后来嵇康、吕安被害,向秀重过山阳,写下《思旧赋》怀念故友,称:“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4肖貌伯偕(xié):肖貌,相貌相似。伯偕,即张伯偕,汉代人。据《太平御览·人事部·相似》引《风俗通》,张伯偕与弟弟张仲偕形貌相似,仲偕的妻子在灶下做饭,到井上取水,看见伯偕,以为是自己丈夫,就问他:“我今天化的妆好看吗?”伯偕说:“我是伯偕。”仲偕的妻子非常难为情。到晚间,伯偕去厕所,仲偕的妻子从背后拍他,说:“今天白天出了大错,把伯偕当成你了。”伯偕无奈地答道:“我还是伯偕呀。”
【译文】
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相继中进士,被冯道称赞为“丹桂五枝芳”;王祐不肯诬陷符彦卿以求相位,在府中栽植三棵槐树以表志趣,而其子王旦终至宰相。向秀与嵇康、吕安志同道合,后嵇、吕被害,向秀写了《思旧赋》来怀念故友;张伯偕兄弟面貌极其相似,以致张伯偕被弟媳一天之中错认两次。
袁闳土室1,羊侃水斋2。敬之说好3,郭讷言佳4。
【注释】
1袁闳(hóng)土室:袁闳,东汉名士。据《后汉书·袁闳传》,汉桓帝延熹(158—167)末年,士大夫与宦官间的政治斗争逐渐激烈,而汝南袁氏又是当世第一流的高门。袁闳认识到时势的险恶,感觉到祸乱将至,想要披发入山,过隐居的生活,但又考虑到老母在世,不能远走高飞,于是就在院子里修建一座土屋,将自己关在里面,不设门户,食物都从窗户递进去。他每天早起在屋中向东方跪拜,替代对母亲的省问,当母亲思念袁闳时,就到土屋来看他,母亲离开,就把屋子又堵上,不与兄弟、妻子见面。这样的生活袁闳一直过了十八年,最终病死在土屋中。
2羊侃水斋:羊侃(496—549),南朝梁名将。斋,屋舍,通常指书房、学舍。据《梁书·羊侃传》,羊侃被任命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去赴任时,把两条船并在一起,在其上建起通梁的三间房屋,称为水斋。羊侃用锦绣珠玉装饰房子内部,盛设帷屏,陈列女乐,在水上荡舟设宴,场面奢华,围观的人挤满了江岸。
3敬之说好:敬之,即杨敬之,唐代诗人。据《唐诗纪事》,项斯不出名的时候,去拜谒杨敬之。杨敬之读了他的诗后,对他很欣赏,赠给他一首诗:“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并为项斯揄扬声望,使之名满长安,遂中唐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后人因而把“说项”作为替人说好话的代名词。按,杨敬之是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累官国子祭酒,是有声望的儒林前辈,项斯作为后学,又科场失意,故投卷于杨敬之,希望得到他的赏识。
4郭讷(nè)言佳:郭讷,西晋官员。据《太平御览·乐部·歌》引《晋纪》,郭讷到京城时,听到歌女唱歌,夸奖唱得好。石崇问他知不知道歌女唱的是什么曲子,郭讷回答说,自己并不知道曲名。石崇便笑道:“你既然不知道曲名,怎么就能说她唱得好呢?”郭讷答道:“就像看见西施,难道需要知道她的姓名再说她美吗?”石崇无言以对。
【译文】
袁闳有隐居之志,但限于老母在堂,就在庭院中建起土室,自我隔离于人世;羊侃去衡州赴任,在船上建起三间房屋,在其中安置女乐,荡舟宴饮。杨敬之奖掖后进项斯,有“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的句子;郭讷听到歌女唱歌,虽不知唱的是什么曲子,但感觉音律优美,就直接出言称赞。
陈瓘责己1,阮籍咏怀2。
【注释】
1陈瓘(guàn)责己:陈瓘(1057—1124),北宋官员。据《陈瓘集·责沈文》,陈瓘任礼部贡院检点官时,与范祖禹同住一舍。两人聊天时,范祖禹说:“能像颜回一样不迁怒他人、不犯第二次错误,只有伯淳(程颐字)能做到。”陈瓘问谁是伯淳,范祖禹默然很久,说:“你不知道程伯淳吗?”陈瓘道歉说:“我生长在东南之地,确实不知道程伯淳。”从此以寡陋自愧。后来陈瓘的侄孙陈渐从程颐弟子杨时求学,陈瓘贬居台州时,为陈渐送行,就写了一篇《责沈文》,自比为不知孔子之贤的楚国贵族沈诸梁,勉励陈渐既然已经“能谋其始(有了好的起点)”,就要追求做到“笃之使有成”。
2阮籍咏怀:咏怀,把自己的感想咏唱成篇。据《晋书·阮籍传》,阮籍(210—263)曾以《咏怀》为题写了八十二首五言诗,被同时代的人所看重。按,《咏怀》诗表达的是阮籍在魏末晋初时期对黑暗现实的感慨。曹魏后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兄弟先后以权臣执国政,对于有名望又与自己不同心的人,大加排挤杀戮,如阮籍的好友嵇康就以“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罪名遭到司马昭杀害。从本心来说,阮籍与司马氏并非同心,但又慑于其权势,不敢公然非议,故其《咏怀》诗虽是对其痛苦与愤懑心情的倾诉,却以文字深远晦涩著称,这是阮籍不得已之处。
【译文】
陈瓘作《责沈文》,以自责不识贤者的形式,鼓励侄孙努力上进;阮籍面对黑暗恐怖的政治,无力反抗又不欲同流,遂将自己的情怀写成诗篇,是为《咏怀》八十二首。
十灰
初平起石1,左慈掷杯2。名高麟阁3,功显云台4。
【注释】
1初平起石:初平,即皇初平(一作黄初平),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皇初平十五岁时,家里让他去放羊,有道士召他到金华山石洞中学道,皇初平遂弃家往学,历时四十余年。其兄长皇初起四处寻访,不得踪迹,后在市中请一道士卜算,道士说:“金华山中有牧羊人皇初平,一定是你弟弟。”就带皇初起去寻访,遂得相见。见面后,皇初起问初平放的羊在何处,初平说羊就在山的东面,初起去看,只看到满地白石。初平随后来到,呵斥一声,白石头都变成羊站起来,总共有数万头。后来皇初起也随弟弟修道,服食松脂、茯苓等,十五年而得道。
2左慈掷杯:左慈,东汉末年术士。据《神仙传》,在曹操举办的宴席上,左慈请求与曹操分杯饮酒。曹操以为是让自己先饮,再把余酒给左慈喝,不料左慈用簪子在酒杯上划了一道,酒从中间分开,划成了两半。左慈自己喝了一半,将另一半给曹操喝,曹操不高兴,没有立刻饮下,左慈就请求自己喝掉。喝完酒后,左慈把酒杯扔向房梁,杯子悬在房梁上,像鸟在飞翔一样,似要落下,却又不落。客人都抬头看杯子,左慈忽然就消失了,曹操派人去找,发现他已回到住处。
3名高麟阁:麟阁,即麒麟阁,西汉宫中的一处楼阁。汉武帝时建于未央宫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据《汉书·苏武传》,汉宣帝晚年,命人为他执政时期在功、德两方面最突出的大臣画像,悬挂在麒麟阁中,以大司马霍光为首,以下依官爵排序,共十一人。麒麟阁画像都是汉宣帝所看重的中兴辅佐之臣,比之于周宣王中兴时的方叔、仲山甫。苏武因在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九年,坚决保持气节,不肯投降敌国,其气节为宣帝所尊重,列名于麒麟阁功臣的最后一位。黄霸、于定国、尹翁归、夏侯胜等大臣,在宣帝时也颇有声誉,且得善终,但不得图形麒麟阁,由此可见宣帝对麒麟阁功臣的看重。
4功显云台:云台,东汉皇宫中的一处高台。据《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传论》,汉明帝永平中,追念中兴功臣(即跟随其父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功臣),将名将二十八人的像画在南宫云台上,以太傅邓禹为首,即所谓“云台二十八将”;之外又附有东汉初期四位重臣王常、李通、窦融、卓茂的画像,总计三十二人。《后汉书》作者范晔说:“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范晔生活在刘宋之初,他说的“前世”应指汉晋时期,可见我国古代早有将云台二十八将神化的传说。
【译文】
皇初平学仙得道,对着石头喊了一声,石头就变成羊站起来;左慈与曹操饮酒,喝完酒后将酒杯掷向房梁,酒杯像鸟一样悬空。汉宣帝把功臣十一人的画像挂在麒麟阁,以纪念中兴辅佐之臣;汉明帝在云台为中兴功臣二十八人画像,后世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朱熹正学1,苏轼奇才2。渊明赏菊3,和靖观梅4。
【注释】
1朱熹正学:朱熹(1130—1200),南宋学者。正学,指学术的正统传承,这里指在宋元以后长期被视为儒家正统的理学。据《宋史·朱熹传》,朱熹自同安主簿任上归家,从延平李侗学习,李侗是罗从彦的弟子,思想上属于二程理学一派,当时已经年老。朱熹不远数百里,步行前往,向他问学,后来遂成为当代大儒,其学说影响了自南宋以后的数百年。其弟子黄榦评价老师道:“‘道’的正统,是必须有合适人选才能传下去的,从周代以来,能担负传道责任的不过数人,而能彰明正道的,不过一二人罢了。孔子之后,由曾子、子思接续传承已经很微弱的正道,至孟子而始著;孟子之后,由周敦颐、二程、张载继传几乎断绝的正道,至朱熹而始著。”时人以为知言。又据《宋史·真德秀传》,韩侂胄排斥朱熹,将他的学派打成“伪学”,禁止他的著作。真德秀作为后生晚辈,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服行朱熹之学,党禁既开,朱学得以重新昌盛,史称“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真德秀)力也”,可见南宋晚期以后,已称朱学为“正学”。
2苏轼奇才:苏轼(1037—1101),北宋官员,文学家。据《宋史·苏轼传》,宋哲宗在位时,苏轼任翰林学士,一日晚间在宫内值班,被召到侧殿,面见太皇太后高氏和哲宗。太皇太后问苏轼:“你前年做什么官?”苏轼回答:“臣为常州团练副使。”太皇太后又问:“现在你是什么官职?”苏轼答道:“现为翰林学士。”再问:“怎么提拔得这样快呢?”苏轼答:“这是因为遇上了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太皇太后说:“不是这样。”“那难道是有大臣推荐我?”“也不是。”苏轼大惊道:“臣虽行为不善,不敢以他途(指勾结内侍等非正当途径)进身。”太皇太后解释道:“这是先帝(指宋神宗)的意愿。先帝每次看到你的文章,总是夸奖‘奇才,奇才’,但没来得及用你就去世了。”苏轼闻言,感动流泪,太皇太后和哲宗也都伤感得哭起来。之后命苏轼坐下,赐茶,又撤去御前的金莲烛送苏轼回翰林学士院。
3渊明赏菊:渊明,即陶潜(?—427),东晋末年诗人。据《续晋阳秋》,陶潜自彭泽令任上辞职之后,回到家乡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有一年重阳节,陶潜家中无酒,就独自坐在宅旁的菊花丛旁边,摘了一把菊花,自己欣赏。这时,江州刺史王弘差白衣(晋时庶民穿白衣,给官府服役的小吏没有官身,等同庶民,故当时以“白衣”代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给陶潜送来美酒,于是陶潜就当场痛饮,直到喝醉了才回家。按,陶潜家在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寻阳在东晋南朝时期是江州刺史的治所。王弘做江州刺史时,对陶潜颇为敬重,故于重阳节时遣小吏送酒给陶潜。
4和靖(jìng)观梅:和靖(967—1028),即林逋(bu),北宋隐士。去世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后世称为“林和靖”。据《西湖游览志》,林逋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就征辟,建“巢居阁”以居,绕阁栽种梅花,吟咏自适,徜徉湖山,有时通宵不返。有客人来访,童子则放鹤招之。又,林逋有《山园小梅》诗,其一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欧阳修《归田录》引能诗者之语评之,云:“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由于有上述两项轶事,后人遂称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即所谓“梅妻鹤子”。
【译文】
朱熹为南宋大儒,传承了自程颢、程颐兄弟以来的理学,经过他的发扬,理学在南宋晚期以后长期被视为“正学”;宋神宗赏识苏轼,每次看到他的文章,常常称赞“奇才”。陶潜遇重阳节无酒可饮,就坐在宅边的菊花丛里,摘花赏玩;林逋在孤山住处遍栽梅花,时时赏玩,并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时称“梅妻鹤子”。
鸡黍张范1,胶漆陈雷2。耿弇北道3,僧孺西台4。
【注释】
1鸡黍(shu)张范:鸡黍,鸡和黄米,指寻常人家的饭菜。张范,即张劭(shào)和范式,东汉初人。据《后汉书·独行列传》,张劭与范式曾同在太学学习,后各自回乡,分手时,范式向张劭提出两年之后要去拜访张劭家,于是两人约定了见面时间。等到约定时间临近,张劭就请母亲杀鸡煮黍,准备接待范式,母亲说:“分离两年,又相隔千里,怎么就能确定他一定来呢?”张劭说:“范式是有信义的人,必定不会失约。”于是张母听从儿子的意见,准备了酒食,范式果然按期来到,升堂拜母,欢饮而别。后张劭病逝,范式梦到张劭来,说自己何时去世、何时下葬,希望范式来见最后一面,范式于是千里奔赴,正好赶上张劭下葬,遂为之出殡,并留在他的墓旁,为修坟树,事毕乃去。
2胶漆陈雷:胶漆,胶和漆都有黏性,故用以形容坚固的友情。陈雷,即陈重和雷义,东汉时人。据《后汉书·独行列传》,陈重与雷义结交为友,共学《鲁诗》《颜氏春秋》。豫章太守张云举陈重为孝廉,陈重请求让给雷义,前后上书太守十余次,太守都不听从。次年,雷义也被举为孝廉,与陈重同为郎官,后又同拜尚书郎。后来雷义代人受过被免职,陈重也托病去职。回到家乡后,雷义被举为茂才,又向刺史提出让给陈重,刺史不答应,于是雷义假装发疯,披发狂走,不应举命。当时人说:“胶漆自谓坚,不如陈与雷。”后来三府(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同时征辟两人。
3耿弇(yǎn)北道:耿弇(3—58),东汉开国功臣。北道,通往北方的道路。据《后汉书·耿弇传》,王莽灭亡后,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割据邯郸,在河北势力很大。耿弇不肯依附王郎,到卢奴(今河北定州)投奔刘秀,又随刘秀到蓟城。这时王郎前来进攻,刘秀与部下商议应对之策,耿弇主张北上,发动渔阳、上谷两郡精兵反攻王郎。刘秀的部下们都说:“死都应该头朝南,怎么能向北去自投罗网?”刘秀却指着耿弇说:“这是我的北道主人(在北方的接待者)。”后刘秀战事不利,被迫南逃,耿弇北到昌平(今北京昌平),说服父亲上谷太守耿况,约渔阳太守彭宠一同发兵,为刘秀大败王郎,平定河北。
4僧孺西台:僧孺,即牛僧孺(779—848),中晚唐大臣,官至宰相。西台,指唐代设置在长安的御史台。据《剧谈录·御史滩》,唐代伊阙县(今河南伊川)有一条小溪,每有本县官员调任御史,溪中就会露出浅滩。牛僧孺担任伊阙县尉时,同官员在溪边宴饮,恰遇浅滩出现,有一个老吏说:“这次调任的人只是到洛阳任职,如果是去长安,应该有一对落在滩上。”牛僧孺觉得理当是自己调任,就举杯说:“既能有滩,何必吝惜一对?”宴席未终,果然有一对出现。不久,牛僧孺调任监察御史,到长安去做官了。按,唐代以长安为京师,又称西京,以洛阳为东都,在长安、洛阳各置御史台。洛阳的御史台称东都留台,长安在洛阳之西,其御史台称为西台。两台均有御史员额,故同样调任御史,也有在长安或洛阳任职两种可能。
【译文】
张劭、范式交情深厚,离别之前,范式约定两年后去张劭家拜访,张劭请母亲提前杀鸡煮黍,预备招待,范式果然如期到来;陈重、雷义结为挚友,在仕途上同进同退,又互相推让机会,时人将他们的交情比作胶漆。耿弇为汉光武帝刘秀出谋划策,劝他北上发渔阳、上谷两郡兵马攻打王郎,被刘秀称为“北道主人”;牛僧孺在伊阙县做县尉时,县里溪水出现浅滩,时以为本县官员将迁任御史之兆,牛僧孺希望能到长安的西台任职,不久后果然如愿以偿。
建封受贶1,孝基还财2。准题华岳3,绰赋天台4。
【注释】
1建封受贶(kuàng):建封,即张建封(735—800),唐代大臣。贶,赐赠之物。据《幽闲鼓吹》,裴宽从郡守职位上离任,西归长安,在汴水中行船时,见张建封坐在河边树下,穿着一身破旧衣服。裴宽与他攀谈,感到张建封不是一般人,说:“以你的才识,终当富贵,怎么会穷困呢?”将一船的金帛奴婢全都送给他。张建封毫不推让,登上船去,看到船上奴婢有举止傲慢、盛气凌人的,都予以鞭挞,就像自己本来就是主人一样。裴宽见张建封这样豪爽,更觉得他不一般了。后来,张建封在平叛中立功,累官徐、泗、濠三州节度使。
2孝基还财:孝基,即张孝基,宋代人。据《泊宅编》,张孝基是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娶一富家女。富人还有一不肖子,已被逐出家门,沦为乞丐,于是在将死之时,将家财尽付女婿张孝基,托以后事。过了一段时间,张孝基遇见妻弟乞讨,见其困苦,就把他带回家中,用种地、管仓库的工作考验他,妻弟做得都很好。张孝基见妻弟驯顺谨慎,没有其他过错,就将全部家财还给了他。其人从此勤治家业,砥砺节操,为乡里善士。过了几年,张孝基去世,有人说在嵩山见到他坐车出行,仪仗煊赫,上前询问,孝基说:“我以还财之故,上帝让我主管此山。”说完就不见了。
3准题华岳:准,即寇准(961—1023),宋代名臣,曾任宰相。华岳,即华山。据《陈辅之诗话》,寇准八岁时以《华山》为题作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他的老师非常惊异,对寇准的父亲说:“你的儿子怎么能不作宰相?”按,古以皇帝为“天子”,将“天”视为皇帝的象征,宰相在传统观念中仅在皇帝之下,即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寇准的老师认为寇准此诗有宰相气度。
4绰(chuò)赋天台:绰,即孙绰(314—371),东晋大臣、文学家。天台,即天台山。据《世说新语·文学》,孙绰写成《天台山赋》后,拿给友人范启看,并说:“你把这篇赋掷在地上,都能发出金石的声音。”范启有些轻视地说:“恐怕你所谓的金石声,跟乐律合不来吧?”不过在阅读《天台山赋》时,每当读到佳句,范启仍然会赞叹道:“应是我辈语 。”
【译文】
张建封获得裴宽赠送的钱帛和奴婢,既不推让,也无拘束之态,裴宽愈以为奇;张孝基培养妻弟走上正路,又将岳父遗留的财产还给妻弟,传说去世后成了嵩山的山神。寇准八岁题《华山》诗,有“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句子,被认为是宰相器量;孙绰作《天台山赋》,自言掷地作金石声,送给友人范启看,被赞为“应是我辈语”。
穆生决去1,贾郁重来2。台乌成兆3,屏雀为媒4。
【注释】
1穆生决去:穆生,汉初儒家学者。决去,决意离去。据《汉书·楚元王传》,刘交被封为楚王后,以三个老同学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穆生不爱喝酒,刘交在宴会上特别准备醴(甜米酒)给他代酒,父子两代都是这样。等到刘交之孙刘戊继位,初始也为穆生备醴,后来有一次忘了准备,穆生说:“不摆设醴酒,证明楚王已经不尊重我了。我该走了,不然楚人将要在市上用铁箍束住我的脖子。”于是称病。白生、申公来劝穆生不要计较小礼,穆生说:“先王礼遇我们,为的是道;今王忽视我们,是忘掉了道。忘道之人,怎么能和他相处呢?我可不是为了小礼节啊。”遂谢病归家。白生、申公仍留在楚国,后来果然因为劝谏刘戊被罚为舂米的刑徒。
2贾郁重来:贾郁,五代官员。据《锦绣万花谷》引《九国志》,贾郁担任仙游县(今福建仙游)的县令,将要离任时,部下有一小吏醉酒,贾郁生气地说:“我再到这里做官,一定要惩罚你。”小吏嗤笑道:“您想再来,就像想乘铁船渡海一样。”贾郁后来果然又到仙游任职,之前喝醉的那个小吏偷盗库钱被发觉,贾郁在判词中写道:“窃铜镪以润家,非因鼓铸;造铁船而渡海,不假炉锤。”于是杖责小吏,将其判了徒刑。按,“鼓铸”一语,是暗用西汉邓通的典故。据《汉书·佞幸传》,邓通为汉文帝宠臣,受赐铜山,并获得自行铸钱的权力,当时邓氏铸钱遍天下,邓通因而巨富。贾郁讥刺小吏盗钱自肥,故有“非因鼓铸”之言。
3台乌成兆:台,即御史台,汉代御史大夫的官署叫御史台,后来遂以“台”称谏官的官署。兆,预兆。据《旧唐书·柳仲郢传》,唐代柳仲郢担任谏议大夫之后,每次升官,家中都有乌鸦聚集,落得到处都是,直到五天以后才纷纷散去。按,据《汉书·朱博传》,汉代御史台官舍中列植柏树,有数千只乌鸦巢居其上,晨去暮来,号称“朝夕乌”,后人遂称御史台为“柏台”或“乌台”。柳仲郢位居谏官,恰有乌鸦落于其家,故也称这些乌鸦为“台乌”。
4屏雀为媒:屏,屏风。雀,孔雀。据《旧唐书·后妃传上》,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太穆窦皇后,是北周大臣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的女儿。窦毅对女儿非常爱惜,说:“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于是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来求婚的贵公子每人射两箭,并暗中决定,有谁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谁。前后来了几十人,都没有射中的。等到唐高祖李渊来求婚时,两箭各中一目,窦毅非常高兴,就把女儿许配给了李渊。据《旧唐书》的记载,窦氏有见识,且胆略不凡,当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时,窦氏曾有“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北周武帝宇文邕)之难”的壮语,故窦毅对她非常看重。
【译文】
