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自下大文第三安住地分中三。初总明安住。二所谓下。别显安住。三佛子菩萨以成就下。总结安住。今初。

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疏】文有三句。一大悲为首是安住因。菩萨所行.皆为众生。悲为行本.故言为首。二广大志乐无能沮坏.是安住观。论云。烦恼小乘.不能坏此观故。谓契理深心为大.故烦恼不能坏。悲化兼物为广.故小乘不能坏也。三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住行。此望初句.是智导悲。望第二句.是行填愿。此所修善.即下三十句显示。

○第二别显安住。即显前第三勤修善根。云何勤修。此有三十句。显三种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回向成就。信为行始。次依信起行。後回行成德。以为行修次第。今初信心十句。

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

【疏】初总。余别。总云信增上者。随所有事。谓下所列谛宝等境。深信决定.名为增上。别中有九。初六始起信心。後三信增成欲。前中初二自利。後四利他。自利中一敬信增上。谓徧信三宝.名多净信。二净信增上。自证真净智解故。上二皆云清净。是信之性。三决定信增上。分别令他证净智故。即利他之行。四悲。五慈。六无疲厌。此三增上。皆利他心。慈悲明心大。无厌明心常。後三中。七惭愧信增上。是所成行体。谓有惭愧故.治悭等蔽。不着世间.成檀等度故。八柔和信增上。是得等侣。於同法者不恼乱故。九敬法信增上。於所入法.益敬信故。(【钞】惭愧者。论云。乐修何等行。波罗蜜行故。以崇重贤善为惭。故成檀等诸度。轻拒暴恶为愧。故治於悭等诸蔽。轻拒暴恶。即不着世间。无恶有善。故曰庄严。故遗教经云。以惭愧服而自庄严。是得等侣。亦即行缘。论云。僧为等侣。同事安乐。九敬法者。即行所依。论云。入何法中。谓诸佛教。则亦行所诣。是所入故。)

○第二修行成就中九句。

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无依着故。不耽着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生如宝心无厌足故。

【疏】初总。余别。总云无厌足者。即无间修。别有八集。前七教行。後一证行。前中初二摄法方便。一亲近集。近善友。意在不忘诸法故。二乐法集。於问答中。论义解释。心喜乐故。後五句.次第修行。於中前三内观顺理之行。一多闻集.斯即闻慧。二正观集.即是思慧。三不着集.即是修慧。於三昧中。无依着故。後二随缘离着行。谓六不贪集。是知足行。已得不贪故。七不求集。是少欲行。未得不求故。八如宝心集。即证行圆明.常现前故。又难得.无垢.势力.庄严.殊胜.不改.证心同此。具六义故。上依论释竟。(【钞】又难得下。举世宝六义。显证法六义。)其第六七集.更有一理。谓第六心是远离修。修对治心离三过故。诸说法者。有三种过。一着利养求四事故。少欲知足.则能治之。二取名闻.为胜他故。正念定慧.则能治之。三谓他属.过爱敬事故。远离精进.则能治之。此中能治.即大人觉.其第七句.是观过修。八种不净。是谓资生。一切不求.见不净故。(言八觉者。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静。四精进。五正意。即正念是。六正定。七正慧。八无戏论。八种不净者。一畜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聚谷粟。居店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眷属羣畜。六畜金银财宝。七畜象牙金银。刻镂诸宝大牀。绵褥氍氀。八畜铜铁釜镬。)

○第三回向成就。谓求一切智。是回向菩提。有十二句。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殊胜道故。

