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初来意。

【疏】来意者。前明化主赴感。今明助化赞扬。及显位体所依。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谓十方菩萨。於此宫中赞佛实德。故受斯名。通二种释。如第三会。

○三宗趣。

【疏】宗趣者。集众放光偈赞为宗。为说回向为趣。

【论】第一释品名目者。明以金刚幢等十菩萨。各从异佛刹来。处兜率天宫。至如来所。各化作妙宝师子之座已。各以十回向法门因果而偈赞之。故名偈赞品。异佛刹者。从十行中来。入十回向。第二释品来意者。此品为欲成十回向中因果法门故。须此品来也。

○四释文亦三。初集众。二放光。三偈赞。今初。

尔时佛神力故。

【疏】文二。先明集因。谓佛神力。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疏】二众集。於中文二。先明此会。後如此世界下。结通。今初长分十段。一总举上首。

一一各与万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

【疏】二眷属数。

从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诣佛所。

【疏】三来处远近。位增数增。故各一万。

其名曰。金刚幢菩萨。坚固幢菩萨。勇猛幢菩萨。光明幢菩萨。智幢菩萨。宝幢菩萨。精进幢菩萨。离垢幢菩萨。星宿幢菩萨。法幢菩萨。

【疏】四主菩萨名。同名幢者。略有五义。一高出义。表三贤位极故。二建立义。大悲大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义。谓大悲摄生.智愿摄善.归向菩提及实际故。四摧殄义。如猛将幢。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畏义。如帝释幢。不怖惑业故。异名即表十向行体。至偈当明。

所从来国。谓妙宝世界。妙乐世界。妙银世界。妙金世界。妙摩尼世界。妙金刚世界。妙波头摩世界。妙优鉢罗世界。妙栴檀世界。妙香世界。

【疏】五所从来刹.皆称妙者。回向之力。微善弥於法界故。其别名.即表十向所修法门。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最可贵故。二得不坏信。常乐因故。三等佛白净故。四如金徧至诸色像故。五出用无尽.如摩尼故。六善根坚固.如金刚故。七随顺众生。不染尘故。八真如之因。如水生华。最为胜故。九如白栴檀。能去热恼之缚着故。十如彼香气。能普周故。故下文慈氏座前烧一丸香。弥满法界。即其事也。(【钞】慈氏座前等者。即六十七经。)

各於佛所.净修梵行。所谓无尽幢佛。风幢佛。解脱幢佛。威仪幢佛。明相幢佛。常幢佛。最胜幢佛。自在幢佛。梵幢佛。观察幢佛。

【疏】六本所事佛。同名幢义。不异菩萨别名。即表修十向智。亦表当位之果。谓一救护之心不可尽故。成无尽佛。二如空中风.不住不坏故。三等佛解脱故。四四威仪中无不至故。五明了功德相故。六常能随顺善根故。七随顺众生善最胜故。八同於真如。得自在故。九净无垢染。不缚着故。十观察即是入法界故。

其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

【疏】七到已修敬。

以佛神力。即化作妙宝藏师子之座。宝网弥覆.周帀徧满。诸菩萨众.随所来方.各於其上.结跏趺坐。

【疏】八善住威仪。座体云妙宝者。十住以慧光徧照.故以毗卢遮那藏为体。十行以行净离垢。故以莲华藏为体。今十向大悲。处於生死。普该万法.不拘乎一。故座体直云妙宝。不限色类。以教行徧周.笼摄众生。加以宝纲。弥覆其上。

其身悉放百千亿那由他阿僧只清净光明。

此无量光.皆从菩萨清净心宝离众过恶大愿所起。

显示一切诸佛自在清净之法。以诸菩萨平等愿力。能普救护一切众生。一切世间之所乐见。见者不虚。悉得调伏。

【疏】九放光利物。此位多辨悲智救物。故复辨此。於中初光体。次此无量下。辨光因。即圆净回向心。後显示下。略示光业。一智敬上业。二悲救下业。

其菩萨众。悉已成就无量功德。

所谓徧游一切诸佛国土.无所障碍。

见无依止清净法身。以智慧身.现无量身。徧往十方.承事诸佛。

入於诸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自在之法。

住於无量一切智门。以智光明.善了诸法。

於诸法中.得无所畏。随所演说.穷未来际.辩才无尽。

以大智慧.开总持门。

慧眼清净。入深法界。

智慧境界无有边际。

究竟清净.犹若虚空。

【疏】十略赞胜德。有十一句。初总余别。别中十门。一神通门。二入证门。三以智下。依智修福。四入於下。上入果用。五住於下。住善决择。六於诸下。四辩无尽。七智开总持。八慧眼见性。九智慧徧知。十究竟离障。

