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与郑玄 孔子家语 何晏王弼 王弼易注 魏学与汉学
东汉经学之所为不同于西京者,由专而通。魏、晋经学之所以立异于东汉者,由郑而王。由专而通者,大道无方,学术会通之自然。由郑而王者,世情忌前,后生夺易之私意。《三国志·王肃传》称:“肃喜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异同,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又云:“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然玄名家,在能兼综今古,采会同异。而肃难玄,则当别白今古,辨析同异,如许慎《异义》之学可也。而肃不然,不过玄用今文,而肃难以古文;玄用古文,肃难以今文,惟锐意于夺而易之,王肃《孔子家语》序云:“郑氏学行五十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故为立异耳。观于《圣证论》以按《五经异义》而可知也。善化皮锡瑞鹿门《礼经通论》亦历著之。
刘知幾云:“王肃注书,好发郑短,凡有小失,皆在《圣证》。”其书久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圣证论》一卷。
《汉书·艺文志》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颜师古注:“非今所有《家语》。”世所传《家语》,凡四十四篇,王肃注。《礼·乐记》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其词未闻。”孔颖达载肃作《圣证论》,引《家语》阜财解愠之诗以难康成。又载马昭之说,谓:“《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自昔疑之者多,而未有专书。至清乾隆间仁和孙志祖颐谷撰有《家语疏证》六卷,以为:“说经而不尊信郑康成,宜大道歧而卮言出也。背康成,由王肃;信王肃,由宋人。王肃之背经诬圣,由伪造《家语》、《孔丛子》及作《圣证论》,改易汉以上郊祀宗庙丧纪之制。”惜魏时王基、孙炎、马昭难王之书皆不传,因博集群书,凡肃所剿窃者,皆疏通证明之,以证肃之窜改谬妄,以明《家语》之非古本。刊版流播,学者称快。又集驳《圣证论》及疏证《孔丛·小尔雅》之非古本,其书未成。独传《家语疏证》一书。海宁陈鳣仲鱼序其端曰:“《尚书》孔《传》及《家语》,俱王肃一人所作。《尚书》二十八篇,汉世大儒皆习之。肃固不敢窜改,唯于伪增之篇,并伪为孔《传》以逞其私。至于《家语》,肃以前儒者绝不引及,肃诡以孔子二十二世猛家有其书,取以为解。观其伪孔安国后叙云‘以意增损其言’,则已自供罪状。然而肃之自叙,首即以郑氏学为‘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夫叙孔子之书,而先言夺郑氏之学,则是附会古说,攻驳前儒可知矣。又《自叙》引语云‘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谈者不知为谁,多妄为之说。《孔子家语》‘弟子有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一字张,卫人也’,考郑注《论语》‘牢,弟子子牢也’。肃之所谓谈者,即指郑氏。夫《论语》记弟子不应称名,汉《白水碑》琴张、琴牢判为二人,安得牵合若此耶?马昭去肃未远,乃于《家语》,一则曰‘王肃增加’,再则曰‘王肃私定’,斯言可为笃论。”然籀马昭语气,曰增加,则有原文,有增加,似不全伪造也。今按四十四篇,杂采《荀子》、《小戴记》者三十三篇,全袭《大戴记》者五篇,惟《致思》、《观周》、《辩政》、《辩物》、《七十二弟子解》、《本性解》六篇,别本他书。
《晋书·范宁传》称:“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二人之罪,深于桀、纣。桀、纣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后世鉴戒耳,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小,迷众之罪大也。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然何晏解《论》,集汉儒训诂之善,古义仅存;辅嗣注《易》,开宋儒义理之先,新蹊自辟。模楷儒林,亦自名家,何尝蔑弃典文,如宁所讥乎?
王弼《易》注,说汉《易》者屏之不论不议。独江都焦循理堂以弼通借解经,法本汉儒,撰《周易补疏》而序其端曰:“昔赵宾解箕子为荄兹,或诩其说曰,非王弼辈所能知也。然弼之解箕子,正用赵宾说,孔颖达辈不能申明之也。非特此也。如读彭为旁,借雍为甕,通孚为浮而训为务躁,解斯为厮而释为贱役。诸若此,非明乎声音训诂,何足以明之。东汉末以《易》学名家者,称荀、刘、马、郑。荀谓慈明爽,刘谓景升表。表之学受于王畅,畅为粲之祖父,与表皆山阳高平人。粲族兄凯为刘表女婿,凯生业,业生二子,长宏,次弼。粲二子既诛,使业为粲嗣。然则王弼者,刘表之外曾孙,而王粲之嗣孙,即畅之嗣玄孙也。弼之学,盖渊源于刘,而实根本于畅。宏字正宗,亦撰《易》义。王氏兄弟以《易》名,可知其所受者远矣。故弼之《易》虽参以己见,而以六书通借解经之法,尚未远于马、郑诸儒,特貌为高简,故疏者概视为空论耳。弼天资察慧,通俊卓出,盖有见于说《易》者支离附会,思去伪以得其真,而力不逮,故知变卦之非而用反对,知五气之妄而信十二辟,唯之与阿,未见胜也。解龙战以《坤》上六为阳之地,固本爻辰之在己;解文柔文刚以《乾》二《坤》上言,仍用卦变之自泰来,改换其皮毛,而本无真识也。然于《观》则会及全蒙,于《损》亦通诸剥道。聪不明之传,似明比例之相同;观我生之交,颇见升降之有合。机之所触,原有悟心。然则弼之《易》,未可屏诸不论不议也。”可谓明于独炤,不随众诟者。
魏受汉禅,而学风迥异。(一)东汉经学极盛,崇尚儒者,而魏氏承汉,谭学喜老、庄,从政师商、韩,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二)东汉士风敦厚,服膺先儒,辨其参差而不没其多善,辞气谦恭,无嚣争求胜之心。其焯焯可考信者,郑玄破先儒而不明引其说,又以马季长弟子,不欲正言相非,依违而言,见卷十五《郑学》。不如三国时王弼、虞翻以所长笑人,好为诋诽,既失博学知服之义,且开露才扬己之风,此学者之大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