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孝经译注

广至德章第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篇导读

如第一章所言,本经所谓的“至德”便是“美好的德行”。本章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重申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遵行“孝道”,让“孝道”在自己身上得到最大的体现。通过实践“孝道”,好让人民亲自领会“父子之孝”、“兄弟之悌”和“君臣之敬”的道理。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1]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2]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3]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4] !』

1 “教以孝”两句:君子以身作则行孝悌之道,为天下做人子的做了表率,使他们都知道敬重父兄。

2 “教以臣”两句:据《孔传》说是天子在祭祀时,对“皇尸”行臣子之礼。皇,即先王。尸,是祭祀时由活人扮饰的受祭对象。天子通过祭祀行礼,做出尊敬君长、当好人臣的榜样。

3 “恺悌君子”两句:语出《诗经·大雅·泂酌》。恺悌,和乐安详,平易近人。

4 其:指君子行孝。大:赞叹之词。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挨家挨户都走到,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泂酌》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得人民顺从归化,创造这样伟大的事业啊!”

赏析与点评

读《广至德章》,让我们明白儒家讲“教”,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teaching”,而是要求施教者“以身为教”。即要求施教者要先实践所教,树立楷模,好让受教者能有学习的典范。这便是孟子所说的:“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尽心下》)一个人如果未能做好自己,就是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教”可施。所以本章说:“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而是要求“君子”要有“至德”。由此可知,儒家讲“教”,最重要是先要“唤醒”我们的“道德自觉”,再通过道德实践去“感染”别人。反观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寻访“名师”,第一要求就是看施教者的“证书”如何,“学历”如何,原因是今天的所谓“教”,多强调“技能”的灌输,而忽略“典范”的学习。当然,为了生活,我们绝不能否定学习各种“技能”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在求学的时候,我们也要明白“典范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职是之故,“教”的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学”的也要体会施教者的“心意”。千万不要把“学与教”变成纯粹的“技能转换”过程。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人生在世,我们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社会的结构越复杂,我们的角色关系也会越纷繁交错。所以很多人说生活就如在演戏,在不同时候,我们要换上不同的面具示人。久而久之,我们就好像失去了“真我”。其实,如上文所言,不论是为人子女、兄弟,还是下属,可能应对之道不一样,但我们心中所持的“敬”却是一样的。再推而广之,当我们面对不同种族、不同地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时候,也不能失却一份“互相尊重”的情意。当我们坚持心怀“敬”意,便不会随俗而流,失去“真我”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