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之二)

○第六施藏。文三同前。释相中二。第一标列十章。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

○第二依章牒释。释中十段.一一各三。谓标。释。结。然此十施。前六事舍。谓身。命。财。次三心舍。谓不取着。後一俱舍。名为究竟。第一分减施。

佛子。云何为菩萨分减施。此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时。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於我住。我身充乐。彼亦充乐。我身饥苦。彼亦饥苦。我今受此所有饮食。愿令众生普得充饱。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贪其味。复作是念。我於长夜爱着其身。欲令充饱而受饮食。今以此食惠施众生。愿我於身永断贪着。是名分减施。

【疏】释中三。初明分减之相。二若自食下。明施善巧。外无施境.而不舍施心。三复作下。对治施障。

○第二竭尽施。

云何为菩萨竭尽施。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己施人。则穷苦夭命。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有悉当与我。菩萨自念。我无始已来。以饥饿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於往昔而舍其命。是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吝。是名竭尽施。

【疏】竭尽施者。不顾活命。倾竭所有也。然施心须成。施行须量。若彼为成大利。则身命无吝。若彼但为贪求无厌。或恶心欲行大害。应以方便。勿成人恶。如月光王施头与怨。夺万姓之安。施二人之死。怨王喜死。乞者恨死。虽有贤行。未全可准。今言竭尽者。以彰菩萨施心已成。有应施境。终无吝也。内施内外。准此可知。若不尔者。菩萨能雨七珍。充足一切。何不施耶。亦见众生所不宜故。(【钞】如月光王等者。即贤愚经第五卷说。月光王施头。二十八经中。因说如来受波旬请。却後三月。当般涅盘。舍利弗闻。便白世尊。不忍见佛涅盘。当先涅盘。佛便许之。涅盘讫。佛告阿难。舍利弗非但今日不忍见我涅盘。先取灭度。昔亦如是。阿难请说其事。佛便广引。经文浩博。今略意引。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栴陀婆罗脾。(晋言月光。)统阎浮提八万四千国。第一夫人.名须摩檀。(晋言华施。)一万大臣。其第一者。名摩诃旃陀。(晋言大月。)有五百太子。大者曰.尸罗跋陀。(晋言戒贤。)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晋言贤寿。)广说庄严。王思善因。广行大施。告令国内。悉令大舍。时边远有一小国王。名曰毗摩斯那。心生嫉妬。广诏外人。乞取王头。无肯从者。後复广诏云。得月光王头。分国半治。以女妻之。有婆罗门。名劳度叉。应诏乞头。月光王国。先有变怪。大月大臣。复得恶梦。城神遮之。不令得入。时首陀天。托梦令知。月光睡觉。诏令见已。大月大臣。思以五百七宝。赎头换之。不得。心裂七分。死於王前。王许却後七日。徧告国内。国内皆至。擗地请留。王不受之。言我计死。所经地狱。一日之中。舍身无数。竟无所益。今日施头。持是功德。誓求佛道。当度汝等。言讫入园。以发系树。树神以手搏婆罗门。王语树神。我於此树下。已舍九百九十九头。今当满千。汝莫遮我无上大道。树神依之。婆罗门斩下王头。地六震动。施头之声。声徧天下。时毗摩羡王。闻此语已。喜踊惊愕。心擗裂死。时婆罗门嫌头腥臭。掷地脚踏。人又诃之。回来在道。无施给者。饥饿萎悴。闻毗摩羡王。已复命终。懊懊愤愤。心裂七分。吐血而死。王及婆罗门.堕阿鼻地狱。其余人民。感激死者。皆得生天。月光王者。我身是也。毗摩羡王。波旬是也。劳度叉者。调达是也。其树神者。目连是也。大月大臣者。舍利弗是。释曰。此即世尊本行。故云贤行。此明世尊。无不能舍。则合施心须成。恐无巧慧。不善筹量。故云未全可准。夺万姓之安。施二人之死。向引已具。若不尔下。成上须量之义。菩萨能施而不施者。明是不宜。即善量也。)二释相中三。初明难施之物。二或时下。乞境现前。三菩萨自念下。正修施行。下之四施。皆有此三。

○第三内施。

云何为菩萨内施。佛子。此菩萨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华衣服以严其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衰老。身婴重疾。茕独羸顿.死将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头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愿大王。莫更筹量有所顾惜。但见慈念以施於我。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当死无一利益。宜时疾舍以济众生。念已施之.心无所悔。是名内施。

