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类 礼则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四分律云。佛告比丘。云何摄持威仪。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执持衣鉢。若饮若食。若服药。大小便利若眠若觉。若来若去。若坐若住。若睡若觉。若语若默。常尔一心。是谓比丘摄持威仪。

●礼拜

道宣归敬仪云。礼者。履也敬而已矣。经云。恭敬塔庙谦下比丘者。是也。

礼者履也。出说文敬而已矣。出孝经广要道章。经云。出法华。

六祖法宝坛经云。僧法达。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乃至)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大监小清规云。礼拜之法。自谦之法。坐具不敢全展。须上两角。摺转些子。若新为僧。坐具但半展两重。狭而礼拜。又拜时。合掌低头问讯。次先两手托地。次两膝至地。低腰妥身。仰展开两掌。头额至地。两手两膝。皆至地。名五体投地。又拜佛之法。仰开两掌。接承如来双足。叩头而礼拜佛也。故曰头面接足礼。今此方人。以两手捏拳。不知何义。 又云。礼拜之法。低头问讯。先两手掌至地。徐徐五体投地。低腰伸手掌而拜。有一等执拗之人。礼拜时。先跪两膝至地。次方两掌至地。威仪不雅。如俗人不知次第。此大庀谬之人。不依真正法度。误後来。错习恶相之甚也。

大监展坐具法。见服章门。坐具处。

飜译名义集云。那谟悉羯罗。此云礼拜。今谓礼之与拜。名有通局长短。经曰。礼者履也。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礼记云。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故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则凡所施为。皆须合礼。此显礼名通也。白虎通云。人之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礼。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故周礼明九拜。此显拜名局也。若依释氏。如南山云。四仪若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故天台明四种三昧之法。是知四仪法则名礼。身业恭敬名拜。此亦礼通拜局。今此飜译。礼即是拜。故大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一口礼者。如合掌问讯也。观音义疏云。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散诞专至一心。僧只律云。礼拜不得如瘂羊。当相问讯尔雅云。讯言也。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不。二屈膝者。即互跪也。音义指归云。不合云胡跪。葢梵世遗种。居五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羗胡。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翘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涅盘疏明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若两膝着地。则名长跪。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三头至地者。即五体投地。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辅行云。准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五体投地亦名五轮。五处圆故。

华严经十廻向品疏云。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後三。以成圆十。一我慢礼。谓依次位立。无敬心故。二唱和礼。高声喧杂故。此二非仪。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故。四无相礼。入深法性。离能所故。五起用礼。虽无能所。而礼不可礼之三宝。一一佛前皆影现故。六内观礼。但礼身中法身佛故。七实相礼。无内无外。同一实故。八大悲礼。前虽有观。未显为生。今一一礼。普代众生故。九总摄礼。总摄前六。为一观故。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故。 钞。礼佛十重。初二非仪。令其知非。故辨之耳。三通权小。四是始教。顺空义故。五是终教。通事理故。六七顿教。但礼心佛。无礼礼故。八通终教。同教一乘故。後三合成圆教。八是能礼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浅。事随理融。事事无碍故。而言摄前六。二非仪故。十重重无尽故。下经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亦以言辞。普称赞。竆尽未来一切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又普贤行云。於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等。若依此礼。一礼则无有尽。功德岂可量哉。

忠曰。勒那七礼。广说。如法苑珠林致敬篇。及道宣归敬仪。

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

智度论云。何名头面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着。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座比丘。两手捉上座两足。以头面礼。 又云。天竺以捉足。为第一恭敬。

忠曰。清拙仰开两掌。接承如来双足(止此)。固无间然。而智度论已言。毗尼中。两手捉上座两足(止此)。今且引律。证覆开两掌执触前人足上。

毘奈耶杂事云。难陁执持衣鉢。入城乞食。巡至鹿子母家。时毗舍佉见彼容仪光饰。便起净信。礼其双足。将手触着。彼身柔輭。女是触毒。近便损害难陀。便起染心(畧钞)。

又十诵律云。尔时诸比丘。以油涂足上。是国多尘土。着比丘脚。诸居士妇。以两手。接比丘足。作礼。然後洗手捉鉢下食。比丘言。先洗手已。捉鉢。答言已洗。若汝不油涂足者。当有何过佛见妇呵责。还僧房。语比丘。从今不应油涂足上。入白衣家。

又十诵律云。毗舍佉鹿子母。信众僧。两手接足。头面作礼。

释氏要览云。长阿含经云。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轮。轮者。圆转之义也。亦云五体凡礼拜。必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问云不褰三衣礼拜得众多罪)。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捺地。并非仪也。 又云。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

万善同归集云。若行道礼拜时。不生殷重。既无观慧。又不专精。虽身在道场而心缘异境。着有为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诸我慢。不了目他平等。能所虚玄傥涉兹伦。深当客舂磨牛责。

野客丛书云。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後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云云)。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邪。乃知禹闻善言则拜。如揖之类。是也。岂仆仆之谓哉。

周礼九拜。解见顿首处。

朱子语录云。古人之拜。正如今道士拜。二膝齐下。唐人。先下一膝。谓之雅拜

李济翁资暇录云。夫拜者。礼之特。所以申敬恭之仪。故周礼有稽首顿首。振动吉凶。奇褒肃九等之拜。以示威灵。而观容止也。其非至亲行卑者拜。则接捧示止之。不敢当之意。今卑谦大过。反不敢接捧。而鞠躬侧立惕受。翻令前人。得以尽礼深拜。又书状吊庆辞竭。竝削去拜字。以敬尊官。都乖古风。

周祈名义考云首与要平。为拜。荀子平衡曰拜。平衡谓磬折。正首与要平。(荀子注。首与腰。如衡之平。)

●再拜

史记周本纪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通监前编载之。作载拜稽首。

大监附录云。中吴承天南楚师悦载拜。

正字通云。载与再同。小雅宾载手仇。

忠曰。释氏要览再拜为俗法(见三拜处)。然师悦有载拜。

白虎通姓名篇云。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之者也。拜之言。服也。所以必再拜。何。法阴阳也。尚书曰。再拜稽首也。

忠曰。尚书云禹拜稽首。臯陶拜手稽首等。无再之言。

●三拜

敕修清规圣节云。出班上香。(乃至)大众同展三拜。

广灯录菩提达磨章云。命门人曰。汝等盍各言乎。(乃至)二祖出礼三拜。依位而立。师云。汝得吾髓。

释氏要览云。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者。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

南海寄归传云。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仪也。欲致敬时。及有请白。先整法衣。(乃至)足跟双竖。脊项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头。然其膝下。廻无衣物。复还合掌。复还叩地。殷懃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寻常一礼便罢。中间更无起义。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乃至)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

只洹圆经受戒登坛仪云。当佛礼三拜。运想请十方现在诸佛。诸大菩萨等。又云。面北礼佛。三拜。

又法苑珠林引西国寺图云。行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帀。呗赞三契。礼佛既已。方至僧房。房外一拜。然後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设三拜。僧多一拜。

忠曰。若据此说。则天竺非无三拜法。

外典亦有三拜。 国语云。蔡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湫举降三拜。纳其乘马。 注拜善言也。夷俗亦有三拜法。 宋史外国传云。闍婆国王。椎髻。戴金铃。衣锦袍。蹑革履。坐方牀。官吏日谒。三拜而退。

●大展三拜

敕修清规告香云。参头同众。问讯插香。各大展三拜。 又大挂搭归堂云。参头。至圣僧前。排立。参头烧香。同众大展三拜。

睦州踪禅师录云。问僧。莫是从河北来麽。僧云某甲。近离江西师云。大展坐具。礼三拜着。其僧礼拜了。便出去。

大隋真禅师录云。投子和尚。呼侍者。令装香大展坐具。望西川大隋山遥礼三拜。

联灯会要保宁勇禅师章云。少习天台教。後更衣谒雪窦显禅师。显熟视之。呵曰。殃祥座主。师气不平。发愤下山。望雪窦山。大展坐具礼三拜。誓曰。我此生。行脚参禅。名不过如雪窦。誓不归乡。

五祖演和尚太平录上堂云。将四大海水。为一枚砚。须弥山作一管笔。有人向虚空里。写祖师西来意五字。太平下座。大展坐具礼拜。为师。

虚堂愚和尚录普说云。踈山云。若教某甲道。须还师资之礼。始得。香严乃下座。大展坐具礼三拜。准前问。

南堂欲禅师开福录云。众中忽有忍俊不禁底。出来。掀倒禅床。喝散大众。山僧大展坐具。礼他三拜。

忠曰。或解。展开手也。将合掌时。先大开展两手於左右。却合掌。此谓大展矣。然此说无据。诸录已言。大展坐具。非开手明矣。禅苑清规入室云。有处大展。有处触礼(止此)。此亦以触礼。对大展。则展开坐具义。为正焉。若大展开手拜者。大仪式时然。表恭恪也。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沙弥插香。大展三拜。

解者曰。侍者小师拜。不全展坐具。然今言大展也。

忠曰。大监小清规云。礼拜之法。自谦。坐具不敢全展。须上两角。摺转些子。若新为僧。坐具但半展。两重。狭而礼拜(止此)。解者凭之。恐清规失辞。

●同展三拜

敕修清规圣节云。出班上香。大众同展三拜。

备用清规圣节云。出班毕。大众同展三拜。此拜佛。为告天祝寿也。

忠曰。凡圣节。二祖。三佛会。皆有此规。行者先高声喝云。大众列拜(止此)。大众一同。展坐具三拜(展有二切一旃上声。一知辇切。见次下两展三礼处)。

●九拜

旧说云。禅林九拜者。展坐具三拜者。三度。遂成九拜。

敕修清规当代住持受请云。专使插香。大展三拜。进前云(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三拜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三拜。收坐具。

村寺清规行脚云。行脚须见尊宿。见尊宿。须预见侍者。托通名。候见合致九拜敬。乃请尊宿趺坐。当中问讯。出所怀香。双手把进。插香炉中。退展坐具礼三拜。即穿鞋自坐具左。以进尊宿坐右。鞠躬叉手云。某久仰道风。此日幸遂展拜。下情不胜多感之至。复侧身。顾尊宿。归坐具。再礼三拜。又进云。即日共惟。某山堂上老师大和尚。尊候动静多福。复退礼三拜。合掌问讯。尊旨就坐。吃茶。茶罢。复出香炉前。问讯。谢茶而退。

律苑事规云。大展九拜词语。先叙事。次寒暄。并同禅规。

右证三拜三度。而成九拜。

禅苑清规挂搭云。入室弟子。洎法眷卑行。并大展九拜。

备用清规。结制行礼云。方丈客头行者。进罣罳椅子。住持即趺坐。侍者一班。进前插香九拜。次辨事小师。插香九拜。 又开堂祝圣云。进罣罳椅子。据坐。侍者插香。大展九拜。小师插香。大展九拜。

