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题解】

卷四共八个韵部,从“八庚”至“十五咸”,为下平声的后八韵。“八庚”韵共七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有七十四个典故。“九青”韵共十四句,每句一典,共十四个典故。“十蒸”韵共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涉及十四个典故。“十一尤”韵共六十六句,每句一典,共六十六个典故。“十二侵”韵共四十句,每句一典,共有四十个典故。“十三覃”韵共十六句,每句一典,共涉及十六个典故。“十四盐”韵共二十句,每句一典,共含二十个典故。“十五咸”韵共十二句,除去结尾两句,都是每句一典,涉及十个典故。

本卷八韵共二百五十四个典故,《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列仙传》《神仙传》《云仙杂记》等都是其取材来源,举凡仪狄造酒、蒙恬制笔、太昊制琴等历史传说,鹆学语、鹦鹉诵经、公远玩月、姑妇手谈等野史异闻,韩愈斗牛、师徒布算、骨相吕岩等医卜星相,都包含在内。而正如编者所言,“古人万亿,不尽兹函”,值得书写的古人典故太多,其内容难以备述,其意蕴也无穷尽。

八庚

萧收图籍1,孔惜繁缨2。卞庄刺虎3,李白骑鲸4。

【注释】

1萧收图籍:萧,即萧何。图籍,官府掌管的地图和文籍,又称“图书”。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随刘邦入关后,刘邦的部将争相瓜分秦朝收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只有萧何抢先把秦丞相、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后来项羽与诸侯在咸阳屠城,并焚毁宫室官府而去。刘邦此后还能够了解天下何处是险要之地,人口多少强弱,以及各地百姓为什么事情所困扰,都是因为萧何保存了秦朝官府的这批图籍之故。

2孔惜繁缨:孔,即孔子。繁缨,马腹带和马颈饰的合称,古时只有天子、诸侯才能使用。据《左传·成公二年》,卫侯命上卿孙桓子率军伐齐,战败,被新筑(古地名。在今河北魏县南)人仲叔于奚所救。卫侯要赏给仲叔于奚封地,仲叔于奚谢绝,请求改赐曲县(县,通“悬”。奏乐时在室内三面悬挂乐器,也是诸侯才有资格享受的规格)和繁缨,卫侯答应了。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惜也,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按,依周王朝的礼制,曲县和繁缨都是诸侯才有资格使用的,而仲叔于奚在《左传》中被称为“新筑人”,很可能只是一个士人,卫侯允许他使用曲县和繁缨,严重破坏了礼制,所以孔子这样说。

3卞(biàn)庄刺虎:卞庄,即卞庄子,据说是鲁国著名的勇士。据《史记·张仪列传》,陈轸被张仪排挤,去秦奔楚。后来,陈轸又为楚王出使秦国。秦惠王见到陈轸,问他:“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说:“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秦王听了陈轸的话,果然没有发兵相救其中一方,而是在两国分出胜负后发兵征伐胜者,获取了很大的利益。

4李白骑鲸:鲸,地球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海中,外形像鱼,故俗称鲸鱼。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一诗中有“若逢李白骑鲸鱼,道甫问讯今何如”的句子,本是以夸张的方式形容李白的飘逸豪放,但后人由此生出种种附会。关于李白去世的地点、原因有多种异说,一说死于宣城(今安徽宣城),一说死于当涂(今安徽当涂),因李白墓在当涂,故以后说更为可信。在各种“当涂说”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白因醉后误以江中月为天上月,落水身亡,故后来在当涂建有“捉月台”,而宋人梅尧臣《采石月赠郭功甫》诗云:“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一作‘骑鱼’)上青天。”由此可见,中唐以后,随着李白“诗仙”之名日著,加之受杜甫“若逢李白骑鲸鱼”的诗句影响,关于李白去世的记载愈发浪漫化,至北宋时,遂有“骑鲸上青天”的传说。实则李白去世前正在其族叔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处寓居,且有《临路歌(一作“临终歌”)》传世,则李白是因病去世的可能性很大。

【译文】

萧何随刘邦入关后,抢先收取秦国丞相、御史两官署掌管的图籍,为刘邦后来了解天下形势、人民疾苦提供了很大帮助;卫侯允许立下大功的仲叔于奚像诸侯一样使用曲县和繁缨,孔子得知后,认为应该以封邑作为立功的奖赏,不应为赏功而破坏礼制。卞庄子想要搏杀一同食牛的两只虎,有人劝他趁两虎搏斗分出胜负后出手,卞庄子听从了他的意见,一举获得搏杀两虎的英名;杜甫有“若逢李白骑鲸鱼”的诗句,后人遂传说李白在当涂玩月落水,骑鲸而去。

王戎支骨1,李密陈情2。相如完璧3,廉颇负荆4。

【注释】

1王戎支骨:支骨,即“鸡骨支床”的省称,形容消瘦憔悴的样子。据《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家中都有丧事,王戎消瘦憔悴、鸡骨支床,和峤则按照礼仪规制哀泣。晋武帝问大臣刘毅:“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毅回答道:“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按,所谓“备礼”,即按照儒家倡导的礼仪行丧,如每日按时在灵前哭泣,不饮酒,不食肉等。晋武帝说和峤“哀苦过礼”,是说他所行丧礼较常礼为重(如哭泣次数较常为多为痛),故而担心他哀痛致伤。但刘毅认为和峤的哀苦只是形式上的,不致伤身,故曰“生孝”;王戎虽不依常礼,而情感上哀痛更甚,有因之伤身致死之忧,故曰“死孝”。与王戎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居母丧,不依常礼,饮酒蒸豚,醉后一恸,至于呕血,此可为“死孝”之注脚。

2李密陈情:李密(224-287),《华阳国志》作“李宓”,蜀汉、西晋时期官员、文学家。据《晋书·孝友传》,李密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在蜀汉政权中曾任尚书郎。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洗马。当时李密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李密不舍与祖母分离,故上表晋武帝,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的名句,请求留养祖母,此即著名的《陈情表》。晋武帝览表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于是就没有强迫李密到京城做官。又据《华阳国志·后贤志》,晋武帝在读过《陈情表》之后,“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可与《晋书》所记互相补充。

3相如完璧:相如,即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完,保全。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获得珍贵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璧。赵王畏秦,不敢不与,但又担心被秦王欺诈,进璧而不得城。蔺相如经由赵王的宠臣缪贤推荐,奉命携璧使秦。抵达秦国后,蔺相如发现秦王并不尊重赵国使者,判断其没有履行诺言的意图,就把璧暗中送回赵国,并且当着诸侯使者的面以严正的态度折服了秦王,自己也得以安全返回赵国。此即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

4廉颇负荆:荆,一种灌木,木质坚硬,古时经常被用来做刑杖。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后,提升在渑池会上维护了赵国颜面的上大夫蔺相如为上卿,位在累立军功、久为上卿的廉颇之上。廉颇以军功自傲,发怒道:“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并当众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为了维护团结,称病不朝,以免与廉颇在上朝时争先。后来蔺相如又在出行时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蔺相如的门客以此为羞,但蔺相如认为他与廉颇如果争斗,于赵国不利,故不耻退让。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苦心后,背着荆杖拜访蔺相如,表示谢罪。于是两人释怨修好,结为刎颈之交。

【译文】

王戎为亲人服丧,形销骨立,到了鸡骨支床的地步,刘毅称之为“死孝”,以为可忧;李密为奉养祖母,推辞晋武帝征辟他为太子洗马的旨意,上表陈情,为武帝所赞赏。蔺相如为赵王奉璧使秦,发现秦王无意以城易璧,遂设法还璧于赵国,自己也安然脱险;廉颇初时看不起以口舌得官的蔺相如,但后来得知蔺相如维护团结的苦心,遂向蔺相如负荆谢罪,两人由此结为好友。

从龙介子1,飞雁苏卿2。忠臣洪皓3,义士田横4。

【注释】

1从龙介子:从,跟随。介子,即介子推,一名介子绥,春秋时晋国人。据《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士失志操》引《琴集》:“《士失志操》,介子推所作也,一曰《龙蛇歌》。”又同节引《琴操》说,介子推与晋文公一起流亡,曾割了大腿上的肉给文公吃。文公返国之后,一起流亡的咎犯(即狐偃)、赵衰都受重赏,介子推却无所得,于是便作《龙蛇之歌》而隐居。文公四处寻求他,他也不肯再出山了。所谓《龙蛇之歌》,《乐府诗集》共载四首:“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其一)有龙矫矫,遭天谴怒。三蛇从之,一蛇割股。二蛇入国,厚蒙爵土。余有一蛇,弃于草莽。(其二)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其三)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其四)”

2飞雁苏卿:苏卿,即苏武,字子卿,故称苏卿。据《汉书·苏武传》,苏武使团被匈奴拘留十九年,苏武更是被流放到北海。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朝索要苏武等人,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来汉朝又遣使到匈奴去,苏武的副手常惠夜间求见汉使,说明了之前的情况,教使者对单于说:汉朝皇帝在上林苑射落一雁,雁腿上系有帛书,里面提到苏武等人在荒泽中。汉使大喜,按照常惠所言,责问单于。单于大惊,扫视左右之人,无法抵赖,只得向汉使道歉,说:“武等实在。”于是苏武等人才得以回归汉朝。

3忠臣洪皓:洪皓(1088-1155),南宋官员。据其子洪适《先君述》(见《全宋文》卷四七四四),建炎三年(1129),洪皓奉命使金,次年到达云中(按,即唐宋时期的云州,今山西大同。云州的郡号是云中郡,此盖宋人以郡号作为州名代称的通习)。金国主帅粘罕逼迫他以副使的身份出使伪齐,与刘豫见面。洪皓果断拒绝,说:“万里衔命,不得御两宫以归。大国度不以足有中原,当还诸本朝,乃违天以奉逆豫。豫可磔万段,顾力不能,忍事之耶?今留亦死,不即豫亦死,偷生狗鼠间,甘鼎镬不悔也。”粘罕大怒,命壮士把洪皓拉下去,仗剑挟持着他,将要处死,洪皓面色不改。旁边有一名金朝贵族赞叹道:“此真忠臣也。”于是给剑士使眼色,让他们停下,又跪下为洪皓说情,粘罕因而有所缓和,命令把洪皓流放到冷山。洪皓在流放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仍不忘向母国通报所知金国内情。直至绍兴和议成立之后,洪皓等被扣留在金的宋朝使臣才被放还。

4义士田横:田横,齐国宗室,秦末随兄长田荣反秦,后自称齐王。据《史记·田儋列传》记载:汉高祖即位后,田横率残部逃到海岛上。高祖知道田横在齐地素得人心,恐为后患,于是下诏赦其罪过,召他入觐。田横以曾烹杀汉将郦商之兄郦食其、恐其报复为辞,愿居海中为平民。高祖遂诏郦商不得报仇,并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无奈,带着两个门客去觐见高祖,走到离京城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说:“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于是自杀,命门客奉其头入见。高祖叹息道:“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拜其二客为都尉,以王者礼葬田横。而田横的两个门客在安葬田横后,也在坟侧挖掘墓穴,自杀从葬。后来其在海岛的部众听说田横自尽,都自杀以殉。司马迁称赞田横主从说:“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

【译文】

介子推随晋文公出亡,归国后未受封赏,遂作《龙蛇之歌》,以随龙历尽辛苦而不得赏赐的蛇自喻;汉朝向匈奴索要苏武,匈奴说苏武已死,苏武的副使常惠教汉使诈言汉天子射雁,见雁足帛书言苏武等人在荒泽中,苏武才得以回国。洪皓面对粘罕的逼迫和威胁,坚持不肯投降,被金人贵族赞叹为“真忠臣”;田横不愿意向刘邦俯首称臣,与其门客、部众先后自杀,司马迁赞叹田横之高节、宾客之慕义,将其事迹载入《史记》。

李平鳞甲1,苟变干城2。景文饮鸩3,茅焦伏烹4。

【注释】

1李平鳞甲:李平,即李严(?-234),字正方,三国时蜀汉大臣。鳞甲,“腹中有鳞甲”的省语,形容人巧诈多变。据《三国志·蜀书·陈震传》,建兴九年(231),都护李平因诬罔之罪被废黜。事后,诸葛亮给留镇成都的丞相长史蒋琬写信说:“孝起(陈震字)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按,陈震和李平同为南阳人,故陈震知道乡党对李平的评价。又按,据《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建兴八年(230),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李严改名李平。次年春,诸葛亮兵出祁山,命李平督运粮草。夏秋之际,天降大雨,粮草运输出现困难,李平命参军狐忠等传讯诸葛亮,要求他撤军。诸葛亮撤军后,李平又说军粮供给没有问题,问诸葛亮何以撤退。诸葛亮将李平前后书信、奏疏拿出对质,李平无言以对,遂被诸葛亮表废为民。所谓“苏张之事”,当指李平此次前后翻覆之举。

2苟变干城:苟变,战国初期卫国人。干城,形容武人有能力捍卫边疆,如同盾牌和城池一样可靠,语出《诗经·国风·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干,盾牌。据《孔丛子·居卫》,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认为苟变是“可将五百乘”之材,“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卫侯说:“吾知其材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以故勿用也。”子思认为圣人用人就像大匠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卫侯闻言叩拜,说:“谨受教矣。”

3景文饮鸩(zhēn):景文,即王彧,字景文,南朝刘宋大臣。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以蛇虫为食,其羽毛浸在酒中,酒即成毒,后来泛指毒药。据《南史·王彧传》,宋明帝病情临危时,考虑到皇后是王彧之妹,将于自己死后临朝,而已官至中书监、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的王彧自然会升任宰相。他担心王彧名望太高、权威太重,将来不能辅佐幼主,于是派人对王彧说:“朕不谓卿有罪,然吾不能独死,请子先之。”又下手诏,说:“与卿周旋,欲全卿门户,故有此处分。”敕书送到时,王彧正和宾客下棋,看完之后,就把敕书压在棋局下,继续下棋。一局下完后,王彧把棋子收好,慢慢地说:“奉敕见赐以死。”于是把敕书拿给宾客看。鸩酒送来后,门客焦度将酒泼在地上,劝王彧造反。王彧回答道:“知卿至心,若见念者,为我百口计。”于是亲手写好答敕的启事,酌酒对宾客说:“此酒不可相劝。”遂饮下毒酒而死。

4茅焦伏烹:茅焦,战国末期的辩士。据《说苑·正谏》,秦始皇的母亲和宠臣嫪毐通奸,事发后秦始皇处死了很多人,把太后迁徙到萯阳宫,并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前后因劝谏被处死的有二十七人。这时齐人茅焦又来进谏,秦始皇非常愤怒,有意烹杀茅焦。茅焦见到秦始皇,问道:“臣闻之,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不审陛下欲闻之?”秦始皇问道:“何谓也?”茅焦又反问:“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秦始皇说:“何等也?愿闻之。”于是茅焦说:“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说罢解衣伏质,等待处死。秦始皇急忙从殿上下来,拉起茅焦,封他为上卿,又亲自到萯阳宫接回太后。按,《说苑》说“就质”“伏质”,“质”是古代腰斩犯人用的砧座,可见“伏烹”之说不确,或因前文云秦始皇欲烹茅焦而误。

【译文】

李平心机很重,故乡南阳郡的人说他“腹中有鳞甲”;卫侯因为苟变曾在收税时吃过纳税百姓两个鸡蛋,不愿任用他,子思批评卫侯“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王彧被宋明帝赐死,镇定自若,自作答启,饮鸩而亡;茅焦就流放太后之事劝谏秦始皇之后,解衣等候处死,秦始皇不但回心转意,赦免了他,反而封他为上卿。

许丞耳重1,丁掾目盲2。佣书德润3,卖卜君平4。

【注释】

1许丞耳重:许丞,姓许的县丞,汉代郡县皆有县丞,作为太守、县令(县长)的副职,此处的“许丞”应该是一位县丞。耳重,听觉迟钝、失真。据《汉书·循吏传》,黄霸做颍川太守时,力行教化,以诛杀惩罚作为次要手段,尽量保全长吏(汉代称秩四百石至二百石的官吏为长吏,秩百石及以下的官吏为少吏。县丞、县尉属于长吏阶层)。有一位姓许的县丞年老,听不清人说话,督邮请求把他罢免,黄霸说:“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有人问他为何这样,黄霸说:“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耗费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2丁掾(yuàn)目盲:丁掾,即丁仪(?-220),东汉末人,曾任曹操的掾属,故名。据《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注引《魏略》,丁仪是曹操故友丁冲的儿子。丁冲对曹操掌控朝政曾起过很大作用,曹操很感念他。后来丁冲去世,曹操听说丁仪有才德,虽然未曾见面,但也起了把女儿嫁给他的念头,与儿子曹丕商议。曹丕说:“女人观貌,而正礼(丁仪字)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即夏侯惇,时任伏波将军)子楙。”曹操就没有坚持。后来,曹操征辟丁仪作掾属,和他交谈几次后,见他谈论事情明快而富有才能,非常赞赏,说:“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眇,一目失明)?是吾儿误我。”

3佣书德润:佣书,替人抄书,并收取报酬。德润,即阚(kàn)泽,字德润,三国时孙吴官员。据《三国志·吴书·阚泽传》,阚泽家族累世都是农夫,到阚泽才开始好学。他家境穷困,没有钱财买书,于是去替人抄书。他抄一遍雇主要抄的书,自己也就将这些书通读过一遍了。之后阚泽寻找老师讲论经术,广读群书,兼通历数之学,由此获得了很大的名气。

4卖卜君平:君平,即严遵,字君平,西汉后期的著名隐士、学者。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蜀郡人严君平以在成都市中为人卜筮为生,他认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严君平每日只给几人占卜,赚得百钱能够自给,就闭市下帘,传授《老子》。其人博览群书,对学问无不通晓,依照老子、庄周(按,《汉书》称“严周”,盖避汉明帝刘庄之讳)的思想,著书十余万言。严君平始终隐居不肯做官,到九十多岁才去世,蜀人爱敬之,哪怕到了班固撰著《汉书》的时代(按,已经是严君平去世数十年后),也仍然称赞他。

【译文】

黄霸做颍川太守时,县丞许某因年老而听觉迟钝,督邮建议将其罢免,黄霸认为此人廉洁,年纪虽大,行动尚便,仅仅听力不好,没有大碍,而将其罢免后,新来官吏未必比他更好,迎接新官又要花费钱财,不如一仍其旧,于是拒绝了建议;曹操有意招丁仪为婿,曹丕因丁仪一目失明,劝阻了曹操,后来曹操辟丁仪为掾属,与他谈话,非常欣赏,认为以丁仪的才识,哪怕双目失明,也值得将女儿嫁给他。阚泽家贫好学,为得到读书的机会,就接受雇佣,为人抄书,借抄写的机会来读书,后来终于因博览群书而成名;严君平在成都市上卖卜,每日只占几卦,赚到足以糊口的钱,就收起卦摊,讲授《老子》,始终隐居不肯做官,蜀人都很敬重他。

马当王勃1,牛渚袁宏2。谈天邹衍3,稽古桓荣4。

【注释】

1马当王勃:马当,山名。在今江西彭泽,北临长江。以山形似马,故名。王勃,唐代诗人。据《类说》引《摭遗》,王勃路过马当,梦见水神对他说:“来日滕王阁作记,子可构之,垂名后世。”王勃说:“此去洪州(今江西南昌)六七百里,今晚,安可至也?”水神说:“吾助汝清风一席。中源水府,吾主此祠。”于是王勃登舟张帆,次日天还没亮,王勃的船就抵达了洪州,拜见洪州都督阎公,阎公请王勃作《滕王阁记》,赠以缣帛百匹。王勃回船时,又遇到马当水神,水神预言他“终不贵”,又嘱托王勃路过长芦时,以纸钱十万代偿博债,就慢慢地消失了。

2牛渚(zhu)袁宏:牛渚,地名。在今安徽马鞍山,即采石矶。袁宏,东晋文学家、史学家。据《晋书·文苑传》,袁宏年轻时家贫,为人运租维持生活。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率左右微服游江,恰遇袁宏在船中吟诵自作的《咏史诗》,声音清朗,文辞又藻丽出众,谢尚停下听了很久,又派人去询问,回报说:“是袁临汝郎(袁宏之父袁勖生前任临汝令,故称)诵诗。”谢尚就邀袁宏到自己的船上闲谈,通宵不寐,此后袁宏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按,《世说新语·文学》所载袁宏为谢尚所赏事,与《晋书》情节略似,而细节偶有不同,可参看。

3谈天邹衍:谈天,谈论天道。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谈论天道,迂远广大而善辩,被齐人称为“谈天衍”。按,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卿列传》说:“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可见邹衍的学说是以谈论天道阴阳、海外奇闻的方式,倡导仁义、节俭、君臣父子上下之礼,能悚王公大人之听闻,但无所施用,故时人谓之“谈天”。

4稽(ji)古桓荣:稽古,考察古事,《尚书》各篇常用“曰若稽古”开头。桓荣,东汉官员、学者。据《后汉书·桓荣传》,桓荣为汉光武帝讲《尚书》,受到认可,遂被任命为议郎,命他为太子(即未来的汉明帝)讲说《尚书》,后来又任命他为《欧阳》博士(按,汉代设立五经博士,东汉定员十四人,各负责向弟子讲授一派经说,国有疑事,则承问对。《欧阳》博士,即讲授《欧阳尚书》一派经说的博士)。建武二十八年(52),光武帝为太子选任太傅、少傅,指定桓荣任太子少傅,赐给他辎车、乘马。桓荣召来儒生,举行盛大的集会,将自己受赐的车马、印绶陈列展示,说:“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后来桓荣升任太常,汉明帝即位后,临太学行辟雍礼,以桓荣为五更,封关内侯,邑五千户。桓荣的子孙世习经学,门下出过多位公卿大臣,桓郁(桓荣子)、桓焉(桓荣孙)两代还获选为天子讲授经义,桓氏由此成为东汉一朝著名的儒学世家。

【译文】

王勃得马当神之助,乘风一夜从马当山航行至六七百里外的洪州,得以拜见洪州都督阎公,为滕王阁作记,得缣百匹;袁宏在牛渚吟诗,恰遇谢尚率众夜游江上,听到他的吟诵,邀至舟中,彻夜长谈,从此遂得盛名。邹衍以谈论天道阴阳的方式向王公大人讲说仁义、礼教,其说宏大迂远、广博善辩,齐人号之为“谈天衍”;桓荣被汉光武帝选中,入授太子《尚书》,后升任太子少傅,召集儒生大会,陈列车马、印绶,宣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

岐曾贩饼1,平得分羹2。卧床逸少3,升座延明4。

【注释】

1岐(qí)曾贩饼:岐,即赵岐(?-201),东汉学者、官员。据《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裴注引《魏略·勇侠传》,赵岐因得罪大宦官唐衡,逃亡于民间,隐姓埋名,在北海以卖胡饼为生。北海人孙宾硕当时年方二十多岁,乘着牛车,带着几个骑着马的侍从进入集市,见到赵岐,怀疑他不是一般人,就问他:“自有饼邪,贩之邪?”赵岐回答道:“贩之。”孙宾硕又问:“买几钱?卖几钱?”赵岐回答:“买三十,卖亦三十。”孙宾硕说:“视处士之望,非似卖饼者,殆有故!”于是就打开车的后门,命两名侍从下马,扶赵岐上车。赵岐以为遇到了唐氏的耳目,面容失色。孙宾硕关闭车门,放下车帷,对赵岐说:“视处士状貌,既非贩饼者,加今面色变动,即不有重怨,则当亡命。我北海孙宾硕也,阖门百口,又有百岁老母在堂,势能相度者也,终不相负,必语我以实。”赵岐如实向孙宾硕说明自己的来历,孙宾硕便载着赵岐回到家,停车在门外,对老母说:“今日出,得死友在外,当来入拜。”于是请赵岐进门,杀牛设酒招待他,过了几天,又把赵岐安排到田庄上,藏在夹壁墙里面,如是数年。等到唐衡死去,赵岐才从孙宾硕家中离开,回到本郡。按,《后汉书·赵岐传》亦记此事,本末略同,唯“孙宾硕”作“孙宾石”,并载孙氏本名为“孙嵩”,为安丘县(今山东安丘)人。

2平得分羹:平,即郑平,唐代人。据《太平御览·饮食部十九·羹》引《明皇杂录》,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的女婿郑平任户部员外郎,曾经与李林甫同住。一天,李林甫到郑平所住的院中去看望女儿,郑平正在用栉篦头发,见岳父来,赶忙退避。李林甫坚决地拦住他,见郑平须发都白了,就对他说:“上当赐甘露羹,郎其食之,纵当华皓,必当鬒黑。”第二天,果然有宫内的使者到李林甫家赏赐食物,其中有甘露羹。李林甫把甘露羹给女婿吃掉,郑平的须发果然都变黑了。

3卧床逸少: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名士、官员,著名书法家。据《世说新语·雅量》,太尉郗鉴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派门生(按,所谓门生,最初指在学者门下受业的非亲传弟子,到魏晋时期,也指高官显贵、豪强大族门下的依附人口,这里是后一种含义)到王导家送信,想从王氏子弟中找一个女婿。王导说:“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鉴说:“正此好!”询问之后,知道是王羲之,于是就选他做了女婿。

4升座延明:延明,即刘昞,字延明,北魏学者。据《魏书·刘昞传》,刘昞十四岁时跟着郭瑀学习,当时郭瑀门下有五百多个学生,通晓经业的也有八十多人。郭瑀有个女儿刚刚及笄,他想要为女儿精心挑选一个佳偶,有意于刘昞。于是在自己讲课的座前特设一席,对弟子们说:“吾有一女,年向成长,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刘昞抖抖衣服,走到席上坐下,神态肃然,说:“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昞其人也。”郭瑀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译文】

赵岐得罪宦官唐衡,隐名逃难到北海市上卖饼,被孙宾硕发现非同常人,于是将他藏匿在家中,直到唐衡死去,才让赵岐回到家乡;郑平须发早白,岳父李林甫将唐玄宗赏赐的甘露羹给他吃掉,之后很快就须发转黑。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寻求佳婿,王家子弟闻讯都很矜持,唯独王羲之露出肚子躺在床上,恍若无事,郗鉴得知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刘昞在老师郭瑀门下学习时,郭瑀为女儿择婿,特设一席于座前,问谁愿来坐,将以女妻之,刘昞上前坐下,遂与郭瑀的女儿成婚。

王勃心织1,贾逵舌耕2。悬河郭子3,缓颊郦生4。

【注释】

1王勃心织:心织,用心织布。据《云仙杂记》转引《翰林盛事》,王勃所到之处,很多人都请他写文章,送来的金银布帛堆积如山,有人形容王勃是“心织笔耕”,说他写文章就像常人耕织一样,可以获利。按,《云仙杂记》引《翰林盛事》,自注出《北里志》,今《北里志》尚存,所记皆晚唐长安平康坊中妓家轶事,偶及中晚唐文人在平康坊中的行事,如王勃撰文取金之事,既不见于今书,亦不类本书佚文。《记纂渊海·名誉部·晞慕》亦引此事,云出李肇《翰林志》,然《翰林志》今亦存世,所记皆翰林故事,王勃固未尝居翰林,则出处似亦有误。《翰林盛事》今已不存,《直斋书录解题·典故类》著录此书,云:“唐剡尉常山张著、处晦撰,纪儒臣盛事,自武德中迄于天宝,首载张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此则大概为王勃轶事所出。盖《云仙杂》各条后所注出处大抵皆伪,本条云出《北里志》亦然,而条目正文云出《翰林盛事》,则是以虚虚实实之法略存实录,亦文人故弄狡狯之一种。《记纂渊海》云出《翰林志》者,则或因《翰林志》与《翰林盛事》名近而误,与《云仙杂记》之有意作伪不同。

2贾逵(kuí)舌耕:贾逵(30-101),东汉著名学者。舌耕,靠教学生活,如同以舌耕田。据《拾遗记》,贾逵幼年时,姐姐经常抱着他听隔壁读书。到十岁时,贾逵已能默诵六经,自言“万不遗一”,于是剥桑树皮为纸抄录六经文字,或写在门扉、屏风上,且诵且记,只用一年时间,就把经籍整体抄录诵读了一遍。乡人看到他诵写六经如此敏速,都说这是自古以来无与伦比的。此后,有人不远万里来向贾逵求学,还有人背着襁褓之中的子孙登门问学,都住在贾家门侧,贾逵向他们口授经文,赠献的粟米堆满了仓库。于是有人说:“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按,据《后汉书》本传,贾逵之父贾徽是两汉之交的大儒,“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据此,则贾逵之学盖传自其父,而又广学增益之。本传又说贾逵“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则贾逵盖自幼常向太学诸儒问学,故能兼通其父所未习的《大夏侯尚书》《谷梁传》等经,此亦非其姊抱听邻家读书所能得。

3悬河郭子:悬河,形容说话快且内容多,即所谓“口若悬河”。郭子,即郭象。据《世说新语·赏誉》,郭象擅长清谈,能讲说《庄子》《老子》,王衍说:“郭子玄(按,即郭象,字子玄)语议如悬河写(按,同‘泻’)水,注而不竭。”又据《北堂书钞·艺文部四·谈讲十三》引《语林》,王衍问孙绰:“郭象何如人?”孙绰答道:“其辞清雅,奕奕有余,吐章陈文,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与《世说》所载内容近似,而评者不同。按,王衍死时,孙绰尚未生,则《语林》所载必虚,《世说》以为王衍自评郭象,庶几近之。

4缓颊(jiá)郦生:缓颊,婉言劝解。郦生,即郦食其,秦末辩士。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楚汉战争时期,魏豹(按,魏豹本是魏国公子,其兄魏咎在反秦起义中被推为魏王,死后魏豹继位。项羽分封诸侯时,将魏国徙封于河东,定都平阳)从刘邦攻项羽,兵败于彭城。汉兵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魏豹请求回家去探望生病的母亲,抵达平阳后,就派人隔断黄河渡口(按,即蒲坂、蒲津,在今陕西大荔东,是晋陕两省之间的重要通道,后世设有临晋关),背叛了汉王。刘邦听说魏豹反叛,考虑到此时的主要敌人是东面的楚军,无暇分兵攻打魏豹,于是对郦生说:“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遵命前往,试图说服魏豹,魏豹答道:“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刘邦派遣韩信攻魏,在河东擒获魏豹,把他送到荥阳,以其国为郡。后来刘邦命魏豹守荥阳,楚兵围攻荥阳,局势紧张,汉军主将御史大夫周苛认为魏豹不可信,遂将他处死。

【译文】

王勃应约为人作文,所得金帛堆积如山,被称为“心织笔耕”;贾逵口授门徒经文,众人赠献的粟米堆满仓库,世人谓之“舌耕”。郭象善言《庄》《老》,王衍称赞他“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魏豹叛汉,刘邦命郦食其去婉言劝说他重新归附,但被魏豹拒绝。

书成凤尾1,画点龙睛2。功臣图阁3,学士登瀛4。

【注释】

1书成凤尾:凤尾,即凤尾诺,南朝时一种艺术化的签名字体。据《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江夏王萧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十二子,刘宋后废帝刘昱强夺其母张氏,又想杀死萧锋,萧道成害怕儿子被害,就将他暗中送到张家养育。萧锋当时四岁,性情方整,喜好习练书法,张家没有纸,就在井栏上练字,井栏写满了,就用水洗掉再写,如此数月。五岁时,萧道成让他学画凤尾诺,萧锋不但很快学会,而且写得非常漂亮。萧道成非常高兴,赐给儿子玉骐麟,说:“骐麟赏凤尾矣。”按,汉晋时称在文书上签字为“画诺”,后来逐渐艺术化,以美观为要,故萧道成使其子自幼即学画凤尾诺。而此类画诺字体进一步演化,即为艺术感更加浓厚的花押,如唐代韦陟的“五朵云”之类。