【疏】内施。谓内身也。茕者。单也。玉篇云。无兄曰茕。无子曰独。顿者。损也。冀者。望也。三是名下。结名。

○第四外施。

云何为菩萨外施。佛子。此菩萨年盛色美。众相具足。名华上服而以严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言。我今贫窭众苦逼迫。惟愿仁慈特垂矜念。舍此王位以赡於我。我当统领受王福乐。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一切荣盛必当衰歇。於衰歇时。不能复更饶益众生。我今宜应随彼所求充满其意。作是念已。即便施之而无所悔。是名外施。

【疏】外施。即王位也。窭者。无财备礼也。

○第五内外施。

云何为菩萨内外施。佛子。此菩萨如上所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而来白言。此转轮位.王处已久。我未曾得。唯愿大王舍之与我。并及王身为我臣仆。尔时菩萨作是念言。我身财宝。及以王位。悉是无常败坏之法。我今盛壮富有天下。乞者现前。当以不坚而求坚法。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无所悔。是名内外施。

【疏】内外施者。王位为外。兼身作役为内也。

○第六一切施。

云何为菩萨一切施。佛子。此菩萨亦如上说。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有无量贫穷之人。来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称。周闻十方。我等钦风。故来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愿普垂慈令得满足。时诸贫人从彼大王。或乞国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头目髓脑。菩萨是时。心作是念。一切恩爱会当别离。而於众生无所饶益。我今为欲永舍贪爱。以此一切必离散物满众生愿。作是念已。悉皆施与。心无悔恨。亦不於众生而生厌贱。是名一切施。

【疏】一切施者。凡所有物也。此与竭尽及内外施异者。竭尽拣异分减。但约资生。内外合前二门。共言作役王位。今云一切。通前诸门。又是事舍之终。故总该收。举难摄易。略列数条。广则无边。如第六回向所辨。

○第七过去施。

云何为菩萨过去施。此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着。了达非有。不起分别。不贪不昧。亦不求取。无所依倚。见法如梦无有坚固。於诸善根不起有想。亦无所倚。但为教化取着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

【疏】过去施者。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着。别则过去不生追恋。未来预止贪求。现在心无染着。今过去释中分二。先明於佛法无着。後又复下。於一切法无着。前中初二句总明。次不起分别下。别显。先显不着之相。不分别者.称法性故。次不贪染.不爱味.亦不方便求取。以为己德。亦不依此而起修行。次见法下。广上了达。释不着所由。次但为下。释疑。疑云。既俱无着.云何而说。释云。为化众生令无着故。二於一切法无着者。以般若智。求不可得。触目现境。尚了性空。过往法中。宁当计有。

○第八未来施。

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於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着。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

【疏】释中分二。先正显。後释疑。前中不着修行之因。不愿净土之果。不昧其好。不厌其事。不回向者。释上不味。不自安处求胜乐故。不退已下。释上不厌。修彼行故。二但欲下释疑。疑云。既於净不味.修行何为。释有二意。一者约悲。但为摄物故。二然此下。约智。智了非有故.生即非生。故不着。不碍事故。非生之生。故修行。非有处所者。与理冥故。非无处所者。事像形故。非内者。相分境故。非外者。心所净故。非近者。十万等殊故。非远者。我净土不毁故。此约净国以说。若通论未来法者。可以意知。复作已下。更约性空。结成舍义。又目击尚舍。况於未形。(【钞】非有处所者与理冥故者。即明净土四句之义。谓有质不成。无质不成等。如世界成就品。十万等殊者。十万。即阿弥陀经。从此西方十万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故。等者。等於余土远近之数。若约通论未来法。可以意知者。未来未至。故非有处所。缘会当成。圣智所知。故非无处所。未来故非内。由心故非外。未至何有远近。)

○第九现在施。

云何为菩萨现在施。此菩萨闻四天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乃至闻声闻缘觉具足功德。闻已。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梦不实。无有贪着。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

【疏】释中有三。初明所舍之境。二闻已下。正明舍心。三为令下。释通外难。今初。先列净天。後列二乘功德。上二世中。举佛菩萨。今举诸天二乘者。文影略耳。言乃至二乘功德者。中间越於四空等故。二闻已下。正明舍心中。闻上世出世境已。不迷为实。不沈没於贪。不聚集其善因。不散动以分别。但观下。释其所以。可知。三为令下。释难者。疑云。既言不聚善因。何以说五乘因果。释云。拯三涂之剧苦。示人天以苏息。止劣见之妄情。说二乘以引摄。为物然耳。非自不舍也。