【疏】初总。余别。总即所求之事。名之为家。一切智地是求处故。(【钞】从一切智地是求处者。以经释论为家之言。处即家故。)别即能求之因。有十一求。初一显能求之观。名为依家。於前家中。分别观察。具足十力无畏等故。余十能求之行。并总都有三求。於求行中又分总别。总名无障求。谓求诸度无着法故.能除蔽障。下九句别。别治诸障故。初二对治檀中二垢。一者离求。治於谄曲。见乞求者。诈现方便。一向无心与故。二如说能行求。治不随先言。许而不与。或许多胜。与少劣故。又前是谄。後则是妄。三者护求。治戒一垢。谓不护实语违本所受。犯已覆藏故。四不污求。治忍一垢。谓恼乱他业。是污如来利益家故。五不舍求。治进一垢。谓菩萨戒法无量.不可具持。劫数长远.不可常持。戒法精妙.难持难行。不可善持。生退转心。今不舍菩萨戒.具能持之。不舍律仪.故能持难持。不舍三聚.能行难行也。进策万行.而偏就戒辨者。有三义故。一戒为三学之首故。二戒具三聚故。三戒通事理.难行易败故。寄以策之。(戒法无量者。戒有三聚。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劫数长远者。一受不舍。至成佛故。戒法精妙者。防於意地。起心动念。即毁犯律仪。论於止作。故说为持。三聚进善利生。故云行也。後进策下。释通妨难。难行易败者。不同定慧证法之乐。坚固难失。)六不动求。治禅二垢。一者乱心外攀.如山治之。二者不能调伏忆想分别.一切智心治之。下之三句.治般若三垢。即三道障。谓七不舍成就求.治障不住道垢。谓无善巧方便.一向涅盘。现不舍世间治之。一向世间.现成就出世治之。异於凡小.成不住道。八者集求。治障助道垢。九者常求求。治障证道垢。於上胜妙证法之中.愿欲心薄故。

○第三总结。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疏】总结者。上三十句.广勤行具足成就。此勤行有四。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信谓忍受决定。欲谓希求趣彼行故。初十句中。前七是信。後三是欲。次十是精进。对行造修。後十是方便。行成巧求故。是名此地说分中安住。故云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上依论辨。更有别理。上多净信。已能永断阐提不信障。发生悲愍。尊重教法等。亦能永断凡夫着我障。日夜勤修.无有疲倦。又能永断声闻畏苦障。求一切智。乃至常求上上胜道。亦能永断缘觉舍悲心障。故云净治地法。(第三安住地分竟。)

○大文第四校量胜分。谓住此地中。胜二乘故。论主既云。住此地中胜者。明知愿等。初住地分已有。但文不累安。故居安住之後。非是地满。方有愿也。问。经云。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故沙弥发心。罗汉推敬。如何至此。方辨胜耶。然其胜义。乃有众多。统而收之.不出三种。谓愿.行.智。此三历位。故有众多。略明十位。一初发心胜。通於一切凡夫。如沙弥等。此通三心。二信胜。亦通三心。三解胜。四行胜。五愿胜。此三即三贤.别历三心。六证入胜。齐证三心。双证二空.是为智胜。起十大愿。即是愿胜。备修诸行.即是行胜。下辨果胜。亦三心果。此中行智.由愿导故。所以最胜。依行布说。七地已上.智方自胜。故下经云。从初地来.彼悉超过。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此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论主立愿为校量胜。凭此明文。虽历诸地戒定道品等.地地超胜.亦不出三心故。七从第七地去。名权实自智胜。八无功起行胜。九上等诸佛胜。十究竟胜。所谓诸佛.三心果满。(【钞】问经云下。先问。引涅盘三十八迦叶菩萨赞佛云。怜愍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为最上。故沙弥发心者。即智论文。昔有罗汉领一沙弥。携持衣鉢。沙弥忽发大菩提心。罗汉心知。便取衣鉢。令其前行。前行之次。见诸细虫。思众生多。难可化度。便退大心。罗汉即令却持衣鉢。令在後行。沙弥问师。师具答云。汝发大心。即是罗汉所归敬处。故推於前。汝後既退菩提之心。故是凡夫。不合居我圣人之前。如何下。结难。)今此正明愿行胜也。文分为三。一愿胜。谓标志遐广。二修行胜。依愿造修。三果利益胜。即位行成就。今初二义.故胜二乘。一常勤修习无量行故。二与一切众生同行故。同行即是十无尽句。释此愿胜。先以五门分别。一名体。二修证。三行位。四因果。五立意圆融。五各二义。则有十门。初中先名後体。名中先总後别。总云愿者。是希求义。故下论云。发诸大愿者。随心求义故。而言大者。下论云。光明善根.转胜增广故。谓教证二光。与行愿善根。转胜地前。广弥法界。故十愿中.皆云广大如法界也。後显别名。瑜伽三十五。及诸摄论。皆有明文。并如下文当愿自释。今且依梁论畧列。一供养愿。二受持愿。三转法轮愿。四修行二利愿。五成熟众生愿。六承事愿。七净土愿。八不离愿。九利益愿。十成正觉愿。後体性者。克性。即以欲胜解信三为自性。若取所依悲智相导.即後得智以为愿体。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故。论云。光明善根者。光明.即後得智。善根.即信等及行。二修证者。先约修行。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後一修成得果。後约证者。地前已发。今此十愿齐证。三行位者。先约於行.十皆二利。故论云。校量胜有二。一行无量行.即是自利。二与众生同.即是利他。後约位者。通则十皆初地所得。别则一得地校量胜。初地至九地。二得菩萨地尽校量胜。即第十地。三得一切地尽究竟故.即如来地。四约因果者。若就言显。前九求因。後一求果。若约具摄.七亦求果。是依果故。十是正果。余皆是因。五立意圆融者。先立意。所以但说十者。已摄二严.二利.因果.行位.无不周故。又为表此无尽愿故。故下云。一一皆摄阿僧只愿而为眷属。言圆融者。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切愿。即入重重。如常所辨。六相圆融。正在此文。已知大意。次正释文。文分为二。初正显十愿.彰自勤行。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今初分四。一总标。二所谓下。别列。三佛子菩萨住欢喜地下。总结。四以此十愿门为首下。明摄眷属。今初。