穆生发现楚王刘戊不给自己特别准备醴酒,知道刘戊已经不尊重自己,就决意辞官回家;贾郁重到仙游县任职,见之前对自己不敬的小吏偷盗库钱,严厉处罚了他。柳仲郢任谏议大夫后,每次升官,都有乌鸦落满宅院作为预兆;李渊向窦毅的女儿求婚,射中屏风上孔雀的眼睛,窦毅就将女儿许配给他。
平仲无术1,安道多才2。杨亿鹤蜕1,窦武蛇胎2。
【注释】
1平仲无术:平仲,即寇准(961—1023),字平仲。无术,缺乏学术。据《宋史·寇准传》,张咏知益州(今四川成都)时,听说寇准拜相,对部下说:“寇公有奇才,可惜学术上有所不足。”后寇准罢相出知陕州(今河南灵宝),恰逢张咏从益州离任,路经陕州,寇准隆重接待,又送行出郊,询问:“对我有什么教导吗?”张咏答道:“《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回家后取来《汉书》,读到“光不学亡(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批评我啊。”按,霍光受汉武帝顾命,辅佐昭帝、宣帝两代皇帝,当政二十年,对汉朝有大功,但专权过甚,死后妻子被诛灭。班固在《汉书·霍光传赞》中批评道:“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所谓“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主要指霍光权过人主,又不知谦退,使皇帝有“芒刺在背”之感。寇准被罢相,与他在澶渊之役中立下定策大功,遭到皇帝忌惮有很大关系,故张咏希望寇准吸取霍光的教训,能够善保功名。
2安道多才:安道,即张方平(1007—1091),宋代大臣。据《宋史·张方平传》,张方平少年时极其聪明,曾因家里穷困向人借《史记》《汉书》《后汉书》,不到十天就还给了原主,并说:“书中详情已经了解了。”凡是读过的书,他都记得很清楚,不用再读。参知政事宋绶、蔡齐都认为张方平是天下奇才。宋代设制科,以拔非常之才,张方平先中茂材异等科,授校书郎,知昆山县,后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今浙江建德)。其后召试馆职,宋仁宗说:“这不是两策制科的那个人吗?还有什么可考试的。”于是命授直集贤院。
3杨亿鹤蜕:杨亿(974—1020),宋代官员、文学家。蜕,变化。据《苕溪渔隐丛话·本朝杂记下》引《本朝名臣传》,杨亿的母亲怀孕时,梦见一个穿羽衣的人自称武夷君来投胎。孩子生出来,竟然是一只鹤雏,家里都非常惊恐,遂把杨亿扔到江边。杨亿的叔父说:“我听说不世出的人,出生时一定有特别的征兆。”于是追到江边,打开包裹看时,鹤雏已经变成婴儿,但身上仍有一尺多长的紫色细毛,过了一个月才脱落。按,胡仔此书又引《三朝正史》说,杨亿出生前,其母梦到投胎的是道士“怀玉山人”,生下来时,杨亿身上有紫毛,但没有提到鹤雏化人。胡仔评论说:“二书所纪不同。予谓《名臣传》其言怪诞良甚,当以《正史》为是也。”
4窦武蛇胎:窦武(?—168),东汉外戚,官至大将军。据《搜神记》(《后汉书·窦武传》略同),窦武的母亲分娩时,同时生下窦武和一条蛇,家人把蛇送到树林中。后来窦武的母亲死时,有一条大蛇从草中出来,一直游到办丧事的地方,用头撞棺木,血泪齐流,身体时俯时仰,环绕盘屈,就像是孝子在哭泣一样,过了好一阵才走。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窦氏将要败亡的凶兆。
【译文】
张咏要寇准读《汉书·霍光传》,寇准读到“光不学无术”,知道张咏是在劝诫自己;张方平读书从来不读第二遍,两中制科,被称为天下奇才。杨亿刚出生时,传说是鹤的幼雏的样子,后来才变成人形;窦武的母亲生他时,传说还生了一条蛇,等到窦母去世,有大蛇来哭灵,时人以为此乃窦氏的凶兆。
湘妃泣竹1,麑触槐2。阳雍五璧3,温峤一台4。
【注释】
1湘妃泣竹:湘妃,指帝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据《博物志》,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受尧禅让后,二女做了舜的妃子。传说舜病死在苍梧,娥皇和女英痛哭,泪珠洒在竹子上,染成斑点,后来就出现了一种主干上斑斑点点的竹子。后来娥皇和女英去世,据说成了湘水的女神,被称为湘夫人,又称湘妃。因有二妃以泪染竹的传说,后人遂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
2麑(chú ní)触槐:麑,春秋时晋国人。据《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派遣麑刺杀执政的上卿赵盾。麑凌晨到赵家窥探,见赵盾穿好了朝服在屋中坐着打盹,随时可以上朝。麑见此情景,非常感动,私下叹息道:“如果杀了赵盾这样能为民做主的人,是不忠的行为;如果违背了国君的命令,则是不守信的行为。两者中有一件,还不如死掉。”由于处于两难境地,麑最终选择在槐树上撞死,以求自我解脱。
3阳雍(yong)五璧:阳雍,即阳伯雍,又作杨伯雍,汉代人。据《搜神记》,杨伯雍葬父于无终山,山高八十里,无水,杨伯雍打来水,无偿送给路人喝,如是坚持了三年。一天,有一个喝水的人送给他一斗石子,让他到高而平旷、有石头的地方种下,说能产出玉来,又说:“你会有一个好妻子。”当时右北平(汉代郡名。治今内蒙古宁城县)徐家有个贤德的女儿,时人去求亲,多不获允。杨伯雍也去向徐氏求亲,徐家的人觉得他是疯子,就开玩笑说:“拿一双白璧来作为聘礼,就答应你的求婚。”杨伯雍到播种的地方去挖地,获得白璧五双作为聘礼。徐家见璧大惊,就把女儿嫁给杨伯雍了。据说皇帝得知此事后,拜杨伯雍为大夫,于是杨伯雍在种玉的地方四角都立起高一丈的石柱,中间方圆一顷的地面,被称为“玉田”。按,今河北有玉田县,古人以为即杨伯雍种玉之地。
4温峤一台:台,指镜台。据《世说新语·假谲》,东晋名臣温峤丧妻后,嫁到刘家的堂姑托他为女儿找婆家,温峤自己看中了表妹,就对堂姑说:“佳婿难得,大概也就跟我差不多,可以吗?”堂姑回答道:“丧乱之世,能够凑合活下去,已经足以令我在晚年感到欣慰了,哪敢指望女婿能跟你相比呢?”过了几天,温峤向堂姑报告:“已找到表妹结婚的对象,门第还可以,本身的名望、官职,都不比我差。”于是留下玉镜台一枚作为聘礼。堂姑大喜。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互相行礼,新娘伸手拨开面前的纱扇,拍手大笑道:“我就怀疑是你这个老家伙,果然是这样。”按,据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温峤一生三次结婚,初娶李氏,中娶王氏,后娶何氏,而无刘氏,此事不可信。
【译文】
娥皇、女英为丈夫帝舜的去世而悲痛,泪水洒在竹子上,竹子也被染出斑点;晋灵公让麑刺杀赵盾,麑见赵盾勤于奉公,不肯杀他,触槐自杀。阳伯雍向徐家女儿求亲,徐家索要白璧作为聘礼,阳伯雍就从地中挖出五双玉璧作为礼物,遂娶徐氏女;温峤的堂姑托温峤为女儿找婆家,温峤有意于表妹,就以玉镜台一枚为聘,最终与表妹结合。
十一真
孔门十哲1,殷室三仁2。晏能处己3,鸿耻因人4。
【注释】
1孔门十哲:孔门,孔子门下。十哲,十个最出色的弟子,据《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一份孔子门下弟子中最杰出者的名单,共十人,后人谓之“十哲”。据《旧唐书·礼仪志四》,开元八年(720),国子司业李元瓘上奏,认为以前允许何休等二十二名儒学家从祀孔子,身为孔子弟子的十哲反而只能画像于庙堂,没有获得正式的祭祀,理有未洽,唐玄宗遂下诏为十哲塑像,从祀孔子,位列何休等二十二贤之上。曾参虽不在十哲之列,但玄宗称其“大孝,德冠同列”,故也为其塑像,位列十哲之次。南宋时,以颜渊、曾参配享孔子,将孔子晚年的弟子颛孙师(子张)升入十哲之列,以足十人之数。至清朝,又先后以朱熹、有若升跻十哲,总为“十二哲”。
2殷室三仁:殷室,商朝。三仁,三位仁人。据《论语·微子》,箕子装疯,微子出走,比干进谏被处死,孔子对此的评价是:“殷室有三位仁人啊。”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和微子、比干都是“纣之亲戚”,与纣王的具体关系有不同说法,微子是纣王的庶兄。纣王昏乱,微子谏而不从,遂欲死谏,又有出亡之意,踌躇不决,与太师、少师商议,太师、少师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遂出走。箕子见纣王行为淫佚,谏而不从,不肯出亡,佯狂为奴。比干直言极谏,触怒纣王,被剖心处死。三人虽然所行不同,但都是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故谓之“三仁”。按,孔安国认为与微子商议的太师即箕子,少师即比干,未有确据。
3晏(yàn)能处己:晏,即何晏(?—249),三国时曹魏玄学家、官员。处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据《世说新语·夙惠》,何晏七岁时,明惠若神。他的母亲改嫁给曹操,将何晏带入曹家。曹操非常喜爱何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他,还想真的收养他,何晏听说后,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处其中。有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何晏回答:“这是何氏的房子。”曹操得知后,就让何晏出外居住了。按,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裴注引《魏略》,何晏、秦朗(秦宜禄之子,其母也改嫁曹操)都随母在曹操家中生活,受曹操宠爱,待遇如曹操的亲子一样。秦朗生性谨慎,而何晏无所顾忌,服饰常比拟曹丕,故曹丕恶之,谓之“假子”。如《魏略》之说,何晏少年时应未离开曹府居住。
4鸿耻因人:鸿,即梁鸿。因人,依靠别人。据《太平御览·人事部·清廉上》引《东观汉记》,梁鸿少年丧亲,常独居,不与人同食,比舍(邻居)做完饭,招呼梁鸿趁着锅热,赶紧煮饭,梁鸿说:“童子梁鸿,不是向别人借热的人。”于是熄灭炉灶,重新生火做饭。按,据《太平御览·饮食部·食上》引《东观汉记》:“梁鸿少孤,以童幼诣太学受业,治《礼》《诗》《春秋》。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梁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则梁鸿“不因人热”之事发生在太学求学期间,故梁鸿自称“童子”。所谓“比舍”即是所住学舍相邻的太学同学。根据上述史料来看,东汉的太学生日常要自己做饭,邻舍学生大概因为梁鸿年幼孤贫,所以想为他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方便,却被梁鸿拒绝。又,据《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之父梁让在王莽时曾官城门校尉,后寓居北地郡而卒,去世时以席裹尸而葬,可见梁鸿的家庭在其父晚年已经败落。
【译文】
孔子门下有十位杰出弟子,唐玄宗下诏为十他们塑像,从祀孔子;殷商末期有三位仁人,都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何晏受曹操宠爱,却坚守自己何氏之子的身份;梁鸿在太学学习时,不愿依靠同学的帮助,宁可自己重新生火做饭。
文翁教士1,朱邑爱民2。太公钓渭3,伊尹耕莘4。
【注释】
1文翁教士:文翁,西汉官员。教士,教育士人。据《汉书·循吏传》,文翁在蜀郡做郡守时,派遣聪敏的郡县小吏十余人到都城长安去,从博士受经,或学习律令。几年后,蜀郡的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任命他们为郡中的大吏,依次察举,有做到郡守、刺史的。文翁又在本郡兴办学校,招收下县子弟入学,学生免除徭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被任命为郡县的官吏。当时蜀地人民以入学为荣,在京师求学的蜀郡学生可以与齐鲁之地相比。按,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引秦密之言,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是被文翁派遣到长安受学的郡吏之一。
2朱邑(yì)爱民:朱邑,西汉官员。据《汉书·循吏传》,朱邑是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在本县的桐乡(今安徽桐城)充任啬夫(汉代管理税收、听取诉讼的乡吏),以清廉公平、为政宽厚得到提拔,累官北海太守,以治行天下第一迁大司农,为汉宣帝时的名臣。朱邑临去世时,对儿子说:“我原本是桐乡小吏,百姓对我有感情,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桐乡。后世子孙祭祀我,不如桐乡的百姓祭祀我。”朱邑去世后,儿子把他葬在桐乡的西墙外,百姓果然为朱邑建冢立祠,岁时祭祀,到班固著《汉书》的东汉时期,依然如此。
3太公钓渭:太公,又称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因先祖曾封于吕,又称吕尚,西周早期重臣,齐国的始封国君。渭,即渭水。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年老而不得志,隐居在渭水北岸,以钓鱼为生。西伯昌(即日后的周文王)将要出猎,命人占卜打猎的收获,卜者说:“这次打猎,猎得的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是霸王的辅弼。”西伯昌在打猎中遇到吕尚,与他交谈,谈得非常投机,说:“先君太公(指西伯昌的祖父古公亶父)说:‘将有圣人到周国来,周因此而兴盛。’说的就是您吧。太公期待您很久了啊。”于是号之为“太公望”,和他同乘一车回到都城,以之为师。周能够灭商,太公望的谋略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按,《诗·大雅·大明》云:“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师尚父即齐太公,据此诗,他在牧野之战中英勇奋战,搏杀敌人如鹰之下击,则未必是一位老人。
4伊尹耕莘(shēn):伊尹,商汤的宰相。莘,即有莘氏,古国名。据《孟子·万章》,万章问孟子:“听说伊尹以烹饪之道获得汤的赏识,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不对。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田谋生,爱好尧舜之道。汤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伊尹回答:‘我要汤的礼物作什么呢?受其礼物而出仕,怎么比得上我居住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为乐呢?’汤三次派出使者去聘请伊尹,伊尹才说:‘居住在田野之中,乐尧舜之道,怎么比得上使君主变成尧舜一样的君主,百姓变成尧舜的百姓,以及我能够亲眼见到呢?’于是前去劝说商汤,使他起兵讨伐夏桀。所以我只听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获得汤的赏识,没听说以烹饪之道。”按,《史记·殷本纪》说:“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奸’通‘干’,干谒之意)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可知在战国秦汉时期,关于伊尹与商汤君臣遇合之事,原有两说并存,孟子盖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故驳斥万章之所言。
【译文】
文翁在蜀郡做郡守时,派遣小吏到长安受学,又兴办郡学,使蜀地向学之风大兴;朱邑自桐乡啬夫起家,以廉平爱民,累官九卿,死后葬在桐乡,当地人为之起冢祠祀。吕尚年老不得志,隐居在渭水之阳钓鱼,遇到周文王,成为文王、武王两代的重臣;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种自给,接受商汤的聘请,劝说商汤攻灭夏桀。
皋惟团力1,泌仅献身2。丧邦黄皓3,误国章惇4。
【注释】
1皋(gāo)惟团力:皋,即李皋(733—792),唐代大臣,唐太宗五世孙。团力,集中力量,这里指“团力法”,古代的一种练兵方法。据《新唐书·李皋传》,建中三年(782),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皇帝将湖南观察使李皋迁为江南西道节度使,让他讨伐李希烈。李皋到任后,传令军中:“有功未申,有才能谋略没有表现的,都可以自己提出来。”于是裨将伊慎、李伯潜、刘旻出来应选,李皋就用他们做大将。然后造船练兵,凑集了两万兵马。李皋从两万人中拨出两千五百人,让伊慎等人训练,又拨出五百人,自己用关中军队的团力法训练。这五百人的赏罚互相关联,训练到后来,能够张弛如一。兵练好后,李皋让伊慎等人统领所练的两千五百人,与自己训练的五百人对战,伊慎等人不能抵挡,于是李皋就将团力法推广到全军的训练中。此后,李皋所部将士在蔡山(今湖北黄梅)、应山(今湖北应山)等地数次打败李希烈,使其不敢向江淮扩张,李皋也以军功先后迁为荆南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
2泌(bì)仅献身:据《资治通鉴·唐纪》,唐代宗从衡山召回李泌,在宫内的蓬莱殿为他起建一院,让李泌住在院内,时常与李泌商量用人等要务。后来代宗想要用李泌为相,李泌固辞。等到过端午节时,王公大臣、后妃、公主都向代宗进献珍宝衣物,代宗问李泌何以不献,李泌答道:“我住在禁中,从头巾到鞋子,所有衣物都是陛下赐给的,所余仅有一身,有什么可以献上的呢?”唐代宗说:“我所求的,也不过就是您这个人罢了。”李泌说:“我这个人不归陛下所有,又能归谁所有呢?”代宗说:“先帝想要用您做宰相而不得,如今既然您把自己许给我,就只归我所有,不能由您自主了。”李泌问:“陛下想让我做什么?”代宗说:“我想让您食酒肉,有室家,受禄位,为俗人。”李泌哭泣推辞,代宗不许,遂令宦官为李泌安葬父母,为他娶卢氏女为妻,一切费用由国库支付,又赐给他一所光福坊的住宅,让李泌在家中住几天,在宫中住几天。此后,李泌遂正式步入仕途。
3丧邦黄皓(hào):丧邦,导致国家灭亡。黄皓,三国时蜀汉宦官,深受蜀汉后主刘禅宠信。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黄皓为人奸佞聪慧,善于逢迎,幸而侍中董允上则匡正刘禅,下则多次斥责黄皓,故黄皓不敢胡作非为。董允去世后,陈祗代为侍中,与黄皓表里相结,黄皓从此开始干预政事。陈祗去世后,黄皓自黄门令迁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大权,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人无不追思董允。邓艾灭蜀后,听说黄皓奸险,派人把他关押起来,想要杀掉他,黄皓以重金贿赂邓艾的左右亲信,由此得以免祸。
4误国章惇(dun):误国,贻误国事。章惇(1035—1105),北宋大臣,曾任宰相。据《宋史·章惇传》,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朝臣分为新旧两党,互相攻讦。章惇是王安石一派,做宰相后不遗余力打击旧党士大夫,甚至请求挖掘旧党魁首司马光、吕公著的坟墓,开棺戮尸,进一步加剧了政治斗争。宋徽宗在位时,长期执政的蔡京出身新党,对时局败坏有很大责任,故北宋灭亡后,南宋君臣多将北宋灭亡的责任归因于新党甚至王安石变法,被新党排斥的旧党则得以翻身。章惇在宋哲宗亲政后长期独相,尽复新法,屏逐旧党,故虽晚年遭到蔡京打击迫害,仍被旧党斥为误国奸臣。又,《宋史·袁枢传》有“子厚(章惇字)为相,负国欺君”之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章惇的普遍看法。
【译文】
李皋以团力法教习所部军队,屡次打败李希烈叛军;李泌对唐代宗说只有一身可以献上,唐代宗遂顺势令李泌为官。黄皓受蜀汉后主刘禅宠信,操弄权势,对蜀汉灭亡负有很大责任;章惇为相时排斥旧党士大夫,倡行新法,自南宋起,便被视为误国奸臣。
鞅更秦法1,普读鲁《论》2。吕诛华士3,孔戮闻人4。
【注释】
1鞅更秦法:鞅,即商鞅(?—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在秦国主持变法。更,变易。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因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故自魏入秦,借助秦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得见孝公,以强国之术游说。孝公与商鞅交谈,数日不厌,遂以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包括推行什伍制度、清定民籍、奖励耕战、禁止私斗等,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后商鞅率秦军打败魏军,一度围困魏都安邑(今山西运城),秦国国势大振,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商鞅遂重划秦国行政区为三十一县,废除井田,重定赋税,打击旧贵族势力,使秦国进一步强大。其后商鞅虽然被诛死,所定法令始终在秦国推行,卒使秦国吞灭诸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2普读鲁《论》:普,即赵普(922—992),宋初大臣,曾任宰相。鲁,春秋时诸侯国,国都在今山东曲阜。《论》,即《论语》。据《鹤林玉露》,宋太宗登基后,赵普复任宰相,当时有人攻击赵普,说他文化水平不高,只读过《论语》(按,《论语》一书,在我国古代是幼儿开蒙的基础读物,故赵普的政敌以此作为话柄),宋太宗以此言询问赵普,赵普对太宗说:“臣平生所知,确实不出《论语》之外。昔日以其半辅佐太祖定天下,如今还想以另一半辅佐陛下致太平。”按,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论语》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孔门弟子记录和追述的孔子言行,故后人亦称《论语》为“鲁《论》”。