如此世界兜率天宫诸菩萨众如是来集。十方一切兜率天宫。悉有如是名号菩萨而来集会。所从来国诸佛名号。亦皆同等。无有差别。

【疏】结通可知。

○第二放光。

尔时世尊。从两膝轮。

【疏】文分四别。一放光处。言膝轮者。位渐高故。又表回因向果等。有屈申进趣之相故。又悲智相导.屈申无住故。

放百千亿那由他光明。

【疏】二光数。

普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

【疏】三光照分齐。

彼诸菩萨。皆见於此佛神变相。此诸菩萨.亦见於彼一切如来神变之相。

【疏】四光所作业。谓令彼此互相见故。於中分三。初正明彼此相见。二如是下。释见所由。三如是等下。结德所属。

如是菩萨。皆与毗卢遮那如来。於往昔时。同种善根。修菩萨行。

【疏】二中。由二因故见。一宿因同行故。

【论】明诸菩萨从谁发心者。皆於自心无始分别无明.为发心之始。达此无始无明.为大圆镜智故。即与十方毗卢遮那如来同善根故。若离此智。无成佛期。无见佛日。是故经云。如是菩萨。皆与毗卢遮那往昔同善根故。明达自无明.成大智体。诸佛共此智也。

悉已悟入诸佛自在甚深解脱。得无差别法界之身。

入一切土而无所住。见无量佛悉往承事。

於一念中周行法界。自在无碍。心意清净如无价宝。

无量无数诸佛如来常加护念。共与其力。到於究竟第一彼岸。

恒以净念住无上觉。念念恒入一切智处。

以小入大。以大入小。皆得自在通达无碍。已得佛身与佛同住。

获一切智。从一切智而生其身。

一切如来所行之处。悉能随入。开阐无量智慧法门。

到金刚幢大智彼岸。获金刚定.断诸疑惑。

已得诸佛自在神通。普於一切十方国土.教化调伏百千万亿无数众生。於一切数.虽无所着。善能修学成就究竟方便。安立一切诸法。

【疏】二悉已下。现德圆满故。文有二十句。束为十对。一离障成身对。二入刹近佛对。三用速心净对。四外护内证对。五能觉所觉对。谓一切智处是所觉故。六用广证深对。身即智身.同住法界及大悲故。七得智生身对。身即应身。八行深解广对。九智极定深对。此位中显名金刚幢。对金刚定.即菩提智。十得通立法对。由得通故.调化无数。由离数故.而能安立。数有二种。一数量数。二色心有为.皆名为数。今文具二。谓由不着一多。能立一切故。不着於有能安立故。即真俗熔融。谓世俗幻有之相相本自空。胜义真空之理.理常自有。有是空有非常有。斯有未曾不空。空是有空非断空。此空何尝不有。有空空有.体一名殊。名殊故.真俗互乖.迢然不杂。体一故.空有相顺.冥然不二。一与不一.不即不离。熔融无碍。菩萨智契其源。所以虽迥绝无寄。而善修安立。(【钞】一离障成身对者。以文易故。疏不指经。今当指之。二入一切土下。入刹对。三於一念中下是。四无量无数下是。五恒以净念下是。六以小入大下是。七获一切智下是。八一切如来下是。九到金刚幢下是。十已得诸佛自在下是。由离数下。释立法。谓世俗下。别示真俗熔融之相。相从缘生。举体即空。理非断灭。故常自有。然有三意。此上第一当体以明。二有是空有下。明二谛交彻成一.即有是空.即空是有。三有空空有.结成熔融。即仁王云。於谛常自二。於解常自一。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也。从菩萨智契下。结成能立。)

如是等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无尽清净三世一切无量功德藏诸菩萨众。皆来集会。在於佛所。因光所见。一切佛所。悉亦如是。