敕修清规。为行者普说云。参头缓声喝云。不审。众低声和毕。同礼九拜。 又请益云。侍者引入住持前。问讯。插香大展九拜。(乃至)谛听埀诲毕。进前插香。大展九拜。谓之谢因缘(详参请门请益处)。

雪岩钦禅师录普说云。闻天目和尚。久侍松源。是松源的子。必得松源说话。移单过净慈挂搭。怀香诣方丈请益。大展九拜。

圣一国师年谱云。弘安三年庚辰。师七十九岁。无传(嗣径山珏荆叟)自越後来。插香作礼。师曰。最後相见。须致九拜。拜毕而坐。

永平元和尚曰。结解冬年。及旦望。参师烧香九拜。或十二拜。若请益。则不必用九拜十二拜。或触礼一拜。或三拜。或稽首拜。或六拜。其一拜三拜六拜。竝额叩地。此名顿首拜。

永平清规典座教训云。斋粥辨了。典座搭袈裟。展坐具。先望僧堂。焚香九拜了。乃发食也。日本国僧食之法。先德未记。僧食九拜之说。未梦见在。

唐叚成式。续酉阳杂爼云。长乐坊安国寺弥勒像。法空自光明寺移来。初移像时。索火如虎口。数十牛曳之。索断不动。法空执炉。依法作礼九拜。像身忽迸分。不终日。移至寺焉。

人天宝监云。道昙法师。凡阅经。炷香九礼。趺坐良久。然後开帙。常训诸徒曰。夫窥圣教。意在明宗。若不端己虗心。争到如来境界。

忠曰。面墙之徒。妄谓。禅林门状。及文翰。言九拜。非也。夫周礼有九拜。此依位高下。分九品拜也。又佛祖忌九拜。乃三回三拜也。岂有一时为九拜者哉。故今略录数证。

敕修清规附一山书云。了万九拜。复前智者堂上和尚。云翁老师兄尊几。

雪峯存禅师录二十四景总诗尾云。当代住山。远孙比丘。智明九拜书。

南堂欲禅师录。松源老祖家书跋云。顿首九拜。谨志乎下方云。

月江印禅师录应庵与乌巨书跋云。三复感慨。焚香九拜。而为之书。

清拙澄禅师录示寂前一日。预代小师。作祭文云。谨以汤茗果蓏之仪。九拜。致祭于真慈。 又附录瑶首座(字玉渊大元国人)悼清拙偈後云。小师坚瑶九拜。 又祖柏和瑶首座悼偈序云。梓末比丘祖柏九礼。

明极俊禅师录。附宝屏云长老诗序云。口占数语。尚希慈盻。门人大云九拜。

●佛祖忌九拜

敕修清规佛降诞云。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进前上汤进食。请客侍者。递上。烧香侍者。捧置于几毕。复位三拜。再上香。下嚫点茶。又三拜收坐具。 又达磨宿忌云。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汤。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揖汤。复位三拜。收坐具。

余忌例同。不用烦录。

旧说曰。九拜法。诸规相同。惟建仁寺所讲。上香三拜。次上汤上食下嚫点茶毕。三拜。次进揖三拜。颇异余刹。东福寺进食之次。献果子。建仁点茶之次。献果子。葢果子是为茶子之谓欤。中华则供具外。无更备果。而日本则更备果矣。

●祖忌十八拜

敕修清规达磨忌云。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进炉前。上汤上食。请客侍者供递。俟烧香侍者。就祖位侧。捧置几上。退就位三拜。仍进前烧香。下嚫毕。三拜收坐具。鸣鼓讲特为茶。如汤礼。

忠曰。特为汤。宿忌记之。故不烦重录。特为汤有九拜(佛祖忌九拜录之)。今亦如此。合前成十八拜。

十八拜两回九拜也。先住持上香归。行者展席。住持三拜。不收坐具。进上汤进食。归三拜。进上香下嚫。归三拜收坐具。行者卷席。复住持进上香归。行者复展席。住持三拜。不收坐具。行者鸣茶鼓。住持进上茶。归三拜。又进深揖。归三拜。行者止鼓。住持收坐具。行者卷席。

●百拜

希叟昙禅师正宗赞序云。宝佑甲寅西蜀比丘。绍昙百拜书于灵鹫放山室。

忠曰。百拜。直为一百度礼拜也。或又但言数多耳。不必礼拜百度矣。论衡儒增篇云。百与千。数之大者也。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是与书言协和万邦。诗曰子孙千亿。同一意也。

儒亦有百拜。 礼记乐记云。壹献之礼。宾主百拜。 疏。谓士之飨礼。唯有壹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

明圣君初政记曰。洪武三年。五月。谕中书省曰。今人书剳。多称顿首再拜。百拜。非实礼也。宜定其式。凡致书于尊者。称端肃奉书。答则称端肃奉复。

儒论再拜礼重。 野客丛书云。漫录曰。晏元献与兄手帖曰。殊再拜。庄客至。知大事礼毕(云云)。

此外希顺变。不备。殊再拜。十一哥十一嫂。仆家有富郑公一帖。正与晏元献一同。前後皆云弼再拜。几叔几婶。乃知。前辈以再拜二字。施於尊长。不肯轻用。而今人或用此二字。则以为轻己。虽平交亦不敢。况兄与叔乎。

儒有四拜。 李涪刊误云。夫郊天祭地。止於再拜。其礼至重。尚不可加。今代妇。谒姑嫜。其拜必四。予辄详之。妇初再拜。次则跪献衣服支史承其筐篚。则跪而受之。常於此际。授受多误。故四拜相属。因为疑。又妇拜夫家长老。长老答之。则又再拜。即其事也。士林威仪岂可傚诸下俚耶。谒拜姑嫜。宜修典故。再申插地(周礼妇拜插地)。其仪可观。

儒有八拜。 邵伯温闻见前录云。韩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国子博士为漕。颇慢公。公不为较待之甚礼。俄潞公代魏公为留守。未至扬言云。李稷之父绚。我门下士也。闻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视稷犹子也。果不悛。将庭训之。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儒。天子前。有二十四拜。 水浒传云。宋江等朝觐东京。侍御史引至丹墀玉阶之下。宋江卢俊义为首。上前八拜。退後八拜。进中八拜。三八二十四拜。扬尘舞蹈。山呼万岁。

儒有万拜。 羣谈采余謟媚类云。罗志仁姑苏笔记。贾似道当国时。浙曹朱浚。每有剳子白事。必称某万拜复。时人谓之朱万拜。浚晦翁曾孙也。(余冬序录亦载之云。朱浚字深源。)

赵世显客窓随笔云。李涪谓。唐世郊天祭地。止於再拜其礼至重。不可加。而以妇拜姑章。必四。为非礼。然则彼时。不行四拜也。方干处士。每拜必三。时谓之方三拜。宋朱元晦孙。为淮东提刑。与显者书。必云万拜。时谓之朱万拜。方未免好奇之过。朱则谀佞。丧厥祖风矣。

●千拜

忠曰。又有千拜者。

大宝积经护国会云。福焰王子。即乘吉利意如来光。至如来前。举身投地。如大树倒。礼彼如来。一千拜已。说偈。

●不住拜

永平元和尚曰。法益之时。亦有不住拜。谓礼拜而不止也。可到百千拜。是皆佛祖之会。所用来拜也。

●两展三礼

字汇云。展之辇切旃上声。开也。舒也。

小补韵会云。展知辇切。舒也。

旧说曰。展者。初欲展坐具。师家揶揄止之。故作摺势。复欲重展。复止之。复作摺势。然不拜则情不足。故不展坐具而手持触地拜而已。 或曰。展者。插手於坐具也。至第三度。抽之点额而礼。

忠曰。或曰展者。展礼话也。谓叙事寒暄。予谓展固系坐具。初欲展具。师家约免。即不展具。但叙事情。第二展义同。叙寒暄耳。非展礼词之义。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起至炉前。两展三礼。谢茶。初展云。某等重承煎点。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身触礼三拜。 又谢挂搭云。参头一展坐具。住持展手约免之。即收起。参头进前云。某等宿生庆幸。获遂依栖。下情不胜喜跃之至。仍如前退身。香几右手转。归位问讯。再展坐具。住持复如前约免。收坐具。再进前云。即日时令谨时。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仍如前转。归位问讯。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又大监说。见触礼处。)

忠曰。上来所录。到第三度。触礼三拜。其三拜但是三度点额也。然又有第三度。真三拜者敕修清规受法衣云。插香两展三礼。免则触礼(止此)。此既免真三拜。故但触礼。点额三度也。

校定清规云。两展三拜。亦有议论高者。凡前两展。住持不答拜。只以两手。作分开势。葢彼欲展拜。此以手免之。故彼抽之。彼又展。此又免之。故彼触拜。则住持亦当触拜酬之。

僧史略云。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舒尼师坛。就上作礼。後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犹再拜也。尊者还止之。由此。只将展尼师坛。拟礼。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祖庭事苑。引僧史略文了云。今丛林尊宿。亦行此礼。所未便者。僧方展坐具即反答一拜。实为倒置。往往辄谓。一展即当二拜。不知据何。而为此言。所谓蓌者诈也。卑以诈拜。而尊实答之。既重轻之不分。使後世将何以为法邪。而今而後。慎勿言答拜之礼。以取笑於傍观。蓌祖卧切。

释氏要览云。南方以抽坐具为礼。律检无文(已下引僧史略)。又云。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诈也。

村寺清规叙九拜了云。然今丛林。多只两展三拜。或谓。昔有梵僧。来参仰山。僧方展。而山怜其远来。特止之。僧即进前切叙云。久仰道风。意欲展拜。山又止之。僧故只通寒温。而後触礼三拜(云云)。後世因之。而为叙见之礼。又或更简。而只触礼三拜(云云)。但梵僧参仰山之事。清规诸书所不载。後学。不知两展三礼之由。竟昧见尊宿。当九拜之敬耳。

村寺清规万一山跋云。予初游方。一尊宿曰。昔仰山有西土僧来参。手展坐具。山挹而辞之。遂通仰参。复欲展礼。山又止。乃通寒温。僧则触礼三拜。丛林若不本此说。则此礼无义理。後予任职。众中睹师徒行礼。其徒方展坐具。而师乃答拜。次日。予诘曰。讵有为徒者。方展具。而师即拜。於理未通。师曰。近代宗师。皆然。予举前话以应。遂以予言为是。兹事。盖清规所不载。