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疏】初句明成愿之位。是欢喜地。次能成就下。正明总愿。能成就言。该下三句。一始起要期。云如是大誓愿。随心求义故。二方便起行。云如是大勇猛。谓成彼一一愿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三愿遂行成。云如是大作用。谓如供佛愿。便能供故。余例此知。论云。菩萨住此地。渐次久习。起此三行。非一时故。是知此愿。亦即是行。称愿行故。非如凡夫。空有要期。是以总言能成就也。以总该别。十愿皆有此三。

○二别列中。十愿不同.即为十段。一一愿中。文各有四。皆初四字。总标起愿。次显愿行相。三广大下。彰愿德能。四一切劫数下。明愿分齐。今初供养愿。

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准论。愿供养胜田。师及法主。此则通供。经从胜故。但云供佛。文中阙於总标。以近前总如是大愿故。二三两段。各有三义。通成六大。显初供养大愿之义。今初行相之中。三大义者。一心大。即经生广大清净决定解。谓增上敬重。深称佛境。故云广大。回向菩提决定信故。名清净决定解。清净解言。信因果故。此上论意。局在初愿。若以义求。通於九愿。皆为菩提广大无限无疑净信而起愿故。二以一切供养之具。即供具大。此是行缘。三恭敬下。福田大。於中令无有余.是总相。无余有三。一一切佛无余。即是行境。二一切供养无余。三一切恭敬无余。此二行体。由上二义。成上敬田。上三皆云一切者。佛即三身。亦兼十身。供养有三。一衣等利养。二香等敬养。三戒等行供养。恭敬亦三。一给侍恭敬。一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即敬顺佛故。上三各三。竖论一切。若横论一切。则佛该十方无尽等。余二准思。二广大下。彰愿德能。言三大者。一摄功德大。如经广大如法界。一切余善根中胜故。二因大。即究竟如虚空。无常爱果无量因故。三时大。即尽未来际。此因得涅盘常果故。(【钞】一摄功德大者。此下三大。即是初地六决定中之二。初一即胜善决定中义云。一切余善根中胜故。意取胜等。不取决定。二三即因善决定。开之为二。)三一切下。明愿分齐。十愿文同。所作各异。此应尽未来际行供养故。

