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初大意三段。

【疏】初来意者。前品明相。此品辨好。相好虽殊。俱用严身。以答前身及眼等。兼自在问。好依相有。德劣於相。故次明之。劣德之用.用成顿益。翻显大相.德难思矣。

【疏】二释名者。如来.标人表德。随好等.显德依人。随好是体。随逐大相.益姿好故。光明者用。功德者德。谓从好发光。光能益物。显好之德。故以为名。如来之随好等。亦如来有随好等。通二释也。

【疏】三宗趣者。明好胜德为宗。令物敬修为趣。

【论】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说法之主。四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何故名为随好光明功德者。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其身。此品约其佛身相中随相无性功德故。以约行报得。成大人之相。随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以立品名。故以随行破烦恼之妙理智慧。以成报相之光。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品大人之相。约如来行生报得故。即令普贤说。为普贤行.是一切诸佛行故。此随好光明。明法身根本智无性随行。无体无相功德以为光明。能大利物。还以无形质无体性光照有缘。如无形质天鼓音声说法.令解脱故。此品须来。然虽理行无二。同为一体。今约感果利物之殊。不可无其次第。三释说教之主者。明如是妙理之果。宝手是引接义故。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众生。故立此品。何故如来自说。如来自说此品者。明佛果中二愚。一数法广大愚。二随好光明功德愚。此二位法。非诸菩萨智所及。至佛果满方明。以理智法身。但与行作无依之体。达妄之缘。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即属普贤行成。即普贤自行报生。还令普贤自说自行报终之果。阿僧只品。是数法广大。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体无性无依功德故。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贤行之所及故。但与行为依止故。是当普贤行满。佛果位终之法。是故如来自说明当位自说自位法门。令後学者不惑故。

○次释文中二。先略。後广。略中二。先标果好。二举因对显。今初。

尔时世尊。告宝手菩萨言。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有随好。名圆满王。此随好中出大光明。名为炽盛。七百万阿僧只光明而为眷属。

【疏】佛自说者。有二意故.一僧只因终。此品果极。故二皆佛说。二好用劣相。而用难思。恐物不信。故佛自说。告宝手者。亦有二义。一说手随好。彼主此门故。二令当宝重。起信手故。有随好者。总相举也。即足下之好。与後名同故。德用周备。故云圆满。摄益自在最胜名王。光名炽盛者。如日具德。由此复能摄诸眷属。百万等显多。复云七者。净七支。修七觉。照七地故。(【钞】照七地者。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即是初地)。四正行地。(从二地至七地。)五决定地。(八地。)六决定行地。(九地。)七到究竟地。(从十地至如来地。))

○第二举因对显。

佛子。我为菩萨时。於兜率天宫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众苦休息。得十种清净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咸生欢喜。踊跃称庆。从彼命终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爱乐。彼天生已。此鼓发音。而告之言。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来所种诸善根。往昔亲近众善知识。毗卢遮那大威神力。於彼命终。来生此天。