忠曰。僧史略。开坐具为礼。引梵僧缘通慧博该。必有所据。後世因作梵僧参仰山两展三礼之说。夫仰山别有梵僧来参缘。乘之傅会矣。宜哉清规诸书不载。

律苑事规云。禅规二展三礼。今律规。并作大展三拜。词语。先寒暄。次叙事。一并称之。住持不答拜。

旧说曰。两展陈辞。每展别。初展言某事。再展言起居。

旧说云。或规有初展叙时令。异于敕修清规。忠曰。言或规者。指律苑乎。若然。则卒见律苑云先寒暄次叙事。谬解为二展三礼事。而自以为异余规然律苑实以禅规二展三礼。合为一个大展三拜。故拜间不交词语。拜前一并称唱之。其语先寒暄。次叙事也。若到大展九拜。则每三拜展词。其语先叙事。次寒暄。并同禅规(九拜处引律苑)。敕修清规亦一并称之。则先起居次叙事。见游方参请。及谢挂搭。敕修何异律苑耶。旧说又云。泽山清规。先叙时令(止此)。妄谬惑人。有如此者。备用两展皆先叙事。次寒温。与敕修全同。

因录一并唱语法。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参头领众。至客司。(乃至)词云。即日恭惟。知宾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又云。知客词云。移刻恭惟。诸位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适承降重。特此拜谢。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一并词语。先拜。次词语。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参头转身。至炉前。对触礼一拜。词云。移刻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重荷收录。礼合拜谢。兹蒙降尊。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又云。次揖两序入。对触礼一拜。词云。即刻恭惟。座元都总诸位禅师。尊候多福。某等获遂依附。乃承隆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触礼

见两展三礼处。

旧说曰。以头触地。故云触礼。 忠曰。以坐具触地。三叩头。故云触礼三拜。

旧说曰。触义未详。义堂岐阳皆不明说。 忠曰。触义。明见大监清规语。亦何疑焉。

大监小清规云。古法小比丘。见大比丘。必须展拜。一问讯。便展坐具。大比丘。坚以手约免之。或以坐具。约而免之。小比丘。收摺了。又殷懃必欲展拜。又展坐具。大比丘又坚约免之。小比丘。又收摺了。敬礼之心未息。乃以坐具触地三而拜之。大比丘。遂答之一拜。此其两展三拜之本意也。

旧说曰。触礼三拜。有数说。一曰三折坐具。当额於其一折面。三叩也。一曰执坐具正半。四折当额於其上面。三叩也。一曰前两展後一拜。合称三拜。

忠曰。第三说非是。敕修清规中。有但触礼三拜。而无前两展者。

敕修清规。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云。首座至住持前谢茶。两展三礼。初展(云云)。再展(云云)。退触礼三拜。住持每一展。则约止之。至触礼则答一拜。

旧说曰。触礼。如军中蓌拜(僧史畧说。见两展三礼处)。蓌拜。畧拜也。军中负兵器。身体不自在。故然。 小补韵会云。蓌祖卧切。说文拜失容也。礼记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朱氏曰。蓌犹言有所枝拄不利屈伸。

律苑事规云。原其坐具之制。为护身护衣故。触礼之法。头若至地。身衣有污。非所宜也。 又云。禅规触礼之法。有污身衣。尽除去之。

●触礼一拜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诣书记寮。触礼一拜禀云。启建圣节。烦制疏语。书记制毕。具草。先呈住持。亲送堂司。触礼一拜。答先礼也。

●对触礼

敕修清规入院云。新命受草贺了。鸣僧堂钟领众。躳送前代归寮。对触礼一拜。

●对转触礼

备用清规。侍者进退云。当日批下堂司。请旧侍者茶。送归众寮。维那上首。对触礼一拜。对转触礼一拜。送维那出门。

敕修清规侍者进退云。与维那交互。对触礼一拜(止此)。即是对转触礼也。

备用清规。小挂搭归堂云。参头同到众寮。维那上间入。对触礼一拜。对转对触礼一拜。

敕修清规小挂搭归堂云。维那居上间。对触礼一拜。转下间。又对触礼一拜。

●普触礼

敕修清规诸方名胜挂搭云。凡欲求挂搭。次日赴茶罢。禀云。某等为生死事大。特来依栖。伏望收录。普触礼一拜。

备用清规。侍者进退云。受请人。进前。普触礼一拜。

忠曰。众人一时触礼。故曰普也。

●普同作礼

敕修清规结制礼仪云。行者喝。云大众普同作礼。触礼三拜。

解者曰。大众各各。互礼也。

●丈夫拜

雪峯存禅师录云。师领徒南游。时黄涅盘。预知师至。搘策造前途。接之。抵苏谿。邂逅相遇。师遂问曰。近离什麽处。盘云。离辟支岩。师云。岩中还有主麽。盘以竹策叩师簥。师乃出簥相见。盘云。曾郎万福。师遽展丈夫拜。盘亦作女人拜。答。师云。莫是女人麽。盘又设两拜(云云)。

●女人拜

传灯录南泉愿禅师章云。师与归宗麻谷。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先於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便於圆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师云。恁麽即不去也。归宗云。是什麽心行。师乃相唤廻。不去礼国师。(又见丈夫拜处)

传灯一山解云。女人拜。女人立拜。屈膝而已。又曰。以两手当胸前。些子鞠躳。

事物纪原云。礼曰。男拜则尚左手。女拜则尚右手。又居丧之礼。男拜稽颡。女子则否。是古者男女之拜一也。古诗曰。长跽故夫前。五言之作。自汉李陵。推此则由汉而来。其拜犹同耳。孙甫唐书云。唐武后。欲尊妇人。始易今拜。是则女屈膝而拜。始於唐武后也。(忠按。女屈膝。恐屈上。脱不字。)

鹤林玉露云。宋朱文公云。古者妇女。以肃拜为正。谓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也。拜手亦然。南北朝有乐府诗。说妇人曰。伸腰再拜跪。问客今安否。伸腰亦是头不下也。周宣帝令命妇相见。皆跪。如男子之仪。不知妇人。膝不跪地。而变为今之拜者。起於何时。程泰之以为。始於武后。不知是否。余观王建宫词云。射生宫女尽红糚。请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则唐时妇女拜。不跪。可证矣。

事言要玄事集云。代醉篇。礼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侠者夹也。谓男子一拜。妇人两拜。夹男子拜。今妇人之拜。不跪。则异於古所谓侠拜。江淅衣冠之家。尚通行之。闾巷则否。江邻几嘉佑杂志。载司马温公之语。乃谓陕府。村野妇人。皆夹拜。城廓则不然。南北之俗。不同如此。 又曰。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别。自唐武后。尊妇人。始为今拜。而不屈膝。此见张建章渤海国记。不谓无据。然大观北史。周时诏内外命妇。拜宗庙及天台。皆俛伏。则知。前此妇人。葢已不跪者矣。

文海披沙云。妇人拜而不跪。自古已然。宋王贻孙对赵中令。谓古诗。长跪问故夫。则古妇人亦跪。不跪。自唐则天始。今制妇人亦跪。但拜时不如男子一揖。间一拜耳。然连拜。不起揖者。俗谓之叩首。乃贱者之礼。非贵之也。至於揖。则男子双手至地。妇人略缩膝而已。此礼。不知与古同否也。

●团拜

众人聚拜。曰团拜。

敕修清规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各乡曲。依所出榜。诣各处团拜。

●答拜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奠茶汤云。主丧炷香。礼真。小师真左答拜。

尚书顾命云。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春秋左氏传。文十三年云。郑伯拜。公答拜。

周礼九拜有褒拜。正字通云。诗诂。谓褒拜为答拜。古文报。亦作褒。

宋陈宾桃源手听云。史越王罢相归里。经从慈溪。邑宰蒋鹗远迎。既见邑吏而下。皆参。罗拜庭下。越王答拜。蒋宰局脊。请免。王曰。阁下与之有名分。某与之为乡曲。

●还拜

答拜亦曰还拜。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下遗书云。住持诣灵几前。炷香。点汤上祭。点茶展拜。专使座右还拜。

●顿首

九拜之一也。

周礼大祝云。辨九[揣-而+(屾/本)]。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揣-而+(屾/本)]。六曰凶[揣-而+(屾/本)]。七曰奇[揣-而+(屾/本)]。八曰褒[揣-而+(屾/本)]。九曰肃[揣-而+(屾/本)]。 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稽颡而后拜。奇拜谓一拜。褒拜报拜也。肃拜但俯下手。

振动者。正字通云。振动。如仪礼之揖厌。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今谓之打躳连拱手。诗诂谓。战栗变动。恐悚迫蹙。而下手。(忠曰。凡九拜解释。正字通用舍注疏欲得其详者。须捡彼。)

文献通考云。朱文公熹。白鹿礼殿塑像说曰。其为顿首。则又以头顿手上也。其为稽首。则又却其手。而以头着地。

野客丛书云。今人或以顿首。施於卑下。不知拜头叩地。岂卑下之所安乎。

经国大典注解云。臣之於君。稽首。稽首者。引首稍久在地。稽者稽留之意。下官於上官顿首。顿首者。额至手。即起也。上官於下官。空首。空首者。头不至手。即起也。平交者。亦空首。

宾退录云。其为顿首。则又以头顿于手上也。其为稽首。则又却其手。而以头着地。

●叩首

永平元和尚云。凡礼拜。以头叩地。或至血出。此名顿首拜。

●磬折

史记滑稽传云。西门豹簪笔磬折。

注磬折。谓曲体揖之。若石磬之形曲折也。磬一片黑石。凡十二片。树在虡上击之。其形皆中曲。埀两头。言人腰侧倾也。

後汉书马援传云。公孙述警跸就车。磬折而入。

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礼记曲礼云。立则磬折。 疏偻折。如磬之背。故云磬折也。

韩诗外传云。立则磬折。拱则抱鼓。

艺圃球琅威仪篇云立以磬折。坐必抱鼓。 注磬折鞠躳也。抱鼓手拱也。

庄子渔父篇云。夫子曲要磬折。

孝经援神契云。孔子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折。

●叉手

洪武正韵云。叉。手相错也。今俗呼拱手。曰叉手。

事林广记载。王日休速成法云。叉手法。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方为叉手法也。

敕修清规装包云。途中云水相逢。彼此叉手朝揖而过。

十诵律云。民大居士。从座起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愿佛及僧。受我舍宿。佛默然许之。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曰。佛告阿难。汝为空无菩萨(自西方乐园世界来者)叉十指。说是偈言。其雄根为寂定。空无出大光明。我为勇猛叉手。为师子大吼礼(云云)。佛告阿难。汝用是叉手功德。我般泥洹已後。六月中。当独作佛。天上天下人。皆当稽首向汝作礼(云云)。如来今现在。若泥洹後。以直心无谀谄之意。一心叉手向说法者。诸佛天中天。皆当授其决及少功德者。皆当具足得是法。何况乐喜。无瑕秽者。