○第二受持愿。亦名护法愿。瑜伽双云。摄受防护愿。

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行相之中。文有四句。皆通二利。然若约能受等说。受谓受领。摄谓摄属。故胜鬘云。摄受正法。护谓防护。持即任持。故胜鬘云。护持正法。若约所受。初教。次果。三行。四理。而受等言。文虽各举。义实互通。亦初教。次证。三云护教。而判为行者。论经云。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论云。谓修行法。於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即摄护自行。救济於他。上约始修愿。名受摄等。若约终成。名四成就。故上总云。成就如是大誓愿也。一者法轮不断成就。二者证智成就。三修行成就。四入理成就。

○第三转法轮愿。亦名摄法上首愿。先摄後转故。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佛兴於世。从兜率天宫没。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盘。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行相中四。一转法处。即一切世界佛应处故。二从兜率下。转法时。谓现八相时。八相之义。离世间品广释。(【钞】离世间者。今经具列。彼各有十。然亦有佛不具八者。如天王佛。白衣成道故。若以离俗为出家。则亦具矣。须扇多佛。无生可化。则不具转法轮。留一化佛半劫化人。是则亦具。然论释一切处云。顺众生见故。下料拣。何故不处色无色界。恐众生云。此难处来。不为成故。二何故不处他化等而生兜率。令众生知舍彼胜乐。念众生故。三何故下生人中。舍於天乐。为愍我故。四何故处胎。示现同生。增长力故。五何故自成正觉。示非余佛教化。显丈夫力成就。非因他得菩提故。六何故入涅盘。为令懈怠众生勤心修道故。此等略举示八相中一义而已。下离世间。各具十义。故疏全指。)三皆悉下。摄法方便。於中初集功德方便。後为众上首下。集智慧方便。以此二种助菩提法。故云方便。四於一切下。明转法顿周。(【校】上钞舍於天乐。纂要误作於於天乐。)

○第四修行二利愿。若约成益。名心增长。论从此义。故先标云。第四大愿。心得增长。以何等行。令心增长。一切菩萨所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增长故。

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文中亦四。第二行相中分二。初能增长行。後明所增长心。前中分四。一明行相。论名种种。二行体。三行业。四行方便。以此四种教化令其受行。初行相者。世出世间。各有多异。故云种种。於中广大无量。是世间行。意明俗智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无量者。八地已上。不坏不杂。是出世行。法无我平等观。出世间智故。谓不杂世间有漏法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二摄诸波罗蜜。即是行体。广大等相.但辨此故。三净治诸地。即是行业。以十度行。净十地蔽。助真如观。净十障故。四总相已下。明行方便。然有二种。一自行方便。谓以六相圆融。巧相集成。一具一切。仍不坏相。故名方便。六相之义。广如别章。畧如前释。二皆如实下。即化他方便。不违实道而化物故。二心得增长者。即所增长心。化他受行。他心增长。化他成自。自心增长。

【论】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可四行半经。明菩萨广大行。不离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有总别同异成坏等相。皆如实说。教化众生。无有休息分。此一段如五位升进。随位安立十波罗蜜。十菩萨行。十世界。十佛名号。总是一波罗蜜中随行成名。於五位中。具有五百。为一波罗蜜中具十。十中具百。随五位上。加行同异上有五百。即如初会中菩萨神天等众。一众有十。十众有百。五十众上。有五百。各各位中。随当位菩萨神天名下义。是波罗蜜行。又善财四众。各具五百者是。为一中具足十义。名之为总。其行殊途。名之为别。一智无二。名之为同。随行报殊。名之为异。能成别报。名之为成。因果本虚。名之为坏。为行行无体故。且如波罗蜜。一中有此六门。一能破悭贪等十烦恼结.名之为坏。二能成善果。名之为成。三众惑虽多。舍通多法。名之为总。四殊招别果。名之为别。五终归一智。名之为同。六随惑对治。名之为异。此六相之法。於一切法中。总具此六门。一一入法行门中。以智观之可见。若一一法中无此六义。皆偏见也。又一波罗蜜上。具十波罗蜜。即舍义通该。无法不徧。余准例知。