【疏】举因对显者。为显胜故。此有数重。一以相德深广。言不能备。故置之说好。二好德复多。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随好。十莲华藏之相。好弥多矣。且举其一。三一中置胜。但说劣者。故明足下。四足下一好。复有多光。但说一光。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说。故寄因显。因光成益。三重顿圆。况果一光。如是展转。况於诸相。况复总说如来诸德。果海绝言。亦斯义矣。文中二。先光照分齐。即前圆满好中放光。故不别标放处。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故。後彼世界下。光所成益。於中二。先令离苦。净宿善益。後从彼命下。转报生天。得闻法益。於中初示宿因。谓昔近善友。必闻普法。成金刚种。心不放逸。显曾修行。种诸善根。通见闻等。次毗卢下。显其现缘。後於彼下。结因属果。文从略故。结属生天。理实息苦。及净眼等。皆由此因缘也。是知佛光等照。不种善因.无斯胜益。何以一光。顿成斯益。无尽功德之所显故。纯净法界之所流故。非如权教。八十随好但严於形。生信而已。此中略无堕狱之因。谓虽修乘。戒行宽故。(【钞】谓虽修乘者。初地已引。别有一解。以全悟意。往昔亲近众善知识。亲近法华涅盘经等众善知识。心不放逸。显曾修行。依诸经修行。後闻此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便生毁谤。故堕地狱。由闻历耳。种金刚种以为宿因。毗卢遮那大威神力。以为现缘。因缘相资。顿升十地等。据此。即非是戒缓堕於地狱。故十地品云。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逾大海。有行未久(十生五生。)解未得.(未有华严圆融之解。)随识而行不随智。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此即是生疑堕地狱。又偈赞品云。如来广大身。究竟於法界。不离於此座。而徧一切处。若有闻此法。恭敬信乐者。永离三恶道。一切诸苦难。释曰。定知不是戒缓。又出现品云。如乾草[卄/积]等须弥。投芥子火必烧尽。供养如来少功德。必令灭苦至涅盘。何以故。性究竟故。全悟虽是後辈。不忍见疏失於经意。所以扶同拯教。异於古人。缘疏已行。不可改疏。请後贤审详。)

○第二广辨。但广於因。果难说故。文中亦二。先广净宿善益。後广闻法益。今初。

佛子。菩萨足下千辐轮。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四十种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种种欲乐。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

【疏】摧下恶趣之苦。放足下轮光。四十光者。表四十位。无不照故。中有一者。置广说略。能照已下。分齐过前。随诸已下。净惑成德。故前光受清净等名。以重况轻举阿鼻耳。

○第二广闻法中。长分为六。一略标劝诲。二尔时诸天子下。闻已生疑。三是时天鼓下。总示所因。四诸天子如我说下。正明劝教。五时诸天子闻是音下。依劝诣佛。六说是法时下。见闻益深。

既生天已。闻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入离垢三昧。汝当敬礼。

尔时诸天子闻天鼓音。如是劝诲。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发此微妙之音。

是时天鼓告诸天子言。我所发声。诸善根力之所成就。

【疏】前三可知。

○四正明劝教.有四。

诸天子。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着於我。不着我所。诸天子。如我音声。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业报成佛。亦复如是。非十方来。

【疏】一以己喻佛.无我无来。

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狱。地狱及身.非十方来。但由於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来。诸天子。我天鼓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罗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净音声。示现如是种种自在。诸天子。譬如须弥山王。有三十三天上妙宫殿种种乐具。而此乐具.非十方来。我天鼓音亦复如是。非十方来。

【疏】二以他喻己。显来即无来。文有三喻。并显可知。然恶业善根。是来因缘。因缘无性故。来即无来。非先有法在十方中。从彼来也。故因缘者。即是智慧。智慧之法.本非因缘。云何念言。有何因缘。(【钞】然恶业下。遮难释文。恐有难言。地狱及身。既由恶业。即从恶业中来。前业成佛。即从善根中来。何以并言非十方来。故今释云。正由从业。即是从缘无性。来即无来。若不从缘。则有定性不得无来。中论云。若法从缘生。是即无定性。若无定性者。云何有是法。即因缘故空义耳。故因缘者。即略暗引涅盘二十一为证。前疏已引。彼经云。智慧之法。不从因缘。云何问於因缘。今取此势。汝诸天子。何因向疑。何因发此微妙之音。)

诸天子。譬如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末为尘。我为如是尘数众生.随其所乐而演说法。令大欢喜。然我於彼不生疲厌。不生退怯。不生憍慢。不生放逸。诸天子。毗卢遮那菩萨住离垢三昧亦复如是。於右手掌一随好中放一光明。出现无量自在神力。一切声闻辟支佛尚不能知。况诸众生。