【疏】三结德所属。谓无尽德。属於此会菩萨。及光中所见也。

【论】如来放光处所表法者。十信足下轮中放光。以信为初。十住足指端。明入圣位之初。十行足趺。明依圣性法身起行。十回向膝上放光。以膝者。人之坐起回旋卷舒自在之所由也。明此回向位法门。是回真处俗解脱无染之大智.以悲愿利生。处生死而恒涅盘。涅盘与生死.无碍自在。以放光处表之。十地眉间放光者。表中道果光也。

○第三偈赞。十菩萨即为十段。亦十方如次。皆先标说人.及说仪式。今初东方金刚幢菩萨。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金刚幢菩萨者。此是会主。名含总别。总显回向不出悲智。金刚者。坚利也。即悲之智.二乘实际不能坏.坚也。断难断惑.利也。故云智慧到彼岸。即智之悲.爱见不能动.坚也。无所不救.利也。故文中徧刹利生。七十八云。譬如金刚。唯从金刚处及金处生。非余宝处生。菩提心金刚.亦复如是。唯从大悲救护众生金刚处.一切智智殊胜境界金处而生。非余众生善根处生。故知金刚不独喻智。攻般若者。不得此意。但以标名。独将金刚喻於般若。不观文中。悲济九类而无所度。悲智相导。方为真实不共般若。智者应知。别名即是救护众生.悲也。离众生相.智也。义不殊总。说颂仪式.频见上文。(【钞】故知金刚下。四结弹。以今古诸师。皆唯般若喻金刚故。不观文中下。成上失意。以金刚经。具悲智为金刚故。彼经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悲济九类。)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等。(大智而无所度也。)故疏结云。悲智双运。)

【论】从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而说颂言。五十二行经。明金刚幢等十菩萨众.十方来集.彰因示果不二分。余如文具明。

如来不出世 亦无有涅盘 以本大愿力 示现自在法

是法难思议 非心所行处 智慧到彼岸 乃见诸佛境

【疏】正显颂文。十颂叹佛寂用无碍德。大分为二。初八赞佛胜德。後二结劝修行。今初分三。初五偈寂而常用。次一偈用而常寂。後二无碍自在。今初分三。初二偈.无生灭而示生灭。於中前偈就法正显。後偈寄对显深。以依体起用.体用无碍.故难思议。又心有心相.动不能行.故难思议。智无智相.名到彼岸.方见佛境。