○第五成熟众生愿。成熟亦名教化。

又发大愿。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於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就行相中。文分二别。初明所化众生。後如是等下。彰化所为。今初。初句为总。有色下别。别有六种差别。一粗细差别。此明报相。下二界有色为粗。无色界为细。於有色中有想天为粗。无想天为细。就无色中。非有想为细。谓第四空。非无想为粗。谓下三天。此经文畧。论经云。非无想。非想非非想。谓非无想是粗。余即是细。(【钞】彰化所为者。论云。何义故化。无想天为细者。色界十八天。唯除无想。皆名有想。无想天与广果天同处。外道取为究竟涅盘。修无想定。生於彼天。得五百劫无心果报。佛之弟子。不生彼中。)二卵生下。生依止差别。谓报之所依托故。余三可依。化生依何。依业染生故。然四生摄尽六趣。而通局有异。化生通六趣。胎生不通地狱诸天。湿卵唯局人畜。又以六趣不摄中有化生。故宽狭有异。余如别章。(化生依何者。论但云业生。依於因故。染字即俱舍世间品意。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湿生染香。化生染处。然四生等者。亦俱舍意。彼偈云。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今疏说势小别。义理皆同。人具四者。卵生。如毗舍佉夫人。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儿。般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卵各一子。胎生如今人是。湿生如顶生王。从顶疱而生故。化生唯劫初起。傍生具四。此类可知。化生如龙迦楼罗等。鬼通胎化二者。如饿鬼白目连言。我夜生五百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百亦然。虽尽而无饱。即胎生也。鬼化可知。无而忽有故。又以六趣等者。即宽狭门。故杂心论云。为生摄趣。为趣摄生。论自释云。谓生摄趣。非趣摄生。何者。中阴是其化生。趣不摄故。)三三界所系。名净不净处差别。欲界不净。上二界净。就果以明。故名为处。就因以说。故名为系。四入於六趣。是苦乐差别。受种种身故。亦名受生差别。粗相而说。三涂为苦。上天为乐。人及修罗兼於苦乐。五一切生处。是自业差别。此以因释果。由业异故。生处不同。谓於一趣中。有多不同。如於人中。有中有边。贵贱家异等故。六名色所摄。是自体差别。有体唯名。谓无色界。彼处有色。非业果故。有体唯色.谓无想天。彼所有想。不可知故。有体具二。谓除前二。二化所为中。初句结前生後。令入已下。别明所为。所为有三。一为未信入者。令信入佛法。二已信入者.令其离恶.为涅盘因。世间趣者.谓业惑苦。三令修菩提道。道通因果。(【校】别明所为。明.纂要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名。)

【论】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有五行半经。明愿化一切三界四生众生。皆安住一切智智。广大无休息分。此一段明教化三界四生法。欲界心多者。劝令观诸法苦空无常。对治欲恶。修诸善法。乐清净定。净治心垢。离贪瞋痴慢。破欲界业。得寂静乐。色界心多者。住息想禅。生有漏善界。方便劝修十波罗蜜。慈悲喜舍。令方便成就自体无作大寂定门。离息伏想。现一切智。成就无量巧方便智。教化众生。若无色界心多者。方便教化修广多闻慧。分别世间一切事业。令无迷滞。无定乱体。起大愿力。成就神通。供佛法僧。修一切种一切智智。教化一切无尽众生皆成佛故。如是依根。发起调伏。使令皆至一切智智。智智者。根本智中。修差别智也。如根本智。依无作定显。差别智。依根本智加行起观方成。或自力不修。依佛菩萨先达之者。学而方得。

○第六承事愿。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敬事听受故。瑜伽云。愿於一切世界中示现。意明化生。今经但云知见者。知生佛住处故。