忠曰。须知此经所谓。叉手者。舍妄心。收归一真法界者。故其功德。如经所说。

後汉书马援传云。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传灯录南泉愿禅师章云。有僧问讯。叉手而立。师云。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云。太僧生。

忠曰。合掌西竺之法。叉手本中华古法。为俗礼。故南泉以为太俗生。

旧说曰。凡进退法。进前叉手。退後合掌。是其通式也。

●合掌

日用轨范云。合掌手指不得参差。须当胸。高低得所。不得以手托口边古云。参差合掌不当胸。两手交加插鼻中。拖履揭帘无款细。呕声泄气逞英雄。永平清规赴粥饭法云。合掌。指头当对鼻端。头低指头低。头直指头直。头若少斜。指头亦少斜。其腕莫教近於胸襟。其臂莫教筑於脇下。

又与问讯同看。

智者观音义疏云。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观解者。昔权实不合。而今得合(乃至广说)。合掌表於返本还源。入非权非实。事理契合。故合掌也。(前礼拜处。名义集畧引之。)

法苑珠林致敬篇云。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者。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而一心也。今礼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掌合而指开。良由心慢而惰散也。宁开指而合掌。不得合指而开掌。本欲来求福。却反招慢过。

释氏要览云。合掌。若此方之叉手也。法苑云。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须指掌相着。不令虗也。

资持记云。合掌者。定心想也。两掌相抵。指掌齐合。今人但合指耳。

忠曰。禅林有人。但合十指头。不合其掌。像未开莲。因名莲华合掌矣。夫莲华合掌。别在仪轨。逍遥园记。罗什答秦王问供养法华。正用莲华合掌。葢依供养莲经。若寻常合掌。则不可徒虗掌黏指端。既当诸师剉折。好善兄弟。勿从非法焉。又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如新生莲华。合掌恭敬(止此)。是谓手之清净。非合掌如莲华也。

●和南

敕修清规圣节云。住持和南登座。

又寮元云。每日粥罢。大众归寮。(乃至)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不审。大众和南。

翻译名义集云。盘那寐。或名盘谈。讹云和南。皆飜我礼。

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云。四分至上座前。脱革屣。偏袒右肩。合掌。手执两足。云我和南(义云度我)。而作礼也。出要仪云。和南者。为恭敬也。声论云。盘那寐。此翻为礼。

法苑珠林云。依经。云和南者。梵语也。或云那谟婆南等。此犹非正。依本。正云盘淡。唐言我礼。或云归礼。归亦我之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命者。义立代於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人重南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加以和南诸佛迷之。弥复大笑。又南无者。善见论翻为归命觉。亦云礼大寿。又和南者。出要律仪。翻为恭敬。善见论翻为度我。准此而言。恭敬度我。义通凡圣。岂和南偏在尊师。亦通上圣。(忠曰。和南诸佛之南字。当作尚也。)

僧只律云。佛言。和南有三种。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住。头面礼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远遥。合掌低头。作是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以背去。应合掌作敬。是名身口心恭敬。

玄应一切经音义云。南无。或作南谟。或言那模。皆以归礼译之。言和南者。讹也。正言烦淡。或言盘淡此云礼也。或言归命。译人义安命字。

●普同和南

同普同问讯。

敕修清规念诵云。供头鸣堂前钟三下。众普同和南。

●问讯

祖庭事苑云。讯亦犹问。古之重语也。

释氏要览云。尔雅云。讯言也。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只律云。礼拜不得如瘂羊。当相问讯。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见礼拜处。口礼中。)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往住持前。问讯。巡堂一帀。归内堂中间。问讯而出。

忠曰。旧说谓。日本问讯。但合掌低头。阙不审词。太简乎(止此)。葢见僧只瘂羊之诫。云尔欤。然不可一定说。清规问讯。合掌低头(如大监说)。不必叙言词。圣节中亦云。两序对出。向佛问讯上香(止此)。日用轨范云。摺袈裟了。亦当问讯而去(止此)。此般岂亦出语。曰不审耶。

大监小清规云。两掌相合。但名合掌。若合掌低头敬揖。此名问讯。今此间人。但合掌。名曰问讯。此亦错误传习也。 又云。凡两掌相合。只名合掌。如十佛名时。大众合掌。默念佛名。不名问讯。如揖香揖茶。此时合掌低头揖众。此名问讯。如自己。於佛前。合掌低头。敬揖诸佛。此名问讯。如主宾相见。合掌相揖。此名问讯。如合掌巡堂。不名问讯巡堂。

村寺清规云。事毕或转身。团栾问讯。或只就位。略转面。相顾左右。和南。却须以头面。随手略转。相揖左右而问讯。不得但俛首。以手摇拽左右。

旧说曰。凡问讯。但曲腰而直项非也。须倾首寓敬意。

僧史略云。如比丘相见。曲躳合掌。口曰不审者。何。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重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下。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後人省其辞。止曰不审也。大如歇後语乎。

智度论云。问曰。宝积佛一切智。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答曰。诸佛法尔。知而故问。复次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力等故。应相问讯。问曰。何以问少恼少病不。答曰。寒热饥渴。兵刃坠落。外病。四百四病内病。如是二病。有身皆苦。故问少恼少患不。人虽病差。未得平复。故问兴居轻利。虽病差。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携轻举重。故问气力。虽举重携轻。有贫穷恐怖。不得安乐。故问得安乐不。复次有二种问讯法。若言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是问讯身。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内外诸病。名为身病。贪瞋嫉妬。九十八结等。名为心病。问讯二病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畧钞)。

华严经梵行品云。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乃至)随俗说。显了说。

●普同问讯

忠曰。有二种普同问讯。一行事人。普问讯大众。如上堂登座时。二大众一时问讯。名普同问讯。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尊宿。往住持前。问讯。归中普问讯登座(云云)。说法毕。下座。住持前问讯。普与大众问讯。 又四节秉拂云。秉拂人。往住持前问讯。次知事前问讯。巡至班末。次至同班前问讯。亦巡至班末。即举手与大众普同问讯。 又大夜念诵云。维那请锁龛佛事。受请人。出班烧香。退身问讯。次住持前问讯。转东序前问讯。巡至班末问讯。次西序前问讯。然後与大众。普同问讯。

右行事人。与大众问讯者。

忠曰。行事人。与众普同问讯之法。先低头问讯了。以其合掌。直下身左边(少磬折)。更以其合掌(直身)。转下身右边(少磬折)。即以合掌致胸前。解合掌叉手。或处称十问讯。谓若画十字然。

敕修清规告香云。普说竟。仍齐向法座立。参头插香。同众三拜。免则触礼。进云(云云)。普同问讯而退。 又赴斋粥云。古规。每日住持赴堂。早粥时。先於堂外坐。待堂前鸣钟即入堂。大众齐下床。普同问讯就坐。

日月轨范云。堂前钟鸣下床。为迎住持入堂。大众普同问讯。不得以手。左右摇曳。

右大众一时相问讯者。

●普通问讯

即普同问讯也。见东福寺入寺规。

●普问讯

即普同问讯也。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尊宿。往住持前问讯。归中普问讯。登座。(详普同问讯处)

●十问讯

即普同问讯也。合掌横竖。若画十字故名。

东福清规上堂曰。住持到法堂。东月坛。冬则脱帽子。到中央。十问讯登座。

●畧问讯

忠曰。不深低头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侍者接香。以左手插炉中。右手拈从香一炷。畧问讯下座。归班。

●小问讯

即略问讯也。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参头小问讯。叉手进炉前。左手插香。

●趺坐问讯

忠曰。秉拂人。请堂头趺坐故令侍者问讯。此谓请趺坐问讯或省言趺坐问讯。堂头到此据椅矣。如日本禅林入院开堂比住持举埀语。侍客为请趺坐。到列刹和尚。上位前。问讯。转身到末位(西堂末位)。问讯。此谓趺坐问讯。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住持当令侍者。请官员坐。 又四节秉拂云。秉拂人。就座云。侍者请堂头和尚趺坐。秉拂侍者。至住持前问讯。

忠曰。此问讯。即是趺坐问讯也。

●座前问讯

忠曰。座前者。谓法堂正前。撑天柱之间也。按上堂凡有两次座前问讯。初住持未出时。西序东序。望空座。座前问讯。後住持登座。两序复座前问讯。请法。日本禅林未闻行初空座问讯焉。

敕修清规圣节云。头首下床。圣僧前问讯领众出堂。至法座前。列一行问讯。归西序立。大众鴈列于後。知事待西序归位毕。亦列一行。座前问讯。上首居後。都寺引。归东序立定。 又云。住持和南登座。(乃至)首座领班。出列座前。问讯。大众同问讯。知事转班列座前问讯。行者随问讯。

忠曰。头首知事。空座问讯。初未知何义。後於教中得其意。

大般若经百二十七卷云。天帝释言。我坐在三十三天善法殿中天帝座上。宣说正法。无量天子。听说。恭敬礼拜而去。我不在时。诸天子亦来咸言。此处是帝释为诸天说法之座。我等皆应如天主在供养。右绕礼拜而去。

又正法念处经云。迦迦村陀佛。上忉利天。为诸天说法。还阎浮提。後天帝释。入俱吒殿。以清净心。举身投地。礼师子座。心自念言。此是如来所坐之处。以敬重心。念如来故。

忠曰。今空座问讯。亦此义也。堂头说法座故。虽堂头未坐。亦礼揖。或不得其意。妄为两序互问讯之义非也。固依百丈淹贯大藏所制作。有渊源矣。

●座下问讯

忠曰。座下者。法堂须弥座前。直下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待住侍敛衣趺坐侍者先末班。引过座下。列一行问讯。烧香侍者。引班归位(次有首座知事座前问讯)。西堂东堂。出座下问讯。

忠曰。两序座前问讯。侍者座下问讯。葢侍者左右乎住持。可谓亲於两序所以座下问讯也。其西堂东堂之於座下者。彼无有别问讯位。况其人与侍者。位阶悬隔。无混杂之嫌。故亦用座下也。

旧说曰。侍者位卑於两序。故於座下(止此)。予不与此义。

●四处问讯

忠曰。僧堂四板头。烧香问讯。此谓四处问讯。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专使揖众坐。圣僧前烧香。次上下间。次堂外烧香。仍归堂内。住持前上下间及外堂问讯。仍归中问讯。 又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都寺揖坐巡堂。归堂中立。问讯。众坐。进前烧香。次上下间。外堂。归香合安元处。即往特为人前。问讯。右出。住持前问讯。仍巡问讯一帀。及外堂。归堂中问讯。侧立。

