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讲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哲学的研究法,大概可分三种:

1.问题的研究法。

2.时代的研究法。

3.宗派的研究法。

无论研究东方哲学,或研究西方哲学,这三种方法,皆可适用。各有长处,亦各有短处。儒家哲学的研究,当然亦离不了这三种方法。现在把每一种方法的长处及其短处,先说明一下。

1.问题的研究法。所谓问题的研究法,就是把哲学中的主要问题,全提出来。每一个问题,其内容是怎样;从古到今,各家的主张是怎样。譬如儒家哲学的问题,就是性善性恶论、知行分合论……等等。

有许多问题,前代没有,后代才发生的;有许多问题,前代很重视,后代看得很轻了;又有许多问题,自发生后几千年始终继续不断,无论哪家,无论东西,都有这种问题。把所有这种问题,分为若干章,将先后学的主张总括起来,加以研究。

譬如性善性恶问题。秦以前,孔子、孟子、荀卿,如何主张?到了汉朝,董仲舒、王充又如何主张?唐以后,韩愈、李翱如何主张?宋明程、朱、陆、王如何主张?直到清朝颜习斋、戴东原,又如何主张?把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全都搜集在一块,然后细细研究,考察各家的异同得失。

这种方法的长处,是对于一个问题,自始至终,有系统的观念,得彻底的了解。从前各家主张的内容若何,现在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很明了。不至茫无头绪,亦不至漫无归宿,这是他的优点。这种方法的短处,是对于各个学者的全部学说,不能普遍周衍。凡在哲学上大问题,作有力的解答的人,都是有名学者。但这些学者,不单解答一个问题,旁的方面尚多。而且要了解一个问题,不能不注意其他方面,因为彼此两方往往有连带关系。

譬如性善论是孟子主张的,性恶论是荀子主张的。他们学问的全部系统,与性善性恶都有关系。孟子为什么要主张性善,荀子为什么要主张性恶,牵连很多。因为性善恶的问题,牵到许多问题;不单是牵到许多问题,而且引动全部学说。

要是问题简单,比较尚还容易;问题稍为复杂,那就异常纷乱。单讲本问题,则容易把旁的部分抛弃,不能得一家学说的真相;旁的部分都讲,则头绪未免纷繁,很难捉住要点。

2.时代的研究法。所谓时代的研究法,专看各代学说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流别。把几千年的历史,划分为若干时代。在每时代中,求其特色,求其代表,求其与旁的所发生的交涉。

譬如讲儒家哲学,大概分为孔子一个时代:自春秋到秦,七十子及七十子后学者一并包括在内。两汉为一个时代:自西汉初至东汉末,把董仲舒、刘向、马融、郑玄等一并包括在内。魏晋到唐为一个时代:何晏、王弼到韩愈、李翱都包括在内。宋元明为一个时代:自宋初至明末,把周、程、朱、张及陆九渊、王阳明等一并包括在内。清代为一个时代:自晚明至民国,把顾炎武、黄梨洲、颜习斋、戴东原等,一并包括在内。

这种方法,其长处在于把全部学术,几千年的状况,看得很清楚;一时代的特色,说得很明白;各家的学说,懂得很完全;同源异流,同流交感,我们都把他研究得异常仔细。譬如春秋时代,不单讲儒家,还要讲道家、墨家。又如孟子、荀子,不单看他们的性善恶论,还要看他们旁的方面,其主张若何。所以学问的变迁,或者进化,或者腐败,都可以看得清楚。

这种方法,其短处在全以时代区分,所有各家关于几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截为数段。譬如讨论性善恶的问题,最早是孟子、荀卿,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过了百多年,到董仲舒、王充,主张性有善有恶。又过千多年,才到程朱,又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二种。又许多年,才到颜习斋、戴东原,又主张只有气质之性,性即是欲,不可强分为二。

关于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答案,看得断断续续,不很痛快。哲学不外几个重要问题,一个问题都弄不清楚,也就失却哲学的要义了。而且一个问题,要说几次。譬如论性,讲完孟荀,又讲程朱;讲完程朱,又讲颜戴。说后来的主张时,不能不把前人的主张重述一次,也觉令人讨厌。