又发大愿。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就行相中分二。初明所知。後辨能知。前中初句为总。广大下别。别有三种相。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无量相。今初。界相不同。故云一切。於中又三。初明分量。谓小中大千。如次为广。大。无量。二粗细者。明体质粗妙。谓应报等殊。三乱住下。安立不同。乱则不依行伍。倒则覆刹。正则仰刹。若入。若行。若去。论无此文。文含二意。一成前安立。谓前三类世界。道路往来。二者顺後。入即摄他入己。去即为他所摄。行即往来不住。故如帝网。正喻於此。二如帝网差别。即真实义相。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如彼帝珠。故名真实。论云如业幻作故者。转以喻显。如世幻者.火处见水.大处见小等。业所作土。亦同於幻。故得涉入。重重无尽。三十方下。无量相。谓前二相。周徧十方。又上说不尽。故结云无量。大菩萨藏经说。虚空中世界重数。多於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异。不相障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第二智皆明了下。辨其能知。若真实义相。唯智能知。余一切相。可现眼见。

【论】又发大愿已下。至无有休息。有四行经。明愿以智明了粗细世界广多无限分。有形世界名粗。无形世界名细。乱住者。多类杂居。如此阎浮提。诸杂居世界是也。侧住。如四天王居处是。倒住者。如胡蜂窠等是。正住可知。若入者。如土居众生。只欲入不欲出。若行者。如人等身中。八万四千户虫居。而人或行住坐立者是也。若去者。如流水居众生。其一向流去是也。帝网差别者。如天帝网。重重光影。互相容也。如是世界。重重共住。即华藏庄严世界是。与诸众生世界海共住。业不相妨。犹如帝网。互相容而住。各依自业相见。

○第七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众生故。(【钞】愿清净下。疏文有三。初总显立意。略具三净。摄於净土。一清净自土。即是相净。如第三净。二安立正法。即法门流布净。如第七净。三及修行众生。即住处众生净。如第五净。显斯二净.即净土意。自他受用。及变化土。皆悉具矣。)

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於行相中。总有七净。一同体净。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二无量佛土普皆清净者。即自在净。如摩尼珠。美恶斯现。净秽圆通。故云普皆清净。三光明众具以为庄严者。名庄严净。即相净也。四离一切下。明受用净。谓受用此土。离过成德故。初句成断德。後句成行德。如受用香饭。身诸惑灭。入正位等。五无量智慧下。住处众生净。谓具德人居。今畧语智慧。(【钞】谓具德人居者。亦名人宝庄严。亦同净名。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六普入下。因净。净因有二。一者生因。谓施戒等。如净名说。二者依因。此复有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二後智通慧为依。如下第十地。入佛国土体性三昧。现净土等。此二皆是诸佛境界。七随众生下。果净。因既有二。果亦二种。一所生果。即前相净。二所示现果。即临机示现。今依此义。上七净中。前四当相明土。次一就人显胜。後二举因显果。就前四中。初二土体。第三土相。後一土用。就土体中。初彰体同。後明体净。故有七净。净土义周。

○第八不离愿。愿於一切生处.恒不离佛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故论云。第八大愿。不念余乘故。

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行相中有十二句。初总。後结。中十别明菩萨行。今初。同志一乘。同修万行故。次无有怨嫉下别。於中前五修行同。後五德用同。前中初二.自分二严。一福善同集。二智观齐均。後常共下三句。胜进。於中初一摄法方便。谓聚集解说。论佛法故。後二依法起行。初一利他。故随意现身也。後一自利。谓忘缘照境。不由他教。云任自心。智契法身。名知佛境。威力外用。智慧内明。则兼报化分齐境也。(【钞】一福善同集者。善根是福。无有怨嫉。即心同相。二智观齐均。一如故。同三谛故。)後五德用中。一明通体。如意所成。无能退屈。余四通业。於中前三如意通业。一本身往余世界。二现多异身於一切佛会。三示同类生。名一切生处。後一法智通业。三修菩萨行一句。总结上十。

○第九利益愿。愿於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无有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瑜伽云。愿所有一切无倒加行。皆不唐捐。