东渐略清规四节别式云。库司特为首座大众茶。(乃至)都寺进前。烧香四处。或七处。首座板。後堂板。分手板。圣僧板也。次外堂上下间。归即往首座前问讯。右出住持前问讯。仍巡堂问讯一帀。及外堂。归堂中问讯侧立依圣僧板头立。

鎌仓清规烧香侍者巡堂礼云。待大众坐定而进龛前。把香合。烧香圣僧之前。次自首座床始。而於四所烧香。及外堂。香合置本处。又向四所问讯。及外堂。然而立中央问讯。是揖香之礼也。

莹山清规云。圣僧。上下间。堂外。问讯。是云四处问讯。

忠曰。东渐云四处。但是僧堂四板头也。外堂则不在其数。鎌仓及言。亦为外堂在四处之外。然莹山历指圣僧上下间堂外。以为四处。太可疑。葢取僧堂上下间。为二处。四板中。舍何二耶。又取外堂为一处。外堂有上下间。舍何间耶。若共问讯。复成五处矣。我恐莹山卒见敕修等清规圣僧上下间外堂间讯语。不及审订。妄加外堂。为四处也。

1.jpg

僧堂巡问讯图。

依东福清规。

●七处问讯

忠曰。东渐清规云。都寺烧香四处。或七处(见四处问讯处)。虽不指七处名。僧堂及外堂。有炉七处(见四处问讯。僧堂图)。七处烧香了。七处问讯。是揖香之礼。此可称七处问讯也。

忠又按。众寮茶汤礼。亦七处安炉。中间上下间烧香问讯。亦可称七处问讯。谓中间观音前一上间三。下间三也。

敕修清规众寮入寮出寮茶云。进中间上下间烧香。复中间上下间问讯。仍中央问讯。

2.jpg

此图见于清规旧解。

●三巡问讯

敕修清规方丈小座汤云。客集。侍者揖。引至住持前问讯。依照牌入位立定。烧香侍者。请客侍者。分往特为人前。巡问讯揖坐已。复位竝立。烧香侍者进前烧香。仍归位。与请客侍者。同时转身。分巡问讯揖香。候鸣板二下。行汤遍。仍巡揖汤毕。烧香侍者进烧光伴香。鸣板一下。收盏。鸣鼓三下。退座。

解者曰。此揖坐。揖香。揖汤。三次问讯。是谓三巡问讯。烧香请客二侍者。各合掌而巡。及至末班。畧问讯了。各叉手归位。僧堂汤礼。亦有三巡问讯(见饮啖门大座汤处)。先住持前问讯。次第巡堂如常。

●一问讯

竺仙小清规云。住持并侍者。接入大众时。合掌立而已。是名接入一问讯。

大监小清规。求挂搭礼云。方丈行者。请粥罢方丈献茶。粥罢。参头领众。方丈前候住持入了。参头领众进。门外肃立。侍者一问讯。接入香炉前。 又四节日。巡堂礼云。凡茶汤礼。侍者门外立。俟两班耆旧皆集。但一个问讯。众入。无人人问讯之理。与众寮不同。

●借香问讯

揖班上香。有借住持香者。即先向住持问讯。此为借香问讯。烧香了。复向住持问讯。此为谢香问讯。敕修清规。两序出班上香云。两序相朝而出。转身问讯住持。谓之借香。然後上香。若圣节。佛祖嗣法师忌。无借香问讯。(详报祷门出班上香处)

大监小清规。两班出班拈香法云。三佛。初祖。百丈。临济。开山。嗣法师。无借香问讯。其余前住忌。则两班人人。借住持香合内香。烧之。故先问讯住持。借香。又回身问讯。谢住持也。 又诸祖忌云。维那揖两班烧香。借香问讯。先问讯住持转身烧香问讯。了。又问讯住持归位。

莹山清规土地堂念诵云。维那出班烧香。倚卓左边。向主人问讯。请主人烧香。侍者开香合。分香於函葢置。两班一位。出班进前。问讯主人。转身问讯土地烧香。又转身问讯主人。还位。诸位皆如此。

●谢香问讯

见借香问讯处。

●茶礼

禅苑清规赴茶汤云。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又见汤礼处)

忠曰。禅林茶汤礼。诸清规具在。不用烦记。今录朝廷所讲。使知有所本。

梦溪笔谈云百官於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躳趍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唱。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皆於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後殿引臣寮。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又云。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堦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

●汤礼

见茶礼处。

南禅规式云。特为汤。雪峯为云峯讲。此为始。

●送入席

大监小清规。四节僧堂茶礼云。侍者叉手。至首座前问讯。便至後堂面前问讯。便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送入席。却从圣龛後转。出堂外报住持。住持入堂立定。侍者从住持前。直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揖坐。又从龛後转。从上间一问讯。合掌巡堂。内外一帀。炉前中立问讯。此名揖大众坐。

●送归位

忠曰。与送入席同。

备用清规。方丈特为首座大众茶云。侍者外堂。俟头首一班归前板。次首座入堂揖请。离位。揖次肩上位。即送首座归特为位从龛後出堂前。报住持。入堂。鸣堂前钟七下。住持归位。侍者往特为人前问讯。从龛後。转首座板头。巡问讯一帀。外堂自下而上间。归中问讯。大众就坐(先名送归位住持入堂後方名揖坐)。圆照和尚会中。盛讲此礼。

●揖(附长揖)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转身炉前。揖住持上香。

旧说曰。僧家言揖者。即问讯是也。若叉手着胸。是在家所谓揖也。

忠曰。如揖班。揖坐。揖香。揖汤茶。皆问讯名揖也。但祖忌真前之揖汤。揖茶。及触礼之後相揖。正是叉手低头。故僧家亦非无此法。

智度论云。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详礼拜处)。

释氏要览云。揖。即周礼第九肃拜也。又是内法下品礼也。书云。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谨。即慢甚也。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

日用轨范云。闻徧食椎。看上下肩。以面相朝。揖食。不得正面。以手摇曳两边。

经国大典注解云。揖。下官於上官隔等。则举手齐眼下。致敬。差等则举手齐口下致敬。上官於下官隔等。则无答。差等则举手齐心答礼。相等者。各举手齐心下致敬。

居家必用载。王虗中训蒙法云。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丙)手至(乙)膝畔(甲)。又不入膝内。则手随时起。而叉於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亦以手随身起。叉手于胸前也。

困学纪闻云。郑司农注。肃[揣-而+(屾/今)]但俯下手。今时擡。是也。项氏云。古之拜。如今之揖。折腰而已。介胄之士。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腰也。其仪特敛手向身。微作曲势。此正今时。妇人揖礼也。汉时妇人之拜。不过如此。

周祈名义考云。手与胷平为揖。诗诂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推手手与胷离也。厌则着手於胷。

正字通云。揖手着胷也。六书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礼也。周礼秋官。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注。郑氏曰。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也。

小补韵会云。仪礼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今详上手当曰厌。谓手厌於胷引手当曰揖。揖而左揖而右。(又见顿首处)

程大昌演繁露云。公羊僖二年。晋谋伐郭。荀息进。献公揖而进之。注。以手通指曰揖。

史记周本纪云。武王乃揖诸侯。

湖海新闻云。宋徽宗宣和元年。降手诏曰。寺院改为宫观。自今设礼。合掌和南不审。并改作擎拳稽首。

长揖(附) 前汉书高帝纪云。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注。师古曰。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

●声喏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侍者烧香。行者问讯。仆从声喏。

忠曰。本寺仆从。要中尊宿之使用。故唱喏敬揖。相随侍也。

品字笺云。喏尔者切。敬言也。俗以长揖呼为作揖。又转而谓之唱喏。永言之谓唱。喏敬词也。言人於作揖时。必有喃喃之辞。以将其敬。故不仅曰作揖。而直谓之唱喏耳。 又唱注云。古人谓长揖。为唱喏。唱声之长。喏辞之敬也。

正字通曰。喏尔者切。音惹。俗谓长揖。曰唱喏。旧注音社非。余冬序录曰。揖相传曰唱喏。或古人相揖作此声。唱喏者。引气之声也。宋人记卤庭事实云。揖不声。名曰哑揖。不如是。则为不知礼法。众所嗤笑。契丹人置手胷前。亦不声。谓之相揖。宋人以为怪。宋以前。中国揖。皆作声。今日承元之後。揖不作声久矣。而其名唱喏。犹存。官府升堂。公坐舆皁排衙。独引声称揖。岂非唱喏之谓与。此固自有本也。又六书故喏应声也。古无此字。疑即诺字。六书统言部。诺奴各切。古文从若从口。作喏。篆作3.jpg。据二说。诺喏同。俗音惹。或曰。今舆皁无称揖者。伏地叩首而起。序录说非。

周祈名义考云。唱喏(喏音惹)。左传使训羣驺知礼。注驺。喏喝声也。喏玉篇敬言也。喝诃也。贵者将出。唱使避己。故曰唱喏。亦曰鸣驺。即孟子行辟人也。今俗谓揖。曰唱喏。不可晓。

老学庵笔记云。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於江左诸王。方其时。惟王氏子弟为之。故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羣白项乌。但闻哑哑声。即今喏也。(忠曰。此说大异余冬序录。)

广灯录洞山聪禅师章云。上堂云。闻鼓声来到法堂上。佛法向什麽处去也。还有人道得麽。莫是去来叉手当胸。唱一声喏。东边却过西边。是麽(云云)。

皇朝类苑云。英宗即位。赦天下。皆加恩。荆南所给缣帛。皆故恶。军士睨之。扬言不肯受赐。偶语纷纷不已。时张师正为钤辖。呼将卒前曰。朝廷非次之恩。州郡固无预备。今帑中所有。止如此。汝辈不肯拜赐。将何为也。必欲反。则非杀我。不可。遂掷剑於庭下。披胸示之。羣校茫然自失。遽声喏。受赐而去(东轩笔录)。

●连珠喏

忠曰。连珠喏。盖数人连声唱喏。如珠连环也。

夷坚志云。崑山县一老叟。钱三万。买满舱鼈。尽解缚。放诸水。是夜梦。数百人被甲。於门外。唱连珠喏。惊出视之。相率列拜。谢再生之恩(云云)

●揖坐

忠曰。立为敬。坐为懈。今请坐者。欲弛勤就安。故智度论云。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譬如王臣大有功勳故得坐。敕修清规山门特为新命茶汤云。知事揖住持入堂。归位揖坐。烧香一炷。住持前揖香。从圣僧後转。归中问讯立。行茶遍。瓶出。往住持前。揖茶。

又见送入席处。

●揖大众坐

见送入席处。

●请坐问讯

南禅规式。入院方丈煎点云。法堂人事毕。侍者立方丈门左。揖众而入。(乃至)揖坐。揖香。劝汤毕。侍者引一班侍者入。至住持前问讯(住持左边为上首)。谓之请坐问讯。侍者各归位坐。行者进饭卓。饭毕收卓。次茶礼。

