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九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此品分二。先明大意凡三段。初来意。

【疏】来意者。先辨分来。夫行因证立。证藉行深。前分托法行成。故此依人入证。亦为远答解脱海故。会品来意。不异分来。无别会品故。(【钞】会品来下。此中亦合有三来意。然离世间。虽亦一会一分一品。而其所对分会品差。有三来意。此中前无分会别对。故但为一。)

○二释名。

【疏】释名有三。初分名者。谓依佛菩萨诸胜善友深证法界。故名依人入证。证法在己。谓之成德。

二会名。约处.名逝多林园重阁会。林名战胜。以表依人。园名给孤。用表悲厚。重阁之义.以显二智互严。悲智并为能证。亦为重义。若兼取城名闻物。亦表依人。约法.如品名释。

三品名者。入通能所。谓悟解证得之名。法界是所入之法。谓理事等别。然法含持轨。界有多义。梁论十五云。欲显法身。含法界五义。故转名法界。一性义。以无二我为性。一切众生不过此性故。二因义。一切圣人四念处等法。缘此生故。三藏义。一切虚妄法所隐覆故。非凡夫二乘所能缘故。四真实义。过世间法。以世间法。或自然坏。或对治坏。离此二坏故。五甚深义。若与此相应。自性成净善故。若外不相应。自性成壳故。上之五义。皆理法界。复有持义。族义。及分齐义。然持曲有三。一持自体相。二持诸法差别。三持自种类。不相杂乱。族者种族。即十八界。上二并通事理。分齐者。缘起事法。不相杂故。於中性通依主持业。因唯依主。後六唯持业。心境合目。名入法界。始则相违。终则持业。入即法界故。(【钞】於中下。释名。然直语一法.则无六释。故会六释。唯释界字。於前五中。除前二兼依主。後六义皆唯持业。心境合目下。即通品名。会六释耳。)

○三宗趣。

【疏】宗趣者。分会品同。既入法界为目。即以为宗。於中三门分别。一约义。二约类。三约位。初中二。先明所入。总唯一真无碍法界。语其性相。不出事理。随义别显。畧有五门。一有为法界。二无为法界。三俱是。四俱非。五无障碍。然五各二门。初有为二者。一本识能持诸法种子。名为法界。如论云。无始时来界等。此约因义。而其界体.不约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别边际。名为法界。不思议品云。一切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悉无有余等。此即分齐之义。二无为法界二者。一性净门。在凡位中。性恒净故。真空一味。无差别故。二离垢门。谓由对治。方显净故。随行浅深。分十种故。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有二者。一随相门。谓受想行蕴。及五种色。并八无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中。名为法界。二无碍门。谓一心法界。具含二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虽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杂。其犹摄水之波非静。摄波之水非动。故第四回向云。於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於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此明事理无碍。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二门者。一形夺门。谓缘无不理之缘。故非有为。理无不缘之理。故非无为。法体平等。形夺双泯。大品三十九中。须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为是有为。为是无为。佛言。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须菩提。是有为性无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谓也。二无寄门。谓此法界。离相离性。故非此二。又非二谛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解深密第一云。一切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非无为非有为等。五无障碍法界二门者。一普摄门。谓於上四门。随一即摄余一切故。是故善财或覩山海。或见堂宇。皆名入法界。二圆融门。谓以理融事故。令事无分齐。微尘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潜入一尘也。以事显理故。令理非无分。谓一多无碍。或云一法界。或云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诸。诸非诸故即一。乃至重重无尽。是以善财暂时执手。遂经多劫。才入楼阁。普见无边。皆此类也。上来五门十义。总明所入法界。皆应以六相融之。

二明能入。亦有五门。一净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证得。五圆满。此五於前所入法界。有其二门。一随一能入.通五所入。随一所入.徧五能入。二此五能入。如其次第各入一门。

此上心境二义十门。六相圆融。总为一聚无障碍法界。(【钞】无始时来界。已见问明。及五种色并八无为者。五种色即杂集第一云。法界处所摄色者。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徧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逈色者。谓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徧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定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前释逈色云。谓离余碍触方所可得。又释空一显色云。谓上所见青等显色。就此二色。析至极少。名极逈色。余之色义。已见上文。言八无为者。已见十藏。谓六中开真如为三性故。其无碍门.亦见问明。不合不散.即不一不异义也。二无寄门者。然形夺者。要二相假。无寄则当法自离。故不同也。相及俗谛皆有为。性及真谛皆无为。又非二名言所能至者。言语道断故.表义名言不能至。心行处灭故.显境名言所不能至。解深密下。引证俱非。一普摄门者。谓不坏前四门之相。而为一致故。故引善财。随事差别。皆入法界。二圆融门。才举一门.即融诸门。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显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无分。谓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尔。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随举一法.即一法界。若举多法.即多法界。然由一非一故下。复融上一异。一若定一.不能即诸。以一即理。故即非一。以非一故.能即诸也。以非一故.与诸不异。下句翻此。准事显理。即互相即。则涉入重重。方成无障碍义。引善财证。暂时执手.明时圆融。才入楼阁.明处圆融。上来五门下。总结圆融。总即法界。别有五种。同即十门皆同法界。异则有为与无为等相望有差。成则五义共成法界。坏则有为自住有为。余四亦尔。如其次第各入一门者。一有为法界。本有种子差别之法。但在明信。二无为之理。性净妙绝。皆须明解。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事理有异。必须双行。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双遣玄寂.唯证方契。五无障碍。非满不穷。显义多门。为此别配。取义圆备.互徧方周。若无信心.安能见理。况无障碍。无信安穷。)第二法界类别。亦有五门。谓一所入。二能入。三无二。四俱泯。五存亡无碍。初所入中。亦有五重。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俱融。四俱泯。五无障碍。初中有十。一事法界。谓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谓一味湛然等。三境法界。谓所知分齐等。四行法界。谓悲智广深等。五体法界。谓寂灭无生等。六用法界。谓胜通自在等。七顺法界。谓六度正行等。八违法界。谓五热无厌等。九教法界。谓所闻言说等。十义法界。谓所诠旨趣等。此十法界。同一缘起。无碍熔融.一具一切。二人法界。亦有十门。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此并缘起相分。参而不杂。善财见已。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谓前十人十法.同一缘起。随义相分。融摄无二。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谓平等果海离於言数。缘起性相俱不可说。五无障碍法界者。谓合前四句。於彼人法.一异无障。存亡不碍。自在圆融。如理思之。(第二法界类别者。上来虽有五界。通该诸法。今於总法。开从别类。然类开五门。五门各五。初二文显。後三文隐。五无碍法界。亦有五义。一前四融为一味。二四相历然。故云一异无障碍。三一异双存。四一异互夺双泯绝。故云存亡不碍。五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则存。欲泯便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在。常一常异。常存常泯。名为圆融。)二明能入.亦有五重。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圆。谓入楼观而还合。身证也。鉴无边之理事。智证也。同普贤而普徧。俱证也。身智相即而两亡。俱泯也。一异存亡而无碍自在。圆融也。余可准知。三能所浑融无二。际限不分。就义开殊。理仍不杂。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四能所圆融.形夺俱泯。五一异存亡.无碍具足。如理思之。(此五能等者。通则随一能入.徧入五所。随一所入.皆用五能。斯为正意。言如次者。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无二法界。四身智俱泯.入人法俱泯法界。五人法圆融.入无障碍法界。此为第三能所浑融无二中之五句也。四能所圆融.形夺俱泯者。此亦有五。一以所夺能.唯法界。二以能夺所.唯能入。三能所俱存。四能所俱泯。五此四圆融.无有前後。五一异存亡.无碍具足者。亦有五句。一能所一味。二能所历然。三一异双存。四一异双泯。五上之四句.无碍具足。故令如理思之。(已上第二法界类别五门竟。))第三约位明入法界者。有三。一明所入准下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即因与果。於前人法.无不皆是佛果所收。即如来师子频申三昧所现法界自在是也。又於前人法。无不皆属因位所摄。即文殊普贤所现法界法门是也。因中曲有信等五位法界不同。二明能入。准文亦二。对前果位。明诸菩萨顿入法界。对前因位。寄显善财渐入法界。三因果既其无碍。渐顿亦乃圆融。但以布教成诠。寄斯位别耳。(第三约位明入法界者。标也。於中有三。初约所入。有因有果。二明能入。唯渐与顿。三无碍圆融。)

