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世亲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此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从彼得一亦余二不。不尔。云何。颂曰。
从一切二现 得欲界律仪
从根本恒时 得静虑无漏
论曰。欲界律仪。谓别解脱。此从一切根本业道及从加行後起而得。从二得者。谓从二业。即情非情性罪遮罪。从现得者。谓从现世蕴处界得。非从去来。由此律仪有情处转。去来非是有情处故。若得静虑无漏律仪。应知但从根本业道。尚不从彼加行後起得此律仪况从遮罪。从恒时者。谓从过去现在未来蕴处界得。由此差别应作四句。有蕴处界从彼唯得别解律仪非余二等。第一句者。谓从现世加行後起及诸遮罪。第二句者。谓从去来根本业道。第三句者。谓从现世根本业道。第四句者。谓从去来加行後起。非於正得善律仪时可有现世恶业道等。是故应言从现处得。理应但说防护未来。定不应言防护过现。诸有获得律不律仪。从一切有情支因有异不。此定有异。异相云何。颂曰。
律从诸有情 支因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 有情支非因
论曰。律仪定从一切有情得。无少分理。支因说不定。支不定者。有从一切得谓苾刍律仪。有从四支得谓所余律仪。唯根本业道名律仪支故。因不定者。谓或有义从一切因。或约余义唯许从一。从一切者。谓从无贪瞋痴。必俱起故。唯从一者。谓从下中上心。不俱起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说。或有一类住律仪者。於一切有情得律仪。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谓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於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谓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刍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於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谓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刍戒。或有一类住律仪者。於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谓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无有不遍。於诸有情得律仪者。以於一切诸有情所住善意乐方得律仪。异则不然。以恶意乐不全息故。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律仪。谓有情支处时缘定。有情定者。念我唯於某类有情当离杀等。言支定者。念我唯於某律仪支当持不犯。言处定者。念我唯住某类方域当离杀等。言时定者。念我唯於一月等时能离杀等。言缘定者。念我唯除斗战等缘能离杀等。如是受者不得律仪。但得律仪相似妙行。於非所能境如何得律仪。由普於有情发起增上不损命意乐故得律仪。毗婆沙师有作是说。若谓一向於所能境方可受得别解律仪。则此律仪应有增减。以所能境与非所能二类有情有转易故。如是便有别解律仪离得舍缘有得舍过。彼说不然。如生草等先无後起或起已枯於彼律仪无增无减。能不能境所得律仪。境转易时例亦应尔。彼言不尔。所以者何。以诸有情前後性等草等前後性不同故。若尔有情般涅盘已。如前性类今时既无。於彼律仪如何无减。故如是释於理不然。前所说因於理为善。若尔前佛及所度生已涅盘者。後佛於彼既不发得别解律仪。如何尸罗无减前过。以一切佛别解律仪皆从一切有情处得。设彼有情今犹在者。後佛从彼亦得律仪。故後尸罗无减前过。已说从彼得诸律仪。得不律仪定从一切有情业道。无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仪者。此定无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无俱起故。