2画点龙睛:据《历代名画记》,梁人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上画了四条白龙,没有点上眼睛,常说:“点睛即飞去。”人们认为其说妄诞,一定要张僧繇点上。张僧繇点了其中两条,过了片刻,雷电击破墙壁,两条龙乘云飞腾上天,没点眼睛的那两条白龙则还在安乐寺墙上。又载孙吴画家曹不兴曾画青溪龙,张僧繇见到后颇为鄙视,为其增益笔触,画之于龙泉亭,后来雷震龙泉亭,画有龙形的亭壁不翼而飞,时人方知张氏画艺神妙。按,张彦远记张僧繇画龙轶事,并称其画“所有灵感,不可具记”,固然失之于好奇,但就六朝隋唐时期画坛而言,张氏的艺术水平确实已经居于同时人的前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他列于“上品中”(最高的“上品上”只有王廙、顾恺之、陆探微三人),并引李嗣真评语云:“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周孔焉。……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何以制作之妙,拟于阴阳者乎?”又记吴道子被时人称为“僧繇后身”,这都反映了张僧繇的艺术水平之高。

3功臣图阁:阁,即凌烟阁,唐代皇宫中的建筑。据《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十七年(643)正月戊申,唐太宗命画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等勋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又据《唐大诏令集·录勋》所载《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获得“图形凌烟阁”殊遇的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同)。据《旧唐书·阎立本传》,为上述功臣画像的画师是唐初著名画家、在唐高宗时官至宰相的阎立本。

4学士登瀛:瀛,即瀛洲,传说中的神山,见《列子·汤问》。据《旧唐书·褚亮传》,唐高祖时期,秦王李世民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之后,留意儒学,在城西建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以幕僚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并兼本官为文学馆学士,薛收去世后,又补入刘孝孙。后来,李世民命人为十八学士画像,题其名字、爵里于其上,又命褚亮为画像作赞,号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于书府(按,指收藏图籍的府库),以示尊礼贤才。诸学士都特别供给珍膳,分成三批,轮番在阁下值宿,李世民有空时则引之入见,谈论经史。得以入馆者,皆为时人所倾慕,谓之“登瀛洲”。

【译文】

齐高帝萧道成让五岁的儿子萧锋学画凤尾诺,很快就学会,遂以玉骐麟赐之,说“骐麟赏凤尾”;张僧繇画四龙于安乐寺壁,不为之点睛,称“点睛即飞去”。后来有人让他为龙画上眼睛,有眼的两龙果然飞去。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为功臣二十四人画像,陈列在凌烟阁;李世民尚为秦王时,设文学馆以待文学之士,以幕僚十八人兼任学士,为他们画像作赞,多方礼遇,时人谓之“登瀛洲”。

卢携貌丑1,卫玠神清2。非熊再世3,圆泽三生4。

【注释】

1卢携貌丑:卢携(?-880),唐代大臣,曾任宰相。据《北梦琐言》,唐宣宗大中初年,卢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其貌不扬,语音也不标准,自呼其名时,还把“携”念成“彗”,犯了短舌的毛病。京兆韦氏子弟都很看不起他,只有韦岫说:“卢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后来卢携果然考中进士,最终官至宰相,韦岫受他提拔,被任用为福建观察使。韦家诸弟从前嘲讽卢携,此时卢携对他们也毫无情分可言,都未加以提拔。按,依白一平的拟音成果,唐宋时期,“携”和“彗”两字的发音只差一个韵尾的辅音,故《北梦琐言》说卢携“短舌”。

2卫玠(jiè)神清:卫玠(286-312),西晋人,著名美男子。神清,神韵清雅。据《世说新语·品藻》“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条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刘惔评论杜乂与卫玠的容姿,说:“弘治肤清,叔宝神清。”时人以为知言。按,卫玠字叔宝。杜乂肤若凝脂,在东晋前期也以秀美著称,可参看前“弘治凝脂”条。同条刘孝标注又注引《玠别传》,称晋穆帝永和年间,刘惔和谢尚商略中朝(按,东晋时称西晋为中朝)人物,有人问:“杜弘治可方卫洗马(卫玠曾官太子洗马)不?”谢尚答道:“安得比!其间可容数人。”唐初修《晋书》,史臣遂取《玠别传》与《江左名士传》的两段记载,糅合为一,入《卫玠传》。

3非熊再世:非熊,即顾非熊,唐代诗人。据《酉阳杂俎·冥迹》,顾况有一子去世,时年十七。其子的灵魂游荡,恍惚如梦,始终不离自家。顾况哀痛不已,于是边哭边吟诗道:“老人丧一子,日暮泣成血。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的灵魂听到后非常悲痛,于是发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过了几天,儿子的灵魂就像被人拘走一样,忽然到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像是县吏的人断案,命他托生在顾家,后来就又什么都不知道了。此后再次清醒,睁眼看到屋宇都是熟悉的,兄弟亲人都在身边,只是不能说话。这是他生下来的时候,此后又把这些事情都忘掉了。到七岁时,他的哥哥在嬉闹中打了他,他忽然说:“我是尔兄,何故批我。”全家都很惊讶,于是他才把前生的事情说出来,一件件都说得很对,弟妹的小名也都能叫出来,大家这才相信果然有像羊祜一样的事情(按,羊祜事,见前“羊祜探环”条)。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顾非熊,《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曾向他询问此事,顾非熊流着泪,亲自对他诉说了前后情由。

4圆泽三生:圆泽,唐代僧人。三生,佛教用语,即前生、今生、来生,今杭州三天竺寺后山有三生石,系由圆泽轶事附会而来。苏轼有《僧圆泽传》,记洛阳有惠林寺,本是光禄卿李憕的住宅,李憕在安史之乱中殉难,其子李源不仕不娶不食肉,长居寺中,与寺僧圆泽为友。两人相约同游青城、峨眉,李源想要自荆州入蜀,圆泽主张从长安入蜀,李源说:“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圆泽默然久之,遂从李源之意。两人行经南浦,见有妇人背着罐子在江边汲水,圆泽望之流泪,说:“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李源惊问,圆泽解释道:“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到晚间,果然圆泽去世,而妇人生子。三天后,李源去看望新生儿,孩子见之一笑。又过了十三年,李源往赴圆泽之约,到葛洪川畔,听到有牧童敲着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呼问:“泽公健否?”牧童答道:“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此后便不知去向了。按,此事初见《太平广记·悟前生一》引《甘泽谣》,唯“圆泽”作“圆观”。苏轼嫌其文冗赘,改写为《僧圆泽传》,又有“一悟镜空老,始知圆泽贤”“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的诗句。因苏轼文名鼎盛,后之诗文、小说,乃至禅僧语录多从作“圆泽”,而《甘泽谣》之“圆观”反不为人所知。

【译文】

卢携相貌丑陋,京兆韦氏子弟多看不起他,只有韦岫认为他虽其貌不扬,但文章写得好,将来必成大器,后来卢携果然官至宰相;卫玠容貌秀美,刘惔认为他的姿貌尚在东晋前期著名美男子杜乂之上,其清雅深入神韵。顾非熊自言前世也为顾况之子,去世后看到父亲悲痛,故发誓要再生于顾家,果然如愿以偿;僧人圆泽自知来世要托生于王氏女子腹中,与好友李源约定在三日洗儿时,以及十三年后两度相见,后果如言履约。

安期东渡1,潘岳西征2。志和耽钓3,宗仪辍耕4。

【注释】

1安期东渡:安期,即王承,字安期,晋代官员、名士。据《晋书·王承传》,王承自东海太守(东海,汉晋郡国名。西晋中期以后,辖今山东临沂市一部、江苏连云港市大部,治今山东郯城)弃官而去,东行渡江。当时南行路上常有阻滞,人人都很害怕,王承每遇艰险,都非常镇静,即使是家人、亲信,也看不到他表露情绪。抵达下邳(汉晋郡国名。辖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各一部,治今江苏睢宁下邳古城)之后,王承登山北望,说:“人言愁,我始欲愁矣。”按,永嘉五年(311),控制朝政五年的东海王司马越去世,太尉王衍决策秘不发丧,推襄阳王司马范为大将军,欲率司马越所部大军回师东海,在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郸城)被石勒打败,全军覆没。同年,受司马越委任出镇下邳的徐州刺史裴盾也为刘聪部将赵固所杀。王承弃官南下,当在宁平覆师之后,裴盾被杀之前。从东海到下邳,路途虽不甚遥远,但王承在旅程中必然目睹种种乱象。到下邳后,他应该已经认识到西晋在徐州的统治力量迅速解体的现实(按,裴盾在徐州不得人心,嗣后赵固来攻时,所部文武“不堪苛政,悉皆散走”),遂于登山北望之际,难以自抑地发出慨叹。又按,王承自东海郡治郯县至下邳,其实是向西南方向行进,从下邳到建邺(今江苏南京)的旅程才是“东渡”。从这一点看,王承从东海经下邳到建邺,实际是绕了远路。由此推测,其弃郡南行,本意或许不在渡江,而是欲就裴盾于徐州,到下邳后发现此处不可宁居,才选择了继续转至建邺。

2潘岳西征:潘岳(?-300),西晋文学家。西征,向西远行。按,在古汉语中,“征”有远行的含义,故远行的游子又称“征客”,能够远飞的鸟又称“征鸟”。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潘岳被任命为长安令,从京城洛阳出外,西赴长安上任,作《西征赋》。他在赋中历述一路上所见古迹,通过歌颂前代明君贤臣、贬斥昏暴之徒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按,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惠帝,改元永熙。次年正月,改元永平。三月,杀受武帝遗命辅政的太傅杨骏及同党,皆夷族,改元元康。潘岳时为太傅主簿,险些被牵连处死,幸而有人为他说情,才仅被免官,逾年复起,任长安令。他在《西征赋》的开篇感叹杨骏不能明哲保身,终遭陨灭之祸,且于后文抨击西汉晚期贵盛的外戚王氏,提出“积德延祚,莫二其一”的观点,均可视为对杨骏被诛一事做出的反应。

3志和耽钓:志和,即张志和,唐代隐士。耽,沉溺于。据颜真卿所作《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张志和十六岁到太学学习,曾以明经及第,并向唐肃宗献策。肃宗对他深为赏识,命他待诏翰林,后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为南浦尉。后来朝廷想要量移其官(按,唐宋时官员被贬后,经一定的年头,可以酌情转迁离京城较近,或品秩较高的官职,称为量移。如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徙任忠州刺史,作诗云:“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即量移之实例),他不愿赴任,请求回到家乡,及至父母去世后,就不再有做官的想法,于是驾扁舟、垂钓丝,往来于三江五湖之中,自称“烟波钓徒”。颜真卿又说,垂钓之时,张志和往往不设钓饵,盖其意不在得鱼。据此,则《龙文鞭影》的作者说张志和“耽钓”,恐怕并不完全准确。

4宗仪辍耕:宗仪,即陶宗仪,元代人。辍耕,停止耕田。据孙作所作《南村辍耕录》的序言,陶宗仪在耕种之余,常随身携带笔砚。他有时停下耕田,在田边树下休息,抱膝而啸,鼓腹而歌,想起重要的事情来,就摘下树叶写在上面,用一个破盎(按,盎是一种腹大口小的瓦罐)装着,离开时就将盎埋在树根下面。如此十年,积攒了十几盎。一天,陶宗仪忽然命人将盎全部取出来,把记下的内容整理成一部三十卷的书,取名为《南村辍耕录》。按,孙作,字大雅,元明之际诗文家,元末曾避乱于松江(今上海),而陶宗仪青年时入赘于松江的一个官员家庭,故两人得以结识为友。

【译文】

王承自东海太守任上,弃郡东渡,一路虽遇艰险,都保持镇静,行至下邳后,反而叹息道“我始欲愁矣”;潘岳被任命为长安令,从洛阳出发,西行赴任,将自己一路所见古迹和自身感想写入《西征赋》。张志和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乘舟游历于三江五湖之中,平时以钓鱼自娱,自号“烟波钓徒”;陶宗仪在耕种时,也不忘随身携带笔砚,想起什么就记在树叶上,藏于罐中,十年之后,他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名为《南村辍耕录》。

卫鞅行诈1,羊祜推诚2。林宗倾粥3,文季争羹4。

【注释】

1卫鞅行诈:卫鞅,即商鞅,因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故时人称之为卫鞅、公孙鞅,后因秦孝公将商於之地封给他,才又被称为商鞅。据《史记·商君列传》,齐、魏马陵之战后,卫鞅向秦孝公陈说攻魏的必要性,秦孝公以为然,使卫鞅率军伐魏,魏命公子卬率军抵御。两军相持,卫鞅给公子卬写信诈言:“吾始与公子欢(按,指两人旧日曾是好友),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公子卬相信了,与卫鞅会盟,之后又一同宴饮。卫鞅埋伏下甲士,在宴席上劫持了公子卬,随即大破魏军而归。魏国连续被齐、秦两国打败,国内空虚,不得已割河西之地献给秦国,随即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按,卫鞅年轻时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以魏王不用,始入秦,故他能与公子卬有旧交。

2羊祜推诚:推诚,以诚待人。据《晋书·羊祜传》,晋武帝有灭吴之志,命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到荆州后,广布恩信于江汉,吴人有之前归降、后又想回去的,都听任他们回到吴国。他每与吴人交战,都事先约定交战的时间,不搞偷袭;将帅有想进献诡谋奇计的,羊祜就给他们喝醇酒,让他们在说出计策之前先喝醉。有人掳掠了吴国的两个孩子,羊祜下令将孩子归还吴人,后来两个孩子的父亲都率部来降。吴将率军侵晋,被晋军斩杀的,羊祜为其厚加殡殓,将遗体送还其子弟;被生擒的,则释而不杀。羊祜出兵在吴境中行军,如果割了吴人的谷子充作军粮,都按照价值送去绢作为赔偿。每当在江汉之间举行大规模狩猎,羊祜都控制队伍不出晋境,如果有野兽已经被吴人打伤,又被晋方俘获,羊祜都下令送还给吴国。由于羊祜能够以诚待人,所以吴人对他很是尊重,称为“羊公”,而不呼其名。

3林宗倾粥:林宗,即郭泰,字林宗。据《后汉纪·孝灵皇帝纪上》,陈国的童子(按,指未行冠礼的男子)魏昭主动要求为郭泰服务,在房中执洒扫之役。郭泰偶尔身体不舒服,后半夜让魏昭做粥。做好后,郭泰呵斥道:“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把盛粥的杯子掷在地上。魏昭又去重新煮粥送来,郭泰又呵斥他,如是数次,魏昭毫无怨言,容色仍然怡悦。郭泰说:“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于是就与他以朋友身份结交。按,此事与前“郭泰人师”条实为一事,可参看。

4文季争羹:文季,即沈文季(442-499),南齐大臣。据《南史·崔祖思传》,齐高帝萧道成被封为齐王后,举办酒宴招待群臣,菜上到羹脍时,齐国内史崔祖思说:“此味故为南北所推。”侍中沈文季却说:“羹脍吴食,非祖思所解。”崔祖思争辩道:“‘炰鳖脍鲤’,似非句吴(按,即春秋时的吴国)之诗。”沈文季立即反驳:“‘千里莼羹’,岂关鲁、卫?”萧道成听他们辩论,非常高兴,说:“莼羹故应还沈。”按,‘炰鳖脍鲤’之句,见《诗经·小雅·六月》,描绘的是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旋师镐京(今陕西西安)之后举行庆功宴的景象,崔祖思以此说明羹脍是南北都喜爱的食物。沈文季是吴兴(今浙江湖州)大族沈氏出身,认为羹脍是吴地流行的食物,并举陆机“有千里莼羹,未下盐豉”的句子为据。从食物发展的历史来看,沈文季将羹脍视为“吴食”,未免有强词夺理之嫌。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羹作为食物的一个品类,在江南地区是非常流行的,因此萧道成最终也站在了沈文季一边。

【译文】

卫鞅率秦军攻魏,借与魏将公子卬为故交之由,诈言结盟,将公子卬劫持,大败魏军,逼迫魏国割让河西之地;羊祜镇守荆州,以诚意对待吴国将士,广布恩信,吴人对他非常尊重,称之为“羊公”,而不呼其名。郭泰生病,让魏昭为他煮粥,煮成后就将粥倒掉,以此刁难他,如是数次,魏昭都面不改色,郭泰看到了魏昭的真心,遂与他结为好友;崔祖思在齐王萧道成的宴席上说羹脍是南北都喜好的食物,沈文季却宣称羹脍为南方所独有,最终萧道成出面支持了沈文季。

茂贞苛税1,阳城缓征2。北山学士3,南郭先生4。

【注释】

1茂贞苛税:茂贞,即李茂贞(856-924),晚唐五代时期的藩镇。据《新五代史·李茂贞传》,李茂贞做凤翔节度使时,曾因地狭赋薄,用度不足,下令榷油(将灯油改为由官府专卖),并下令不许把松柴担到城里,怕人用松柴点火把,影响出售灯油的收入。当时有优人(按,指表演滑稽戏的演员)在表演中讽刺说:“臣请并禁月明。”李茂贞听了只是笑,并不生气。按,李茂贞在晚唐时期,割据凤翔一镇,地盘最大时曾扩张到二十州之多,后来累经丧师失地,也坐拥七州之地,未可谓之狭小。所谓“地狭赋薄”,只不过是藩镇多方搜刮百姓的借口而已。其榷及灯油,且不许松柴入城,实属苛税。但在五代时期的藩镇中,李茂贞却是以“宽仁爱物,民颇安之”著称的,这就可以看出当时其他地区的节度使搜刮百姓到了何等残暴的地步。而李茂贞对优人的讽刺笑而不怒,似乎又体现出他确实有旧时所谓“宽仁”的一面。

2阳城缓征:阳城,唐代官员。据《旧唐书·隐逸传》,阳城做湖南道州刺史时,以对待家人的方式对待本州吏民,应罚者罚,应赏者赏,不把文书考课放在心上,着力为本地除去弊政。由于他在本州收税不力,观察使(按,中晚唐藩镇长官名。地位次于节度使,设有节度使的地区由节度使兼任,无节度使的地区以观察使为最高长官,湖南观察使辖衡、潭、邵、永、道、郴、连七州)多次责备他,阳城干脆在自己的考核文书上批道:“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观察使派判官(按,自唐睿宗时起,节度使、观察使等官幕府均设判官佐理政事,为重要幕僚)到道州督催赋税,判官到达道州时,不见阳城出面迎接,很奇怪,便询问州吏,州吏说:“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狱中谒见阳城,说:“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过了一两天,阳城见判官仍然停留在道州,就不回官署,每天坐卧在驿馆外的破门扇上,判官感到不自在,就辞行而去。观察使又派另一位判官来查办,这位判官心里不愿意查办阳城,索性带着妻儿一同前往,中途就举家逃走了。

3北山学士:北山,山名。在建安县(今福建建瓯),以山位处建宁府(南宋以来政区名。辖今福建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六市县之地,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城之北,故名。据弘治本《八闽通志·徐大正传》,徐大正,字得之,曾赴省试,过严子陵钓台,题诗云:“光武初从血战回,故人长短尚论材。中宵若起唐虞兴,未必先生恋钓台。”苏轼见到后,遂与他结交为友。后来徐大正在北山之下起建房屋,起名为“闲轩”,秦观为之作记,苏轼赋诗,时人称为“北山学士”。按,秦观有《闲轩记》,苏轼有《徐大正闲轩》诗,均见本集,但两者皆未谈及徐大正“北山学士”之号,至明代中期忽有此说,不知是乡里口碑,抑或文人妄增。

4南郭先生:南郭,外城的南部,古代称外城为郭。据《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滁州·仙释隐士》,北宋人雍存隐居于滁州城南,号称“南郭先生”。钱公辅有《和许仲涂郎中游山》诗,云:“每同南郭先生到,今伴东牟太守来。自顾拙疏聊自乐,白云径里踏荒苔。”诗中的“南郭先生”就是指雍存。按,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英宗治平元年》,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丁未,钱公辅自知制诰贬为滁州团练副使,不签书本州事,次年十二月,以刑部员外郎徙知广德军,则他与雍存结交、游山应在治平二年(1065)内。又据《明一统志·滁州·人物》所载,知雍存为全椒人,隐居不仕,以文史自娱,绍圣初,曾肇知滁州,两人结文字之交。曾肇知滁州在绍圣二年(1095),亦见《舆地纪胜》。据此,可知雍存大约生活于北宋仁、英、神、哲四朝期间。

【译文】

李茂贞在凤翔任上,规定灯油官卖,并禁百姓担负松柴入城,怕他们用松柴照明,影响灯油销售,优人讽刺他不如连天上的月亮都禁掉,李茂贞听了只是笑而已;阳城在道州,对待下属和百姓如同对待家人,力除弊政,对收税却很不重视,屡次遭到上司责问,后来索性自请入狱,观察使和幕僚对他毫无办法。徐大正在建安北山起建房屋,取名“闲轩”,苏轼、秦观分别为闲轩作诗、作记,时人称徐大正为“北山学士”;雍存在滁州城南隐居,自号“南郭先生”,与钱公辅、曾肇结交为友。

文人鹏举1,名士道衡2。灌园陈定3,为圃苏卿4。

【注释】

1文人鹏举:鹏举,即温子升(495-547),字鹏举,北魏官员、文学家。据《魏书·文苑传》,温子升博览百家,文章清婉。梁武帝萧衍命人抄写其诗文,称赞道:“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太守傅标出使吐谷浑,看到国主床头有书数卷,内容是温子升所作的文章。济阴王元晖业称赞他道:“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按,当时南北分裂,文人各事其主,始则南朝轻视北人,北人亦自觉愧耻;继而随着北魏国力增强,以及逐渐汉化,北人也试图在文化上蔑视南士,如元晖业评温子升“陵颜轹谢,含任吐沈”,即是一例。但究其实际,北方文人在文学创作方面仍难免模仿南人。据《北齐书·魏收传》,与温子升齐名当世的邢邵、魏收互相谤毁,邢邵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魏收得知后,遂说:“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昉。”魏收又鄙视温子升、邢邵不善作赋,认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而南方恰好保留了汉晋以来的作赋传统,可见当时北地文坛仍是以南朝好尚为圭臬的。这样看来,《朝野佥载》记庾信读温子升《韩陵山寺碑》后,评价北方文士道:“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对温子升的评价已经很高了。

2名士道衡:道衡,即薛道衡(540-609),北朝晚期官员、诗人,历仕北齐、北周、隋三代。据《隋唐嘉话》,薛道衡出使陈朝,作《人日》诗,头两句是:“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方的文人嘲笑他说:“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等到薛道衡写完后两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看到的人都很欣喜,说:“名下固无虚士。”按,南北朝时期,南北文人角逐争胜,互相讥嘲,已见前条按语所述,故南士鄙称薛道衡为“虏”。但薛诗构思巧妙,语淡意深,因而南士读完全篇后,也不得不改变对薛道衡的看法。庾信谓薛道衡“少解把笔”(见前条),固是蔑视北方文坛的自傲之词,但也不妨看作他对薛道衡文学创作水平的另类肯定。

3灌园陈定:灌园,浇灌园圃,后来也泛指从事农业劳动。陈定,即於陵仲子,又称於陵子仲、陈子终,盖以子仲或子终为字,战国时隐士,齐国人。据《列女传·仁智传》,楚王派使者带着厚礼来聘请於陵仲子为相,於陵仲子说:“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于是入内,对妻子说:“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子说:“夫子织屦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夫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於陵仲子听了妻子的话,出堂谢绝了楚王的使者。其后夫妻二人遂从住处逃走,以帮人灌园维持生活。按,於陵仲子之名,唐宋以前皆称为“陈仲”或“陈仲子”。至明万历末,夏树芳《女镜》云:“陈定,字子仲。”清陈维崧《白秋海棠赋》“於陵则灌园自食”句自注云:“仲子名定,字子终。”据此,则陈定之名盖明人所造作,非旧说也,然亦不知其源何所自。

4为圃苏卿:为圃,种菜。圃,菜园。苏卿,即苏云卿,南宋隐士。据《游宦纪闻》,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兵火未熄,苏云卿来到豫章(按,即洪州,今江西南昌,此盖以郡号为称)东湖南岸,结庐独居,与邻里相处融洽,人称苏翁。他身高七尺,一年到头穿着布衣、草鞋,开垦了一片废地,用作菜园。苏云卿种菜很有法度,无论寒冬酷暑,他的菜园里总有茂密的蔬菜,味道也比其他菜农种出来的好。因此,他卖出蔬菜,获利是他人的一倍,而且比其他人卖得还快。他白天种菜,晚上织草鞋,生计不乏,还能有所剩余,用来接济别人。后来他的同乡张浚做了宰相,写信给江西的转运使和安抚使,要他们聘请苏云卿出山。这两位地方主官到东湖去访问苏云卿,转达了张浚的善意,并送上书函和礼物。苏云卿无奈之下,答应次日去拜访两人。及至第二天,两人派小吏去迎接苏云卿,发现苏氏之庐已空,书函、礼物还留在桌案上,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按,《宋史·隐逸传下》有《苏云卿传》,情节与《游宦纪闻》略同,而有所增饰,殆出一源。又按,张浚为相在绍兴五年(1135)至绍兴七年(1137),则苏云卿隐居洪州的时间下限也大致可知。

【译文】

温子升所作文章清丽婉转,济阴王元晖业认为他的文采能超越之前著名的“江左文人”,如颜延之、谢灵运、任昉、沈约等;薛道衡使陈,作《人日》诗,南方士人大加称赞,谓之“名下元无虚士”。楚王遣使聘请於陵仲子为相,仲子在其妻的建议下谢绝了使者,又逃离了住处,之后以为人灌园维持生计;苏云卿结庐隐居于豫章东湖,以种菜为生,同乡张浚为相,想要聘请他出山,他得知后遁去,不知所踪。

融赋沧海1,祖咏彭城2。温公万卷3,沈约四声4。

【注释】

1融赋沧海:融,即张融(444-497),南朝官员、文人。沧海,大海。据《南齐书·张融传》,张融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宋孝武帝看重他这一点,安排他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参军。后因孝武帝建新安寺,新安王的僚属都拿出钱帛共襄盛举,只有张融仅出百钱,孝武帝说:“融殊贫,当序以佳禄。”于是外放他为封溪令(按,封溪,东汉至南朝县名。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古螺城,梁陈间废,至唐又一度复置)。张融泰然自若,翻越五岭后,乘船从海上到交州,在船中还写了一篇《海赋》。当他回到京师后,将赋拿给哥哥的朋友、时任镇军将军的顾觊之看。顾觊之读完之后,评价道:“卿此赋实超《玄》《虚》(按,应指张衡《思玄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但恨不道盐耳。”张融就要来一支笔,当场增写了四句:“漉沙构白,熬波出素。积雪中春,飞霜暑路。”按,新安王刘子鸾是孝武帝最宠爱的儿子,“凡为上所盼遇者,莫不入子鸾之府、国”(见《宋书》本传),张融被委任为参军,入其府,可见孝武帝对他的看重。又按,晋宋之际,地方官员较朝官更易于牟取财货,且上下恬然不以为怪,故当时视请求外任郡县以自肥为“求禄”,皇帝、重臣也往往以到收入丰厚的郡县任职作为奖励官员的一种手段。但是,孝武帝因张融在建寺时出钱不多,谓之“殊贫”,进而让他出任远在天南的封溪令,与其说是委以县职,俾使自润,不如说是认为他太过吝啬,要以软性流放的方式“教训”他一下。

2祖咏彭城:祖,即祖莹。据《魏书·祖莹传》,祖莹以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迁为尚书三公郎,尚书令王肃在尚书省吟咏《悲平城》诗道:“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元勰觉得诗很好,想让王肃再吟诵一遍,不小心把“平城”说成“彭城”。王肃听了,笑道:“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元勰很惭愧。祖莹为元勰打圆场,说:“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王肃便要求祖莹吟诵。祖莹应声吟道:“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叹息赞赏,元勰也非常高兴,私下对祖莹说:“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3温公万卷:温公,即司马光。据《梁溪漫志》,司马光在洛阳独乐园读书堂藏有文史万余卷,有一些经常阅读的书,反复阅读了几十年,还像未曾触碰的新书一样。他曾对儿子司马康讲述自己爱护书的心得,说:“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耳,然当知宝惜。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于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按,书脑是古代书籍装订时打孔穿线的部位,也是图书易受伤损的部位之一。所以司马光经常晾晒书脑的部位,出汗的手都不敢碰触。

4沈约四声:沈约(441-513),南朝大臣,文学家。四声,汉语的四个语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据《梁书·沈约传》,沈约撰《四声谱》,认为以往的词人经历千年都未能领会声韵这一关键,自己将字音归纳为四声,并由此提出作诗应遵循的声韵规范(按,即所谓“四声八病”),穷尽其中精义,实有独得之妙。同样擅长诗赋的梁武帝对沈约的理论并不很赞赏,问中书舍人周舍:“何谓四声?”周舍说:“‘天子圣哲’,是也。”但此后梁武帝也没有遵用沈约提出的规范。按,依中古语音,“天”字为平声,“子”字为上声,“圣”字为去声,“哲”字为入声。又按,《南齐书·陆厥传》(《南史·陆厥传》略同)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据此,则发现语音的四声,以及将音韵规律应用于诗歌创作,皆非沈约一人之功。

【译文】

张融将所作《海赋》拿给顾觊之看,顾觊之认为其中缺少关于盐的部分,于是张融当场提笔增入四句,描绘盐的形态;王肃咏《悲平城》,元勰想要他再吟诵一遍,无意将“平城”说作“彭城”,祖莹为维护元勰的面子,即席咏出一首《悲彭城》,获得了两人的赞许。司马光在独乐园读书堂藏书有万余卷之多,有些书经常阅读,但都像新书一样,这是因为司马光自有一套爱护书的方法;沈约归纳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并将之引入诗文创作,自认为发现了之前文人经历千年都未领会到的要点,但梁武帝对他的理论并不欣赏。

许询胜具1,谢客游情2。不齐宰单3,子推相荆4。

【注释】

1许询胜具:许询,东晋名士。胜具,即“济胜之具”的简称,指能够实现兴趣爱好的倚仗。据《世说新语·栖逸》,许询喜欢游山玩水,而且身体很好,便于登山越岭。当时人说:“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2谢客游情:谢客,即谢灵运,小名客儿,故称谢客。据《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被免官回到始宁(汉晋县名。隋废,治所在今浙江嵊州境内)的庄园,父祖给他留下丰厚的资产,门生、义故(按,两者皆为晋宋时期的依附民)达数百人之多。他带着这些人凿山浚湖,没有一日宁居,尤其喜欢入山游玩,遍历其中幽深险峻之处。他曾经从始宁的南山带着几百人伐木开道,一直走到临海(六朝郡名。治今浙江临海),才从山中出来。临海太守王琇闻知惊骇,以为境内出了山贼,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才算安心。谢灵运又邀王琇一同继续前行,王琇不允,谢灵运赠诗云:“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