【论】将释此品。六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如来所居之处。四释说法之主。五释所集之众意。六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为入法界品。明信乐者.从迷创达.名之为入。身心境界.性自无依.名之为法。一多通彻.真假是非障亡.名之为界。又纯与智俱.非情识境.名之为法界。又达无明识种.纯为智用.不属迷收.是无依智之境界.名为法界。又以智无依.无方不徧。普见真俗.总不思议。毛孔身尘.参罗众像。无边境界.佛刹重重。智凡同体.境像相入。名为法界。又一尘之内.普含众刹。无空不徧。无刹不该。不坏报境重重。法无不真。通理彻事。名为法界。又以一妙音.徧闻刹海。以一纤毫.量等无方。以大小见亡.物我同体。识谢情灭.智通无碍。名为入法界。此约智境普名。勿依肉眼情识所见。二释品来意者。明前有自己如来出现。又明心无所染.名离世间。此乃纯是法界。无虚妄界。以是此品来也。此品是一切诸佛成道之己智之常果.无始无终。亦是前之五位进修.以此为体。至此惯习满故.任智施为.还源本法也。三释如来所居之处者。问。何故前之余会之首.皆云不离菩提之场.普光明殿。又三会同居普光明殿。此之法界一会.何故不同前会。直言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者。何意。答曰。为明前普光明殿说十信心。以次说十住十行等五位六位升进之门。为菩提体上而有进修。故言不离菩提场.如来成正觉之体。恐失经之本意。故须重叙。三会同在普光明殿者。明信进五位修行已终。不移普光明根本不动智体。为智境非妄情故。时亦不迁刹那之际。此法界会.直言在室罗筏国逝多林园。明前约位升进已终。此会明自己成佛果满度众生之行。故在人间国邑园林。又化二乘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即纯以自在法界为体。不立五位菩提。及行可修。亦无差别智普贤愿行可学。总是佛果已满.普贤行已周。恒徧十方利众生法。不须和会。以此直言逝多园。如众流入海.诸河名亡。但以法界为名。不同已前五位升进和会行相故。四释说法之主者。此说法之主。亦是前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亦是於五位法中诸菩萨自成之佛。亦是当来弥勒如来所成之佛。亦是三世古今一切佛故。以法界中智体.无三世古今延促之情见故。以法界中无新旧成坏佛故。以法界见.见一切众生初发菩提心.乃至成佛转法轮度众生入涅盘.不移法界一毫一微尘。体用时分异故。在凡情妄见异。在法界智.一切三世诸佛成佛.一切众生成佛.同住一刹那.一微尘.一法身.一智慧.一言音.一解脱.一神通.一不思议.一报境界.一莲华座。重重重重。无碍无碍。此约智眼实见。不可随顺肉眼妄情所知。若有能如是真实信解者。当知此人.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坐佛道场。得如来智。为能信自他身心.总一法界大智之体用故。五释所集之众意者。此会初所集之众。有一百四十二个菩萨。普贤文殊为二之首。自余一百四十个菩萨.十十同名。都云五百。经云。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又下文云。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如是五百菩萨。皆以文殊为法身根本智之体。普贤为差别智之大用。次下有五百声闻众。是得闻此法众。次下有无量世主众。已下他方所来十方感集之众。皆是法界本行因果。五百声闻众。是示现不闻不见此法界不思议神力众。如是五众。随文释义分明。且略言尔。六随文释义者。於此品中。长分为两段。第一从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已下。至第六十一卷中。一切法界教化成就一切众生而亦不离此逝多林如来之所。有一卷半余经。明如来入师子频伸三昧.及放眉间光.现法界门.令诸菩萨以五位升进佛果.入法界无进求自在佛果分。

○次正释文。一品大分为二。初明本会。二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明末会。亦前明果法界。後明因法界。又前顿入法界。後明渐入法界。又前总後别。总别圆融。本末无碍。又前即亡修顿证。是正宗之极。後是寄人修入。以辨流通。通正圆融。中後无碍。

