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释氏六帖

释氏六帖卷第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齐州开元寺讲俱舍论赐紫明教大师义楚集

大法真诠部第三

○法宝名数(一)

开元藏录

合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见入藏者,总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大乘经,五百一十五部,二千七百一十三卷,二百三帙。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大乘论,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大乘经、律、论,总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小乘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小乘论,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小乘经、律、论,总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贤圣集传,五十五帙,出崇福寺沙门智昇集开元释教入藏录二十卷,标纸数也。

贞元定录

处士董处晦作序,赵郡沙门从梵撰,姓苏。全生结草,护戒鹅珠,得波离之一毛,新毗尼之寿命。始於大中乙亥岁,至咸通庚辰年毕功,总成十卷。合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兼贞元新入藏,总一千二百五十三部,合五千三百七十一卷,四百九十九帙。大乘经六百四十四部,二千四百卷,二百一十五帙。大乘律二十七部,五十五卷,五帙。大乘论九十九部,五百二十卷,五十帙。此录标卷品首尾一句纸数行。小乘经律论总三百三十七部。小乘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五十帙。小乘论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余六十九传记。

法宝何多。

弘明集云:至宝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至丽,事寡达明。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七经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言卷何多矣?牟子曰: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綌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又江海异行潦,深广也;五岳别丘陵,高大也。不然,即跛羊陵其巅,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吞舟鱼不处小水。小不容大,所以法大经多。

三藏名义

俱舍论云:藏者,藏贮义。一、经所谓素怛览,此云线,亦曰经;二、毗奈那,此云灭,亦曰律;三、摩怛里迦,此云论。何以须设三藏?曰:为烦恼贼。经诠定如捉贼,律明戒如缚,论明慧如煞阙,即至彼岸,以无由也。

三宝六义

宝性论:云何以佛、法、僧名为三宝?曰:具六义:一、希有,如珍宝等;二、离垢不染;三、势力,除贪去毒;四、庄严;五、最胜;六、不改变。

二种三宝

报恩经云:无师大智及无学法名佛宝,尽谛无为法名法宝,声闻无学功德智慧为僧宝,或以法言二住持三宝,佛像藏教沙门可保重宝。

法为真宝

又宝性论:喻如珍宝,藏在贫家,不言我贫,亦不言富。如法宝在人心中,此即真实法宝也。

四藏。八藏。

大智度论云:一、阿含藏,二、阿毗昙,三、毗尼,四、杂所为,杂明理事。八藏者:一、得意无忘,二、得心解一切,三、得往来解一切佛经,四、秘持,五、得辩才,六、甚深,七、道意法,八、奉行法。藏字通上。

处胎八藏

菩萨处胎经:一胎化,二中荫,三摩诃演方等,四戒律,五菩萨,六杂说,七金刚,八佛。

佛性说五

胜鬘经云:一、正法,二、法身,三、出世,四、自性,五、清净。性字通上。

具四胜利

梵天所问经云:一、於法生宝想,以难得故;二、生药想,疗众病故;三、生财想,生七胜财故;四、生乐想,至涅盘故。

十二、分经

契经应颂与记别,讽颂自说并缘起,譬喻本事兼本生,方广希法及论议,通四众说,对佛即可通大小乘。

大乘七义

善戒经云:一、法大,菩萨法藏最大最上;二、心大,求佛果故;三、解大,解菩萨藏;四、净大,发清净行乃至得佛;五、庄严大,求智慧功德庄严佛乘;六、时大,三无数劫故;七、具相好大,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小乘无故。

龙宫海藏

释迦谱云:育王欲取龙宫舍利,令夜叉持铁网入海取龙。龙怖,候王睡,令鬼神取王入海。王被寒逼,起见水精塔,舍利及经千万倍,多於人世。龙语育王曰:释迦法末,皆归此塔。止也。

大乘十种

续高僧传僧发述: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皆据量经论。

录有取舍

贞元录第十云:从释迦谱已下四十部,合三百六十八卷,并是此方贤德撰集。然於大法,裨助光扬,季代维持,实为纲要。故编录此,缮布流行。若写藏经,随情取舍。诸余传记,非涉释宗,非护法者,此中不录。

○说法相式(二)