3不齐宰单:不齐,即宓不齐,孔子弟子,字子贱。宰,做地方官。单,单父的简称。单父,古代县名。明废,即今山东单县。据《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宓子贱做单父的邑宰,每天弹琴,身不下堂,单父就得到了治理。巫马期(春秋时期鲁国人,亦为孔子弟子)后来也在单父做邑宰,每天早晨星星还在天上时就出门,晚上星星已经出来了才回来,事事都靠自己来做,在当地也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成果。巫马期问宓子贱何以如此,宓子贱回答道:“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韩诗外传》略同。按,《韩诗外传》又记,孔子曾问宓子贱治理单父的经验,子贱说:“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评价道:“是小人附耳,未也。”子贱又说:“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说:“是士附耳,未也。”子贱最后说:“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感叹道:“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袪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由此可见,宓子贱的“任人”,不止是把有能力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还包括尊礼贤人、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也就是孔子所说尧、舜曾实行的“举贤”。宓子贱采取这样的治理方式,自然比巫马期事必躬亲的治理方式要高明。

4子推相荆:子推,即介子推,实为“荆公子”之误,说见后。荆公子,即楚国的公子(楚王之子),楚国的令尹向以王族担任。相,做宰相。荆,春秋战国时国名。即楚国,秦庄襄王名子楚,故秦人讳“楚”为“荆”。据《说苑·尊贤》,介子推十五岁就做了楚国的宰相。孔子听说后,派人去观察他,回报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按,据卢文弨引孙志祖校语,《孔子家语·六本》亦载此事,作“荆公子年十五而摄相事”。向宗鲁《说苑校证》又补充其说,云:“《书钞》(按,指《北堂书钞》)四十九引本书亦作‘荆公子’,是唐初本尚不误,此因‘公’讹作‘介’,后人因去‘荆’字加‘推’字耳。”当从其说。

【译文】

许询喜好山水,且身体条件足以支持他的游历,时人认为他有济胜之具;谢灵运回到始宁闲居以后,常率人凿山浚湖,伐木开道,以探索山中幽处的景色。宓不齐做单父的邑宰,任用贤能处理政事,自己每天在堂上弹琴,也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介子推十五岁任楚相,广泛延揽人才为自己所用,受到孔子的赞叹。

仲淹复姓1,潘阆藏名2。烹茶秀实3,漉酒渊明4。

【注释】

1仲淹复姓:仲淹,即范仲淹(989-1052),北宋大臣。据《青箱杂记》(《孔氏谈苑》略同),范仲淹幼时丧父,随着母亲改嫁朱家,于是随继父改用朱姓,名说。中进士后改回范姓,写了一封书启,感谢推动此事的宰执,信中说:“志在投秦,入境遂称夫张禄;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用了范雎、范蠡的典故,因为他们也曾经改姓名,与范仲淹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后蜀的翰林学士范禹偁也曾冒用张姓,改姓以后也有谢启,云:“昔年上第,误标张禄之名;今日故园,复作范雎之裔。”但不如范仲淹用典精切。按,王铚《四六话》亦记此事,并提到晚唐人郑准曾做荆南节度使成汭的从事,成汭本姓郭,命郑准代作《乞归姓表》,表中有云:“居故国以狐疑,望邻封而鼠窜。名非伯越,浮舟难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出境遂称于张禄。未遑辨雪,寻涉艰危。”王铚认为范仲淹谢启直接袭用了郑准之语。又,据《新唐书》《旧五代史》之《成汭传》,成汭微贱时曾被秦宗权的部将收为义子,改名郭禹,后在军阀混战中占据荆州一带,被唐昭宗拜为荆南节度留后,乃上表请复成姓,改名汭,与王铚所言恰好相反。

2潘阆(làng)藏名:潘阆,北宋诗人。据《中山诗话》,宋太宗晚年烧炼丹药,潘阆曾进献方书。太宗去世后,潘阆担心被追究责任处死,于是躲到舒州(今安徽潜山)的潜山寺充当行者(按,行者是未剃发的出家人,多在寺院中服杂役),在钟楼上题诗道:“顽童趁暖贪春睡,忘却登楼打晓钟。”孙仅在舒州做官(按,据《宋史》本传,孙仅中宋真宗咸平元年进士,授舒州团练推官),看到题诗,说:“此潘逍遥(按,潘阆字逍遥)也。”让寺里的僧人叫行者来,却发现潘阆已经逃跑了。按,据《挥麈后录余话》《郡斋读书志·潘逍遥诗》诸书所记,潘阆盖因太宗过世后,与王继恩同谋拥立太祖之孙赵惟吉,事败遭到通缉,非因进方炼丹之故。又,《梦溪笔谈》《湘山野录》等书云潘阆坐卢多逊党亡命,似非。

3烹茶秀实:秀实,即陶谷(903-970),字秀实,五代至宋初官员。苏轼有《赵成伯家有姝丽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谨依元韵以当一笑》诗,内“何如低唱两三杯”一句,自注云:“世传陶谷学士买得党太尉家故妓,遇雪,陶取雪水烹团茶,谓妓曰:‘党家应不识此?’妓曰:‘彼粗人,安有此景。但能于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吃羊羔儿酒耳。’陶默然愧其言。”按,羊羔儿酒是一种在配方中使用羊肉的酒。据《本草纲目·谷部·谷之四·酒》:“羊羔酒: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蒸),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末),入木香一两同酿,勿犯水,十日熟,极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烂,酒浸一宿,入消梨七个,同捣取汁,和曲、米酿酒饮之。”据《东坡乌台诗案·御史台检会送到册子》,苏轼知徐州后,他的朋友王诜(宋英宗之婿)“曾送到羊羔儿酒四瓶、乳糖狮子四枚、龙脑面花、象板裙带、系头子锦段之类与轼”。可知直到北宋中晚期,羊羔儿酒仍是少数贵人才能享用到的奢侈品。党太尉即党进,为北宋初大将,粗鲁无文,陶谷对其故妓嘲笑党进不知风雅,而党家故妓所述“于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吃羊羔儿酒”,则为陶谷所不能有之豪华享受,故陶闻言后默然而愧。

4漉酒渊明:漉酒,过滤酒,造酒是用蒸熟的谷物和酒曲发酵而成,所以酒中往往有残渣,饮用之前需要过滤,又称“缩酒”。渊明,即陶潜。据《宋书·隐逸传》,陶潜凡遇人来拜访,不问贵贱,只要家里有酒,就取来与人共饮。如果陶潜比客人先喝醉,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本郡的太守曾去拜访陶潜,陶潜见酒中有渣滓,于是就当场把头上的葛巾摘下来滤酒,过滤完了又戴上,其质朴率直如此。

【译文】

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进士后,请求恢复范姓得允,于是上谢启于宰执,其中用了范雎、范蠡改姓名的典故,时人都佩服他用典贴切;潘阆因被追捕,以行者身份藏在舒州潜山寺,题诗于钟楼,被孙仅看破,等孙仅命人召行者来时,却发现潘阆已经逃走。陶谷买得党进家故妓,于雪天烹雪水煮茶,问党家是否有此等雅好,党家故妓说党进逢雪天则于销金帐中饮羊羔儿酒,陶谷默然,颇感惭愧;陶潜遇郡太守来访,设酒招待,见酒中有酿造时留下的残渣,就当场摘下头上的葛布头巾滤酒,滤完又重新戴上。

善酿白堕1,纵饮公荣2。仪狄造酒3,德裕调羹4。

【注释】

1善酿白堕:白堕,即刘白堕,北魏人。据《洛阳伽蓝记》,洛阳大市之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人多以酿酒为业,其中有河东人刘白堕善于酿酒。刘氏所酿的酒,于六月酷暑之日,盛放于罂中,在太阳下面曝晒十天也不会变质。其酒味道香美,喝醉之后,历时一月都醒不过来。朝廷贵人外出做官,多将刘白堕酿的酒带去作为礼物,有时甚至远至千里之外。时人因为此酒来自远方,故又称为“鹤觞”(或许是因为鹤能飞到远地而得名),又称“骑驴酒”(这可能是因为以驴运酒的缘故)。青州刺史毛鸿宾带着这种酒上任,路遇盗贼抢劫,贼人劫走行李后,喝酒喝得烂醉,全都被官府逮住了。因此,这种酒又得名“擒奸酒”。游侠之徒由此有“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的话。

2纵饮公荣:公荣,即刘昶,字公荣,魏晋间官员。据《世说新语·任诞》,刘昶与人一起饮酒,往往混杂有气类不同之辈,有人因此指责他。刘昶解释道:“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于是终日与人共饮,而且经常喝醉。按,《世说新语·简傲》又记王戎往见阮籍,刘昶在座。阮家有美酒二斗,阮籍云:“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于是二人痛饮,刘昶在侧,不得一杯,但三人谈笑自如,不以有酒无酒而异。后有人问阮籍何以如此,阮籍答道:“胜公荣,故与酒;不如公荣,不可不与酒;唯公荣者,可不与酒。”此盖据刘语略作变化,以为调侃,其说详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3仪狄造酒:仪狄,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据说发明了酒。据《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按,即梁惠王)在范台招待诸侯,请鲁侯举觞(按,据范祥雍《战国策笺证》本章笺注中的按语,魏承晋制,在燕礼毕献之后,请宾客举觞,进献善言,以规劝主人,故鲁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直言不讳,梁王亦未加罪)。鲁侯起身离开席位,对梁王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按,通‘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听了之后,连连称善。

4德裕调羹:德裕,即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魁首。据《独异志》,唐武宗时期,李德裕做宰相,极为奢侈。他所吃的菜肴中有一种羹,用宝贝(按,指美丽的贝壳)、珍珠、美玉、雄黄、朱砂合起来煎成汁,煎三次就把渣滓都扔掉。这一道羹的费用大致是三万钱。按,《独异志》所记故事带有神话色彩的颇多,如此处记李德裕以珠玉为羹,用意除夸张其奢侈程度之外,似乎也受到道家服食之术的影响。其书又记唐文宗时期宰相王涯在庭中穿井,以大木为柜,锁珠宝琼璧于其中,投入井里,汲水供王涯饮用,及至王涯被杀,骨肉皆如金色,与李德裕以珠玉为羹事似乎异曲同工。

【译文】

刘白堕善于酿酒,所酿的酒味道极美,饮下能使人沉醉,时有“鹤觞”“骑驴酒”“擒奸酒”等别称;刘昶不问酒友是否同气相求,都能一起饮酒,而且往往喝到大醉的地步。仪狄造酒献给禹,禹喝了之后,认为后世一定有因酒而亡国的,鲁侯以此典故警示梁王不要沉溺于享受;李德裕以珍宝珠玉为羹,价值三万钱,每一服配料只煎煮三回,就把剩余的渣滓都扔掉,其奢侈如此。

印屏王氏1,前席贾生2。

【注释】

1印屏王氏:印屏,以手在屏风上按下手印。王氏,盖即唐玄宗所宠幸的美人,但不知何所依据。据《开天传信记》,玄宗所爱的一名美人忽然梦见有人邀她去饮酒,纵酒密会,一直到饮酒尽兴才返回,随之醒来。每次醒后都满身流汗,倦怠恍惚。后来美人私下对玄宗说了此事,玄宗说:“此必术人所为也,汝若复往,但随宜以物识之。”当夜,美人熟睡,又梦见被召去,饮酒到半醉之际,发现面前有一方砚台,于是用手蘸着砚台里的墨,在房中的屏风上按了一个手印。醒来后,美人把被召去的事详细告知玄宗,玄宗令人暗中到各宫观调查。过了几天,果然在东门观中找到屏风,手印尚在,作法摄去美人的道士已经逃跑了。按,东门观,《太平广记·幻术二》引本书作“东明观”,是。东明观,唐代皇家道观名。在长安城普宁坊,韦述《两京新记》谓其“规度仿西明(按,即西明寺)之制,长廊广殿,图画雕刻,道家馆舍,无以为比”。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观系唐高宗为太子李弘祈福兴建,同时还建有西明寺,也是长安的著名寺院。

2前席贾生:前席,古人跪坐时膝盖向前移动,挪出了席子的范围,典出《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认为贾谊有公卿之才,但功臣列侯如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都对贾谊不满,对汉文帝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汉文帝后来也就不信用贾谊的建议,并将他派到远离京师长安的地方,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过了一年多,汉文帝又召见贾谊。当时刚刚举行完祭祀,汉文帝坐在未央宫的宣室殿,对鬼神之事心有所感,于是询问贾谊鬼神的源流。贾谊为文帝详细陈述,说到半夜,文帝听得兴致勃勃,不自觉地身体向前移动,想要离贾谊更近一些,膝盖移出了席子的范围。事后,文帝感叹道:“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了不久,就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文帝宠爱他,而其本人又喜好读书,故文帝派贾谊去教导他。按,梁怀王,即刘揖,一名刘胜,在位十年,坠马死,谥怀,故称梁怀王。《屈原贾生列传》在其未死前即称谥,大概是为了与刘揖去世后移封梁国的刘武(梁孝王,亦为文帝之子)区别。

【译文】

唐玄宗所爱的美人被人在梦中摄去共饮,美人醒来后禀告玄宗,玄宗让她下次再去时留下印记,美人遵嘱在屏风上按了手印,玄宗命人调查,果然在东明观找到带手印的屏风,但作法的道士已经不见了;汉文帝在未央宫宣室殿召见贾谊,命他讲说鬼神一事的源流,贾谊详细陈述,讲到半夜,文帝听得入神,不自觉地往前移动身体,膝盖甚至挪到了席子前面,事后,文帝感叹贾谊的学问,命他出任梁怀王的太傅。

九青

经传御史1,偈赠提刑2。士安正字3,次仲谈经4。

【注释】

1经传御史:经,即《三字经》,我国古代的蒙学书籍。御史,官名。这里指为《三字经》作序的傅光宅,曾任河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据《龙文鞭影》旧注,萧良有从同乡熊氏处看到大板《三字经》,有蜀人梁应井所绘插图,御史傅光宅为之作序,较一般的坊刻本多出叙述元明统系的八句,知是明人所作,但不知究属何人。按,傅光宅,字伯俊,明代官员,山东聊城人。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八年(1580)授吴县知县,十三年(1585)除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曾巡按山西,累迁工部郎中、重庆知府等职,终四川提学副使。

2偈赠提刑:偈,即佛经中的韵文部分,音译为“偈”,意译为“颂”,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如《法华经》中的“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之类。后来禅宗僧人往往仿作偈颂,以韵文形式宣讲佛教思想。提刑,即“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宋代在各路设置提点刑狱司,以提点刑狱公事为长官,主管审核地方一般案件、监察官员、维护地方治安等事,这里指郭祥正。《五灯会元·白云端禅师法嗣·提刑郭祥正居士》,郭祥正去拜访白云守端禅师,禅师上堂,说:“夜来枕上作得个山颂,谢功甫大儒庐山二十年之旧,今日远访白云之勤。当须举与大众,请已后分明举似诸方。此颂岂唯谢功甫大儒,直要与天下有鼻孔衲僧脱却著肉汗衫。莫言不道!”于是念道:“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按,这是旧时儿童识字的顺口溜。)”郭祥正听了之后,很是疑惑。后来有一天,他听到小孩子念“上大人,丘乙己……”,忽然有所领悟,写信给白云守端禅师,禅师回以一偈:“藏身不用缩头,敛迹何须收脚?金乌半夜辽天,玉兔赶他不著。”按,郭祥正,字功父,一作功甫,北宋官员、诗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曾历星子主簿、德化尉、知武冈县、通判汀州、权知漳州、知端州等差遣,《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书均不言郭祥正曾任某路提刑,不知《五灯会元》何所据而云然。

3士安正字:士安,即刘晏(716-780),唐代大臣。据《明皇杂录》,唐玄宗登勤政楼,举行大规模的乐舞表演。当时教坊之中有一位王大娘,能在头上顶着百尺高竿,竿上再顶着雕成瀛洲、方丈(按,皆为古代神话中的神山)形状的木山,让小儿手持绛节出入其间,歌舞不停。当时刘晏以神童身份得任秘书省正字,年方十岁,相貌丑陋,但聪明过人。玄宗当时宣召他上楼,让他坐在贵妃膝上,为他打扮。玄宗跟他开玩笑说:“卿为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贵妃又让他咏王大娘戴竿,刘晏应声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和妃嫔为之欢笑甚久,笑声连楼外都能听到,于是赐给刘晏牙笏和黄文袍。按,“朋”字的字形是不对称的,刘晏借口“朋”字不能正,实际是暗示朝中朋党充斥,难以纠正这种风气。。

4次仲谈经:次仲,即戴凭,字次仲,东汉学者、官员。据《后汉书·儒林列传上》,汉光武帝时,戴凭因通晓《京氏易》,十六岁就被本郡举荐为明经,召试于博士官署,授郎中。后来举行公卿朝臣的大朝会,群臣都就坐,只有戴凭一个人站着。光武帝问他为何不就坐,戴凭答道:“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于是光武帝召戴凭上殿,让他与儒生们辩论经义中的问题,戴凭对很多问题都做出了解释,光武帝很高兴,就升他做了侍中。此后,戴凭又以进谏之故,得以兼任虎贲中郎将。在正月初一日的大朝会上,光武帝让群臣中能够讲说经义的互相问难驳斥,如果有人说的不合义理,就要把坐席交给把他驳倒的人。那一天,戴凭的坐席累加到五十多层。京师人因此都说:“解经不穷戴侍中。”

【译文】

《三字经》因傅光宅所作序言而得以流传;郭祥正去见白云守端禅师,守端颂“上大人,丘乙己……”,郭祥正有所领悟后,禅师又赠偈给他。刘晏为正字,唐玄宗问他“正得几字”,刘晏说只有“朋”字不正,寓意朝廷中的朋党问题无法纠正解决;戴凭以经学得到汉光武帝的赏识,光武帝让群臣在正旦朝会上辩论经义,失败一方要交出自己的坐席,当天,戴凭的坐席累积到五十多层,号称“解经不穷戴侍中”。

咸遵祖腊1,宽识天星2。景焕垂戒3,班固勒铭4。

【注释】

1咸遵祖腊:咸,即陈咸,西汉晚期官员。祖腊,自先秦至魏晋时期盛行的两种祭祀的合称。祖祭的对象是路神,腊祭是举行于年终腊月(十二月)的大祭,祭祀包括祖先在内的各种神灵。据《后汉书·陈宠传》,陈宠的曾祖陈咸在西汉成帝、哀帝时期曾任尚书,平帝时,王莽辅政,改易了汉朝的不少旧制,陈咸对此很是不满,后来见王莽借事诛杀不依附他的何武、鲍宣,陈咸叹息道:“《易》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吾可以逝矣!”于是就以年老为由辞官归家,闭门不出。王莽“受禅”后,召陈咸出任掌寇大夫,陈咸托病不应,还让三个在朝任职的儿子也都辞职回乡,从此闭门不出入。陈咸在家中,仍按照西汉时期的祖腊日期祭祀,有人问他为何如此,陈咸答道:“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按,《风俗通义·祀典》云:“汉家火行衰于戌,故曰腊也。……汉家盛于午,故以午祖也。”又《初学记·岁时部下·腊》引《魏台访议》:“闻先师说曰:‘王者各以其行之盛祖,以其终腊。水始生于申,盛于子,终于辰,故水行之君以子祖辰腊。火始生于寅,盛于午,终于戌,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腊。木始生于亥,盛于卯,终于未,故木行之君以卯祖未腊。金始生于巳,盛于酉,终于丑,故金行之君以酉祖丑腊。土始生于未,盛于戌,终于辰,故土行之君以戌祖辰腊。’”汉朝按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应为火德,故以午日祖、戌日腊。王莽以土德自居,即位之后应该是把祖、腊之日分别改到了戌日和辰日。陈咸不赞同王莽改易旧制、篡汉建新,故仍按汉代旧制举行祖祭和腊祭。

2宽识天星:宽,即张宽,字叔文,西汉官员。据《太平御览·礼仪部五·祭礼下》引《益部耆旧传》(又《人事部十二·乳》引同书),张宽汉时为侍中,跟着汉武帝去甘泉祭祀。车队走到渭桥,看到一个女子在渭水中洗浴,乳长七尺。汉武帝觉得她长相奇特,就派人去询问那个女子是何许人。女子答道:“帝后第七车,知我所来。”当时坐在第七辆车上的正是张宽,回答说:“天星主祭祀者,斋戒不严,即女人星见。”按,《益部耆旧传》《搜神记》均言张宽为蜀郡人。按,《汉武故事》《搜神记》等书亦记张宽识女人星之事,文字略同,或皆钞引自《益部耆旧传》,亦未可知。

3景焕垂戒:景焕,北宋初人。垂戒,垂示警戒,这里指尊贵者颁布的戒律。据《容斋续笔·戒石铭》,宋太宗手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赐给各州郡,立石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据《容斋续笔》作者洪迈考证,成都人景焕曾于乾德三年(965)著《野人闲话》,其首篇“颁令箴”载后蜀主孟昶曾作文颁发给各郡县,其文云:“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共二十四句。洪迈认为,孟昶有爱民之心,在五代僭伪之君中,算得上值得称赞的,但这篇文章在文采方面算不得工巧。宋太宗选出其中四句,词简理尽,作为自己的诏命,这是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按,《野人闲话》今佚,《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类》著录其书,云:“《野人闲话》五卷。成都景焕撰。记孟蜀时事,乾德三年序。”

4班固勒铭: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勒铭,在石碑上刻上铭文。据《后汉书·窦宪传》,南单于上书请求北伐,于是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兵出塞,击破北匈奴,单于遁走,汉军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百万,有八十一部投降,降者前后达二十余万人。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蒙古国境内),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云:“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碣。熙帝载兮振万世。’”按,据《后汉书·班固传》,班固时在窦宪幕府中,任中护军,参议军事,故能应窦宪之名撰写铭文。

【译文】

陈咸反对王莽改易汉制,在王莽篡汉后,闭门不出,仍按汉时祖腊之日进行祭祀,理由是祖先不知王氏所定的腊日;张宽随汉武帝去甘泉祭祀,路遇奇女,张宽认出她就是天上的女人星,如果祭祀前没有严格执行斋戒,她就会出现。宋太宗手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十六字赐给地方官,洪迈以景焕《野人闲话》为依据,考证这四句话是从后蜀后主孟昶颁给郡县的一篇文章中节选出来的;窦宪击败北匈奴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特地命班固撰写铭文。

能诗杜甫1,嗜酒刘伶2。张绰剪蝶3,车胤囊萤4。

【注释】

1能诗杜甫:能诗,擅长作诗。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据《旧唐书·文苑传下》,唐玄宗天宝末年的诗人中,杜甫与李白齐名,而李白自负文格放达,讥讽杜甫作文气度不广,拘于小节,因此有“饭颗山”的嘲笑之词(按,此指孟棨《本事诗》记李白以诗戏赠杜甫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此诗宋本李集不载,且始见于晚唐笔记,故学界有一种观点怀疑此诗是否为李白所作)。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元稹评论李、杜优劣,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此后文坛中人都认为元稹所言甚是。按,元稹对李、杜优劣的评论,以及他认为杜甫成就最大之处在于“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的长诗,后代都有不同看法,如元好问有著名的《论诗三十首》,其中第十首云:“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即为针对元稹之言而发。

2嗜酒刘伶:嗜,爱好。刘伶,见“伯伦鸡肋”条注。据《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按,指酒醉醒来以后感到困乏,如同生病一样),觉得口渴严重,就让妻子拿酒来解渴。妻子把酒倒掉,毁掉酒器,哭着劝谏道:“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刘伶答道:“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妻子很高兴,就在神前供奉酒肉,请刘伶发誓。刘伶在神前跪下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于是喝酒吃肉,很快就又颓然大醉了。

3张绰剪蝶:张绰,唐代人。据《桂苑丛谈》,咸通初年(按,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进士(按,唐代称被诸州举送参加进士科考试者为进士,考中进士科者为前进士,和后代以考中者为进士不同)张绰落第后游历江淮,颇有道术,能养气而不食,性嗜酒,又爱下棋,还从事于炼丹合药之事。他平时喜欢出入酒家,有人请他饮酒,又与他性情相投,张绰就剪出纸蝴蝶二三十枚,吹一口气,就见蝴蝶成队地飞舞。飞翔几刻之后,张绰以手指收揽蝴蝶,不久就都收回到手中了。有人向他要蝴蝶,他就借口他事而不给。后来,据说张绰在江南升天成仙了。按,《太平广记·道术六》引《桂苑丛谈》同一事,“张绰”作“张辞”,应为同一人的不同写法。

4车胤囊萤:囊萤,用袋子装着萤火虫。囊,袋子,这里作动词。据《世说新语·识鉴》“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车胤的父亲车育任南平郡主簿(按,此说与《世说》不同)时,太守王胡之有知人之明,一见车胤就说:“此儿当成卿门户,宜资令学问。”车胤勤奋好学,始终不倦。由于家贫,不是经常买得起油,所以到了夏天晚上,就用练囊装着几十只萤火虫来照明,夜以继日地学习。《晋书》本传所载略同。按,车胤囊萤之事,康熙帝曾尝试仿效,事后对内阁大学士说:“书册所载,有不可尽信者。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风不鸣条,何以散天地抑郁之气,鼓荡万物?雨不破块,何以播种?又云囊萤读书,朕曾取百枚,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者。”见《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四日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亦云:“萤火之光极微,又闪烁不定,而复隔练囊以照书,自不能辨点画,其理固可推而知之。桓道鸾(按,即《续晋阳秋》作者)之言,盖里巷之讹传,不免浮夸失实耳。”

【译文】

杜甫善于作诗,元稹评论他的诗作,认为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能合众家所长为一,尤其以长篇律诗为绝妙;刘伶沉溺于酒,其妻劝他不要再饮酒,刘伶诈言将在神前立誓戒酒,让其妻准备酒肉供神,及设誓时,又饮酒食肉,以图一醉。张绰有道术,出入酒家时,有人邀请共饮,他就剪纸为蝶助兴,吹一口气,蝴蝶就能成群结队在空中飞舞,过一段时间又能将蝴蝶收回到手中;车胤少年勤学,家里贫困,不能常供灯油,据说他就用练囊盛着萤火虫照明。

鹆学语1,鹦鹉诵经2。

【注释】

1鹆(qúyù)学语:鹆,鸟名。即八哥,一名鸲鹆。据《艺文类聚·乐部四·琵琶》引《幽明录》,桓豁镇荆州时,有参军为一只五月五日生的八哥剪舌(按,俗传教八哥说话前要剪去或捻去其舌尖的硬壳,据说这样处理过的八哥说话清晰),教它说话。这只八哥什么话都能学会,还能与人问答。参军善弹琵琶,八哥经常一听就听很久。按,《艺文类聚》所引《幽明录》为节引,其全事见《北户录》引《幽明录》(《太平御览·羽族部十·鸲鹆》引《幽明录》略同),云八哥善于仿效他人说话的声音,桓豁曾大会宾客,让这只八哥仿效与会者说话,都非常相似。只有一人说话瓮声瓮气,很难模仿,八哥把头伸到瓮里说话,就和他的声音没有区别了。当时有一个管仓库的人当着八哥的面偷东西,参军如厕之时,八哥见无人在侧,就一一告诉参军此人偷了什么,参军都记在心里,但没有揭露。后来管库人又偷了牛肉,八哥又对参军说了,参军说:“汝云盗肉,应有验。”八哥回答:“以新荷裹,著屏风后。”一搜果然找到,于是参军痛责这个管库人。管库人怀恨在心,用热水将八哥烫死了。参军为之悲痛,向桓豁请求处死管库人。桓豁回答道:“不可以禽鸟故而极之于法。”(按,桓豁之言,《太平御览》引作“原杀鸲鹆之痛,诚合治杀;不可以禽鸟故,极之于法”,逻辑似更为清晰),于是判了此人五年徒刑。

2鹦鹉诵经:鹦鹉,鸟名。据《法藏碎金录》引《玄圣蘧庐·心法》,东都洛阳有人养鹦鹉,由于这只鸟非常聪明,主人把它送给一个僧人。经过僧人的调教,鹦鹉学会了诵经,而且往往待在架上,既不说话,也不乱动。有人问它为何这样,鹦鹉回答:“身心俱不动,为求无上道。”等到鹦鹉死去时,僧人把它的尸体焚化,居然出现了舍利。洛阳人因此为它造塔。《玄圣蘧庐》的作者李繁评论此事,说:“予详二者得道(按,二者,指鹦鹉及《阿育王经》提到的猕猴),皆自宴寂中入。夫如是,则《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信不虚语矣。唯人为万物之贵者,茍不知此道,乃猨鸟之不若也。知之者,安可自轻弃乎?”