就本会中。长科十分。一序分。二请分。三三昧现相分。四远集新众分。五举失显得分。六偈颂赞德分。七普贤开发分。八毫光示益分。九文殊述德分。十无涯大用分。今初。虽义贯末会。以从处别。独判在初。文分为三。初智正觉世间圆满。二器世间圆满。三众生世间圆满。今初。

尔时世尊。

【疏】言世尊者。梵云薄伽梵。包含六义。如佛地论。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猛焰智光所烧链故。三端严义。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义。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间。安乐一切。无懈废故。今举後该初。亦是标人取法。具无尽德。故曰世尊。

○二器世间圆满。

在室罗筏国。

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

【疏】有三。一国城。此云闻者。西域记云。昔有古老仙人。住於此处。後有少仙。名为闻者。於彼禀学。老仙殁後。少仙於此建立城郭。故取其名。亦云闻物。以此城多出聪敏博达名闻人物故。即中印度境。二逝多下。明林园。逝多者梵音。华言战胜。即太子之名。给孤独者。梵云须达多。正言赈济无依。义云给孤独也。即长者之称。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故立斯称。长者侧金买地。太子施树。同成功业。二人式崇。共立伽蓝之号。三明重阁。即说法之所。表所证法界。体无不周曰大。德无不备曰严。依体起用为重阁。

○第三众生世间。即辅翼圆满。於中三。一菩萨。二声闻。三世主。今初。

与菩萨萨诃萨五百人俱。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疏】文三。一举数。二列名。三叹德。今初。此会菩萨。标名乃少。列名乃多者。有所表故。数中欲显五位同证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第六妙觉是所入故。又表解行者多。证者稀故。二列名。分三。初标上首。二列别名。三总结数。今初。以二大圣是助主故。又有所表故。至下当明。

其名曰。光焰幢菩萨。须弥幢菩萨。宝幢菩萨。无碍幢菩萨。华幢菩萨。离垢幢菩萨。日幢菩萨。妙幢菩萨。离尘幢菩萨。普光幢菩萨。

【疏】二别列中。有十四位。位各有十。其间亦有增减。成百四十一人。名各一义。皆有深旨。今且寄表。大分为二。前四十一人。通表住等四位。後天冠下十位百人。别表十地十度。今初十幢。表向。行德高出故。

地威力菩萨。宝威力菩萨。大威力菩萨。金刚智威力菩萨。离尘垢威力菩萨。正法日威力菩萨。功德山威力菩萨。智光影威力菩萨。普吉祥威力菩萨。

【疏】二有九威力者。表行能进修故。

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宝藏菩萨。日藏菩萨。净德藏菩萨。法印藏菩萨。光明藏菩萨。脐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

【疏】三.十藏表地。义如前释。

善眼菩萨。净眼菩萨。离垢眼菩萨。无碍眼菩萨。普见眼菩萨。善观眼菩萨。青莲华眼菩萨。金刚眼菩萨。宝眼菩萨。虚空眼菩萨。喜眼菩萨。普眼菩萨。

【疏】四有十二眼者。表解。能照法故。所以不次者。欲表圆融之位。无前後故。

天冠菩萨。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萨。道场冠菩萨。普照十方冠菩萨。一切佛藏冠菩萨。超出一切世间冠菩萨。普照冠菩萨。不可坏冠菩萨。持一切如来师子座冠菩萨。普照法界虚空冠菩萨。

【疏】後十位中。如次别表行布十地十度。一十冠者。初地冠於诸地之首。檀冠众行之先故。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具足十度为庄严故。

梵王髻菩萨。龙王髻菩萨。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萨。道场髻菩萨。一切愿海音宝王髻菩萨。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萨。示现一切虚空平等相摩尼王庄严髻菩萨。示现一切如来神变摩尼王幢网垂覆髻菩萨。出一切佛转法轮音髻菩萨。说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萨。

【疏】二.十髻者。持戒无垢。检束尊高故。

大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宝光菩萨。离尘光菩萨。焰光菩萨。法光菩萨。寂静光菩萨。日光菩萨。自在光菩萨。天(【校】天.纂要误作大。)光菩萨。

【疏】三.十光者。发闻持光。照法忍故。

福德幢菩萨。智慧幢菩萨。法幢菩萨。神通幢菩萨。光幢菩萨。华幢菩萨。摩尼幢菩萨。菩提幢菩萨。梵幢菩萨。普光幢菩萨。

【疏】四.十又名幢者。焰慧精进。超世高出故。又道品伏惑。精进伏慢故。

梵音菩萨。海音菩萨。大地音菩萨。世主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徧一切法界音菩萨。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萨。降魔音菩萨。大悲方便云雷音菩萨。息一切世间苦安慰音菩萨。

【疏】五.十音者。禅定发生。难胜悦机故。

法上菩萨。胜上菩萨。智上菩萨。福德须弥上菩萨。功德珊瑚上菩萨。名称上菩萨。普光上菩萨。大慈上菩萨。智海上菩萨。佛种上菩萨。

【疏】六.十上者。般若现前。最尊上故。

光胜菩萨。德胜菩萨。上胜菩萨。普明胜菩萨。法胜菩萨。月胜菩萨。虚空胜菩萨。宝胜菩萨。幢胜菩萨。智胜菩萨。

【疏】七.十胜者。远行方便。有中殊胜行故。

娑罗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象自在王菩萨。梵自在王菩萨。山自在王菩萨。众自在王菩萨。速疾自在王菩萨。寂静自在王菩萨。不动自在王菩萨。势力自在王菩萨。最胜自在王菩萨。

【疏】八.有十一自在王者。相用不动。大愿无碍故。

寂静音菩萨。无碍音菩萨。地震音菩萨。海震音菩萨。云音菩萨。法光音菩萨。虚空音菩萨。说一切众生善根音菩萨。示一切大愿音菩萨。道场音菩萨。

【疏】九.十又名音者。善慧演法。自力生故。

须弥光觉菩萨。虚空觉菩萨。离染觉菩萨。无碍觉菩萨。善觉菩萨。普照三世觉菩萨。广大觉菩萨。普明觉菩萨。法界光明觉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