○第十究竟施。

云何为菩萨究竟施。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惟愿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只劫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观身。从初入胎.不净微形。胞段诸根。生老病死。又观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洁。骨节相持。血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作是观已。不生一念爱着之心。复作是念。此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着。应以施彼充满其愿。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於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是名究竟施。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施藏。

【疏】文三同前。徵名者。略有五义。得究竟名。一前六舍财命。次三舍着心。今则兼上二门故。二又发大愿。令物无着故。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爱着。则微细无着故。五究竟能令物实益故。如无眼等而施之者。如世凡人。岂能将他之目。安之於己。今菩萨福力。令彼还得。以慈善根力故。如五百羣贼。平复如故。故云究竟益。释相中三。初施境现前。二菩萨闻下。正明施行。三如我下。回向众生。二中分二。初正施无吝。二但自下。释成行之由。由入观故。此观即是念处观也。皆言身者。观有通别。别观五蕴。一一名身。故净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等。通观五阴皆无常等。故智论云。五阴即无常。无常即苦。苦即无我等。今此不净。偏语色身。余之三观皆通五蕴。第一苦观。谓始从入胎.皆生苦摄。老等可知。二又观下。明无我观。谓无真实主宰故。无有惭愧者。虽假以澡浴衣食。一旦背恩。如小儿故。非贤圣物者。是世间故。故智论云。由无我故。令舍世间。三臭秽下。明不净观。四复作下。明无常观。观危脆故。(【钞】一旦背恩如小儿故者。即智论文。审谛观此身。终毕归死处。难御多反复。背恩如小儿。故智论云。由无我故下。亦同此卷。已前亦引。)三回向者。拣小乘故。然菩萨修此观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故。同法界故。已不共小。况回向耶。

○第七慧藏中。分四。一徵名。二释相。三结名。四叹益。就释相中二。初明慧藏。後释无尽。前中三。初明如实知境。次云何下。释如实知义。三菩萨成就下。总结多门.以彰善巧。今初。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慧藏。此菩萨於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如实知。於受想行识.如实知。受想行识集。如实知。受想行识灭。如实知。受想行识灭道。如实知。

於无明。如实知。无明集。如实知。无明灭。如实知。无明灭道。如实知。於爱。如实知。爱集。如实知。爱灭。如实知。爱灭道.如实知。

於声闻.如实知。声闻法。如实知。声闻集。如实知。声闻涅盘。如实知。

於独觉.如实知。独觉法。如实知。独觉集。如实知。独觉涅盘。如实知。

於菩萨.如实知。菩萨法。如实知。菩萨集。如实知。菩萨涅盘。如实知。

【疏】以四谛慧。照十种法。摄十为五类。前五五蕴。次二有支。後三三乘故。(【钞】以四谛慧等者。即无作四谛也。故下四谛差别门中云。若约菩萨能观。皆无作也。)收此五类。不出二门。初二凡境。後三圣境。又若後三就果。则初二有作四谛。後一无作四谛。界内界外。因果异故。此就所观。若约菩萨能观。皆无作也。又初二流转。後三还灭。前有灭道。是流转始修之还灭。後有苦集。是还灭未尽之流转。又前是所知之法。後是能知之人。人中有法.即是前法。历於四谛。是声闻法。所缘有支。是缘觉法。五蕴即是三乘共法。皆如实知。是菩萨法。十中前七当相是苦。无明与爱有漏性故。行苦随故。行蕴摄故。缘成是集。无性是灭。显灭为道。从诠显故。此则总说。及就理灭。若别说者。不了无常不净等过而生爱着。名为色集。若灭痴爱。名为色灭。唯止与观是色灭道。由止离爱。由观离痴。若兼助道。即有戒学。及道品等。受想行识.例此可知。无明集者。由他言说。不如理引。由自妄想。不正思惟。灭此名灭。言爱集者。谓无明触为缘所生受故。亦灭此名灭。痴爱之道。皆同蕴说。十二支中唯举二者。发业润业唯此二故。能引能生。各举初故。从痴有爱。病之源故。涅盘三十四云。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等。亦似斯义。又约三际。无明为本。爱取为际。此二中间。有识等五.及生老死。令悟无明。由迷过去。有识等五。现在之爱。即是无明。若不断者。轮转不息。今思断之。将来无复生死矣。(无明与爱有漏性下。释妨。谓有问言。无明与爱。此是烦恼。云何而言七皆是苦。故为此通。明三义是苦。缘生是集。七皆缘生。无性是灭。七皆无性。结是理灭。显灭为道者。显无性理。言从诠显者。释上显灭为道。谓缘生之法。是显灭之诠。若不从缘.不知无性故。亦如修行止观.显得灭理。故次结云。此则总说.及就理灭。若别说者下。历色等一一别明四谛之相。可以思准。)後三约净。声闻是人。四谛为法。所行道品为集。所成果为涅盘。十二因缘是缘觉法。无边法界是菩萨法。又知声闻.即是知苦。以声闻苦是已知故。但举其位。法即是彼所行之法。即是道谛。集即是彼惑。集未尽。是为集谛。已有断故。法後说之。涅盘即是灭谛。已证灭故。改名涅盘。缘觉菩萨。准思可见。(【校】前五五蕴.纂要及金陵本作前二五蕴。兹据嘉兴藏南藏续藏改正。)