【译文】

桓豁部下的参军调教一只八哥,让它学习说话,八哥学成后不但能发出各种声音,还能与人问答,以及模仿人说话;洛阳有人送给僧人一只非常聪明的鹦鹉,在僧人的教导下,鹦鹉除了学会诵经,还待在架上不言不动,自称“身心俱不动,为求无上道”。

十蒸

公远玩月1,法喜观灯2。燕投张说3,凤集徐陵4。

【注释】

1公远玩月:公远,即罗公远,唐代仙人。据《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二·罗公远》,唐玄宗开元中,罗公远曾于中秋夜陪玄宗赏月,问玄宗:“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说完就把手杖扔到空中,化作一座银色的大桥,请玄宗同上。两人一起走了几十里路,见“精光夺目,寒色侵人”,有一座大城。罗公远告诉玄宗,这是到了月宫。玄宗看到有仙女数百人,都穿着素练制成的宽大衣服,舞于广庭。玄宗问罗公远:“此何曲也?”罗公远答道:“《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就返回了。再回头看罗公远变出的这座桥,竟然随着他往前走,后面的部分就逐渐消失了。回到宫中后,玄宗召来乐师,按照在月宫听到的声调,作出《霓裳羽衣曲》。按,本篇据《太平广记》,云“出《神仙感遇传》及《仙传拾遗》《逸史》等书”,盖综合各书内容钞辑而成。所云《逸史》盖即《唐逸史》,为中晚唐人卢肇撰。《苕溪渔隐丛话》“阳关霓裳”条下有按语,云:“明皇游月宫事,凡见于五书。郑嵎《津阳门诗注》《明皇杂录》《高道传》,此三书皆云:‘叶法善引明皇游月宫,闻乐,归作《霓裳羽衣曲》。’《唐逸史》云:‘与罗公远同游。’《异人录》云:‘与申天师同游。’惟此二书为异。余尝考《高道传》,亦有《罗公远列传》,无游月宫事,则知《唐逸史》之误无疑。若《异人录》别无以证之,未遽以为误也。”可知《太平广记》所载罗公远引玄宗游月宫事盖出自《唐逸史》。胡仔据《津阳门诗注》《明皇杂录》《高道传》,认定《唐逸史》所载为误,然《津阳门诗注》作者郑嵎、《明皇杂录》作者郑处诲,与卢肇基本同时,而《高道传》作者贾善翔更为北宋人,固不能以二郑一贾皆言叶法善,唯卢肇曰罗公远,遽云《唐逸史》误也。究其根本,明皇游月宫、得《霓裳羽衣曲》之事,自中唐以来传为谈资,既皆出于子虚乌有之间,其人物、事迹容有异说,二郑与卢肇盖各有所闻而已。

2法喜观灯:法喜,即叶法喜,文献中更常见的名字是叶法善(614-720),唐代仙人。据《玄怪录》,开元十八年(730)正月十五当夜,玄宗问叶法善:“四方之盛,陈于此夕,师知何处极丽?”叶法善回答道:“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天下无逾于广陵(按,即扬州,郡号广陵郡)矣。”玄宗又问:“何术可使吾一观之?”叶法善说:“侍御皆可,何独陛下乎。”随即殿前幻化出一道虹桥,上有楼阁,栏楯如画。叶法善禀奏玄宗:“桥成,请行,但无回顾而已。”于是玄宗带着杨贵妃,以及侍臣高力士、黄幡绰,还有乐师数十人,一起登上虹桥,越走越高,如入云中。不久就到了广陵。玄宗从空中俯瞰广陵当地的灯夕美景,当地出游的士女看到玄宗一行,都说:“仙人现于五色云中。”舞蹈而下拜。玄宗为之大悦,问叶法善:“此真广陵也?”叶法善说:“请敕乐官奏《霓裳羽衣》一曲,后可验矣。”玄宗就让乐师们合奏一曲,奏罢,玄宗想返回长安,瞬息之间,已到宫内。当时有人说这是叶法善的幻术,但过了数旬,广陵奏报:“正月十五日三更,有仙人乘彩云自西来,临孝感寺道场上,高数十丈。久之,又奏《霓裳羽衣》一曲,曲终西去。官僚士女,无不具瞻。”又说了许多恭维玄宗的话。玄宗览表大悦,这才相信叶法善导游广陵之事不假。按,据《旧唐书》本传,叶法善以开元八年(720)卒,则必不能以开元十八年(730)引导玄宗远游广陵,此盖与年方十一岁、尚未出嫁的杨贵妃随玄宗同登虹桥一样,同为创作者未考年月之误。又按,游广陵之事,《太平广记·神仙二十六·叶法善》引《集异记》《仙传拾遗》等书,有“开元初正月望日游西凉府”“自月宫还游潞州”二事,情节大纲略同,盖为一事之不同传说版本。

3燕投张说:投,投胎。张说(667-730),唐代大臣,曾三度出任宰相。据《开元天宝遗事》,张说的母亲梦见一只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于是怀孕生下张说。张说日后果然官至宰相,玉燕投胎,就是他将来贵显已极的征兆。按,张说多才能文,为盛唐之大手笔,其人专权贪贿,而竟能以功名终,故唐人为他颇造作了一些逸闻,除说他在孕育前即有玉燕之祥外,还借同时代宰相卢怀慎之口,说在地府有三十个熔炉日夜替张说鼓铸横财。究其用意,不外乎以先定之论,附会张说日后飞黄腾达、名利双收的事实,如此而已。

4凤集徐陵:集,停留。徐陵(507-583),南朝文学家。据《陈书·徐陵传》,徐陵的母亲臧氏梦见五色云化为凤凰,停留在自己左肩,不久就生下徐陵。当时有个宝志上人,是世间公认有道的奇僧。徐陵幼年时,家人带他去拜会宝志,宝志摸着徐陵的头顶说:“天上石麒麟也。”光宅惠云法师经常赞叹徐陵少年聪慧,说他就像颜回一样。徐陵八岁能写文章,十二岁通晓《庄子》《老子》的精义,成年之后,博涉史籍,且能言善辩,后来成为陈朝的名臣,也是当世文宗。

【译文】

罗公远导引唐玄宗游览月宫,玄宗见月宫乐舞,密记声调,返回后让乐师仿作《霓裳羽衣曲》;叶法善于正月十五之夜引唐玄宗登虹桥游广陵,从空中俯瞰广陵城的灯夕盛景,并在空中奏《霓裳羽衣》之曲。张说之母孕前梦见玉燕投怀,后来怀孕生下张说,官至宰相;徐陵出生前,其母梦见五色云化为凤凰停在左肩,后果然生下一个聪慧能文、通晓典籍的儿子。

献之书练1,夏竦题绫2。安石执拗3,味道模棱4。

【注释】

1献之书练:献之,即王献之(344-386),东晋官员、书法家。据《宋书·羊欣传》,羊欣少年时为人静默,不与人竞争,举止言笑颇为可观,泛览经籍,尤其擅长隶书。其父羊不疑曾任乌程(旧县名。今属浙江湖州)令,羊欣当时十二岁,王献之任吴兴太守,很欣赏这个少年。某次适逢夏季,王献之到乌程县的衙署来,看到羊欣正穿着新做的练裙午睡,于是在裙上写了几幅字才离开。羊欣本来就擅长书法,因为得到王献之的手迹作为模仿对象,从此有了更大的长进。

2夏竦(song)题绫: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据《东轩笔录》,夏竦参加制科考试,廷下有老宦者上前作揖,说:“吾阅人多矣,视贤良他日必贵。乞一诗记今日之事。”遂将一幅吴绫手巾铺在夏竦面前。夏竦欣然提笔写道:“帘内衮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动龙蛇。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之后果以高等登科。按,制科又称制举,是在进士、明经等常设科目之外的一种非常规考试,其名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政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茂才异等”“书判拔萃”等。国有大事时,根据皇帝的需求,下诏访求符合某一条件的人才(一般都是已经有官身的低级官员),召赴殿试,皇帝亲试策略,以三千字为限,从应试者中选出文辞、义理俱优者,赐制科出身,优先授予官职。两宋三百余年,应制科考试中选、见于史料者仅五十名(其中张方平两中制科,故实际中式者仅有四十九人)。夏竦以润州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主簿应景德四年(1007)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举,中第四次等(按,制举中式者分五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虚设,第三、第四等有时又分出第三次等、第四次等。景德四年制举中式者仅有陈绛、夏竦二人,皆列第四次等),授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军州事,时方二十二岁,故谓之“年少”。又按,《青箱杂记》亦载此事,云廷对后杨徽之向夏竦索诗,夏援笔作诗云:“殿上衮衣明日月,研中旌旆动龙蛇。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杨徽之赞叹不已,称为“将相器”。然据《宋史》本传,杨徽之卒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不及见夏竦应制举。《杂记》所记,盖得之传闻,未可视为实录。

3安石执拗:安石,即王安石(1021-1086),北宋大臣,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据《三朝名臣言行录·丞相温国司马文正公(即司马光)》引《日录》(按,即《温公日录》,可能与《温公日记》为一书。《直斋书录解题·传记》著录《温公日记》,云:“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宋神宗询问司马光外界对朝廷人事任命的反应,先问最近陈升之拜相,外界如何评论,又问:“王安石何如?”司马光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尔。”按,据《宋史·神宗纪二》,熙宁二年二月庚子,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冬十月丙申,曾公亮、陈升之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宋神宗与司马光论事,当在二年十月、十一月间,此时王安石已开始推行变法,故被守旧派斥为“奸邪”。又按,司马光与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但晚年之前私交极厚,《却扫编》曰:“王荆公(安石)、司马温公(光)、吕申公(公著)、黄门韩公维,仁宗时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终日,他人罕得预,时目为嘉祐四友。”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写信给吕公著,信中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苟有所得,转以上闻,不识晦叔以为如何?更不烦答以笔札,扆前力主张,则全仗晦叔也。”遂赠太傅,谥曰“文”。据此,司马光虽然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将他提拔任用的新党官员视为“谗佞”,但对这位旧友的“文章节义”还是肯定的。

4味道模棱:味道,即苏味道(648-705),唐代宰相。模棱,态度不明确。据《旧唐书·苏味道传》,苏味道于圣历(武则天年号。698-700)初年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位列宰相。他善于奏事,熟知台阁故事,但在相位时,不能启迪君王,一味圆滑,以苟容于世为目的。他曾经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他为“苏模棱”。按,《新唐书》本传云:“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故世号‘摸棱手’。”其意略同。

【译文】

王献之非常欣赏羊欣,曾到他家中,见羊欣在午睡,就在他穿的新制练裙上写了几幅字,羊欣得到王献之的手迹,从此书法大进;夏竦参加制科考试后,有老宦官以吴绫手巾向他求诗,夏竦欣然提笔,有“纵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的句子,是年果以高科登第。宋神宗与司马光谈论王安石,司马光认为外人抨击王安石奸邪是不对的,其人只是性情执拗而已;苏味道做宰相时,做事圆滑,以求自保,曾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有“苏模棱”的绰号。

韩仇良复1,汉纪备存2。存鲁端木3,救赵信陵4。

【注释】

1韩仇良复:良,即张良,西汉开国功臣。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亲张平,相釐王、悼惠王(按,《韩世家》作“韩桓惠王”)。张平于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卒,去世后二十年,秦灭韩,张良当时还年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亡之后,张良因为其祖其父历相韩王五世,故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想要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但没有成功。后来张良归附刘邦,为他出谋划策,破秦灭项。刘邦称帝后,命张良在齐地自择封邑三万户,张良辞让,愿以与刘邦初遇的留县(今江苏沛县南)为封,遂封留侯。此后张良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原(通‘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遂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托言修道,远离朝政。

2汉纪备存:汉纪,汉朝的统绪。备,即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存,保存,接续。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胜的儿子刘贞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来因酎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失侯,子孙就以涿县为家。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刘备最终占据了益州,被部属推为大司马、汉中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改元延康)十月,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有传言说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刘备为汉献帝发丧,谥为孝愍皇帝。此后群臣纷纷进言推戴,于是刘备于次年四月在成都武担山以南举行登基称帝的仪式,改元章武,此即蜀汉政权建立之始。在南宋以来讲究“正统”的儒家学者眼中,刘备称帝是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按,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典略》:“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则在曹魏方面的记载中,刘备是汉光武帝刘秀侄孙临邑侯刘复的后人,非中山靖王之后。

3存鲁端木:端木,即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齐国执政上卿田常将要作乱于齐,但担心国内其他强力大夫如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于是想要兴兵攻鲁。孔子听到消息之后,对弟子们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子张、子石先后请命,孔子不许。子贡继之请行,得到孔子的许可。此后,子贡先到齐国,抓住田常疑忌高、国、鲍、晏的心理,劝他移兵攻吴。田常被子贡说动,但担心伐吴师出无名。于是子贡赴吴,劝吴王夫差救鲁伐齐。夫差有意与中原诸侯争夺霸主地位,然而担心越国窥其后。子贡又往见越王勾践,劝越国表现出恭顺追随吴国的态度,并称自己愿意劝说晋国共攻吴国。此后,子贡果然往见晋君,宣称吴国将要伐齐,若战胜,一定会加兵于晋,鼓动晋国预先准备。此后,吴国北攻齐国,大破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挟大胜之威,与晋师战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为晋所败。越国趁机在后方突袭吴国,吴王仓促回师,与越国三战不胜,吴王身死国灭。越国在破吴之后三年,东向与中原诸侯会盟,获得霸主地位。子贡此次出使,借助对形势的把握,使当时的几个强大诸侯国在短时间内展开激烈争斗,最终通过挑动大国互相攻打、牵制的方式保全了鲁国。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4救赵信陵:信陵,即信陵君。据《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进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多次写信给魏王与信陵君求救。魏王使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秦王命使者警告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害怕,命人告诉晋鄙驻师邺城,不再进发,名为救赵,实则观望。平原君再三遣使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也多次向魏王请求发兵,但魏王畏秦,坚决不听信陵君的意见。信陵君无奈之下,采用门客侯嬴的计策,请受过信陵君大恩的魏王宠妃如姬从魏王卧室内盗取虎符,往夺晋鄙之军,并荐大力士朱亥同行。到邺城之后,晋鄙不愿交出兵权,朱亥锤杀晋鄙,信陵君遂夺取兵权,选师八万人,往救邯郸。秦军抵挡不住魏军,解围而去,赵国得以幸存。

【译文】

张良自以父祖为韩相,在韩亡之后,散尽家财寻求刺客,欲为韩报仇,但没有成功,后遇刘邦,为其出谋划策,灭秦朝,破项羽,成为西汉开国功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献帝让位给魏文帝曹丕之后,刘备为汉献帝发丧,接受群臣推戴,登基称帝,从形式上接续了汉朝的统绪。齐卿田常想要攻打鲁国,孔子遣子贡游说列国,挑动齐、晋、吴、越四国交战,鲁国从而得以幸存下来;秦国围攻赵都邯郸,魏王发兵救赵,半途停顿不前,信陵君用门客侯生之计,盗取兵符,夺取援军指挥权,进军邯郸,秦军解围而去,赵国遂转危为安。

邵雍识乱1,陵母知兴2。

【注释】

1邵雍识乱: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隐士、学者,旧传他擅长卜算,能知祸福休咎。据《邵氏闻见录》,邵雍通先天之学,但平时并不谈论人事禨祥之类事情。治平(宋英宗年号,1064-1067)年间,他与朋友在洛阳天津桥上散步,听到杜鹃叫,惨然不乐。朋友问他缘故,邵雍说:“洛阳旧无杜鹃,今始至,有所主。”朋友追问主何征兆,邵雍解释道:“不三五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矣!”又说:“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春秋》书‘六鹢退飞’‘鸜鹆来巢’,气使之也。自此南方草木皆可移,南方疾病瘴疟之类,北人皆苦之矣。”到熙宁初年,预言果然应验了。按,宋英宗时洛阳出现杜鹃,不过是北宋中期气候整体转暖的具体表现之一。但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引发了激烈的新旧党争,邵雍之子邵伯温站在旧党一边,故于所著《邵氏闻见录》中猛烈抨击王安石和新党,所谓津桥闻鹃预示南士为相,将导致天下多事(指新党更变旧法),以及北人将苦于南方瘴疟(指旧党士人在宋哲宗绍圣年间纷纷被流放岭南),恐怕都是借用邵雍名义事后编造的“预言”,故与后来之事若合符节。又按,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当政,以文字之过贬蔡确于新州,又开列新党干将名单,意欲借此加罪,导致两党之间的政争严重恶化为死斗,当时范纯仁即忧心忡忡地预言:“吾侪正恐亦不免耳。”据此而论,新党复位后将旧党远贬岭南,亦是旧党士人自家作俑而致。

2陵母知兴:陵母,王陵的母亲。王陵(?-前181),西汉开国功臣。据《史记·陈丞相世家》,王陵本是沛县的豪强,汉高祖刘邦为布衣时,曾以对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后来刘邦起兵于沛,攻入咸阳,王陵自己收聚了几千徒党,屯兵于南阳,没有跟着刘邦走。直到刘邦从汉中反攻项羽,王陵才率领所部从汉。项羽把他的母亲抓起来,扣押在军中,王陵的使者到项羽军中时,项羽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想要招降王陵。王母私下送别使者,对他说:“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于是伏剑自杀。项羽大怒,烹煮王母的尸体,以示追加刑罚。王陵从此下定决心,随着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安国侯。

【译文】

邵雍在洛阳天津桥听到杜鹃鸣叫,认为这预示南士为相,天下从此多事,所预测之事在其后几年都应验了;王陵的母亲被项羽扣押,王陵派使者到项羽军中,王母让使者转告王陵,要用心追随刘邦,并自杀以坚定王陵的信念。

十一尤

琴高赤鲤1,李耳青牛2。明皇羯鼓3,炀帝龙舟4。

【注释】

1琴高赤鲤:琴高,传说中的仙人。据《列仙传》,琴高曾因善于鼓琴之故,做过宋康王(战国时宋国的末代国君,前328-前286在位)的舍人。他平素行涓彭(按,指传说为仙人的古人涓子、彭祖,两人据说都以服食灵芝、白术之类仙药,获得数百岁的高寿)之术,游荡在冀州、涿郡一带二百多年。后来琴高向大家告别,说要进入涿水去取龙子,与诸弟子相约:“皆洁斋,待于水旁,设祠。”不久,果然骑着一条赤色的鲤鱼从水中出来,坐于祠中,每天都有上万人来围观他。过了一个多月,琴高又重新回到水里。道教徒认为,这就是道经中所说的“水解”,琴高借水化去,从此成仙了。

2李耳青牛:李耳,即老子,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始祖,后被尊为道教的教祖。据《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于殷商时期,因为“好养精气”得以长寿。他在周朝先后担任柱下史、守藏史,前后八十余年(一说二百余年)。后来老子看到周王室德行衰微,于是乘着青牛车离开周地,进入秦地。路过函关(按,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在关前专门等候迎接老子。关令尹喜知道老子是一位真人,强邀他著书,遂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可参看前“占风令尹”条)。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摐。”与《列仙传》所记不同。《史记·周本纪》云:“伯阳甫曰:‘周将亡矣。’”裴骃《集解》引唐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唐固,东汉末人,仕吴为尚书仆射,生平附见《三国志·吴书·阚泽传》。据此,则汉时已有将伯阳父和老子联系起来的说法。但伯阳父是西周宣王、幽王时期人,与孔子所师的老子在时代上相去甚远。除非真的认为伯阳父是不死的仙人,否则他与老子显然不可能是同一人。又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也记载了关令尹喜请老子著《道德经》之事,《列仙传》所载或即脱胎于《史记》。但《史记》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列仙传·关令尹》却说“(关令尹)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则在《史记》记载之外又有所增益了。

3明皇羯鼓:羯鼓,古代乐器的一种,其形两头宽,中间微细,横置于架上,演奏时以两杖击之。据说这种乐器是自西域传入的,故名羯鼓。据《羯鼓录》,唐明皇酷爱羯鼓、玉笛,认为这两种乐器是“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同时,由于他性情俊爽豪迈,所以很不喜欢弹琴,曾有人为他演奏琴曲,还没有弹完,唐玄宗就下令:“待诏出去!”把乐师赶走了,随后说:“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按,花奴是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玄宗长兄宁王李宪之子)的小名。李琎容貌出众,精通音律,极受玄宗宠爱,被赞为“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他演奏羯鼓的手段即从玄宗处学得。有一次李琎随玄宗出游,玄宗摘了一朵红槿花放在他戴的帽子上,花与帽子都很光滑,李琎随后打了一曲《舞山香》(鼓曲名),花居然没有从帽子上滑落,可见他演奏水平之高超。故玄宗在听到不合心意的琴曲后,要召李琎来演奏羯鼓,以期使耳音为之一清。

4炀帝龙舟:炀帝,即隋炀帝(569-618),隋朝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间滥用民力,又穷奢极欲,导致了隋朝灭亡。据《隋书·炀帝纪上》,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八月,炀帝乘龙舟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巡游,“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蔑”,船只首尾相接,整个船队长达二百里。大业七年(611),炀帝又乘龙舟从江都出发,沿通济渠行驶,抵达涿郡(今北京。按,通济渠是隋代大运河中的一段,自今河南荥阳出黄河,至今江苏盱眙入淮河。联通黄河与涿郡的是大运河永济渠段,而打通淮河与江都之间联系的则是山阳渎段,《隋书》盖以通济渠代指运河整体)。关于隋炀帝前往江都的龙舟船队,《资治通鉴·隋纪·炀皇帝上之上·大业元年》也有详细描述,“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此外还有随行人员所乘的,以及运输物资的各式船只数千艘,整个船队共用挽船夫八万余人,其规模之大,对于民力耗用之烈,由此可见一斑。故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既充分肯定了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历史作用,也抨击了他醉心享乐、虐用民力的过失。

【译文】

琴高对弟子说要进入涿水中去取龙子,入水后果然骑着赤色鲤鱼出来,后来又回到水中,被认为水解成仙了;李耳仕周为守藏史,感到周德已衰,于是乘着青牛车西行入秦,路过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的要求,著成了《道德经》。唐玄宗酷爱羯鼓和玉笛,不喜弹琴,曾赶走弹琴的乐师,让侄子李琎带羯鼓进来演奏,说是“解秽”;隋炀帝即位后,命臣下大造龙舟,乘船巡游,直抵江都,后又曾乘龙舟从江都到涿郡,船队规模极其盛大。

羲叔正夏1,宋玉悲秋2。才压元白3,气吞曹刘4。

【注释】

1羲叔正夏:羲叔,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帝尧时期的历法制定者之一。正,考定。据《尚书·尧典》,帝尧任命羲、和二氏制定历法,以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生产劳动,委派羲叔住到南方交趾之地,让他掌管夏令,在那里观察太阳向南移动之次第,以规定夏天应该从事的工作,并恭敬等待太阳的到来。按,《尧典》云:“(羲叔)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意即在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星宿‘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α星)出现在黄昏时的南中天(此据《尚书正义·尧典》引马融、郑玄说),观察者据此考定仲夏的到来。但对于“日永星火”这一天象所属年代的认定,至今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是公元前2200年前后(即所谓尧帝时代)的实际天象,有的学者认为是殷末周初的天象,还有学者认为这一天象要晚到战国时期,《尧典》的成书年代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

2宋玉悲秋:宋玉,战国时楚国人,文学家。据《史记·屈原列传》《汉书·艺文志》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辞赋家。屈原被流放后,宋玉写了《九辩》表达对屈原不公平遭遇的悲愤,其开篇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受《离骚》影响,《九辩》也是宋玉的自述伤情之作,其借秋景以抒悲情的手法,更被誉为“悲秋”之祖。

3才压元白:元白,元稹和白居易。据《唐摭言》,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27),杨於陵从东都留守任上入觐,其子杨嗣复时主礼部试,率门生在潼关迎候父亲,并在家中大宴宾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宴席上,宾客即席作诗,刑部侍郎杨汝士成诗最晚,但元稹和白居易看到后,都为之失色。其诗云:“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髙冥。文章旧价留鸳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当时疏傅虽云盛,讵有兹筵醉醁醽?”散席后,杨汝士回到家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按,杨诗用了孔鲤过庭,孔子教以学《诗》学《礼》,以及疏广、疏受致仕归乡,朝臣同乡为他们举办盛大宴会送行两个典故,前者以孔子、孔鲤父子喻杨於陵、杨嗣复父子,后者以疏广、疏受比杨於陵,以此日之宴比昔日之宴,又特别点出“桃李新阴”“再岁生徒”,以切合杨嗣复的身份,以及率门生以迎父的实事,故元、白读后都自愧不如。

4气吞曹刘:曹刘,曹植和刘桢(?-217),皆为东汉末期诗人。据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沈俭期、宋之问),言夺苏李(苏武、李陵),气吞曹刘(曹植、刘桢),掩颜谢(颜延之、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庾(徐陵、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可参看前“能诗杜甫”条。)所谓“气吞曹刘”,是指杜诗所蕴含的磅礴气势,直可压倒曹植、刘桢。后来这一典故也被用为赞誉人才思横溢、气势奔放之语。

【译文】

羲叔受帝尧委派,住到南方交趾之地,观察太阳移动的规律,以及夏至日星宿大火在南中天的出现情况,以确定仲夏的到来;宋玉写了《九辩》表达对屈原流放的悲愤,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被誉为“悲秋”之祖。杨於陵入觐,其子杨嗣复隆重迎接父亲,并举办盛大宴会,杨汝士当宴作诗,成诗虽晚,但元稹、白居易读到后都为之失色,杨汝士回家后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元稹在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大力称赞杜甫,认为其诗气势磅礴,能够胜过曹植、刘桢。

信擒梦泽1,翻徙交州2。曹参辅汉3,周勃安刘4。

【注释】

1信擒梦泽:信,即韩信。梦泽,即云梦泽,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古湖泊群,后消亡。据《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消灭项羽后,封韩信为楚王。汉高祖六年(前201),有人告被封为楚王的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命使者通知诸侯到陈地(今河南淮阳)集合,假称自己将到云梦巡游。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韩信前去迎接,刘邦当场将其擒获。韩信被缚后,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按,通‘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高祖说:“人告公反。”于是下令给韩信戴上桎梏,关押起来。但当把韩信押到雒阳之后,高祖又赦免了韩信,将他贬为淮阴侯。

2翻徙交州:翻,即虞翻,三国时期孙吴学者、官员。交州,古代政区名。大致相当于今天广东雷州半岛、广西钦州地区,越南中部、北部地区。据《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四·交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立交趾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以刺史张津、交趾太守士燮联名上书,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虞翻本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醉酒犯错。有一次,孙权与张昭谈及神仙,虞翻用手指着张昭说:“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孙权积怒已久,于是把虞翻流放到交州。虞翻在流放之地依然讲学不倦,门徒常有数百人,他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训诂、注释,都流传于世。过了十几年流放生活后,虞翻在交州去世,时年七十岁。孙权允许他归葬祖坟,妻儿也随之回到故里。

3曹参辅汉:曹参,西汉开国功臣。据《史记·曹相国世家》,汉惠帝二年(前193),相国萧何去世,惠帝召齐丞相曹参接替萧何为相。曹参继任相国后,完全遵照萧何定下的规章行事,不做改变。他从各郡国选择木讷不善言辞的忠厚吏人担任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下级僚属),而罢黜尚文法、求声名的吏员,自己则天天饮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员,以及相府的宾客看到曹参不治公事,往往来劝谏他,曹参以酒招待他们,见他们要说话,就继续劝酒,让他们喝到大醉,才放客人回去。当时曹参的儿子曹窋在惠帝身边任中大夫,惠帝对曹参的不务正业非常不满,让曹窋私下劝谏其父。曹参听到后,笞责曹窋二百下,说:“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事后,惠帝责问曹参为什么要打儿子,曹参免冠谢罪,问汉惠帝:“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惠帝回答:“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曹参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惠帝说:“君似不及也。”曹参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也不得不承认曹参说得有理,说:“善。君休矣!”。曹参就这样做了三年相国,百姓作歌说:“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后人据此总结出“萧规曹随”的成语,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4周勃安刘:周勃,西汉开国功臣。名将周亚夫之父。刘,即汉朝,汉朝皇帝姓刘,这里是以姓代指朝代。据《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病重,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高祖说:“曹参可。”吕后又问曹参的继任者,高祖回答道:“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再问王陵之后应该如何安排,高祖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又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惠帝六年(前189),设太尉官,以周勃为太尉。周勃做了十年太尉,吕后去世。此时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吕氏控制了汉朝的大权,想要危害刘氏。周勃身为太尉,不能进入军营;陈平身为丞相,不能管理政务。于是周勃与陈平共同谋划,终于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司马迁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周勃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译文】

刘邦假称到云梦游玩,召诸侯会于陈地,当场拘捕楚王韩信,事后将他降为淮阴侯;虞翻本性疏朗耿直,多次因酒醉而犯下过错,后被孙权流放到交州。曹参接替萧何为汉朝的相国,谨守萧何订立的规章制度,不肯妄作更变,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周勃被刘邦称赞为“安刘氏者必勃也”,自汉惠帝时起,任太尉十年,吕后去世后,吕氏宗族试图谋反,周勃联合陈平诛灭吕氏,迎立汉文帝,实现了汉高祖的预言。

太初日月1,季野春秋2。公超成市3,长孺为楼4。

【注释】

1太初日月:太初,即夏侯玄(209-254),字太初,三国时曹魏名士、官员。夏侯玄仪表出众,很有名士风度,据《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评价夏侯玄道:“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意即夏侯玄光彩照人,好像怀揣日月一样。又据同书,魏明帝曹睿曾命皇后的弟弟毛曾与夏侯玄同席而坐,旁观者说,两人同坐,如同“蒹葭倚玉树”。刘孝标注引《魏志》(按,即《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云:“玄为黄门侍郎,与毛曾并坐。玄甚耻之,曾说形于色。明帝恨之,左迁玄为羽林监。”按,“玄甚耻之,曾说形于色”,今本《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作“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皆可通。

2季野春秋:季野,即褚裒(303-350),东晋大臣、名士。据《晋书·外戚传》(略同),东晋初名士桓彝评价褚裒说:“季野有皮里春秋。”意即褚裒虽然表面上对人无所臧否,但内心对人对事是有所褒贬的。按,《世说新语·赏誉》亦载此语,作“褚季野皮里阳秋”。“阳秋”即“春秋”,因东晋简文帝母亲郑太后名春,故时人避讳,改“春”为“阳”。盖古人认为《春秋》蕴含微言大义,对人对事评论不仅严谨,而且常以一字隐寓褒贬,所以桓彝以《春秋》比褚裒。又按,周一良先生认为,《世说新语》与《晋书》对“皮里阳秋”的解释,都近乎望文生义,“皮里”即“活人”之意,“皮里阳秋”意即“活春秋”,并举《梁书·刘孝绰传附刘谅传》称刘谅为“皮裹晋书”(《南史》本传称“皮里晋书”)为例,见所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晋史札记》“任子春秋与皮里春秋”条,可参看。

3公超成市:公超,即张楷,字公超,东汉学者。据《后汉书·张霸传附张楷传》,张楷精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有上百人之多,甚至曾与其父往来的老儒都来向他求教。由于来客太多,所乘车马挤满了街巷,带来的随从都找不到地方歇脚。黄门(东汉宦官所任官职有小黄门、黄门令、黄门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等,后遂以“黄门”代指宦官)、贵戚之家遂在张家附近开设客舍,通过接待往来宾客牟利。张楷不喜欢他们这样,数次搬家躲避。后来司隶校尉(汉官名。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并监察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七郡,如一州刺史)举张楷为茂才,除授长陵(汉县名。属京兆,为汉高祖刘邦的陵邑,在今陕西咸阳)令,张楷不赴任,隐居于弘农山中,学者随之前往,张楷的住处很快又成了热闹的市集。后来华阴(汉县名。属弘农郡)山南就有了个地名叫“公超市”。

4长孺为楼:长孺,即孙长孺,唐代人。据苏颂《太子少傅致仕赠太子太保孙公墓志铭》,孙抃家族世代为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到他的七世祖孙朴时,徙居到长安,于晚唐武宗、宣宗之际,做了剑南西川节度使杜悰的掌书记(唐代节度使幕府僚属职名。负责撰写表章、书记、文檄,并掌号令、升黜之事)。孙朴之子孙长孺在西川做了彭山(今四川彭山)令,在任上去世。唐末时局混乱,孙家后人因而留居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彭山现为眉山市辖区),以聚书治产、教子弟亲田畴为事,眉州人称孙家为书楼孙氏。

【译文】

夏侯玄仪表堂堂,光彩照人,好像怀揣日月一样;褚裒平时不评论人,但心中自有分寸,被桓彝称为“皮里春秋”。张楷精通经学,前来求教的人众多,虽隐居在弘农山中,学者仍跟随而来,华阴山南因此有地名叫“公超市”;孙长孺家子弟世代好学,收集了很多书籍,时人称为书楼孙氏。

楚丘始壮1,田豫乞休2。向长损益3,韩愈斗牛4。

【注释】

1楚丘始壮:楚丘,即楚丘先生,战国时人。据《韩诗外传》,楚丘先生披着蓑衣,将草绳当做腰带,就这样去求见孟尝君田文。孟尝君问道:“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何以教文?”楚丘先生反驳道:“恶将使我老?恶将使我老?意者将使我投石超距乎?追车赴马乎?逐麋鹿搏虎豹乎?吾则死矣,何暇老哉?将使我深计远谋乎?役精神而决嫌疑乎?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吾乃始壮耳,何老之有!”孟尝君听后十分惭愧,身上出的汗一直流到脚跟,连声说道:“文过矣!文过矣!”按,《新序》亦载此事,文字略有不同,云“楚丘先生年七十”,与“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正可印证。

2田豫乞休:田豫(171-252),三国时曹魏官员。据《三国志·魏书·田豫传》,田豫从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振威将军、并州刺史任上内调,迁为卫尉(汉魏时期九卿之一,掌宫门宿卫),后因年老,屡次请求逊位。当时以太傅辅政的司马懿认为田豫身体强健,写信给他,劝他继续任职。田豫给司马懿写信说:“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他坚决宣称病重,于是被拜为太中大夫,仍食九卿的俸禄。

3向长损益:向长,字子平,东汉隐士。损益,《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体现了下与上、多与少的变化。《易传·杂卦》解释说:“损益,盛衰之始也。”据《后汉书·逸民列传》,向长性情中和,喜好《老子》《易经》。他家中贫困,没有供食之资,有好事之人送给他食物,他每次都只留下足以吃饱的部分,将多余的食物再还回去。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前来征辟他做官,向长坚决推辞,潜心隐居在家。有一次,向长读《易经》读到《损》《益》两卦时,叹息道:“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等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6),向家儿女嫁娶完毕,向长就不再管理家事,和朋友出游名山,不知所终。