【疏】十.有九人同名觉者。法云受职.堕佛数故。智觉诸法。无所遗故。然其幢等。亦有通义。类释可知。三如是下。结数。

此诸菩萨。皆悉成就普贤行愿。境界无碍.普徧一切诸佛刹故。现身无量.亲近一切诸如来故。净眼无障.见一切佛神变事故。至处无限.一切如来成正觉所恒普诣故。光明无际.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实法海故。说法无尽.清净辩才无边际劫无穷尽故。等虚空界智慧.所行悉清净故。无所依止.随众生心现色身故。除灭痴翳.了众生界无众生故。等虚空智.以大光网照法界故。

【疏】第三叹德。有十一句。初句为总。上名以随宜别显。各以一德立名。今德以据实内通。故言皆悉成就普贤行愿。余十句别。於中前六明智用普周。後四明智用离障。通为五对。一境徧身多对。穷依近正故。二见用诣实对。十眼离障。不往而见。一念契实。身心普周。三内照外演对。四智净色随对。五悲深智广对。以即智之悲。故於生除翳。无外之智。故照同虚空。前对虚空。自取净义。今取广义。

○第二辨声闻众。

及与五百声闻众俱。

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於诸佛所永断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

【疏】文二。初标数类。後悉觉下。叹德。文有十句。然此声闻。皆是菩萨。欲显深法。托为声闻。故所叹德。言含本迹。今释为二门。一就迹约小。十句皆声闻德。一得现观。於四真谛善觉了故。二入正性离生。无方便慧。已作证故。三所学已穷。故云深入。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即三兽渡河。理无二故。古人亦将上三。如次配见。修。无学。四生分已尽。由阙大悲。故自永出。五有为无为之德。依佛成故。即逮得己利。六已尽有结。谓九结十使。现行离故。七无烦恼碍。种子亡故。八心善解脱。故寂如虚空。九慧善解脱。故於佛无惑。十明非定性。皆可回心。故信入佛智。(【钞】一得现观者。大乘唯识。有六现观。一思。二信。三戒。四智谛。五为智边谛。六究竟现观。十地已辨。小乘俱舍有三现观。一见现观。二缘现观。三事现观。今此正当见现观也。义兼後二。二入正性离生者。已见四地。无方便慧。已见七地。若有方便。不证实际。三所学已穷者。谓於自乘所学之法.名为深入。非谓深入甚深法性。故引法华。即三乘同入之法性耳。三兽渡河。已见八地。)二约本门。就菩萨叹故。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复有无量百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座。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广如彼说。明皆是权。故下身子。令海觉等观文殊德。十中一觉第一义。二方便已具。善能入於无际际故。三二空真理穷其源故。四具足大悲。能入不染。方永出故。五依十力等。离小见故。六不断不俱。方能离故。七已净所知。无二碍故。八处乱恒寂。了本空故。九佛不共德。虽未证得。亦无疑故。十一切种智。证信入故。(然皆反上声闻之德。类例可知。)

○第三诸世主众。

及与无量诸世主俱。

悉曾供养无量诸佛。常能利益一切众生。为不请友。恒勤守护。誓愿不舍。入於世间殊胜智门。从佛教生护佛正法。起於大愿。不断佛种。生如来家。求一切智。

【疏】亦先标数类。後悉曾下。叹德。十中。初一叹福。次四叹悲。於中初句总。余三句别。一无缘普应。二护念初心。三誓不舍恶。次二句叹智德。一智入权门。二行护理教。正法兼理。护兼行故。上七皆行。八即是愿。愿行具故。第九入位。上九自分。十即胜进。(上序分竟。)

○大文第二请分。众集本为闻经故。文分为二。初标众念请。二显所请法。今初。

时诸菩萨。大德声闻。世间诸王。并其眷属。咸作是念。

【疏】声闻下如聋等。此能念者。释有二义。一约本迹。就本能念。就迹不知。二唯就迹说。意法师云。理处不隔。故得同疑。未积大心。故不厕其次。此亦有理。犹叶公好龙。真龙难视。同居法会。同仰法门。所现超伦。故如聋瞽。(【钞】其犹叶公好龙者。事出庄子。叶公姓沈。名诸梁。故春秋注云。叶公子高。沈诸梁。食菜於叶。僭以称公。亦有云。与楚同姓。楚姓芋。即子张见卫君。君不全待。子张云。公之好士。犹叶公之好龙。叶公好龙。井厕之间.皆画其象。真龙知其好。乃现其庭。叶公绝倒不敢视。叶公之好.好於似龙。非好真龙。今君好士。但好似士。非好真士也。今声闻之请法。若彼好龙。不覩希奇。若不识真物也。)

○二显所请法。有六十句。初後三十句。是所请法。中三十句。但是请仪。其请法多同初会四十句法。以初会为总。此说将终。会同本故。就文分二。前三十句。念德难思。後唯愿下三十句。请随机演。以初十句。明自体圆着。寄显果海绝言。最後十句。明化用普周。令寄言显果。由斯文有影畧。理实兼皆请示。如初会辨。今初。

如来境界。如来智行。如来加持。如来力。如来无畏。如来三昧。如来所住。如来自在。如来身。如来智。

【疏】初念德中。初十句。正明所念果法。次十明玄妙难思。後十明缘会可了。今初十中。前八摄初会最初十句。即内行成满德。以如来自在。摄彼神通。及无能摄取故。一境界者。即所缘分齐故。如出现等品辨。二智行者。悲智无碍.无功用行。亦如出现品辨。三加持者。谓胜力任持.令有所作。如不思议法品辨。四谓十力等。五即四种十种无畏等。六即师子奋迅等。七所住者。即初会佛地。佛所住地故。若别释者。即常住大悲等。如不思议品。八谓十自在等及摄二句。如向所辨。广引诸文。释义并如初会。後二句。即摄初会。次十句体相显着德。前有六根三业。今身合六根。及於二业。智即意业。心意俱不可知。但以智知故。所以合者。欲显身兼十身。故合六根。三业智导。故但云智。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无能通达。无能趣入。无能信解。无能了知。无能忍受。无能观察。无能拣择。无能开示。无能宣明。无有能令众生解了。