若有一类由下品心得不律仪。後於异时由上品心断众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仪。亦成杀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应知。此中何名不律仪者。谓诸屠羊屠鸡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典狱。缚龙煑狗及罝弶等。等言类显王典刑罚及余听察断罪等人。但恒有害心名不律仪者。由彼一类住不律仪。或有不律仪名不律仪者。言屠羊者。谓为活命要期尽寿恒欲害羊。余随所应当知亦尔。遍於有情界得诸律仪其理可尔。由普欲利乐胜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仪人於己至亲有损害意。乃至为救自身命缘亦不欲杀。如何可说普於一切得不律仪。由彼至亲若为羊等於彼亦可有损害心。既知至亲现非羊等。如何於彼可有害心。又圣必无作羊等理。如何於彼得不律仪。若观未来羊等自体。於现相续得不律仪。是则羊等於未来世亦有至亲及圣自体。於彼决定无损害心。是则应观未来自体。不於现在得不律仪。於羊等现身既有害意。如何不於彼得不律仪。於母等现身既无害意。如何亦於彼得不律仪。於等事中应求异理。又屠羊等不律仪人。於一生中不与不取。於己妻妾住知足心。瘂不能言无语四过。如何彼亦得具支不律仪。彼遍损善阿世耶故。虽瘂不言而身表语所欲说义故得具支。若尔彼人或时先受二三学处。後但受杀。於余不损善阿世耶。如何具发七支恶戒。毗婆沙者作如是言。必无缺支及余一分可得名住不律仪人。经部诸师作如是说。随所期限支具不具及全分一分皆得不律仪。律仪亦然。唯除八戒。由随彼量善恶尸罗性相相违互相遮故。已说从彼得不律仪。得不律仪及余无表。如何方便未说当说。颂曰。
诸得不律仪 由作及誓受
得所余无表 由田受重行
论曰。诸不律仪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仪家。由初现行杀等加行。二者虽复生在余家。由初要期受杀等事。谓我当作如是事业。以求财物养活自身。当於尔时便发恶戒。得余无表由三种因。一者由田。谓於如是诸福田所施园林等。彼善无表初施便生。如说有依诸福业事。二者由受。谓自誓言。若未礼佛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斋日月半月及年常施食等。三由重行。谓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恶。由此三因起余无表。如是已说得律仪等。舍律仪等未说当说。且云何舍别解律仪。颂曰。
舍别解调伏 由故舍命终 及二形俱生 断善根夜尽
有说由犯重 余说由法灭 迦湿弥罗说 犯二如负财
论曰。言调伏者意显律仪。由此能令根调伏故。唯除近住所余七种别解律仪。由四缘舍。一由意乐对有解人发有表业舍学处故。二由弃舍众同分故。三由二形俱时生故。四由所因善根断故。舍近住戒由前四缘及由夜尽。是故总说别解律仪由五缘舍。何缘舍戒由此五缘。与受相违表业生故。所依舍故。所依变故。所因断故。过期限故。有余部说。於四极重感堕罪中。若随犯一亦舍勤策苾刍律仪。有余部言。由正法灭亦能令舍别解律仪。以法灭时一切学处结界羯磨皆止息故。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言。犯根本罪时不舍出家戒。所以然者。非犯一边一切律仪应遍舍故。非犯余罪有断尸罗。然有二名。谓持犯戒。如有财者负他债时名为富人及负债者。若於所犯发露悔除名具尸罗。不名犯戒。如还债已但名富人。若尔何缘薄伽梵说犯四重者不名苾刍。不名沙门非释迦子。破苾刍体害沙门性。坏灭堕落立他胜名。依胜义苾刍密意作是说。此言凶勃。凶勃者何。谓於世尊了义所说以别义释令成不了。与多烦恼者为犯重罪缘。宁知此言是了义说。律中自释有四苾刍。一名想苾刍。二自称苾刍。三乞匃苾刍。四破戒苾刍。此义中言非苾刍者。谓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刍。非此苾刍先是胜义。後由犯重成非苾刍。故知此言是了义说。然彼所说。非犯一边一切律仪应遍舍者。彼言便是徵诘大师。大师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罗树若被断头必不复能生长广大。诸苾刍等犯重亦然。