4韩愈斗牛:斗牛,即斗宿和牛宿,中国古代星座名。按西方天文学的分区法,斗宿六星属人马座,牛宿六星属摩羯座。韩愈曾作《三星行》诗:“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意为当他出生时,月亮在斗宿星区,而斗宿之前是牛宿,之后是箕宿。按,《诗经·小雅·大东》云:“睆彼牵牛(牵牛,即牛宿),不以服箱。……维南有箕(即箕宿),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即斗宿,非北斗七星),不可以挹酒浆。”意在以数落星宿有名无实,讽刺周王朝统治者们高高在上,却不做实事。韩愈借用《大东》的意象,说斗宿、牛宿都不起作用,只有箕宿不断“簸扬”,播弄我的命运,这是他对出仕之后数遭贬谪的自嘲。又按,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磨蝎,即摩羯。据学界研究,黄道十二星座起源于古巴比伦,六世纪时随佛经传入中国,与我国传统的三垣二十八宿体系并存,成为我国古代星相学的一部分。苏轼在“乌台诗案”中遭贬黄州,故以生平多故的韩愈自拟。

【译文】

楚丘先生对孟尝君说自己年纪虽老,体力渐衰,但在深谋远虑方面还如同正当壮年一样;田豫官至卫尉后,累次请求辞职,他认为自己年过七十,如不退位,就好像到了深夜还在路上行走不停,是一种罪过。向长性情中和恬淡,读《易经》读到《损》《益》两卦,受到触动,自言“未知死何如生”,晚年果然离家去游览名山,不知所终;韩愈出生时,月亮正好在斗宿星区,与牛宿、箕宿相邻,韩愈认为自己命运多舛,好像箕宿在不断簸扬他一样。

琎除酿部1,玄拜隐侯2。公孙东阁3,庞统南州4。

【注释】

1琎除酿部:琎,即李琎,唐玄宗的侄子,封汝阳王,可参看前“明皇羯鼓”条。酿部,主管酿酒的部曹。按,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其余四人分四曹治事(一说成帝置尚书五曹),至东汉,设立三公曹(二人)、吏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一说二千石曹与客曹后来又重新整合划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共五曹六尚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皆设五尚书或六尚书,以主管之曹冠名。隋唐时期,在前代六曹尚书的基础上统一更改名号,置吏、民(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所谓“酿部”者,盖为文人笑谈,非实有其官。据《云仙杂记》引《醉仙图记》,汝阳王李琎嗜酒,以云梦泽的石头砌了一条泛春渠,用来装酒,又用金银制成龟和鱼的形状,放在渠中,任其浮沉,作为盛酒的器具,还自称“酿王兼曲部尚书”。按,曲,即酿酒的酒曲。又按,李琎为“饮中八仙”之一,杜甫《饮中八仙歌》云:“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其嗜酒可知,但《云仙杂记》所言自称“酿王”“曲部尚书”,恐怕难脱向壁虚造的嫌疑,可参看前“贾岛祭诗”条。《龙文鞭影》作者将“曲部”误为“酿部”,则又是“错中有错”了。

2玄拜隐侯:玄,即王玄,汉代隐士。据《芥隐笔记》,《河南志》引卢元明《侯山记》云:“汉有王玄者,隐于此山,景帝再征不屈,就其山封侯,因以为名。”唐人宋之问《侯山诗》中有“王玄拜隐侯”的句子。王安石《草堂怀古》诗云:“周颙宅作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波。他日隐侯身亦老,为寻陈迹到烟萝。”世人多认为“隐侯”是指沈约(沈约封建昌县侯,卒谥隐,见《梁书》本传),而不知王安石是用王玄的典故。按,《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五·伊阳县》引卢元明《嵩山记》云:“侯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卢元明《嵩山记》云:汉有王彦者隐于此,景帝累征不出,遂就而封侯,山因为名。后学道得成,至今指所住为王彦崖。”据此,则王玄一作王彦,不知孰是。又按,《新唐书·艺文志二·地理类》云:“卢鸺《嵩山记》一卷。”自注云:“天宝人。”《宋史·艺文志三·地理类》作“卢鸿《嵩岳记》一卷”,此盖即《太平寰宇记》所引之《嵩山记》,从内容上看,亦即《芥隐笔记》转引自《河南志》之《侯山记》,其名或当以《嵩山记》或《嵩岳记》为正。

3公孙东阁:公孙(前200-前121),即公孙弘,西汉大臣。据《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少时为狱吏,四十岁才开始学春秋杂说。汉武帝即位后,公孙弘年已六十,两次被征为博士,以“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受到汉武帝重用,到元朔(汉武帝年号,前128-前123)年间,从御史大夫迁为丞相。之前汉朝的丞相都以列侯充任,公孙弘起自布衣,本无侯爵,汉武帝特地封他为平津侯。自此之后,终西汉一代,拜相者若初无侯爵,即于拜相同时封侯,这是自公孙弘开端之后,逐渐形成的定例。当时汉武帝有志于功业,屡次征召贤良,公孙弘考虑到自己以贤良对策第一入仕,自平民起家,几年间就官至丞相、封侯,所以当上丞相之后,就将丞相府的东阁用于接待贤人,与他们一起谋划政事。自己只吃小米饭,菜肴中只有一道肉食,将所有俸禄都花费在故人和宾客的衣食上,到了家无余财的地步。然而他生性忌刻,对与他曾有过节的人,不管远近,表面虽与人为善,最终总是要报复的。主父偃被处死,董仲舒被贬到胶西,都与公孙弘有关。

4庞统南州: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期人,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南州,南方的州,东汉时以京都洛阳为地理上的坐标原点,故称长江流域的荆州、扬州为南州,相应地,凉州则被称为西州。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少年时质朴迟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司马徽清高雅正,号称有知人之明,庞统二十岁时去拜访他。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就站在树下与他说话,从白天一直谈论到入夜。司马徽惊异于庞统的才华,认为他“当为南州士之冠冕”,即荆州人士中的第一流人物。庞统的名声由此渐渐显著起来。按,从东汉晚期开始,品评人物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般是以在士林中有声望、为人所服的前辈名士的评价为定论,如郭泰评黄宪“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参看前“黄宪汪汪”条),即是一例。庞统以襄阳名士庞德公之侄,又深为德公所重,有“凤雏”之称(见《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犹须司马徽一语,才能洗脱“朴钝”之名,当时士林对于把握话语权的名士一语奖谕之看重,可见一斑。同传提到,庞统后来任南郡功曹时,品评士人偏向于鼓励,称赞往往言过其实,希望以此“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或许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一定关系。

【译文】

唐汝阳王李琎嗜酒,自称“酿王兼曲部尚书”;王玄隐居山中,不肯出来做官,汉景帝就以这座山封他为侯。公孙弘做了丞相后,开丞相府东阁接待贤才,与他们一起谋划政务,将俸禄都用于养赡故人宾客;庞统二十岁时去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就在树下与他交谈,一直谈到夜色降临,被司马徽评价为“南州士之冠冕”。

袁耽掷帽1,仁杰携裘2。子将月旦3,安国阳秋4。

【注释】

1袁耽掷帽:袁耽,东晋官员。据《世说新语·任诞》,桓温少时家贫,欠了很多赌债,债主催逼很急。桓温急切地想要改变局面,但没有办法。陈郡人袁耽俊迈多能,桓温希望他能替自己挽回损失,但当时袁耽正在服丧,按礼法不应参与博戏,桓温担心他不愿意,但也只能姑且尝试求助。袁耽听说后,立刻答应下来,换掉丧服,把丧服的帽子塞在怀里,随桓温去找债主再赌一场。当时袁耽在赌博方面已有声名,但债主不识其人,开场前还讥笑他:“汝故当不办作袁彦道邪?(你总不能像袁彦道一样吧?彦道,袁耽字。)”袁耽开赌后,一局就赌十万钱的重注,不久赢回了上百万。袁耽扔掉被称为“马”的棋子,大声叫喊,旁若无人,又从怀中取出帽子扔在地上,说:“汝竟识袁彦道不?”按,桓温、袁耽与债主赌博的方式,盖即魏晋至唐长期流行的樗蒲戏,一称“摴蒲”,其法用形如压扁杏仁的五枚骰子,一面涂黑,一面涂白,放入杯中摇晃掷出,以所得点数决定棋子“马”的行动。其掷出五子尽黑的称为“卢”,四黑一白的称为“雉”,两者合称为“贵彩”,掷出者可以连掷,或打对方的马,游戏者都希望获得这两种骰色,故后世以“呼卢喝雉”形容赌徒兴致正酣,亦泛指赌博行为。

2仁杰携裘:仁杰,即狄仁杰。据《太平广记·奇物》引《集异记》,南海郡(按,唐初已改南海郡为广州,此盖以郡号为称)献集翠裘(应是以翠鸟羽毛编织而成的衣服),武则天把它赐给宠臣张昌宗,让他陪自己玩双陆。正巧宰相狄仁杰前来奏事,武则天让狄仁杰坐下,与张昌宗比试双陆,狄仁杰谢恩,坐到棋局前面。武则天问狄仁杰:“卿二人赌何物?”狄仁杰回答:“争三筹,赌昌宗所衣毛裘。”武则天又问:““卿以何物为对?”狄仁杰指着自己所穿的紫絁袍说:“臣以此敌。”武则天笑着说:“卿未知,此裘价逾千金。卿之所指为不等矣。”狄仁杰起身反驳道:“臣此袍,乃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所衣,乃嬖幸宠遇之服。对臣此袍,臣犹怏怏。”武则天考虑到已经下过命令,就依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对局时,张昌宗被狄仁杰一番轻视,“心赧神沮,气势索寞”,连赌连败。狄仁杰当着武则天的面,直接脱下张昌宗的集翠裘,下拜谢恩而出,走到大明宫的光范门,随手就将此裘赐给了家奴。按,双陆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游戏,黑白两方各有称为“马”的椎形棋子十五枚,掷骰行棋,白马自右走到左,黑马自左走到右,以先走完的一方为胜,其戏在晚明时代尚较流行,至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失传,今故宫尚存有一套分别以青玉、碧玉制成的双陆棋子。

3子将月旦:子将,即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东汉名士。月旦,每月第一天。据《后汉书·许劭传》,许劭和堂兄许靖都有高名,喜欢评论同乡人物,每月都更换品题,重新作一次评价,其家乡汝南郡因而有“月旦评”的习俗。此后,“月旦”就成为评论人物的代名词。同传又载,曹操地位不高时,曾卑辞厚礼,请求许劭为他做个评价。许劭看不起他(按,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年轻时行迹又近乎游侠,盖因此为士林所轻),不肯为他品评,曹操于是找了个机会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评价道:“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后大悦而去。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郭颁《世语》云:“玄(桥玄,时任太尉)谓太祖(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此与庞统因得司马徽品题而知名,如出一辙。又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此与《后汉书》所记情节相似,而评价则大不相同。

4安国阳秋:安国,即孙盛。东晋史学家。阳秋,即《晋阳秋》,晋代史书名。记两晋史事,今佚。据《晋书·孙盛传》,孙盛好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史书。其中《晋阳秋》词直理壮,被称为“良史”。桓温看到该书,非常生气,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古地名,在今河南浚县,晋废帝太和四年(369),桓温率军五万北伐,在枋头与前燕军僵持近两月,粮尽撤退,途中先后被前燕、前秦军队突袭,战死者达三万人(一说四万人)之多\]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孙盛之子连忙下拜谢罪,表示愿意请父亲修改。孙盛当时虽已年老,但对子孙依然很严厉。这次得罪桓温,他的儿子们哭着叩头哀求孙盛修改著作,孙盛大怒拒绝,其子就私下对记载做了篡改。后来,孙盛自行重写了两部定本,寄给慕容儁(前燕的开国皇帝),以存其真。到太元(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年间,晋孝武帝博求异闻,从辽东获得了孙盛所写定本,以之与流行于东晋的《晋阳秋》版本相校,两者多有不同,于是就将两本都保存下来。按,桓温北伐前燕,兵败于枋头,时前燕主已为慕容儁之子慕容暐,故所谓孙盛寄《晋阳秋》定本于慕容儁之事,尚有可疑之处。

【译文】

袁耽不顾正在服丧,出面帮桓温赢回赌债,之后得意地把帽子扔在地上,问对方:“汝竟识袁彦道不?”狄仁杰在武则天面前,以所穿紫袍与张昌宗受武则天所赐集翠裘对赌,狄仁杰取胜后,带着集翠裘出宫,随手赐予家奴。许劭和堂兄许靖都喜欢评论同乡人物,他们每月重新评定一次,汝南郡因此有了“月旦评”的习俗;孙盛作《晋阳秋》,记载了桓温兵败于枋头之事,触怒桓温,书遭篡改,于是孙盛自己写成两部定本,寄到前燕保存,直到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才重新为东晋所获得。

德舆西掖1,庾亮南楼2。梁吟傀儡3,庄梦髑髅4。

【注释】

1德舆西掖:德舆,即权德舆(759-818),唐朝大臣。西掖,唐朝中书省在宫城的西面,故称中书省为西掖。据《旧唐书·权德舆传》,权德舆以唐德宗贞元十年(794)任起居舍人,同年兼知制诰。后转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又迁中书舍人,皆依旧知制诰。当时德宗亲自决断政事,对除授官职控制很严,凡任命朝臣,多是以皇帝下发御札的方式补官。权德舆刚任知制诰时,给事中有徐岱,中书舍人有高郢,任职数年之后,徐岱去世,高郢改知礼部贡举,只有权德舆入直宫省,经常数旬回不了一次家。权德舆曾上疏请求除授中书、门下两省官员(按,中书舍人属中书省,给事中属门下省),德宗说:“非不知卿之劳苦,禁掖清切,须得如卿者,所以久难其人。”权德舆在中书省任职八年,其间有几年的时间只有他一个人掌管起草诏令,非常辛苦。按,德宗朝是唐代官员选任制度转型的特殊时期,表现为朝官大量缺员,后人总结为“贞元中仕进道塞”,又说:“东省(门下省)数月闭门,南台(御史台)唯一御史。令狐楚为桂府白身判官,七八年奏官不下。(《南部新书》卷壬)”据《旧唐书·高郢传》,高郢在德宗朝任中书舍人亦达九年之久,可见这是当时朝官的常见状态。

2庾亮南楼:庾亮,东晋大臣。南楼,古代楼名。在今湖北鄂州。据《世说新语·容止》,庾亮镇武昌\[按,孙权改江夏郡鄂县(今湖北鄂州)为武昌县,并分江夏郡六县为武昌郡。今湖北省武汉市旧名武昌府,但市辖武昌区的旧称是江夏县,1912年始改名武昌县。在今鄂州的原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后又改鄂城县、鄂州市。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武昌”所指不同,故在此特别说明\]时,偶逢秋夜气佳景清,僚属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吟诗,刚到兴致高昂、音调遒劲之时,忽然听到楼梯上传来很响的脚步声,大家都觉得一定是庾亮。不久,庾亮带着十几个随从步行前来,殷浩等人想起身躲开,庾亮缓声说:“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于是坐在胡床上,与众人歌咏谈笑,直到聚会结束,大家都很高兴。后来王羲之东下回到建康(按,王羲之曾任庾亮的参军,渐迁长史,见《晋书》本传),与堂伯王导见面,对他说了庾亮与僚属在南楼聚会的事。王导听了后,说:“元规(庾亮字)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即认为庾亮当时放下了身段,风范必然有所减损。王羲之回答道:“唯丘壑独存。”盖言庾亮胸中仍有底蕴,虽自我抑降,与僚属谈谑,并未伤及旧有神韵。

3梁吟傀儡:梁:即梁锽。《文苑英华·音乐一·杂乐》载梁锽诗《窟磊子人》,云:“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窟磊子,即傀儡子、傀儡的异读,亦即木偶。按,《明皇杂录》云:“明皇在南内,耿耿不乐,每自吟太白《傀儡诗》曰:‘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则此诗一说为李白作。清人编《全唐诗》,卷三《明皇帝》、卷二百二《梁锽》下两收此诗,而未著录于李白名下。

4庄梦髑髅(dú lóu):庄,即庄子。髑髅,头骨。据《庄子·至乐》,庄子去楚国,路上看见一个空髑髅,庄子用马鞭敲着它问道:“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说完,把髑髅垫在头下当枕头,就在那里睡着了。夜间,庄子梦见髑髅来问他:“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回答:“然。”髑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问道:“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深皱着眉头,否定了庄子的假设,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译文】

权德舆在唐德宗朝任知制诰,在中书省任职八年,其中有数年独力负责起草诏命,深得德宗信任;庾亮出镇武昌时,于秋夜与僚属殷浩、王胡之等在武昌南楼谈笑,兴致颇深。梁鍠有《窟磊子人》一诗,借描写木偶艺人耍弄木偶的情态,感叹人生最终必将以寂寥收场,如同一梦;庄子在路边看到一个空空的头骨,用马鞭敲着它,提出了一串问题,后来枕着头骨当枕头睡去,却在梦中见到头骨开口对他说死后是非常快乐的。

孟称清发1,殷号风流2。见讥子敬3,犯忌杨修4。

【注释】

1孟称清发:孟,即孟浩然。清发,清明焕发。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孟浩然相貌淑清,风神散朗,品德高尚,文采斐然,尤其擅长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有一次在秘书省,正当雨后秋月初出的时节,孟浩然与著名文士们一起作诗。轮到孟浩然时,他作诗道:“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称叹其诗清绝,于是众人都为之停笔,不再继续作诗了。王士源为他作赞,写道:“导漾炳灵,实生楚英,浩然清发,亦自其名。”意即孟浩然的风貌清明焕发,与他的名字完全相符。

2殷号风流:殷,即殷浩(?-356),东晋大臣。风流,风采出众。据《晋书·殷浩传》记载:殷浩识度清远,弱冠时已负有盛名,尤其擅长玄言,为风流谈论者所推许敬仰。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称病不就职。后来曾任征西将军庾亮的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庾亮的弟弟任安西将军时,又请求以殷浩为司马。后来朝廷先后以殷浩为侍中、安西军司,都称病不到职,隐居在家族的墓园附近。后经褚裒推荐,殷浩被两次起用,皆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与当时主持朝政的琅邪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一起掌握朝政大权,但后因北伐失败,被免官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今浙江衢州)。殷浩去世之后,将要改葬(按,殷浩被流放三年后去世,可能当时葬于流放地信安,后来迁归祖墓,故曰‘改葬’),故吏顾悦之为他向朝廷上书诉冤,称殷浩“体德沉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希望朝廷恢复他的官职,获得允许。《晋书》编者房玄龄等评价殷浩,则云:“入处国钧,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戎律,唯闻蹙国丧师,是知风流异贞固之才,谈论非奇正之要。”可见晋人评价所谓“风流”,只就风采谈吐而论,并不着眼于治国用兵的实际才能。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评价以殷浩为代表的“永和人物”时所说:“他们一般的特征是嗜五石散,习南华言,浮华相扇,标榜为高。他们不知疲倦地谈有无,谈言意,谈才性,谈出处,虽然鸿篇巨著不多,但一语惊人,便成名誉。”可谓道破天机。

3见讥子敬:见讥,被讥讽。子敬,即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东晋官员、书法家,其父为王羲之。据《世说新语·方正》记载:王献之还是儿童时,看到父亲的几个门生(即官僚、大族家中的依附民、家仆,见前“卧床逸少”条)在玩樗蒱。王献之说:“南风不竞(将要失败)。”门生们轻视他只是个小孩子,遂讥笑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王献之便瞪着眼睛说:“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拂衣而去。按,《左传·襄公十八年》:“楚伐郑。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杜预注:“歌者吹律以咏入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楚在南而郑在北,故师旷认为“南风不竞”预示楚国将败,后世遂以“南风不竞”为失败的代名词。又,荀奉倩即荀粲,荀彧子,《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注引何劭《荀粲传》,称“粲简贵,不能与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时俊杰”,刘真长即刘惔,为东晋官员、名士,《晋书》本传云:“累迁丹阳尹,为政清整,门无杂宾。”《世说新语·赏誉》又说:“真长性至峭(按,即崖岸自高之意)。”可见二人都为人清高,不与他们眼中的俗人交往。王献之引此两人自比,意在表示后悔与门生这样的“俗人”说话。

4犯忌杨修:杨修(?-219),东汉末官员,曾在曹操幕府中任主簿。据《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曹植因有才能,被其父曹操另眼看待,而丁仪、丁廙、杨修为其羽翼,曹操多次考虑要以曹植为太子。后来曹植失宠,曹操担心自己去世后将有变数(指曹植与被立为继承人的曹丕对立),因杨修颇有才策,又是袁氏(指汝南袁氏,曹操早期的对手袁绍、袁术兄弟皆出自这一“四世三公”的名门)的外甥,于是找了个罪名将杨修诛杀。按,《任城陈萧王传》叙杨修被诛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命曹植统兵援樊城前,而裴松之注引《典略》云:“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两者所记不同,但都点出杨修是因为牵扯进曹氏继承人之争,为曹操所忌,遂遭非命。从常情考虑,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尚命曹植援樊城,曹植因临行醉酒,令曹操大感失望,才被最终放弃,则诛其羽翼如杨修者,当在此后。《典略》以为杨修被诛在曹操去世前百余日,推算当在二十四年九月间,似乎合理。

【译文】

孟浩然作诗清新雅致,为人也非常清高,王士源为他作赞,誉为“浩然清发,亦自其名”,认为他人如其名;殷浩见识高远,少年即善玄言,为当时风流谈论者所推尊,去世后,顾悦之为他上书,称他“风流雅胜,声盖当时”。王献之小时候见其父的门生玩樗蒲,在旁说了一句“南风不竞”,反遭门生讥讽,王献之拂衣而去;杨修与曹植关系密切,牵扯进曹操选择继承人的纷争之中,曹植失宠后,曹操认为杨修颇有才能,又是老对手汝南袁氏的外甥,于是将他定罪诛杀。

荀息累卵1,王基载舟2。沙鸥可狎3,蕉鹿难求4。

【注释】

1荀息累卵:荀息(?-651),晋国大夫。累,层叠。据《太平御览·人事部·谏诤六》引《说苑》,晋灵公造九层之台,花费千亿,却对左右侍从说:“敢有谏者斩。”荀息求见,晋灵公张弩持矢接见了他,问道:“子欲谏耶?”荀息答道:“不敢谏也。臣能累十二博棋,加九鸡子其上。”晋灵公让荀息演示,荀息正色屏气地表演,晋灵公看得大气都不敢出,不禁说:“危哉,危哉!”荀息曰:“是不危也,复有危于此者。”晋灵公表示想看看,荀息说:“九层之台三年不成,男不得耕,女不得织,国有空虚,邻国谋议,将欲兴兵,社稷亡灭,君欲何望?”晋灵公明白了荀息的意思,于是下令拆毁。按,荀息卒于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晋灵公则于前620年即位,此时荀息已去世三十一年了,其事不可信。《说苑》作为一部记录先秦至汉代遗闻轶事的杂记,其中常有人物时代、经历倒错的现象,此即其一。

2王基载舟:王基(190-261),三国时曹魏大臣。据《三国志·魏书·王基传》,魏明帝曹睿经常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百姓劳苦不堪。时任中书侍郎的王基上疏说:“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按,“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语见《孔子家语·五仪》,颜渊策东野子之御将败,事见《孔子家语·颜回》,文字略有不同。

3沙鸥可狎:沙鸥,指栖息在沙洲上的鸥科鸟类。狎,亲近。据《列子·黄帝》,有一个住在海滨的人,很喜欢沤鸟(按,“沤”通“鸥”,沤鸟即鸥鸟),每天早上都到海边与鸟群一起游戏,沤鸟飞来的不下百只。他的父亲说:“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第二天,此人再到海上去,沤鸟都只在他的头顶盘旋飞舞,不肯落下来了。《列子》在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最有道理的话是不说话,最好的作为是不刻意作为,如果存有机心地去做事,就显得浅薄了。

4蕉鹿难求:蕉鹿,柴草下盖着的鹿。蕉,通“樵”。据《列子·周穆王》,郑国有个打柴人,在野外打死一头鹿,怕人看到,于是把鹿藏到壕沟里,上面盖上柴草,但不久就忘了藏在哪儿,以为自己是做梦,就沿路念叨这件事。有人听到以后,照着他说的找到了鹿,回家后就对妻子说了。他的妻子很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问道:“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而藏鹿的人回家后做了个梦,梦见了藏鹿的地方,也梦见了找到鹿的人,于是拉着找到鹿的人去打官司,士师(按,春秋时期官职名。主管审判)说:“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若与争鹿。室人(按,指妻子)又谓梦仞(按,‘仞’通‘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随后,士师把这个案子上报给国君。国君说:“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于是向国相咨询意见。国相说:“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译文】

荀息以在十二个棋子上再累加九个鸡蛋做比喻向晋灵公进谏,希望他停止建造九层高台;王基以“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为喻,劝谏魏明帝曹睿不要再大兴土木。一人住在海滨,每天与海鸥一起玩,当他父亲让他抓一只回家时,海鸥就不肯落下来与他亲近了;郑人将打到的鹿掩藏在柴草下,事后找不到了,他以为是做梦,却有人按照他所说之处找到鹿,后来郑人又梦到藏鹿之处,以及得鹿之人,于是又因此诉讼,这头柴草下的鹿似真似幻,难以确认究竟是虚是实。

黄联池上1,杨咏楼头2。曹兵迅速3,李使迟留4。

【注释】

1黄联池上:黄,即黄鉴,北宋官员。池上,水池旁。《诗话总龟·幼敏门》引《李康靖(按,即李若谷,北宋初中期官员,卒谥康靖)闻见录》,黄鉴七岁时还不会说话,他的祖父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从风骨(按,这里指品性)之美来看,这孩子应该能使家门昌盛,不应该是个哑巴,于是每当看到什么景物,一定要向孙子说明它叫什么名字、是怎么一回事,以此来教育他,然而黄鉴始终都不开口。一天,祖父又对他说:“杨文公幼而不言,文公之父告之曰:‘后园梨落篱,神童知不知?’文公发声曰:‘不是风揺树,便是鹊惊枝。’汝风骨若此,何为不言?”黄鉴还是没有回应。后来,祖父带黄鉴到河边玩,对他说:“水马池中走。”黄鉴突然答道:“游鱼波上浮。”从此就会说话了。成年后,黄鉴进入馆阁(按,北宋称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为三馆,与秘阁合称馆阁,通常选拔文采出众的中低级官员任职,为储才之所)任职。按,黄鉴生平略见《宋史·文苑传四》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景祐元年八月》,知黄鉴以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参与修《三朝宝训》,未就而卒,此即《李康靖闻见录》所言之“任馆阁”。

2杨咏楼头:杨,即杨亿。据《宋朝事实类苑》,杨亿数岁时还不会说话。一天,家人带他到高楼上去,不小心碰到孩子的头,忽然就说话了。家人惊问:“汝既能言,能吟诗乎?”杨亿道:“能。”家人让他吟一首与楼有关的诗,杨亿遂吟诗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后来杨亿成为当世的文坛领袖。

3曹兵迅速:曹兵,曹操的军队。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荆州,恰逢荆州牧刘表去世,其子刘琮继位,派人向曹操请降。刘备当时屯驻于樊城,直到曹军抵达宛城才得知,于是率众离开樊城,前往江陵。曹操知道江陵有军事物资,怕刘备先占据那里,于是丢掉辎重,轻装上阵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已经过去,又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急速追击,一日一夜疾行三百余里,在当阳的长坂追上刘备。两军交战,刘备大败,不得不丢下妻子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曹操则俘获了刘备所部的大量人马、辎重。战后,刘备放弃占据江陵的计划,前往江夏和刘表长子刘琦会合。

4李使迟留:李使,使者李郃。据《后汉书·方术列传》,汉中太守惊异李郃有不为人知的才德(按,指李郃通五经,善《河》《洛》风星之学,参前“二使入蜀”条。此汉中太守即之前朝廷所遣二使之一),征辟李郃任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结婚,天下郡国都派人送礼,汉中太守也不能免俗。李郃进谏道:“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坚持要派遣使者,李郃无法劝阻,就请求派自己前往,太守答应了。李郃一路故意拖延时间,以观察可能出现的变数。走到扶风的时候,果然听到窦宪失势被遣回封国并自杀的消息,党羽也都被处死。当时凡与窦宪结交的人都被免职,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卷入此事。

【译文】

黄鉴七岁时还不会说话,祖父一直教他认识各种事物,一天在水池旁对他说“水马池中走”,黄鉴突然对出“游鱼波上浮”,从此就会说话了;杨亿数岁不能言语,某日在高楼上不小心碰了头,忽然就出声说话,还应家人的要求吟诗一首。曹操南征时,怕刘备抢先占据江陵,于是率领精锐骑兵,一天一夜疾驰三百多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并打败了刘备;李郃劝阻汉中太守不要给大将军窦宪送礼,太守不听,李郃于是请求自己前往,沿路故意拖延行程,走到半路,果然听到窦宪失势自杀的消息,汉中太守因此没有被牵连。

孔明流马1,田单火牛2。五侯奇膳3,九婢珍馐4。

【注释】

1孔明流马:孔明,即诸葛亮,字孔明。流马,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运输器械,现代学者对其形制有多种推测,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就是独轮手推车的前身。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234)春季,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全军从斜谷出击,用流马运输,屯兵于武功县的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按,在之前建兴九年(231)的北伐中,诸葛亮率蜀汉军队出祁山伐魏,则是以另一种叫做木牛的器械运输粮草。据同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所载《木牛流马法》,木牛每件可载一人一年的口粮,如由单人运作,一天可以走几十里地,多人同行,则日行二十里;流马每件有两个方形的盛物箱囊,每囊可盛米二斛三斗,按汉代军队日廪七至八升的规格,大约每一流马的承载量约为一人两月的食粮。建兴十二年北伐弃木牛而用流马,可能是因为自汉中经斜谷入关中,需要行经栈道,路途崎岖,故以装载力较弱,但较为灵活的流马承运。

2田单火牛:田单,战国时齐国名将。据《史记·田单列传》,燕国攻齐,齐国各城纷纷投降,只有莒、即墨两城仍然坚守。田单率宗族逃到即墨,即墨大夫与燕军交战败死,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军,继续守卫即墨。后来,田单离间了燕王与燕军统帅乐毅的关系,导致乐毅逃奔赵国,又用各种方式振奋守军士气,欺骗燕军,使其骄傲懈怠。随即,田单在城中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牛披上红色丝绸,画上五彩龙文,牛角上系着尖刀,牛尾系着在油里泡过的芦苇。等到半夜,田单命守军点燃芦苇,放牛出去袭击燕军,又派五千勇士跟在后面。“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田单的“火牛计”收到奇效,燕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败,替代乐毅的主帅骑劫败死。田单乘胜追击,一直将燕军逐至黄河之滨(即齐国被燕军侵攻前的北疆),齐国由此得以复国。

3五侯奇膳:五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五侯。据《西京杂记》,王氏五侯不和,宾客既入一人门下,就不允许到其他家去,只有娄护擅长舌辩,能够轮流就食于五侯之家,五侯争相向娄护赠送珍奇的食物,娄护把这些食物混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菜肴,时人称之为“五侯鲭(汉时将鱼和肉混合烹饪而成的杂烩称为鲭)”,视为奇味。又《语林》云:“娄护字君卿,历游五侯之门。每旦,五侯家各遗饷之,君卿口厌滋味,乃试合五侯所饷之鲭而食,甚美。世所谓‘五侯鲭’,君卿所致。”与《西京杂记》可互相补充。按,娄护,《汉书·游侠传》作“楼护”,云:“是时,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护尽入其门,咸得其欢心。……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言其见信用也。母死,送葬者致车二三千两,闾里歌之曰:‘五侯治丧楼君卿。’”而不记五侯鲭事。