3.宗派的研究法。所谓宗派的研究法,就是在时代之中,稍为划分清楚一点。与前面两法,又自不同。如讲儒家宗派,西汉经学,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学派,内容怎样,西汉如何兴盛,东汉如何衰歇,清代又如何复兴。古文学派,内容怎样,南北朝如何分别,后来如何争辩,清代以后如何消灭。要把两派的渊源流别,追寻出来。

又如程、朱、陆、王,本来同出二程。然自南宋时,已分两派,彼此相持不下。朱子以后,元朝吴草庐、明朝顾泾阳、高宗宪都属此派,清代许多假道学家亦属此派;就是戴东原,虽讲汉学,然仍出自程朱。陆子以后,明朝陈白沙、王阳明都属此派,清初黄梨洲、李穆堂亦属此派。

一个学派,往往历时很久,一线相承,连绵不绝。有许多古代学派,追寻究竟,直影响到后来。有许多后代学派,详彻本原,早伏根于往古。即如程、朱、陆、王,是后代的学派,但往上推去,乃导源于孟荀。程朱学派,出于荀子;清代考据学派,又出自程朱。陆王学派,出于孟子;近人以佛学融通儒学,则又出自陆王。

这种方法,其长处在于把各派的起源变迁流别,上下千古,一线相承,说得极其清楚。这派与那派,有何不同之处,两派交互间又有什么影响,也说得很明白。我们研究一种学说,要整个的完全的了解,当然走这条路最好。这种方法,其短处在于不能得时代的背景和问题的真相,第一第二两种研究法的优点完全丧失无遗。一个时代的这一派,我们虽然知道,但这派以外的学说,我们就很茫然。一个问题的这种主张,我们虽然清楚,但这种主张以外的议论,我们也许就模糊了。

上面所说三种研究方法,各有长处,亦各有短处。我们从事研究哲学的人,三法都可适用。诸君要研究儒家哲学,可以分开来做。有几个作时代的研究,有几个作宗派的研究,有几个作问题的研究,各走各的路,不特不是相反,而且是以相成。

此部讲义,不能三种并用。三种之中,比较起来用时代的研究法,稍为便捷一点。因为时代的研究法,最能令人得到概念。所以本讲义以时代的研究法为主。至于问题的研究法、宗派的研究法,在一时代之中,努力加以说明。例如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讨论得最热闹;本时代中,特别讲得详些,以前以后稍略。一个宗派,发生于这个时代;本时代中,特别讲得细些。价值流别,连类附及。

此次讲演,大概情形如此。我的讲演,因为时间的关系,说得很简单,不过略示模范而已。诸君能够依照所说,分工做去,一定比我的还要详细,还要精密得多。

附带要说的,有两件事情,应当特别注意。就是大学者以外,一时代之政治社会状况,与儒家以外所有各家的重要思想。

1.大学者外,一时代之政治社会状况。儒家道术(“哲学”二字我实在不爱用)在中国历史上,因缘太久,关系太深。国民心理的大部分,都受此派影响。因此我们将来研究,与研究一般西洋哲学不同。

所谓西洋哲学,那才真是贵族的、少数人爱智娱乐的工具。研究宇宙来源,上帝存否,唯有少数贵族,才能领悟得到。晚近虽力求普遍,渐变平常,但是终未做到。儒家道术,因为笼罩力大,一般民众的心理风俗习惯,无不受其影响。所以研究儒家道术,不单看大学者的著述及其理论,并且要看政治上社会上所受他的影响。

儒家道术,不独讲正心修身,还要讲治国平天下。所以二千年来政治,好的坏的方面,儒家道术至少要占一半。我们研究儒家道术时,一面看他所与政治社会的影响,一面看政治社会所与他的反响。这种地方,一点不能放过,应当常常注意。