清规畧要新旧两序管待云。届时住持出接。或遣侍者接。各依位立定(或侍香独入。揖坐问讯。次请坐问讯入位)。住持复归位。侍香侍客。分上下间。先至新两序前问讯。巡至末问讯。叉手复至旧两序前。问讯。巡至末问讯。同归中问讯。众坐。侍香引同列。住持前一行问讯。左肩为首。入位。饭毕鸣鼓。侍香侍客。离座至炉前立。侍香炷香。转身如前。新旧前行礼。归中问讯。而行者入汤盏行瓶。候吃了。又如前行礼。归中问讯而立。侍香即烧光伴香侍客同问讯。复归位。乃点果子并茶毕。收盏。鸣鼓三下。退座。

●请香

校定清规特为新旧人汤云。烧香请客二侍者。分东西两边。巡位揖坐讫。各归中央立。客人就坐。烧香侍者。进前烧香一炷。至炉前。小问讯。谓之请香。然後开合取香(云云)。

忠曰。东渐清规侍者进退。亦如此。予谓。管待新旧两序。新旧侍者。故烧香侍者。亦在客中。故此香亦系为自一分。故有请香之礼欤。

●揖香

敕修清规新挂搭人。点入寮茶云。新挂搭人。列众寮前右边立。候众下堂。茶头即鸣寮前板。众至揖迎归位立定。点茶人。列一行问讯。揖坐。坐毕分进中炉上下间炉前。烧香。人多不过九人。则三三进前。退步转身。须相照顾详缓。列一行问讯。仍分进炉前问讯退。仍一行列问讯而立。谓之揖香。鸣寮内小板二下。行茶遍。仍如前进前问讯。复退作一行问讯。谓之揖茶。

又见揖坐处。

旧说曰。如巡揖香时先炷香了。次巡堂揖。如前揖坐法。

●揖大众香

大监小清规。四节僧堂茶礼云。众坐定。侍者小问讯。进炉前烧香。次上下间。堂前烧香。安香合毕。直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揖香又从龛後转。至上间巡堂内外。又炉前中立问讯。此名揖大众香。

●光伴香

旧说曰。烧香谢光伴人。谓之光伴香。

备用清规。方丈特为首座大众茶云。首座转身龛後。右出。住持略送。复位执盏陪众。烧光伴香一炷。鸣钟一下。收大众盏。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若诸山煎点。煎点人。待行食徧。起烧香。往住持前问讯。下嚫。俵众人嚫。烧光伴香。归位伴食。

旧说曰。凡煎点人。烧光伴香揖时。但光伴人。举盏而答之。余人不用举盏。

●揖茶

见揖香。及揖大众茶处。揖而劝茶也。

旧说曰。如巡揖茶时。理应俟揖毕而吃茶。然巡揖经时稍久。若俟毕。恐冷。故各少报左右。先吃了。及巡揖人归堂中立问讯。但当举空盏而应之也。

●揖大众茶

大监小清规四节僧堂茶礼云。行者行茶汤。瓶出侍者。直至特为人前问讯。此名揖茶。又从龛後出上间。圣僧前。大展三拜。外入中立。此名揖大众茶。行者收茶盏。

●劝茶

忠曰。劝茶。亦是揖茶义。但至特为人前问讯。名劝茶也。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行食徧。煎点人。起烧香下嚫。问讯住持。及行众嚫。厨司方鸣斋板。就行饭。饭讫众收鉢。退住持卓。煎点人烧香。往住持前问讯。从圣僧後出。炉前问讯。鸣钟行茶徧。往住持前劝茶。复从圣僧後出。进住持前。展坐具云(此日薄礼屑渎特辱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二展。寒温。触礼三拜。送住持出。备用清规煎点住持云。煎点人。炉前问讯。鸣钟。行茶徧。往住持前劝茶(仪同敕修清规)。

校定清规诸山尊宿相见云。至吃饭时。侍者烧香下嚫至吃茶时。行者鸣茶鼓。侍者烧香一炷。至特为人前问讯劝茶。仍转身。上手侧问讯。进前烧相伴香一炷。归位问讯而退。

●谢茶

禅苑清规谢茶云。堂头置食点茶。特为罢。如系卑行之人。即时於住持人前。大展三拜。如不容。即触礼三拜。如平交已上。即晚间诣堂头陈谢。词云。此日伏蒙管待。特为煎点。下情无任。不胜感激之至。古人云。谢茶不谢食也。

●揖汤

忠曰。汤礼则有揖汤。当准揖茶而知之。揖而劝之。即劝汤也。敕修清规达磨忌揖汤。备用作劝汤。

●劝汤

忠曰。亦是揖汤义。可准劝茶知之。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寝堂钉挂帐幕。排照牌。设特为光伴位。鸣鼓行礼。揖坐。揖香。劝汤。汤罢药石。

●谢汤

忠曰。谢汤之礼。有汤前预谢者。有汤毕炉前谢者。敕修清规念诵云。请客侍者。即往西序问讯。请汤巡过。次请东序。就归位。(乃至)各出全单而散。住持出。两序随出。至堂前谢汤。住持止之(下八赴汤寝堂鸣板侍者烧香行礼如常式汤罢药石)。

右汤前预谢者。旧说曰。谢汤当触礼。故住持止之。

敕修清规。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石云。汤罢起身。出诣罏前谢汤毕。抽之就座药石。

右汤毕谢者。

●谢众临屈

敕修清规。新挂搭人点入寮茶曰。寮元出炉前。对点茶人。代众谢茶。众人就位。同时合掌。谢毕。寮元复位。点茶人。复一行列问讯。再各分进罏前问讯。谓之谢众临屈。仍退作一行问讯。鸣寮前板三下。大众和南而散。

●退座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鸣鼓三下。退座。

●门送

清拙澄禅师录晚参云。庞居士。因辞药山。山命十人禅客。门送。

●草贺

旧说曰。草贺者。小贺也。

或曰。草贺。权贺也。

忠曰。入院草贺者。草草先贺也。草畧也。谓入寺次後礼繁。故且省畧五侍。沙弥。喝食。行者等三拜。其受全贺在开堂下座之後。

论语子路篇云。裨谌草创之。 朱注草畧也。

敕修清规入院云。住持起身。知事全班进列。上首插香。(乃至)诸山。及头首勤旧。进前插香。草贺毕。客头行者喝云。请诸山两班勤旧。就座献汤。

●展贺

忠曰。开堂说法毕。下座後。大众贺入寺。是名展贺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客头行者。即进炉烛。一字排列座前。专使插香。两展三礼毕。堂司行者喝云(诸山人事)。次喝云(西堂人事)。展礼。喝云(知事人事)。两展三礼。又喝云(首座大众人事)。勤旧蒙堂。前资诸寮。齐插香。同大众两展三礼毕。庄库庵塔。法眷乡人。暂到。展贺毕。据座。侍者小师。插香大展三拜。次执局行者。插香礼拜。次参头领众行者。插香礼拜。次直厅轿番。庄甲作头。老郎人仆。参拜毕。

●相看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九月重阳日。住持上堂。许方来相看。

●大相看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十月初一日。方丈大相看。

●人事

忠曰。人事有三义。一见人行礼。曰人事。二馈赠物。曰人事。三姓氏生缘。曰人事。

已下。录见人行礼。称人事者。

永平元和尚曰。人事者。相礼拜也。

观心论疏云。人事者。庆吊俯仰。低昂造聘。此往彼来。来往不绝。(摩诃止观全同此)

敕修清规告香云。入院後。人事定。为众告香。 又开堂祝寿云。堂司行者喝云。诸山人事。 又结制礼仪云。先与西堂人事。触礼一拜(乃至)堂头和尚。与大众人事。普触礼三拜。

临济玄禅师录云。有一老宿参师。未曾人事。便问。礼拜即是。不礼拜即是。师便喝老宿便礼拜(云云)。

大慧武库云。兜率悦禅师。张无尽。徐语。及宗门事。悦曰。今日与运使。相陪人事。已困。珍重。睡去。

论语学而篇云。礼之用和为贵。 朱熹注。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已下录馈赠物。称人事者。

一山宁和尚曰。以物赠人。曰人事。

广灯录西院思明禅师章云。师未住时。在许州。闻汝州南院和尚住。元是同参。特往看。人事了。启和尚。某甲别无人事。买得江西剃刀。献上和尚。南院便问。汝从许州来。甚处得江西剃刀。师把南院手。掐。院唤侍者收收。师以衣袖拂一拂。院云。阿莿莿阿莿莿。(忠曰。初人事。谓行礼。後人事。谓馈赠物。)

叶县省禅师录云。因僧人事一个书筒(云云)。 又有人事手巾颂。

大慧杲和尚。示方宋辅法语云。临行袖此纸。求指示。以颂继之云。惠然访我鄮峰下。剡溪兴尽归心起。禅家无物赠君行。前面有山兼有水。要知妙喜。敢将常住物。作人事耳。

韩昌黎集。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云。缘臣与王用。撰神道碑文。令臣领受用男沿。所与臣。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者(云云)。令臣受领人事物等承命震悚。

宋许观东斋纪事云。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韩退之。奏韩弘人事物状云。奉敕。撰平淮西碑文伏缘圣恩。以碑本。赐韩弘等。今韩弘。寄绢五百疋。与臣充人事物。未敢受领。谨录奏闻。又杜牧谢许受江西送撰韦丹碑。彩绢等状云。中使奉宣圣旨。令臣领受江西观察使许于泉。所寄撰韦丹遗受碑文。人事。彩绢共三百疋。乃知此称。自唐已有之。

徐充暖姝由笔云。今人凡交游往来。及贽见。不论贵贱。但有馈送之礼。货物不等。皆谓之人事。白乐天奏。于頔裴均。欲入朝事宜状云。上须进奉。下须人事。其来已久。昌黎集。亦有奏韩弘人事物状。

人之姓氏生缘。称人事者。见称呼门。人氏处。

●揶揄

忠曰。揶揄。亦作歋??邪揄禅录多为约免义。

僧宝传汾州善昭禅师传云。时洞山谷隐。皆虗席众议归昭。太守请择之。昭以手耶揄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职也。 又西余端禅师传云。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

後汉书王霸传云。市人皆大笑。举手邪揄之。

章怀注。说文曰。歋??手相笑也。歋音弋支反。??音踰。或音由。此云邪揄。语轻重不同。

通监集览云。邪揄音耶喻。说文举手相笑也。

正字通云。歋歈。舞手相弄笑也。

世说新语补云。晋阳秋曰。罗友。同府人。有得郡者。温为席起别。友至尤晚。问之。友答曰。於中路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温者桓温也)