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行相中二。先总明。谓乘念不退圆满教轮。三业皆益。又三业皆不唐捐。即是不退。摧障圆德。所以名轮。後若暂下。别显。有二不空。一作业必定不空。三业能安乐故。谓见身行行。知佛法真实。故云必定。闻口说法。能生智慧。念意实德。诸惑不生。此从增胜。故说三业成益不同。实则互有。二得如大药下。利益不空。二喻皆喻拔苦故。一切众生有二种苦。一种种诸苦。谓逼迫等。药树王身以为能治。二贫穷苦。如意宝身以为能拔。种种义兼身心。若粗若细。贫穷通於世财法财。论主对前安乐。此为利益。故作此释。实则前喻。喻三业舍恶离苦。後喻。喻三业进善得乐也。(【钞】种种苦者。药王树。枝叶花果。各除病故。)

○第十成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时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文四同前。而论总显愿相。云第十大愿。起大乘行者。是果乘故。虽得佛道。不舍菩萨利益。名起大行故。

又发大愿。

愿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离一毛端处。於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盘。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念念中。随一切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

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盘相。

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

示入大涅盘而不断菩萨行。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就行相中。分为二别。初成菩提体。即自运已圆。

後不离下。菩提作业。即运他不息。今初。菩提亦是总相。一切世界。即得菩提处。谓徧於十方同类异类一切诸刹。真则称性。应则随机。故无不在。

後菩提作业中。有七种业。一从不离至入涅盘。是示正觉业。一切毛端。是成佛处。上来平漫。徧於十方。云一切世界。今明徧法界中一一毛端极小量处。皆於其中。八相成道。以彼皆有可化众生故。故离世间品云。於一毛端量处有多众生。况於法界。然复不离一毛端处。而於一切毛端处示现。则不动而徧。一多自在。

二得佛境界下。说实谛业。谓说四真谛。令悟实故。初明能说。谓智慧力。力兼二义。谓神通力。论经具之。此二力用。唯是佛境。後显力用。以神通力。念念成佛。以智慧力。随乐为说。令得寂灭。是说之益。谓能断集修道。则得苦灭。证於灭理。

三以一三菩提下。证教化业。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差别之性净涅盘。则不复更灭。说此证法。令物生信。名教化业。(【钞】则不复更灭者。暗引净名弥勒章中证成上义。故彼经云。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在义可知。)四以一音下。种种说法业。一音称机故。

五示入下。不断佛种业。涅盘常住。动寂无二。双林应尽。增物恋情。故云示入。既非永灭。常作佛事。故佛种不断。此亦得果不舍因也。

六示大智下。明法轮复住业。大智慧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终归於此。故名为地。示物同归。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前即涅盘能建大事。此即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七以法智下。自在业。於中初显自在所依。所谓三通。法智通者。观一切法无性相故。神足通者。自身现生住灭修短随心自在故。幻通者。转变外事。无不随意。此後二通。但内外为异。由法智通。见理舍相故。不住世间。由後二通。有自在事用故。不住涅盘。成无住道。又依智论。说有四通。前三同前。四以圣自在种种变化通。谓十八变三轮化等。取此则自在下。当第四通。(上来别显十愿竟。)

○第三总结十愿。不异前标。

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第四明摄眷属。

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只大愿。

【疏】若观经文。似此十之类。有於百万等。依论释云。此十大愿。一一愿中。有百千万阿僧只大愿以为眷属。则此十愿。摄无不尽。如成正觉。则摄药师十二上愿。如净土愿。则摄弥陀四十八愿等。故此经他经所有诸愿。不出此十。非唯摄愿。亦摄一切菩提分法。如第七地辨。(上明十愿彰自勤行竟。)

○第二以十尽句与众生共。谓前十愿。皆为众生。由十无尽。成前大愿。皆无尽也。文分为二。初总标举。後徵以别显。今初。

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

【疏】晋经名为不可尽法。下释亦云。皆不可尽。今言十尽句者。穷彼无尽。皆无有余。故名为尽。斯则尽无尽之众生等也。故下论云。尽者。示现不断尽。非念念尽。由此故令前之十愿。得大愿名。故云此大誓愿而得成就。(【钞】故下论云。尽者。示现不断尽者。不断是无尽。统摄无尽之法。令无有余。名为尽耳。)