○第二释如实知义。

云何知。知从业报诸行因缘之所造作。一切虚假。空无有实。非我。非坚固。无有少法.可得成立。

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为说何等。说诸法不可坏。何等法不可坏。色不可坏。受想行识不可坏。无明不可坏。声闻法。独觉法。菩萨法。不可坏。何以故。一切法无作。无作者。无言说。无处所。不生不起。不与不取。无动转。无作用。

【疏】释如实知义。非唯能知行相。亦显所知之相也。先徵後释。徵意云。为随相知。为无相知。若随相知。宁异凡小。若无相知。无相无知。故言云何知。後释意云。知相知性。无有障碍。是菩萨所知。无知之知。是菩萨知。文分二别。先约自利。明知苦集。後约利他。彰知灭道。二文影略。应各具四。又二段中。含前五类。具显三乘。今初段中。知标业报。是五蕴相。业集报苦。是二谛相。言诸行因缘之所造作。十二支相。诸行因缘。即是集相。之所造作。是苦谛相。上辨知相。一切已下。显知无相。通於苦集。初有二句。共三乘相。非我已下。释成上文。拣二别相。由非我故。空无有实。但假五阴。是声闻相。以非坚固。空无有实。但缘成假。是缘觉相。若无少可得。空无有实。但虚假幻相。是菩萨相。非安立谛。无可成故。

二欲令已下。次约利他。彰知灭道。能知实性。是道谛相。法不可坏。及所知性。即灭谛相。广为宣说。唯菩萨相。文中二。初标说意。二为说下。展转徵释。总有三重。初徵意云。说何令知实性。释云。说不可坏。此略示其宗。次徵云。此不可坏。为性为相。此寻说处。释云。相即性故。五类等法。皆不可坏。依般若中。自色已上。种智已还。悉皆徧历。後徵云。现见诸法。犹如聚沫.泡焰.芭蕉.幻梦.不实。那言不坏。下释所由。略由三义。一色等性空。无可坏故。若坏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坏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坏故。坏则断灭。文中十句五对。初无我无造。故不可坏。二离能所诠故。三能生不生。所生不起故。四因不取果。果不与因故。五体无动转。用无作相故。(【钞】自色已上种智已还者。大品略引.八十余科。大般若更广。谓色为首。是五蕴初故。次历四蕴。次历十二入。十八界。次眼等。触等。所生诸受。次四念住。四谛。四禅。八解脱。陀罗尼。十地。五眼。十力。大慈。大悲。四等。相好。无忘失法。一切种智。四果。菩萨行。无上菩提。释曰。上即所历也。现见诸法。犹如聚沫等者。举五蕴不实破坏之义。以难不坏。释意前已频有。)

○第三总结多门以彰善巧。

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达。不由他悟。

【疏】更有多门。皆以无所得等为少方便。则色空见尽。坏与不坏两亡。不随境转。名不由他悟。(【钞】皆以无得等为少方便者。疏以无得。释少方便。下经云。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若准大般若。亦以无生为方便。无住为方便。无依为方便。皆般若相也。然为方便。略有二意。一以为入有方便。令有无所得等。二为入空方便。亦不住无得故。今正取为入有方便。)

○第二释无尽义。

此慧无尽藏.有十种不可尽。故说为无尽。何等为十。所谓多闻善巧不可尽故。亲近善知识不可尽故。善分别句义不可尽故。入深法界不可尽故。以一味智庄严不可尽故。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故。入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尽故。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可尽故。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不可尽故。为一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断不可尽故。是为十。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无尽智慧。普能开悟一切众生。

【疏】有标徵释结。释亦十事五对。一因缘。二教理。三福智。四持辩。五智通。福智中云一味者。百华异色共成一阴。万法虽殊。贯之一智。亦如上酥。无不入也。(【钞】亦如上酥无不入也者。解深密经叹真实智无不入也。)是为菩萨下。三结。四叹。文处可知。