色身非是佛 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 见佛神通力

少智不能知 诸佛实境界 久修清净业 於此乃能了

【疏】次二偈。非色声而现色声。亦前偈就法正显。後偈寄对显深。少智谓权小。久修谓圆机。素习见闻.故能了实。

正觉无来处 去亦无所从

清净妙色身 神力故显现

【疏】後一颂明无来去而示来去。觉处即现.不从方来。迷处自无.不从此去。以神力故.示有来去。然从神力中来。即无来矣。

无量世界中 示现如来身

广说微妙法 其心无所着

【疏】二用常寂中。三句用。末句寂。

智慧无边际 了达一切法 普入於法界 示现自在力

众生及诸法 了达皆无碍 普现众色像 徧於一切刹

【疏】三无碍自在中。初偈了事理无碍。起用自在。後偈了生法无碍。起用自在。可知。

欲求一切智 速成无上觉 应以净妙心 修习菩提行

若有见如来 如是威神力 当於最胜尊 供养勿生疑

【疏】後二偈结劝中。初偈劝修智进行。後偈劝修福断疑。

○第二南方坚固菩萨。

尔时坚固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坚固者。表不坏回向故。菩提心坚故。观佛无厌故。

如来胜无比 甚深不可说 出过言语道 清净如虚空 汝观人师子 自在神通力

已离於分别 而令分别见 导师为开演 甚深微妙法 以是因缘故 现此无比身

【疏】十颂多明如来为物所依德。於中分二。初三赞佛胜德。後七劝修辨益。前中初颂明佛体离言。次偈无相现相。後偈现相所因。

此是大智慧 诸佛所行处

若欲了知者 常应亲近佛

【疏】後七中。举修有益。即显佛德深玄。文中分三。初偈指德劝依。即结前生後。

意业常清净 供养诸如来 终无疲厌心 能入於佛道 具无尽功德 坚住菩提心

以是疑网除 观佛无厌足 通达一切法 是乃真佛子 此人能了知 诸佛自在力

【疏】次三示能入者。令物思齐。各先举行。後彰行益。

广大智所说 欲为诸法本 应起胜希望 志求无上觉 若有尊敬佛 念报於佛恩

彼人终不离 一切诸佛住 何有智慧人 於佛得见闻 不修清净愿 履佛所行道

【疏】後三正劝进修。然夫进修畧有五法。谓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初偈明欲。次偈辨念。後偈巧慧。前二正明。後一反显。一心精进。摄在志求之中。(【钞】然夫进修等者。释此三偈。自有二重.一约五法。即智论文。天台取之为二十五方便。此第五五。止观具云。谓前二十法虽备。若无乐欲希慕。(一也。)身心苦策。(二也。)念想。(三也。)方便。(四也。)一心决志者。(五也。)止观无由现前。释曰。上即反释。下顺释云。若能欣集无厌。(一也。)晓夜匪懈。(二也。)念念相续。(三也。)善得其意。(四也。)一心无异。(五也。)此人能进前路。一心喻船柁。巧慧如点头。三种如篙橹。若少一事。则不安稳。无此五法。事禅尚难。何况理定。二约九因释。具如疏钞。)

○第三西方勇猛菩萨。

尔时勇猛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净心智力。见佛尽源。等一切佛。故名勇猛。

譬如明净眼 因日覩众色 净心亦复然 佛力见如来

如以精进力 能尽海源底 智力亦如是 得见无量佛

【疏】十颂分二。前六明感应道交。见佛闻法。後四令舍伪求真。拂见闻相。於此一段。总显如来见闻弘益之德。前中前五。各上半喻。下半合。通分为二。初二见佛。後四闻法。前中初偈双明感应。净心如净眼.为见之因。佛力如日。为见之缘。如来如色。为见之境。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斯则独因不见也。如明净日。瞽者莫见。独缘不见也。此辨因缘和合。方能见也。(【钞】此辨因缘者。正同金刚经云。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但彼以般若为日。法中明心不住法。则内心自有因缘。不同佛力为日也。)後偈偏举於感。以因夺缘。如出现品云。此非如来威神之力等。(如出现品者。谓佛光救地狱众生生天。便即念言。此是如来威神之力。佛便报言。此非如来威神之力。若一众生。於如来所不种善根。能得如来少分智慧。无有是处是也。)

譬如良沃田 所种必滋长 如是净心地 出生诸佛法

如人获宝藏 永离贫穷苦 菩萨得佛法 离垢心清净

譬如伽陀药 能消一切毒 佛法亦如是 灭诸烦恼患

真实善知识 如来所称赞 以彼威神故 得闻诸佛法

【疏】後闻法中。四偈分三。初偈显因能生法。次二显得法之益。前偈得权智。能离所知心垢。後偈有根本智。能除烦恼之患。三一偈显缘令闻法。故上文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设於无数劫 财宝施於佛 不知佛实相 此亦不名施

无量众色相 庄严於佛身 非於色相中 而能见於佛

如来等正觉 寂然恒不动 而能普现身 徧满十方界

譬如虚空界 不生亦不灭 诸佛法如是 毕竟无生灭

【疏】後四令舍伪求真中二。前一示伪令舍。住相施故。以色相见佛。行邪道故。後三显真令求。初二偈显真佛。前偈即相非相。故非色能见。後偈即寂而应。故不可以寂取。末偈显真法。真法无生灭故。

○第四北方光明幢菩萨。

尔时光明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以大悲力。运智慧光。朗彼重昏.无所不至。名光明幢。又以智慧。令诸善根无所不至故。

人间及天上 一切诸世界

普见於如来 清净妙色身

【疏】此颂中。多显如来即体化用周普之德。十颂分三。初一化用广。亦明化处。次七化用深。亦明化依。後二双结释化。

譬如一心力 能生种种心 如是一佛身 普现一切佛

菩提无二法 亦复无诸相 而於二法中 现相庄严身

了法性空寂 如幻而生起 所行无有尽 导师如是现

三世一切佛 法身悉清净 随其所应化 普现妙色身

【疏】化依中分四。初四双明能所依。次一拂其能化心。次一拂其所依体。後一双融自在。今初。初偈总明一多无碍。依一总心.变多王所。於一实佛.应化多端。故无碍也。次一相二无碍。无相现相。无二现二。体绝能所。故云无二。相依身有。是即二也。然相二相对。应成四句。畧举其一。无二现二.即於一现多。乃至百千。亦名二故。次偈显依性起。起不异性。故如幻无尽。後偈从法身流。举三世佛。以显道同。