说法五因

庄严论云:一、不倒说;二、恒时说,由不退故;三、离求说,由大悲故;四、今信说,名闻远故;五、随机说,能巧方便故。

声随远近

般若论云:佛说法声,无论近远,应度者如在目前,如月投水,咸各见佛在前为己说法,随类言音。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

离诸过失

法华经云: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不得屏处多说,无人处不生欲想。又云:若人於法会得闻是经,为父母宗亲随力为说,如是转教至第五十,功德无量,何况初闻。

不麤侮人

出曜经云:加比罗比丘,以说法时,言多麤犷,意不专注,左右顾视,名侮於人,各随其类,感为鱼身,生百类头等。

无相之说

金刚经云:如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云:无法可说也。

八过之说

庄严论云:一、懈怠,二、不解义,三、拒请,四、不开解,五、不断疑,六、不定,七、心有厌退,八、有恡不肯尽说。

具智八种

十诵律云: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智足智,五、众智,六、他心智,七、根智,八、上下智。具能如说。

一十六事。

十诵云:一、应时,二、志心,三、次第,四、和合,五、随义,六、喜乐,七、随意,八、不轻众,九、不呵众,十、如法,十一、自利利他,十二、不散乱,十三、合义,十四、正直,十五、不生娇慢,十六、不求世报。

五分之式

五分律云:除贪心、不轻心、自他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乃至说一偈,令人生解,长夜安乐。

礼阙不说

善戒经云:一、不次第,二、不请说听者,在高座覆头不信,在前已立,彼坐求过,执刀剑不恭敬等,皆不得为说法。

五、过非善

要集云:一、不召自恃,二、不称众意,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便,义意不显。

有过头破

阿含经云:有一比丘,为非破戒,令目连遣出众外。佛曰:吾若说法时,有不清净者,愿令速出。若不去头,破七分等。

舒毫现瑞

法华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弥勒怀疑;文殊引古证今;灯明佛时亦如此,欲说大法等。

法施实如

俱舍云:法施为如实无染辩经等。夫法施如实解义,不起染心,为其名誉利养无倒说等,解十二部经。

果有十种

般若论云:说法之师,有十种功德:名闻端正,得乐恭敬,威光如日,为一切所爱,辩才有大智,能尽一切结,苦灭得涅盘乐。

义利无尽

庄严论云:难得复不坚,身命及与财,愍苦恒喜施,况以法利世,增长亦无尽。

三品之心

正法念经云:若求财喜乐为女人,酒食常生为念佛,鸟下报也,为名闻,为胜他。余以姤心中品,求佛清净心为上品,为生彼智慧,今得涅盘乐。

五德胜利

瑜伽:一、不鄙陋,二、不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解通达。又资粮论云:应当依於义,莫惟忧杂味,於深法道中,善入莫放逸。

流通远布。

瑜伽论云:如来法教无限量,何能穷到无边彼岸?随此方隅,随此引发,智者应知。

随遍明了。

华严经云:佛有十种相音,十种无量音,一遍至,二普遍,随心乐皆令欢喜,说法明了故,应知来声过未随解力。

法施最胜

异相云:财施如灯,但明一室;法施如日,能照天下。自利利他,胜也。

解经五义

庄严论云:一、如金成器,如花正敷,美膳得食;庆书已开,宝箧得用。菩萨造论释经,亦复如是。

汉先吴後

四十二章经序云:汉孝明梦金人驰驿相寻,腾兰至,先译四十二章经。吴国释迦方志云:赤乌四年,康僧会至,後汉一百七十年,始兴佛法。以洛阳鬬胜,时南岳道士褚善信等自感而死,徒众举屍去,不预出家。会至,权信立建初寺。

佛有大智。

五苦经云:和头王与佛鬬智,佛曰:我智无量,略说六种:一正道,二善权,三至教,四诱进,五福德,六禁戒。

法海八德。

中阿含经八云:佛法如海,有八未曾有:一、戒律为大;二、律不失时,知至命终;三、我法极深;四、同解脱味;五、出七胜财;六、出四果;四、向大圣;七、不宿破戒人;八、四姓同一释种。

说衣室座

法华经云:欲说是经,入如来室,大慈悲心是如来衣,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以不懈怠心为菩萨四众说。