【疏】三以己况佛难思之境。合中举手随好者。别举显胜。上救下趣.故举足光。今约现通.故说手也。

诸天子。汝当往诣彼菩萨所.亲近供养。勿复贪着五欲乐具。着五欲乐。障诸善根。诸天子。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除尽无余可得。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意。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诸天子。其有众生不知报恩。多遭横死.生於地狱。诸天子。汝等昔在地狱之中。蒙光照身.舍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回向增长善根。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无量无边不思议事。汝天子天女亦复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种种上妙宫殿园林。如我天鼓不生不灭。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生不灭。汝等若能於此悟解。应知则入无依印三昧。

【疏】四正劝往诣。诫不应留。於中二。先总诫劝。後着五欲下。广释。於中亦二。先释前诫。有法喻合。後诸天子下。释劝。於中有六。一顺释。为报恩故。二诸天子其有下。反释。三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四汝等今者下。劝往增善。五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下。示法令修。谓说二空。非男女喻.以显人空。不生灭喻.以显法空。六汝等若能下。劝修成益。言无依印者。既解悟无生。则能所双绝。傥然靡据。故曰无依。以斯智印.印定万法。不收不摄。任心自安。故称三昧。

○第五依劝诣佛中分五。一献供不遇。二时有下。闻其所在。三时诸天下。观见下生。四诸天子众下。发心欲往。

时诸天子闻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万华云。一万香云。一万音乐云。一万幢云。一万盖云。一万歌赞云。作是化已。即共往诣毗卢遮那菩萨所住宫殿。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欲申瞻觐.而不得见。

时有天子。作如是言。毗卢遮那菩萨。已从此没。生於人间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

时诸天子。以天眼观见菩萨身。处在人间净饭王家。梵天欲天承事供养。

诸天子众咸作是念。我等若不往菩萨所.问讯起居。乃至一念於此天宫而生爱着。则为不可。时一一天子.与十那由他眷属。欲下阎浮提。

【疏】前四可知。

○五教见佛仪。於中二。先教识受生。令舍曲见。後教发心悔过。令其必见。今初。

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诸天子。菩萨摩诃萨非此命终而生彼间。

但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见。

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见而能出声。

菩萨摩诃萨入离垢三昧亦复如是。非眼所见。而能处处示现受生。离分别。除憍慢。无染着。

【疏】由前不遇。後覩下生。不离有无。情存彼此。故示体用。显无生现生。文中有法喻合。法中先诫其曲见。後但以下。示其正见。是知佛化所生。非殁生也。(【钞】先教识者。涅盘二十一说。若见如来实王宫生。纳妃生子。双林灭等。是二乘曲见。是知已下。即净名经观众生品。舍利弗问天女。汝於此没。当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非没生也。)二诸天子如我下。喻。三菩萨下。合。於中先明法身无生。徧而叵见。後而能下。应无不生。即处处皆有。有感此中亦见。何须更下阎浮。离分别下。显应生之德。拂其诸见。以无分别智而生。非谓有选生处。虽处王宫而无憍慢。诸天围绕而无染着。