孤树裒谈云。蒋君廷贵。应试。经行教坊。群婢夹拥蒋不一顾。妓揶揄引其裾。蒋绝裾去。亦不怒。

●约免

忠曰。约免者。省约烦礼。而放免之也。乃出手。作止之势。或曰揶揄。

正字通云。约简也。节省也。礼内则适子庶子。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舍于外。以寡约入。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本引三人。一展坐具。住持展手。约免之。即收起。(详两展三礼处又见触礼处)

●回礼

忠曰。回礼者。答他之礼也。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参头领众至客司。(乃至)归旦过。知客寻往回礼。

希叟昙禅师开善录。有回诸山礼归。上堂。

●还礼

回礼又谓还礼。

禅苑清规请立僧云。退院尊宿。首座藏主。如合众望。可举立僧。知事大众。诣寮礼请(请辞云大众倾心久思示诲伏望慈悲俯赐开允)。如允。即时还礼(云既蒙坚请不敢固辞)。

●复礼

回礼又曰复礼。

玄沙备禅师广录云。师问招庆云。我如今去。看王太傅。(乃至)来日太尉出招庆复礼。

●习仪

居家必用云。习仪学制礼也。谓凡有大典礼。必预先习仪也。

敕修清规告香云。预集众习仪。 又谢挂搭云。参头当具小图习仪。三人一引。每引一人。为小参头。须详记词语。进退折旋合度。免致临时参差。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云。女叔齐曰。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云云)。而屑屑焉。习仪以丞。言善於礼。不亦远乎。

●具威仪

永平元和尚云。参师具威仪者。着袈裟。持坐具。整理鞋袜。带一片沈香栈香等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鸣椎一下云。白大众。粥罢。闻钟声。各具威仪。诣大佛宝殿。启建天寿圣节。谨白。

教诫律仪入温室法云。具威仪持坐具。 赞行钞云。具威仪者。着五条也。

旧说曰。大觉大监并曰。具威仪者。谓带坐具也。忠曰。具威仪。当随处通解之。教诫具威仪。着五条义。则是入温室时具威仪也。永平所言者。是参师时。具威仪也。大觉大监。但为带坐具义夫如启建圣节。岂但持坐具披五条而可耶。凡七条坐具帽袜。一切服章具足。方可言具威仪而已。 又曰。带坐具也者。恐由教诫文。有此转解。余谓。教诫文。若持业。而具威仪。即持坐具义。则与着五条解违。与大觉大监顺。若相违。而具威仪。更别持坐具义。则着五条解成。大觉大监义不成。我恐此解。非出於二师。若具威仪。即是带坐具义。则不可重言持坐具矣。

因录佛说具威仪。

长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具诸威仪。於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屈伸俯仰。摄持衣鉢。食饮汤药。不失仪则。善设方便。除去阴葢。行住坐卧。觉寐语默。摄心不乱。是谓比丘。具诸威仪。

大宝积经云。有四法威仪具足。一者知时。二者知处。三者寂静。四者真实。

●朝

忠曰。朝者。面相向前人也。

小补韵会云。朝驰遥切。觐君之总称。又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注云。犹会也。疏云。恐有朝王之嫌。故云会。耆老聚会於乡学。

康熙字典云。朝驰遥切。音潮。尔雅释言。陪朝也。注臣见君曰朝。又曰。又同类往见亦曰朝。史记司马相如传。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敕修清规圣节云。出班上香。两序对出。向佛问讯。上香毕两两相朝。转身归位。 又日用轨范云。闻徧食椎。看上下肩。以面相朝。揖食。

●朝立

忠曰立为敬。揖坐处详说。朝立者。向佛祖及灵位立也。

校定清规迁化遗书云。住持升座。(乃至)下座。诣灵位前朝立。

●庙立

忠曰。中立南面。如太祖庙位。故曰庙立。

备用清规谢挂搭云。至时侍者。同参头。入。请住持出。庙立。参头归众。同问讯。

律苑事规新来挂搭云。至时侍者同参头。入请住持出。庙位立。参头归位。众同问讯。

●鴈立

忠曰。鴈立者。凡列立。或横或竖。总此谓鴈立也。与鴈行班不同。

杨亿古清规序云。长老上堂陞座。主事徒众。鴈立侧聆。

敕修清规四节土地堂念诵云。众集相对鴈立。

右竖列立者。

敕修清规帝师涅盘云。鸣钟集众。向座鴈立。

右横列立者。今为下有揖班上香。故预向座耳。

●鴈行班

村寺清规云。若横列佛神而立。谓之鴈行班。事毕。或转身团栾问讯。或只就位。畧转面相顾左右。和南。

忠曰。又见前人背後。次第列行。言鴈行。

四分律云。佛言。若檀越来。白时到。上座应在前如鴈行而去。

教诫律仪食了出堂法云。出堂门外。须旁廊一边行。令威仪庠序。鴈行而行。

战国策云魏朱忌曰。为天下鴈行顿刃。 注。鴈行。言以次进。(此义通四分律等)

又竝行而稍後也。

礼记王制云。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 注。鴈行。竝行而稍後也。

又次第行。言鹅行。

十诵律云。起行时。来往故相乱。佛言。应如鹅法次第行。

●鸳班

村寺清规云。凡讽经。面面相看。而对立。谓之鸳班。事毕。候回向人归位。与众俛首和南。不必更转身。面佛神而问讯。

●朝坐

忠曰。朝坐者。面於前人坐也。与朝立之朝同义。譬如新命辞众茶汤。东序西序。同面於新命坐。是也。敕修清规。新命辞众上堂茶汤云。中敷高座。向内。首座。向外摄居主位。西堂勤旧。分手光伴。东西序两边朝坐。

4.jpg

●庙坐

忠曰。中位坐。如庙位。故云庙坐。庙义。见庙立处。

山门管待新命并专使座次图。

5.jpg

特为诸山尊宿汤果药石管待庙坐之图。

6.jpg

校定清规。特为住持煎点云。煎点人。请特为人出。有处只就主位坐。有处庙坐。或是法嗣。亦当庙坐。在住持意。

忠曰。住持或坐主位。若法嗣人煎点。则住持庙坐。以此可知。庙坐尊於主位矣。

诸山法眷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庙坐之图。

7.jpg

忠曰。备用清规。犹言庙坐。敕修清规。皆改为高坐实惟。庙之言关天子。东阳换词。或有意于避之乎。

●分手坐

忠曰。住持在煎点人分手位也。分手义。见座位门。

诸山特为住持煎点。寝堂分手坐位图。

8.jpg

●胡乱坐

东福清规云。两序交代礼。东西新两班人。共到无价轩。先东序。与住持触礼。外出。次西序。与住持触礼。外出。两序共到茶堂。据堂内床。东序西首列东。西序东首列西。位次未定。故谓之胡乱坐。亦谓不腊次也。住持坐中央椅子。点茶。盖为定两班。集众点茶也。请客头呈目子。住持下椅。向西立。先读东序目子。侍客进次第请。东序受请了。都寺引维那监寺。到住持前。都寺植香。两展触礼。都寺引班。到茶堂横廊。东壁北首向西立。次读西序目子。礼如东序。首座引班到茶堂横廊。西壁北首。向东立。

又侍者交代胡乱坐。见饮啖门。七香汤处。

忠曰。胡乱坐者。盖对新职之位次得名。谓若欲受请。未受已前列坐时。未知谁人可为何职。且依旧位坐。以後受职位。视今坐位。则成杂乱。故为胡乱坐矣。及受职毕。交互转位。依某职位次。於是位方定。所谓东序。都寺监寺副寺等。西序前堂後堂书记等。五侍。烧香书状请客等。如此列次。敕修清规两序进退。言转位者。是也。

●不腊次

即胡乱坐也。见胡乱坐处。

●趱近

敕修清规圣节云。粥罢上堂。(乃至)众行者。列知事後。稍离远立。(乃至)住持至法座前。行者趱近。知事後立。

正字通云。趱则板切。赞上声。逼也。走也。六书故行第相趣也。

品字笺云。趱催趱也。俗以紧行谓之趱步。

忠曰。众行者。初少离知事後者。为开住持出路。若过己背後。则成失礼。况复住持至。迎问讯(见清规)。故退立。今住持既过前去。故进走近知事背後立。此谓趱近也。

●右绕

敕修清规藏殿祝赞云。绕藏行道(见行道处)。

忠曰。绕者。须右绕也。

四分律云。客比丘。於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遶塔而过。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又密迹力士。若有左绕者。即以金刚杵碎之。又佛。世世已来。常顺三宝父母师长。一切教诫。无违无逆。令得果报。无有逆者。又佛身净。众生於中。各见所事。或天或神。莫不见者。是以畏敬。右绕而去。大毘婆沙论九十八云。不吉祥故。说名为左。如有於佛贤圣制多。及天灵庙。不右绕者。以不吉祥。故名为左。

万善同归集云。绕塔功德经云。勇猛勤精进。坚固不可坏。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绕塔。得妙紫金色。相好庄严身。现作天人师。斯由右绕塔。

净源法师楞严道场修证仪云。夫右绕者。顺向殷重。瞻望不足也。如是三帀。乃至百帀。亦无定数。

行事钞僧像致敬篇云。大论如法供养。必应右绕。 资持记。诸经论。皆令右遶。古今诤论。纷纭不息。都缘不晓遶佛遶坛。两仪自别。且直据祖教。略明大途。余广如别。初明遶佛者。归敬仪云。右遶者。面西北转(如像面南。行者面北举步廻身。面西而去。从北而廻)。右肩袒侍。向佛而恭(此示正仪)。比见有僧。非於此法。便东廻北转。此为右遶(出错见也)。西竺梵僧。阗聚京邑。经行旋遶。目阅其踪。并乃西廻。而为右遶。以顺天道。如日月焉(此引亲见之事证成上义)。次明遶坛者。感通传。天人述西竺戒坛云。众僧登坛。受戒说戒事讫。东廻左遶。南出而返。戒坛经。祖师对真懿云。律师勿见东廻左遶。以为非法耶。此乃天常之大理也(感通传云。天常乃左。人常乃右)。祖训明显。人妄穿凿。或曲引俗书(如执天文志。李长者之说是也)。或妄凭世事(如执牛踏稻。蜘蛛结网之类)。且遶佛者。本乎致敬。遶坛者。便乎行事。致敬则必须右遶。表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遶。使上下而伦序(如入食堂及说恣时。入堂之式)。必依此判。宁复疑乎。若尔坛经云。东廻北转。遶佛一帀者。答此本登坛。为行受法。因旋佛後。故云绕佛。岂同殿塔。特申卑敬耶(古记引秀州灵光舍利左遶为证。予亲瞻礼但覩金铎动摇岂见舍利左右此亦欺罔之甚)。