4九婢(bì)珍馐:九婢,九个婢女。据《清异录》,唐朝丞相段文昌精通烹饪,他家的厨房名为“炼珍堂”,旅途中的庖厨名为“行珍馆”。家中有一位老婢女,号称“膳祖”,专门掌管烹饪技法,并负责教授其他婢女。四十年来前后换了一百多个女婢,只有九个人有资格继承食谱。段文昌自己编写《食经》五十章,当时称为“邹平公(段文昌封爵)食宪章”。

【译文】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从斜谷出兵,以流马运输粮草;田单用火牛计袭击燕军,获得大胜。娄护得到王氏五侯的信赖,五侯争相送来珍奇食物,楼护把它们混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菜肴,世称“五侯鲭”;段文昌擅长烹饪,家中有老婢女专管食谱,前后教授给其他一百多个婢女,只有九个人能学到传承食谱的地步。

光安耕钓1,方慕巢由2。适嵇命驾3,访戴操舟4。

【注释】

1光安耕钓:光,即严光,东汉著名隐士。安,安于。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少时有高名,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到光武帝即位之后,他改名换姓,隐身不见。光武帝思念其贤,派人按照形貌寻找他,后来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光武帝猜测此人大概是严光,于是遣使者用隆重的礼节前往聘请,往返三次,严光才随使者进京。到京都后,光武帝任命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不愿就职,远走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称他钓鱼的地方为严陵濑(按,严光字子陵,故名)。

2方慕巢由:方,即薛方,西汉隐士。巢由,巢父与许由,都是古代隐士,参前“巢父清高”条。据《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自成帝至王莽时的清名之士,有齐国薛方,字子容。薛方曾被征召,没有接受,后来王莽又以安车迎接薛方,薛方通过使者上表辞谢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王莽听了非常高兴,就不强迫薛方做官了。按,传说巢父、许由在箕山之下隐居,远离世务,后世遂以“箕山之节”代指隐士之节操。

3适嵇命驾:适,到某处去。嵇,嵇康。命驾,命人驾上车马。据《世说新语·简傲》,嵇康和吕安关系非常好,每当两人互相想念之时,往往“千里命驾”。吕安曾到嵇康家里去,嵇康不在,他的哥哥嵇喜出门迎接,吕安没有进门,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离开了。嵇喜不明其意,以为吕安夸奖自己是如同凤凰一样的贤才,非常高兴。其实吕安是讥刺嵇喜为“凡鸟”,即平庸之人。按,“凤”繁体写为“鳯”,里面是繁体的“鸟”字。

4访戴操舟:戴,即戴逵(?-395),东晋隐士。据《世说新语·任诞》,王徽之住在山阴时,有一天夜里下起大雪,王徽之半夜睡醒,打开屋门,命人取酒来饮,四处望去,一片皎然。于是王徽之起身踱步,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逵。当时戴逵在剡县隐居,王徽之就连夜乘上小船去看他。走了一宿,第二天早晨,王徽之到了戴逵家门前,却不再前进,转而返回。有人问他缘故,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严子陵安于耕钓,推掉老朋友光武帝的聘请与任命,前往富春山种地度日;王莽聘请薛方做官,薛方上表婉言谢绝,表中恭维王莽为尧舜,而以尧时的隐士巢父、许由自比,王莽很高兴,就放过了他。嵇康和吕安关系密切,一旦互相想念,虽远隔千里,也会驾起车马前去探望;王徽之在雪夜忽然想念戴逵,便连夜乘船去看他,到了戴家门口,兴致已尽,于是又不见戴逵而径直返回。

篆推史籀1,隶善钟繇2。邵瓜五色3,李橘千头4。

【注释】

1篆推史籀(zhòu):篆,篆书,这里指大篆,汉字的一种字体,据说起源于西周时期。史籀,传说是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是名字。《汉书·艺文志》著录“《史籀》十五篇”,自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说文解字序》亦云:“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大史,即太史。两者均认为大篆是周宣王的太史名籀者所造,所以本文说“篆推史籀”。按,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指出:“史籀”二字非人名,籀应训为读,推测《史籀篇》首句应为“太史籀书”,即“太史读书”之意,而取“史籀”二字为篇名;而《史籀篇》的成书年代也应在春秋战国时代,而非西周。此亦可备一说。

2隶善钟繇:隶,隶书,汉字字体之一。钟繇,三国时曹魏书法家、大臣。据《书断》卷上《隶书》云:“汉陈遵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为河南太守,善隶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创开隶书之善也。尔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又同书卷中分古来书家为“神、妙、能”三品,钟繇列于《神品》,其小传云:“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元常(按,钟繇字)隶、行入神,八分入妙。”

3邵瓜五色:邵,即邵平,又作召平,秦朝人,曾受封东陵侯。据《史记·萧相国世家》,秦朝灭亡后,东陵侯召平失爵成为平民,家境贫困,于是在长安城东以种瓜为业。其瓜非常美味,世人称之为“东陵瓜”。

4李橘千头:李,即李衡,三国时吴国官员。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李衡每当打算置办家产,其妻习氏总是不同意,后遂密遣奴客十人,在武陵郡龙阳县(今湖南汉寿)的汜洲上建起宅第,种甘橘(按,即柑橘)千株。临终时,李衡对儿子说:“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李衡去世后二十多天,儿子把父亲的遗言向母亲汇报了,其母说:“此当是种甘橘也。汝家失十户客来七八年,必汝父遣为宅。汝父恒称太史公言‘江陵千树橘,当封君家’。吾答曰:‘且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到吴末,柑橘成熟,李家每年能赚数千匹绢,家境逐渐殷实。盖李衡所谓“岁上一匹绢”,指的是一棵橘树每年产果的收益。由此,后来人们遂以“木奴”指称柑橘。

【译文】

传说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创造了大篆字体;钟繇擅长隶书,《书断》将他的隶书列入最高一级的神品。邵平本为秦之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世称东陵瓜;李衡瞒着妻子在龙阳县种柑橘千株,临终前告诉儿子家中有千头木奴,柑橘长成后,李家因此富裕起来。

芳留玉带1,琳卜金瓯2。孙阳识马3,丙吉问牛4。

【注释】

1芳留玉带:芳,即李春芳,明代大学士。据《尧山堂外纪》,李春芳年轻时在句曲山(按,即茅山,在今江苏句容)的崇明寺读书,写诗送给寺中僧人,云:“年年山寺听鸣钟,匹马长途忆远公。它日定须留玉带,题诗未许碧纱笼。”后来李春芳入阁为大学士,寺僧持诗到京师来,李春芳果然解下玉带赠给他。僧人携玉带回到寺里,建楼收藏,称为玉带楼。

2琳卜金瓯:琳,即崔琳,唐代官员。瓯,罐子。据《次柳氏旧闻》记载,唐玄宗擅长八分书,将任命宰相前,总是亲笔写下名字,放在案上。有一次,太子进见,玄宗用金瓯扣住所写的名字,问太子:“宰相名,汝庸能知之乎?即射中,赐若卮酒也。”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跪拜,答道:“非崔琳、卢从愿乎?”玄宗称是,拿起金瓯,并赐给太子一杯酒。当时崔琳、卢从愿都有足以做宰相的名望,玄宗屡次想要让他们为相,但是崔、卢两家宗族繁盛,依附他们的人很多,因此玄宗最终也没有任用二人。

3孙阳识马:孙阳,春秋时期的相马专家,后世称之为“伯乐”,或云曾为赵简子御者。据《战国策·楚策》,汗明见春申君,对春申君说:“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沉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东方朔《七谏》用其事,云:“骥踌躇于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王逸注云:“孙阳,伯乐姓名也。”《韩诗外传》亦云:“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可见孙阳善于识别千里马,是自先秦以来的共识。

4丙吉问牛:丙吉(?-前55),西汉大臣。据《汉书·丙吉传》,丙吉做丞相以后,出行路遇两群人斗殴,死伤者躺在路面上,丙吉径直从旁边过去,并不过问,掾史感到很奇怪。继续前行,丙吉又遇到有人赶着牛行走,牛喘得吐出舌头,丙吉反而停下车,命骑吏去问牛主:“逐牛行几里矣?”掾属们觉得丞相不问人死而问牛喘是不知轻重,丙吉说:“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众人于是佩服丙吉能识大体。

【译文】

李春芳年轻时在句容的崇明寺读书,曾赠诗给僧人,说“它日定须留玉带”,入内阁后,果然把玉带送给崇明寺;唐玄宗用金瓯扣住将要任命的宰相名字,考问太子,太子猜测可能是崔琳、卢从愿,玄宗称是,但终因崔、卢两家宗族强盛,没有任用。孙阳善于识马,据说在太行山上路遇拉不动盐车的千里马,下车为它哭泣;丙吉为相后出行,先遇斗殴,后遇牛喘,他不忧民死而为牛喘担心,是因为他认为牛如果在春季就热得发喘,是时令不正的表现,恐怕将有灾害,三公有调和阴阳的职责,应当为此忧心。

盖忘苏隙1,聂报严仇2。公艺百忍3,孙昉四休4。

【注释】

1盖忘苏隙:盖,即盖勋,东汉官员。苏,即苏正和,东汉人。据《后汉书·盖勋传》,盖勋做汉阳长史(汉阳,东汉至魏时期郡名。在今甘肃天水一带,治甘肃甘谷,凉州刺史平时亦驻节于此。汉代边郡置长史以代郡丞)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恣意贪横,凉州从事苏正和依法查办,将其定罪。凉州刺史梁鹄担心此案追查下来会导致作为武威太守靠山的贵戚怨恨自己,想要杀苏正和为自己免责,于是向盖勋咨询意见。盖勋和苏正和有仇,有人劝他借此机会报复,盖勋说:“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于是劝阻梁鹄,说:“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亨(‘亨’同‘烹’)之,将何用哉?”梁鹄听从了盖勋的意见。苏正和死里逃生,十分欣喜,前去感谢盖勋。盖勋闭门不见,说:“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还是像以前一样怨恨他。按,从《后汉书·盖勋传》的记载看,盖勋劝解梁鹄,出自公心,并未忘却与苏正和之间的仇隙,《龙文鞭影》谓之“忘隙”,不确。

2聂报严仇:聂,即聂政,战国时刺客。严,即严仲子,战国时人。据《史记·刺客列传》,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知道聂政是个勇者,就和他结交。聂政由于有老母在世,不肯向严仲子许诺。聂母去世后,聂政葬母服丧完毕,说:“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于是仗剑至韩,直入相府,于兵卫之中刺杀侠累,为严仲子报仇,又击杀侠累左右数十人,后自杀而死。

3公艺百忍:公艺,即张公艺,唐代人。据《旧唐书·孝友传》,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唐高宗封禅泰山时,路过郓州,亲自到他家中,问他怎么做到让宗族和睦的。张公艺让人拿来纸笔,在纸上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唐高宗很赞赏,赐给他缣帛百匹。按,后世姓氏各有堂号,张氏堂号为“百忍堂”,出典即在于此。

4孙昉四休:孙昉,字景初,北宋人。休,停止。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前有小序,云太医孙昉为士大夫发药,多不受谢,自号“四休居士”。黄庭坚问他的别号何所取义,孙昉答道:“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黄庭坚说:“此安乐法也。夫少欲者,不伐之家也,知足者,极乐之国也。”

【译文】

凉州刺史梁鹄欲杀得罪贵戚的从事苏正和,征询盖勋的意见,盖勋虽与苏正和有仇,此时却正言劝谏梁鹄,救了苏正和,事后苏正和去向盖勋道谢,盖勋拒而不见,依然怨恨他;聂政为替严仲子报仇,在母亲去世后,刺杀严仲子的仇敌韩相侠累,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唐代张公艺九代同居,家族和睦,唐高宗问其秘诀,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示意想要团结家族成员就必须要忍耐;北宋孙昉自号“四休居士”,向黄庭坚解释说:“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黄庭坚认为这正是求得安乐的法门。

钱塘驿邸1,燕子楼头2。

【注释】

1钱塘驿邸:钱塘,古县名。即今浙江杭州。驿邸,即驿站。据沈辽《任社娘传》,陶谷奉命出使吴越,其人素有不拘小节之名。吴越王知道他的为人,召来名妓任社娘,对她说:“若能为我蛊使者,我重赐汝。”任社娘答道:“此在使者何如。然我能得之,必假王宠臣,使我居客馆,然后可为也。”吴越王答应了她。于是任社娘诈称守门人的女儿,故作羞涩,通过偶遇和窥视诱惑陶谷。陶谷以为她真是驿家女子,占有了她,又要以金帛相赠。任社娘说:“我家贫,受使者金帛,是速我死。然我生平好歌,为我度曲为词,使我为好足矣。”陶谷遂赠以词,云:“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几夜眠,别神仙。琵琶拨断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第二天,吴越王又请陶谷饮宴,盛集歌妓,命任社娘出拜,陶谷熟视而笑,知道上了吴越王的当,但也并不介意。于是任社娘在宴前歌唱陶谷所作之词,宾主饮酒甚乐。事后,任社娘上前谢恩,吴越王大悦,以千金厚赐她。按,吴越国是五代时期南方的割据政权,立国于杭州,故云“钱塘驿邸”。此事又见郑文宝《南唐近事》,云陶谷出使南唐,倚仗自己是上国使者,轻视南唐。南唐名臣韩熙载以妓女秦弱兰伪作驿卒之女,在驿站做洒扫粗活。陶谷喜欢秦弱兰,与她有了私情,赠给她一首《风光好》(与前引词略同)。过了几日,南唐后主李煜宴请陶谷,命秦弱兰唱陶词劝酒,陶谷气焰大衰,即日启程北归。按,关于陶谷赠词一事,异说较多,如陶谷出使时的朝代是后周还是北宋,出使目的地是南唐还是吴越,所赠对象是任社娘还是秦弱兰,在南唐宴请陶谷的是中主李璟还是后主李煜,等等,均有不同记载,甚至如龙衮《江南野史》,又以此事属之于曹翰,不云系陶谷之事。元杂剧有谢善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即演绎陶谷秦弱兰事,以两人团圆为结尾,则又为此故事的另一变体了。

2燕子楼头:燕子楼,古楼名。在今江苏徐州。白居易诗有《燕子楼》三首,前有小序,云:“徐州故张尚书(即张愔,以检校工部尚书任武宁军节度使,镇徐州)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尽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按,张仲素作《燕子楼》诗,系以盼盼口吻描述张愔去世后的冷落生活,以及她对张愔的思念,故后人往往以为是盼盼所自作。如韦縠《才调集》即作此理解,又将张愔误认为其父张建封,将盼盼写成“张建封妾”。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亦有此失,且把白集中《感故张仆射诸妓》附会成白居易感盼盼之事而作,还增益了盼盼得诗后不食而死的情节。其实张建封与张愔虽相继以节度使镇徐州,但张建封以检校礼部尚书建节,在镇迁检校尚书右仆射,世称“张仆射”,张愔则以检校工部尚书建节,后以兵部尚书内召,故时人谓之“张尚书”。读白居易《燕子楼》云:“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可知他始终称张愔为“尚书”,而所感“张仆射诸妓”必非盼盼。又按,元明小说多谓盼盼姓关,不知何据。

【译文】

陶谷出使吴越,吴越王命名妓任社娘扮成驿站守门人之女,陶谷占有任社娘,并赠以一词,后来吴越王与陶谷饮宴,命任社娘唱陶词,陶谷才知道上了当;武宁节度使张愔有爱妓盼盼,于张愔去世后,坚决不嫁,留居燕子楼中十余年,曾任武宁从事的张仲素知其事,为作《燕子楼》诗三首,白居易和之,盼盼与燕子楼遂名垂千古。

十二侵

苏耽橘井1,董奉杏林2。汉宣续令3,夏禹惜阴4。

【注释】

1苏耽橘井:苏耽,又称苏仙公,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苏耽是汉文帝时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有仙术。某日有数十只白鹤飞来,化为十八九岁的少年,苏耽很恭敬地迎接他们,于是跪下对母亲说:“某受命当仙,被召有期,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即便拜辞。”母亲唏嘘不已,说:“汝去,使我如何存活?”苏耽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兼封一柜留之,有所阙乏,可以扣柜言之,所须当至,慎勿开也。”于是出门升天而去。第二年,果然发生了瘟疫,远近乡邻都来求苏母治疗,都是用井水和橘叶治好的。苏母生活中有所匮乏的时候,按苏耽所说去敲柜子,需要的东西就会出现。过了三年,苏母心中忍不住怀疑,打开查看,有两只白鹤从其中飞出来,之后再敲柜子就不再灵验了。按,《水经注·耒水注》引《桂阳列仙传》亦载此事,不过文字较为简略,可能是《神仙传》故事的源头。

2董奉杏林:董奉,字君异,三国时吴国术士。据《神仙传》,董奉有仙术,能让人起死回生,后隐居于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只让病人痊愈后在山上种杏树,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共得杏树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来杏子成熟了,他就在杏林中作一草仓,告诉人们:“欲买杏者,不须来报,径自取之。得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有人送谷少而取杏多,就有三四只老虎怒吼着追逐他,吓得他在逃跑过程中把杏掉了一地,到家再看剩下的杏,和交纳的稻谷多少一致。如果遇到有人偷杏,老虎就追到家里将其咬死,家人还杏谢罪后,偷杏的人就又复活了。董奉以每年卖杏得的谷子,赈救贫穷,供给行旅,每年花费三千斛,还能余下很多。按,后世以“杏林”为行医的代称。对医术高超的医生,世人往往以“杏林春满”颂之,即来源于董奉故事。

3汉宣续令:汉宣,指汉宣帝刘询(前91-前48),西汉第十位皇帝。续令,接续时令。据《汉书·魏相传》,魏相任丞相后,多次选取《易阴阳》和《明堂月令》里的章节上奏,说:“臣闻《易》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圣王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明王谨于尊天,慎于养人,故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时,节授民事。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遂,草木茂,鸟兽蕃,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则君尊民说,上下亡怨,政教不违,礼让可兴。夫风雨不时,则伤农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繇生也。臣愚以为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臣相伏念陛下恩泽甚厚,然而灾气未息,窃恐诏令有未合当时者也。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天下幸甚!”汉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按,魏相的建议,核心即我国传统的“顺时而动”思想,认为王者行事要顺应时令,自然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政事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来推行,所以要以“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分别按时令来推行政务,防止出现不合时令的政令,这样就能使阴阳调和、水旱不兴。

4夏禹惜阴:夏禹,即大禹。惜阴,珍惜光阴。《艺文类聚·帝王部一·帝夏禹》引《帝王世纪》云:“尧命以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涉勤,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手足胼胝。”这里是以“寸阴(日光下树影移动一寸)”形容时间很短。《晋书·陶侃传》也记载陶侃常对人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苏耽将要升天成仙前,对母亲说第二年天下会发生瘟疫,可用家中的井水和橘叶治疗,后来果然应验;董奉隐居山中时,为人治病不收钱,病人痊愈后让他们在山上种杏树,杏树成林后又以杏子换来稻谷赈济百姓。汉宣帝时,魏相上书,建议选明经通阴阳者四人,分别主管四时之令;夏禹受尧之命,接替父亲鲧继续治理洪水,号称“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成为后人眼中珍惜时光的典型。

蒙恬造笔1,太昊制琴2。敬微谢馈3,明善辞金4。

【注释】

1蒙恬造笔:蒙恬(?-前210),秦朝将领。《太平御览·文部二十一·笔》引《博物志》云:“蒙恬造笔。”又引崔豹《古今注》云:“牛亨问曰:‘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也,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羊毛为皮,所谓鹿毫竹管也,非谓古笔也。’”按,以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成果而言,出土过数支战国时期的毛笔,可见毛笔早在蒙恬之前就已发明。不过,睡虎地战国秦墓出土的毛笔,确实比年代更早的楚墓毛笔更接近今制,所以崔豹将“秦笔”和“古笔”分开来说,也未必没有道理。

2太昊制琴:太昊,或作太皞、太晧,古帝王名。通说太昊即伏羲氏。《汉书·古今人表》:“太昊帝宓羲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太昊,有天下号也。作网罟田渔以备犠牲,故曰宓羲氏。”伏羲被传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他有关。《初学记·乐部下·琴》引《琴操》曰:“伏牺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自注:“按:《世本》《说文》《桓谭新论》并云神农作琴。二说不同。”但《广雅·释乐》引《世本》云:“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商(按,即少宫、少商),……伏羲氏琴长七尺二寸,上有五弦。”则《世本》也是两说并存的。按,古代学者常将发明归之于圣王贤臣名下,而有些发明又是在不同地区、部族同时或先后出现的,所以有时一件物品会在文献中出现几个发明人。

3敬微谢馈:敬微,即宗测,字敬微,南朝隐士。谢,谢绝。据《南齐书·高逸传》,宗测年轻时好静而不张扬,不喜人间俗事。他对前人“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诚不能潜感地金,冥致江鲤,但当用天道,分地利。孰能食人厚禄,忧人重事乎?”后来,宗测多次辞去官府的征召,隐居庐山。鱼复侯萧子响(齐武帝之子)为江州刺史时,曾派人给宗测送去厚礼,宗测谢绝道:“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量腹而进松术,度形而衣薜萝,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萧子响又命人驾车去造访他,宗测避而不见。后来萧子响不告而来,宗测不得不接待他,也只是“巾褐对之,竟不交言”,萧子响只得很不高兴地回去了。

4明善辞金:明善,即元明善,元朝大臣。据《南村辍耕录》,元明善曾和某蒙古族大臣一起出使交趾(按,即越南,越南北部古为汉代交趾刺史部,后改交州,五代时期建立“大瞿越国”政权,逐渐成为独立国家,但我国史书有时仍以旧名相称),元明善担任副使。回国前,交趾国王赠送给使者们黄金,蒙古人正使接受了,元明善却坚决推辞。国王劝说道:“彼使臣已受矣,公独何为?”明善回答:“彼所以受者,安小国之心;我所以不受者,全大国之体。”国王听了,对元明善非常叹服。

【译文】

相传秦朝将领蒙恬以柘木为管,创制了秦笔;在古代文献中,将古琴的发明权归之于伏羲氏。宗测不慕荣利,谢绝了江州刺史萧子响馈赠的厚礼;元明善出使交趾,回国前交趾国王赠以黄金,元明善坚决不受。

睢阳嚼齿1,金藏披心2。固言柳汁3,玄德桑阴4。

【注释】

1睢阳嚼齿:睢阳,今河南商丘,此处指曾坚守睢阳的唐代官员张巡。据《旧唐书·忠义传下》,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在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做县令的张巡毅然起兵抗击叛军,后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守睢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部将尹子奇率精锐兵力十余万人,进攻睢阳,五月至七月间共攻城数十次,被张巡用计射伤一目。后再次率兵数万围睢阳,睢阳沦陷,张巡与许远被俘。尹子奇对张巡说:“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尹子奇命人用大刀撬开张巡的牙关,发现确实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张巡大骂道:“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尹子奇叹服其气节,想以礼遇软化张巡,手下有人说:“此人守义,必不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于是尹子奇下令将张巡杀害。

2金藏披心:安金藏,唐代太常寺的工人(按,指乐工,与现代的“工人”概念不同)。披,剖开,揭露。据《旧唐书·忠义传上》,唐睿宗载初年间(689-690),武则天行使皇帝职权,睿宗称为皇嗣。少府监裴匪躬、内侍范云仙都因私下拜谒皇嗣而被腰斩,从此公卿以下官员都不能会见皇嗣,只有安金藏等乐工能够在睿宗左右。当时有人诬告皇嗣谋反,武则天下令让酷吏来俊臣审讯此事。睿宗左右亲信不能忍受审讯之苦,都想认罪屈招,只有安金藏坚决不招供,对来俊臣大喊道:“公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随即拔刀自剖其胸,五脏六腑一起流出,流血满地,气绝仆地。武则天听闻后,令人把安金藏抬进宫中,派医生将他的五脏六腑都放回胸腹中,用桑白皮做线进行缝合,然后敷上药。过了一夜,安金藏才醒来。武则天亲自探望,叹道:“吾子不能自明,不如尔之忠也。”便命令来俊臣停止审讯,睿宗因此免除了灾难。

3固言柳汁:固言,即李固言。据《云仙杂记》引《三峰集》,李固言未及第前,有一次从一棵古柳树下经过,听到弹指声,固言问是谁,有声音回应说:“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无疑。果得蓝袍,当以枣糕祠我。”固言答应了,不久果然状元及第。按,唐代八品、九品官员衣青,故曰“得蓝袍”。

4玄德桑阴: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少年丧父,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他家东南角有一棵高五丈余的桑树,枝叶繁茂,远远看去好像车上的伞盖一样。过往者都以为此树长势非凡,此家当出贵人。刘备小时候经常与同宗族的小伙伴在桑树下游戏,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按,古代马车上设有圆形遮幔,以立柱支撑,名为车盖或伞盖;帝王所用的车盖以鸟羽连缀为饰,故云“羽葆”。刘备宣称要乘坐“羽葆盖车”,只是童稚之语,但后来他立国称帝,所以这一戏言也被看成幼年有壮志大略的象征。

【译文】

张巡守睢阳时,每次作战都瞪得眼眶裂开,牙都咬碎了,到兵败被俘时,口中只剩三五颗牙齿;武则天称制时,太常工人安金藏为了证明皇嗣睿宗并无谋反之意,拔刀剖心,睿宗得以免祸。相传李固言未中举前,从一棵古柳树下经过,柳树神说已经用柳汁染过他的衣服,预言他将会及第;刘备少时常在家里的一棵大桑树阴下游戏,对小伙伴说将来要坐上有像桑树繁茂枝叶般伞盖的车。

姜桂敦复1,松柏世林2。杜预《传》癖3,刘峻书淫4。

【注释】

1姜桂敦复:姜桂,生姜和肉桂,其性愈老愈辣,此处比喻人越老性格越坚强。晏敦复(1071-1141),南宋诗人、大臣。宰相晏殊之曾孙。据《宋史·晏敦复传》,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不屈于秦桧等人的权势,反对议和。绍兴八年(1138),金国派遣使者前来议和,要求南宋君臣拜接诏书。宋高宗认为此礼难行,下诏征询侍从、台谏的意见。晏敦复时任吏部侍郎,在侍从之列,上疏说:“金两遣使,直许讲和,非畏我而然,安知其非诱我也。且谓之屈己,则一事既屈,必以他事来屈我。今所遣使以诏谕为名,傥欲陛下易服拜受,又欲分廷抗礼,还可从乎?苟从其一二,则此后可以号令我,小有违异,即成衅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当时秦桧任宰相,力主“屈己和议”,派人暗中拉拢晏敦复,说:“公能曲从,两地(按,即两府,此指宰相之职)旦夕可至。”晏敦复答道:“吾终不为身计误国家,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晏敦复平素静默如不能言,但在朝中议论政事无所回避。宋高宗称赞他说:“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

2松柏世林:松柏,松树和柏树,用来形容坚强不屈的品格。世林,即宗承,字世林,东汉末期名士。据《世说新语·方正》,宗承与曹操年辈相当,因看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肯和曹操结交。等曹操做了司空,总揽朝政,询问宗承:“可以交未?”宗承回答说:“松柏之志犹存。”由于他的回答冒犯了曹操,遭到疏远,所以所任官职一直没有达到与名德相称的地步。但是,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是以晚辈的身份,在宗承的坐床下行跪拜礼,以此表示尊敬。

3杜预《传》癖: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曹魏名臣杜畿之孙,西晋大臣、名将、学者。据《世说新语·术解》“王武子善解马性”条刘孝标注引《语林》,王济(字武子)爱马,而且也很会相马,杜预说:“王武子有马癖,和长舆有钱癖。”晋武帝问杜预:“卿有何癖?”杜预回答:“臣有《左传》癖。”按,杜预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广泛收录汉儒对《左传》的解说,并附以己意,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刘峻书淫:刘峻(463-521),南朝学者、文学家。书淫,沉溺于书籍。淫,这里是浸淫、沉溺的意思。据《梁书·文学传下》(《南史·刘怀珍传附刘峻传》略同),刘峻八岁时被掳掠到北魏,好学而家贫,寄居于他人庑下,经常点着麻炬通宵苦读,有时昏睡,头发被烧了,惊醒以后继续读书。南齐武帝永明(483-493)年间,刘峻回到江南,自谓所见不博,于是想方设法寻求少见的古书,听说京师谁家有未见之书,总是去恳求借读,清河人崔慰祖称之为“书淫”。按,刘峻曾注《世说新语》,世称“刘孝标(刘峻字孝标)注”,引证书籍400余种,内容详实,为研究魏晋历史者所必读。

【译文】

晏敦复力主抗金,拒绝秦桧以入两府为诱惑,自称“姜桂之性,到老愈辣”,以示决不依附秦桧;宗承早年就不肯与曹操结交,等曹操总揽朝政后,欲与宗承为友,宗承仍自称“松柏之志犹存”。杜预对晋武帝自称“臣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刘峻少年时常通宵达旦苦读,回到江南后访寻异书,听说没见过的书,总要借来阅读,清河崔慰祖称之为“书淫”。

钟会窃剑1,不疑盗金2。桓伊弄笛3,子昂碎琴4。

【注释】

1钟会窃剑:钟会(225-264),曹魏官员,司马昭的重要谋臣。据《世说新语·巧艺》,钟会是济北公荀勖的堂舅,两人关系不和。荀勖有宝剑,价值百万,收藏在母亲钟夫人那里。钟会擅长书法,模仿荀勖的笔迹,向荀母要来宝剑,拿走就不奉还了。荀勖知道是钟会捣的鬼,就想法报复他。后来钟会兄弟建了一所价值千万的豪宅,精美非常,还没有搬进去住。荀勖擅长绘画,晚上偷偷潜入宅子,在门堂上画了钟会已故父亲钟繇的画像,衣冠相貌和生前一模一样,栩栩如生。钟氏兄弟进门看到画像,大为感伤哀痛,这所宅子就空置废弃了。

2不疑盗金:不疑,即直不疑,西汉大臣。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在汉文帝时做郎官(汉朝皇宫中的低级近侍官员,汉初以官员或富家子弟充任,推行察举制度后,郡国所举孝廉也例充郎官),同舍之人告假回家(按,汉代郎官需轮流在殿门当值,故非请假不能回家),临行前错拿了另一位室友的黄金。丢金子的人察觉后,怀疑是直不疑偷的,直不疑也不辩解,自己买了黄金抵偿。请假回家的人回来以后,把错带走的黄金还给失主,失主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获得了长者的名声。

3桓伊弄笛:桓伊(?-391),东晋官员,善音乐,尤工笛曲,为江左第一。据《世说新语·任诞》,王徽之将要离开京都建康,船还停在渚下。之前他听说桓伊善于吹笛,但两人素不相识。此时正巧桓伊从岸边经过,有人对王徽之说:“是桓子野。”王徽之便令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身居高位,平时也听过王徽之的名声,便下车,坐在胡床上,为王徽之吹奏三调。吹毕,桓伊便上车离去,与王徽之不交一言。