3吕诛华士:吕,即齐太公吕尚。华士,传说中西周初年齐地的名士。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太公吕尚受封于齐,当地有一个名士叫做华士,号称不敬畏天子,不与诸侯交往。太公三次召他来见,华士都不来,于是太公就下令诛杀了华士。周公埋怨太公不该诛杀华士这样有名望的人,太公驳斥道:“如果人人都像华士一样,不敬畏天子,不和诸侯来往为友,这世上还有君臣之道吗?”周公无言以对。
4孔戮闻人:孔,即孔子。闻人,有名望的人。这里指少正卯,春秋时鲁国学者。据《荀子·宥坐》,少正卯在鲁国非常有影响力,孔子做鲁相后就杀了他。弟子子贡问孔子:“您刚上任就杀国内的名人,恐怕要失去民心吧?”孔子说:“少正卯心性通达却险恶难测(心达而险),行为诡异又顽固不改(行辟而坚),说话虚伪而且善辩(言伪而辩),专门记忆丑恶的东西偏又显得博学(记丑而博),赞同错误的行为还为之润色(顺非而泽),这样的错误有一条就难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竟全占了,可见是小人中的雄者,不可不杀。”按,此事不见于《论语》等早期儒家经典,或为荀子一派为攻击思孟学派(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编造出的典故。
【译文】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使秦国因此而富强;赵普自称平生所知不出《论语》,然以其半辅佐宋太祖定天下。太公吕尚受封于齐,召华士来见,华士不奉命,遂被诛杀;孔子为鲁相,鲁有“闻人”少正卯,孔子视为“小人之桀雄”,将其杀掉。
暴胜持斧1,张纲埋轮2。孙非识面3,韦岂呈身4。
【注释】
1暴胜持斧:暴胜,即暴胜之,西汉官员。持斧,汉代授予使者或将领斧钺,表示给予他们自行诛杀犯罪者的权力。据《汉书·隽不疑传》,汉武帝末年,税役苛重,郡国百姓处处蜂起,以求逃死。武帝以暴胜之为绣衣使者,手持斧钺,督课郡国官吏镇压农民起义,且可以军兴之律诛杀不从命者,威震州郡。暴胜之素闻隽不疑贤,请与相见,隽不疑对暴胜之说:“做官吏的人,过于刚强就要有灾祸,过于柔和就办不成事。威严已行,再施之以恩,则能立功扬名,长享富贵。”暴胜之深纳之,问以当世所宜,一直与隽不疑谈到入夜。之后,暴胜之表荐隽不疑于朝,武帝即擢升本来只是郡吏的隽不疑为青州刺史。
2张纲埋轮:张纲(108—143),东汉官员。据《后汉书·张纲传》,汉顺帝时,派遣八名官员巡视国内,察访民情,张纲是其中之一。其他官员都出发去指定州郡察视风俗,张纲却把所乘车的轮子埋在洛阳的都亭,以示“不进”的决心,并说:“豺狼当路,安问狐狸。”于是上疏弹劾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无君之心十五事”,京师震悚。然而此时汉顺帝正宠爱梁冀的妹妹梁皇后,梁氏族人姻亲布满朝廷,故顺帝虽知张纲说得对,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3孙非识面:孙,即孙抃(biàn),宋代大臣。据《石林燕语》,孙抃做御史中丞时,推荐唐介和吴敦复做御史。有人问孙抃:“你和这二位并不相识,为什么推荐他们呢?”孙抃说:“从前的人以做‘呈身御史(自荐求仕的御史)’为耻,我怎么能搞‘识面台官(因为认识而被推荐的御史)’那一套呢?”后来唐、吴二人都以刚直著称。按,宋代台官有监察重臣的职责,故而宰相、执政多有意在御史台中安插私人,以备政争之需,故有人以孙抃推荐素不相识之人为怪。
4韦岂呈身:韦,即韦澳,唐代官员。呈身,主动投靠。据《旧唐书·韦澳传》,韦澳登第后,十年不曾选官,其兄韦温与御史中丞高元裕有交情,向高元裕请求让弟弟担任御史,又对韦澳说:“高元裕现做御史台的长官,想和你见一面,你一定能做御史。”韦澳沉默不答。韦温又说:“高元裕是正人君子,你不可轻视他。”韦澳说:“然而,恐怕没有‘呈身御史’的说法啊。”终究也没有登门拜访高元裕。
【译文】
暴胜之奉汉武帝之命,持斧钺巡行郡国,威名大振,隽不疑劝他以恩济威,为暴胜之所采纳;汉顺帝命张纲巡行州郡,察访民情,张纲埋所乘车轮于洛阳都亭,上疏抨击权臣梁冀兄弟。孙抃推荐素不相识的唐介、吴敦复为御史,说自己不搞“识面台官”;韦澳登第后,坚持不做“呈身御史”,不去见与哥哥有交情的御史中丞高元裕,以求御史一职。
令公请税1,长孺输缗2。白州刺史3,绛县老人4。
【注释】
1令公请税:令公,古人对尚书令、中书令的尊称。这里指裴楷(237—291),西晋官员。据《晋书·裴楷传》,裴楷做中书令时,梁王司马肜、赵王司马伦在朝廷内非常有地位,裴楷每年向他们求取封国内的田租百万钱,用来抚恤穷人。有人讥刺裴楷说:“你怎么找人要钱来供自己做好事啊?”裴楷说:“把有余的部分拿来补给不足的人,这是符合天道的。”
2长孺(rú)输缗(mín):长孺,即杨长孺(1157—1236),宋代官员。输,输送、缴纳。缗,古代计量单位。钱一串为一缗,常例以一千文为缗(但根据不同时代的规定,也有以七百文至九百文为缗的),故也以“缗”代指“钱”。据《鹤林玉露·诚斋盛事》,杨万里、杨长孺父子视金玉如粪土,杨长孺做广东经略安抚使,即将离任之前,把所积累的俸禄七千缗都用来替贫民交租,其家反而朴陋如田舍翁,三世无增饰。
3白州刺史:白州,唐代州名。在今广西博白。刺史,唐代一州最高长官。据《云仙杂记》,唐代文人薛稷曾作文“为纸封九锡,拜楮(chu)国公,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界道中郎将”。所谓“楮国公”,是因为当时造纸用楮树皮,“白州”是因纸的白色引起联想,“万字军”则是因为纸是用来写字的。这是唐宋文人所喜好的一种游戏文章。按,《云仙杂记》所记薛稷给笔、墨、纸、砚加九锡之轶事,分见于四种不同的文献,极不可信。
4绛县老人:绛县,县名。在今山西运城,春秋时为晋国国都。据《左传·襄公三十年》,晋悼公的夫人招待在杞地筑城的工人,有一位绛县的老人,无子,也参加了宴会。在宴会上有人问他的年龄,他说:“我不知道年纪,只知道我生那年正月初一是甲子日(六十天一个甲子日),现在我已经过了四百四十五个甲子了。”吏人到朝中询问,算出老人已经七十三岁。正卿赵武把老人请来,向他道歉说:“让您在泥水里工作了这么久,是我的错。”于是任命老人做官。本来赵武想让他辅佐自己,老人以年老的缘故推辞了,于是让他做国君身边主管衣服的官员,又任命他主管绛县的民政,同时又罢免了主管征发劳役的官员,因为这位官员征发孤寡老人服役。
【译文】
裴楷做中书令时,每年向梁王、赵王求取田租来救济穷人;杨长孺罢广东安抚使,将俸禄七千缗输纳官库,以抵贫民的租税。薛稷作游戏文章,封纸为白州刺史;赵武得知绛县有古稀老人仍服劳役,就任命老人为官,并罢免了征发劳役的官员。
景行莲幕1,谨选花裀2。郗超造宅3,季雅买邻4。
【注释】
1景行莲幕:景行,即庾杲之(441—491),南齐官员。莲幕,即“莲花幕”,对幕府的美称。据《南史·庾杲之传》,南齐初,庾杲之任尚书左丞,卫将军王俭看重庾杲之,对人说:“昔日袁公(按,指刘宋末期的大臣袁粲)做卫将军时,曾想要我担任长史,虽未实现,但意向确实是这样的。如今,也需要如我一样的人来担任此职。”于是转庾杲之为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给王俭写信说:“您的幕府要选拔一位长史,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庾景行在绿水上泛舟,身边到处都是荷花,多么美好啊。”当时人把王俭的幕府称为“莲花池”(按,《南齐书·庾杲之传》作“芙蓉池”),所以萧缅来信这样称赞。
2谨选花裀(yin):谨选,即许慎选,唐代官员。花裀,花做成的褥垫。据《开元天宝遗事》,学士许慎选生性旷达,不拘小节,和亲友在花圃中饮宴,从来不张设帷幕、安排座位,而是让仆人把落花扫到一起铺成坐垫,并说:“我有花做成的褥垫,还需要其他的坐具吗?”按,许慎选,明何良俊《语林》等书多作“许谨选”,盖南宋人避孝宗嫌讳,改“慎”为“谨”,明人纂录之时未加辨证,仍宋人之旧贯,《龙文鞭影》则再抄自明人之书,沿袭其误。
3郗(chi)超造宅:郗超(336—378),东晋官员。据《世说新语·栖逸》,郗超只要听说有人想要做隐士,就为他准备百万钱的资产,还替他造房子,以使他生活无忧。戴逵到剡县(今浙江嵊州)隐居,郗超就为他建了一座精美齐整的住宅,戴逵刚到那里居住时,写信对亲友说:“最近到剡县去,看到住处简直像官员的住宅一样。”
4季雅买邻:季雅,即宋季雅,梁朝官员。据《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自南康太守卸任回京,在重臣吕僧珍家附近买了一座住宅。吕僧珍问他花费多少,回答说:“一千一百万钱。”吕僧珍觉得太贵,宋季雅说:“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后来吕僧珍得了儿子,宋季雅去道贺,送钱一千,都是用黄金铸成的。吕僧珍于是向梁武帝推荐宋季雅,称其有才,梁武帝遂用宋季雅为壮武将军、衡州刺史。宋季雅赴任时,对亲人说:“不能辜负吕公。”在衡州任上果然大有政绩。
【译文】
王俭的幕府被称为“莲花池”,庾杲之出任卫将军王俭的长史,被赞为“泛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许慎选与亲友聚饮于花圃,让童仆将落花扫在一起,当作坐垫。郗超为戴逵造宅,极其精整,戴逵觉得如同官舍;宋季雅花重金在吕僧珍家附近买下住宅,自称“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寿昌寻母1,董永卖身2。建安七子3,大历十人4。
【注释】
1寿昌寻母:寿昌,即朱寿昌,宋代官员,以孝闻名。据《梦溪笔谈·人事一》,朱寿昌是工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身份低微,朱寿昌少年时长于贫家(按,据《宋史·孝义传》,朱寿昌母刘氏是朱巽之妾,刚怀孕就被遣出改嫁,故朱寿昌幼年在朱家之外度过),十几岁(《宋史》作“数岁”)才回到父亲身边,从此不知母亲去向,哀痛思慕不已。朱寿昌长大后,辞去官职寻找母亲,又刺血写经,以求佛祖保佑。他寻找了很多年,终于有一天走到河中府(今山西蒲州,《宋史》作“同州”,则是今陕西大荔),找到了母亲,将她迎回家奉养,非常孝顺。按,据文同《送朱郎中诗序》,朱寿昌为官后一直希望找到母亲,但真正辞官寻母是熙宁二年(1069)的事情,次年即见母于同州,其间一年有余而已。
2董永卖身:董永,西汉人。据《搜神记》,董永父亲去世后,没有钱埋葬,于是把自己出卖为奴,为父亲办丧事。买主知道董永有德行,给了他一万钱,就让他回家去了。董永葬父之后,又服了三年丧,要去买主那里服役,路上遇到一个女子,主动要求做他的妻子,于是两人一起去见买主。买主说:“那一万钱本来就是送给你的。”但董永坚持要求服役偿债,于是买主就让董永的妻子织一百匹缣来偿还借款,董永的妻子只用十天就织完了,告诉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孝顺,天帝让我来帮你偿还债务。”说完凌空而去。
3建安七子:建安,汉献帝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96至220年。子,古人对有学问、有成就者的尊称。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其说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4大历十人:大历,唐代宗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766至779年。唐代宗统治期间,有十位诗人名声大致相当,分别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被合称为“大历十才子”。其说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译文】
朱寿昌少年时与母亲失散,成年后辞官寻母,终于将母亲迎回家中奉养;董永为葬父自卖为奴,天帝派来织女为他织布还债。汉献帝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号称“七子”;唐代宗大历年间,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号称“十才子”。
香山诗价1,孙济酤缗2。令严孙武3,法变张巡4。
【注释】
1香山诗价:香山,即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诗价,卖诗的钱。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白居易的诗流行当世,甚至到了“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的地步。鸡林国(即新罗,唐代统治朝鲜半岛的政权)的商人到唐朝来,求购白居易的诗,心情颇为迫切。据商人说,他们回国将诗卖给本国宰相,每篇可以卖到一两黄金。如果伪诗的模仿程度太差,不像是白居易所作,宰相也能辨别出来。
2孙济酤(gu)缗(mín):孙济,东汉末人。酤缗,酒钱。据《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所引伪王洙注,孙权的叔叔孙济生性嗜酒,不经营产业,曾经对人说:“寻常行坐处(按,意即‘到处’)欠人酒债,欲质此缊袍偿之。”仇兆鳌作《杜诗详注》,说:“考《吴志(书)》初无此事。”按,此说确不见于《三国志·吴书》及裴注,为托名王洙者所杜撰。王洙(997—1057),北宋官员,藏书极精,博览强记,故作伪者托其名。
3令严孙武:令严,号令严明。孙武,春秋时军事家,通常称为“孙子”。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吴王把宫中美女交给孙武,让他训练。孙武把宫女分成两队,任命吴王的两个宠姬为队长。一开始,宫女们以之为戏,在孙武击鼓传令时嬉笑,孙武多次重申军令仍无效,遂下令将队长处斩以肃军纪,虽吴王求情也不赦免。杀了两个队长后,孙武任命身份次于两人的宫女接任队长,再进行训练时,宫女们就非常有秩序了。
4法变张巡:法变,改变法度。张巡(708—757),唐代官员。据《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守睢阳,用兵不依古法,让各军的主将各照各的办法作战。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张巡回答说:“上古时人情敦朴,所以军队分为前后左右,大将居中,三军望之以为进退;如今胡人用兵一心冲杀,合则如云,散则如鸟,变化多端。所以我只让士兵了解将领的意愿,将领了解士兵的想法,上级下级互相熟悉,各军都按照自己的办法去打仗,不作统一的约束。”
【译文】
白居易的诗,在鸡林国价值每篇一两黄金;孙济嗜酒,自称到处欠债,想要抵押身上穿的缊袍来还债。孙武以练女兵为吴王演示兵法,为严肃军令,杀了吴王的两个宠妃;张巡守睢阳城时,让各军将士各自发挥战法,不以统一的规范来约束他们。
更衣范冉1,广被孟仁2。笔床茶灶3,羽扇纶巾4。
【注释】
1更衣范冉:更衣,改换衣物。范冉(112—185),即范丹,东汉名士。据《太平御览·服章部八·单衣》引谢承《后汉书》,尹苞与范冉都是陈留郡人氏,关系很好。两人都很贫穷,出入只能合穿一件单衣(一种没有里子,上衣下裳连缀在一起的长衣)。去拜访别人,到了门外,尹苞因为年长,就先穿上单衣进去拜见,过一会儿出来,再把衣服脱给范冉穿上进去。按,范冉之名,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作“范冉”,但《东观汉记》与蔡邕为其所作碑文皆作“范丹”,当以“范丹”为是。
2广被孟仁:广被,大尺幅的被子。孟仁,即孟宗,吴国大臣,位至司空。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吴录》,孟宗少年时跟着南阳人李肃学习,他的母亲特意为他做了大被厚褥。有人问为什么这样,母亲说:“我的儿子没有能招致宾客的德行,但学者大多贫困,所以我为他做了大幅的被子,希望他能和气类相同的人结交。”孟宗读书日夜不懈,李肃觉得他不一般,称赞道:“卿宰相器也。”按,孟宗于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因避其讳(孙皓字元宗),改名仁,字恭武。
3笔床茶灶:笔床,即笔架。茶灶,煮茶的灶。据《全唐文·甫里先生传》,甫里先生在天气寒暑适中、身体无恙时,常乘一艘小船,带着一些书籍、茶灶、笔床、钓具,让一人摇船,到处游玩,所到之处如果有不称心的地方,就直接回转,不稍作停留。按,《甫里先生传》是陆龟蒙的自传,所谓甫里先生的这种生活方式,实际是陆龟蒙的夫子自道。
4羽扇纶(guān)巾:羽扇,用羽毛做成的扇子。纶巾,古代一种头巾,一般为青色,用丝带编成。相传为诸葛亮所制,也称“诸葛巾”。据《语林》,诸葛亮与司马懿将要在渭水之滨交战,司马懿穿了一身铠甲准备上阵,派人去刺探诸葛亮的情况,看到诸葛亮坐在没有装饰的小车上,头戴葛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蜀汉全军都随着诸葛亮的指挥行动。司马懿听说后叹息道:“真可以说是名士了。”
【译文】
范冉和好友尹苞都很贫困,两人出行时只能穿一件单衣,到别人家拜访时,轮流换衣入内;孟宗少年出外求学,母亲为他做了大被厚褥,希望他能与贫困而有学问的人结交。陆龟蒙自述生活,说自己身体无恙时,常乘小船,带着笔床、茶灶等物,四出游览;诸葛亮与司马懿将战于渭滨,乘素舆,戴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叹其为名士。
灌夫使酒1,刘四骂人2。以牛易马3,改氏为民4。
【注释】
1灌夫使酒:灌夫(?—前131),西汉官员。使酒,借着喝酒惹是生非。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不喜欢奉承人,常因为喝酒闹事。尊贵有权、在自己之上的外戚大臣,一定会遭到灌夫的侮辱;越是贫贱、地位不如自己的士人,灌夫对他们反而越恭敬,甚至与他们分庭抗礼。后来灌夫牵涉到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蚡的矛盾中,又在田蚡举办的宴会上使酒骂座,导致宴会不欢而散,且不肯向田蚡谢罪,故田蚡以灌夫家族在颍川横行霸道之罪,奏上武帝,将灌夫诛杀,并牵连了力救灌夫的窦婴。
2刘四骂人:刘四,即刘子翼,隋唐间人。骂人,这里指严厉地批评人。据《旧唐书·刘祎之传》,刘子翼在隋时任秘书监(按,《新唐书·刘祎之传》作“著作郎”),善于吟诗,既有学问,品行也很出众。刘子翼生性正直,不容妄为,见同僚有过错,就当面提出批评。隋唐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李百药是刘子翼的朋友,对人说:“刘四虽然严厉批评人,可从来没有人恨他。”按,唐宋时,朋友之间习以排行相称,刘子翼盖排行第四,故李百药称之为“刘四”。
3以牛易马:牛,牛姓。易,换。马,司马姓。据《晋书·元帝纪》,图谶《玄石图》中有“牛继马后”之语,晋宣帝司马懿担心牛氏取代自己,于是制造了一种内部可以分装毒酒和好酒的酒壶,但外面只有一个壶口。司马懿用这种壶请部将牛金饮宴,自饮好酒,而以毒酒鸩杀牛金。不料,晋元帝司马睿的母亲琅琊王妃夏侯氏与小吏牛某通奸,生下元帝。西晋之末,晋朝皇室大部被俘被杀,元帝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于是牛氏之子终于取代了司马氏。按,“牛继马后”之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甚广,沈约《晋书》好采奇说,云元帝为牛氏子,又为魏收《魏书·僭晋司马睿传》所采用,但当时学者王劭、宋孝王都予以驳斥,见刘知幾《史通·杂说中》。
4改氏为民:氏,氏姓。为,因为。据《三国志·吴书·是仪传》,是仪本姓为“氏”,仕郡为吏,国相孔融对他说:“氏字的样子就像‘民’没有上面的一笔,‘民无上’不好,还是改成‘是’吧。”故由此改姓为是。东晋官员徐众作《三国志评》,对此事表示不满,说:“古代建立姓氏,或以所生,或以官号,或以祖名,都是有所取义的,故能明辨氏族。如今孔融拆解文字,横生忌讳,让他改姓,既显得忘本,又变乱祖先名讳,岂不荒谬?一个教人改易姓氏,另一个听人的话就把姓氏改了,孔融当然有过失,是仪也做得不对啊。”
【译文】
灌夫好酒生事,在宴席上当场借酒侮辱丞相田蚡,招来杀身之祸;刘子翼对人从来都当面提出批评,时有“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的说法。传说晋元帝司马睿为母亲与小吏牛某的私生子,应“牛继马后”之谶语;是仪本姓“氏”,由于孔融说“氏”字形似“民无上”,为避忌讳,遂改姓“是”。
圹先表圣1,灯候沈彬2。
【注释】
1圹(kuàng)先表圣:圹,坟墓。表圣,晚唐诗人司空图的字。据《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出仕唐朝,累官知制诰、中书舍人,颇受重用。但他看到时局混乱,就决意脱离宦海,几次被召为侍郎,都设法辞退。晚年隐居中条山王官谷,预先为自己建造坟墓、拟定遗嘱。有故人来访,司空图就把朋友带到预建的坟墓里,一起作诗喝酒。有的朋友觉得不吉利,有为难的神色,司空图就说:“对达观的人来说,阴世阳间没有区别,暂且在这里待一会儿,就更不算什么了。你怎么就看不开呢?”