还有一层,就是一般风俗习惯,亦与儒家道术关系很深。儒家虽非宗教,但是讲道德、讲实践的时候很多;并且所讲道德实践,与宗教家不同,偏于伦常方面,说明人与人相处之道。一般人的行动,受其影响极大。所以研究儒家道术,可以看出风俗的污隆高下。如顾亭林《日知录》所讲历代风俗那几条,说得很透彻。东汉风俗最好,因为完全受儒家道术的支配;两晋风俗最坏,因为受儒家以外其他学说的影响。一面研究儒家道术,一面看国民心理的趋向、社会风俗的变迁,这一点也应常常注意。

2.儒家以外,所有各家重要思想。大凡一种学说,不能不受旁种学说的影响。影响的结果,当然发生变化。无论或变好,或变坏,总而言之,因为有旁的学说发生,或冲突,或调和,把本来面目改了。世界上无论哪家学说,都不能逃此公例。

儒家道术,在中国实站在主人翁的地位,势力最强。无论哪家,都比不上。自孔子起到现在,一线相承,始终没有断绝过。研究中国思想,可以儒家道术作为主人翁;但是因为客来得很多,常常影响到主人,所以主人翁的态度,亦随时变迁。

最重要的客人,有下列几个:

在先秦时代,有司马谈所谓六家,刘歆、班固所谓九流。六家九流,大概皆出自孔子以后。而势力最大,几与儒家对抗的要算道家、墨家,以后才发生法家、阴阳家、农家……等。这几家都是对于儒家不满,重新另立门户。最盛的与儒家立于对等地位,甚至于比儒家的势力还要大些,不过为时很暂。能够继续不断,永远作社会思想中心的,还是儒家。因为有这几家的关系,无论他们持赞成的论调,或反对的论调,儒家本身不能不起一种变化。孟荀是儒家大师,但两人都受道墨两家的影响。

汉初道家极盛,魏晋后更由九流之一,一变而为道教。道教的发生,亦受儒家很大的影响。由东汉末至隋唐,佛教从西方输入。因为佛教是一个有组织有信条有团体的学派,势力很大,根基亦很巩固。自从他输入以后,儒家自家,就起很大的变化了。

近世晚明时代,基督教从欧洲传到中国,携带所谓西方哲学,及幼稚的科学;在当时虽未大昌,然实与儒家哲学以极大的刺激。降至最近百余年间,西方的自然科学,大大发达。在中国方面,科学虽属幼稚,而输入的亦很多。儒家哲学,几有被其排斥之势。

西洋的政治理论,亦与儒家哲学有很深的关系。因为儒家讲内圣外王,政治社会在本宗认为重要。凡欧洲新的政治学说、社会主义,皆与儒家以极大的影响。因受外界的刺激,内部发生变化;这几个重要关头,不可轻易放过。我们研究主人翁的态度,至少要看他发展的次第。某时代有什么客来,主人翁如何对付,离开这种方法,不能了解主人翁态度的变迁。

所以研究儒家道术,须得对于诸家有普通的常识。即如先秦时代,有多少学派?大概情形如何?对儒家有何影响?汉魏时代,道教如何成立?大概情形如何?对儒家有何影响?隋唐之交,佛教如何兴盛?大概情形如何?对儒家有何影响?晚明,基督教及西洋哲学,如何输入?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响?最近,自然科学及社会主义,如何传播?其大概情形如何?于儒家有何影响?虽然不能有精密的研究,然不能不得普通的常识。

上面所述二事,第一,大学者外,各时代的政治状况、社会情形,受儒家什么影响?与儒家以什么影响?第二,儒家以外,所有各家的重要思想,因儒家而如何变迁?儒家又因各家思想而如何变迁?此在欲了解儒家道术,欲寻得儒家知识的研究方法,除此以外,全不是正确的路径,全是白费气力。

还有一层,更为重要。就是儒家的特色,不专在知识,最要在力行,在实践。重知不如重行。行的用功,此处用不着说,正所谓“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真要学儒者,学孔子之道,不单在知识方面看,更要在实行方面看。从孔子起,历代大师,其人格若何?其用功若何?因性之所近,随便学哪一个,只要得几句话,就可以终身受用不尽。真要学儒家道术,是活的,不是死的,只须在此点用功,并不在多,而且用不着多。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