【疏】二十句。明玄妙难思。人天莫测。

唯除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愿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诸善知识摄受之力。深净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清净心力。求一切智广大愿力。

【疏】三十句。缘会可了中。前四佛力上加为缘。後六自根堪受为因。具此可知。前中初三现缘。後一宿愿。後六中。初一宿善。余五现德。於上十句。分有分知。全有全知。又此十句。通有二意。一成上显深。二起後请说。(【钞】又此十句。通有二意等者。谓既唯诸佛加等。方知明是显深。佛加既知。故请佛加而演说也。非器难解。有器可闻也。)

○第二请随机演。

唯愿世尊。随顺我等。及诸众生。种种欲。种种解。种种智。种种语。种种自在。种种住地。种种根清净。种种意方便。种种心境界。种种依止如来功德。种种听受诸所说法。

【疏】随机演中二。初十一句。请随机宜。後显示下二十句。请所说法。今初。前云缘会可知。今请以缘随器。於中初三约内心器殊。次一约外类音异。上四通於凡圣。後七多约菩萨。一财等有殊。二地位优劣。三依根除障。四作业差异。五缘境不同。六曾依何德而修。七曾听何法为种。又六宜依何德以化。七宜何广畧而说。种种不同。皆请随顺。(【钞】一财等有殊者。即十自在。一财。二命。三心。四业。五生。六解。七愿。八通。九智。十法。广如八地。离世间品。)

显示如来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萨大愿。往昔所净诸波罗蜜。往昔所入菩萨诸地。往昔圆满诸菩萨行。往昔成就方便。往昔修行诸道。往昔所得出离法。往昔所作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缘。

【疏】第二请所说法中二。先列所请。後如是等下结请。今初分二。前十句请说往因。後十句(【校】十句.纂要续藏金陵本误作十一句。兹据嘉兴藏南藏改正。与下疏合。)请今果用。今初。此十句中。七与初会。名义全同。诸道即彼助道海。此中方便.即前智海。即名异义同。彼有乘海。无此本事。则名义俱异。以彼通请一切菩萨。故显乘不同。今约本师为问。故加本事。则乘通诸句。为成十故。畧之。或本事即是乘海。昔所乘故。余如初会。

及成等正觉。转妙法轮。净佛国土。调伏众生。开一切智法城。示一切众生道。入一切众生所住。受一切众生所施。为一切众生说布施功德。为一切众生现诸佛影像。

如是等法。愿皆为说。

【疏】後及成下十句。请果用中。此十望初会第三十句。义即多同。而文多异。欲显果用无边。故影畧其文。一因圆果成.即佛海。二成必演法.即演说海。三法诠净国。即世界海。四皆为调生。即名号海。五双开菩提涅盘之果。城即涅盘。防非止恶故。即解脱海。六示生行业为至果之因。即众生海。七徧入机处.随机立寿.即寿量海。八为众生田。令得常命。即波罗蜜海。檀为最初故。九说诸度。为安立世界海之法式故。十三轮变化。犹水月镜像。即变化海。二结请。可知。(第二请分竟。)

○大文第三三昧现相分。酬前念请。示相答故。於中二。先明三昧为能现。二入此三昧下。明所现净土。今初。无方大用。依体起故。故先入定。即以此义。先明入定。後集众海。前来诸会。为明从相入实。前集後定。与此不同。佛自入者。表证法界。唯佛穷故。不言答者。表证离言故。又令目击而自证故。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

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徧虚空。

入师子频申三昧。

【疏】文分为三。初入定缘。领前念故。二大悲下。明入定因。三入师子下。正明入定。就入因中。有四种悲。以为入定益物之本。各有二义。一身二义者。一是入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体义。依义。欲入深定。全依大悲而为体故。二门二义者。一佛有大智大定大悲等门。今欲益生。唯依悲门。令物入故。二者定为所入。悲为能入故。三首二义者。一者初义。凡所益物。皆以大悲为先导故。二者胜上义。谓非不用智定之门。此增胜故。四方便二义者。一悲智相导。互为方便。今以悲为入定益物之方便故。二者以是即智定之悲。不滞爱见。故名方便。方能令物普入法界。又此四悲。亦是从佛向机之渐次矣。此上四悲。皆徧虚空。亦有二义。一广周故。二无缘故。第三正明入定者。以定业用。从喻为名。言频申者。有人云。梵音讹畧。具正应云。毗实廪多。此翻为自在无畏。如师子王。羣兽之中。自在无畏故。然旧经翻为师子奋迅。故依古德。用此方言释之。频申奋迅。俱是展舒四体。通畅之状。总相释者。即用之体。寂而造极。则差别万殊。无非法界。即体之用。不为而周。故小大相参。缘起无尽。名曰频申。自在之义。若别解者。涅盘师子吼品。明师子王。自知身力。牙齿锋鋩。乃至晨朝。出穴而吼。为十一事故。广有喻合。又离世间品。显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等。合首足等。与涅盘复异。此文以大悲为身。故知但取义似。未必楷定。(【钞】涅盘师子吼品。即南经二十五经。若准北经。当二十七。言广有喻合者。今当具出。此是师子吼菩萨请问如来。如来对众称赞。令敬菩萨。即说其得名之由。故云。今於我前。欲师子吼。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齿锋鋩。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释曰。此下即说为十一事。经一时合。今先别合师子。经云。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往四禅清净窟宅。释曰。此即具有喻合。合师子也。又离世下。二引当经。言为身等者。等取下经。下经云。四谛为其足。正念以为颈。慈眼智慧首。顶髻解脱缯。胜义空谷中。吼法怖羣魔。言未必楷定者。生下喻合。不全依於上二经文。)今会取诸文。先以十义合彼师子。後依涅盘为十一事。今初。谓以同体大悲为身。以增上大悲为首。以即智大慈为眼。纯以智慧为牙爪。大悲方便为振尾。悲为方便。居其末故。方便振动义故。总取四悲为足。依此立故。以法界三昧为窟。所入证故。以无缘大悲为窟门。入出由此故。以体用无碍为频申。舒展自在故。以演法界法门为哮吼。决定宣说。一切众生本与如来同法界故。如此师子。随一一毛。皆称法界。(如此师子。随一一毛。皆称法界者。即金师子章意。如金师子。毛毛尽金。法界师子。何非法界。)次言为十一事而频申者。一摧破魔军诈师子故。二示众神力。十力等力。为十力故。三净法界土。佛住处故。四为邪见凡夫知归处故。五安抚生死怖羣党故。六觉悟无明眠众生故。七为行恶法兽。舍放逸故。八令诸菩萨及邪见诸兽来归附故。九调诸外道。及二乘香象。令如聋盲。舍憍慢故。十教诸菩萨子息。令顿证故。十一庄严正见四部眷属。俱增威势。不怖一切邪党。一切邪党皆怖畏故。又野干随逐师子百年。不能作师子吼。二乘安处法会。如聋如盲。五十七中十奋迅义。亦应此说。(言为十一事下。释第二章。仍取涅盘之意。以就今经。今先具引涅盘之文。未见彼文。难晓会故。彼经喻云。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振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净故。四为诸师子知处所故。五为羣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泉。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於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释曰。此下经合喻。先合师子。已如上引。次合十一事云。一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二示众十力。三开佛行处。四为诸邪见作归依处。五安抚生死怖畏之众。六觉悟无明睡眠众生。七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八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故。九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十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十一为令正见四部之众。於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据地。为令众生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世尊。无量百千阿僧只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释曰。上两节引经。喻合一段义尽。既知彼意。今当正合。以彼经文。对观今疏。则主客自分。如初摧破诈师子吼故。即是喻文。若云摧破魔军。即是合文。此全同彼。故无别义。【校】上钞.安住岩穴。住.纂要续藏金陵本误作在。)