○第八念藏。释相中有四。一总标念体。二所念差别。三能念胜相。四明念益相。今初。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念藏。此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

○二所念差别。

忆念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百千生。

成劫。坏劫。成坏劫。非一成劫。非一坏劫。非一成坏劫。百劫。千劫。百千亿那由他。乃至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劫。

念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念一佛出世说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授记。

念一佛出世说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修多罗。如修多罗。只夜。授记。伽陀。尼陀那。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譬喻。论议。亦如是。

念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

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

念一根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种种性。念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

念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

念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疏】唯依宿住。以辨明记。略举十事。以显无尽。一生。二劫。三佛名。四授记。五演教。六众会。七说义。八根性。九所治。十能治。文并可知。

○三明能念胜相。

此念有十种。所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尘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障碍念。

【疏】於中十句。一静虑相应故。二无漏俱转故。三净信俱故。四了了知故。五不取相故。六离分别故。七离所知故。八与慧俱故。九具上诸德故。十离上诸过故。

○四明念益相。

菩萨住是念时。一切世间无能娆乱。一切异论无能变动。往世善根悉得清净。於诸世法无所染着。众魔外道所不能坏。转身受生无所忘失。过现未来说法无尽。於一切世界中与众生同住。曾无过咎。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无所障碍。一切佛所悉得亲近。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念藏。

【疏】亦有十句。既世与出世皆念。故能离过成德。并显可知。

○第九持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持藏。此菩萨持诸佛所说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生持。

持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持一劫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数。持一佛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授记。持一修多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修多罗。持一众会。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持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持一烦恼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持一三昧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佛子。此持藏无边。难满。难至其底。难得亲近。无能制伏。无量。无尽。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持藏。

【疏】释相中三。初别举文义.显长时持。二持一佛下。徧举诸法。显能广持。所持。即前所念之法。三佛子下。辨能持德量。文有十句。一大之无外。二广能虚受。三深难至底。四四边绝相。五外无能制。六体无分量。七用无穷尽。八内含众德。九因彻果源。十余无能究。(【校】究。纂要及南藏续藏金陵本作破。兹据嘉兴藏疏本改正。案经云.唯佛能了。了谓究了。)

○第十辩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辩藏。此菩萨有深智慧。了知实相。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不违一切诸佛经典。

【疏】文有四别。谓徵。释。结。叹。释相中四。初总举体用。双照事理二种实相。名深智慧。

说一品法。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品法。说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如是说一世界。说一佛授记。说一修多罗。说一众会。说演一法。说一根无量种种性。说一烦恼无量种种性。说一三昧无量种种性。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三昧无量种种性。

或一日说。或半月一月说。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说。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说。或百千亿那由他劫说。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故。成就此藏。得摄一切法陀罗尼门现在前。百万阿僧只陀罗尼以为眷属。得此陀罗尼已。以法光明。广为众生演说於法。

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随其根性。悉令满足心得欢喜。灭除一切烦恼缠垢。善入一切音声言语文字辩才。令一切众生佛种不断净心相续。亦以法光明而演说法。无有穷尽不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尽虚空徧法界无边身故。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辩藏。

此藏无穷尽。无分段。无间。无断。无变异。无隔碍。无退转。甚深无底。难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门。

【疏】二说一品下。显能广演。

三或一日下。明长时演。先正明。後徵释。以是十藏之终。故说具前十藏。近接总持。复举陀罗尼门。

四其说法下。彰辩之德。亦有正明。徵释。可知。

三结。四叹。叹中十句。义该七辩。一无穷尽。是丰义味辩。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二即捷辩。欲言即言.无分段故。三无疎谬辩。不以邪错间深理故。四无断辩。相续连环故。五应辩。应时应机无变异故。六迅辩。迅若悬河。无隔碍故。已下四句。即一切世间最上妙辩。此辩有五德。一甚深如雷。即第八句。二清彻远闻。故不退转。即第七句。三其声哀雅。如迦陵频伽。故能普入一切佛法。即第十句。四能令众生。入心敬爱。五其有闻者。欢喜无厌。故难可得入。上二即第九句。上来第三依章别释竟。

○第四总叹十藏胜能。

佛子。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法。令诸菩萨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回向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回向有为而不着故。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悉得究竟无尽大藏。

【疏】分三。初标叹。二徵释。释有十句。摄为五对。一下化上求。二竖穷横徧。三舍相契实。四无变善摄。五外护内明。三是为下。结叹。此後应有偈等。或是略无。多是经来未尽。(第四夜摩天宫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