2灯候沈彬:候,等候。沈彬,五代南唐文人。据《诗话总龟》引《江南野史》,沈彬临终时,为家人指出自己未来的墓地。去世后,家人遵命挖掘所指之地,发现那里是一座空墓,石台上有漆灯一盏,墓头还有一座铜碑,上面刻着:“佳城今已开,虽开不葬埋。漆灯犹未灭,留待沈彬来。”据说沈彬的家人就把他葬在了那里。
【译文】
司空图生前就为自己挖掘修建了坟墓,还带来访的朋友到墓中饮酒;沈彬临终前自选埋葬之地,家人在该处挖出一个空墓,墓中铜碑上有“漆灯犹未灭,留待沈彬来”的句子。
十二文
谢敷处士1,宋景贤君2。景宗险韵3,刘辉奇文4。
【注释】
1谢敷(fu)处士:谢敷(313—362),东晋隐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的人。据《晋书·隐逸传》,谢敷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隐居在太平山十多年,不接受国家的任命。晋哀帝隆和元年(362),月亮运行到少微星(处士星)区,占卜的人认为对隐士不利。当时吴郡戴逵声望很高,有人担心要应验在他身上,不料不久却是谢敷去世了,会稽人因此嘲笑戴逵说:“吴郡的高士啊,想死都死不了。”按,《史记·天官书》云:“曰少微,士大夫。”《晋书·天文志》亦云:“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处士。”故时人以为月犯少微对处士不利。
2宋景贤君:宋景,即宋景公,春秋时宋国国君。据《淮南子·道应训》,宋景公时,荧惑星(火星)运行到心宿(星宿名。西方天文学上属天蝎座)星区,预示皇室将有灾祸。司星官(主掌观测天象)子韦占卜说:“灾祸将降在国君身上,不过可以移给国相。”景公说:“国相是和我一起治理国家的人。”子韦又说:“可以移到民众身上。”景公说:“民众死了,我是谁的君主?”又说:“可以移到年景上。”景公说:“年景不好,百姓都要饿死,谁还能把我当成君主?你不要再说了。”子韦下拜说:“您说了三句符合国君身份的话,上天一定会奖赏您,使荧惑星退离三舍(按,这里的一舍指七里),且为您延寿二十一年。”当晚,荧惑星果然退离心宿三舍。按,古人认为心宿代表梁宋之地,荧惑星则是灾难的征兆,故子韦这样说。
3景宗险韵:景宗,即曹景宗(457—508),南朝梁名将。险韵,难押的韵。据《南史·曹景宗传》,曹景宗与北魏作战,大胜归来,梁武帝设宴招待凯旋将士。在宴席上,梁武帝让群臣作诗,曹景宗不得韵,颇觉不平,也请求参与,梁武帝劝阻不成,遂命尚书左仆射沈约(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韵学家)赋韵。当时韵脚只剩下“竞”“病”二字,非常难押韵,不想曹景宗提笔写道:“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梁武帝赞叹不已,沈约及朝中大臣也非常惊讶。
4刘辉奇文:刘辉(1031—1065),初名刘几,北宋进士。奇文,文辞诡异。据《梦溪笔谈·人事》,刘几写文章喜欢用险怪的词句,累次在太学考试中夺魁,一时得到很多人效仿,但欧阳修深恶他的文风。后来欧阳修知贡举,看到有考生在策论中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说:“这一定是刘几。”遂戏续之曰:“秀才剌(剌,乖谬之意),试官刷。”用大红笔在考卷上从头至尾大笔涂抹,又大书“纰缪”两字,将考卷贴到外面公示,拆封一看,果然是刘几写的。过了几年,欧阳修出任殿试的考官,见刘几也来参加考试,仍有意针对他,却误黜落了吴人萧稷。又见一人在赋中写道:“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欧阳修非常欣赏他,擢为第一。放榜后,得知此人名叫刘辉。这时,有人对欧阳修说:“这就是刘几,只是改名了。”欧阳修闻言愕然。
【译文】
东晋时,月亮移动到少微星区,时人以为对处士不利,不久谢敷去世;春秋时,火星移动到心宿星区,司星官子韦占卜,认为对宋景公不利,但可以将灾祸转移,被宋景公拒绝。曹景宗在凯旋宴会上赋诗,押了“竞”“病”两个险韵,为梁武帝和大臣所惊叹;刘辉文风奇险,为欧阳修所黜落,但后来改变文风,又被欧阳修选中,位列第一。
袁安卧雪1,仁杰望云2。貌疏宰相3,腹负将军4。
【注释】
1袁安卧雪:袁安,东汉大臣。据《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一年冬日,天降大雪,洛阳令出门巡视,见各家多把门口的雪扫出来,有的人还上街乞食。走到袁安门口,发现门前积雪甚多,没有路径,以为袁安已经死了,就命人扫除积雪进门,发现袁安僵卧在屋中。洛阳令问袁安为何不出门向人求助,袁安说:“天降大雪,各家都有饥饿之忧,向别人求助不合适。”洛阳令认为袁安贤能,就举荐他为孝廉。按,依东汉制度,举孝廉是本郡守相的权力,袁安是汝南汝阳人,不当由洛阳令举为孝廉,疑此“洛阳”为“汝阳”之误。
2仁杰望云:仁杰,即狄仁杰。据《旧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自汴州(今河南开封)判佐迁为并州(今山西太原)都督府法曹参军,而父母住在河阳(今河南孟州)的别业。狄仁杰去并州赴任时,要翻越太行山,在山上向南望去,看见一片白云,叹道:“我父母住的地方,就在云的下面。”于是伫立着远望白云,直到云移走了才离去。后世遂用“白云亲舍”“白云孤飞”等作为客居他乡、思念父母之辞。
3貌疏宰相:貌疏,形貌丑陋。宰相,指王钦若。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据《湘山野录》,王钦若入京应试,去拜见钱易。当时钱易恰好请了术士为自己算命,拒绝见客,王钦若遂与守门人争执起来。术士听到王钦若的声音,对钱易说:“如果声音与形貌相符,就是极为尊贵的人,只怕形貌不符。请您接见他,让我也看一看。”钱易召王钦若进见,见他身形瘦弱,颈上有瘤,举止粗野,对他颇为轻蔑,术士则悚然侧目而视。王钦若离开后,术士叹道:“世间贵人,居然有这样十全十美的。”钱易说:“政事堂还有这样的宰相吗?”术士正色道:“您怎能这么说?此人不做宰相则已,做宰相则天下康宁,君臣相得。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儿子罢了。”钱易开玩笑道:“莫非以后我辈也要被他提拔吗?”术士答道:“恐怕不在以后,只在近日,请您不要忽视。”后来钱易做到翰林学士时,王钦若已经拜相,果如术士之言。按,王钦若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拜参知政事,钱易则咸平二年(999)始中进士,《湘山野录》谓钱易“以才名独步馆阁”,则此事当发生在景德五年(1008)宋真宗封禅泰山,钱易因献赋获迁太常博士、直集贤院之后,此时王钦若已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可知此事必为妄传。
4腹负将军:腹,肚子。负,对不起。据苏轼《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诗“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句自注,有俗谚说,大将军吃饱后拍着肚子叹道:“我可没有对不起你啊。”身边的亲信说:“将军固然没有对不起肚子,然而肚子对不起您,从来就没出过些许智谋。”按,此将军之事,东坡谓“俗谚云”,南宋初吴坰《五总志》亦记之,曰“古谚云”,其后南宋洪咨夔等数人作诗亦用此典,应为两宋民间流行的故事。至明代,有学者始谓此大将军为党进。党进(927—978),北宋初名将,敦谨朴直,目不知书,然而骁果善战,非“腹负将军”之比。
【译文】
冬日大雪,洛阳居民多外出扫雪,筹谋生计,袁安独僵卧屋中,不事干求;狄仁杰到并州做官,过太行山时看到南面天空中有白云,想起了在河阳的父母,遂瞻望许久。王钦若未第时见钱易,因相貌丑陋遭到蔑视,而有术士预言他当为宰相,后果如其言;宋时有将军饱食后自谓“不负其腹”,而左右嘲以“此腹负将军”,没有出过什么智谋。
梁亭窃灌1,曾圃误耘2。张巡军令3,陈琳檄文4。
【注释】
1梁亭窃灌:梁亭,梁国的边亭。亭,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在乡以下里以上。窃灌,偷偷浇水。据《新序·杂事》,梁国和楚国是邻国,两国的边亭都以种瓜为生。梁人勤于浇灌,瓜长得好;楚人不勤浇水,瓜长得差。楚人嫉妒梁人,夜里偷偷去扰动梁人的瓜,有的瓜苗都死掉了;梁人发觉后,也想照样报复回去。宋就正好做梁国边县的县令,知道此事后,对梁人说:“你们偷偷给楚国的瓜浇水,不要让他们知道。”那一年,楚国的瓜长得很好,楚人探知是梁人帮着浇水的缘故,上报给楚王,楚王得知后非常羞愧,于是送来重礼,与梁国交好。
2曾圃误耘:曾圃,曾参的菜地。耘,耕种。据《说苑·建本》,曾参给瓜锄草时,不小心斩断了瓜根,父亲曾皙非常生气,用大杖打他,打得曾参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曾参从地上爬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您,您用力教导我,没有因此不舒服吧?”退下后,又弹琴唱歌,想让父亲知道自己无恙。孔子听说以后告诉门徒:“曾参来了的话,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没有犯错,托人向孔子谢罪,孔子说:“舜侍奉父亲瞽叟,瞽叟需要他做事的时候,舜没有不在身边的,但想要杀舜的时候,永远找不到他。所谓小棰则待,大棰则走,说的就是要躲避暴怒。你放弃自己的身体,等待父亲的暴怒,你死了,把父亲陷于犯罪,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按,此事又见《韩诗外传》卷八,但仅云“曾参尝有过”,不言“耘瓜断根”。
3张巡军令:军令,军中的号令。据《新唐书·忠义传》,雷万春在张巡部下做偏将,安史叛军将领令狐潮率军围雍丘,雷万春在城上与他对话,令狐潮伏下弓弩手,连发六箭,射在雷万春脸上,雷万春一动不动。令狐潮看到这样的情景,以为是用木头刻成人像欺骗他,后来侦察得知是真人,大惊,在城下对张巡说:“之前看到雷将军,知道你的军令有多严格了。”
4陈琳檄(xí)文:陈琳(?—217),东汉末文学家。檄文,古代用在公开用途上(如征召、晓谕等)的一种公告性文书,也指上级对下级的行文。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典略》,陈琳曾经奉命写书信和檄文,写成草稿后,呈给曹操看。曹操原有头痛病,这一天正好犯病,只能躺着读陈琳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忽然坐了起来,说:“你的文章治好了我的病。”于是厚赐陈琳。按,《三国演义》将这一情节移至袁、曹交兵,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为曹操所见时,然据《典略》,此事当发生于陈琳归曹操,为曹操管记室之时。
【译文】
梁、楚两国相邻,楚人破坏梁人的瓜田,梁人反而为楚田浇水,楚王得知后,遂与梁国交好;曾参锄瓜时误断瓜根,被父亲打昏,孔子得知后,责怪曾参不能避开父亲的暴怒,有陷父亲于不义的罪过。雷万春脸上中箭,仍坚立不动,令狐潮由此看到张巡军令之严;陈琳为曹操作书檄,曹操读了之后,连头痛都好转了,遂厚赐陈琳。
羊殖益上1,宁越弥勤2。蔡邕倒屣3,卫瓘披云4。
【注释】
1羊殖益上:羊殖,春秋时晋国大夫。益,更加。上,上进,出色。据《说苑·善说》,赵简子问成抟:“我听说羊殖是贤能的大夫,到底是怎样的人?”成抟回答说:“我不了解他。”赵简子说:“我听说你们是好友,你却说不了解他,为什么呢?”成抟说:“他的为人发生过几次变化:十五岁时,他廉洁而不隐瞒过错;二十岁时,仁厚而重正义;三十岁时,做中军尉,勇敢而有仁爱之心;五十岁时,做边城的将领,能让远方的人亲附他。如今我和他已五年不见,恐怕他又发生了变化,所以不敢说了解他。”赵简子说:“果真是贤能的大夫啊,每次发生变化,都更加出色。”
2宁越弥勤:宁越,战国时学者。弥,更加。据《吕氏春秋·不苟论》,宁越是中牟的平民,苦于耕田的辛劳,就询问朋友:“怎样做才能不受这种苦?”朋友说:“没有比学习更好的办法,勤学三十年,就能显达了。”宁越说:“这么说,我加倍努力学十五年就可以了。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别人睡觉,我不睡觉。”于是勤学十五年,做了周威公的老师。
3蔡邕(yong)倒屣(xi):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倒屣,倒穿鞋子。屣,古代鞋子的一种。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汉献帝西迁,王粲跟着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觉得他很不一般。当时蔡邕正以才学出众,显贵于朝廷,家中经常有很多宾客,但听说王粲到了门口,就激动得倒穿着鞋子出迎。王粲当时年轻,又长得矮小,客人们见到蔡邕对他如此看重,都很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指汉灵帝时曾任司空的王畅)的孙子,有异才,我不如他。我家的书籍文章,全都会送给他。”
4卫瓘(guàn)披云:卫瓘(220—291),西晋官员。披云,拨开云雾。据《世说新语·赏誉》,尚书令卫瓘见到乐广与当时的名士们谈论,感叹道:“自昔日那些人(按,指何晏、王弼等‘正始名士’)去世以来,常恐精微的言论自此断绝,今天又在您这里听到了这样的言论。”于是命子弟们去拜访乐广,说:“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
【译文】
赵简子向成抟问羊殖的为人,成抟说羊殖的为人经常变化,总是越来越出色;宁越苦于耕种之辛劳,日夜勤学,最终做了周威公的老师。蔡邕倒穿鞋子出迎形貌短小的王粲,以“异才”相许;卫瓘见乐广与名士清谈,分析入微,遂命子弟拜访乐广,赞以“拨云见日”。
巨山龟息1,遵彦龙文2。
【注释】
1巨山龟息:巨山,即李峤(645—714),唐代大臣。龟息,像乌龟一样呼吸。据《太平广记·相一》引《定命录》,李峤有兄弟五人,都没有活过三十就去世了,母亲很担心他,请术士袁天纲(俗写为“罡”)预测李峤的寿命。袁天纲认为李峤也活不过三十,李峤不信,母亲就设宴请袁天纲到家中来为李峤诊视。袁天纲看了后,说:“已经确定了。”又请求与李峤在书斋同榻坐寝来观察卧相,发现李峤睡着后没有鼻息,仔细审视,才发现李峤改以耳朵呼吸。于是袁天纲祝贺李峤的母亲,说:“多次诊视都没看出结果,现在明白了。郎君一定能贵显而长寿,这是龟息之相啊。只是虽贵显、长寿而不能富。”后来果然应验。
2遵彦龙文:遵彦,即杨愔(yin,511—560),北齐大臣。龙文,古代的骏马。据《北齐书·杨愔传》,杨愔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小时候沉默寡言,而风度深沉,不好玩耍,六岁读史书,十一岁学《诗经》《周易》,喜好《左氏春秋》。当时,弘农杨氏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在一起读书的兄弟有三十多人,学馆庭院里有柰(即沙果)树,果子落地,孩子们都去争抢,只有杨愔一人坐着不动。叔父杨暐恰好到学馆来,看到杨愔这样,大为赞叹,回头对宾客说:“这孩子恬静宽裕,有我家的风气。”遂为杨愔在竹林旁修建了一所房屋居住,又特别用铜盘给他送饭吃。堂兄杨昱也非常器重杨愔,说:“这孩子乳牙未落,就已经算得上我家的龙文名马;再过十年,就只能到千里之外去寻求了。”
【译文】
袁天纲为李峤看相,认为他有龟息之相,将来能做大官、长寿,但不会富裕,后来果然应验;杨愔幼年不好玩耍,一起上学的同族兄弟争抢落地的沙果,杨愔独坐不动,受到叔父的赏识,又被堂兄赞为“我家龙文”。
十三元
傲倪昭谏1,茂异简言2。金书梦珏3,纱护卜藩4。
【注释】
1傲倪昭谏:傲倪,鄙视一切、骄傲的样子。昭谏,即罗隐(833—909),唐代诗人。据《尚友录》,罗隐性傲倪,为宰相郑畋所重,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中进士,罗隐作诗向他表示祝贺,令狐绹对儿子说:“你中进士,我并不感到高兴,我所高兴的,是你能得到罗公的诗。”按,《尚友录》之文,大抵栝《唐诗纪事》所记成之,而《唐诗纪事》无“性傲倪”之语,盖罗隐有《送宣武徐巡官》诗,云:“傲睨公卿二十年,东来西去只悠然。”见其本集,《尚友录》所言或即取自此诗。罗隐性好讥刺,累触公卿、节帅,为《唐诗纪事》所记者甚多,谓之“傲倪”,当亦不误。然据《北梦琐言》,罗隐受知于令狐绹,且绹以唐懿宗咸通元年(860)自宰相出为河中节度使,同年其子滈举进士,隐时年未满三十,谓之“罗公”,恐为后人传言之误。
2茂异简言:茂异,才华出众,宋代制举名目有“茂材异等”,亦简称“茂异”。简言,即吴简言,北宋官员、文人。据《永乐大典》,吴简言中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调绵州(今四川绵阳)户曹,不久擢升茂异科,授秘书省著作佐郎。吴简言曾路过巫山神女庙,在庙中题诗道:“惆怅巫娥事不平,当时一梦是虚成。只因宋玉闲唇吻,流尽巴江洗不清。”当夜,吴简言梦见神女前来向他道谢,说:“您的诗语雅正,明天当以顺风表示谢意。”第二天开船之后,果然一帆风顺。
3金书梦珏(jué):金书,用金字书写姓名。珏,即李珏(785—853),唐代大臣。据《太平广记·神仙三十一》引《续仙传》,李珏自宰相出为淮南节度使,到任后在斋中修道,梦入神仙洞府,看见一面光莹的石壁上用金字写着一些名字,其中有名为李珏者。李珏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觉得自己久历显官,出将入相,功德及于天下,必然是能够成仙的。这时,有两个童子从石壁左右出来,对李珏说:“这不是相公的名字,是你的属民李珏。”李珏下令属县寻找此人,在江阳县(今江苏扬州)找到一个叫李珏的粮商,他卖米时每斗只挣两文钱的利润,以供养父母,而且买卖时让对方自己称量,非常宽厚。据说粮商李珏活到一百多岁时,果然成仙而去。
4纱护卜藩(fān):纱护,用纱笼保护。藩,即李藩(754—811),唐代大臣。据《太平广记·定数八》引《逸史》,李藩未显达时,曾经向洛阳术士胡芦生问卜,胡芦生见到李藩,恭敬相迎,说:“郎君贵人也。”李藩说:“我既贫且病,还准备搬家到几千里外的扬州去,怎么说得上贵人呢?”胡芦生说:“你是纱笼中人,怕什么困难。”李藩请问“纱笼”是什么意思,胡芦生不肯告知。后来李藩在扬州做了张建封的幕僚,有个新罗国僧人会相面,说张建封做不到宰相。张建封让他遍相幕僚,等到李藩进来时,僧人降阶相迎,对张建封说:“李巡官是纱笼中人,您不及他。”张建封问何为纱笼中人,僧人说:“如果是宰相,冥司一定暗中用纱笼保护着,恐怕被异物所扰,其他官员没有这样的待遇。”后来李藩果然做到宰相。按,据《旧唐书》本传,李藩未遇时,确曾读书于扬州,但做张建封的幕僚是在徐州。