○第二所现净土。分三。初结前标後。二严此园林。三结通法界。今初。

入此三昧已。一切世间普皆严净。

【疏】所现净土者。总相即前十一事中净所住处。别相而论。具前多义。然此现相云何。酬前诸问。令其目击。可现证故。云何目击。此净土分。具答三十句问。且从相显。此中答初果体十问。所现境界.答境界问。四种大悲为众生现.即答智行问。令众证见.即答加持问。知是如来威力.答佛力问。三昧之用.答无畏问。正入三昧.答三昧问。净法界土.答住处问。令大小融摄.答自在问。见如来身徧於法界.答佛身问。则见如来大悲方便.答智慧问。余二十句。集众中答。众集亦是三昧力故。是知能现所现种种境事.无非教体。又二圣开显中。广明无尽之用。亦显答相。至文当知。

○二严此园林有二。先正显严。即器世间严。後何以故下。出严所因。显智正觉世间严。今初有三。一严重阁。二严园林。三严虚空。从畧之广。说有此三。表三缘起。谓严阁显自体缘起。严林表有为缘起。严空表无为缘起。(【钞】谓严阁显自体缘起者。法界体上。缘起万德。依此自体有为无为中故。三缘起.即光统意。)今初。

於时此大庄严楼阁。忽然广博无有边际。

金刚为地。宝王覆上。无量宝华。及诸摩尼。普散其中。处处盈满。瑠璃为柱众宝合成。大光摩尼之所庄严。阎浮檀金如意宝王。周置其上以为严饰。危楼回带。(【校】回带.准慧苑音义应从碛砂藏.清藏.续藏.大正藏.卍字网要本。杭本.金陵本作迥带。)阁道傍出。栋宇相承。窗闼(【钞】闼.纂要误作闼。)交映。阶墀轩槛.种种备足。一切皆以妙宝庄严。其宝悉作人天形像。坚固妙好。世中第一。摩尼宝网弥覆其上。於诸门侧.悉建幢旛。咸放光明。普周法界。道场之外.阶隥栏楯。其数无量。不可称说。靡不咸以摩尼所成。

【疏】分二。先明广处。谓破情显法。即事会真故。自内而观。广博无际。然不坏事故。自外而观。阁外有园。园外有空。庄严各异。斯即事理交彻。十方三际。无不圆融。林空例然。二正显庄严。表缘起万德无不备故。其间表法。以意消息。

○第二明园林严。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其逝多林忽然广博。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国土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不可说宝徧布其地。阿僧只宝以为垣墙。宝多罗树庄严道侧。其间复有无量香河。香水盈满湍激洄澓。一切宝华随流右转。自然演出佛法音声。不思议宝芬陀利华。菡萏芬敷弥布水上。众宝华树列植其岸。种种台榭不可思议。皆於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宝网之所弥覆。阿僧只宝放大光明。阿僧只宝庄严其地。烧众妙香香气氛氲。复建无量种种宝幢。所谓宝香幢。宝衣幢。宝旛幢。宝缯幢。宝华幢。宝璎珞幢。宝鬘幢。宝铃幢。摩尼宝盖幢。大摩尼宝幢。光明徧照摩尼宝幢。出一切如来名号音声摩尼王幢。师子摩尼王幢。说一切如来本事海摩尼王幢。现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周徧十方行列庄严。

○第三明虚空严。并显可知。

时逝多林上。虚空之中。有不思议天宫殿云。无数香树云。不可说须弥山云。不可说伎乐云。出美妙音歌赞如来。不可说宝莲华云。不可说宝座云。敷以天衣。菩萨坐上叹佛功德。不可说诸天王形像摩尼宝云。不可说白真珠云。不可说赤珠楼阁庄严具云。不可说雨金刚坚固珠云。皆住虚空。周帀徧满以为严饰。

○第二出因。

何以故。如来善根不思议故。如来白法不思议故。如来威力不思议故。如来能以一身自在变化.徧一切世界不思议故。如来能以神力令一切佛及佛国庄严.皆入其身不思议故。如来能於一微尘内.普现一切法界影像不思议故。如来能於一毛孔中.示现过去一切诸佛不思议故。如来随放一一光明.悉能徧照一切世界不思议故。如来能於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变化云充满一切诸佛国土不思议故。如来能於一毛孔中.普现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坏劫不思议故。