4子昂碎琴:子昂,即陈子昂,唐代文学家、诗人。据《唐诗纪事》引《独异记》,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当时东市有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传看,但无人买下,陈子昂当场如价购买。围观的人问他为什么要买,陈子昂说:“余善此乐。”众人问:“可得一闻乎!”陈子昂答道:“明日可集宣阳里。”第二天,陈子昂摆设宴席,将胡琴放在席前,餐毕捧着琴说:“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所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于是将琴举起来摔碎在地上,以文章遍赠来客,一天内就名动京师。按,《太平广记·贡举二》亦引《独异志》,文字较《唐诗纪事》更详,但“举而碎之”作“举而弃之”。

【译文】

钟会擅长书法,模仿外甥荀勖的笔迹,写信从荀母处要来价值百万的宝剑,荀勖报复钟会兄弟,在他家新宅门堂上画了钟繇的像,导致新宅空废;直不疑被同舍的郎官怀疑偷盗黄金,不加辩解,自己买了黄金抵偿,真相大白后,遂获得长者之称。王徽之将出京时,偶遇闻名而未相识的桓伊,请他为自己吹笛,桓伊于是下车,坐在胡床上吹笛三调,吹毕不交一言而去;陈子昂初入京时不为人知,以高价买胡琴吸引观者,约他们听琴,及至众人大集,陈子昂把琴摔碎,将自己所写文章赠给围观之人,一天之内就名动京师。

琴张礼意1,苏轼文心2。公权隐谏3,蕴古详箴4。

【注释】

1琴张礼意:琴张,传说中的先秦人物,有人认为即孔子弟子子张,或认为是孔子弟子,但非子张,莫衷一是。礼意,制礼的本意。据《庄子·大宗师》,子桑户、孟之反和子琴张三人结成莫逆之交。子桑户死后,孔子让子贡去帮着处理丧事,见琴张和孟之反弹着琴,相和而歌道:“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小步快走上前,恭敬地询问:“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两人相视而笑道:“是恶知礼意!”子贡回去告诉孔子,孔子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按,所谓“方之外”,就是“区域之外”的意思,引申为“世俗之外”,后世称僧道为“方外”,即从此典故而来。子贡觉得琴张和孟之反在朋友去世后弹琴不合礼法,而琴张和孟之反则认为子贡拘泥于礼法,不知制礼的本意。孔子对子贡解释琴张和孟之反的做法,认为他们是世外之人,不将死生先后放在心上,因此不能以世俗礼法约束。

2苏轼文心:文心,作文时的用心。据《春渚纪闻》,苏轼的文章雄视百世。曾经对刘景文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按,苏轼曾写过一篇书信体文论《与谢民师推官书》,也表达了类似的文学创作观点,在这篇文章中,苏轼称赞谢民师的诗文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恰恰也是苏轼自己的创作经验。

3公权隐谏:公权,即柳公权(778-865),唐代官员、书法家。隐谏,以隐晦的方式进谏。据《旧唐书·柳公权传》,唐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节度使掌书记之职入京奏事,唐穆宗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唐穆宗施政多有不当,问柳公权用笔如何能达到尽善的地步,柳公权回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改容,明白这是柳公权以用笔为谏。

4蕴古详箴(zhēn):蕴古,即张蕴古(?-631),唐代官员。箴,规劝、告诫,这里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带有警戒性质的短文。《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即让百官向周王进献箴言,按官职称为《某某箴》。据《旧唐书·张蕴古传》,张蕴古性聪敏,博涉书传,善于作文。唐太宗即位时,张蕴古曾奏进《大宝箴(“大宝”即帝王之位)》,这是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劝诫书,详细提出修身治国的注意事项,希望唐太宗做个有为的圣明君主。在文章中,他希望李世民“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摆正自己与天下国家的关系;修身方面,则希望李世民“勿内荒于色,勿外荒于禽,勿贵难得之货,勿听亡国之音”;在处事上,要“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唐太宗愉快地接纳了张蕴古的进谏,赐以束帛,并任命他为大理丞。

【译文】

子桑户、孟之反和子琴张三人是莫逆之交,子桑户死后,琴张和孟之反临尸而歌,子贡质疑他们的行为不合礼法,琴张和孟之反则反问“你真的懂礼意吗”;苏轼作文如行云流水,自称“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唐穆宗问柳公权写字如何用笔才能尽善,柳公权以“心正则笔正”作答,意在劝谏唐穆宗纠正不当的施政;唐太宗即位时,张蕴古曾奏《大宝箴》作为劝诫,详细提出皇帝修身治国的各种注意事项,希望唐太宗做个圣明君主。

广平作赋1,何逊行吟2。荆山泣玉3,梦穴唾金4。

【注释】

1广平作赋:广平,即宋璟(663-737),唐代大臣,曾任宰相,封广平郡公,世称宋广平。宋璟曾作《梅花赋》,有名于世,其中有“若夫琼英缀雪,绛萼着霜,俨如傅粉,是谓何郎。清香潜袭,疏蕊暗臭,又如窃香,是谓韩寿。冻雨晚湿,夙露朝滋,又如英皇,泣于九嶷。爱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来自姑射。烟晦晨昏,阴霾昼閟,又如通德,掩袖拥髻。狂飚卷沙,飘素摧柔,又如绿珠,轻身坠楼”这样清丽的句子。刘禹锡《献权舍人书》云:“昔宋广平之沉下僚也,苏公味道时为绣衣直指使者,广平投以《梅花赋》,苏盛称之,自是方列于闻人之目。”可知宋璟因此赋得到苏味道的推许。皮日休《桃花赋序》则云:“余尝慕宋广平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也。”这是说宋璟的为人与文章风格有很大差别。

2何逊行吟:何逊,南朝文人。据《记纂渊海·花卉部·梅花》引《梁书》云:“何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株,逊吟咏其下。后居洛,思梅,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逊对花徬徨终日。”所谓“行吟”,盖即“吟咏其下”之概括。然何逊传见《梁书·文学传上》,全无此语。葛立方《韵语阳秋》云:“老杜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传无扬州事,而逊集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早梅诗》云:‘免园摽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台观名尔。近时有妄人假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据此,可知《记纂渊海》所引何逊云云,盖出托名苏轼之《老杜事实》,所云出《梁书》者,应亦为《老杜事实》所标。编者不加核查,率尔照录,遂为人所愚弄。

3荆山泣玉:荆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韩非子》作“楚山”。一说“荆”“楚”本为同义词,秦国避始皇父子楚讳,改“楚”为“荆”,故“楚山”即“荆山”。据《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从楚山找到一块玉璞(玉的原石),先是献给楚厉王,厉王使玉匠相看。玉匠说:“石也。”厉王以为和氏欺骗他,刖(把脚砍掉)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后,和氏又以玉献给武王,武王使玉匠相看,玉匠又回答说:“石也。”武王以为卞和是骗子,刖其右足。之后楚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玉璞,在楚山之下痛哭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和氏:“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答道:“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于是使玉匠剖开玉璞,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4梦穴唾金:梦穴,传说中的洞穴名。据《太平广记·宝一》引《述异记》,南康雩都县(今江西于都)沿江三里处有地名梦口,旁边有一个洞穴,如同石室,上有山崖。有一人乘船从下游到雩都县里去,在离此崖几里的地方,搭载了一个穿黄衣、担着两笼黄瓜的乘客。黄衣人上船后要吃的,船主也给了他酒食。路过山崖时,船主想要吃黄瓜,乘客不给,在食盘上吐了一口唾沫,就径直登崖,进到石头里去了。船主开始对黄衣人的行为很生气,后来见他进了石头,才知道他不是一般人,拿过食器再看,唾沫都变成黄金了。

【译文】

唐代大臣宋璟曾作《梅花赋》,文辞清艳,为苏味道所赏识;何逊曾写有《早梅诗》,杜甫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后人遂造言何逊任扬州法曹时,经常在官署梅花下吟咏,离任后又请再任。楚人和氏将璞玉献给楚王,两遭刖刑,待楚文王即位后,他抱着璞玉在楚山之下哭了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命玉工剖璞,才确定里面确实是美玉;南康雩都有梦口,旁有山崖、石穴,有一个黄衣人搭船到这里,向面前的盘子里吐了一口唾沫,就登上山崖,进到石中去了,船主再看时,唾沫都变成了黄金。

孟嘉落帽1,宋玉披襟2。沫经三败3,获被七擒4。

【注释】

1孟嘉落帽:孟嘉,字万年,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之外祖父。据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嘉)传》,孟嘉少年即负有才名,后来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颇受器重。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山名,在今湖北江陵,今名八宝山)游览,幕府僚属都随同出行。当时参佐们都穿戎装,一阵风刮来,吹掉了孟嘉的帽子,孟嘉自己还没有察觉。桓温示意左右的人别告诉他,想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孟嘉依旧谈笑风生,浑然不觉。过了一阵,孟嘉去了厕所,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孙盛写了一篇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的文章,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看到嘲弄的文章,就要了一支笔作答,不加思索,文辞超卓,宾客都为之惊叹。孟嘉的才思敏捷,由此可见一斑。

2宋玉披襟:宋玉,战国晚期楚国文学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披襟,敞开衣襟。宋玉曾写有一篇《风赋》,赋中提到,楚襄王在兰台游玩,宋玉在旁边侍奉。恰遇一阵风刮过,楚王敞开衣襟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答道:“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楚王不解其意。宋玉说:“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乃得为大王之风也。”又对楚王说:“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宋玉所说的两种“风”,实际是当时社会贵族与平民的两种处境,贵族生活优越,故可以享受清凉的“雄风”,而平民百姓则只能雌伏于下,忍受令人“溷浊”的“雌风”。

3沫经三败:沫,即曹沫,春秋时鲁国人,一说即与鲁庄公论战之曹刿。据《史记·刺客列传》,曹沫凭勇力侍奉鲁庄公,为鲁将,与齐国交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献上遂邑(古地名。在今山东肥丘)向齐国求和。齐鲁约定在柯地(古地名。在今山东东阿、阳谷间)会盟,曹沫也随庄公参加会盟。在盟坛上,曹沫持匕首劫持齐桓公,桓公左右之人不敢轻举妄动,问他:“子将何欲?”曹沫说:“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于是曹沫扔掉匕首,走下盟坛,回到群臣的位置上,神色不变,辞令如故”。齐桓公事后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劝慰说:“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就将之前侵占的鲁国领土,包括曹沫三次战败失土在内,全部归还鲁国。事后,诸侯都赞扬桓公能守信,即使在被胁迫的情况下答应的条件也不会反悔。

4获被七擒:获,即孟获,三国时蜀汉人。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建兴三年(225)夏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进征益州(这里指益州郡,汉郡名。治今云南昆明,非作为刺史部的益州)。生擒南中叛军首领孟获,置于军中,问他:“我军如何?”孟获回答:“恨不相知,公易胜耳。”诸葛亮认为当前主要敌人是北方的曹魏政权,而南中好叛乱,应该让他们把所有诈术计谋都用出来,于是赦免孟获,让他回去集合军队再战。这样一共七次擒获孟获,七次赦免。到后来,孟获等人为之心服,夷(指南中少数民族)汉叛军也都想投降了。诸葛亮又问孟获,孟获回答道:“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此后诸葛亮收揽当地俊杰为官属,如孟获后来就官至御史中丞,又从当地征调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供军国之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征南中事甚简,仅言:“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叙述较详,盖即据《华阳国志》所述剪裁而成。

【译文】

孟嘉随桓温游龙山,席间被风吹落帽子,桓温让孙盛做文嘲弄他,孟嘉看到后,不假思索,直接提笔回复,在座者都为之叹服。楚襄王在兰台游玩,遇风刮过,楚王敞开衣襟,感叹风带来的舒畅,宋玉遂为楚王说“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曹沫为鲁将,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后两国在柯地会盟,曹沫持匕首劫持齐桓公,逼他归还了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诸葛亮征讨南中,七次擒获叛军首领孟获,七次将他释放,让他集合军队再战,后来孟获被打得心服口服,终于彻底顺从,诸葛亮遂收当地豪杰为官属,又从当地征发财物,以供军国之用。

易牙调味1,钟子聆音2。令狐冰语3,司马琴心4。

【注释】

1易牙调味:易牙,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一称雍巫(雍,官名。即雍人,主宰割烹饪之事;巫,应为易牙的本名)。调味,调和五味,代指烹饪。《左传·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左传》言雍巫(易牙)因进献食物,得到齐桓公的宠信,故世传易牙善于烹饪,《孟子·尽心上》说:“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也说:“孔子曰:‘淄、渑之合(按,传说淄水、渑水的水味各有不同)者,易牙尝而知之。’”可知在战国时期人的印象里,易牙已经是“知味”的代表。《管子》《韩非子》《史记·齐太公世家》等书记易牙杀子蒸之,以献桓公,得到他的宠信,其记载较为晚出,未必足信。又《论衡·谴告》云:“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或云此“狄牙”即“易牙”。《论衡》提到了狄牙具体的烹饪手法,可能是汉人对易牙故事的进一步完善。

2钟子聆音:钟子,即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据《吕氏春秋·本味》,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则善于欣赏。伯牙弹琴时意在高山,子期听了以后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弹琴时志在流水,子期听了以后说:“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于是就不再弹琴。

3令狐冰语:令狐,即令狐策,十六国时前凉人。冰语,在冰上说话。据《晋书·艺术传》,孝廉令狐策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说话,请索紞给他解梦。索紞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按,此《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句),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令狐策不信,说:“老夫耄矣,不为媒也。”不料,过了不久,敦煌太守田豹让令狐策给自己的儿子和本地人张公徵的女儿做媒,仲春二月,恰是冰融化的时节,两人成婚,梦兆就这样应验了。因有此典故,后来遂称媒人为“冰人”。

4司马琴心:司马,即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琴心,用琴来表达心声。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为梁孝王宾客,梁孝王去世后,相如回到故乡,家贫,生活没有着落。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为故交,邀请司马相如到临邛来。司马相如抵达临邛后,王吉天天拜访他,司马相如开始还见他,后来就托病不见,王吉却更显恭敬,以此为司马相如抬高身价。当地富人卓王孙听说县令有贵客,便请司马相如和王吉一起前来饮宴。宴席上,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弹琴,当时卓王孙有女卓文君新寡,而喜好音乐,“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司马相如雍容闲雅,气度不凡,卓文君从门中窥视,暗暗喜欢上了他。宴席结束后,相如又重赐卓文君的侍婢,向她转达心意。于是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译文】

易牙通过进献食物获得齐桓公的宠信,后人遂传说他善于调味,又说他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钟子期善于欣赏好友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弹琴时,或意在高山,或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听出其中真意。令狐策梦到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说话,索紞解梦说他将要给人做媒,后果然应验;司马相如以琴声赢得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一起私奔到成都。

灭明毁璧1,庞蕴投金2。左思三赋3,程颐四箴4。

【注释】

1灭明毁璧:灭明,即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的学生。据《博物志》,澹台灭明带着一枚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河伯想要这枚玉璧,就在河里掀起风浪,两条蛟夹着澹台灭明所在的船。澹台灭明左手持璧,右手提剑将蛟斩杀,蛟死波平。渡河之后,澹台灭明把玉璧投到河里,不想三次把玉璧扔下去,都又跳回到澹台灭明手里,澹台灭明于是把玉璧毁掉,自己离去,以示并非舍不得这枚玉璧才和蛟龙战斗。

2庞蕴投金:庞蕴,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唐代佛教徒。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据《南村辍耕录》,相传庞居士家财万贯,为之劳神,他曾考虑把这些家财送人,又担心他人也有自己这样的忧虑,后来想到“不如置诸无何有之乡”,于是把家资装到车上,沉到海里,以舍弃身外之物。最后举家修道,全家都得证果位(佛教名词。称修行得道之后获得的正果之位)。按,庞蕴是中唐人,生平略见《景德传灯录·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不言沉宝于海。至南宋时,禅宗史料始言其投家财于洞庭湖或湘水,如《禅宗颂古联珠通集》《释氏通鉴》之类。元杂剧有《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与《南村辍耕录》所记情节大体相似,而加以演绎,可见庞蕴投金、成道之事,在宋元时期是非常流行的故事。

3左思三赋:左思,西晋文学家。三赋,即《三都赋》,由《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组成。据《晋书·文苑传》,左思貌丑口讷,而辞藻壮丽。他在写完《齐都赋》后,想要就魏都洛阳、蜀都成都、吴都建业的题材写作《三都赋》。正好其妹左棻入宫,左家搬到京师,于是去拜见著作郎张载,向他咨访蜀地的情况(按,张载之父曾任蜀郡太守,张载曾从剑阁入蜀,探望父亲,故对蜀地了解较多)。此后左思构思十年,家中到处都放着笔纸,偶然想到一句,就立刻写下来,又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希望通过阅读国家藏书来补充知识。赋初成时,还未引起时人重视,后来经过皇甫谧、张载、刘逵、卫权等人的作注作序等,特别是大臣张华的极力推崇,感叹为“班(固)、张(衡)之流也”,才引得“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起初,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陆机来到洛阳,也想做同一题材的文章。听说左思已经在写,他抚掌而笑,并给弟弟陆云写信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等到左思写成《三都赋》,陆机看后甚为叹服,认为自己再写也不能超过他,于是就停笔了。

4程颐四箴:四箴,四篇箴言。按,孔子曾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程颐对此做进一步阐发,认为孔子提出的这四点是要亲身实践的,颜渊按这些话去做,所以成了圣人。因此,后代向圣人学习的人,都应将这四点谨记在心,于是作视箴、听箴、言箴、动箴以自警,后人称为“程子四箴”。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时,把这四箴都抄录在《颜子问仁章》注内,认为“程子之箴,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

【译文】

澹台灭明带着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河伯掀起风浪、派来蛟龙,威胁索要玉璧,澹台灭明斩蛟渡河后,三次把玉璧投进河中,都又跳回手里,澹台灭明于是把玉璧毁掉,以示自己并非舍不得玉璧;庞居士家资巨万,为之劳神,于是把家财都沉到海里,舍弃身外之物,后来全家都证得果位。左思用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经张华等人的推荐,豪贵之家纷纷抄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最初看不起左思,读过赋后也甚为叹服;孔子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程颐对此四句的内涵做进一步阐发,作视箴、听箴、言箴、动箴以自警,世称“程子四箴”。

十三覃

陶母截发1,姜后脱簪2。达摩面壁3,弥勒同龛4。

【注释】

1陶母截发:陶母,陶侃的母亲。据《世说新语·贤媛》,陶侃家很贫穷,同郡名士范逵被举为孝廉,投宿在陶侃家。当时冰雪数日不化,陶侃家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吃,而范逵带来的马和仆人都很多。母亲湛氏对陶侃说:“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于是将自己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顶假发卖掉,换了几斛米来招待客人。又将屋子的柱子削掉一半作为薪柴,将平时坐卧的草垫铡碎了喂马。范逵既赞叹陶母的才能,又对蒙受他家的厚意感到十分愧疚,北上洛阳后,便向羊晫、顾荣等人宣扬陶侃,使他大获美誉。按,同条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侃母既截发供客,闻者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进之于张夔,羊晫亦简之。后晫为十郡中正,举侃为鄱阳小中正,始得上品也。”张夔,据《晋阳秋》,时为庐江太守,召陶侃为郡吏。十郡中正,即江州大中正,西晋元康元年(291),割扬州、荆州十郡置江州,鄱阳郡属焉。晋制,每州以朝臣一人为大中正,主评议本地人士;州内各郡又各有小中正,大中正有推举小中正的权力。盖陶侃本籍鄱阳,吴亡后始迁庐江,故庐江太守可召其为吏,江州大中正亦可举之为小中正。

2姜后脱簪:姜后,周宣王的王后姜氏,齐侯的女儿。据《列女传·贤明传》,周宣王有一次起床晚了,姜后摘去首饰,在囚禁宫女的永巷待罪,让傅母(负责辅导贵族女性的老年女性)对宣王说:“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夫苟乐色,必好奢穷欲,乱之所兴也。原乱之兴,从婢子起。敢请婢子之罪。”宣王说:“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于是让姜后复位,从此早早上朝,很晚了才回宫,周朝因而中兴。

3达摩面壁:达摩,即菩提达摩,印度僧人,南北朝时来中国,是禅宗的创始人。《续高僧传·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云:“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据《祖堂集·福先招庆》,福先招庆和尚上堂说法,道:“达摩大师,梁普通八年(527,是年三月改元大通,故一般称为大通元年)到此土来,向少林寺里冷坐地,时人唤作壁观婆罗门,直得九年,方始得一人继续。”又《景德传灯录·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云:“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据此,“壁观”应该就是面壁坐禅之意。

4弥勒同龛:弥勒,佛教菩萨名。传说身在兜率天上,释迦牟尼预言他会在遥远的未来下生世间并成佛。龛,供佛的小阁子。褚遂良有《家侄帖》,是给一位交往甚密的僧人的信,信中写道:“家侄至,承法师道体安居,深以为慰耳。复闻久弃尘滓,与弥勒同龛,一食清斋,亦时禅诵,得果已来,将无退转也。奉别倏尔逾卅载,即日遂良须鬓尽白。兼复近岁之间,婴兹草土。燕雀之志,触绪生悲。且以即日蒙恩,驱使尽生报国,途路近止,无由束带,西眺于邑,悲罔更深,因侄还州,惨塞不次,孤子褚遂良顿首和南。”褚遂良以“与弥勒同龛”称颂僧人,一方面是对其戒行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当时民间弥勒信仰的繁盛。

【译文】

陶侃的母亲剪掉长发去换米,帮助陶侃招待本郡名士范逵,范逵承蒙厚意,为陶侃大力宣扬;周宣王有一日晚起,影响了上朝,王后姜氏就摘下首饰,自拘于永巷,请周宣王治她蛊惑君王的罪过,周宣王被王后激励,从此早早上朝,晚上才回宫,周朝大治。菩提达摩到北魏后,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时称“壁观婆罗门”。褚遂良夸赞僧人“与弥勒同龛”,坚守食斋诵经之戒,最终必然能够证果。

龙逄极谏1,王衍清谈2。青威漠北3,彬下江南4。

【注释】

1龙逄极谏:龙逄,即关龙逄,又作关龙逢,传说中夏朝末年的贤臣,因劝谏夏桀被处死。极谏,直言劝谏。据《韩诗外传》,夏桀建酒池,据说里面有酒糟堆成的丘陵,方圆十里,酒池可以让船只漂浮在上面,也能供三千人一起牛饮。关龙逄进谏道:“古人之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他站在那里,坚持不肯离开朝堂。夏桀听后非常愤怒,下令把关龙逄囚禁并处死。

2王衍清谈:王衍(256-311),西晋大臣、名士。清谈,曹魏后期何晏、王弼研究《老子》《庄子》《周易》中的哲理,谓之“玄学”,后辈文士在他们的基础上谈论义理,号称“谈玄”或“清谈”。这种谈论很快成为一种脱离现实的名士游戏,故后世将“清谈”作为“不切实际的谈论”的代名词。据《晋书·王衍传》,王衍仪表出众,风姿雅致,早年好论纵横之术,后来口不言世事,唯事清谈。他有才学、善辩论,又很聪明,经常自比子贡,因此声名极盛,为当世所倾倒。朝野人士翕然向风,把他看做当世的“龙门”,如同东汉晚期的李膺那样。后进之士跟着他谈《老》《庄》,仿效他的作风,逐渐就形成了矜高浮诞的风俗。后来西晋将亡的时候,王衍被石勒俘获,在将被处死前,对身边的人说:“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但已经悔之不及了。

3青威漠北:青,即卫青(?-前106),西汉名将。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历史上是匈奴人的活动中心。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卫青奉命与霍去病各将五万骑,分道击匈奴。汉朝降将赵信为单于谋划:“汉兵既度幕(‘幕’通‘漠’),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于是单于就将主力都放在漠北,让辎重在更靠北的后方屯驻。卫青带领军队出塞千余里,恰好见到单于的军队列阵,就利用武刚车(古代战车名,上有盖,可以用来运输兵员和物资,也可以让战士在车中对外射击)围成营寨,以五千骑前往攻击匈奴,匈奴以万骑迎击。打到日暮时分,刮起了大风,砂砾扑面而来,两军互相都看不清了。此时汉军以左右两翼的部队夹击匈奴,单于见汉军兵强马壮,不容易被突破,坚持不下去,便突围逃跑了。卫青带领汉军乘胜追击二百余里,俘获、斩首万余人,焚烧了匈奴的粮草,取得漠北之战的胜利。

4彬下江南:彬,即曹彬(931-999),北宋名将。据《涑水记闻》,宋太祖命曹彬征讨南唐。将要攻克金陵(即南唐首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的前夕,曹彬突然称病不处理公务,众将都来探望,曹彬说:“余之病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共发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众将许诺,一起焚香为誓,第二天,曹彬就声称病愈。等到攻克金陵,果然宋军不曾胡乱杀人。司马光著书时,离曹彬平定南唐已经将近百年,但曹氏子孙仍然贵盛,传承不绝。又据同书,曹彬平定江南归京,到阁门进状求见,自称“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时人都赞美他不自居功劳。

【译文】

夏桀造酒池、糟丘,大臣关龙逄劝谏不从,反而被杀;王衍引导了西晋一朝空谈玄理的风气,临死前自觉对西晋灭亡负有一定责任。卫青在漠北打败匈奴单于所率大军,单于逃跑,卫青斩首、俘获万余人,烧毁了匈奴的粮草;曹彬征讨南唐时,谎称生病,部将纷纷前来探望,曹彬趁机要求将领们集体立誓,保证破城后不乱杀人民。

遐福郭令1,上寿童参2。郗愔启箧3,殷羡投函4。

【注释】

1遐福郭令:遐福,广大而长远的福祉。郭令,即郭子仪(697—781),唐朝名将。据《太平广记》引《神仙感遇传》,郭子仪在七夕夜看见空中有一辆车,车中坐着一个美女,从天降下。子仪猜测这个女子是织女,于是跪拜祷告:“今七月七日,必是织女降临,愿赐长寿富贵。”女子笑着说:“大富贵,亦寿考。”说完就飞走了。后来郭子仪做了二十四年中书令,被封为汾阳郡王,儿子、女婿都是高官,麾下的将士也往往贵为王公。

2上寿童参:上寿,古代称百岁以上的人为上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童参,北宋人。苏轼文集中有名为《童珪父参年一百二岁可承务郎致仕》的敕稿,其文云:“敕童珪父参:古者天子巡守方岳之下,问百年者就见之,而绛县役老,赵武谪其舆尉(按,见前‘绛县老人’条)。今汝黄发鲐背(按,老年人有时头发会由白转黄,背上像鲐鱼一样长出黑斑,故云),以上寿闻,其可使与编户齿乎?往以忠孝,教而子孙。可。”按,明清类书多以童参授承务郎事在仁宗朝,如《万姓统谱》《尚友录》等均作此说。但从苏轼文集看,此稿编于《外制制敕》部分,而苏轼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除中书舍人(即所谓“外制”),寻迁翰林学士(宋人称为“内制”),可知此敕必作于该年。

3郗愔启箧:郗愔(313-384),东晋大臣。箧,箱匣之属。据《世说新语·伤逝》“郗嘉宾丧”条注引《中兴书》,郗超临死前,担心父亲郗愔悲伤过度,于是把一个匣子交给门生,说:“本欲焚此,恐官(按,晋宋时奴仆称主为官,如《南齐书·王敬则传》云宋后废帝死,萧道成等辅政大臣集会商议,王敬则拔白刃在床侧跳跃,曰:‘官应处分,谁敢作同异者!’此‘官’即指萧道成。这里盖为郗超从门生的角度称呼郗愔)年尊,必以伤愍为毙。我亡后,若大损眠食,则呈此箱。”郗愔见儿子去世,果然悲痛得生了病,门生就把匣子呈上,里面都是郗超为桓温私下谋划代晋的来往书信。郗愔忠于王室,看了信之后大怒,说:“小子死恨晚!”于是不再哀痛哭泣。

4殷羡投函:殷羡,东晋官员。函,信函。据《世说新语·任诞》,殷羡担任豫章太守,从京城建康出发前,很多在京城的豫章人都托他带信到家乡,共有百余封信。等殷羡走到石头城,他把这些信都扔到水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按,殷羡字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译文】

传说郭子仪在七月七日遇到织女从天降下,请求赐福,织女同意了,于是他不仅自己长寿,而且子孙的富贵福泽延续了好几代;童参因为寿高一百零二岁,被皇帝赐予了承务郎的官阶,相关敕书是苏轼撰写的。郗愔丧子之后,悲痛成疾,其子郗超生前预料到此事,让门生把自己与桓温往来的信件呈给父亲看,郗愔忠于王室,见书大怒,遂不再为儿子早逝而哀痛;殷羡出任豫章太守,京城的人托他带信去豫章,殷羡走到石头城,将信函都扔进了水中。

禹偁敏赡1,鲁直沉酣2。师徒布算3,姑妇手谈4。

【注释】

1禹偁敏赡:禹偁,即王禹偁(954-1001),宋代官员、文学家。敏赡,识见敏捷,善于表达。据《邵氏闻见录》,毕士安做济州从事时,听说王禹偁家以磨面为生,就让年方七八岁的王禹偁以“磨”为题作诗。王禹偁不假思索地吟诵道:“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以此表达自己的正直和乐观,以及希望毕士安加以援引。毕士安很是惊奇,就让他和儿子们一起学习。有一次,太守在宴席上出诗句说:“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的人都没有对上来,毕士安回家后,把这句诗写在屏风上。王禹偁见到后,接着诗句下面写道:“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叹息道:“经纶之才也。”于是让他穿上成人的衣冠,以“小友”相呼。及至毕士安拜相,王禹偁已经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了。按,毕士安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进士,开宝四年(971)为济州团练推官(即所谓从事),真宗景德元年(1004)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寻拜同平章事;王禹偁以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生,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登第,生平三知制诰,分别是端拱二年(989)至淳化二年(991)、淳化四年(993)至至道元年(995)、至道三年(997)至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此后贬知黄州、蕲州,咸平四年(1001)去世。据此,则毕士安为济州从事时,王禹偁已十八岁,非七八岁之幼童,又毕士安拜相时,王禹偁已去世三年,可知《邵氏闻见录》所载有误。

2鲁直沉酣:鲁直,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沉酣,即沉醉。黄庭坚《与宋子茂》云:“子飞、子均、子予,想数相见否?毎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对读书的爱好,由此可见一斑。

3师徒布算:师徒,指的是天台山僧人师徒。布算,布下算筹,陈列算式,推求计算。算筹,古时的计算工具。据《旧唐书·方伎传》,为了更好地推求大衍之数,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一行四处寻访老师。来到天台山国清寺的时候,他见到一座僧院门外有古松,门口有溪水,非常清幽。一行站在院门和内影壁之间,听里面的僧人排布算筹,对徒弟说:“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又移除一根算筹,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跟着这句话,小步快走进入院内,叩头请求向僧人学习,这时门口的溪水果然回头往西流去。