【译文】
罗隐性情高傲,屡次触犯公卿大臣;吴简言中茂材异等科,后过巫山神女庙,题诗为神女打抱不平,夜梦神女来谢。李珏梦入神仙洞府,看到石壁上用金字写着自己的名字,以为有成仙之望,不料却是扬州粮商李珏;李藩不遇之时,被术士称为受保护的“纱笼中人”,后来果然官至宰相。
童恢捕虎1,古冶持鼋2。何奇韩信3,香化陈元4。
【注释】
1童恢捕虎:童恢,东汉官员。据《后汉书·循吏列传》,童恢做不其县令时,县民有被虎伤害的,于是设下陷阱捕捉老虎,捉到了两只。童恢听说后,从县衙中出来,对老虎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应该吃六畜,却施暴于人。按照法律,杀人者死。你们如果是吃了人的,就低头认罪;没吃人的,可以呼号诉冤。”一只虎低头闭眼,另一只看着童恢吼叫,于是童恢处死低头的虎,把吼叫的放掉,县中吏民因此编出歌谣来赞扬他。
2古冶持鼋(yuán):古冶,即古冶子,春秋时齐国人。鼋,一种大型龟鳖类动物。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齐景公渡黄河时,一只大鼋咬住景公驾车的马,把马拖到砥柱(山名。在今河南三门峡黄河河道之中,今其地已为三门峡水库)的水里。景公的随从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很害怕,只有古冶子拔剑跳进河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最终追上大鼋,将其杀死。他左手拽着被拖下水的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的头,从河里跳出来,看到的人都说:“这是河伯呀。”
3何奇韩信:何,即萧何(?—前193),西汉初年政治家、开国功臣。韩信(?—前196),西汉开国功臣。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奇之。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就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部将纷纷逃亡,韩信觉得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但刘邦不肯任用,就也决意逃亡。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上报刘邦,自己前去追赶,终将韩信追回,并再次向刘邦推荐。刘邦听了萧何的意见,任命韩信为大将,遂听韩信之策,东出陈仓,以定关中。
4香化陈元:香,即仇览,东汉名士。陈元,东汉人。据《后汉书·循吏列传》,仇览又名香,四十岁时,被本县召为蒲亭亭长。到任后,当地有个寡妇告儿子陈元不孝,仇览吃惊地说:“我近日到你家去,看到房屋整饬,耕耘按时,可见你儿子不是恶人,只是教化没有到位。你守寡抚孤,受苦到老,何必因为一时发泄愤怒,导致儿子陷于不义呢?”于是仇览亲自到寡妇家,与其母子共饮,为陈元讲述人伦孝行之事,并以祸福相警示,陈元因而改行为孝子。本乡为此事作歌谣云:“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鸤枭哺所生。”
【译文】
童恢在不其县做县令时,县民以陷阱捕得两虎,童恢让老虎自行“认罪”,并杀死其中“服罪”者,受到县人赞颂;古冶子随齐景公渡黄河,有大鼋袭击景公的马,古冶子下河斩杀大鼋,携马以出。萧何以韩信为奇才,后听说韩信出逃,遂前往追回,并再向刘邦推荐,韩信终为大将;仇览做蒲亭亭长时,有寡妇告儿子陈元不孝,仇览前往寡妇家教化陈元,使其终为孝子。
徐幹《中论》1,扬雄《法言》2。力称乌获3,勇尚孟贲4。
【注释】
1徐幹《中论》:徐幹(170—217),东汉末文学家。《中论》,是徐幹所著的一部政论性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列之于儒家。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所载魏文帝《与元城令吴质书》,曹丕认为,古今文人大多不顾惜小节,少有能以名节自立的,而徐幹深怀文采,却抱有质朴的本心,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其所著《中论》二十余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世。
2扬雄《法言》:《法言》,扬雄的著作。据《汉书·扬雄传下》,扬雄好古乐道,以为经莫大于《周易》,仿之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仿之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仿之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仿之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仿之作《反离骚》;文辞莫丽于司马相如,仿之作《甘泉》《河东》《校猎》《长杨》四赋。《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类一·〈法言〉提要》云:“考《汉书·艺文志》,儒家扬雄所序三十八篇,注曰‘《法言》十三’。雄本传具列其目,……凡所列汉人著述,未有若是之详者,盖当时甚重雄书也。”又云:“若北宋之前,则大抵以(扬雄)为孟、荀之亚。”可见古人对于扬雄其人其书的重视。
3力称乌获:乌获,战国时秦国大力士。与任鄙、孟贲齐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按,乌获多力,屡见于古代文献,如《孟子·告子下》云:“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荀子·富国》亦云:“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由此可知时人对乌获之力的认可。
4勇尚孟贲(bēn):孟贲,战国时齐国人,以勇力著称。据《吕氏春秋·孝行览》,孟贲有一次过黄河,抢在别人前面上船,船夫不知道他是孟贲,就呵斥他。船到河中心,孟贲发怒,大喝一声,眼眶都瞪裂了,头发直竖起来,船中的人吓得都掉到河里。按,此即古人所言“血气之勇”。又据《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答道:“否。我四十不动心。”公孙丑遂赞叹道:“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可见战国时人将孟贲视为勇士的代表。
【译文】
徐幹著《中论》,以论述治国修身之道;扬雄作《法言》,以模仿《论语》。乌获力大无穷,为战国时所公认的力士;孟贲以勇力著称,被视为勇士的代表。
八龙荀氏1,五豸唐门2。张瞻炊臼3,庄周鼓盆4。
【注释】
1八龙荀氏:八龙,八个有才华的人合称。据《后汉书·荀淑传》,荀淑有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都有名望可称,时人谓之“八龙”。荀淑家住在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西豪里,县令苑康认为昔日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如今荀家也有八子,于是把西豪里改名为高阳里。
2五豸(zhì)唐门:五豸,五个做谏官的人的合称。据《小学绀珠·氏族类》,宋代唐坰与祖父唐肃、父亲唐询、叔父唐介、兄长唐淑问都曾任御史,时人谓之“一门五豸”。按,豸,即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初学记·器物部下·冠第一》引应劭《汉官仪》云:“獬豸兽性触不直,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故后世以“豸冠”代称御史,唐氏一门五人继为御史,故谓之“五豸”。
3张瞻炊臼(jiù):张瞻,唐代商人。炊臼,在臼中做饭。据《酉阳杂俎·梦》,江淮地区有个王生,张榜宣称为人解梦。商人张瞻将要回家,梦见在臼中做饭,问王生这是什么兆头,王生说:“你回去见不到妻子了。在臼中做饭,可见是失去了釜啊。(按,这里是以‘釜’谐音‘妇’。)”张瞻回到家时,妻子果然已经去世数月了,才知道王生的话不假。
4庄周鼓盆:庄周,即庄子。鼓,敲打。盆,古代量器,腹大口小,非今日之水盆。据《庄子·至乐》,庄周的妻子去世,惠子前来慰问,见庄周坐在地上伸开腿,敲着盆唱歌。惠子说:“你和她生活了一辈子,她给你生下儿子,到老了去世,不悲伤也罢了,唱歌有些过分了吧?”庄周说:“不对,当她刚去世时,我怎么能毫无感触呢?然而仔细考察,她最初是没有出生、没有形体,乃至没有元气的,后来在不可捉摸之中发生变化有了元气,遂有形体,然后出生,如今又去世了,就像四时周行一样。如今她躺在大房子里休息了,我却追着她哭。我觉得这是不能通晓天命的做法,所以停止了哭泣。”按,此篇是庄子后学以庄子丧妻不哭为喻,阐释庄子学派“万物应机而生灭、无死生忧乐之别”的理论,非必实有其事。
【译文】
荀淑的八个儿子都有才德,被称为“八龙”;唐坰家三代五人做御史,号称“一门五豸”。张瞻梦到在臼中做饭,解梦人说是“无釜(妇)”之兆;庄子遭遇妻子去世,哀痛之后却坐在地上,敲着盆唱歌。
疏脱士简1,博奥文元2。敏修未娶3,陈峤初婚4。
【注释】
1疏脱士简:疏脱,随便、不计较。士简,即张率(475—527),字士简,南朝梁文人、官员。据《梁书·张率传》,张率生性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其不在意。他在新安郡(两晋、南朝郡名。治所在今安徽休宁)做太守时,命仆人运米三千斛回家乡吴郡,抵达时耗损了大半。张率问仆人是怎么回事,仆人推托说:“这是被麻雀和老鼠偷吃损耗的。”张率笑道:“麻雀和老鼠太能吃了!”竟未追究。
2博奥文元:博奥,学问广博深奥。文元,即萧颖士(717—768),卒后门人私谥文元先生,唐代文人。据《朝野佥载》,萧颖士性情浮躁忿戾,世无其比。有一个叫杜亮的仆人,经常无端遭萧颖士殴打。杜亮伤愈之后,仍然被萧颖士指使着做事。有人对杜亮说:“你身为仆人,何不找个好的主人,反而要这样受苦呢?”杜亮说:“我难道不知道可以换个主人吗?只是敬慕他学问博奥,恋恋不能去罢了。”最终,杜亮被萧颖士殴打而死。
3敏修未娶:敏修,即陈修,南宋进士。据《鹤林玉露》,陈修中黄公度榜(按,即绍兴八年榜,该年状元为黄公度,故以之名榜)第三名进士,唱名时,高宗说:“你就是陈修。”遂诵其解试(按,唐宋时期,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要先在本州参加考试,通过者由本州发遣解送至京,参加考试,故称解试;后代称乡试第一为解元,即由解试而来)时所作《四海想中兴之美赋》中“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几句,又问他:“卿年几何,有几子?”陈修答:“臣年七十三,尚未娶。”高宗于是下诏将宫人施氏嫁给他,施氏才三十岁,妆奁丰厚。时人开玩笑说:“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按,《鹤林玉露》仅云“陈修”,《尧山堂外纪》亦记其事,而云:“陈修,字敏修,福州人,号市隐居士。”不知所据。检《淳熙三山志·人物三·科名·本朝》,绍兴八年黄公度榜,福州籍进士无陈修或陈敏修其人。《莆阳比事》卷一“四异同科七名联第”条云:“绍兴戊午,大魁黄公度,亚魁陈俊卿,林邓以年七十三为榜尊,龚茂良以年十八为榜幼,皆莆人。一时荣耀,以为四异焉。”云出《耆旧记闻》。据此可知黄公度榜年七十三者为林邓,非陈修,林邓的籍贯为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亦非福州人。
4陈峤(qiáo)初婚:陈峤,晚唐时人。据钱易《南部新书》,闽人陈峤,字景山,孤苦无依,数举不第,流落京中,至暮年,得中进士还乡,时已六十岁。同乡以其宦情淡泊,怕他没有后人,就给他说亲,将一个儒者的女儿嫁给他,此时陈峤已经将近八十岁了。结婚当晚,文士齐集,各作催妆诗,往往以老夫少妻为戏,陈峤自己也作诗一首,末句说:“彭祖尚闻年八百,陈郎犹是小孩儿。”座客都为之绝倒。按,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列传》有陈峤,字延封,莆田人,中唐僖宗光启三年进士,后为王审知兄弟辟为从事,累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唐昭宗光化二年卒,年七十五。计其及第之年,恰过花甲,或即钱易所云陈峤暮年还乡娶妻一事之原型。然吴任臣引黄滔《司直陈公峤墓志》,云峤前后两娶,有三子,此与钱易所云“身后无依”不合。
【译文】
张率为人宽厚,仆人运米回乡,盗窃大半,托言雀鼠所耗,张率未加追究;萧颖士性情暴戾,经常殴打仆人杜亮,杜亮却因景仰其学问博奥,不肯离去。陈修年七十三中进士,尚未娶,宋高宗以宫人赐婚;陈峤六十岁中进士,乡人以儒者女嫁之,结婚时年近八十。
长公思过1,定国平冤2。陈遵投辖3,魏勃扫门4。
【注释】
1长公思过:长公,即韩延寿(?—前57),字长公,西汉官员。据《汉书·韩延寿传》,韩延寿做左冯翊(汉代地方官名。汉景帝分内史为左右内史,武帝又改左内史为左冯翊,管辖京畿的高陵等二十四县),出行巡视属县,到高陵县(今陕西西安高陵区),百姓中有兄弟二人互争田产打官司。韩延寿非常伤心,说:“我身为左冯翊,作为本郡的表率,不能宣明教化,使至亲骨肉之间争讼,既有伤风化,又使贤能的县乡官员蒙受耻辱,责任在我,我应该首先辞职。”于是韩延寿告病不再处理事务,退居到驿舍中,闭门思过。高陵的县乡官员见状,也全都把自己关起来,等候处分。告状的两兄弟深感自悔,于是剃掉头发、脱去上衣,到官府谢罪,表示愿意互让田产,有生之年不再争论。韩延寿知道之后大喜,开门召二人进见,并准备酒肉,与他们一起饮食,勉励他们,并将己意告诉本乡,以表彰改悔向善的百姓。
2定国平冤:定国,即于定国,西汉官员。据《汉书·于定国传》,于定国做廷尉时,决断疑案,执行法令,以哀矜孤寡为要务,罪行轻重有疑问者,按轻罪判处,心存谨慎。朝廷中称赞说:“张释之做廷尉,天下没有含冤的百姓;于定国做廷尉,被判了罪的百姓都认为自己不冤枉。”据颜师古注解,这是因为于定国执法宽平,百姓没有遭受冤枉的顾虑。
3陈遵投辖(xiá):陈遵,西汉末官员。辖,车辖,插在轴端孔内的车键,使轮不脱落。据《汉书·游侠传》,陈遵在长安居住,列侯、近臣、贵戚都敬重他,无论刺史、郡守要出京任职还是各地豪杰到长安,都要来见陈遵。陈遵嗜酒,好客,每当举办酒宴时,经常关上大门,把客人的车辖拆下来扔到井里,让客人即使有事也不能离开。曾有刺史到长安奏事,来见陈遵,正赶上陈遵聚饮,刺史非常窘迫,只好等到陈遵大醉时,跑到陈遵母亲那里,叩头说尚书台那里还等着自己对状,陈遵的母亲遂让他从后门出去,才得以脱身。陈遵饮酒常醉,但也不曾误事。
4魏勃扫门:魏勃,西汉人。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年轻时,想要求见齐相曹参,但因为家庭贫困,没有办法见到,就每天早起,去曹参的门客家门口扫地。门客屡次出门见到地被扫干净了,还以为有鬼怪,就暗中窥伺,终于发现了魏勃。魏勃说:“我想求见相君,但没有机会,所以为您扫地,希望能借此寻求机会。”于是门客把他引荐给曹参,让他在曹参府中也做了一名门客。后来有一次,魏勃给曹参驾车,说起事情来,曹参认为他贤能,就将他推荐给齐王刘肥。刘肥召见魏勃,拜他为内史(秦汉时期国都及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
【译文】
韩延寿巡视属县,有兄弟二人争夺田产,韩延寿就退居驿舍,闭门思过,终于感化了两兄弟;于定国做廷尉,断案务从宽容,哀怜孤寡,经他断罪的百姓都自觉不冤枉。陈遵嗜酒,举办酒宴时关上大门,将宾客的车辖拆下来扔到井里,使他们无法离开;魏勃欲见曹参而无计,就每天早上去为曹参的门客打扫门口,终于获得推荐。
孙琏织屦1,阮咸曝裈2。晦堂无隐3,沩山不言4。
【注释】
1孙琏织屦(jù):孙琏,南宋末隐士。屦,鞋子。据《宋季忠义录》,孙琏,字器之,大庾人,家里穷困而好读书。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自己种田织履,以此为生,活到一百岁才去世。按,《全宋诗》收孙琏《述怀》诗二首,其一云:“少也不谐俗,老去益美闲。百草生已绿,春雨满南山。朝朝荷锄去,既夕驱牛还。长生茆檐下,贫贱甚独安。但愿桑麻长,优游足岁年。”其二云:“坐倦秋树根,摄衣步前丘。横河澹如练,破月西南流。独持一尊酒,悠然发清讴。俯仰无不足,吾生焉所求。”据其诗,确为隐遁之士。
2阮咸曝(pù)裈(kun):阮咸,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曝,晒。裈,犊鼻裈,一种短裤。据《世说新语·任诞》,阮咸与叔叔阮籍住在大道之南,其他阮姓住在大道以北,北阮富裕,而南阮贫穷。七月七日,在当时的民俗中是晒衣的日子,北阮大规模晒衣,挂出来的衣服都是用纱罗锦绮制成的;阮咸却以竹竿将粗布制成的犊鼻裈挂在院子里。有人觉得奇怪,问他何以如此,阮咸说:“我也不能免于俗情,姑且就这样应个景吧。”
3晦(huì)堂无隐:晦堂,北宋僧人。无隐,不隐瞒。据《鹤林玉露》,黄龙寺晦堂禅师向黄庭坚问《论语》“吾无隐乎尔”之义,黄庭坚再三诠释,晦堂终究不满意。当时正好是夏末秋初,桂花香气飘满院落。晦堂于是问黄庭坚:“闻到桂花的香味了吗?”黄庭坚说:“闻到了。”晦堂说:“吾无隐乎尔。”黄庭坚对晦堂的解释感到非常佩服。按,“吾无隐乎尔”一语,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的弟子以为孔子传授知识有所保留,孔子否认。晦堂盖以此语开示黄庭坚,使他通过“桂香满院”的场景,了解到另一种“无隐”。
4沩(wéi)山不言:沩山,指沩山灵祐,唐代高僧。据《景德传灯录·邓州香岩智闲禅师》,香岩从沩山灵祐禅师学法,沩山知道他有潜质,就问他:“我不问你以前学的以及经卷册子上记载的东西。你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香岩沉吟良久,试道数语,沩山都不认可。香岩请求沩山解释,沩山说:“我说的是我的见解,对你有什么好处。”香岩回到住处,遍检所集语句,无可应对,遂泣辞沩山而去。走到南阳,在慧忠国师的旧迹住了下来。有一天,香岩在山中割草时,偶然扔出瓦片打在竹子上发出声音。香岩听到这声音,忽然彻悟,急忙回到住处,沐浴焚香,朝着沩山所在的方向下拜,说:“和尚的大恩超越了父母,如果当初就向我解释了,哪有今天的事情呢?”