般若威力

放光般若云:魔王现四兵,诸王所不及,欲求佛短。天帝知默诵般若波罗蜜多,魔不得便,自然而退等。

八种甚深

慈恩云:一、受持读诵,二、修行,三、果行,四、增长功德,五、快妙事心,六、无上,七、深入,八、不共二乘。

○说法时处(三)

鹿林初转

阿含经云:佛初成道,趣於鹿林,为五拘轮说四谛法。三转十二行法轮,即八正道,陈如初悟等。又法华经云: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盘。尔时天帝释,及诸梵天王,请我转法轮等。又维摩经云:三转法轮於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於是现世间。乃至以斯妙法济羣生,一受不退常寂然等。

大千同转

庄严论云:佛於鹿苑转法轮时,大千同转;天受破时,所以大千不转。

始终四处

苑偈云:生在加维卫,得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尸那。

九处度人

七佛咒经云:九处度一万八千九十四国人:一、他化天,二、波罗奈,三、王舍城,四、竭祗国,五、舍卫,六、广严,七、维卫,八、拘尸,九、摩竭陀然。佛多在给孤鹫岭、猕猴池、庵罗树园、竹林精舍。

法音远美。

宝积经云:佛说法时,有六十种言音,所为柔和、善软、吉祥等音,广如经说。远者,目连欲知佛音远近,来至无量恒沙世界外光明王佛国,闻声如初。彼佛大众云共生食。彼佛身长四十里,菩萨二十里,所食鉢高一里。目连行於鉢上,圣众以之为虫而服。沙门像白佛,佛言:此娑婆释迦佛神足弟子,欲知佛音远近,故来至此。彼众皆轻。彼佛曰:汝现神通,目连现十八变等。佛言:汝欲却归一劫方至,乘佛力尔。

十种之利

正法念经云:有十种:一、变具足,二、分别易解,三、与法相应,四、无失,五、非利养,六、伏心烦恼,七、为法施有报,八、为恶有障,九、无退没,十、业有果。

说法失时

因果经云:有一比丘为一女人说法,从中至夜,忽然泪下。比丘曰:一何精进若此?女人不喜。佛知曰:汝说法不知时,不能观根应时等。

言音八种

梵摩喻经云:佛有八种音:最好、易了、柔软、调和、尊慧、不误、深妙、不女、不娇、漏阙、无短、闻者、无厌、忘倦、不可思议也。

梵音之初

要集云:康僧会有涅盘赞音,晋道安之轨范。曹植,字子建,游鱼山,闻空中梵音清雅,作七啭声,昇降曲折也。

经首合有

大萨遮尼乾子经云:归命大智毗卢遮那,一切经首皆合先有等。

经五人说

阿含经云: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余四佛印成经。

说法被呵

维摩经云:目连於毗耶离里巷中,为白衣居士说法。净名曰:说法不当。夫说法者,先观人根,当如法说,乃至幻人为幻人说。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又金刚般若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

宝冥说法

金光明经云:力尊相王自礼拜,请宝冥说法恭敬。

说法不悟

三慧经云:王问比丘:佛说法时,令人得道。今比丘说法不得道,岂佛将道去耶?比丘曰:佛知人意,比丘不知不态。应根如蒲萄酒,加之以水。

正行十种

庄严论云:一、书写,二、供养,三、流转,四、听受,五、转读,六、教他,七、习诵,八、解说,九、思择,十、修习,此十於法能生无量功德。

传法三人

涅盘经云:大圣说法既有三乘,传法之人亦有三:一、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法藏;二、阿难陀跋陀,此云欢喜贤,持中乘法藏;三、阿难陀婆伽罗,此云欢喜海,持大乘法藏。

结集前後

法苑十二云:四时结集:一、依智论,金刚仙云:在铁围山外,共文殊十方佛,集大乘法藏。二、处胎云:大迦叶与五百罗汉集十方,八亿八千集三藏。又四分律:佛入灭百年,跋闍子行十事,迦叶共七百罗汉,在毗舍离城,集三藏教法。又佛灭四百年,健驼罗国迦胒色迦王,与五百罗汉迦湿弥罗国,集五天僧,万里星驰,四方云集,选留五百圣众,集小乘三藏。大毗婆沙论焉。