○第二教发心悔过中三。先标教诲。次徵问其方。後如法正教。夫欲悔过。须识逆顺十心。谓先识十种顺生死心以为所治。一妄计人我.起於身见。二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隆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徧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钞】夫欲悔过下。先明所治之病。此即天台止观之意。今初。但略彼名。若具云。一自从无始。闇识昏迷。烦恼所醉。妄计我人。计我人故。起於身见。由身见故。妄想颠倒。由颠倒故。起贪瞋痴。痴故广造诸业。业则流转生死。二者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劝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内外恶缘既具。则能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於他善。都无随喜。四者纵恣下七全同。但八言虏扈者。亦云跋扈。皆不尊敬貌。下结云。是为十种顺生死流。昏倒造恶。如厕虫乐厕.不觉不知。积集重累。不可称计。四重五逆。极至阐提。生死浩然。而无际畔。)次起十种逆生死心。从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随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有。而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胜劣言故。(次起十种下。二显能治之药。彼云。今欲忏悔。应当逆此罪流。用十种心。翻除恶法。先正信因果.决定孱然。业种虽久。久不败亡。终无自作.他人受果。精识善恶。不生疑惑。是为深信。翻破一阐提心。二自愧克责。鄙极罪人。无羞无耻。习畜生法。弃舍白净第一庄严。咄哉无钩。造斯重罪。天见我屏罪。是故惭天。人见我显罪。是故愧人。以此翻破无惭无愧心。三怖畏恶道。人命无常。一息不追。千载长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船筏安寄。圣贤诃弃。无所恃怙。年事稍去。风刀不赊。岂可宴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诈眠望脱。忽闻断头。心大惊怖。遭生老病。尚不为急。死事不赊。那得不怖。怖心起时。如履汤火。六尘五欲.不暇贪染。如阿育王弟。坐於御牀。希大帝王。闻旃陀罗。朝朝振铃。一日已尽。六日当死。虽有五欲。无一念受。行者怖畏。苦到忏悔。不惜身命。如野干决死。绝无思念。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恶道心。四当发露。不覆瑕疵。贼毒恶草。急须除之。根露条枯。源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叶头陀。令大众中发露。方等令向一人发露。其余行法。但以实心。向佛像前。自求改革。如隐处有痈。覆讳不治。则致於死。以此翻破覆藏罪心。五断相续心者。一忏已後。更不复作。若忏悔已。更重作者。譬如王法。初犯得轻。若更作则重。初入道场。罪则易灭。更作难除。若能吐之。云何更噉。以此翻破常念恶事心。六发菩提心者。昔自安危人。徧.恼一切境。今广起兼济。徧至虚空界。利益於他。以此翻破於一切处起恶心也。七修功补过者。昔三业造罪。不计昼夜。今善身口意。策励不休。匪移山岳。安填江海。以此翻破纵恣三业之心。八守护正法者。昔自灭善。亦灭他善。不自随喜。亦不喜他。今守护诸善。方便增广。不令断绝。胜鬘经云。守护正法。摄受正法。最为第一。翻破无随喜心。今疏但云。随喜他善者。取意对上耳。九念十方佛者。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今念十方佛。念无等慈。作不请友。念无等智。作大导师。翻破顺恶友心。十观罪性空者。了达贪欲瞋痴之心。皆是寂静门。何以故。贪瞋若起。在何处住。知此贪瞋。住於妄念。妄念住於颠倒。颠倒住於身见。身见住於我见。我见则无住处。十方谛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深达罪福相。徧照於十方。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如日出时。朝露皆失。一切诸心。皆是寂静门。乐寂静故。以此翻破无明昏暗。是为十种忏悔。顺涅盘道。逆生死流。能灭四重五逆之过。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设入道场。徒为苦行。终无大益。向以起心者。从微至着。故翻破则从粗至细。谓先起信心。次生惭愧等。如垢衣受垢。先微後着。洗濯之时。先去粗垢。後除细垢。言此中则以胜劣言故者。谓菩提心最胜等故。)今初标教诲。

诸天子。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净治其意。住善威仪。

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

【疏】教诲中。文有四节。治其六失。一发菩提心。为忏所依。以是行本。摄众德故。首而明之。翻昔恶心徧布。自安危人。今悲覆法界。广利有情。(【钞】一发菩提心者。依菩提心忏。方为真忏。不发心忏。非是真善故。五十八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故。以是行本下。通不次妨。义如前说。)二净治下。令净三业。为能忏体。净治其意.是意止行。住善威仪.义通止作。谓当发露.不覆瑕疵。及断相续心。翻前六七。三悔除一切下。令忏四障。即所灭之非。谓惑业苦。业报二障.约因果分异。既忏报障。则怖畏恶道。以翻不畏。天子新从彼来。故不广明。於烦恼中利钝分二。邪见断善.最可畏故。别明见障。又障所知。亦见障故。余如别说。四以尽法界下。运心普徧。令无不尽。由昔起过。既徧诸境。今悔昔非。故普运三业。等众生界。一一佛前。及众生前。皆发露忏悔。既人天凡圣。皆对忏悔。则自愧克责。翻无惭愧。由意徧运。令身口徧。头即顶礼。兼身为总。五轮着地。此言徧者。为以何徧。故下次言。善三业徧。此即修功补过。翻纵恣三业。(於一一佛前者。佛为忏悔之主。凭佛能除。众生是所观对之境。昔曾恼害故。既於人天者。一一众生中有天。一一佛前即圣。圣天见我屏过。人见我显过。故为惭愧。此一段疏.用一段经。而有二意。一以徧对翻无惭愧。二由意徧运下。亦以徧对翻第四纵恣三业。)