【译文】
孙琏家境贫困,却不应选举,以种田织履自给;阮咸七月七日晒衣之时,只晒了一条粗布制的犊鼻短裤,以此应景。晦堂禅师以桂花香飘满院,为黄庭坚说“吾无隐乎尔”;沩山灵祐禅师不肯说出“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要香岩智闲自己领悟。
十四寒
庄生蝴蝶1,吕祖邯郸2。谢安折屐3,贡禹弹冠4。
【注释】
1庄生蝴蝶:庄生,即庄周。据《庄子·齐物论》,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活泼自在地飞舞,而且觉得自己就是蝴蝶,非常适意;等到醒过来,又惶恐地发现自己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到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到自己变成庄周。庄周和蝴蝶之间是有分际的,但在入梦和醒来的时候,却又不知道是人是蝶,这就是所谓的“物化”。按,《齐物论》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用的是追述的语气,则此事或为庄子学派的后学造作典故,用来作为阐释理论时的譬喻,未必实有其事。
2吕祖邯郸:吕祖,即吕岩,又名吕洞宾。唐末五代隐士,后被道教奉为“北五祖”之一,故称“吕祖”。邯郸,地名。即今河北邯郸。据《枕中记》,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有一卢姓书生在邯郸旅店遇到道士吕翁,向他说自己想追求功名,于是吕翁拿出一个枕头让他枕着睡觉。在梦中,卢生考中进士,出将入相五十年,富贵无比,一觉醒来,饭还没有做熟。卢生由此感到富贵如梦,随吕翁访仙而去。按,《枕中记》作者沈既济是唐德宗时人,故事的背景又在唐玄宗开元初,则此道士显然与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的吕洞宾无关。但由于在宋金时期,吕洞宾成为道家尊奉的“祖师”,这个故事就被附会到吕洞宾身上。元人马致远作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在此剧基础上又写出传奇《邯郸记》,都以吕翁为吕洞宾,后代遂沿而不改。
3谢安折屐(ji):谢安,东晋大臣。屐,一种鞋底有齿的木鞋。据《晋书·谢安传》,前秦君主苻坚亲率大军进攻东晋,兵号百万,京师震恐。朝廷遂以宰相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子谢玄奉命抵挡苻坚,入内问计,谢安只说“已别有旨”,并不多说。又召集宾客下棋游览,至夜而还,为将帅分配任务,各称其职。后来谢玄在淝水打败苻坚,捷报送到京城,谢安正与宾客下棋,他看完捷报后置于床上,毫无喜色,下棋如故。宾客忍不住询问,谢安才缓缓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军。”然而下完棋回内宅时,谢安由于太过高兴,在门槛上绊了一下,木屐下面的齿都被门槛撞折了,自己还没感觉到。谢安一贯矫情镇物(克制自己的情绪,使人不能测度),就是这个样子。
4贡禹弹冠:贡禹,西汉大臣。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王吉和贡禹是好友,两人志向取舍都相似,因此世人都说:“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了)。”王吉字子阳,故时人称之为“王阳”。按,王吉、贡禹都是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师,在汉宣帝时,王吉做过益州刺史,贡禹做过凉州刺史,但都因故去官,数蹶数起,故时人有此谚语。崇尚儒学的汉元帝即位后,又下诏征王吉、贡禹到京都长安来,要加以任用,王吉年老,在途病逝,贡禹到京后累拜御史大夫,卒于位。班固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评价两人“皆以礼让进退”,又说“王、贡之材,优于龚(龚胜、龚舍)、鲍(宣)”,将他们视为清节之士中有才干的人物,评价是很高的。
【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又发现自己是人,不知是人梦为蝶,还是蝶梦为人;卢生在邯郸遇见道士吕翁给他一个枕头,枕之入梦,出将入相五十年,醒来时黄粱饭尚未熟。谢安得知晋军打败了前秦军队,欣喜非常,虽然刻意掩饰,但过门槛时撞断了屐齿还不自知;贡禹与王吉为好友,由于两人志向取舍观念相似,时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谚语。
容王导1,浚杀曲端2。休那题碣3,叔邵凭棺4。
【注释】
1(yi)容王导:,即周(269—322),东晋官员。王导(276—339),东晋大臣,官至丞相。据《世说新语·尤悔》,晋元帝时,王导的堂兄大将军王敦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东下,直逼京城建康。王导率领兄弟到宫门外待罪。周担心王氏兄弟的安危,进宫见元帝,王导对周道:“全家百口都靠你了!”周不理王导,却在见了元帝后极力为王导说情。元帝释怀后,周大悦,喝了酒出宫,王氏兄弟还在门外跪着。周说:“今年杀了这帮贼徒,便可换个大官做做。”当王敦叛乱成功之后,问王导周是否可以任用,王导不说话,周因而遇害。后来王导知道周救护自己的事情,极为后悔,说:“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按,周袭父爵武城侯,故称“周侯”。
2浚(jùn)杀曲端:浚,即张浚。曲端(1091—1131),两宋之交的名将。据《齐东野语》卷十五《曲壮闵本末》,曲端长于兵略,屡战有声,深得军心,时有“有文有武是曲大(曲端),有谋有勇是吴大(吴玠)”的谚语。张浚出镇陕西,以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司都统制,知渭州,军士欢声如雷。兀朮侵犯江淮,张浚召诸将商议出师,曲端以为不可,张浚罢其兵权,又把他贬谪为海州团练副使,万州(今海南万宁)安置。后来张浚又想重新任用他,但吴玠、王庶都与曲端有隙,谮之于张浚,张浚也怀疑曲端知道旧部张中孚等降金的密谋,遂将他下狱处死。张浚获罪之后,曲端得以追复宣州观察使,后又追谥壮闵。《齐东野语》的作者周密将张浚处死曲端比为秦桧杀害岳飞,可见曲端冤抑之深。
3休那题碣(jié):休那,即姚康(1578—1653),字休那,明末清初文人。碣,石碑。明亡之后,姚康自题墓联云:“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莽大夫。”此联今尚存于安徽枞阳姚氏墓所。按,吊有青蝇,盖用三国时吴人虞翻语:“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徐孺子,即徐稺,东汉隐士,他遇到曾举荐过他的人去世,往往自备鸡和酒前往吊丧,祭奠之后,留谒(书有人名、籍贯的木片)辄去,见《后汉书·徐稺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赋无白凤,据说扬雄作《太玄》时,梦见自己吐出一只白凤凰落到《太玄》的书稿上,顷刻不见,事见《类说》引《西京杂记》(按,今本《西京杂记》作“梦吐凤凰”,无“白”字),后世遂以“吐凤”“白凤”为文章典丽之代称,姚康盖以此自谦文章无可取之处。莽大夫,指扬雄,扬雄作《剧秦美新》,赞颂王莽,故朱熹作《通鉴纲目》,在扬雄去世时书曰:“莽大夫扬雄死。”姚康此联意在表示自己宁可孤独隐居而终,以青蝇为吊客,也不愿学扬雄改节,另事新朝。
4叔邵(shào)凭棺:叔邵,即方叔邵(?—1642),明代书法家。据《桐城县志》,方叔邵书法宕逸,学张旭、怀素,登堂入室,人多宝若玑璧。崇祯十五年(1642),方叔邵忽然感觉牙痛,遂整理衣冠,坐在棺木里,靠着棺木提笔作诗云:“千百年之乡而不去,争此瞬息而奚为?无干戈剑戟之乡而不去,恋此枳棘而奚为?清风明月如常在,翠壁丹崖我尚归。笔砚携从棺里去,山前无事好题诗。”书毕掷笔而逝。
【译文】
周在王敦之乱时,极力为王导、王敦说情,乱后为王敦所害,王导感叹“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张浚听吴玠、王庶之言,杀死与自己不协的曲端,被周密比作秦桧杀岳飞。姚康生前自题墓碣,以示不愿仕清,情愿隐居以终;方叔邵晚年自知将要去世,遂坐在棺木中,凭棺作诗,掷笔而逝。
如龙诸葛1,似鬼曹瞒2。爽欣御李3,白愿识韩4。
【注释】
1如龙诸葛:诸葛,即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大臣,官至丞相。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去见刘备,获得了刘备的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请您带他来见我吧。”徐庶说:“此人可以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放下身段去见他。”于是刘备遂去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此即著名的“三顾茅庐”。又据同书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在荆州见司马徽,司马徽对刘备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回答:“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孔明,诸葛亮字;士元,庞统字。
2似鬼曹瞒:曹瞒,即曹操,曹操小名阿瞒,故称。苏轼在《孔北海赞》中批评曹操,说曹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耳”,即为人阴险、心胸狭隘,只能算是阴险小人中的强者。他又说:“操以病亡,子孙满前而咿嘤涕泣,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区处衣物,平生奸伪,死见真性。”认为曹操临死前汲汲于家事,没有英雄气概。按,晚明文人钟惺作《邺中歌》,有句云:“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则认为曹操临死前处置家事,也是胸中不平的一种表现,不可轻加贬议,似即指苏轼而言。
3爽欣御李:爽,即荀爽(128—190),东汉名士。欣,高兴。御,驾车。李,即李膺。据《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性情简亢,不轻易与一般人交往,荀爽曾去拜访李膺,得为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道:“我今天总算能给李君驾车啦。”按,荀爽为大名士荀淑之子,自己也是所谓“荀氏八龙”之一,而竟以为李膺驾车为荣者,盖李膺不仅出身名家(其祖为三公,父为赵相),且才兼文武,又能持正,当世为之语云:“天下模楷李元礼(膺字元礼)。”故士人称被李膺接纳为“登龙门”。
4白愿识韩:白,即李白。韩,即韩朝宗(686—750),唐代官员。李白作《与韩荆州书》,借“天下谈士”之口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表达了对韩朝宗的景慕。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故李白称之为“韩荆州”。韩朝宗在荆州时,有爱才好士之名,曾推荐严协律(严姓,官协律郎,名不详)、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多人,李白希望韩朝宗能赏识、提拔他,故作《与韩荆州书》,希望得到举荐。
【译文】
诸葛亮在荆州时,被徐庶、司马徽称为“卧龙”或“伏龙”,即像伏藏的龙一样;苏轼抨击曹操阴险、奸伪,谓之“鬼蜮之雄者”。李膺性情简亢,不轻易与人交往,名士荀爽以为他驾车为喜;李白欲见韩朝宗,作书一封,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推荐。
黔娄布被1,优孟衣冠2。长歌宁戚3,鼾睡陈抟4。
【注释】
1黔娄(qián lóu)布被:黔娄,战国时鲁国隐士。据《列女传·贤明传》,黔娄去世后,由于家里贫穷,只能用布被遮盖遗体,而且被子很短,盖头就露出脚,盖脚就露出头。曾子去吊唁,说:“把被子斜着盖就可以了。”黔娄的妻子说:“斜着盖而有富余,还不如正着盖而不够长。”按,黔娄的妻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按照礼法,被子没有斜着盖在身上的道理。
2优孟衣冠:优孟,春秋时楚王宫中豢养的优伶。据《史记·滑稽列传》,楚相孙叔敖去世后,儿子穷困,优孟想帮助他,就在家仿效孙叔敖的衣着举止,一年后去见楚王。楚王看到优孟,以为是孙叔敖复生,要用他为相,优孟借口回家与妻子商议,三天后对楚王说:“我妻子说,孙叔敖为楚国尽忠,死后儿子几乎没有活路,做楚相不如自杀。”于是楚王召来孙叔敖的儿子,给他封地。
3长歌宁戚:长歌,放声高歌。宁戚,春秋时人。据《汉书》卷五十一应劭集解,宁戚在车下喂牛,敲着牛角唱道:“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听到后,就任用宁戚做国相。按,在这个故事中,宁戚以喂牛仆役的身份,而能言尧、舜禅让之事,这是齐桓公看重他的原因。
4鼾睡陈抟(tuán):鼾,打呼噜。陈抟(871—989),五代至北宋初年的道士。据《宋史·隐逸传上》,陈抟先隐居武当山,后来迁居到华山云台观,又移居少华山的石室,每当睡下,经常连睡一百多天不起。按,周世宗曾召见陈抟,问之以黄白烧炼之术(即所谓“炼金术”),陈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宋太宗时,又曾召见陈抟,宰相宋琪问以修炼之事,陈抟答道:“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勉励宋琪“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据此,则陈抟并非以所谓道术炫惑权贵之辈。但在宋人的记述,尤其是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中,仍经常将陈抟作为“神仙”来传诵,如称其酣睡百日不起,即此之类。
【译文】
黔娄去世时,家里穷得只能以布被遮盖遗体,且尺幅还不够遮住全身,但他的妻子仍坚守礼法,不肯将被子斜盖;孙叔敖去世后,儿子贫困,优孟想要帮助他,就换上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举止,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向楚王进言,使孙叔敖的儿子获得封地。宁戚在喂牛时,敲着牛角唱“生不逢尧与舜禅”,被齐桓公提拔为国相;陈抟在少华山隐居,住在石室之中,据说经常一睡一百多天不起。
曾参务益1,庞德遗安2。穆亲杵臼3,商化芝兰4。
【注释】
1曾参务益:曾参,即曾子,孔子的弟子。务益,一定要追求进益。据《说苑·敬慎》,曾子生病时,嘱咐儿子说:“我没有颜回那样的才能,有什么可以跟你们说的呢?即使无能,君子也务必追求进益(按,指不断学习)。开花多而结果少,这是天道之常;说得多而做得少,这是人事之常。鸟儿在山顶上筑巢,鱼鳖在深渊中打洞,但它们都被抓住了,原因就在于诱饵。君子如果能不以贪利损害自己,就不会遭受屈辱。”
2庞德遗安:庞德,即庞德公。遗,留下。据《高士传》,庞德公隐居岘山,荆州刺史刘表去劝他做官,说:“您辛苦耕作,不肯做官,将来能留给子孙什么呢?”庞德公说:“别人追求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留下的东西不一样罢了。”按,庞德公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世道变幻莫测,故庞德公以隐居为安,以做官为危。
3穆亲杵(chu)臼:穆,即公沙穆,东汉人。公沙,复姓。杵臼,捣米的工具,杵是捣米的棒子,臼是捣米时盛放稻谷的容器。据《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到太学学习,没有资财和粮食,于是换上象征劳动者的短衣,被吴祐雇来舂米。吴祐和公沙穆交谈,被他的学问所震惊,于是两人在杵臼之间结成了很好的朋友。按,公沙穆见《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但本传未载此事。
4商化芝兰:商,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芝兰,芝和兰都是香草,古人以之比拟善人。芝,通“芷”,即白芷。据《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说:“我死以后,卜商会一天天进步,端木赐会一天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卜商喜欢和比自己强的人来往,端木赐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来往。”并进一步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所以君子一定要慎重挑选接触的对象啊。按,此语亦见《说苑·杂言》,但《说苑》以“商也日益,赐也日损”与“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分为两条,无曾子之问,《孔子家语》缀合二事为一,似有强作解人之嫌。
【译文】
曾子生病时,嘱咐儿子要追求进益,不要贪图利益;庞德公隐居不仕,自称是为了将安全留给子孙。公沙穆在太学读书,缺乏资财,就换上短衣为吴祐舂米,吴祐与他结成好友;孔子推断自己去世之后,子夏会日日进步,子贡会逐渐退步,因为子夏总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来往,子贡却与不如自己的人来往。
葛洪负笈1,高凤持竿2。释之结袜3,子夏更冠4。
【注释】
1葛洪负笈(jí):葛洪(284—364),东晋道教学者、官员。自号“抱朴子”。负笈,背着书箱。据《抱朴子外篇·自叙》,葛洪十三岁时父亲病逝,要靠亲自耕田来维持生计,由于家中数遭兵火,所藏典籍荡尽,农暇之日无书可读,于是他背着书箱,徒步到各处借书抄写。后来在某一家找到大量书籍,葛洪靠着卖柴购买纸笔抄写,因为资金有限,纸经常不够用,就将纸反过来,用其背面抄写。自十六岁以后,葛洪广读经史百家之言,以至短文杂篇,数近万卷,著述时乃能广征博引。按,我国早期纸质书籍都是卷轴装,只在卷轴的内侧一面抄写,外侧是空白的。但古人为了节省成本,也有以用过的纸(南北朝时谓之“反故”“反故纸”,现代日语中尚有此词,盖从我国传入)背面抄书的例子,如葛洪,又如南齐沈士,均曾这样做过。敦煌莫高窟所出文书中,就有很多以废旧文书背面抄写典籍的,可作实证。
2高凤持竿:高凤,东汉学者、隐士。据《后汉书·逸民列传》,高凤年轻时,家里以农耕为业,而他专心读书,昼夜不息。他的妻子去田里种地,在院子里晒上麦子,让高凤拿着竹竿看守,不要让鸡吃了麦子。结果恰逢天降大雨,高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由于看书太专注,都没发现雨水把麦子冲走了。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问高凤怎么回事,他才反应过来。其后高凤遂成名儒,在西唐山(山名。在今河南叶县)中讲学授业。
3释之结袜:释之,即张释之,西汉官员。结袜,系上袜带,古人的袜子是穿好后用带子绑在脚踝上的。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与张释之同时代的有一位王生(按,即王先生,王姓,其名不详),是讲黄老之道的处士。一次,王生被召到宫中,三公九卿也都在场,王生当时已经年老,说:“我的袜带松弛了。”回头对时为廷尉的张释之说:“给我系上。”张释之便跪下为他系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为何在大庭广众之中羞辱张廷尉,让他为你系袜带呢?”王生说:“我年老又没有地位,终究不能对张廷尉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所以我姑且羞辱他,让他跪着为我系袜带,这是想让别人尊重他。”公卿们听说了,莫不以王生为贤,而尊重张释之。按,张释之为廷尉,位列九卿,能为处士结袜,故公卿重之;而王生能舍弃自己的名声来成全张释之,故公卿贤之。