【疏】出因中。先徵。後释。释即智正觉严。是前为众示其身力。佛力上加。文有十句。一慈善根力。二无漏智力。以上二力而加众故。三福威德力。余皆自在神通力。(於中一展。二卷。三横包。四竖摄。五一切即一。六一即一切。七成坏相即。余义准思。【校】上注系疏文。)

○第三结通法界。

如於此逝多林给孤独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十方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见。所谓见如来身住逝多林。菩萨众会皆悉徧满。见普雨一切庄严云。见普雨一切宝光明照曜云。见普雨一切摩尼宝云。见普雨一切庄严盖弥覆佛刹云。见普雨一切天身云。见普雨一切华树云。见普雨一切衣树云。见普雨一切宝鬘璎珞相续不绝周徧一切大地云。见普雨一切庄严具云。见普雨一切如众生形种种香云。见普雨一切微妙宝华网相续不断云。见普雨一切诸天女持宝幢旛於虚空中周旋来去云。见普雨一切众宝莲华於华叶间自然而出种种乐音云。见普雨一切师子座宝网璎珞而为庄严云。

【疏】於中二。先结前标後。二所谓下。正显严相。言见如来身住逝多林者。住彼彼十方界中之林。此明一会徧一切处。如光明觉品。非是彼界。遥见此佛住於园林。下诸严事皆尔。(第三三昧现相分竟。)

○大文第四明集新众分。即远集同证。亦三昧中令诸菩萨皆来归附。文中三。初别集十方。二通赞德行。三总结集因。今初十方。即为十段。段各有十。今初东方。

尔时东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灯云幢。佛号毗卢遮那胜德王。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毗卢遮那愿光明。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悉以神力。兴种种云。所谓天华云。天香云。天末香云。天鬘云。天宝云。天庄严具云。天宝盖云。天微妙衣云。天宝幢旛云。天一切妙宝诸庄严云。充满虚空。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东方化作宝庄严楼阁。及普照十方宝莲华藏师子之座。如意宝网罗覆其身。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一来处远近。然皆远集者。表证入甚深故。唯初会及此皆远集者。初为所信。此为证入。证入於初。一合相故。中间随位深浅不同。义似金刚矣。二有世界下。明世界名别。可以义思。三本事佛。号胜德王者。福德有於光明徧照。所以为胜。二严无碍。自在称王。四主菩萨。名愿光明者。於徧照光中。主此愿光故。上皆带此佛号者。显是此佛胜德愿力故。五眷属俱来者。对上成主伴故。六广兴云供。表因严果故。皆云天者。自然成故。七诣佛作礼。表因趣果故。八化座本方。本方者。表参而不杂故。座表法空。阁表空有重显。九冠网严身。以显胜德。严法身故。有髻珠者。表一乘圆旨。居心顶故。十眷属同坐。表主伴同证故。余方十段。仿此可知。其间刹佛菩萨之名。本意难定。但可说者随宜。初二及六.无珠冠者。盖文略耳。又此等供具。非唯表法。并是以人同法。依正因果。无碍法界自在之德耳。

○二南方。

南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金刚藏。佛号普光明无胜藏王。彼佛众中有菩萨。名不可坏精进王。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持一切宝香网。持一切宝璎珞。持一切宝华带。持一切宝鬘带。持一切金刚璎珞。持一切摩尼宝网。持一切宝衣带。持一切宝璎珞带。持一切最胜光明摩尼带。持一切师子摩尼宝璎珞。悉以神力。充徧一切诸世界海。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南方。化作徧照世间摩尼宝庄严楼阁。及普照十方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以一切宝华网罗覆其身。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南方中。供具皆云持者。表修持故。

○三西方。

西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摩尼宝灯须弥山幢。佛号法界智灯。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普胜无上威德王。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悉以神力。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种种涂香烧香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种种色香水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切大地微尘等光明摩尼宝王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种种光焰轮庄严幢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种种色金刚藏摩尼王庄严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普照一切世界阎浮檀摩尼宝幢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现一切法界摩尼宝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现一切诸佛相好摩尼宝王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现一切如来本事因缘说诸菩萨所行之行摩尼宝王须弥山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现一切佛坐菩提场摩尼宝王须弥山云。充满法界。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西方。化作一切香王楼阁。真珠宝网。弥覆其上。及化作帝释影幢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以妙色摩尼网罗覆其身。心王宝冠以严其首。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西方皆言须弥山云者。四德妙高。清凉利物故。

○四北方。

北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宝衣光明幢。佛号照虚空法界大光明。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无碍胜藏王。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悉以神力兴一切宝衣云。所谓黄色宝光明衣云。种种香所熏衣云。日幢摩尼王衣云。金色炽然摩尼衣云。一切宝光焰衣云。一切星辰像上妙摩尼衣云。白玉光摩尼衣云。光明徧照殊胜赫弈摩尼衣云。光明徧照威势炽盛摩尼衣云。庄严海摩尼衣云。充徧虚空。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北方化作摩尼宝海庄严楼阁。及毗瑠璃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以师子威德摩尼王网罗覆其身。清净宝王为髻明珠。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北方皆言衣者。寂忍惭愧。严法身故。

○五东北方。

东北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欢喜清净光明网。佛号无碍眼。彼佛众中有菩萨。名化现法界愿月王。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悉以神力。兴宝楼阁云。香楼阁云。烧香楼阁云。华楼阁云。栴檀楼阁云。金刚楼阁云。摩尼楼阁云。金楼阁云。衣楼阁云。莲华楼阁云。弥覆十方一切世界。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东北方。化作一切法界门大摩尼楼阁。及无等香王莲华藏师子之座。摩尼华网罗覆其身。着妙宝藏摩尼王冠。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东北方云楼阁者。悲智二利。相因显故。

○六东南方。

东南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香云庄严幢。佛号龙自在王。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法慧光焰王。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悉以神力。兴金色圆满光明云。无量宝色圆满光明云。如来毫相圆满光明云。种种宝色圆满光明云。莲华藏圆满光明云。众宝树枝圆满光明云。如来顶髻圆满光明云。阎浮檀金色圆满光明云。日色圆满光明云。星月色圆满光明云。悉徧虚空。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东南方。化作毗卢遮那最上宝光明楼阁。金刚摩尼莲华藏师子之座。众宝光焰摩尼王网罗覆其身。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东南方。云圆满光者。权实二智。无阙行故。