忠按。禅林巡堂者。左遶。而准遶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遶佛仪。资持记云。行事。则必须左遶。注云。如入食堂(止此)。禅规巡堂左遶。正合律文。又资持云。有僧。东廻北转。此为右遶(止此)。余按。此亦非无据。天文家曰。天左旋。日月五星。逆右旋(止此)。此以东廻为右旋。然天文家说左右。反常途。葢人仰面於北斗。而以人左右。为天左右乎。记曰西廻为右遶。如日月者。且约现见耳矣。

●上肩顺转

日用轨范云。以上肩顺转。

注。谓左肩也。

敕修清规念诵云。顺左肩转。依图位立。

忠曰。左为上者。古者尚右。後世尚左。丛林亦从时尚而已。如上堂已前。寝堂侍者东立。行者西立。是尚住持左也。住持登法座趺坐时。侍者及东西序。请法问讯(并在清规圣节规中)。必以住持左为上位。而列行。皆斯义也。如今於己一身亦尔。以左为上。故左肩曰上肩也。顺转者。即以左肩。自面前向右方而廻转。此为顺转矣。若以右肩。自面前向左方而廻转。或以左肩。自背後向右方而廻转。是逆转也。

僧只律云。经行时。不得背廻。应面向右廻。

忠曰。是即言上肩顺转也。

战国策赵策云。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注。右者人道所尊。补曰。秦汉以前。用右为上。

史记廉颇传正义云。秦汉以前。用右为上。

忠曰。秦汉已後。用左为上。可知也。

琅邪代醉编云。朱承爵曰。古者宾位尚右。史记陈平愿以右丞相让周勃。语云。无能出其右者。及行尚西。礼记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谚呼主人为东道。则古人坐尚右。行尚西。甚明矣。後世不察。遂以东左为尊。

齐东野语云。按古人主当阼。以右为尊。而逊客。而己居左。则左非尊位也。後世以左为主位。而贵不敢当。则以左为尊也。如魏无忌迎侯主而虚车左。何也。地道阴道尚右。故後世之祀。以右为上。今宗庙亦然。(野语详。载古今左右之辨。)

●结跏趺坐

禅苑清规坐禅仪云。欲坐禅时。於闲静处。厚敷坐物。宽系衣带。令威仪齐整。然後结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

瑜伽师地论云。何因缘故。结加趺坐。谓正观见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仪。顺生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如是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正观如是五种因缘。是故应当结加趺坐。

大毘婆沙论云。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说结跏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谓过去未来。过殑伽沙数量。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仪。而入定故。复次如是威仪。顺善品故。谓若行住。身速疲劳。若倚卧时。便增惽睡惟结跏趺坐。无斯过失。故能修习殊胜善品。复次如是威仪。违恶法故。谓余威仪。顺婬欲等。诸不善法。惟结跏坐能违彼故。(乃至)复次住此威仪。怖魔军故。谓佛昔於菩提树下。结跏趺坐。破二魔军。谓自在天及诸烦恼。故今魔众。见此威仪。即便惊恐。多分退散。复次此是不共外道法故。谓余威仪。外道亦有。惟结跏坐。外道无故(乃至)问结跏趺坐义。何谓耶。答是相。周圆而安坐义。声论者曰。以两足趺。跏致两髀。如龙盘结。端坐思惟。是故名为结跏趺坐。脇尊者言。重叠两足。左右交盘。正观境界。名结跏坐惟此威仪。顺修定故。大德说曰。此是贤圣吉祥坐故。名结跏坐。

慧琳经音义云。跏趺。上音加。下音夫。皆俗字也。正体作加跗。郑注仪礼云。跗足上也。顾野王云。足面上也。案金刚顶及毗卢遮那等经。坐法差别非一。今略举二三明四威仪。皆有深意。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若依秘密瑜伽。身语意业。举动威仪。无非密印。坐法差别。竝须师授。或曰。半加或名贤坐。或象轮王。或住调伏。与此法相应。即授此坐。皆佛密意有所示也。

又慧琳经音云。结加趺坐。趺音府。无反。三苍云。足趺也。郑注仪礼云。足上也。案摄持鞋履之处。名为足趺慧琳云。结加趺坐者。加字。只合单作加。盘结二足。更互以左右足趺加於二髀之上。名结加趺坐。其坐法差别。名目颇多。不可繁说。今且略叙二种坐仪。先以右足趺。加左髀上。又以左足趺加右髀上。令二足掌。仰於二髀之上。此名降魔坐。二手亦仰掌展五指。以左押右。安在怀中。诸禅师。多传此坐。是其次也。若依持明藏。教灌顶阿闍梨。所传授。即以吉祥坐为上。降魔为次。其吉祥坐者。先以左足趺。加右髀上。又以右足趺。加左髀上。亦令二足掌。仰於二髀之上。二手准前。展指仰掌。以右押左。此名吉祥坐。於一切坐法之中。此最为上。如来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左手指地。作降魔之印。若修行人。能常习此坐。具足百福庄严之相。能与一切三昧。相应。名为最胜也。

止观辅行云。结跏者。先左後右。与两髀齐。大论第九问云。有多坐法。何故但令跏趺坐耶。答最安稳故。摄持手足。心不散故。魔王怖故。故偈云。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惊怖。不同俗坐。及异外道翘立等也。字书云。跏趺者。大坐也。故知。此方未晓坐法。但云大坐。今佛法坐。其相如结。二趺相加。故云结跏。

释氏要览云。结加趺坐。毗婆沙论云。是相圆满安坐义。声论云。以两足趺。加致两髀。如龙盘结。脇尊者云。是吉祥坐。念诵经云。全加趺。是如来坐。半加趺。是菩萨坐。

智度论云。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隐。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隐。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如此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树下。结跏趺坐。众人见之。皆大欢喜。知此道人。必当取道。如偈说。 若结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嬾覆心。身轻不疲懈。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以是故。结跏趺坐。复次。佛教弟子应如是坐。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没邪海。形不安隐。以是故。佛教弟子结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嬾。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令还。欲入三昧故。种种驰念。皆亦摄之。如此系念。入三昧王三昧。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云。结跏趺坐。为正身故。所以正身。为正心故。是正於心。必先正身。又云。九十六种外道。皆不结跏趺坐。欲异外道故。为此坐法。又云。欲止睡眠故。又云。欲生前人信敬心故。如一时有异国。来罚罽宾。入其界内。见诸比丘。在山林树下。结跏趺坐。正身正意。即生信敬。寻归本国。又云。佛坐道树时。结跏趺坐。利根辟支佛。亦结跏趺坐。以是诸缘故。结跏趺坐。

供养次第法不可思议疏云。跏趺坐者。凡坐法。圣善之寺三藏和上边。面受。左足先着右髀上。右足次着左髀上。名为莲华坐。单足着左髀上。名为吉祥坐也。别此坐者。非圣坐也。若欲求菩提。学佛坐为得。 又云。莲华座者。结跏坐。是所谓先左脚着右髀上。後右脚着左髀上也。吉祥坐者。右脚着左髀上。亦言半跏坐是也(莲华座作坐)。

忠曰。不思议所谓。莲华坐者。慧琳所谓吉祥坐也。不思议所谓。吉祥坐者。半跏趺坐。而又异于禅苑坐法。余谓。禅苑是降魔之半跏。以左压右故。不思议是吉祥之半跏。以右单足。压左髀故。

●半加趺坐

以左足。压右髀。是菩萨坐。见结加趺坐处。

四分律曰。比丘尼结跏趺坐。血不净出。污脚跟指奇间。佛言。比丘尼不应结跏趺坐。彼疑不敢半跏趺坐。佛言听半坐。

毘奈耶杂事云。诸苾刍尼。受用随时供身卧具。跏趺而坐。宴默思惟。遂有虫来。入不便处。因生苦恼。世尊闻已。告诸苾刍。诸尼不应跏趺而坐。以修寂定。应半跏坐。

●胡跪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引请闍梨。至戒师前。大展三拜。胡跪合掌。

归敬仪云。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无。存其本缘。故云胡也。或作胡跽者。捡诸字书。跽即天竺国屈膝之相也。俗礼云。授立不跪跪谓屈膝。俗所讳之。凡有所授。膝须起立。 通真记授立不跪。文出曲礼。俗所讳者。由是受刑之状故。

刘熙释名。释姿容云。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倪也。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

文献通考云。朱文公熹。白鹿礼殿塑像说曰。古人之坐者。两膝着地。因反其[蹗-比+(人*人)]。而坐於其上。正如今之胡跪者。

琅邪代醉编云。古者席地而坐。即今之跪也。故礼记称跪。皆曰坐。以愚意观之。跪则两膝用力。坐则臀近于肱。

宾退录云。庄子云跪坐而进之。则跪与坐似有小异处。疑跪有危义。故两膝着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两膝着地。以尻着[蹗-比+(人*人)]。而稍安者。为坐也。

●互跪

归敬仪云。言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此谓有所启请。悔过授受之仪也。佛法顺右。即以右膝拄地。右[骨*委]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处翘翘。曲身前就。故得心有专志。请悔方极。此谓心随其身。行慢失矣。

忠曰。三处者。右膝右指左指。此三拄地。余皆在空也。

释氏要览云。互跪天竺之仪也。谓左右两膝。互跪着地故。释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讹也。

文献通考云。跪与坐。又自有少异处。疑跪有危义。故两跪着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两膝着地。以尻着蹗。而稍安者为坐也。

宋史卫肤敏传云。肤敏使金及受书。欲令双跪。肤敏曰。双跪乃北朝礼。安可令南朝人行之哉。争辨踰时。卒单跪以受。

又见礼拜处。

●长跪

归敬仪云。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拄地。挺身而立者。是也。

南海寄归传云。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

释氏要览云。长跪。即两膝齐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云。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毗柰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

忠曰。今人所为互跪者。右膝着地。右蹗承尻。植左膝屈之。左蹗蹈地。都无在空者。不知所谓三处翘翘。为何物。如此互跪。易於长跪。宁长跪可踣。互跪不可倒。翻令人疑互跪难为。长跪易为之说。

●[跳-兆+长]跪

长跪又作[跳-兆+长]跪。

慧琳一切经音义云。[跳-兆+长]跪。上丈良反。方言云。东郡谓跪曰[跳-兆+长]跪。广雅。[跳-兆+长]。[骛-马+足]拜也。古今正字。从足长声。[骛-马+足]音务。下逵位反。双膝跪地也。

●住持位前不可行过

住持座位之前。横行过。为失礼。

校定清规云。巡堂之法。首座。从下巡上。免得於住持位前行故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