大师此中喻显何义。意显於戒随犯一边根本重罪。令余所受必不复能生长广大。谓彼毁犯诸重罪时。违越苾刍根本行故。与极猛利无慙无愧共相应故。行根既断。理应遍舍一切律仪。又犯重人世尊不许食僧只食下至一抟。践毗诃罗一足跟地。摈出一切苾刍事业。大师依彼说如是言。应速拔除稻禾稗莠。应速简弃腐朽栋梁。应速簸扬种中穅秕。如是应速驱摈众中实非苾刍称苾刍者。彼苾刍体其相如何。随相是何体必应有。以世尊说准陀当知有四沙门。更无第五。所言四者。一胜道沙门。二示道沙门。三命道沙门。四污道沙门。虽有此说而彼唯有余沙门相故名沙门。如被烧材假鹦鹉[此/束]涸池败种火轮死人。若犯重人非苾刍者。则应无有授学苾刍。不说犯重人皆成他胜罪。但成他胜罪。定说非苾刍。谓或有人相续殊胜。虽犯极重戒而非他胜罪。由彼无有一念覆心。法主世尊制立如是。若犯他胜便非苾刍。何不重令出家受戒。由彼相续已为极重无慙愧怀。无力能发出家律仪。如焦种故。非观彼有苾刍律仪故。不重令出家受戒。所以然者。设彼後时谓是苾刍更舍所学亦不许彼重出家故。於此无义苦救何为。若如是人犹有苾刍性。应自归礼如是类苾刍。正法灭时虽无一切结界羯磨及毗奈耶。未得律仪无新得理。而先得者无有舍义。静虑无漏二律仪等。云何当舍。颂曰。
舍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舍圣由得果 练根及退失
论曰。诸静虑地所系善法由二缘舍。一由易地。谓从下地生上地时。或上地没来生下地。二由得退。谓从已获胜定功德还退失时。等言为显舍众同分亦舍少分殊胜善根。如色界中所有善法由易地退舍。无色界亦然。唯无律仪与色界异。无漏善法由三缘舍。一由得果谓得果时舍前向道及果道故。二由练根。谓练根位由得利道舍钝道故。三由退失。谓得退时退失果道胜果道故。如是已说舍诸律仪。不律仪云何舍。颂曰。
舍恶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论曰。诸不律仪由三缘舍。一者由死舍所依故。二由得戒。谓若受得别解律仪。或由获得静虑律仪恶戒便舍。由因缘力得律仪时。诸不律仪一切皆断。以善恶戒其性相违。善戒於中势力强故。三由相续二形俱生。以於尔时所依变故。住恶戒者。虽或有时起不作思舍刀网等。若不受得诸善律仪。诸不律仪无容弃舍。譬如虽避发病因缘。不服良药病终难愈。不律仪者。受近住戒至夜尽位舍律仪时。为得不律仪。为名处中者。有余师说。得不律仪。恶阿世耶非永舍故。如停热铁赤灭青生。有余师言。若不更作无缘令彼得不律仪。以不律仪依表得故。处中无表舍复云何。颂曰。
舍中由受势 作事寿根断
论曰。处中无表舍由六缘。一由受心断坏故舍。谓舍所受。作是念言。我从今时弃先所受。二由势力断坏故舍。谓由净信烦恼势力所引无表。彼二限势若断坏时无表便舍。如所放箭及陶家轮。弦等势力尽时便止。三由作业断坏故舍。谓如所受後更不作。四由事物断坏故舍。事物者何。谓所舍施寺舍敷具制多园林。及所施为罝网等事。五由寿命断坏故舍。谓所依止有转易故。六由善根断坏故舍。谓起加行断善根时。便舍善根所引无表。欲非色善及余一切非色染法舍。复云何。颂曰。
舍欲非色善 由根断上生
由对治道生 舍诸非色染
论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舍由二缘。一断善根。二生上界。三界一切非色染法舍由一缘。谓彼但由对治道起。若此品类能断道生。当舍此中所有烦恼及彼助伴。非余方便。善恶律仪何有情有。颂曰。
恶戒人除北 二黄门二形 律仪亦在天 唯人具三种
生欲天色界 有静虑律仪 无漏并无色 除中定无想
论曰。唯於人趣有不律仪。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洲内。复除扇搋及半择迦具二形者。律仪亦尔。谓於人中除前所除。并天亦有。故於二趣容有律仪。复以何缘知扇搋等所有相续非律仪依。由经律中有诚证故。谓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毗奈耶中亦作是说。汝应除弃此色类人。故知律仪非彼类有。复由何理彼无律仪。由二所依所起烦恼於一相续俱增上故。於正思择无堪能故。无有极重惭愧心故。若尔何故无不律仪。彼於恶中心不定故。又若是处有善律仪。则恶律仪於彼亦有。由此二种相翻立故。北俱卢人无受及定。及无造恶胜阿世耶。是故彼无善戒恶戒。猛利惭愧恶趣中无。故律不律仪於彼亦非有。与胜惭愧相应相违。方有律仪不律仪故。又扇搋等如咸卤田故不能生善戒恶戒。世间现见诸咸卤田。