○第二徵问其方。

时诸天子闻是语已。得未曾有。心大欢喜而问之言。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

【疏】上言犹略。余义未尽。故次徵之。

○第三如法正教。正教观罪性空。兼显妄计我人。拨无因果。外遇恶缘。而文分二。先明发声之因。

尔时天鼓。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发声告言。

○後正说教诲。於中分五。一别观业空。二总观四障。三别观见惑。四对业观报。五总结忏益。今初。

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止住於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

【疏】业为报因。三障首故。非先有体。从十方来正显空义。但从颠倒生。释空所以。由业障海从妄想生。故无自性。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则决定无疑。能如是知。即名菩萨。(【钞】由业障海下。即普贤观经。引此成上二义。即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也。言令此空慧与心相应者。亦即普贤观经。)

○第二总观四障。

诸天子。如我天鼓。说业。说报。说行。说戒。说喜。说安。说诸三昧。

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疏】即天鼓说法无说喻。以喻俗有真无。先喻中。初举所治。谓业报二障。後说行等五。即是能治。谓行善。止恶。喜他。安他。住定。(【钞】以喻俗有者。即中论意。缘生幻有为俗。无性空理为真。)後诸佛下。合。於中先随俗说有。言我我所者。即是见障。说贪恚痴.即烦恼障。後而实下。胜义实无。有无二文。三障影略。既无我所。翻破第一妄计人我。(有无二文者。谓说有中。略无报障。说无之中。略无烦恼。从既无我下。会前十心。)

○第三别破见惑。

诸天子。譬如我声。不生不灭。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以地狱觉悟之声。一切诸业亦复如是。非生非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

【疏】见惑深险。故广破之。文有三喻。一鼓无生灭随闻喻。喻业虽无生。随修感报。谓向观业空。为遣执有。若谓为空。诸佛不化。故今显非断无。翻破拨无因果。(【钞】若谓为空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於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故今显下。会上十心。以是缘成无性之无。故非断无。所以经言。而受其报。亦同净名。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於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来若去.皆不可得。诸天子。若有去来。则有断常。一切诸佛终不演说有断常法。除为方便。成熟众生。

【疏】二声无去来喻。喻归中道。定有即常。定无则断。俱亦是二。故双破二见。显离断常。文中先喻。诸天子若有下。合。若有可来即常。去而不来则断。故虽空不断。虽有不常。(【钞】中论偈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说。)

诸天子。譬如我声。於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

【疏】三鼓声随心喻。喻佛由心见。遣其心外定执。忏主令其真念十方诸佛。翻破外遇恶缘。(【钞】令其真念者。若不了唯心。见从外来。取色分齐。岂知即心即佛。若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真念佛。善知识云。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佛无形相。心无生灭。心境一致。故为真念。)

○第四对业观报。

诸天子。如有颇梨镜名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世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现。诸天子。於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业果报。无来去处。诸天子。譬如幻师.幻惑人眼。当知诸业.亦复如是。

【疏】文有二喻。一镜像体虚喻。喻虽有而无。谓镜像依镜现。像非去来。果报由业生。何有来去。二幻师惑眼喻。喻业招报。虽无而有。又业亦如幻。又幻非有无。即中道矣。

○第五总结忏益。

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

【疏】可知。

○第六见闻益深中二。先明余众益。

说此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兜率陀诸天子。得无生法忍。无量不思议阿僧只六欲诸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发於无上菩提之意。