4子夏更冠:子夏,即杜钦,字子夏,西汉官员。更冠,更换帽子。据《汉书·杜周传附杜钦传》,杜钦是杜周之孙,家富,少年即好读经书,但一目失明,故不愿为吏。当时茂陵人杜邺也字子夏,与杜钦都以才能名动京师。京师人为区别二者,称杜钦为“盲杜子夏”。杜钦对此非常反感,于是自己做了一种高和宽都只有两寸的小帽子戴,京师人于是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盲杜子夏”的绰号就消失了。按,古代士人之间互相称谓,以称字及官职为常,称名则为以长对幼、以尊临卑的做法。非尊长之人,不会直呼杜钦、杜邺之名,只称“杜子夏”,故须另加特征以示区别。
【译文】
葛洪少年时家贫无书,遂背着书箱四处寻访书籍,找到后就购买纸笔抄写;高凤一边诵读经书,一边拿着竹竿看护晒麦场,天降大雨,冲走了麦子,犹诵经不觉。张释之在公卿俱至的场面下,为处士王生系袜带,时人重之;杜钦不愿被称为“盲杜子夏”,遂特制小冠,因此被称为“小冠杜子夏”。
直言唐介1,雅量刘宽2。捋须何点3,捉鼻谢安4。
【注释】
1直言唐介:唐介,字子方,北宋官员。据《宋史·唐介传》,唐介做殿中侍御史时,先论宋仁宗不当以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等四使,又弹劾宰相文彦博知益州时织造间金奇锦,通过内侍贿赂妃嫔(按,指张贵妃)得以执政,触怒仁宗,被贬英州别驾。梅尧臣、李师中都赋诗赞美他,因此唐介正直之名震动天下,士大夫称之为真御史,谓之“唐子方”而不敢称其名。
2雅量刘宽:雅量,器量弘雅宽厚。刘宽(120—185),东汉大臣,官至太尉。据《后汉书·刘宽传》,刘宽性情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夫人想试试怎样才能让他发怒,于是在他已经穿好朝服即将上朝时,让一个婢女去送肉羹,故意打翻羹碗,将汤汁洒到刘宽身上,弄脏了朝服。婢女赶紧收拾羹碗,刘宽神色不动丝毫,反而慢慢地问婢女:“汤羹烫到你的手了吧?”由于他的性情如此,海内都称之为长者。
3捋须何点:何点,南朝隐士。据《南史·何尚之传附何点传》,梁武帝与何点有旧交,即位后下诏与他畅叙旧情,又赐给他鹿皮巾(隐士所戴的一种头巾)等服饰,并择日召见他。何点穿着朴素的衣服,被引入华林园(南朝皇家园林),梁武帝赠诗赐酒给他,礼数就像没做皇帝时一样,又下诏征召何点出任侍中。何点伸手去捋武帝的胡须,说:“乃欲臣老子(想让老夫做你的臣子吗)?”托病不出来当官。于是梁武帝又下诏有关部门商议赐给何点财物,其在京城的日用,由太官(官名。秦有太官令,掌皇帝的膳食宴享之事,汉晋因之)另外给付。按,捋须是晋宋时期朋友之间亲密的一种表现,何点以此表示只愿与梁武帝以朋友相待。
4捉鼻谢安:捉鼻,掩住鼻子表示不屑。谢安,东晋大臣,曾任宰相。据《世说新语·排调》,谢安早年隐居在东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时,兄弟中已有显贵者(按,指谢安的堂兄谢尚、哥哥谢奕、弟弟谢万等),宾客聚集家门,为士人所倾慕。谢安的夫人刘氏看到这种状况,开玩笑问道:“大丈夫不应该这样吗?”谢安捉鼻(掩住鼻子)说:“就怕免不了要这样啊。”按,后来谢尚、谢奕先后去世,谢万打了败仗,被罢官,谢安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为维持家族地位,遂出山做了权臣桓温的司马,最终官至宰相。
【译文】
唐介弹劾张尧佐、文彦博,正直之名动天下,士人谓之“真御史”;刘宽生性宽厚,侍女打翻羹碗,沾污朝衣,他首先想到的是侍女是否被烫到。梁武帝召旧交何点为侍中,何点不愿做官,捋着梁武帝的胡须说:“乃欲臣老子?”表示只愿以友相待;谢安隐居时,兄弟显达,妻子谓之“大丈夫当如是”,谢安却掩着鼻子说怕免不了如此。
张华龙鲊1,闵贡猪肝2。渊材五恨3,郭弈三叹4。
【注释】
1张华龙鲊(zhǎ):张华(232—300),西晋大臣,以博学闻名。鲊,盐腌的鱼,后来也泛指盐腌的食品。据《晋书·张华传》,陆机送给张华一罐鱼鲊,当时宾客满座,张华打开罐子说:“这是龙肉。”众人不信,张华说:“试着用苦酒浇在鲊上,必然有奇异的现象发生。”于是就这样做了,有五色的光华腾起。陆机回去后询问最初做鲊的人,果然说:“在园中茅草下发现一条白鱼,长得跟常鱼不一样,做成了鲊,味道极美,于是献给了您。”按,古人认为龙会变成鱼,鱼也会变成龙,故《说苑·正谏》有“白龙鱼服”之典,俗谚又有“登龙门”之说。
2闵(min)贡猪肝:闵贡,东汉初隐士。据《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序》,闵贡客居在安邑县,老病家贫,买不起肉,每天买猪肝一片,权当肉食,屠夫有时不肯卖给他。安邑县令听说后,就让县吏每天供给闵贡猪肝。闵贡得知后,叹息道:“怎么能因为我的口腹之欲,给安邑带来负担呢?”于是就离开安邑,搬到沛县去了。
3渊材五恨:渊材,即彭几,字渊材,北宋文人。恨,遗憾。据《冷斋夜话》,彭几曾说:“我平生没有什么遗憾,只有五件恨事。”有人问他是什么,他说:“我的论调与时流不合,恐怕你们听了会感到轻视。”问者再三询问,彭几才说:“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按,即曾巩)不能作诗。”听到的人大笑,彭几瞪着眼睛说:“你们果然轻视我的话!”按,此说在后世文人口中多所剪裁,如作“一恨鲥鱼多骨,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之类,但最初实为嘲笑彭几性痴的笑谈,非风雅之语。
4郭弈三叹:郭弈,西晋官员。后世也作“奕”。据《世说新语·赏誉》,郭弈做野王令时,羊祜回洛阳经过野王,郭弈去见他,见面后叹道:“羊祜可不比我差啊。”第二次去停留的时间长了一些,回来又叹道:“羊祜比我强多了。”羊祜离开时,郭弈相送,因为路上谈论太久,送出了县境,导致回来被罢了官。但郭弈并不在意,而是叹道:“羊祜不亚于颜回。”按,汉代地方官员无故离开辖区要被免职,晋时仍承其制。
【译文】
张华得陆机所送鱼鲊,谓为龙肉,以苦酒浇之,果然看到腾起五色光华;闵贡年老家贫,无钱买肉,安邑县令命县吏供给他猪肝,闵贡为避免添麻烦就搬到了远处的沛县。彭几自称生平有五恨:鲥鱼多骨、金橘太酸、莼菜性冷、海棠无香、曾巩不能作诗;郭弈三次见羊祜,越来越为之倾倒,虽因此罢官亦不介意。
弘景作相1,延祖弃官2。二疏供帐3,四皓衣冠4。
【注释】
1弘景作相:弘景,即陶弘景(456—536),南朝道士、医药家、文学家。据《南史·隐逸传下》,梁武帝与陶弘景有旧交,即位后多次写信遣使问候陶弘景,曾以手诏招他出来做官,又赐给他鹿布巾(按,即鹿皮巾),屡加礼聘,陶弘景坚持不肯出山。但朝廷每有大事,梁武帝都派人到茅山向他咨询,一月之内常有数次遣使,故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2延祖弃官:延祖,即元延祖,唐代隐士。据《新唐书·元结传》,元结的父亲元延祖成年之后,长期不出仕,及至年过四十,为姻亲反复劝说,不得已出任低级地方官,调为舂陵县丞,又弃官回家,说:“人生一世,衣服食物能够解决饥寒也就够了,不宜再有过多的要求。”元延祖在乡自己种地砍柴,认为这是人生所应有的事情,除此之外都不挂怀。
3二疏供帐:二疏,即疏广、疏受叔侄,两人都是西汉后期的经学家。供帐,也作“供张”,指陈设宴会所用的帷帐、饮食等物,引申为举行宴会之意。据《汉书·疏广传》,汉宣帝时,疏广、疏受叔侄分别担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之职,做皇太子刘奭的老师。任职五年后,皇太子年十二岁,已通《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我们已经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不及时退休,恐怕会有灾祸。不如叔侄相随出京,回到故乡养老,寿终正寝,不也很好吗?”于是叔侄一起告病,又上书请求退休,获得允许。皇帝赐给他们二十斤黄金,太子又加赐五十斤,朝臣、旧友和同乡在长安东都门外“供张”,为他们举办送行宴会,来送行的车子有数百辆之多,观看的人都说:“两位大夫真是贤人啊!”有的人甚至为之落泪。
4四皓(hào)衣冠:四皓,西汉初年四位隐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的合称,因皆年老,须眉皓白,故后人谓之四皓。据《史记·留侯世家》,汉高祖想要废太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吕后让哥哥吕泽逼迫张良出主意,张良说:“天下有四个人是主上招不来的。如果让太子亲自写信,措辞谦卑,再派辩士为使,以安车相迎,他们应该会来。让他们做太子的宾客,时时随从入朝,主上见到一定会问。问了之后,主上知道四人贤能,对维护太子的地位能有些用处。”吕泽从其计,迎来四人。汉高祖平黥布之乱后,仍有废太子的念头。一次举行宴会,太子侍座,而四人随太子出席,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须眉皓白,衣冠雄伟。高祖看到后非常奇怪,询问四人姓名。四人通名后,高祖大惊,说:“我找了你们好几年,你们躲避我,如今怎么却和我的儿子交游?”四人说:“您轻视士人,动辄辱骂,我们不愿受辱,所以逃跑躲了起来。我们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性情恭敬,喜爱士人,天下人莫不愿为他效死,所以我们也应召而来。”刘邦听了后,说:“烦请诸公照顾太子。”遂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译文】
梁武帝经常派人到陶弘景隐居的茅山中咨询意见,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元延祖年过四十才出仕做官,后又弃官还乡,认为衣食足御饥寒即可,无需更多。疏广、疏受叔侄做太子的老师,告病还乡,公卿故人都设宴送行,时以为荣;四皓随太子出席宴会,须眉皓白,衣冠雄伟,汉高祖见到后颇感震动,遂无易储之念。
曼卿豪饮1,廉颇雄餐2。长康三绝3,元方二难4。
【注释】
1曼卿豪饮:曼卿,即石延年(994—1041),北宋文人、官员。据《宋史·文苑传四》,石延年喜豪饮,曾与刘潜到王氏酒楼对坐饮酒,终日一句话不说。酒楼主人奇怪二人饮酒之多,以为不是一般人,于是又奉上美酒、菜肴、果物,二人饮酒吃菜,坦然自若。到晚间,二人看起来就像没有饮酒一样,相对作揖,离开酒楼。第二天,京师传言王氏酒楼有两位仙人来饮酒,后来才知道是石延年和刘潜。按,石延年善饮,为北宋士大夫津津乐道之轶事,然其人实有奇才。《渑水燕谈录》记录他与吴遵路巡视河东,吴遵路每至郡县,考核图籍,接见地方官员,按察当地兵马、粮储、山川、道路;石延年但赋诗饮酒而已。及至论述河东局势时,石延年条分缕析,若所亲历,吴遵路为之惊服。
2廉颇雄餐:廉颇,战国时名将。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有功,因与国君有矛盾,出奔魏国,但在魏日久,仍不受魏王信任。赵国数次败于秦国,赵王想要召回廉颇为将,廉颇也希望回赵国领兵。赵王派使者去见廉颇,想要看他是否还可用。廉颇当时已经年老,但为了表示自己还能打仗,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马给使者看,以示自己体力尚壮。但廉颇的仇人郭开向使者行贿,让他毁谤廉颇,于是使者回国后向赵王汇报:“廉将军虽然年老,但还是很能吃饭,只是与我坐谈之时,很短的时间里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以后,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宣召他。
3长康三绝:长康,即顾恺之(348—409),东晋文人、画家。据《世说新语·文学》“或问顾长康”条刘孝标注引宋明帝《文章志》,世人传说顾恺之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按,据同条注引《中兴书》,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但生性迟钝,又自高自大,所以经常被人所戏弄,这大概即所谓“痴绝”者。又《世说新语·巧艺》记谢安赞其绘事云:“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以及述其画裴楷像,颊上增三毛,观者觉如有神明,此即所谓“画绝”者。顾恺之的文章,传世者很少,但《世说新语·言语》记其评价荆州新城“遥望层城,丹楼如霞”,又品评会稽郡的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则其文采亦可见一斑。
4元方二难:元方,即陈纪,东汉官员。据《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的儿子长文(即陈群,字长文)与陈季方(陈谌,元方之弟。参前“谌纪成糜”条)的儿子孝先(即陈忠,字孝先)争论谁的父亲更有功德,没有结果,就去找祖父陈寔评判。陈寔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陈纪做兄长不容易,陈谌做弟弟也不容易,两者功德相当。按,此语又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思则是“有陈纪这样的兄长,做他的弟弟很不容易;有陈谌这样的弟弟,做他的兄长也不容易”。成语“难兄难弟”,即自此事而来。
【译文】
石延年善饮,与刘潜在酒楼痛饮一日,京师人传以为仙;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可大用,但使者却没向赵王报告真实情况。顾恺之博学有才能,时号画、文、痴三绝;陈纪、陈谌两兄弟的儿子争论父亲优劣,要求祖父陈寔裁断,陈寔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曾辞温饱1,城忍饥寒2。买臣怀绶3,逄萌挂冠4。
【注释】
1曾辞温饱:曾,即王曾。据《东轩笔录》,王曾参加科举考试时,解试、省试、殿试均获得第一名,翰林学士刘筠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考试三场换来的东西,一辈子吃不完穿不完。”王曾说:“我平生志向不在于温饱。”按,宋代士子欲参加科举,需先参加本州举行的解试,考中称为发解;通过解试后,士子要到京师参加尚书省礼部举行的统一考试,谓之省试;省试合格的士子,自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之后,还要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合格后授官。王曾作为当科状元,殿试后循例授官将跻身中层官员行列,故刘筠这样说。
2城忍饥寒:城,即阳城,唐代隐士。据《太平广记·气义二》注引,唐德宗贞元年间,阳城和三弟隐居在陕州夏阳(今陕西韩城)山中,发誓不婚,食豆饮水,兄弟相处和煦。遇到饥荒年岁,阳城兄弟就避匿不与邻里来往,以免向人求助之嫌。他们有时剥取桑树、榆树的皮,磨碎煮成粥,以此维生,同时还讲论诗书,未尝一刻停止。
3买臣怀绶:买臣,即朱买臣,西汉官员。绶,系在印章上的丝带。汉时,根据官员秩次不同,印的材质和绶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罢官后,受命待诏,寄居在会稽郡邸(按,汉代各郡在京师长安均设有郡邸,郡吏到京师来,则居于此)的守邸人处,与他一起吃饭。后来,朱买臣因言进兵东越事称旨,被汉武帝起用为会稽太守,便穿着旧衣服,怀揣印绶,步行到住处去。这时正是上计(汉代各郡每年岁末遣吏到长安汇报一年政绩,称为上计,承担此项任务的郡吏称上计吏)之时,郡吏聚饮,不以买臣为意。朱买臣进屋与守邸人共同饮食,快要吃饱时,故意将绶带露出一些。守邸人好奇,拉出绶带观看,发现是本郡太守的印章,大惊,急忙通知在外饮食的郡吏。郡吏们审视实然,推挤着在庭院内列队,参拜太守,朱买臣漫步出户,乘官家的车马上任而去。
4逄萌挂冠:逄萌,两汉之交的隐士。据《后汉书·逸民列传》,逄萌家贫,在本县充任亭长,县尉过境,逄萌迎候拜谒,待县尉离开后,将所持盾牌扔在地上(按,汉代亭长主管辖区内治安,故持盾),叹息道:“大丈夫怎么能为人所役使呢?”于是到长安求学,通《春秋》经,恰逢王莽杀死儿子王宇,逄萌对友人说:“纲常已经被毁灭了。如果不走的话,恐怕灾祸要波及我们。”于是把帽子挂在东都门(长安东郭城的北头第一门)上,回到家中,带着家人渡海到辽东郡(汉代郡名。辖境略同今之辽宁省,治所在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居住,直到汉光武帝即位,才回到故乡。按,逄萌是北海都昌(今山东昌邑)人,汉北海郡境基本与今山东潍坊市境重合,北临渤海,故逄萌能渡海至辽东以避乱。
【译文】
王曾中进士后,刘筠谓以“一生吃穿不尽”,王曾则答以“志不在温饱”;阳城兄弟皆隐,遇到饥荒,宁忍饥寒,不向邻里求取帮助。朱买臣出任会稽太守,穿着旧衣、怀揣印绶,到会稽郡的郡邸,故意让郡吏发现,以此炫耀;逄萌弃官求学于长安,遇王莽杀子,认为纲常已绝,遂挂冠于城门,携家人渡海避难。
循良伏湛1,儒雅兒宽2。欧母画荻3,柳母和丸4。
【注释】
1循良伏湛(zhàn):循良,奉公守法。伏湛(?—37),东汉大臣。据《后汉书·伏湛传》,更始帝刘玄攻灭王莽后,以伏湛为平原太守。当时兵起仓猝,天下纷扰,伏湛在平原传经授学(按,伏湛九世祖伏生传《尚书》学,其父伏理又是当世名儒,用《诗经》教授汉成帝。伏湛少传父业,弟子达数百人之多,为时名儒),举止安然。他对妻子说:“古时国君遇到粮食歉收,就要减少膳食的种类;而今百姓都处于饥饿之中,我们怎么能只顾自己吃饱呢?”于是伏湛全家改吃粗米,并把俸禄拿出来赈济乡里百姓,来投靠的流民达百余家之多。当时平原郡的门下督(主管捕盗事宜的官吏)想要拥护伏湛聚众起兵,伏湛将其斩杀,传首示众,百姓由此人心安定,平原一郡得以保全,都是伏湛之功。
2儒雅兒(ér)宽:儒雅,学识深厚,气度文雅。兒宽(?—前103),西汉大臣。据《汉书·兒宽传》,兒宽从孔安国学经,以射策中第,补任掌故(太史令的属官),后以功次迁为廷尉文学卒史,为廷尉府作奏书,援引经义,得到廷尉张汤与汉武帝的欣赏,又为汉武帝讲《尚书》一篇,累迁左内史。兒宽为人温良,善作文章,而懦于武事,治民任吏皆以仁厚为主,征收租税时,遇百姓困难,就暂缓征收。后来遇到征发军需,左内史辖区因欠租考核居末,兒宽要被免职。百姓听说后,害怕失去这样好的长官,于是自发向官府交租,队伍络绎不绝,兒宽的考核成绩因此成为第一。汉武帝得知后,就更加欣赏他了。
3欧母画荻(dí):欧母,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大臣。画荻,用荻枝在地上写字。荻,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野苇子。据《东都事略·欧阳修传》,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发誓守节不嫁,自己教儿子读书。由于家里贫穷,母亲就折下荻枝,在地上教他写字,以省下买纸笔的花费。
4柳母和丸:柳母,柳仲郢的母亲。柳仲郢(?—864),唐代大臣。和丸,配制药丸。据《新唐书·柳公绰传附柳仲郢传》,柳仲郢的母亲韩氏善于教子,柳仲郢幼年嗜学,母亲为他配制熊胆丸让柳仲郢夜里读书时咀嚼咽下,以熊胆的苦味刺激他刻苦学习。又,据司马光《家范》,柳仲郢的母亲是将苦参、黄连磨成粉末,与熊胆和成丸药,分给儿子们,每到夜里读书的时候,则含之以消除睡意。
【译文】
伏湛任平原太守时,以俸禄赈济百姓,自食粗粝,又阻止郡吏起兵自立,一郡百姓因此得安;兒宽温良儒雅,以经术起家,任左内史时,治民任吏皆以仁厚为主,为百姓所敬爱。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教他读书,以荻枝在地上写字以省花费;柳仲郢的母亲韩氏为他调制熊胆丸,使其夜里读书时咀嚼,以除困意。
韩屏题叶1,燕姞梦兰2。漂母进食3,浣妇分餐4。
【注释】