不能滋生嘉苗秽草。若尔何故契经中言有卵生龙半月八日。每从宫出来至人间。求受八支近住斋戒。此得妙行。非得律仪。是故律仪唯人天有。然唯人具三种律仪。谓别解脱静虑无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静虑律仪。生无色界彼必非有。无漏律仪亦在无色。谓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无想皆容得有无漏律仪。生无色中唯得成就以无色故必不现起。因辩诸业性相不同。当释经中所标诸业。且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其相云何。颂曰。
安不安非业 名善恶无记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业相。谓安稳业说名为善。能得可爱异熟涅盘。暂永二时济众苦故。不安稳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与前安稳性相违故。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又经中说。业有三种。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颂曰。
福非福不动 欲善业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动 约自地处所 业果无动故
论曰。欲界善业说名为福。招可爱果益有情故。诸不善业说名非福。招非爱果损有情故。上二界善说名不动。岂不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圣说此中有寻伺等名为动故。由下三定有寻伺等灾患未息故立动名。不动经中据能感得不动异熟说名不动。如何有动定招无动异熟。虽此定中有灾患动。而业对果非如欲界有动转故立不动名。谓欲界中余趣处业。由别缘力异趣处受。以或有业能感外内财位形量色力乐等。於天等中此业应熟。由别缘力所引转故。於人等中此业便熟。色无色界余地处业。无容转令异地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又经中说。业有三种。顺乐受等。其相云何。颂曰。
顺乐苦非二 善至三顺乐 诸不善顺苦
上善顺非二 余说下亦有 由中招异熟
又许此三业 非前後熟故 顺受总有五
谓自性相应 及所缘异熟 现前差别故
论曰。诸善业中始从欲界至第三静虑名顺乐受业。以诸乐受唯至此故。诸不善业名顺苦受。过三静虑上地诸善业。说名为顺不苦不乐受。此上都无苦乐受故。非此诸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赀粮。受及资粮此中名受。有余师说。下诸地中亦有第三顺非二业。由中定业招异熟故。若异此者。中间定业应无异熟。或应无业。以无苦乐异熟果故。有余师说。此业能感根本地中乐根异熟。有说。此业不感受果。二说俱与本论相违。故本论言。颇有业感心受异熟非身耶。曰有。谓善无寻业。又本论说。颇有三业非前非後受异熟耶。曰有。谓顺乐受业色。顺苦受业心心所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乃至广说。由此证知下地亦有顺非二业。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熟故。此业为善为不善耶。是善而劣。若尔便与所说相违。谓善至三名顺乐受。得可爱果名为善业。应知彼据多分为言。此业与受体性既殊。如何说为顺乐受等。业与乐受体性虽殊。而能为因利益乐受。或复此业是乐所受。彼乐如何能受於业。乐是此业异熟果故。或复彼乐是业所受。由此能受乐异熟故。如顺浴散。此亦应然。是故名为顺乐受业。顺余二业应知亦尔。总说顺受略有五种。一自性顺受。谓一切受。如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於乐受。乃至广说。二相应顺受。谓一切触。如契经说。顺乐受触。乃至广说。三所缘顺受。谓一切境。如契经说。眼见色已。唯受於色不受色贪。乃至广说。由色等是受所缘故。四异熟顺受。谓感异熟业。如契经说。顺现受业。乃至广说。五现前顺受。谓正现行受。如契经言。受乐受时二受便灭。乃至广说。非此乐受现在前时有余受能受此乐受。但据乐受自体现前即说名为受於乐受。此中但说异熟顺受。由业能招受异熟故。虽业与受体性有殊。而得名为顺乐受等。如是三业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颂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顺现等