如来不念言 我作如是身

自然而示现 未尝起分别

【疏】二拂能化心中。谓如摩尼珠。无私成事故。

法界无差别 亦无所依止

而於世间中 示现无量身

【疏】三一偈拂所依。谓上无二无相法性法身。即是法界。法界本自无差.亦无定有。为化依止。由无依无别。故为依为别。故下文云。虚空虽无所依。能令三千世界。而得安住。如空无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

佛身非变化 亦复非非化

於无化法中 示有变化形

【疏】四一偈。双融自在。言非非化者。此有二义。一假非化以遣化。非谓是非化。则上半约体绝待。下半依体起用。二不碍化故。然真化无二.融为一身。不坏体用。名依真起。依真起者。则报亦依真。非谓三身。独一是化。(【钞】非谓是非化者。此一向是遮。即拂迹入玄耳。故昔人云。我言非有者。但言非是有。非谓是非有。如人夜见於杌。谓之为人。智者告言。此非是人。但非其心中计人。愚人闻之.便谓此杌是於非人。非人即鬼故。人执虽无。鬼执却起。故为惑耳。故下释云。上半绝待。则化与非化两亡。二不碍化故者。即重释亦复非非化。此即以化遣於非化。则上何非变化者。即是真身故。亦复非非化者。有化用故。前释上半是体。下半是用。今此上半自具体用。依於後义广释经文。於中三。先总明。然约正(【校】正.嘉兴藏作二。)身。自有多义。一法报合为真身。应化合为化身。二法身为真身。报应皆为化身。今依此义。故云非谓三身。独一是化。)且依真起化。畧有二门。一开义。二融合。初中真应各有二义。真中一不变义。谓虽化而常湛然。初句显之。二随缘义。谓不守自性.无不现故。故云亦复非非化。二约化中。一无体即空义。谓揽缘无性。故云於无化法中。二从缘幻有义。故云示有变化形。二融合中亦二义。一真化别合。二真化融通。初中。由真中随缘即不变故。是故亦真亦非真。非真非不真。名真法身。化中。体空即幻有故。是故亦化亦非化。非化非不化。名为佛化身。二融通者。谓由真不变。显化体空。此真不无.化不有。以为法身而不无化用。以有化中空义故。又由真随缘。显化幻有。此是化不无.真不有。以为化身.而不无真理。以有真中随缘义故。又由随缘幻有.不异不变体空故。是故现化纷然。未尝不寂。真性湛然。未曾不化。真化熔融。为一无碍清净法界。宜审思之。

正觉不可量 法界虚空等 深广无涯底 言语道悉绝

如来善通达 一切处行道 法界众国土 所往皆无碍

【疏】第三二偈。双结释中。前偈结归於体。谓智冥真境。等法界故深无底。等虚空故广无涯。皆绝言道.为不可量。後偈举因释成。所以法界无碍者。智行徧故。

○第五东北方智幢菩萨。

尔时智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於佛寂用之境.决断无碍故。又智导万行.出生无尽。故名智幢。

若人能信受 一切智无碍

修习菩提行 其心不可量

【疏】颂中多叹如来应现出生无尽无碍之德。十颂分二。初一标章劝信。信有修行之益。

一切国土中 普现无量身

而身不在处 亦不住於法

【疏】後九所信胜德。於中分二。初一总。余八别。总中上半用而无尽。下半寂而无住。不着应处。不住法体。即本末双寂也。通为寂用无碍。

一一诸如来 神力示现身 不可思议劫 算数莫能尽

三世诸众生 悉可知其数 如来所示现 其数不可得

【疏】别中二。初二明无尽。一一众生前。能现无尽身。故众生可知。佛不可数。

或时示一二 乃至无量身 普现十方刹 其实无二种

譬如净满月 普现一切水 影像虽无量 本月未曾二

如是无碍智 成就等正觉 普现一切刹 佛体亦无二

非一亦非二 亦复非无量 随其所应化 示现无量身

【疏】後六明无碍。於中三。初四一异无碍。亦是本末无碍。一法。二喻。三合。四释。

佛身非过去 亦复非未来

一念现出生 成道及涅盘

【疏】次一偈.延促无碍。

如幻所作色 无生亦无起

佛身亦如是 示现无有生

【疏】後一偈.性相无碍。

○第六东南方宝幢菩萨。

尔时宝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以圆净智。照平等理。不碍应现.随顺一切。如摩尼宝。故名宝幢。