○七西南方。

西南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日光摩尼藏。佛号普照诸法智月王。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摧破一切魔军智幢王。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等虚空界华焰云。香焰云。宝焰云。金刚焰云。烧香焰云。电光焰云。毗卢遮那摩尼宝焰云。一切金光焰云。胜藏摩尼王光焰云。等三世如来海光焰云。一一皆从毛孔中出。徧虚空界。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西南方化作普现十方法界光明网大摩尼宝楼阁。及香灯焰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以离垢藏摩尼网罗覆其身。着出一切众生发趣音摩尼王严饰冠。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西南方云焰者。以净智慧.烧惑薪故。亦表皆想所持.不可取故。上之七方.兴供表法。通答菩萨神通。下之三段.兼亦别答前来问中後二十句。(【钞】下之三段兼亦别答前来问中後二十句者。上来七方。唯通答二十句中前十中一句。此下三方。通答二十句中三句。而上下二方兼别答耳。)

○八西北方。

西北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毗卢遮那愿摩尼王藏。佛号普光明最胜须弥王。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愿智光明幢。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於念念中。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皆出三世一切如来形像云。一切菩萨形像云。一切如来众会形像云。一切如来变化身形像云。一切如来本生身形像云。一切声闻辟支佛形像云。一切如来菩提场形像云。一切如来神变形像云。一切世间主形像云。一切清净国土形像云。充满虚空。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西北方。化作普照十方摩尼宝庄严楼阁。及普照世间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以无能胜光明真珠网罗覆其身。着普光明摩尼宝冠。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十句皆答前最後为一切众生现诸佛影像。若约表者。为显缘有。似非真故。

○九下方。

下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一切如来圆满光普照。佛号虚空无碍相智幢王。彼佛众中有菩萨。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说一切众生语言海音声云。出说一切三世菩萨修行方便海音声云。出说一切菩萨所起愿方便海音声云。出说一切菩萨成满清净波罗蜜方便海音声云。出说一切菩萨圆满行徧一切刹音声云。出说一切菩萨成就自在用音声云。出说一切如来往诣道场破魔军众成等正觉自在用音声云。出说一切如来转法轮契经门名号海音声云。出说一切随应教化调伏众生法方便海音声云。出说一切随时随善根随愿力普令众生证得智慧方便海音声云。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下方化作现一切如来宫殿形像众宝庄严楼阁。及一切宝莲华藏师子之座。着普现道场影摩尼宝冠。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毛孔中十句。答前九问。十句皆言方便海。则通答往昔成就方便。(【钞】九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问者。以前十中神通一问.前七方答竟。据下释中。既五句答因五问。四句答果五问。何名答九。以神通问.重别显故。然则前以广答。故但云九。)初一句。通显所随众生言音。次五句。答因中五问。谓二答诸行。此句应显趣求一切智心。以第五明行圆满。此为行初故。三答所起菩萨大愿。四答所净诸波罗蜜。五正答圆满诸菩萨行。六别答所作神通。然问就如来因中。此通一切菩萨。通别之异耳。其助道及出离问。亦是通答。以诸句中.皆是助道。并即出离故。余四句答果用中五问。谓七答第一正觉问。八答转法轮。九答调伏众生。其国土一种。现净土分通答。十答开示一切智法城。及示一切众生道。以能证是道。所证是智故。而皆言音声者。表无言之法.假言显故。(【校】上钞前以广答。以.嘉兴藏南藏作已。)

○十上方。

上方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外。有世界名说佛种性无有尽。佛号普智轮光明音。彼佛众中有菩萨。名法界差别愿。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发彼道场。来向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於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身分。一切支节。一切庄严具。一切衣服中。现毗卢遮那等过去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已得授记。未授记者。现在十方一切国土一切诸佛。并其众会。亦现过去行檀那波罗蜜。及其一切受布施者诸本事海。亦现过去行尸罗波罗蜜诸本事海。亦现过去行羼提波罗蜜。割截支体心无动乱诸本事海。亦现过去行精进波罗蜜。勇猛不退诸本事海。亦现过去求一切如来禅波罗蜜海。而得成就诸本事海。亦现过去求一切佛所转法轮所成就法。发勇猛心一切皆舍诸本事海。亦现过去乐见一切佛。乐行一切菩萨道。乐化一切众生界诸本事海。亦现过去所发一切菩萨大愿清净庄严诸本事海。亦现过去菩萨所成力波罗蜜勇猛清净诸本事海。亦现过去一切菩萨所修圆满智波罗蜜诸本事海。如是一切本事海。悉皆徧满广大法界。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即於上方。化作一切金刚藏庄严楼阁。及帝青金刚王莲华藏师子之座。以一切宝光明摩尼王网罗覆其身。以演说三世如来名摩尼宝王为髻明珠。与其眷属.结跏趺坐。

【疏】相好等中十句。通答因问中第十本事因缘。兼答波罗蜜。及所入诸地。以十度即是别地所行故。别约初句。答入一切众生所住处。及受一切众生所施。并为一切众生说布施功德。如文思之。(【钞】别约初句.答入一切众生所住处等者。上辨通答因中二句。此下别答果中三句。前下方有五句问答。此有三句。并第八问答。第十影像。及现相。答国土故。十问具矣。)其答问中或不次者。以十方齐来。诸供齐现。文不累书。随方异说。以问次往收。无不次矣。又皆言本事者。表三世之法。体常住故。由得体用非一异智。以用随体。无不存故。德相业用。皆自在故。密严第二(【校】二.他本作三。案下所引.见地婆诃译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第二。)云。金刚藏菩萨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乃至云。净所依止。入於佛地如来蕴界常无变异故。若理事别修。则不得尔故。不同余处。现法体用俱有。过未体用皆无。况於小乘三世有耶。以彼过未。有体无用故。(三若理事别修下。拣异他宗。现法体用俱有等。即大乘义。况於小乘。即有宗义。以彼过未有体无用者。出异所以。有宗过去冥伏有。未来性有。故有体也。不同现法事有。故无用也。今以体性融故。体用俱有。斯即有即非有。非有之有耳。)(初别集十方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九十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