或说业有五 余师说四句
论曰。此上所说顺乐受等。应知各有定不定异。非定受故立不定名。定复有三。一顺现法受。二顺次生受。三顺後次受。此三定业并前不定总成四种。或有欲令不定受业复有二种。谓於异熟有定不定。并定业三合成五种顺现法受者。谓此生造即此生熟。顺次生受者。谓此生造第二生熟。顺後次受者。谓此生造从第三生後次第熟。有余师说。顺现法受业。余生亦得熟。随初熟位建立业名为顺现等。勿强力业异熟果少。毗婆沙师不许此义。以或有业果近非胜。或有相违。譬如外种经三半月葵便结实。要经六月麦方结实。譬喻者说业有四句。一者有业於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非定得异熟。二者有业於异熟定时分不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三者有业於二俱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四者有业於二俱不定。谓不定业非定得异熟。彼说诸业总成八种。谓顺现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种。於此所说业差别中。颂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诸处造四种 地狱善除现
坚於离染地 异生不造生 圣不造生後 并欲有顶退
论曰。顺现法受等三业唯定并不定为四。是说为善。此中唯显时定不定。释经所说四业相故。颇有四业俱时作耶。容有。云何。遣三使已自行邪欲俱时究竟。几业能引众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顺现受。现身同分先业引故。何界何趣能造几业。诸界诸趣或善或恶。随其所应皆容造四。总开如是若就别遮。於地狱中善除顺现。无爱果故余皆得造。不退姓名坚。彼於离染地。若异生类除顺生受可造余三。圣者双除顺生顺後可造余二。异生不退无次更生。後还生下。不退圣者必无还生下诸地故。随所生地容造顺现受。造不定业一切处无遮。然诸圣者若於欲界及有顶处已得离染。虽有退堕而亦不造顺生後业。从彼退者必退果故。诸退果已必不命终。如後当辩。住中有位亦造业耶。亦造。云何。颂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种业
皆顺现受摄 类同分一故
论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业。谓中有位及处胎中。出胎已後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剌蓝。二頞部昙。三闭尸。四键南。五鉢罗奢佉。胎外五者。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住中有位能造中有乃至老年定不定业。应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种定业。皆顺现受摄。由类同分无差别故。谓此中有位与自类十位。一众同分一业引故。由此不别说顺中有受业。即顺生等业所引故。诸定受业其相云何。颂曰。
由重惑净心 及是恒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业定
论曰。若所造业。由重烦恼或淳净心。或常所作。或於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谓佛法僧。或胜补特伽罗。谓得胜果胜定。於此田所虽无重惑及淳净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诸业。或於父母随轻重心行损害事。如是一切皆定业摄。余非定受。现法果业其相云何。颂曰。
由田意殊胜 及定招异熟
得永离地业 定招现法果
