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墨子译注

节用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题解】

《节用》分为上、中、下三篇,今下篇亡佚,此为上篇。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百家思想的重要标志。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只注重实用,凡是不实用的,不能让百姓有所增益的,都要取消。而节省下来的支出,不但相当于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倍,还可以用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说,节用意味着繁荣。而在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上,最困难的是如何增加人口数量。墨子认为,节用是“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但如今的为政者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兴民之道少而“寡人之道多”,所以才有必要把节用主张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上来。

20.1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1];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2]。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3],其兴利多矣。

【注释】

[1] 可倍:言利可倍(毕沅说)。

[2] 加:增益。

[3] 德:通“得”(孙诒让说)。

【译文】

圣人如果主持一国政务,一国的财力就可以倍增;扩大到主持天下政务,天下的财力也可以倍增。成倍增加的财富并不是对外掠夺土地,而是因为他立足本国,除去不必要的花费,就足以使财富倍增。圣王主持政务,发布命令做事,役使百姓、花费财物,不能增加利益的事情就不做。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百姓得以不必劳苦,圣人所产生的利益太多了。

20.2 其为衣裘何[1]?以为冬以圉寒[2],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3],芊䱉[4];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5]?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6],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

【注释】

[1] 何:为了什么。

[2] 圉寒:即御寒。

[3] 凊:凉。

[4] 芊䱉:即“善诸”。“诸”通“之”,“善之”正与“去之”对文(吴毓江说)。

[5] 五兵:指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

[6] 有:当读为“又”(孙诒让说)。

【译文】

圣人做衣服为了什么?认为衣服冬天可以御寒,夏天可以防暑。制作衣服的道理是:冬天增加温暖,夏天保持清凉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圣人建造宫殿是为了什么呢?认为冬天可以抵御寒风,夏天可以避暑防雨,有了盗贼就更加坚固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圣人打造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来抵御乱寇盗贼。如果有乱寇盗贼,有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的人就能取胜,没有的人就不能取胜。所以圣人打造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凡是打造铠甲、盾牌和各种兵器,只要轻盈锐利、坚硬不容易折断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圣人制造车船是为了什么呢?认为车用来在陆地上行走,船用来在水道中穿行,以此来便利四方交通。制造车和船的道理,只要轻巧便利的,就赞成它。反之,就除去它。凡是圣人制造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不做,所以财物用度不会浪费,百姓不会劳苦,他增加的利益就多了。又除去王公大人们收集珠宝玉器、鸟兽、狗马等喜好,来增加衣服、宫室、铠甲、盾牌、兵器、车船等的数目,这些应当是成倍计算的吧。

20.3 若则不难[1]。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2]。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3]。”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也[4]。其欲蚤处家者[5],有所二十年处家[6];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7],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惟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8]?且不然已。

【注释】

[1] 若则不难:指上文提到的衣服、宫室、铠甲、盾牌、兵器、车船等数目增加一倍。

[2] 处家:这里指成家。

[3] 事人:指女子出嫁。

[4] 民:当为“昬”,通“婚”(刘昶说)。次:古通“恣”(刘昶说)。

[5] 蚤:通“早”。

[6] 有所:即有时。“所”犹“时”(王念孙说)。

[7] 字:指生孩子。

[8] 与:通“欤”。

【译文】

像这样并不难。但什么难以成倍增加呢?只有人是难以成倍增加的。然而人也可以成倍增加的。从前圣王制定法规,说:“男子年满二十岁,不敢不成家;女子十五岁,不敢不嫁人。”这是圣王之法。圣王去世以后,人们开始放任自流。想早成家的,二十岁就成家了,想晚成家的,四十岁才成家。早晚相抵,比圣王的法规迟了十年。如果婚后按三年生一个孩子计算,十年就可以生两、三个孩子了。这不是让百姓早成家而人口可以倍增吗?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

20.4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1],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2],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3],有与侵就橐[4],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5],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6]?圣人为政特无此,不圣人为政[7],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8],天下之大利也。

【注释】

[1] 寡人:这里指使人口减少。

[2] 惟毋:语气助词。

[3] 作:疑为“乍”,忽然。乍疾病,指暴病(王焕镳说)。

[4] 有:通“又”。侵就:疑为“侵略”。橐:疑为“俘虏”(王焕镳说)。

[5] 不令为政:谓不善为政(吴汝纶说)。

[6] 数术:多种方法。

[7] 不:疑当为“夫”之误,发语词(王焕镳说)。

[8]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旧本作“去无用之务,行圣王之道”。

【译文】

如今天下当政的人,他们使人口减少的原因太多了。他们使百姓劳累,赋敛沉重,百姓财用不足,冻死饿死的人数不胜数。而且王公大人发兵攻打邻国,时间长的要一年,快的也要几个月,男人和女人长久不能相见,这就是使人口减少的原因。再加上居处不安定,饮食不定时,生病而死去者,因为侵略被俘虏者,攻城和在野外作战而死去者,数不胜数。这些不正是那些不善于主持政务的人,使人口减少的多种政策才造成的结果吗?圣人的政策没有这些,圣人主政,使人口增加不也是因为用了让人口增加的多种政策才形成的吗?所以墨子说:除去无用的耗费,是圣王之道,也是天下最大的利益啊!

【评析】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评曰:“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家思想区别于儒家思想的重要标志。本篇就是墨子对“节用”思想进行的集中阐发。节用思想的主旨是“去无用之费”,即凡是一个国家生存所必须的东西之外,一切形式主义的、不实用的、不能对百姓生活有所增益的东西,都要取消。而这些节省下来的开支,全部用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这样,不但意味着政府收支状况的改善,也意味着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民生状况的改善,意味着繁荣稳定。只有国家繁荣稳定了,人口才会逐渐繁衍开来,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昌盛,也就是司马谈所谓的“强本”。墨子认为,节用是“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应该大力提倡。但如今的为政者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兴民之道少而“寡人之道多”,所以才有必要把节用主张提高到理论高度加以阐述。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勤俭节约是早已深入到我们文化骨髓的一种美德。当然,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提倡“节用”的也绝非墨子一家,在墨子之前,孔子也主张“节用”:“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但孔子的理论立场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一旦节用与他所维护“周礼”发生冲突,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礼”。《论语·先进》记载这样一件事情:“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为了维护他心目中的“礼”,孔子拒绝为唯一的儿子和最得意的弟子买棺椁而卖掉象征着“礼”的车子,这一点与墨子具有民本思想色彩的平民立场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儒墨两家才会有着不可调和的思想冲突,墨子本人更是不遗余力地抨击儒家坚持的“礼乐”和“丧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相比孔子执着于“礼”的高姿态,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淮南子·修务训》)的身影似乎更加伟岸,更能打动人心。

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节用”主张的直接效果似乎更加显著,因为这种主张可以明显改善国家财务状况,缓解紧张的阶级关系,繁衍劳动者,发展生产力。《国语·越语》中记载越王勾践十年生聚,采用的就是这类方法,可见其实效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能在墨子的“节用”主张中看出其萌芽。但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为目的,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显然需要礼的规范、德的修养、乐的熏陶,而不是为了节用而节用。因此,墨子的“节用”思想还要辩证地看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