佛身无有量 能示有量身 随其所应覩 导师如是现

佛身无处所 充满一切处 如空无边际 如是难思议

【疏】颂中多显平等超世之德。十颂分二。前五总显难思。後五迥超时数。前中初二正明。前一超量现量。後一超处徧处。故出现品云。譬如虚空。徧至一切色非色处等。如是难思。双结上二。

非心所行处 心不於中起 诸佛境界中 毕竟无生灭 如翳眼所覩 非内亦非外

世间见诸佛 应知亦如是 饶益众生故 如来出世间 众生见有出 而实无兴世

【疏】後三展转释成。初云。何以难思。若身若处.非生灭心行之境故。何以非心境。佛自不起心故。何以不起。体无生灭故。若尔。何以现见。次偈释云。病眼所覩.取色分齐。勿谓为实。次疑云。若尔。岂无如来出现世耶。次偈释云。自机见耳。上三句以应就感.众生谓出。末句既因物感。出即非出名实不出。故诸法无行经云。如来不出世。亦不度众生。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既无有出。安有没耶。上三亦初一超心行。次一超内外。後一超出没。

不可以国土 昼夜而见佛

岁月一刹那 当知悉如是

【疏】後五偈。迥超时数而现时数。於中初一偈。结前标後。国土结前处故。

众生如是说 某日佛成道 如来得菩提 实不系於日

如来离分别 非世超诸数 三世诸导师 出现皆如是

譬如净日轮 不与昏夜合 而说某日夜 诸佛法如是

三世一切劫 不与如来合 而说三世佛 导师法如是

【疏】後四别显超时。初偈立宗。上半牒妄情。下半正立。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时是宗法。次偈立三因。一智无分别故。二三世不迁故。三体非有为之数故。次偈举同喻。谓日体常明故。不合昏夜。後偈合结。上半合。下半结。合中语倒。若顺应云。一切诸如来。不与三世合。又若以超时现时为宗者。则上宗中。四句皆宗。应云。菩提是有法。定不系日.随机说日是宗法。因云。体非三世等。不碍三世等故。同喻云.如日轮不合昏夜。以山映故。说有日夜。合云。佛无三世。以不应见机之所映故.而说三世。是则上三句皆合。下一句结。

○第七西南方精进幢菩萨。

尔时精进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勤观如来。真应皆同。故能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名精进幢。

一切诸导师 身同义亦然

普於十方刹 随应种种现

【疏】十颂显此同义。文分为二。初一总标。余九别释。前中上半正标。下半畧显同相。言身同者。三身十身.皆悉同故。义亦然者。此含多意。一且约三身。体.依.聚义.无不同故。所觉.能觉.觉他.同故。又义名所以。所以得名佛者。正觉真智.力无畏等无不具故。得名为佛。佛佛皆然。故义同也。又应用利乐.无不同故。故摄论第十云。诸佛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等。二十一种功德之中。名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故。(【钞】义亦然者下。出三意。一释三身及与佛义。体即法身。依是报身。聚是化身。所觉下。所觉自法身。能觉是报身。觉他化身。又义名所以者。明成佛所以。即具众德故。问明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诸佛法身者。即应化法身。言五业者。摄论云。第一救济有情灾横为业。於暂时见。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二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三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於如来圣教中故。四救济萨遮耶见为业。授之能超三界道。五救济诸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诸菩萨。及不定性诸声闻等。安置善处。令修大乘行故。於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若梁摄论。当第十五。二十一下。指上品所依智等三事。佛佛平等。无性亦明是利他德。)二约十身释义同者。皆通三世间。彼此互望。无差别故。种种利乐。居然是同。此有三因。一行海齐满。二大愿齐具。三同一法性故。非唯相似。亦一即一切.互相融故。余如问明品说。下半同相。畧举应用同。以应即真故。非应之外.别明法身是同。然普有二义。一约诸佛。谓无有佛不徧十方故。二约一佛。谓无一方而不现故。