1韩屏题叶:韩屏,即韩翠屏,唐代宫女。据《云溪友议》,中书舍人卢渥在长安应举时,偶然从御沟(从宫中流出的河水)中捡到一片红叶,上有一首绝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卢渥将红叶收藏起来。此后唐宣宗放宫人出宫,允许他们嫁给官吏,但不许嫁给参加贡举的士子。卢渥后来在范阳做官,得娶其中一人,恰是当年在叶上题诗的宫女。然《云溪友议》未言宫女姓名。宋人刘斧《青琐高议》收张实《流红记》,亦本其事,但改卢渥为于祐,称宫女为韩夫人。元人白朴复采其事,作杂剧《韩翠苹御水流红叶》,宫女始有全名。明人王骥德又据以作《题红记》,改于祐为于祜,韩翠苹为韩翠屏。《龙文鞭影》的作者萧良有与王骥德同时,当见过《题红记》的演出,本书谓题叶者为韩翠屏,或即因此之故。
2燕姞(jí)梦兰:燕姞,春秋时郑文公之妾。据《左传·宣公三年》,郑文公有小妾燕姞,梦见天神送给她兰草,说:“我是你的祖先伯鯈,将这个作为你的孩子。兰草是一国之中最香的。”燕姞将梦告诉郑文公,郑文公与她同宿,给她兰草作为信物,等有了孩子后,就起名为“兰”。后来郑文公杀太子华,尽逐诸子,公子兰逃奔晋国,晋文公兴师伐郑,要求郑文公立公子兰为太子。郑国大夫石癸对郑文公说:“姞姓曾出过后稷(周人的先祖)的正室,其后人必有昌盛者,而公子兰的母亲正是她的后代。如今夫人所生的嫡子都死了,剩下的儿子都不如公子兰贤能。如今围城的局势已很危险,晋国以立公子兰为要求,还有什么比立他为嗣更有利的呢?”遂立公子兰为太子,就是后来的郑穆公。按,春秋时期贵族名号的通习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女子嫁到其他诸侯国的,还要在姓前面加上母邦的国号,以作区分。燕姞是来自姞姓南燕国的贵族女子,故有此称。
3漂母进食:漂母,以漂洗丝絮为业的老妇。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少年时贫苦,在河边钓鱼,有一群老妇也在河边漂洗丝絮,其中一位可怜韩信,把饭分给他吃,如此数十日。韩信对漂母说:“将来我一定要厚报您。”漂母生气地说:“你身为男子汉不能供养自己,我是可怜你,所以给你吃的,谁指望你的报答?”后来韩信助刘邦攻灭项羽,被封为楚王,到封国后,召来漂母,赐给她千金作为报答。
4浣(huàn)妇分餐:浣妇,此处指捣洗丝绵的妇女。浣,洗。据《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奔吴国,中途得病,乞食于溧阳。当时正好有一女子在濑水边捣洗丝绵,竹筐中带有饭食。伍子胥向女子求食,女子说自己与母亲一起生活,三十岁未嫁,不能把饭给男子吃,但最终还是将食物给了伍子胥。吃完后,伍子胥离开,又折回对女子说:“夫人请收拾好食器,不要让人发现。”女子叹道:“唉,我与母亲一起住了三十年,守贞不愿嫁人,怎么能把饭给男人吃呢?这是不合礼仪的事情,我所不忍为,你走吧。”等伍子胥走出几步再回头,女子已经投水自尽,以此表示坚守贞操,且不会泄露馈食于伍子胥之事。
【译文】
宫人韩翠屏在红叶上题诗,通过御沟流水流出宫外,为于祜所得,后二人竟成夫妇;燕姞梦见先祖给她兰草,预告她将生下贤能的儿子,燕姞与郑文公生子,即以“兰”命名,就是郑穆公。韩信微贱时,乞食于漂母,后来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作为回报;伍子胥逃奔吴国时,曾向捣洗丝绵的妇女乞食,女子给他食物充饥,自己却为守贞投水而死。
十五删
令威华表1,杜宇西山2。范增举玦3,羊祜探环4。
【注释】
1令威华表:令威,即丁令威,汉代仙人。华表,古代宫廷、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作装饰用的一种石柱。据《新辑搜神记》,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一只仙鹤回到故乡辽东,站在城门前的华表上。有少年想要举弓射他,丁令威飞起来,在空中徘徊,并吟诗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然后就高高飞起,直冲天际。
2杜宇西山:杜宇,传说中上古蜀国的君主。西山,古代四川地区山名。具体所指何山,有异说,但不出川西岷山山脉与邛崃山脉之范围。据《华阳国志·蜀志》,蜀地最早称王的人是蜀侯蚕丛,其后有一代叫杜宇的君主,教民务农,号为望帝。杜宇统治国家时,遭遇了一场水灾,他的国相开明挖通了玉垒山(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以除水患,杜宇就把国政交给开明,又仿效尧、舜禅让之例,以君位相让,自己住到西山去。当时正好是二月,杜鹃开始鸣叫,因此蜀人听到杜鹃的叫声都感到悲伤。按,一说杜宇化为子规(即杜鹃)。
3范增举玦(jué):范增,项羽的谋士。玦,古代玉佩的一种,形如有缺口的环,因与“决”谐音,也用于暗示“决断”或“断绝”之意。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攻入关中,屯兵于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范增劝项羽道:“刘邦在关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入关,财物、美女一无所取,证明他的志向不小。我让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这是所谓天子气。请赶紧攻打他。”后来刘邦到项羽军中谢罪,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在宴上多次举起所佩的玉玦,暗示项羽下决断诛杀刘邦,项羽都不听从。事后,范增生气地说:“唉,竖子(小孩子,这里作叱骂之辞,指项羽)不值得我为他谋划。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啦。”
4羊祜(hù)探环:羊祜(221—278),西晋大臣。探,伸手去拿。据《晋书·羊祜传》,羊祜五岁时,忽然让乳母到邻家李氏的园子里去,从一棵桑树的树洞中拿出一个金环。李氏知道后说:“这个金环是我死去的儿子丢掉的。”于是大家都说羊祜是李家的儿子转世。
【译文】
丁令威学仙有成,化成仙鹤飞到故乡城门前的华表上,吟诗感慨;杜宇让位于国相开明,退居西山,时杜鹃始鸣,故蜀人闻杜鹃鸣而悲伤。刘邦到鸿门军营拜见项羽,范增欲劝项羽杀刘邦,多次以玉玦暗示,而项羽不听;羊祜五岁时,让乳母到邻家李氏园中找到一个金环,时人以为羊祜是李氏去世的儿子转世。
沈昭狂瘦1,冯道痴顽2。陈蕃下榻3,郅恽拒关4。
【注释】
1沈昭狂瘦:沈昭,即沈昭略,南齐官员。据《南齐书·沈昭略传》,沈昭略性情狂傲,不肯侍奉公卿,常借酒发狂,无所谦让。沈昭略曾喝醉了酒,率领家中宾客到娄湖苑(南朝园林名)闲游,遇见大臣王景文的儿子王约,便瞪着他问道:“汝是王约邪?何乃肥而痴。”王约不肯示弱,说:“汝沈昭略邪?何乃瘦而狂。”沈昭略大笑道:“瘦已胜肥,狂又胜痴,奈何王约,奈汝痴何!”
2冯道痴顽:冯道(882—954),五代时大臣,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多次出任宰相。痴顽,愚蠢顽劣。据《新五代史·冯道传》,契丹灭后晋,冯道到京师朝见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侍奉晋朝无善状可称,冯道不能答对。又问冯道为何来朝,冯道答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讥讽地问:“尔何等老子?”回答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很高兴,就任命冯道做太傅。按,冯道在后晋灭亡时任威胜军节度使,镇邓州(今河南邓州),管领邓、随、泌、复、郢五州,而自谓“无城无兵”,恐未得其实。此语不见《旧五代史》本传,或别有所据。
3陈蕃下榻:陈蕃(?—168),东汉大臣。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最初是一种坐具。据《后汉书·徐稺传》,陈蕃做豫章太守时,礼请徐稺为功曹,徐稺无法推辞,就前往拜谒陈蕃,然后去职。陈蕃在郡,不与宾客交往,只有徐稺来的时候才接见。他为徐稺特别准备了一张榻,徐稺离开后,就把榻挂到墙上,不给其他人坐。按,汉代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属吏,属吏对长官,如臣之事君。功曹为郡吏中的要职,主管本郡人事,并参与政务,陈蕃以徐稺为功曹,足见信重。徐稺既难违君臣之名义,又感念陈蕃之信任,故既谒而退。
4郅恽(zhì yùn)拒关:郅恽,东汉官员。关,城关,关口,这里指城门。据《后汉书·郅恽传》,郅恽做京师洛阳上东门(城门名)的城门候(守门官)时,汉光武帝出城打猎,回来晚了,郅恽拒绝为他开门。光武帝命从官点起火把,照着自己的脸,郅恽却说“火光遥远,看不清楚”。光武帝无奈,从东中门进了京城。第二天,郅恽上书劝谏光武帝不要沉溺游猎,光武帝赐给他一百匹布,把东中门的守门官降为县尉。
【译文】
沈昭略性情狂傲,曾讥刺王约“肥而痴”,王约反唇相讥,说沈昭略“瘦而狂”,沈昭略却不以为意;契丹灭后晋后,冯道来见契丹主耶律德光,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陈蕃为豫章太守,为徐稺特设一榻,等徐稺离开后就悬于墙上;郅恽做京城的守门官,拒绝为汉光武帝深夜开城门,又上书劝谏,受到光武帝的赏赐。
雪夜擒蔡1,灯夕平蛮2。郭家金穴3,邓氏铜山4。
【注释】
1雪夜擒蔡:蔡,即蔡州,今河南驻马店。据《旧唐书·李愬传》,唐宪宗下诏讨伐割据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当时,先后两任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袁滋都打了败仗,宪宗遂以李愬为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随、唐、邓三州节度使。由于李愬之前地位不高,吴元济对他并不在意。李愬抓住这个机会,先是稳定因屡败而散乱的军心,继而不断蚕食蔡州周边的寨栅,最终于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初十趁雪夜突袭蔡州,攻入城中,擒获吴元济,为平定淮西叛乱立下殊勋。
2灯夕平蛮:灯夕,即上元节,今称元宵节,古人在这一天夜里大规模张设花灯,故名“灯夕”。蛮,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后成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据《梦溪笔谈·权智》,狄青以枢密副使宣抚广西,镇压反抗宋朝统治的侬智高。侬军据守昆仑关,一时难以攻下。狄青到宾州(今广西宾阳),正逢上元节,狄青大张灯火,摆设宴席,宣称第一夜宴请高级将领,第二夜宴请从军官员,第三夜大飨军士。第一夜奏乐饮宴,通宵达旦,第二夜到了二更时,狄青自称身体不舒服,要暂时入内休息,过了好一阵,又派人通知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孙沔主持宴会,等自己服药之后,还要出来,还多次遣人来问候在场宾客。宴会一直持续到早晨,无人敢离开,忽然有人骑快马来报信说:昨夜三更时,狄青已经攻陷昆仑关了。
3郭家金穴:郭家,即郭况家。郭况,东汉光武帝皇后郭圣通的弟弟。金穴,藏金洞。据《后汉书·皇后纪上》,郭皇后被废后,郭家恩宠不衰,郭况封阳安侯,拜大鸿胪(汉代官名。九卿之一,主管诸侯及藩国事务),光武帝多次到他家去,还召集公卿、诸侯到郭况家宴饮,赏赐金钱、缣帛,丰厚无有其比,当时人都说郭家是“金穴”。
4邓氏铜山:邓氏,即邓通家。邓通,汉文帝宠臣。据《史记·佞幸列传》,汉文帝命相士给邓通相面,相士说邓通将来要贫穷饿死,汉文帝不信,对邓通说:“朕要想让你富,有何难哉?”于是把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的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行铸钱,一时之间,邓氏所铸的钱遍及天下。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先将邓通免职,又因有人告邓通在境外铸钱,查验确有其事,于是将邓通的家产全部没收。汉文帝之女馆陶长公主赐给邓通的钱财,也被官员没收,长公主只能让人借给邓通衣服和食物。最终,邓通沦落到一文不名的地步,寄居在别人家直到去世。
【译文】
李愬征讨淮西吴元济,趁雪夜攻入蔡州,平定淮西之乱;狄青面对要隘昆仑关,诈设元宵宴会,在宴中离席,奇袭关隘,一举成功。郭况累受汉光武帝赏赐,家中大有金帛,京城谓之“金穴”;邓通受汉文帝赐予铜山,自行铸钱,但最终被汉景帝没收家产,寄食以终。
比干受策1,杨宝掌环2。晏婴能俭3,苏轼为悭4。
【注释】
1比干受策:比干,即何比干,西汉官员。策,即竹简,由于汉代皇帝下诏书用策,也代指诏书。据《册府元龟》,西汉征和三年(前90),天降大雨,何比干在家,中午梦到有很多贵客乘车骑马,填塞门户,醒来之后,就对妻子说了。还没有说完,门口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妇,请求避雨。雨停之后,何比干送老妇到门口,老妇说:“公有阴德,今天赐君策以广公之子孙。”于是从怀中取出符策,状如竹简,长九寸,共九百九十枚,说将来何比干的子孙佩戴印绶的,也会有这么多。
2杨宝掌环:杨宝,两汉之交经师。据《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杨震之父杨宝九岁时,曾救了一只黄雀,把它带回家治伤。黄雀的伤养好后,就飞走了。一天夜里,一个黄衣童子向杨宝跪拜报恩,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蒙您仁爱拯救,实在感激不尽。”于是拿出四枚白玉环送给杨宝,说:“让您的子孙清廉洁白,位登三公,就像这玉环一样。”按,杨宝子杨震、孙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都做到三公,皆以德望著称当世,故后人造作出这样的故事。
3晏婴能俭:晏婴,春秋时齐相。据《史记·管晏列传》,晏婴先后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名重于齐。他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没有第二道肉菜,妾不穿帛制的衣服。又据《礼记·礼器》,晏婴祭祀先人,用作祭品的猪腿肉还盖不住豆(古时用来盛肉的高足盘)的底,上朝时穿的是洗过的衣服,君子(指儒家学者)认为他褊狭。按,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在哪个阶层,就应该按哪个阶层的标准生活,所以认为晏婴的节俭是褊狭,但古往今来,大多数讨论此事的人还是认为晏婴的节俭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赞许的。
4苏轼为悭(qiān):悭,吝啬。据苏轼《与李公择(按,李常字公择)书》,苏轼给李常写信说:“收到你的来信,知道整理行装财不敷用,确实不易。我马上五十岁了,才知道过日子最重要的是吝啬,说得好听一些,谓之俭素。然而我们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和俗人又不同,真可以说是淡而有味。口体之欲,无穷无尽,加以节俭,也是惜福延寿之道。这话说起来好像鄙俗,也是出于不得已,但我自己觉得还是个好办法,不敢独用,所以献给你。在京师居住,尤其应该用这个办法。”
【译文】
何比干有阴德,上天赐给他九百九十枚符策,象征他会有如此多的子孙做官;杨宝救了化为黄雀的西王母使者,黄雀回报给他四枚玉环,祝愿杨宝的子孙都像玉环一样清白,且官至三公。晏婴虽身为齐国国相,但始终节俭,吃饭没有第二道肉菜,妾不穿帛制的衣服;苏轼给李常写信,告之以适当吝啬、节制欲望的生活方式,希望李常能够自我控制。
堂开洛水1,社结香山2。腊花齐放3,春桂同攀4。
【注释】
1堂开洛水:堂,建筑类型名。一般指高大的正房。洛水,黄河支流,此以洛水代指洛阳。据《邵氏闻见录》,元丰五年(1082),文彦博以太尉出任西京(按,宋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留守,当时富弼以司徒致仕,也居于洛中。文彦博向往白居易“九老会”的佳话,于是召集在洛阳的公卿大夫中高龄有德者搞了“耆英会”,又在佛寺资胜院建“耆英堂”,命福建人郑奂将与会者画在堂中。与其会的老臣以富弼、文彦博、王拱辰为首,共十三人,司马光也在其列。
2社结香山:社,古代的一种民间团体。香山,山名。在今河南洛阳。白居易晚年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往来甚密,自号香山居士,见《旧唐书》本传。如满为白居易晚年挚友,白氏有《九老图诗(并序)》,云:“会昌五年三月,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二老谓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按,“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即与白居易结七老会之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一作卢真)﹑张浑,时又有秘书监狄兼谟、河南尹卢贞(与七老中之卢贞非一人),年未及七十,与会而不列名。据此,则我国古代文化史上著名的香山九老即为七老加上李元爽、如满。《新唐书·白居易传》云:“尝与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则不但误以七老加狄兼谟、卢贞为九老,而漏去后来二人,更错以“吉皎”为“吉旼”。受欧阳修影响,自宋代起,世人多误以《新唐书》所记为正,如文彦博修香山故事,建“耆英会”,邀年未七十的司马光入席,即云“用唐九老狄兼谟故事”,故于此略作辨明。
3腊花齐放:腊,腊月,即农历十二月。据《唐诗纪事》,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腊月,朝中公卿诈称皇家园林开了很多花,请已经称帝的武则天去看花,想要借此发动政变。武后答应了,后又怀疑有密谋,于是派遣使者到园林宣诏说:“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天凌晨,园林中果然开满名花,群臣都被这样的异象震服。按,从现存史料中,看不到天授二年末有朝臣图谋发动政变的迹象,或因长寿元年(692)正月酷吏来俊臣诬陷宰相狄仁杰、裴行本等数十人谋反,故后人附会之。
4春桂同攀:春桂,春天的桂花。按,一般桂花品种均是秋季开花,故古人以春天开放的桂花为异象,但桂花中有一种“四季桂”,是一年四季均可以开花的。攀,摘取。据明代中期王同轨的笔记小说集《耳谈》,明代仪真(今江苏仪征)人蒋南金与王大用未中举时是同学,交情最好。元旦(旧指正月初一日,即今日所谓春节)时,两人一起到庙中游玩,闻到桂花香味,说:“桂花如此之香。”当时庙中游客很多,都没闻到,还说:“下雪的时候,还有桂花吗?”蒋、王二人走到左右两棵树前,各自折得一枝已经开花的花枝。众人才感到诧异,争相上前折花,却已经没有了。出庙时,众人听到一群小孩子拍着手念歌谣:“一布政,一知府,掇高魁,花到手。”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唱,小孩子说:“我们懂得什么,只是随口说罢了!”后来,二人同科中了举人,次年,王大用中正德戊辰科进士,后来官至布政使,蒋南金官至知府,果然都如歌谣所说。按,据《明史》,王大用官广东右布政使后,还曾出任顺天巡抚、四川巡抚。
【译文】
文彦博做西京留守,与富弼等老臣结耆英会,建“耆英堂”;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与胡杲等九人结社聚会,号称“九老”。武则天时,朝臣诈称园林开花,欲诱骗武则天,借机发动政变,武则天遂下诏“花须连夜发”,次晨果然满苑名花;蒋南金与王大用元旦去庙中游玩,折得两枝初春开放的桂花,出庙时有小儿拍手歌唱“一布政,一知府,掇高魁,花到手”,后果如歌谣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