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行事钞中分门图录一卷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京兆崇义寺沙门道宣述

初序。次列三十篇题目:标宗显德第一,集僧通局第二,足数众相第三(别众法附),受欲是非第四,通辩羯磨第五,结界方法第六,僧网大纲第七,受戒缘集第八(舍戒六念法附),师资相摄第九,说戒正仪第十,安居策修第十一(受日法附),自恣宗要第十二(功德衣法附),篇聚名报第十三,随戒释相第十四,持犯方轨第十五,忏六聚法第十六,二衣总别第十七,四药受净第十八,鉢器制听第十九(房舍等五行调度众具法附),对施兴治第二十,头陀行仪第二十一,僧像致敬第二十二(造立像寺法附),讣请设则第二十三,导俗化方第二十四,主客相待第二十五(四仪法附),瞻病送终第二十六,诸杂要行第二十七(谓出世正业等比丘所依),沙弥别法第二十八,尼众别行第二十九,诸部别行第三十。就三十篇中,总括得一千三百六十门,具列如後。

□以十门括:

【甲】第一门:序教兴意。有二:

【乙】初、通明教兴意。自三:

【丙】初、对三藏明教兴意。

【丙】二、对外道明教兴意。

【丙】三、对异宗明教兴意。

【乙】二、别就当宗明教兴意。就中:

【丙】初、总序。

【丙】次、以五例明。

【丁】一、以遮性往分明教兴意。

【丁】二、以开制往徵明教兴意

【丁】三、以报有强弱明教兴意。

【丁】四、以机悟为先明教兴意。

【丁】五、以事法相对明教兴意。

【甲】第二门:明制教重轻意,就中:

【乙】初、总序。

【乙】次、别辨。有七:

【丙】一、约兴厌渐顿明制教重轻。

【丙】二、约结正业科明重轻。

【丙】三、约报果不同明重轻。

【丙】四、约摄趣优劣明重轻。

【丙】五、约起情虚实明重轻。

【丙】六、约开制互立明制教重轻。

【丙】七、约行彰异明制教重轻。

【甲】第三门:明对事约教制处意。

【甲】第四门:明用诸部文意。

【甲】第五门:明文义决通意。

【甲】第六门:明教所诠意。

【甲】第七门:明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

【甲】第八门:明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

【甲】第九门:明下三众随行异同意。就中:

【乙】前、明二众、沙弥。

【乙】後、明式叉摩那。

【甲】第十门:明钞者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就中自三:

【乙】先、明引用正文。

【乙】次、明世中伪说。

【乙】後、明钞兴本意。

上卷  有十二篇 摄於众务

标宗显德篇。分二:

【甲】先、出宗体。(即是标宗。)有四:

【乙】一、戒法。

【乙】二、戒体。

【乙】三、戒行。

【乙】四、戒相。

【甲】後、直引圣说成证。(即是显德。)就中分二:

【乙】初、明顺戒有益。分二:

【丙】前、约化教,自四:

【丁】一、小乘经。

【丁】二、小乘论。

【丁】三、大乘经。

【丁】四、大乘论。

【丙】後、就制教。分两:

【丁】先、约律本。

【丁】二、依律论。

【乙】二、明违戒有损,还约化、制二教杂明。

集僧通局篇。分二:

【甲】前、明集僧轨度。自二:

【乙】先、具列文。

【乙】後、以义设。

【甲】二、明来处通局。有二:

【乙】初、明来处分齐。分二:

【丙】一、作法界。有三别:

【丁】一、约有戒场大界明来处分齐。

【丁】二、约无界场大界明来处分齐。

【丁】三、约三小界明来处分齐。

【丙】二、自然界。有四:

【丁】初、约聚落界。有二:

【戊】一、可分别。

【戊】二、不可□…□

【丁】二、约兰若界明来处。自二:

【戊】一、无难。

【戊】二、有难□。

【丁】三、约道行界明来处。

【丁】四、约水界明来处。

【乙】二、明用之通局,即有四种、七种等。

足数众相篇。(别众法附。)即二:

【甲】初、明正篇。就中四例:

【乙】初、明体是应法,於事有违,故不足数。中:

【丙】初、总列数。

【丙】後、释相。(文云:「就中相隐难知者」以下。)

【乙】二、明体境俱非,虽假缘亦不足数。

【乙】三、明体非僧用,於缘成足。

【乙】四、明约缘有阙,不妨成法,少分不足。

【甲】次、明附篇。有二:

【乙】初、明别相。

【乙】二、明成不。分二:

【丙】初、约体明成不。

【丙】次、就外相内心明成不。(文云「众取威仪,不用心顺」者是。)分二:

【丁】先、约外相威仪。

【丁】二、约内心虚实门。

受欲是非篇。有二:

【甲】初、明欲缘。有三:

【乙】一、制意释名明体。中:

【丙】初、明制意。

【丙】次、明释名。

【丙】次、辨体。

【乙】二、明有开遮。

【乙】三、定缘是非。

【甲】後、明欲法。分三:

【乙】初、明与法。又分二:

【丙】前、明与法

【丙】二、明对僧说法。

【乙】二、明失法。

【乙】三、明遇缘成不。

通辨羯磨篇。分二:

【甲】初、明作法具缘。有十:

【乙】一、称量前事。

【乙】二、约处以明。

【乙】三、集僧方法。

【乙】四、集僧差别。

【乙】五、和合之相。

【乙】六、简众。

【乙】七、与欲应和。

【乙】八、正陈本意。

【乙】九、问其事端。

【乙】十、答。

【甲】後、立法通局,并曲解羯磨。分二:

【乙】初、明立法通局。分二:

【丙】初、明相摄分齐。总有四:

【丁】一、约法明分齐。分二:

【戊】初、明分齐。自二:

【己】初、略依三位明分齐。

【庚】一、心念法。

【庚】二、对首法。

【庚】三、众僧法。

【己】次、曲分前三成八:

【庚】心念分三:

【辛】一、但心念。

【辛】二、对首心念。

【辛】三、众法心念。

【庚】对首中分二:

【辛】一、但对首。

【辛】二、众法对首。

【庚】众法中分三:

【辛】一、单白。

【辛】二、白二。

【辛】三、白四。

【戊】後、略明非相。(文云「上明摄法分齐,即须明非相。」)

【丁】二、约事明摄法分齐。

【丁】三、对人明摄法分齐。有三:

【戊】初、约四人以上明分齐。

【戊】次、约二、三人明分齐。 (此门细分有七,始从廿□下一人也。)

【戊】後、约一人明分齐。

【丁】四、约界明摄法分齐。自二:

【戊】初、约四种自然界明摄法分齐。

【戊】二、作法界明分齐。自五:

【己】一、约难事受戒小界明摄法分齐。

【己】二、约自恣小界。

【己】三、约说戒小界。

【己】四、约戒场。

【己】五、约大界明摄法分齐。

【丙】二、别举成坏。自八:

【丁】一、约但心念明成坏。

【丁】二、约对首心念明成坏。

【丁】三、约众法心念明成坏。

【丁】四、约但对首明成坏。

【丁】五、约众法对首明成坏。

【丁】六、约单白明成坏。

【丁】七、约白二明成坏。

【丁】八、约白四明成坏。

【乙】次、解羯磨正文。应分三别:

【丙】初、总标叙。

【丙】次、正释文。

【丁】前、释单白。

【丁】次、释羯磨。

【丙】後、以三法料简。

【丁】一、明增减。

【丁】二、明通塞。

【丁】三、明是非。

结界方法篇。有四:

【甲】一、列数定量。总列三种:

【乙】一、摄衣界,指如衣法中。

【乙】二、摄食界,指如药法中。

【乙】三、摄僧界,是此所明。就中分二:

【丙】一、自然界,指如集僧中。

【丙】二、列作法界明量。有三:

【丁】初、明大界并量。

【丁】二、明戒场并量。

【丁】三、明三小界并量。

【甲】二、依位作法。(文中分门不次,)应分二:

【乙】初、明结法。分三:

【丙】初、结无场大界。分二:

【丁】先、出缘成。有三:

【戊】一、料简是非。

【戊】二、竖标唱相。分二:

【己】初、明标相。自二:

【庚】初、定标体。

【庚】次、明界形。

【己】二、明唱相。自二:

【庚】先、明唱之是非。

【庚】次、正明唱法。

【戊】三、集僧欲法。自二:

【己】初、明集僧。

【己】二、明不得受欲。

【丁】二、正加圣法。

【丙】二、结有场大界。分二:

【丁】先、总明三重标相差别。

【丁】後、明结法。(文云「今明结法」者是。)

【戊】先、结戒场。分三:

【己】初、明先後。

【己】二、明唱相。

【己】三、正加法。(文云「羯磨者言」以下是。)

【戊】次、结大界。中:

【己】先、明唱相。

【己】後、加法。(文云「上座如常」下是。)

【丙】三、明结三小界法。三门分之,此中更明三种界别。

【丁】初、明集僧远近。

【丁】二、明不竖标相。

【丁】次、明结法。略不出。

【乙】次、明解法。

【丙】先、明解无场大界。

【丙】次、解有场大界。

【丙】次、解三小界。

【甲】三、明法起有无。

【甲】四、明非法失相。自二:

【乙】初、明非法。

【乙】後、明失不。自二:

【丙】先、明失相。

【丙】二、明不失相。

僧网大纲篇。分五:

【甲】一、约化制二教明相不同。分二:

【乙】初、约化教。

【乙】二、就制教。分二:

【丙】初、总标举数。

【丙】次、别辨治法,则有七、九义,灭摈总十:

【丁】一、呵责治。分二:

【戊】先、出其过。

【戊】後、明正治。自四:

【己】一、明立治。

【己】二、明夺行。

【己】三、明顺从。

【己】四、明为解。

【丁】二、摈出治。

【丁】三、依止治。

【丁】四、遮不至白衣家治。

【丁】五、不见举。

【丁】六、不忏举。

【丁】七、恶见不舍举。

【丁】八、恶骂治。

【丁】九、嘿摈。

【丁】後、更明灭摈。(文云「言灭摈者」以下是。)

【甲】二、约僧制众食以论通塞。分二:

【乙】初、约僧制。自二:

【丙】先、明世立非法制。

【丙】次、明如法僧制。

【乙】二、约食明。自二:

【丙】先、明通塞之意。

【丙】後、引圣言量证。

【甲】三、约法就时对人以明。

【乙】初、约法。

【乙】次、就时。

【乙】次、对人。

【甲】四、约处就用以明。分二:

【乙】初、约处。自二:

【丙】初、约处。

【丙】二、约威仪。(文云「二者威仪之形」以下是。)

【乙】後、就用。(文云「《四分》云:不得着俗人裩袴」以下是。)

【甲】五、众主教授之相。

受戒缘集篇。(舍戒六念法附。)即分二:

【甲】初、明正篇。分二门:

【乙】初、缘集成受。分五缘:

【丙】一、能受人。有五:

【丁】一、是人。

【丁】二、诸根具足。

【丁】三、身器清净。

【丁】四、出家相具。

【丁】五、得少分法。

【丙】二、所对境。有六:

【丁】一、结界成就。

【丁】二、有能秉法僧。

【丁】三、数满如法。

【丁】四、界内尽集。

【丁】五、有白四法。

【丁】六、资缘具足。

【丙】三、发心乞戒。

【丙】四、心境相应。

【丙】五、事成究竟。

【乙】後、加教法。有二:

【丙】初、明缘起方便。有十:

【丁】一、受者得法以不。

【丁】二、请师。就中有三:

【戊】一、请和上。

【戊】二、请二闍梨。就中:

【己】前、请戒师。

【己】次、请教授师。

【戊】三、请七证。

【丁】三、教发戒。就中有二:

【戊】初、明缘境。

【戊】二、明心量。(文云「次令发戒」下是。)

【丁】四、立见不闻处。

【丁】五、单白差威仪师。

【丁】六、出众问难。就中:

【戊】初、出难体相。又二:

【己】初、出难相。

【庚】一、明边罪难。

【庚】二、污净行尼。

【庚】三、贼心受戒。

【庚】四、破内外道。

【庚】五、黄门。

【庚】六、煞父。

【庚】七、煞母。

【庚】八、煞罗汉。

【庚】九、破僧。

【庚】十、出佛身血。

【庚】十一、非人。

【庚】十二、畜生。

【庚】十三、二形。

【己】二、出诸遮难相。

【戊】二、正明问法。(文云「上已略明杂相,今正出众问」下是。)

【丁】七、单白召入众。

【丁】八、正明乞戒。

【丁】九、戒师白和。

【丁】十、戒师问难。

【丙】二、正明体用。有四:

【丁】前、受体。就中:

【戊】前、略发戒。

【戊】次、正受体。

【丁】次、记受时节。

【丁】次、说相。

【丁】次、受衣鉢。

【甲】後、明附篇。自二:

【乙】前、明六念法。

【乙】後、明舍戒法。

师资相摄篇。分二:

【甲】初、明弟子依止法。分二:

【乙】初、明师弟名相。就中:

【丙】前、明名相。

【丙】次、名总相摄。

【乙】後、明依止法。分二:

【丙】先、明应法。自二:

【丁】一、明得不依止。

【丁】二、明须依止。

【丙】二、明正行。自二:

【丁】一、明七种共行。

【丁】二、明三种别行。

【甲】二、明二师摄受法。(此中和上与依止合明。)分七:

【乙】一、明依止意。

【乙】二、明得无师时节。

【乙】三、简师德。

【乙】四、请师法。

【乙】五、师摄受法。

【乙】六、明治罚呵责法。自四:

【丙】一、合呵之法。

【丙】二、依法呵诫。

【丙】三、明不应之失。

【丙】四、明辞师出离之法。

【乙】七、明失师法。

说戒正仪篇。大分二门:

【甲】初、明僧法。分四:

【乙】一、明时节不同。分五:

【丙】一、明十三、十四、十五日不同。

【丙】二、明食前食後不同。

【丙】三、明若昼若夜。

【丙】四、明若增若减。

【丙】五、明时与非时。

【乙】二、明杂法众具。

【乙】三、正说仪轨。分十:

【丙】一、明说处。

【丙】二、明众具。

【丙】三、明说戒日。(「上座白僧」。)

【丙】四、明鸣钟集众。

【丙】五、明供具。

【丙】六、明维那行事。

【丙】七、明请戒师法。

【丙】八、明供养说戒法。

【丙】九、明问答法。

【丙】十、明说戒竟法,就中更杂相分别。

【乙】四、略说杂相。自二:

【丙】前、明略缘。

【丙】二、明略法。

【甲】後、明别人法。就中:

【乙】初、明三人法。

【乙】次、明二人法。

【乙】後、明一人心念法。

安居策修篇。(受日法附。)有三:

【甲】初、明正篇。大分五门:

【乙】初、明安居缘。有三:

【丙】一、明处有是非。

【丙】二、明结时不同。有三:

【丁】一、明前安居。

【丁】二、明中安居。

【丁】三、明後安居,就中泛明前後。自三:

【戊】一、赏罚前後。

【戊】二、得罪前後。

【戊】三、难事前後。

【丙】三、明夏闰延促。

【乙】二、明分房舍法。

【乙】三、明作法不同。分二:

【丙】一、设教对缘。有四:

【丁】一、对首法。

【丁】二、心念法。

【丁】三、忘成。

【丁】四、及界。

【丙】二、明用法分齐。

【乙】四、明夏中遇缘失不。分二:

【丙】初、明有难移夏。

【丙】後、明受日出界逢难。

【乙】五、明迦提五利,并夏中解结界法。自二:

【丙】初、明迦提五利。

【丙】次、明解结界法。

【甲】二、明附篇。就中分三:

【乙】一、心念法。

【乙】二、对首法。 总分三别:

【乙】三、众法。

【丙】一、通料简。分四:

【丁】一、对人不同。

【丁】二、对界。

【丁】三、先後。

【丁】四、明相摄。

【丙】二、定缘是非。有八:

【丁】初、定缘是非。有五缘:

【戊】一、三宝缘。

【戊】二、道俗病患生善灭恶。

【戊】三、父母大臣。

【戊】四、为求衣鉢药草。

【戊】五、和僧护法。

【丁】二、对事离合。

【丁】三、明悬受。

【丁】四、明互用。

【丁】五、明重受。

【丁】六、约事长短。

【丁】七、僧尼不同。

【丁】八、事讫不还成不。

【丙】三、依位解。(亦云正加法。)分三:

【丁】一、心念法。

【丁】二、对首法。

【丁】三、众法。

【甲】三、料简杂相。

自恣宗要篇。(迦絺那衣法附。)即二:

【甲】初、明正篇。大分三别:

【乙】初、明缘集相应。分二:

【丙】初、明缘时节。分三:

【丁】初、约闰明时节。

【丁】二、明诤事增减自恣。

【丁】三、明修道称意延日自恣。

【丙】二、明相应人。

【乙】二、正自恣方法。分三:

【丙】初、明五人已上法。分四:

【丁】一、集僧缘起。

【丁】二、明五德集不。分二:

【戊】初、明六人以上法。有四:

【己】一、简人是非。

【己】二、差法正式。

【己】三、五德行事。

【己】四、对座说之仪式。

【戊】後、明五人法。(此门移在四人法前明也。)

【丁】三、明尼来请罪。

【丁】四、杂明略说。自分二:

【戊】前、明略说法。

【戊】二、明有难。结小界自恣。

【丙】二、明四人以下至对首法。

【丙】三、明一人心念法。

【乙】三、杂明诸行。

【甲】後、明附篇。就中分五:

【乙】一、明受衣时节。

【乙】二、明衣体是非。

【乙】三、简人是非。自二:

【丙】先、明受人。

【丙】後、明持人。

【乙】四、明受衣方法。就中分二:

【丙】初、明作衣法。

【丙】後、明受衣法。自二:

【丁】前、明叠缀衣法。

【丁】二、明和僧受法。

【乙】五、舍衣杂相。自二:

【丙】先、明舍衣。

【丙】次、明杂相,即是五利也。

中卷  有四篇 遵於戒体 持犯立忏

篇聚名报篇。分二:

【甲】初、明戒护是违失之宗。

【甲】後、明篇聚名报之相。分二:

【乙】初、明篇聚。中:

【丙】初、略列六聚名。

【丙】次、释位,即有六:

【丁】初、释波罗夷。

【丁】二、释僧伽婆尸沙。

【丁】三、释偷兰遮。

【丁】四、释波逸提。

【丁】五、释波罗提提舍尼。

【丁】六、释突吉罗。此後更明二不定、七灭等。

【乙】後、明因果。分二:

【丙】初、料简起业重轻。自有三:

【丁】一、约善心明重轻。

【丁】二、约不善心。

【丁】三、约无记心。

【丙】二、引文证成来果。

随戒释相篇。分四别:

【甲】一者,戒法。自有七:

【乙】一、圣道本基。

【乙】二、戒有大用。

【乙】三、略知名趣。自二:

【丙】先、释三名。

【丙】次、明其义。

【丁】初、明律义。

【丁】二、明戒义。

【丁】三、明解脱义。

【乙】四、具缘不同。

【乙】五、优劣有异。

【乙】六、重受通塞。

【乙】七、震岭受缘。

【甲】二、明戒体。有四门:

【乙】一、明戒体相状。有五不同:

【丙】一、辩戒体多少。

【丙】二、明立两所以,并解名义。

【丁】前、明立二所以。自二:

【戊】初、明立二所以。

【戊】二、引教证成。

【丁】次、解名义。

【丙】三、出体状。就中:

【丁】前、明作戒体。

【丁】次、明无作体。

【丙】四、明先後相生。

【丙】五、明无作多少。

【乙】二、明受随同异。自二:

【丙】前、明二种无作。有五同、四异。

【丙】後、明二种作戒。有五同、四异。

【乙】三、明缘境宽狭。自分四:

【丙】一、明能缘心宽狭,局现前。

【丙】二、明所缘境宽狭,局三世。

【丙】三、发戒宽狭,局现在。

【丙】四、明防非宽狭,通过、未。

【乙】四、明发戒数量。就中:

【丙】先、总对诸境辨数量。

【丙】次、对众明发戒多少。

【甲】三、明戒行。

【甲】四、明戒相。即随八篇,分作八门。(此下诸戒,且随《钞》中摘取三、五戒而图之。)

【乙】初篇四戒。

【丙】初、淫戒。分三。(以下诸戒,例准此分三:)

【丁】一、明犯境。

【丁】二、明具缘成犯相。有二:

【戊】一、自有淫心。具四缘:

【己】一、是正境。

【己】二、兴染心。

【己】三、起方便。

【己】四、与境合。

【戊】二、明怨逼。具四缘:

【己】一、是正境。

【己】二、为怨逼。

【己】三、与境合。

【己】四、受乐。

【丁】三、开不犯。

【丙】二、盗戒。分三:

【丁】一、犯境。

【丁】二、犯相。具六缘:

【戊】一、有主物。有三:

【己】一、三宝物。分二:

【庚】先、明知事。

【庚】後、明盗用差别。即三:

【辛】初、佛物。

【辛】二、法物。 总以四门分别:

【辛】三、僧物。

【壬】一、盗用。自三:

【癸】一、明盗佛物。

【癸】二、明盗法物。

【癸】三、明盗僧物。有四:

【子】一、常住常住。

【子】二、十方常住。

【子】三、现前现前。

【子】四、十方现前。

【壬】二、互用。分四:

【癸】一、三宝互。

【癸】二、当分互。

【癸】三、像宝互。

【癸】四、一一物互。分三:

【子】先、约佛。自四:

【丑】一、佛受用物。

【丑】二、施属佛物。

【丑】三、供养佛物。

【丑】四、献佛物。

【子】二、约法物。亦四,如前。

【子】三、约僧。有四,如盗□□。

【壬】三、明出贷。

【壬】四、瞻待道俗。

【己】二、人物。有二:

【庚】一、损正主。

【庚】二、损守护主。 总分七种:

【辛】一、掌护损失主。

【辛】二、寄付损失主。

【辛】三、被盗物主。有二位:

【壬】一、不现前,盗。

【壬】二、对面现前,夺。

【辛】四、贼施物主。

【辛】五、收囚缚贼主。

【辛】六、狂人施物主。

【辛】七、守视人作主。(此中更泛明盗相,文云「了论中」以下是。)就中分二:

【壬】初、六根、六尘明。

【壬】次、约六界明。

【己】三、非畜物。分二:

【庚】初、明非人物。

【庚】後、明畜物。

【戊】二、有主想。

【戊】三、有盗心。

【戊】四、重物。分二:

【己】初、定重物。

【己】二、以义门明。有六句:

【庚】一、约钱有贵贱明满五。

【庚】二、约有贵贱明满五。

【庚】三、约时贵贱明满五。

【庚】四、约得物不得物明满五。

【庚】五、明不满五明满五。

【庚】六、明一人盗多人物,多人盗一人物明满五。

【戊】五、兴方便。

【戊】六、举离处。就中:

【己】初、总相明离处。

【己】次、以义十句明之。

【庚】一、约文书成立明离处。

【庚】二、约言教以明离处。

【庚】三、约标相以明离处。

【庚】四、约筹算明离处。

【庚】五、约异色明离处。

【庚】六、约转齿明离处。

【庚】七、约离处明不离处。

【庚】八、约不离处明离处。

【庚】九、约无离处明离处。

【庚】十、杂明离处。

【丁】三、开不犯。

【乙】第二篇十三戒。

【乙】第三篇有二戒。

【乙】第四篇三十戒。

【丙】第二离衣戒。分三:

【丁】一、犯境。

【丁】二、犯相。具六缘:

【戊】一、是三衣。

【戊】二、加受持。

【戊】三、人衣异界。有四:

【己】一、染碍。

【己】二、隔碍。

【己】三、情碍。

【己】四、界碍。有二:

【庚】一、作法界。

【庚】二、自然界。有十五:

【辛】一、僧伽蓝界。

【辛】二、村界。

【辛】三、树界。

【辛】四、场界。

【辛】五、车界。

【辛】六、船界。

【辛】七、舍界。

【辛】八、堂界。

【辛】九、库界。

【辛】十、仓界。

【辛】十一、兰若界。

【辛】十二、道行界。

【辛】十三、洲界。

【辛】十四、水界。

【辛】十五、井界。

【戊】四、不舍会。

【戊】五、无因缘。有七:

【己】一、别人作法离。

【己】二、对僧作法离。

【己】三、对处作法离。

【己】四、兰若恐怖离。

【己】五、王路隔塞离。

【己】六、迦提赏劳离。

【己】七、僧塔诸缘离。

【戊】六、明相出。

【丁】三、开不犯。

【丙】第十八畜宝戒中:

【丁】初、因明八不净财。分四门:

【戊】一、列数显过。自二:

【己】初、列数,即列八名。

【己】二、显过。

【戊】二、开制不同。自分二:

【己】先、明开。就中有八:

【庚】一、田宅园林。

【庚】二、种植生种。

【庚】三、贮积谷帛。

【庚】四、畜养人仆。

【庚】五、养系禽兽。

【庚】六、钱宝贵物。

【庚】七、栴褥釜镬。

【庚】八、象金饰牀。

【己】後、明制。(文云「佛不听者」下是。)

【戊】三、结罪轻重。

【戊】四、交贸罪多少。

【丁】後、正解本戒。分三:

【戊】一、犯境。

【戊】二、犯相。具四缘。

【己】一、是钱宝。

【己】二、知是。

【己】三、为己。

【己】四、受取。

【戊】三、不犯。

【乙】第五篇九十戒。

【丙】别众食戒。分三:

【丁】一、犯境。

【丁】二、犯相。就中:

【戊】初、列缘多少。有七。

【戊】次、释相。分二不同:

【己】初、料简定第二缘。有三:

【庚】初、僧次。(文云「若施主」以下是。)

【庚】次、别乞。(文云「言别乞者」以下是。)

【庚】次、别请。(文云「若别请人应令作法」是。)

【己】次、随七缘一一释。

【庚】初、明施主。

【庚】二、明别僧、别乞、别请。自三:

【辛】初、明僧次。

【辛】次、明别请。(文云「若施主别请僧次四人」以下是。)

【辛】次、明别乞。(文云「善见别乞」四句以下是。)

【庚】三、是五正食。略不释。

【庚】四、食处成众。

【庚】五、明界内不集。

【庚】六、无因缘。(文云「律中不犯开七缘」以下是。)

【庚】七、咽咽犯。略不释。

【丁】三、不犯。

【丙】不受食戒。十门分之:

【丁】一、明制受意。

【丁】二、明能受人。

【丁】三、明所受境。

【丁】四、明所受食。自二:

【戊】初、泛明须不。

【戊】二、明转变。

【丁】五、明受食处。

【丁】六、明受食法。有六:

【戊】一、器食相对受。自三:

【己】一、至身边受。

【己】二、至物边受。

【己】三、至器边受。

【戊】二、身心相对受。自四:

【己】一、身受非心受。

【己】二、心受非身受。

【己】三、身心平等受。

【己】四、非身心受。

【戊】三、单心无对受。

【戊】四、连绊触碍受。

【戊】五、心境相对受。

【戊】六、非心境受。

【丁】七、明食观。

【丁】八、明食食法。(释中云「正受食法」。)

【丁】九、明失受法。有六:

【戊】一、决意弃舍失。

【戊】二、舍戒失。

【戊】三、舍命失。

【戊】四、任运失。

【戊】五、转变失。

【戊】六、遇缘解失。

【丁】十、对文解。自三:

【戊】一、明犯境。略。

【戊】二、明犯相。《钞》文隐,具三缘:

【己】一、是四药。

【己】二、自取。

【己】三、食咽犯。

【戊】三、不犯。

【乙】第六篇四戒。

【乙】第七篇百戒。

【乙】第八篇有七戒。此篇略不辨也。

持犯方轨篇。(初序,次释。)就中七门分别:

【甲】初、知持犯名字。分二:

【乙】先、解二持。自二:

【丙】先、解止持。

【丙】二、解作持。

【乙】次、释二犯。自二:

【丙】初、释作犯。

【丙】二、释止犯。

【甲】二、解体状。有二:

【乙】一、就能持明体。

【乙】二、就所持明体。有二:

【丙】初、对制听二教明持犯体。自二:

【丁】先、就制教。

【丁】次、就听教。

【丙】後、对二教明持犯摄法分齐。(文云「今分二教摄法分齐」者是。)分二:

【丁】初、总略标举。

【丁】次、一一别解。自四:(文云「就前止持对二教中」以下是。)

【戊】初、将止持对二教明分齐。

【己】初、对制教事明。

【己】次、对听教事明。

【戊】次、将作持对二教明分齐。

【己】初、对制教法事明。

【己】次、对听教法事明。

【戊】三、明作犯。翻止持即是。

【戊】四、明止犯。翻作持即是。

【甲】三、明成就持犯处所。有三:

【乙】先、约心行。

【乙】二、对治行明。

【乙】後、就三业明。

【甲】四、明持犯通塞。有四门:

【乙】一、就一心门明通塞。

【乙】二、将心望境明通塞。

【乙】三、约自作教人明通塞。

【乙】四、约前後自业相成明通塞。

【甲】五、明持犯渐顿。分三:

【乙】初、就心明持犯渐顿。

【乙】二、对行明渐顿。

【乙】三、就止犯别解明渐顿。四句分之:

【丙】一、以不学无知相对解渐顿。

【丙】二、别解不学之罪明渐顿。

【丙】三、明不学无知结罪分齐。

【丙】四、明不学无知二罪。(「可忏」以下。)

【甲】六、明持犯优劣。有二:

【乙】先、明二持优劣。有十门:

【丙】一、约法明优劣。

【丙】二、就位明优劣。

【丙】三、就人明优劣。

【丙】四、就行明优劣。

【丙】五、就心明优劣。

【丙】六、就所求明优劣。自四:

【丁】一、贼分齐。

【丁】二、罪分齐。

【丁】三、福分齐。

【丁】四、道分齐。

【丙】七、约方明优劣。

【丙】八、约佛前後明优劣。

【丙】九、约遮性明优劣。

【丙】十、约六聚上下明优劣。

【乙】次、明二犯优劣。有十门:

【丙】初、约位明优劣。

【丙】二、对行明优劣。

【丙】三、就心明优劣。

【丙】四、约戒威仪篇聚上下明。

【丙】五、就遮性明优劣。

【丙】六、就佛前後明优劣。

【丙】七、将心望境明优劣。

【丙】八、将制约报明优劣。

【丙】九、单心三时辨优劣。

【丙】十、约有心无心相对以明优劣。

【甲】七、杂料简。分五:

【乙】一、以不学无知历位分别。分二:

【丙】初、且叙结。

【丙】後、约两持二犯,对可学不可学,以明不学无知等罪有无轻重分齐。即有四:

【丁】先、就止持明。自二:

【戊】初、约可学事作九句明。

【己】先、列句。

【己】次、解释。

【戊】次、对不可学事作九句明。

【丁】次、就作犯,亦如前对可学不可学事,作二九句以明。

【丁】次、就作持,实有二九句。(一事二法。)以阶降不异,合为一九。自二:

【戊】初、依古唯对可学明。

【戊】後、开不可学。(故文云「不可学法迷亦有九句如前段後九句说之」者是。)

【丁】次、论止犯对事法合明,或九句八句。自二:

【戊】初、释相。

【己】前、释九句。

【己】次、释八句。

【戊】後、列句。(文云「若对事明,亦有两个九句,谓可学迷及不可迷」等是也。准此更应列八句,云:亦有两个八句,谓可学迷、不可学迷等,但是略也。)

【乙】二、方便趣果分别。必有三时:

【丙】一、前方便。自三:

【丁】一、远方便。

【丁】二、次方便。

【丁】三、近方便。

【丙】二、根本。(文云「若无七缘并至果」以下是。)

【丙】三、後方便。(文云「何者後方便」以下是。)

【乙】三、具缘成犯分别。有二:

【丙】先、明具缘成犯意。

【丙】次、正明具缘。分二:

【丁】初、明别缘。指如释相中说也。

【丁】次、明通缘。七种不同:

【戊】一、是五众出家。

【戊】二、无诸重病,了知是比丘等。

【戊】三、期心当境。

【戊】四、无命难。

【戊】五、无梵行难。

【戊】六、称本境。

【戊】七、进趣正果。

【乙】四、境想分别。五门:

【丙】一、明制境想意。

【丙】二、泛明境界位阶。具五:

【丁】一、约内报明犯境。

【丁】二、约外事。

【丁】三、约法明犯境。

【丁】四、对时明犯境。

【丁】五、缘罪明犯境。

【丙】三、明境想有无。分二:

【丁】前、约律本明有境想。

【丁】次、明无境想。通对前五:

【戊】一、约内报明无境想。自二:

【己】一、明无。自二:

【庚】初、或是理无。

【庚】次、或略无。

【己】二、定略无。

【戊】二、约外事。

【戊】三、约法。

【戊】四、约时。

【戊】五、约罪。

【丙】四、明境想定互多少。就中:

【丁】初、列句多少。

【丁】次、释增减。(文云「五句如此所以多少」等是,)就中:

【戊】初、叙昔解。

【戊】後、明正义。(文云「若唯据本境犯之有无者」下是。)

【丙】五、解境想罪轻重。

【乙】五、杂相分别。

忏六聚法篇。

【甲】初、序。

【甲】次、正释忏。分二:

【乙】初、明通忏。(有理事二别。)

【乙】次、明依律别忏。分六位:

【丙】初、明忏波罗夷法。

【丁】先、叙须忏。

【丁】次、立忏仪。(文云「有斯诸异,故立两仪」是。)即二:

【戊】先、分别须治。

【戊】後、明立法。(文云「律中应教乞言」下是。)

【丙】二、忏僧残。分二:

【丁】初、略知对治。自四:

【戊】一、明治覆藏情过。

【戊】二、明治覆藏罪。

【戊】三、明治僧残情过。

【戊】四、明治僧残罪。

【丁】二、明立忏仪轨。分二:

【戊】初、引相文。分二:

【己】初、略引五方。

【己】次、一一别释五方。

【庚】第一方:检定是残非残。

【庚】第二方:简择藏不藏相。自二:

【辛】先、明成覆藏。

【辛】次、明不成相。十种:

【壬】一、形差。

【壬】二、法差。

【壬】三、病差。

【壬】四、过差。

【壬】五、人差。

【壬】六、业待时差。

【壬】七、敬难差。

【壬】八、无心覆差。

【壬】九、无惭愧差。

【壬】十、迷心差。

【庚】第三方:观业聚学处简择四部众等。

【庚】第四方:观业相应学处为行白四等羯磨。

【庚】第五方:观十三残中一日一夜等藏不藏等地,立宿住磨[木*奈]多等。

【戊】後、显格义。(亦云「正立忏仪」。)此中文隐,应分三:

【己】初、忏覆藏。分九:

【庚】一、知罪名种相。

【庚】二、知成覆以不。

【庚】三、知用僧多少。

【庚】四、知用圣教。

【庚】五、忏仪置设。

【庚】六、知覆日长短相从。

【庚】七、明总别忏法。

【庚】八、明正加法。自二:

【辛】先、明忏威仪乞词。

【辛】二、明羯磨所被。(文云「次明与法行□」。)

【庚】九、明夺行诫敕行护法。

【己】二、明与摩那埵。分三:

【庚】初、明乞法。

【庚】次、与法。(文云「上座如前作法」下是。)

【庚】後、明行护法。(文云「彼得羯磨」已下是。)

【己】三、与出罪。分三:

【庚】先、教乞法。

【庚】次、正加法。(文云「羯磨者如前作法」下是。)

【庚】後、诫敕教示。(文云「与出罪已」下是。)

【丙】三、忏偷兰遮。分二:

【丁】初、明罪相。自二:

【戊】一、明从生兰。(三品分别。)

【戊】二、明自性兰。(三品分别。)

【丁】二、立忏仪。(亦云「正加法」。)分三:

【戊】一、大众法。自七:

【己】先、陈过乞法。

【己】二、请忏主。

【己】三、忏主单白和僧。

【己】四、当为说罪名种相。

【己】五、正明舍罪。

【己】六、呵责。

【己】七、立誓。(「答言尔」。)

【戊】二、小众忏法。同前有七,(乞法指同前,余者自六:)

【己】初、请忏主。

【己】二、忏主和边人。

【己】三、为说罪名种相。

【己】四、正舍罪。

【己】五、呵责。

【己】六、立誓。

【戊】三、一人法。自五:

【己】一、请忏主。

【己】二、为说罪名种相。

【己】三、正舍罪。

【己】四、呵责。

【己】五、立誓。

【丙】次有一段文结前生後。(文云「上来三忏」下是。)

【丙】四、忏波逸提。分二:

【丁】初、明三十舍堕。分三:

【戊】一、僧法。分四:

【己】一、明舍财。有四:

【庚】一、辩定须舍不。又二:

【辛】初、总明舍法差别。自二:

【壬】一、明自舍。

【壬】二、明对他。自二:

【癸】前、明对俗。

【癸】次、明对道,又通局。分二:

【子】先、明局。

【子】次、明通。

【辛】二、辩财体是非。(略依三戒明。)即三:

【壬】初、约长衣。分二:

【癸】初、明长体。五种:

【子】一、属受持不须说。

【子】二、是百一物。

【子】三、是随重物。

【子】四、入余舍堕。

【子】五、是佛开缘。

【癸】後、明相染。(指如前第四门。文云「长染之文如上已明」者是。)

【壬】二、约离衣。

【壬】三、约贩卖。

【庚】二、忘见本物成不。

【庚】三、修舍威仪。

【庚】四、正说舍词。

【己】二、明舍心。

【己】三、明舍罪。自七:

【庚】一、乞忏。

【庚】二、请忏悔主。

【庚】三、忏主单白和僧。

【庚】四、为说罪名种相。

【庚】五、正忏根本堕罪。

【庚】六、呵责。

【庚】七、立誓。

【己】四、明还衣杂相。分三:

【庚】初、料简是非。

【庚】次、正明还衣。(文云「律云:若大众多难集」以下是。)自二:

【辛】先、明展转还法。

【辛】次、明直付法。(文云「律云:应问彼言」以下是。)

【庚】後、明杂相。(文云「问先忏根本」以下是。)

【戊】二、众多人法。分三:

【己】初、对四人。

【己】二、对三人。

【己】三、对二人。

【戊】三、对一人。

【丁】二、明忏九十单堕法。分二:

【戊】先、分别从生忏法。

【戊】二、正忏根本堕罪。

【丙】五、忏四提舍尼。有五:

【丁】一、请忏悔主。

【丁】二、为说罪相。

【丁】三、正说舍罪。

【丁】四、呵责。

【丁】五、立誓。

【丙】六、忏突吉罗。分二:

【丁】先、出方轨。

【丁】次、立条例。(文云「今立律论二种忏」下是。)分二:

【戊】先、出罪种。就中自三:

【己】初、明诸篇覆藏。

【己】次、明诸篇方便。

【己】後、明独头。(文云「若独头吉罗」下是。)

【戊】後、明忏仪。分二:

【己】先、忏故作。

【庚】先、忏从生。

【庚】次、忏根本。

【己】次、明误作。分二:

【庚】先、出其相。

【庚】次、明作法。

【辛】先、忏从生。

【辛】後、忏根本。此下更明发露法。

下卷  明随机要行 有十四篇

二衣总别篇。分二。(有序:)

【甲】初、明制。分三:

【乙】前、明三衣。分二:

【丙】初、明衣法。自四:

【丁】一、明制意释名功用。自三:

【戊】先、明制意。

【戊】次、释名。

【戊】三、明功用。

【丁】二、作之方法。自有八门不同:

【戊】一、明求财如法。

【戊】二、财体如法。

【戊】三、色如法。

【戊】四、量是非。

【戊】五、条数多少。

【戊】六、堤数长短。

【戊】七、重数多少。

【戊】八、作衣方法。

【丁】三、加受持法。分二:

【戊】初、明对首法。自二:

【己】初、明受法。

【己】次、明舍法。

【戊】二、明心念法。

【丁】四、杂出料简。分三:

【戊】初、明受舍是非。

【戊】二、补治浣染。

【戊】三、受用擎举。

【丙】後、明摄衣法。自二:

【丁】先、明结法。

【丁】後、明解法。

【乙】二、明坐具。

【乙】三、明洒水袋。

【甲】後、明听。分四:

【乙】一、百一诸长。分二:

【丙】先、明百一。

【丙】次、明诸长。分二:

【丁】先、明长相。

【丁】後、开说净。六门:

【戊】一、明制说净意。

【戊】二、明二施主差别。分二:

【己】初、简施主。就中:

【庚】先、明衣药鉢净主。

【庚】後、明钱宝谷米净主。

【己】二、明请法听不。又二:

【庚】前、请衣药鉢主。自三:

【辛】先、明须请。

【辛】次、明似不须请。

【辛】後、正加请法。

【庚】後、请宝主。

【戊】三、开说进不。

【戊】四、说净之法。

【戊】五、辨施主存亡所以。

【戊】六、失法不同。亦云作法失不之义。

【乙】二、明粪扫衣。

【丙】初、明制着意。

【丙】次、明衣体。(文云「言衣体者」是。)

【乙】三、明檀越施衣。分二:

【丙】一、时施。自二:

【丁】一、时现前。

【丁】二、时僧得。

【丙】二、非时施。

【丁】一、非时现前。

【丁】二、非时僧得。

【乙】四、明亡五众物。(有序。)分十门:

【丙】初、明制入僧意。

【丙】二、明对亡者分法不同。十种:

【丁】一、粪扫取。

【丁】二、入当时现前僧。

【丁】三、入同见僧。

【丁】四、入功能僧。

【丁】五、入二部僧。

【丁】六、入面所向处僧。

【丁】七、入和上。

【丁】八、入所亲白衣。

【丁】九、随所在处得。

【丁】十、入同住现前僧。

【丙】三、明同活共财。

【丁】先、明同活。

【丁】後、明共财。

【丙】四、明嘱授是非。分四:

【丁】一、明嘱授善恶。自四:

【戊】一、明嘱授善。

【戊】二、明嘱而不善。

【戊】三、明不嘱善。

【戊】四、明不嘱不善。

【丁】二、明人物差别。自四:

【戊】一、是嘱。

【戊】二、是授。

【戊】三、是嘱非授。

【戊】四、非嘱非授。

【丁】三、明重单嘱授。

【丁】四、明成不之相。

【丙】五、负债还不。分二:

【丁】初、明债在当处。自二:

【戊】先、以义分。

【戊】後、引教证。(文云「《十诵》云:若比丘」以下是。)

【丁】後、明债在异处。(文云「又债息异处」以下是。)

【丙】六、定物轻重。分三,(三阶处决:)

【丁】一、唯用《四分》,不用外宗。

【丁】二、《四分》先准。诸部类分义决有无,傍出轻重。有二:

【戊】初、略以三门料简。

【己】一、佛所制畜。

【己】二、制不听畜。

【己】三、佛开听畜。分三:

【庚】一、性重。

【庚】二、性轻。

【庚】三、从用轻重。

【戊】後、更以七门重判。即分七:

【己】一、丝麻毛绵所作。

【己】二、瓦石铁木竹等。

【己】三、田土园林房舍等。

【己】四、皮革等。

【己】五、畜生等。

【己】六、人民奴婢。

【己】七、四药等。

【丁】三、通用律藏废立正文及事要者,不必依《四分》为定。

【丙】七、明具德赏劳。(文中隐,应分三:)

【丁】先、明看病人德。

【丁】次、明所与物。

【丁】後、简人进不。

【丙】八、明分物时节。

【丙】九、正加分法。有二:

【丁】先、集财物。

【丁】二、加法。分之有三:

【戊】一、羯磨法。自二:

【己】初、五人已上法。中:

【庚】初、集僧舍衣。

【庚】次、问负债有无。(文云「先问僧中谁知」下是。)

【庚】次、问嘱授同活。

【庚】次、定轻重。

【庚】次、作赏劳。(文云「先作赏劳」下是。)

【庚】次、正分轻物。(文云「次分轻物律令白二」下是。)

【庚】次、与外界不集者。(文云「若外界不集者」是。)

【庚】次、与沙弥净人分法。

【庚】後、明分法杂相。(文云「如是总计大数」下是。)

【己】後、四人法。

【戊】二、对首法。

【戊】三、心念法。

【丙】十、明杂分物法。

四药受净篇。(无序。)要分四别(一、时药 二、非时 三、七日 四、尽形),总以五分明之:

【甲】一、明四药体。有四:

【乙】初、就四药明四药体。

【乙】二、就六味明四药体。

【乙】三、就转变明体。

【乙】四、就相和明体。

【甲】二、明净地处所。分四:

【乙】一、制意释名。

【乙】二、列数作法。自四:

【丙】一、不周净。

【丙】二、檀越净。

【丙】三、处分净。

【丙】四、作法净。

【乙】三、正加法。

【乙】四、杂出料简。

【甲】三、明护净不同。五门:

【乙】一、翻净。有四不同:

【丙】一、缘净。

【丙】二、体净。

【丙】三、缘不净。

【丙】四、体不净。 此门释中移在第四也会取。

【乙】二、明护净。自四:

【丙】前、护恶独。

【丙】二、护自煮。

【丙】三、护内宿。

【丙】四、护内煮。

【乙】三、明罪通塞。分二:

【丙】初、约四药明罪通塞。

【丙】二、约四过明通塞。分二:

【丁】先、明四过相。

【丁】二、将四过对人约时就处望食明通塞。

【戊】初、将内宿就处人时食明。

【戊】二、将内煮如前。

【戊】三、将自煮亦如前。

【戊】四、将恶触。

【乙】四、互明净染。

【乙】五、明俭缘开事。

【甲】四、明净法差别。有三:

【乙】初、明制净意。

【乙】二、明净处人。

【乙】三、明净法。

【甲】五、明二受有别。分八门:

【乙】初、明制二受意。自二:

【丙】前、明手受意。

【丙】次、明口受意。

【乙】二、明受通四药。

【乙】三、明对人不同。

【乙】四、明受法差别。分四:

【丙】初、明时药。指如不受食戒。

【丙】二、非时。

【丙】三、七日。 此三药自三:

【丙】四、尽形。

【丁】初、明非时。自四:

【戊】一、明所受药须无八患。

【戊】二、明能授作四法。

【戊】三、明所受人作三法。

【戊】四、正加法。

【丁】二、明受七日。自四:

【戊】一、明所受药须无八患。

【戊】二、明能授人作四法。

【戊】三、明所受比丘。有二:

【己】一、自无五过。

【己】二、自作四法。

【戊】四、正加法。

【丁】三、明受尽形药。自四:

【戊】一、明药无八患。

【戊】二、明能授人作三法。

【戊】三、明所受比丘作三法。

【戊】四、正加法。

【乙】五、明说净通局。

【乙】六、明二受宽狭。

【乙】七、明重加进不。

【乙】八、杂明罪相。自三:

【丙】初、略杂明七日药。

【丙】二、历四药明手口二受所防罪多少。

【丙】三、历四药明手口二受生罪多少。

鉢器制听篇。(有序,房舍众具等附明之。)即分二:

【甲】初、正篇中制听。分二:

【乙】先、明制教。自分七:

【丙】一、明制畜鉢意。

【丙】二、明鉢体。

【丙】三、明色。

【丙】四、明鉢量。

【丙】五、明受鉢法。

【丙】六、明失受相。

【丙】七、明受用行护法。

【乙】次、明听。

【甲】二、附篇。(此门入听门摄。文云「余有养生,具入听摄,自如後列」也。)此二门合明。(文云「听教中既曰众具,故杂列之也。」)

对施兴治篇。(有序。)就中分五:

【甲】初、明受施人是非。

【甲】二、明厌治方便。

【甲】三、明立观有教。

【甲】四、明作观方法。依了论作五门:

【乙】初、计功多少,量其来处。

【乙】二、自忖己身德行。

【乙】三、防心离过。

【乙】四、正事良药。

【乙】五、为成道业。

【甲】五、明随治杂相。

头陀行仪篇。(有序。)就中分四:

【甲】一、释总名。

【甲】二、列数明体。应分二:

【乙】先、列数位。分为四:

【丙】一、衣。

【丙】二、食。

【丙】三、处。

【丙】四、威仪。

【乙】次、明行体。分二:

【丙】先、出相生次第。

【丙】即分十二:

【丁】初、纳衣。

【丁】二、三衣。

【丁】三、乞食。

【丁】四、不作余食法。

【丁】五、一坐食。

【丁】六、一揣食。

【丁】七、阿兰处。

【丁】八、冢间。

【丁】九、树下。

【丁】十、露地。

【丁】十一、随坐。

【丁】十二、常坐不卧。

【甲】三、明诸部异行。

【甲】四、杂出诸法。

僧像致敬篇。(有序,造立像寺法附。)即二:

【甲】初、明正篇。分三:

【乙】一、明制相敬意。

【乙】二、对敬立缘合不两相。即二:

【丙】初、明对缘是非。

【丙】二、明应礼不应礼。自二:

【丁】初、无缘合礼。

【丁】次、有缘不应礼。(文云「《四分》十种非威仪不应礼」是。)

【乙】三、明立敬仪式。有三:

【丙】初、明敬佛法。自二:

【丁】初、明敬心。

【丁】二、正明敬相。

【丙】二、明敬僧法。

【丙】三、大小致礼法。

【甲】後、明附篇。分二:

【乙】初、明造像法。自二:

【丙】初、明造经像法意。

【丙】次、造塔法。

【乙】二、明造寺法。自二:

【丙】前、明造寺法。

【丙】次、因明敬三衣法。

讣请设则篇。(有序。)就中分十:

【甲】一、明受请法。

【甲】二、往讣法。

【甲】三、明至请家法。

【甲】四、就座命客法。中:

【乙】前、明就座法。

【乙】後、明命客法。(文云「《五分》:若请处外客,比丘不得入」以下是。)

【甲】五、明观食净行法。

【甲】六、明行香咒愿法。

【甲】七、明受食方法。应分五:

【乙】前、明咒愿食法。

【乙】二、明出众生食法。(此门前钞文自显。)

【乙】三、明受食法。(文云「《僧只》云:当留比座坐处行食人过」以下是。)

【乙】四、明唱等供法。(文云「《四分》云:得食便食为俗讥责」以下是。)

【乙】後、食食法。(文云「《僧只》:食时应护左手」以下是。)

【甲】八、明食竟法。

【甲】九、明哒嚫法。

【甲】十、明出请家法。

道俗化方篇。(有序。)分三:

【甲】初、明说法轨仪授戒法。分二:

【乙】前、明说法仪轨。

【乙】二、明授戒法。分三:

【丙】初、明翻邪三归。分四:

【丁】一、明制意。

【丁】二、明忏悔法。

【丁】三、作法。

【丁】四、杂料简。

【丙】二、明五戒。分三:

【丁】一、简人是非。

【丁】二、作法差别。

【丁】三、料简之。

【丙】三、明八戒。中:

【丁】初、明受法。中:

【戊】前、明心念受法。(文云「必若无人者」以下是。)

【戊】次、从人受法。(文云「次受法者,《智论》云」以下是。)

【丁】次、明忏悔。

【丁】次、为说相。

【丁】次、发愿。(文云「愿持是布萨福报」以下是。)

【丁】次、引证。(文云「《僧只》:佛告比丘」以下是。)

【甲】次、辨生缘奉敬法。

【甲】後、明士女入寺法。中:

【乙】先、出意。

【乙】次、正明入法。中:

【丙】初、依旧法明。

【丙】後、更明护过要术。(文云「余更略出」下是。)

主客相待篇。(有序,四仪法附。)即二:

【甲】前、明正篇。就中分四:

【乙】初、明入寺法。

【乙】二、明问主受房法。

【乙】三、明相识敬仪。

【乙】四、明同受利养。

【甲】二、明附篇。

瞻病送终篇。(无序。)分二:

【甲】初、明瞻病。有四位:

【乙】一、明制瞻病意。

【乙】二、简人是非,并供养法。

【乙】三、安置处所。

【乙】四、明说法敛念。

【甲】二、明送终。分二:

【乙】初、明将屍出法。

【乙】二、明葬法。

诸杂要行篇。(有序。)十种分之:

【甲】一、明佛法僧事。

【甲】二、明众中杂事。

【甲】三、明别人自行。

【甲】四、明共行同法。

【甲】五、明出家要业。

【甲】六、明遇贼法。

【甲】七、明大小便法。

【甲】八、明慈济众生法。

【甲】九、明避恶众生法。

【甲】十、明杂治病法。

沙弥别行篇。(有序。)就中分二:

【甲】先、明出俗本意。有七门:

【乙】一、明出家之缘。

【乙】二、明劝出有益。

【乙】三、明障出有损。

【乙】四、明既出家已,行凡罪行。

【乙】五、明行凡福行。

【乙】六、明行圣道行。

【乙】七、大小乘相决同异。

【甲】後、依意随解。分五:

【乙】一、明出家俱缘。

【乙】二、明作法不同。

【乙】三、明受戒方式。分三:

【丙】初、明缘。

【丙】二、明体。

【丙】三、明相。

【乙】四、明随戒相。分二:

【丙】前、明随相自行。中:

【丁】前、明随相,指同大僧。

【丁】次、明秉法。

【丙】二、明众法。中:

【丁】前、明通行。

【丁】後、明别行。

【乙】五、明杂行教示。

尼众别行篇。(无序。)分三:

【甲】前、明大尼。有七别:

【乙】一、受戒。分二:

【丙】前、明畜众。

【丙】次、明受大戒。分二:

【丁】前、滥相。

【丁】二、正受戒体。分二:

【戊】初、明缘有。分五:

【己】初、明来往是非

【己】二、明僧尼数量。

【己】三、明尼须结界。

【己】四、安置仪式。

【己】五、入戒法中。

【戊】二、体略指不论。(文云「以外受法问难戒体」等是也。)

【乙】二、忏罪。

【乙】三、说戒。自二:

【丙】先、引《善见》会通《四分》。

【丙】二、明差人请法。

【乙】四、安居受日。

【乙】五、自恣。

【乙】六、明随戒相。

【乙】七、师徒杂行。中:

【丙】前、明相摄。

【丙】次、明诸要行。

【甲】二、明式叉。

【甲】三、明沙弥尼。

诸部别行篇。(有序。)就中分七:

【甲】一、明僧数多少。

【甲】二、明圣法通塞。

【甲】三、明重犯不同。

【甲】四、明摄事宽狭。

【甲】五、明心境差别。

【甲】六、明舍忏有异。

【甲】七、明随相阶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