汝观牟尼尊 所作甚奇特 充满於法界 一切悉无余

佛身不在内 亦复不在外 神力故显现 导师法如是

随诸众生类 先世所集业 如是种种身 示现各不同

诸佛身如是 无量不可数 唯除大觉尊 无有能思议

【疏】後九别释中分二。先四颂正释。後五颂转释。前中初偈释前普於十方。无余二义。一无处不徧故。二一切皆佛身故。诸佛本师二颂影畧。次偈释前现义。谓有感方现。故云非内。神力能现故云非外。次偈释前随应种种义。一随物类则十法界等。万类殊应。二於一类中。随其先业。各见不同。如金色涂灰等。後偈释前身同之义。结成难思。佛身皆同无数量故。唯除大觉者。佛佛同证故。

如以我难思 心业莫能取 佛难思亦尔 非心业所现

如刹不可思 而见净庄严 佛难思亦尔 妙相无不现

譬如一切法 众缘故生起 见佛亦复然 必假众善业

譬如随意珠 能满众生心 诸佛法如是 悉满一切愿

无量国土中 导师兴於世 随其愿力故 普应於十方

【疏】後五转释中。从後向前。释上四偈。前四兼喻。後一唯法。於中初二释第四无能思义。一以我为喻。谓如妄计之我本无所有。故不可思。此以妄计情有理无。非圣智境。以况法身理有情无。非下位测。後偈以刹为喻。喻虽绝相难思。而不碍相。次一偈释第三随业异现。所以要随业者。同一切法。必假缘故。此以总喻别。次一偈释第二非内外义。如珠现物。虽非内外能满佛心。後偈释充满法界义。所以能满者。本愿普周故。

○第八西北方离垢幢菩萨。

尔时离垢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真如体净。能成白法。复净世间故名离垢。(【钞】真如体净。第八回向中义。复净世间。即今偈意。)

如来大智光 普净诸世间 世间既净已 开示诸佛法

设有人欲见 众生数等佛 靡不应其心 而实无来处

【疏】十颂多叹如来净德。前六净他。後四自净。前中前二总明。後四别释。今初。前偈智净。妄惑既寂.真智不无。开示无我知见性相。故名为法。後偈身净。谓拂应显真。(【钞】妄惑既寂等者。拣异断空。开示已下。即法华开示悟入意也。)

以佛为境界 专念而不息 此人得见佛 其数与心等

成就白净法 具足诸功德 彼於一切智 专念心不舍

导师为众生 如应演说法 随於可化处 普现最胜身

佛身及世间 一切皆无我 悟此成正觉 复为众生说

【疏】後别释中。前二释第二偈。後二释初偈。前中初偈。正明欲见诸佛。应专佛境。随念随现故名心等。又了心境即佛真性。迷则不知。念则便现。次偈转释专念之义。无漏具德。故能专念。(【钞】随念随现者。此有二意。一随念多少。佛亦等之。如称一口。有一化佛等。二随念浅深。佛应称之。见有优劣。又了心境下。约观心释。即心即佛之义耳。)後二中。前偈释普净世间。说法现身而能净故。後偈释开示佛法。示其所悟二无我故。

一切人师子 无量自在力 示现念等身 其身各不同

世间如是身 诸佛身亦然 了知其自性 是则说名佛

如来普知见 明了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导师无来去 亦复无所住 远离诸颠倒 是名等正觉

【疏】後四自净中。初一已净差别之用。後三内净三德。一见性成佛。自开法身。称性现应。次偈无得成佛。自开般若。佛法所觉。菩提能觉。必能所相因故俱叵得。无所得者。则得菩提。後偈离妄成佛。自开解脱。不动无住故。妄倒斯寂。名真解脱。

○第九下方星宿幢菩萨。

尔时星宿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解佛徧应法界之身而不离法性。若彼星宿。粲然罗空不可缚着。故以为名。