【疏】以三昧力。声普闻故。(【钞】以三昧力者。释妨。妨云。此土兜率天鼓说法。云何益及百千亿等刹耶。答意可知。)

○後正辨当机益。於中二。先一重益。後其诸香云下。展转益。今初。

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故。

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随众生心而为说法。而犹未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

尔时彼诸天子以上众华。复於身上一一毛孔。化作众生数等众妙华云。供养毗卢遮那如来。持以散佛。一切皆於佛身上住。

【疏】文二。先得法益。後以众生下。见佛益。今初。皆有故字。义似牒前为因。则见佛为益。而前来未有得十地等处。为何所牒。是以晋经皆无故字。应言闻说普贤广大回向故。便得十地。获诸力庄严三昧。上句得位。下句成行。分得十力为庄严故。二明见佛益中三。一明见因。二即见下。正明见佛。三尔时下。敬心兴供。言以上者。上来持华诣佛。犹未散故。毛孔出华者。已得地位故。上所持中。有香盖等。故下见香见盖。并皆成益。

○第二展转益中二。一闻香益。二见盖益。并依前供成。今初。

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譬如比丘入第四禅。一切业障皆得消灭。

若有闻者。彼诸众生於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瞋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虚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

【疏】有法喻合。法中由脱障故。得解脱乐。故喻四禅。无八灾患。若有下合。由灭障故。得净善根。是为益相。文中先显所灭。即八万四千。古有二释。一云。众生烦恼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复各有十。即为一百。计应分为九品。但上品重故。开为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合为五百。复於内外境起。谓自五尘为内。以他五尘为外。一一各五百。即为五千。别迷四谛。则成二万。并本一千。则有二万一千。依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经文自具。二有云。以十恶为本。展转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自他五尘为一千。正迷十谛法门。谓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或迷说成谛等十谛。或迷十善。故成一万。然迷十谛。空有不同。分成二万。或迷十善二谛。亦分二万。并本一千。余如经辨。然二皆有理。任情去取。更有异释。如贤劫经等。非今经意。(【钞】或迷说成者。即五地中十谛之义。)後了知下。能灭。谓了惑本虚。居然不生。故晋经云。此诸烦恼。皆悉除灭。除灭故清净。惑亡智显。即自在光明。善根成就。言香幢云者。即九地善根。至下当明。

○第二明见盖益。於中二。先正明得益。二明摄化转益。今初。

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一清净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

【疏】准晋经云。种一恒河沙转轮圣王所植善根。所谓白净宝网轮王等。是则多个轮王。非一轮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而言清净金网者。准璎珞上卷。金轮在十回向。初地已上。皆是琉璃轮。而增宝数为别。是知旧译为宝网者。胜金网也。言一恒沙者。谓从九地已还。乃至十住铜轮。以此十地所化分齐。比前如恒沙矣。故晋经云。宝网轮王等。等取前也。

○第二摄化转益中二。先明得位益。後成德益。今初。

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於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菩萨安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亦复如是。若有暂得遇其光明。必获菩萨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疏】有法。喻。合。法中直明摄化分齐。已如前释。喻中初化无间断。喻上法中教化众生。後若有闻名必生其国。喻下合中遇斯光明获十地位。後合中。初句总合。准晋经。亦复如是下。欠放曼陀罗自在光明之言。今经影在後喻合中。若直云得遇斯光。前文无放光处。为遇何耶。言得十地者。此品总有三重。皆得十地。故名展转益。一诸天子闻鼓说法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出华盖云。见者得轮王位。即是十地。三轮王放光。遇者复得十地。此三位皆齐等。同时顿成。各尘数多类。总是一随好中一光之力。余光好等。弥更难说。言以先修行善根力者。显顿益之因。因闻普法。修普善故。(【钞】今经影在者。出今经阙光之理。即後得初禅喻合中。经云。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是也。若直云得下。以理成立。)