4姑妇手谈:姑妇,即婆媳,这里指王积薪在跟随唐玄宗逃避安史之乱时,路遇的婆婆和儿媳妇。王积薪,唐代棋手。手谈,下围棋。据《太平广记·伎巧二》引《集异记》,安史之乱爆发后,翰林待诏王积薪追随唐玄宗南下成都避难。蜀道狭窄,客舍都被高级官员住满了,王积薪无处可住,只能投宿于附近山中的寡妇人家,家中只有婆婆和儿媳妇二人。天色刚黑,这家人就关了门睡觉,让王积薪住在房檐下。夜里,王积薪听见婆婆对儿媳妇说:“良宵无以适兴,与子围棋一赌可乎?”王积薪很是惊异,因为晚上没有点蜡烛,婆媳两人又都不出屋,各自在房间里口述在棋盘的什么位置落子。最后婆婆说:“子已败矣,吾止胜九枰耳。”媳妇也甘心认输。第二天早晨,王积薪恭敬地向她们求教,婆婆让他布一局看,看了十几步,对儿媳妇说:“是子可教以常势耳。”于是儿媳妇就教给王积薪如何攻守,但讲得很简略。王积薪希望再讲得细一些,婆婆笑着说:“止此,亦无敌于人间矣。”王积薪诚心感谢后,和这对婆媳告别,走出十几步,再回头看,之前的房屋已经消失不见了。从此王积薪的棋艺无与伦比,但再布婆媳那天晚上的布局,总是无法复原出那天差九枰的胜利。

【译文】

王禹偁年少时就才思敏捷,应毕士安要求以“磨”为题材作诗,又对上了太守出的对联;黄庭坚热爱读书,一直沉浸在阅读经史书籍中,认为士大夫三天不读书就面目可憎。僧一行在天台山国清寺遇到通过算筹推算预言自己将要到访的师父,拜他为师,从此在推算历法上更加精准。王积薪在随唐玄宗逃难途中,遇到了棋艺精湛的婆媳二人,诚心向她们求教后,两人中的儿媳教了他一些招法,从此王积薪的棋艺天下无敌。

十四盐

风仪李揆1,骨相吕岩2。魏牟尺[3,裴度千缣4。

【注释】

1风仪李揆(kuí):风仪,风采仪表。李揆(711-784),唐代大臣。据《旧唐书·李揆传》,李揆风仪美妙,善于奏对,每次向皇帝奏事,都有“献可替否(指臣对君进献可行的计策,建议废止不可做的事)”之风范。唐肃宗赞赏他的仪表,曾经对李揆说:“卿门地、人物、文章,皆当代所推。”故时人称为“三绝”。又据《刘宾客嘉话录》,李揆晚年为宰相卢杞所忌,被委派出使吐蕃,到吐蕃后,吐蕃首领问他:“闻唐家有一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就说:“非也。他那个李揆,争肯到此。”又《刘宾客嘉话录》称李揆三绝为“门地第一,文学第一,官职第一”,与《旧唐书》本传不同。《新唐书》本传记三绝事沿袭《旧唐书》,而补入使蕃之事,则据《刘宾客嘉话录》。

2骨相吕岩:骨相,古人认为可以通过骨骼的一些外在表征(如额骨、颧骨的高低之类)看出人的命运。吕岩,即吕洞宾,本名岩,晚唐五代时期道士,《宋史·隐逸传上》谓之“关西逸人”,后世传为仙人,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据《万历续道藏》所收《吕祖志·真人本传》,吕岩还在襁褓之中时,高僧马祖见到他,说:“此儿骨相不凡,自是风尘表物(按,“表”作“外”解,“风尘外物”,即“俗世之外的人”,代指神仙隐逸之流)。他时遇庐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后来吕岩往游庐山,遇到神仙火龙真人,向他学习天遁剑法,之后就混迹俗世,卖墨于人间,自称纯阳子。唐懿宗咸通年间,吕岩又考中了进士,时年六十四岁。他在长安城的酒肆之中遇到钟离权,经过钟离权点化,决心拜其为师。钟离权反复考验他,吕岩都能够通过,于是得传修炼诀窍。盖马祖所谓“遇庐则居,见钟则扣”,即指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以及求师于钟离权两事。按,《真人本传》有云:“洞宾初游江淮,试灵剑,遂斩长蛟之害。隐显变化不一,迨今四百余年。”自传说中吕洞宾得道的晚唐时期后推四百年,应为元朝中期。而成书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吕岩传》,只言“后因游庐山遇异人,得长生诀”,无马祖相骨之事,但前后情节甚至文字却都颇为相似。从这一点看,《真人本传》可能是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吕岩传》增益而成。

3魏牟(móu)尺(xi):魏牟,又称魏公子牟,战国时期魏国学者。縰,古谓用以束发的布帛为。据《事类赋·服用部·冠》引桓子《新论》,魏牟拜见赵王,赵王正让一个工匠现场制冠,问魏牟如何治国,魏牟说:“大王诚能重国若此二尺,则国治且安。”赵王很不高兴地说:“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何也?”魏牟反驳道:“大王制冠,不使亲近,而必求良工者,非为其败而冠不成与?今治国不求良士,而任其私爱,此非轻国于二尺縰之效耶?”赵王无言以对。按,魏牟以制冠说赵王,其事始见于《战国策·赵策三》“建信君贵于赵”条,其说更详,但谓“二尺”为“尺帛”,可参看。

4裴(péi)度千缣(jiān):裴度(765-839),唐代大臣、政治家。缣,细密的绢帛。据《新唐书·韩愈传》附《皇甫湜传》,皇甫湜被裴度聘为东都留守府判官,裴度修福先寺,完工后,想请白居易写碑文。皇甫湜听说后,很生气地说:“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裴度婉言向他赔罪,于是皇甫湜向裴度求了一斗酒,喝到酣畅之时,提笔立就。裴度赠给他车马、缯彩作为谢礼,非常隆厚,皇甫湜却大怒道:“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常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裴度笑着说:“不羁之才也。”于是按他索要之数送上酬劳。按,本传盖据《唐阙史》所载改削而成。《唐阙史》记皇甫湜之辞云:“寄谢侍中,何相待之薄也!某之文,非常流之文也,曾与顾况为集序外,未尝造次许人。今者请制此碑,盖受恩深厚耳。其碑约三千字,一字三匹绢,更减五分钱不得。”本传为图简省,删削过当,反不如《唐阙史》记述清晰,当参看。又《唐阙史》谓皇甫湜为裴度聘为留守府从事,本传谓之“判官”,或别有所据。又按,本传云“近舍湜而远取居易”,据两《唐书》本传,裴度以大和八年(834)除东都留守,至开成二年(837)徙河东节度使,此时白居易退居东都,与皇甫湜同在一地,并无远近之别。检《唐阙史》云:“将致书于秘监白乐天,请为刻珉之词。”则知《唐阙史》误以此事为大和元年(827)白居易在长安任职时事(据两《唐书》之《白居易传》,白居易以大和元年召为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故皇甫湜怒裴度舍近在洛下之己身,远求在京任官之白居易。如此,其言始可解。故虽《唐阙史》记此事有时代之误,但欲了解此事始末,仍不可不参看其书,谨附识于此。

【译文】

李揆风仪美妙,善于应对,唐肃宗称赞他“门地、人物、文章,皆当代所推”,因此在当时有“三绝”之称;马祖见到还是婴儿时的吕岩,说从他的骨骼特征来看,将来必是世外之人,后来吕岩果从钟离权学道得仙。魏牟拜见赵王,赶上赵王让工匠制冠,魏牟以此劝谏赵王应任用贤才治国,爱惜国家应该像爱惜做冠帽的二尺一样;裴度任东都留守,请皇甫湜为福先寺作碑文,赠以厚礼,皇甫湜仍不满意,认为三千字的碑文,应该按照每字三匹缣的价格取酬,裴度如数以赠。

孺子磨镜1,麟士织帘2。华歆逃难3,叔子避嫌4。

【注释】

1孺子磨镜:孺子,即徐稺(zhì),东汉著名隐士。据《北堂书钞·服饰部五·镜》引《海内士品》(按,《太平御览·人事部四十四·道德》引《海内先贤行状》,略同),徐稺曾事(指侍奉,引申为投师求学)江夏黄琼,黄琼去世后,徐稺要去参加他的葬礼,但家贫没有路费,就自己带着磨镜器具,每到一处,就为人磨镜获取路费,这才顺利抵达江夏去拜祭黄琼。按,据《后汉纪·孝桓皇帝下·延熹二年》,徐稺少年时游学国中,江夏黄琼教授于家,徐稺曾向他学习经义。《海内士品》所云“徐孺子尝事江夏黄公”,即指此事。黄公,即黄琼,曾多次出任三公之职,故云然。又据《后汉书·徐稺传》,黄琼为太尉时,曾征辟徐稺,徐稺辞而不就,与《后汉纪》所云“琼后仕进,位至三司,稺绝不复交”相合。由此可知,徐稺与黄琼之间,既是弟子与老师的关系,也是故吏与府主的关系。东汉时期,师生之间、吏与府主(如郡县吏与守令、三公掾属与三公)之间,乃至被举者与举荐者之间,都有类似君臣的关系,故吏为旧君(过去的府主)行丧之例,多见于各类史料。故虽当黄琼显达后,徐稺既不与他交往,也拒绝他征辟,但在恩师、府主去世之后,仍要尽弟子、故吏之情,前往会葬。

2麟士织帘:麟士,即沈麟士(419-503),南朝隐士。据《南史·隐逸传下》,沈麟士幼年时就表现得聪敏灵秀,年方七岁,听叔父沈岳与宾客谈论玄理。宾客散去后,沈麟士复述叔父的话,无所遗失。沈岳抚其肩,说:“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成年之后,沈麟士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但由于家境贫困,沈麟士日常以织帘为生,经常一边手上织帘,一边口中诵书,手与口都不停息。同乡因此称他为织帘先生。

3华歆逃难:华歆(157-232),三国时曹魏大臣。据《世说新语·德行》,华歆与王朗乘船避难,有一人想要上船,华歆有些犹豫,王朗说:“幸尚宽,何为不可?”后来贼寇追上来,王朗想赶那个人下去。华歆说:“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于是依然带着那人一起逃难。当时的人以这件事判定华、王二人的高下。按,同条刘孝标注引华峤(华歆之孙)《谱叙》所记与此相类一事,但云“歆为下邽令,汉室方乱,乃与同志士郑太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云云,不言与王朗同行,亦不言乘船。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同条引程炎震云:“据华峤《谱叙》,是献帝在长安时事。王朗方从陶谦于徐州,不得同行也。”盖《世说新语》为传闻之辞,不得与华峤自作之《谱叙》争审,当以《谱叙》所言为是。

4叔子避嫌:叔子,即颜叔子,《毛诗故训传》引其事,称为“昔者”,而不言何时何地人,盖当时已不知其详。据《诗经·小雅·巷伯》毛《传》,颜叔子独自住在一间房屋里,隔壁家的寡妇也是独居一室。一天晚上,狂风暴雨猝至,邻家寡妇的房屋倒塌了,逃到颜叔子处躲避。颜叔子收留了她,但为了避嫌,让女子持烛照明,以示两人之间没有不明不白的关系。天还没有亮,烛已燃尽,颜叔子就从屋子上拆解柴木,让她继续保持照明状态,直到天明。到了后来,颜叔子还是认为自己没有做到充分避嫌。

【译文】

徐稺为黄琼奔丧,没有路费,便一路为人磨镜取酬,以此走到黄琼的家乡江夏,参加葬礼;沈麟士博览群书,成年后家贫,就一边织帘子维持生计,一边背诵经史,手口俱不停,乡里称为织帘先生。华歆与王朗一同乘船逃难,半途搭载一人,贼寇将要追上,王朗欲让搭载的人下船,华歆认为应当有始有终,就坚持带着那人一起逃亡;颜叔子与邻居寡妇各处一室,暴风雨之夜,寡妇房屋倒塌,投奔颜叔子,颜叔子就让寡妇手持蜡烛照明以避嫌,甚至从自家房屋上拆下木头来续上燃料,直到天亮,但事后还是觉得避嫌不够谨慎。

盗知李涉1,虏惧仲淹2。尾生岂信3,仲子非廉4。

【注释】

1盗知李涉:李涉,唐代官员、诗人。据《云溪友议》,李涉曾去九江探望在当地任刺史的弟弟,离开时船上只有书籍、柴米。船到皖口(皖水入江之口,在今安徽安庆)以西,遇到盗贼,盗贼的首领听说是李涉,就说:“若是李涉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涉就写了一首绝句赠他。盗贼首领送给李涉很多礼物,李涉不敢拒绝,且看其人似乎很有义气的样子,就与他相约在扬州的佛寺见面,想如陆机提拔戴渊一样荐举他(按,参前“戴渊西洛”条),但此后盗首毫无音信。后来番禺(今广东广州)举子李汇征过循州(隋至元州名。唐代循州即今惠州、梅州一带,治归善县,即今惠州),投宿韦氏田庄,与主人韦叟谈诗,韦叟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极赞赏李涉的诗篇。李汇征偶吟李涉赠给盗首之诗,韦叟闻之惆怅,才道出自己就是当年的盗首,并持酒酹地,复吟《赠豪客诗》云:“春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2虏惧仲淹:仲淹,即范仲淹。据孔平仲《谈苑》,宋仁宗宝元(1038-1040,宝元三年二月改元康定)年间,李元昊叛宋(按,指建立西夏政权),宋仁宗知道范仲淹才兼文武,起用范仲淹为延州帅(按,延州置帅司在庆历元年,此当指知延州、管勾鄜延路部署司事),日夜训练精兵。夏人听到这一消息后,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夏人称知州为“老子”,“大范”是指前任知延州的范雍。仁宗以四路诸招讨之职委之范仲淹、韩琦,一定要收复灵州(今宁夏吴忠)、夏州(今陕西靖边)、横山(今陕西横山)之地,宋夏边境有歌谣说:“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元昊听到之后很害怕,于是向宋称臣。按,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康定元年》,范仲淹因延州范雍兵败被起用在康定元年三月,非宝元中,虽宝元三年与康定元年同为一年,究不可不辨;且范仲淹于起用之初被任为知永兴军,后历陕西都转运使、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方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非径徙延州帅。

3尾生岂信:尾生,春秋时鲁国人,又称尾生高、微生高。据《庄子·盗跖》,尾生曾经与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按期到来,刚好遇到洪水暴发,尾生不肯离开,就抱着桥柱等待,最终被淹死了。按,《庄子》评价道:“尾生溺死,信之患也。”认为他的死是为信所累。但从儒家学说的角度来看,尾生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小信。如孔子称赞管仲“仁”,子贡以管仲未从公子纠而死,质疑孔子之说,孔子答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谅”与“信”同义,可见孔子反对所谓轻死守义的“匹夫匹妇之为谅”。尾生抱柱而死,盖亦匹夫匹妇之谅。

4仲子非廉:仲子,即陈仲子,一称於陵仲子。据《孟子·滕文公下》,匡章向孟子称道陈仲子,认为他确实是廉洁之士。孟子回答道:“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又说:“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按,孟子批评陈仲子,在于他认为兄长的俸禄“不义”,因而与母、兄分离,不愿分润其兄的俸禄。但如果从这种观点出发,扩而充之,仲子自己所住的房屋、所吃的粮食,也没法确定是义者还是不义者所生产的,但他却住着房子,吃着粮食,并不以为有问题。所以孟子说,只有像蚯蚓一样“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不与社会发生任何联系,才能实现仲子希望的那种廉洁。仲子既然自己都做不到,按他的标准来说,显然算不上廉洁了。

【译文】

李涉在皖口遇盗,盗贼首领没有掳掠他的财产,反而向他求诗,李涉就作诗赠他,并希望能导引他为国效力,但最终没能实现;李元昊叛宋,范仲淹被起用为延州帅臣,日夜训练精兵,时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元昊害怕,遂向宋称臣。尾生与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未来,大水暴至,尾生溺死,《庄子》认为他为信所累,实则按儒家观点只能算是小信,不值得提倡;陈仲子认为兄长的俸禄来源不义,不愿从中分润,被匡章称为廉士,但孟子认为只有像蚯蚓一样,才能实现陈仲子理想中的廉洁,仲子自己也达不到,因此不能算是廉洁。

由餐藜藿1,鬲贩鱼盐2。五湖范蠡3,三径陶潜4。

【注释】

1由餐藜藿(huò):由,即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孔子弟子。藜藿,藜和藿都是野菜,这里指粗劣的饭菜。据《孔子家语·致思》,子路对孔子说:“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从话语中流露出对父母的深切追思。孔子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按,《说苑·建本》亦记此事,文字略同,但无文末孔子之语,而是将全文的核心思想总结为“故曰: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也”,重复了子路的话,似乎是为儒者不择出处的做法辩护。

2鬲(gé)贩鱼盐:鬲,即胶鬲,殷商末期贤臣。《孟子·告子下》云:“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盖未仕前曾为贩运鱼盐之商人。孙奭《孟子注疏》本章注云:“胶鬲遭乱,鬻贩鱼盐,文王举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沿其说。但检核早期文献,皆不言文王举胶鬲,不知孙、朱何所据而云然。按,《国语·晋语一》“献公卜伐骊戎”条云:“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韦昭注:“胶鬲,殷贤臣也。自殷适周,佐武王以亡殷也。”又《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云:“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似胶鬲于牧野之战时尚未去殷适周。又同书《季冬纪·诚廉》云:“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则似言周武王使周公联络胶鬲,许之以利而谋殷。故亦有现代学者认为胶鬲实为周在殷之间谍者。

3五湖范蠡(lí):五湖,一说即太湖,一说是太湖及周边支脉或湖湾的合称。范蠡,春秋时越国政治家,曾帮助越王勾践击败吴国,后辞去,据说改名为陶朱公,成为当时的富商。据《国语·越语下》,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回国走到五湖时,范蠡向越王告辞说:“君王勉之,臣不复入于越国矣。”越王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范蠡说:“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越王不许,并且说:“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按,意为将失国流亡)。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坦然拒绝,说:“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于是乘着轻舟进入五湖,不知到哪里去了。越王于是命工匠用良金(按,即铜)铸范蠡像,命大夫每十天朝拜一次,并将环绕会稽山的三百里地封给范蠡,发誓说:“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4三径陶潜:三径,门前的三条小路。据《三辅决录》,汉代蒋诩辞官隐居在杜陵,闭门不出,在自己屋子周围种了一圈竹林,只留下三条小路方便自己的友人来访问,后来就引申为隐士居住的地方。据《归去来辞》,陶潜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大意是说辞官回到家中,看到门前的小路已经荒废,但所栽种的松树和菊花还都一如往日。可参看前“陶怡松菊”条。

【译文】

子路因为家贫,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而从很远的地方背米回来给父母吃;胶鬲以贩卖鱼盐为生,却因有才能获得举用。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向越王告辞,不顾挽留,乘轻舟进入五湖,不知所踪;陶潜作《归去来辞》,内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形容出仕后自家田园荒芜的景象。

徐邈通介1,崔郾宽严2。易操守剑3,归罪遗缣4。

【注释】

1徐邈通介:徐邈(171-249),三国时曹魏大臣。通,通达。介,清直。据《三国志·魏书·徐邈传》,有人问卢钦:“徐公当武帝(按,即曹操)之时,人以为通,自在凉州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卢钦回答道:“往者毛孝先(按,即毛玠)、崔季珪(按,即崔琰)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为通。比来天下奢靡,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无常,而徐公之有常也。”按,同书《毛玠传》云:“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此盖即卢钦所云之“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徐邈不趋时好,自行其是,故被时人视为通达不拘。

2崔郾(yǎn)宽严:崔郾(768-836),唐代官员。据《文苑英华·行状七》载杜牧《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吏部尚书崔公(郾)行状》(《新唐书·崔郾传》略同),崔郾做陕虢观察使时,为政宽厚,一个月都未必会责打一个人。到鄂州以后,则使用严刑峻法,对犯罪者绝不宽容。有人问他为何前后变化这么大,崔郾说:“陕土瘠民劳,吾抚之不暇,尚恐其惊。鄂之土沃民剽,杂以夷狄,非用威刑,莫能致理。政贵知变,盖谓此也。”听到的人很佩服他。按,《新唐书·崔郾传》云“出为虢州观察使”,盖唐以陕州、虢州共隶一观察使治下,故谓之陕虢、虢州,或如《旧唐书》本传谓为“陕州观察使”,皆不误。

3易操守剑:易操,改变操守。王烈(141-219),字彦方,东汉末年名士。据《后汉书·王烈传》,王烈在故乡太原时,以义行著称。同乡有一个人偷牛,被牛主抓住,就说:“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王烈听说后,就派人去看望此人,并送给他一端布。有人问王烈为何如此,王烈说:“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来有个老人在路上丢了佩剑,有过路人看到,就停下来看守。等到晚间,老人回来寻剑,遇到守剑之人,很奇怪有人肯等候这么久,于是问了他的姓名,告诉王烈。王烈让人追查守剑人到底是谁,发现就是之前的偷牛贼。又《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附王烈传》裴注引《先贤行状》,与《后汉书》本传所云略同,而记述更细(按,《后汉书·王烈传》或即据《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附王烈传》及《先贤行状》删削而成),可参看。

4归罪遗(wèi)缣:归罪,自首服罪。遗,赠送。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后期名士。据《后汉书·陈寔传》,某年收成荒歉,有个小偷夜里进了陈寔的房间,躲在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起身整衣拂拭,喊来子弟,正色教导他们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大惊,从梁上抛身伏地,叩头谢罪。陈寔口气和缓地给他讲明道理,说:“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就送给他两匹绢。从此之后,全县都不再发生盗窃案件了。

【译文】

徐邈在曹操当政时被视为通达之徒,后来又被看作清直之士,实际徐邈的作风从未转变,只不过时代的风气好尚发生了变化而已;崔郾在陕州时为政宽容,到鄂州后就变得严厉,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解释说这是因为陕州和鄂州的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有人偷牛,被发现后怕被王烈知道,王烈因此认为他还有羞耻之心,派人送去一端布以激励他,后来有人在路上失剑,回来寻找时发现有人一直在看守,此人就是之前的偷牛贼;陈寔发现梁上有小偷潜伏,就借训诫子孙的机会警示他,小偷叩头服罪,陈寔给他讲道理之外,还送给他两匹绢,从此全县盗案断绝。

十五咸

深情子野1,神识阮咸2。公孙白纻3,司马青衫4。

【注释】

1深情子野:深情,怀有深厚感情。子野,即桓伊(?-391),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后期名将,也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据《世说新语·任诞》,桓伊喜好音乐,每次听到清亮的歌声,总是感叹:“奈何!”谢安听说后,评价道:“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按,桓伊擅长吹笛,号称江左第一,又以善唱挽歌著称,与羊昙的唱乐及袁山松的《行路难》合称为“三绝”。“一往情深”的成语即来源于此。

2神识阮咸:神识,见识通神。阮咸,魏晋之交的官员、名士,阮籍之侄,与他同列“竹林七贤”。据《世说新语·赏誉》引《晋诸公赞》,荀勖熟悉音律,当时谓之“暗解”,负责晋朝建立后制定雅乐的工作。每到大朝之时,需要在殿庭演奏音乐,荀勖自己为乐器调音,听起来都很和谐。阮咸也擅长音乐,时称“神解”。每次公家宴会,阮咸心中总觉得音律不和谐,因此他对荀勖从没有一句称赞的话,荀勖也因而忌恨他,于是把阮咸外调为始平太守。后来有人耕地,从地下挖出周朝定律用的玉尺,乃是当时官方规定的正尺。荀勖以玉尺校正自己所制各种乐器的音律,都跟标准有一黍之差,这才佩服阮咸见识通神。按,据《汉书·律历志》,我国古代的音律和度量衡是密切相关的。古人使用“积黍起度”的方法确定度量衡,以中等黑黍子粒的宽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并规定黄钟律的律管应长九十分(九寸),能容一千二百颗黍米。当时通过吹奏律管定出音调,故荀勖能以古尺校正音律,又能看出古律与他所定晋律之间有一颗黍米宽(一分)的差别。

3公孙白纻(zhù):公孙,即公孙侨(?-前522),姬姓,字子产,以字行于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外交家。白纻,是用苎麻制成的细疏白色织物,通常被用来制作质地轻薄的服饰。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命季札出使鲁国,接着出使齐国、郑国。到郑国时,季札和时为郑卿的子产一见如故,季札送给子产缟(一种白色的丝织物)制的腰带,子产回赠以白纻衣。按,据杜预注,吴地以缟为珍贵的物品,郑地则以白纻为珍贵的物品,季札和子产各以本国认为贵重的物品作为礼品送给对方,是以厚礼表达自己的心意,并不是为了使对方获利。

4司马青衫:司马,唐代官名。每州一人,与长史同为刺史的主要助手,统州衙僚属,纲纪众务,后来逐渐用于安置闲冗或被贬的官员。这里指曾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白居易。青衫,青色的官服,为唐代八品、九品官员所穿。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派来的刺客杀害,白居易与武元衡有诗歌相和之谊,对此特别痛心,上书宪宗,要求严惩凶手,却因“宫官(白居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为东宫官属)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和“浮华无行,甚伤名教”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到江州后,作《琵琶行》,描述自己到江边送客,遇见一位已经嫁人的长安歌妓,听她弹奏琵琶、述说生平,借此抒发自己被贬之后的感慨。诗的最后几句是:“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按,唐代官员除特旨得以“赐绯”“赐紫”外,基本都以所任散官品级定服色,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带散官为将仕郎,位从九品下,故虽任从五品下的江州司马(江州在唐代属于“上州”一级,上州司马位从五品下),仍然只能穿青色的官服。

【译文】

桓伊喜好音乐,听到别人清亮的歌声,往往感叹:“奈何!”被谢安评价为“一往有深情”;阮咸精通音律,曾因认为荀勖所定音律不谐而被贬,后来周代玉尺出土,据以校正音律,确有差别,荀勖才佩服阮咸的见识通神。季札访问郑国,送给子产缟制的腰带,子产回赠以白纻制成的衣服;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自述在江边遇到琵琶女弹奏琵琶、自述生平,引得自己落泪,打湿了青衫。

狄梁被谮1,杨亿蒙谗2。布重一诺3,金慎三缄4。

【注释】

1狄梁被谮(zèn):狄梁,即狄仁杰,唐睿宗时追封梁国公,故世称狄梁公。谮,说别人的坏话。据《大唐新语·识量》,狄仁杰做宰相时,武则天问他:“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言,臣之幸也。若臣不知谮者,并为友善。臣请不知。”武则天听到后,对狄仁杰大加赞叹。

2杨亿蒙谗:蒙,遭受。谗,谗言。据《归田录》,杨亿性情刚劲,与人往往合不来,有人厌恶他,遂因事向真宗进谗。杨亿当时在学士院,某晚忽然在一座小阁中被真宗召见。召见时,真宗赐茶,又从容地与他谈话许久,随后取出几匣文稿,对杨亿说:“卿识朕书迹乎?皆朕自起草,未尝命臣下代作也。”杨亿惶恐,不知应该怎么回答,只能叩头再拜而退。他心中明白,一定是有人说他的坏话,因此佯狂(装作精神失常),逃奔阳翟(按,今河南禹州)。真宗好文,原本对杨亿恩遇极为隆厚,后来逐渐衰减,也是因为这件事。按,《宋史·杨亿传》云:“(大中祥符)五年,以疾在告,……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上素重亿,皆不惑其说。亿有别墅在阳翟,亿母往视之,因得疾,请归省,不待报而行。上亲缄药剂,加金帛以赐。亿素体羸,至是,以病闻,请解官。有嗾宪官劾亿不俟命而去,授太常少卿,分司西京,许就所居养疗。……七年,病愈,起知汝州。”据此,则杨亿之奔阳翟因探母病,无关佯狂,而真宗于杨亿临行,尚赐予药物、金帛,则恩礼似未衰减。而谗害杨亿者,盖即王钦若、陈彭年。

3布重一诺:布,即季布,秦末汉初人,初事项羽,汉朝建立后,为刘邦所擢用,历事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据《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汉文帝时,季布任河东(秦汉时期郡名。治所在安邑,即今山西夏县)郡守。当时楚地有个辩士曹丘生,经常游走于权贵门下,借助他们的权势来获取金钱,与汉文帝的宠臣赵谈,以及皇后窦氏之兄窦长君关系很好。季布看不起曹丘生,给窦长君写信说:“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后来曹丘生请求窦长君写一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但曹丘生还是坚持要去,于是窦长君就按他的要求写了信。曹丘生见到季布后,向他作揖,说:“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请他入内,以上客的待遇留他住了几个月,又以厚礼给他送行。据说季布此后的名声更大了,这都是曹丘生帮他宣扬的缘故。

4金慎三缄(jiān):金,即金人,指周朝宗庙中铜铸的人像,中国古代常常将青铜称为“金”。慎,谨慎,慎重。三缄,多重封闭,古代常以“三”代指“多”。据《说苑·敬慎》,孔子参观周王室的祖庙,看到右边的台阶陈列着一个金人,嘴上贴着严密的封条,背后有铭文,写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口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孔子看过之后对弟子说:“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按,孔子所引的诗句见于《诗经·小雅·小旻》末章。《小旻》是一首批评西周晚期天子不纳忠言、专行邪道的诗,诗末以“战战兢兢”三句来形容诗人对国家将因天子所行不善陷入危难的恐惧。

【译文】

狄仁杰被人攻击,武则天问他是否想知道是谁说他的坏话,狄仁杰却表示希望与人为善,不愿知道,武则天因此对他非常赞赏;杨亿被执政所忌恨,多次遭到打击,因此他作谢启给在朝中的亲友,先后有“伯夷弟兄,甘受首阳之饿”和“已挤沟壑,犹下石而弗休”这样表示抱怨的句子。季布重视信用,辩士曹丘生称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并宣称是他为季布宣扬名声的成果;孔子带着弟子参观周朝的宗庙,在庙中看到一个被封住嘴的铜像,背后刻有铭文,提醒人们谨言慎行。

彦升非少1,仲举不凡2。古人万亿3,不尽兹函4。

【注释】

1彦升非少:彦升,即任昉(460-508),南朝官员、文学家。非少,不算少。据《南史·任昉传》,任昉的母亲裴氏白天小睡,梦见有一面五彩旗盖,四角悬铃,从天而落,其中一铃落到她怀里,她心中一惊,不久就怀孕了。有人为她占卜,说:“必生才子。”任昉幼时就很聪敏,悟性出众,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作文,他自作《月仪》一篇,文笔甚美。褚彦回(按,即褚渊,宋齐之际的大臣、名士。因名犯唐高祖讳,故李延寿著《南史》时称其字)对任昉的父亲任遥说:“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于褚渊有这样的评价,任昉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

2仲举不凡:仲举,即陈蕃,字仲举,东汉大臣。据《后汉书·陈蕃传》,陈蕃十五岁时,自己住在一间房屋里,环境颇为杂乱污秽。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家里拜访,看到这景象,就问陈蕃:“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由此知道陈蕃能有澄清世风的志向,觉得他很不一般。按,周密《齐东野语》记其外祖父章良能事,云:“外大父文庄章公(按,章良能卒谥文庄),自少好雅洁,性滑稽,居一室必泛扫巧饰,陈列琴书,亲朋或讥其龌龊无远志。一日,大书素屏曰:‘陈蕃不事一室,而欲扫除天下,吾知其无能为矣。’”周密将此视为章良能“滑稽”之举,但从另一角度说,章良能性好雅洁,不能排除他真的看不起陈蕃这种可能。

3古人万亿:万亿,形容数目多,并非实指。

4不尽兹函:兹,这。函,书的封套。这里代指书。按,古代的线装书常以锦缎或布糊成的封套包裹外表,以防损坏,故习惯上将一个封套包裹的书称为“一函”。后来也有以“一函”代指“一部、一套”,作为图书量词的用法,此处同。

【译文】

任昉少年聪颖,褚渊对任父称赞他,认为这样聪明的孩子“百不为多,一不为少”;陈蕃少年时不扫房舍,却有扫除天下之志,其父的朋友得知后,颇觉得他志向不凡。值得提到的古人很多,这一部书是讲不完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