如来无所住 普住一切刹 一切土皆往 一切处咸见 佛随众生心 普现一切身

成道转法轮 及以般涅盘 诸佛不思议 谁能思议佛 谁能见正觉 谁能现最胜

【疏】十颂显佛此德。分为三别。初三总显即体之应。次六别释体应自在。後一拂去自在之迹。前中初偈约处显身之徧。谓法性身则无所住。约自受用则无所不住。名为普住。约他受用及变化身有感则往。故云一切土皆往。若约十身无处非佛。故云一切处咸见。(【钞】谓法性身者。此初一偈。上三句约四身说徧。第四句约十身说徧。此十身正说众生国土等十身故。则有虚空处即虚空身。有国土处。即国土身等。故无非佛身矣。)次偈约机显身之多。故云一切。及八相事。皆由物感。後偈结叹难思。初句总标。下三句显相。二句约感不能思。思唯约心。见通心眼。下句约应难思。云谁能现。

一切法皆如 诸佛境亦然 乃至无一法 如中有生灭 众生妄分别 是佛是世界

了达法性者 无佛无世界 如来普现前 令众生信喜 佛体不可得 彼亦无所见

【疏】次六别释中。初三顺释。後三反释。今初。初偈释前谁能现义。谓现即同如。无生灭故。次偈释前谁能思义。谓起心而思。是妄分别。有依有正。法性之中。能所斯寂。後偈释前谁能见义。谓能应随缘。体本自无。能感之机。竟何所见。

若能於世间 远离一切着 无碍心欢喜 於法得开悟 神力之所现 即此说名佛

三世一切时 求悉无所有 若能如是知 心意及诸法 一切悉知见 疾得成如来

【疏】後三反释中。谓由无思见等。方能思等。则反显前有思见等.不了佛境。於中初偈无思思。要无着无碍故。次偈无现现。神力之现.体即虚故。後偈明无见见。蹑前无所有。为见前称实之见。非唯见佛。亦得疾成。

言语中显示 一切佛自在

正觉超语言 假以语言说

【疏】三一偈拂自在之迹者。上明自在。尚假言诠。正觉超言。故拂言迹。超言亦假。应忘契之。

○第十上方法幢菩萨。

尔时法幢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知真实之法.普入法界。则所修行.皆无分量。故名法幢。知法名佛。故先赞见佛之益。

宁可恒具受 一切世间苦

终不远如来 不覩自在力

【疏】十颂双显佛法难闻。於中分二。前四赞佛。劝人闻见。後六赞法。劝物闻求。前中初一.正令甘苦近佛。

若有诸众生 未发菩提心 一得闻佛名 决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 一念发道心

必成无上尊 慎莫生疑惑 如来自在力 无量劫难遇 若生一念信 速证无上道

【疏】後三释其所以。畧举三事。初偈闻名益。次偈发心益。後偈生信益。既受苦得闻.成斯胜益。受乐不覩.不免长沦。故应甘苦而近佛也。

设於念念中 供养无量佛 未知真实法 不名为供养 若闻如是法 诸佛从此生

虽经无量苦 不舍菩提行 一闻大智慧 诸佛所入法 普於法界中 成三世导师

虽尽未来际 徧游诸佛刹 不求此妙法 终不成菩提 众生无始来 生死久流转

不了真实法 诸佛故兴世 诸法不可坏 亦无能坏者 自在大光明 普示於世间

【疏】後六中。已遇良医。复须法药。於中初二。由闻实法能成行法。前反後顺。次二由闻理智成於果法。前顺後反。後二以感应释成。前偈佛兴.由生迷实。後偈说法.示於真实。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则性不可坏。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则相不可坏。斯则天魔外道等皆法印。故无能坏。余如十藏品。上十菩萨之偈。应以六相圆融。(【钞】上十菩萨下。总结言六相者。一总显佛德。二别则十种德殊。三同则同明佛德。四异则十德互望不同。五成则共成佛德。六坏则各住自性。)所以偈後无结通者。为显法界兜率赞德异故。犹彼处处文殊。偈偈各别。显佛德无尽故。

【论】已上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心。或但说有.众生着有。或但说无.众生着无。如经星宿幢菩萨颂云。众生妄分别。是佛是世界。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法幢菩萨颂云。宁可恒具受。一切世间苦。终不远如来。不覩自在力。此二颂皆相成就有无。恐堕边见。余例知。如观十方。何意。为观众意之同别。亦观十方世界诸佛.法同不二。(兜率天宫偈赞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