○第二成德益中。先喻。

佛子。如得初禅。虽未命终。见梵天处所有宫殿。而得受於梵世安乐。得诸禅者。悉亦如是。

【疏】喻意云。欲界修得色定。以欲界眼。见色界境。喻菩萨顿证。未转凡身。见十地境。以法力故。是则三只可一念而届者。明一摄一切故。尘劫不穷一位者。明一切摄一故。如是迟速自在。是此圆教。非余宗也。

○二合中。初正明得益。後显境分齐。今初。

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净肉眼。

【疏】言得菩萨第十地者。犹是牒前合中。以德依地成。所以重牒。不然。则成两度放光。各得十地。言成就如是清净肉眼者。谓上诸德十眼。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故就结之。(【钞】犹是牒前者。即是前明镜世界喻中。合文云。菩萨安住清净金网转轮王位。亦复如是。若有暂得遇其光明。必获菩萨第十地位。以德依地成下。出重牒所以。不然下。反以成立。)

○後显境分齐者。即显肉眼境界广大。肉眼尚尔。余眼玄妙。不可说也。文中三。初假设譬喻以显境多。次正明能见。後结德有归。今初。

佛子。假使有人。以亿那由他佛刹碎为微尘。一尘一刹。复以尔许微尘数佛刹碎为微尘。如是微尘。悉置左手。持以东行。过尔许微尘数世界。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此微尘。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悉以集成一佛国土。

宝手。於汝意云何。如是佛土广大无量。可思议不。答曰。不也。如是佛土。广大无量。希有奇特。不可思议。若有众生闻此譬喻。能生信解。当知更为希有奇特。佛言。宝手。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记。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获如来无上智慧。

宝手。设复有人。以千亿佛刹微尘数如上所说广大佛土末为微尘。以此微尘。依前譬喻。一一下尽。乃至集成一佛国土。复末为尘。如是次第展转。乃至经八十反。

【疏】分三。初明一重广大。二宝手於汝意下。问答显广。三宝手设复下。复积前数。重显广大。

○第二正明能见。

如是一切广大佛土所有微尘。菩萨业报清净肉眼。於一念中。悉能明见。

亦见百亿广大佛刹微尘数佛。如颇梨镜。清净光明。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疏】先见前广刹之尘。肉眼能见。已是超胜。况一念耶。次亦见下。明见多佛。後如玻瓈下。明见之相无。心无来去矣。

○第三结德有归。

宝手。如是皆是清净金网转轮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疏】归轮王善。差别因果竟。此品之末。经来未尽。(【钞】此品之末者。以说展转益竟。应须结归本光。及随好力。并现瑞成益等。今并无此。明是未尽。)