○二徵显。

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盘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疏】徵显中。先显上十尽。後若众生界下。显前大愿成就。今初。先徵後显。显中十句。初句为总。十愿皆是为众生故。余九句别。别皆集成度众生义故。一众生於何处住。所谓世界故。二世界依何。谓尽虚空界故。三说何法化。谓法界故。四随所化生安置何处。谓涅盘故。五涅盘何用。谓佛出现故。六以何方便巧化。如来智故。七此智何知。谓知心所缘故。八此心所缘。令随何境。谓佛智所入境故。即是真性。後三转尽。畧摄前九。义含总别。云何摄九。谓世间转.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其法转.摄前法界.涅盘界.佛出现界。其智转者。摄前如来智下三界。而言转者。世法及智。展转摄前。无穷尽故。转亦是无尽义耳。第二显大愿成就中。先反显。後而众生界下。顺明无尽所以。十愿同此十者。前之十愿。不出此十尽句增上力故。诸佛以此力。常为众生作利益事。我愿同然。(上来愿校量竟。第一愿胜竟。)

○第二修行胜。即行校量。有十种行。就文分三。初明行所依心。二成净信下。显所成行相。三佛子菩萨如是下。结十名体。今初。

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已。则得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

【疏】由先大愿熏心故。则得利益等十心。为起行依。於後十行.起作自在。然有二意。一以十心通为十行之依。随释易了。二以十心别对十行.以治十障。文皆次第。唯信行最初。而不浊居末者。以与释文相接故也。一利益心者。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治损害障。能成悲行。二与乐柔软.即是慈心。治瞋恚犷强障。三随顺所求.即是施心。治於身命财生顾恋障。四寂静无求.方能求而无厌故。是无疲厌心。治希求报恩.贪着利养.不寂静障。五三学调伏。是知经论心。以经诠於定。论诠於慧。经兼於律。复是调伏。治无善巧求加行障。有则调伏故。六虽行世间。妄惑不生。故云寂灭。是解世法心。以治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随顺而转.不寂灭障。七高崇贤善。拒恶不增。故名谦下。是惭愧心。治於放逸之高举障。八能修出离.以法润泽。即坚固庄严。治於种种猛利无间无断生死大苦.生怯弱障。九能如说行.故心不动。即供养佛行。治於大师所犹豫疑惑障。十不浊心。即第一信行。信以心净为性。离不信浊故。此治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障。由治十障故。经名净治地法。地法通於教证。此所治障.具如瑜伽四十九说。

○第二别显所成十种行相。一信行。二悲。三慈。四施。五无疲厌。六知经论。七了世法。八惭愧庄严。九坚固力。十供养佛。十行分九。慈悲合故。今初信行。

成净信者。有信功用。

【疏】分二。一摄德成人。

能信如来本行所入。

【疏】二正显信相。有十一句。文分三别。初句总信因果。次九别明因果。後一结畧显广。今初。如来是果。本行是因。所入通因果。因果皆有证入义故。

信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

【疏】二别明因果中。前二句因。初句行体。後句行能。余七是果。句虽有七.摄为五胜。合初三故。并结有六。五皆佛德。故名为胜。五中前四智德。後一断德。智中一对治胜。即寄对显胜。谓十力降魔。无畏制外。不共过小。故云对治。而经云不坏者。为对二乘非究竟故。次三当相显胜。二即不思议神通力上胜。所现绝图度故。三不杂染胜。谓证真生智.无中边杂.是佛之境故。以即边而中.故无有边。二边既无.中云何有。四一切种智胜。证真了俗.故云随入。无量差别.是种智境。五离胜。一切烦恼习常远离故。经但云果。而论判为断德。以前四皆果。今复云果。明是果果。故当涅盘。

举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疏】三举畧显广。故总信一切因果。智地是证。说即是教。力通上二。或谓威力。亦是三轮化益。(【钞】亦是三轮化益者。智地意业。说即口业。力即身业。身威力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