论曰。由田胜者。闻有苾刍於僧众中作女人语。彼於现世转作女人。此等传闻其类非一。由意胜者。闻有黄门救脱诸牛黄门事故。彼於现世转作丈夫。此等传闻事亦非一。或生此地永离此地染。於此地中诸善不善业。於异熟定位不定者。此业必能招现法果。若有余位顺定受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必於余位受异熟果。若於异熟亦不定者。永离染故不受异熟。何田起业定即受耶。颂曰。
於佛上首僧 及灭定无诤
慈见修道出 损益业即受
论曰。於如是类功德田中为善恶业定即受果。功德田者。谓佛上首僧。约补特伽罗差别有五。一从灭定出。谓此定中得心寂静。此定寂静似涅盘故。若从此定初起心时。如入涅盘还复出者。二从无诤出。谓此定中有缘无量有情为境。增上利益意乐随逐。出此定时。有为无量最胜功德所熏修身相续而转。三从慈定出。谓此定中有缘无量有情为境。增上安乐意乐随逐。出此定时。有为无量最胜功德所熏修身相续而转。四从见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见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修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故说此五名功德田。若有於中为损益业。此业必定能招即果。若从余定余果出时。由前所修定非殊胜修所断惑未毕竟尽故彼相续非胜福田。异熟果中受最为胜。今应思择。於诸业中颇有唯招心受异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颂曰。
诸善无寻业 许唯感心受
恶唯感身受 是感受业异
论曰。善无寻业。谓从中定乃至有顶所有善业。於中能招受异熟者。应知但感心受非身。身受必与寻伺俱故。诸不善业能感受者。应知但感身受非心。以不善因业受为果心俱业受。决定名忧忧非异熟。如前已辩。有情心狂何识因处。颂曰。
心狂唯意识 由业异熟生
及怖害违忧 除北洲在欲
论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识。若在五识必无心狂。以五识身无分别故。由五因故有情心狂。一由有情业异熟起。谓由彼用药物呪术令他心狂。或复令他饮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现威严怖禽兽等。或放猛火焚烧山泽。或作坑穽陷坠众生。或余事业令他失念。由此业因於当来世感别异熟能令心狂。二由惊怖。谓非人等现可怖形来相逼迫。有情见已遂致心狂。三由伤害。谓因事业恼非人等由彼瞋故伤其肢节遂致心狂。四由乖违。谓由身内风热痰界互相违反大种乖适故致心狂。五由愁忧。谓因丧失亲爱等事。愁毒缠怀心遂发狂。如婆私等。若在意识方有心狂。复许心狂业异熟起。如何心受非异熟耶。不说心狂是业异熟。但言是业异熟所生。谓恶业因感不平等异熟大种。依此大种心便失念。故说为狂。如是心狂对於心乱应作四句。谓有心狂而非心乱。乃至广说。狂非乱者。谓诸狂者不染污心。乱非狂者。谓不狂者诸染污心。狂亦乱者。谓诸狂者诸染污心。非狂乱者。谓不狂者不染污心。除北俱卢所余欲界。诸有情类容有心狂。谓欲天心尚有狂者。况人恶趣得离心狂。地狱恒狂。多苦逼故。谓诸地狱恒为种种异类苦具伤害末摩猛利难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识。况了是非。故地狱中怨心伤叹。猖狂驰呌世传有文。欲界圣中唯除诸佛。大种乖适容有心狂。无异熟生。若有定业必应先受後方得圣。若非定业。由得圣故。能令无果亦无惊怖。超五畏故。亦无伤害以诸圣者无非人等憎嫌事故。亦无愁忧证法性故。又经中说。业有三种。谓曲秽浊。其相云何。颂曰。
说曲秽浊业 依谄瞋贪生
论曰。身语意三各有三种。谓曲秽浊。如其次第应知依谄瞋贪所生。谓依谄生身语意业名为曲业。谄曲类故。若依瞋生身语意业名为秽业。瞋秽类故。若依贪生身语意业名为浊业。贪浊类故。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五(说一切有部)
音释
[(ㄇ@人)/且]弶([(ㄇ@人)/且]子邪切[(ㄇ@人)/古]也弶其向切施羂於道也)。
凶勃(凶许恭切暴也勃蒲昧切逆也)。
莠(兴久切似禾之草也)。
簸扬(簸布火切扬余亮切)。
穅秕(穅苦郎切秕补弭切)。
涸(下各切竭也)。
卤(郎古切地不生物曰卤)。
键(渠建切)。
坑穽(坑口茎切堑也穽才性切陷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