【论】随文释义者。於此品中。十三段文。约立三门。一说光明所因。从何所来。二蒙光触者。以何因缘。三明天鼓从何所因而能说法。第一说光所因从何所来者。从如来自体性自清净法身根本无依住智自性清净功德所生。能成相好。无所依止。故名随好光明功德品。此之光明。一切众生同共有之。为不以普贤行愿。助扬显发。不能显现。普贤愿行.不以此光明体。亦不能得成法界无限大用。是故此经名为觉行互严经。至此二行圆满。遂乃各各自显其功。前品大人之相。因普贤行成。还令普贤说故。此品随好光明。是佛自果无作法身无依住根本智光。是佛自说。但依教主。以取经意。举光之中。其随好光无量。今依此品。略举其三。一初举如来应正等觉有随好名圆满王者。都陈根本智无依无性。而能普照自在。名圆满王。别举此光中随用云。此随好中出大光明。名为炽盛。此明随用能破迷惑。七百万阿僧只光明而为眷属者。此明随用备根。七百者。都数约七菩提分。息六道苦。乃为七百。百者。数之长也。皆令发起一乘中十地道故。为此光体。是佛果光。光所及者。皆依本故。次举兜率天为菩萨时。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尘世界。地狱众生得众苦休息。得十种眼耳鼻舌身意清净。舍地狱身。生兜率天。闻天鼓音而为说法。得离垢三昧。登十地道。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恶道者。遇光苦息。三业复本。此明三生成果。第一生修十信解心。心不精专。作诸恶业。第二生恶道住地狱中。三蒙光照触。苦息生兜率天。天鼓响音告法。成十地果。此为三生。若也於此教中。依智发心。专求不懈。无放逸心。修方便定。入佛智慧。生如来家。为佛真子。便名成佛。如轮王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轮王相。虽未当位。是王真种。体无差别。如是十住初发心菩萨。创从信种。修方便定。自显正智。生如来家。虽未有神足通力。当其佛位。然其真智慧种。与佛不殊。从此一生。加行修治。随其正智。入变易生。神通自在。如人一生身语意业。修有为十善。尚得生天。报得天神通。何况正智慧现前。法身体会。无心作恶。专学慈悲。岂可不入变易生身也。若也直约第一义论。通於生死。总为变化。悟智即佛。不约神通。为神通是利众生之权方便故。若直取觉义。智是正觉。自余神通。降生成佛。总属行收。今至此品。明觉行圆满佛。前之二种光明。一名圆满王。一名光幢王者。且约佛果法身根本智圆明破惑之大用。一切修道。不会此根本智光。无成佛期。二举足下千辐轮光名圆满王者。明成菩萨升进加行之光。为足表所行行故。常放四十种光明者。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四位也。中有一光。随於一切六道种种诸欲所乐。皆令成熟。乃至阿鼻地狱受无间苦。遇斯光者。皆生兜率天。天鼓响音说法。及以悔除诸惑。得离垢三昧。或得无依智。印定一光。是一切六道应根起信之光。余三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成十地道果满之光。为地前三贤位。是圆会悲智。愿行已终。十地但成此地前十回向之功。不别有位。以此但放四十光明。不放五十也。无功之果。是佛自位。不属行故。明足下光。是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愿行之位。十地约法而成。功满前愿故。三右手掌中。一随好光明出现无量自在神力者。此表引接光。以手是引接义故。此乃宜同一切世间三界所行方便。非世间天人及三乘所知故。且举此三种光明。备世诸有已徧。自余广多不论。第二蒙光触者。何因缘者。经意明先世有信心故。如经云。汝往昔亲近众善知识。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种。虽造恶业。生於地狱。为有信种。光及其身。苦息种存。便能发意。舍身生天。若无先世信种。设光照身者。不觉不知。三明天鼓从何所因缘而能说法。如经云。但以毗卢遮那三昧力故。般若波罗蜜威德力故。出音声。大约三缘而得闻之。一毗卢遮那菩萨三昧之力。二於无体性三昧中。有自在无作妙慧。三众生昔曾闻此无性法身大智慧之种。方堪得闻如是妙声。迷除得道。如离垢三昧者。是无性妙理。自体无中边。等虚空性。性自无垢。具无限智慧知见。自无我所。须以方便定发起方明。如法慧菩萨入无量方便三昧是也。又如善财於妙峯山上。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者。是也。总是十住初心。创始发显故。至此品中。不离初处满故。还向普光明殿。说十信心处。说此十一品。十一地.及佛果之门。表此意也。不离一念。不隔一时而成果故。方便三昧者。任无作性。荡然自定。不收不摄。任心自安。万惑自净。道自现尔。方可任用施为。不失其理。然以普贤愿行。方成悲智大用无作法界缘起之门。一如其上五位进修行者是也。若约此品法门。天鼓所说无生理智。及说悔除过恶之法。甚善甚妙。修道发菩提心者。可以持诵作意。仿而学之。以方便定慧力。勤思观察。还同此品。刹那成佛。於中法门融通次第。具如此品。此普光明殿中十一品法。是都该一部。及无尽古今。总不移毫念也。须当如是信解修行。名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故。当知十地。及等妙二位。总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法则而成。(随好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