帝须结集

善见律二云:阿育王敬重三宝,外道等无计,悉来佛法中。谁言出家清净比丘,避而不住,息说戒等法事。王令臣至,遣和不和,臣便煞之。王知悔过,为得煞罪,遂目连弟子帝须罗灭罪。现通令界内不动,界外皆动。人在界上,一脚动,一脚不动。大王信受,欢喜乃去。外道请一千罗汉,九月供养,重集法藏。

六足玄关

俱舍云:身子集二万,目连蕴六千,衍那施万八,提婆摩识七,世品界各六,发智为身。

传记入藏

大唐内典录十云:问:传记且非佛说,何附入藏目焉?答:毗赞道化,为圣典之羽仪,法门之警卫,足以辉显前绪,昭进後学。是以寄于三藏集末,以广枝叶,令览者知前代敬焉,为僧史也。

四处六会

慈恩传十云:大般若四处,一王舍城鹫峯山,二给孤园,三他化自在天宫,四王舍城竹林精舍,总一十六会。

教有五时

一、初成道说三归五戒;二、七日後至十二年说有教;三、三十年中说空教;四、四十年中说一乘教;五、双林说涅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佛地论云:三身说法,约义分之。又龙军三身俱不说法,护法三身说法,有此二宗,各有教据,俱有明文。盖理事不同,仍候慈氏正义。

○诸法名相(四)

择灭涅盘

大毗婆沙四十二云:择为慧,灭为无为,不生不灭,离惑所证,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有三:一虚空无为,二择灭,三非择灭。涅盘非聚非显,最胜最通达,阿罗汉不亲近,不修习,可爱乐,近妙出离,呼之为涅。盘者,趣也。涅名出,又盘名臭,涅名无,永无烦恼臭也。亦名稠林经纬等。已上义解有二种:一有余依,二无余依。

涅盘非梵

净名经义抄云:涅,奴结反,如水黑色貌。盘,器物。有云:梵语谬也。梵语波利昵缚喃,此云圆寂。梵僧译经时,既不会语,遂将埿丸示之,便曰埿丸经。既非本名,又将盘盛水,为是涅盘,比取圆寂。至奘三藏自至西天来,方知是误。

半满之教

涅盘经云:半者,恶也,烦恼也。如为恶者,名为半人。满者,善也,备也,圆也,亦云大小。

第一之乐

涅盘云: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利,涅盘第一乐。

一乘无二

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余二即非真。又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一念生灭

仁王经云:一念中有六十五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大乘心细。

唯一如来。

俱舍论云:有部计十方一佛,如轮王独出,以薄伽梵功能无碍。经部十方许有多佛,以多有情修行同作佛故。

一生补处

成佛经云:慈氏菩萨,现居知足,次补释迦,只受天中一生,当来候机。成佛经疏云:三隆受职之宏仪,一生补处之灵范。又维摩云:仁者一生,当得记耶等。

三法极少。

婆沙云: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一极微名色极少,一字为名极少,一刹那名时极少,有一无余数之始。

罪福渐盈

出曜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又云:愚诵千章,不解一义;智解一句,即解百义。

一、善息刑。

正理论云:何尚之言:释氏之化,无所不可。谅入道之教源,诚济俗之称首。夫行一善,则去一刑。一恶息於家,一国息於刑。五戒十善,行修有祯祥耳。

二谛二乘

仁王经云:真俗二谛二乘,大小二乘。小乘六识四果,八六四二万劫;大乘八识十波罗密,佛果三大劫。化十地,明三身,说四智,行大愿。

二、说一界。

四分律云:一界之内,不许二处说戒,情不和合不成。

妻为故二

律云:以昔疋偶,今自出家,再到彼舍,犯戒。

三乘

一、声闻乘,以佛教声令一切闻,又云因声悟道;二、缘觉乘,有独觉部,行观十二因缘悟道;三、大乘,上求佛果,下度有情,行愿共大。

三科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

三毒

贪欲嗔痴

三性

善、不善、无记。

三业

身、语、意造作名业。

三、明二种。

出曜经云:亦名三示导:一利根高德无疑解脱,二诸漏已尽,三得诸神通。第一又三: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从生死生智证明,三自识宿命宿住明。

三,有三界。

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有欲色食,名欲界;无欲有色,名色界;无色无欲,名无色界。

三法可疑。

根本杂事二十四云:一浅智修上行,二勇健无疮痕,三老女说贞洁,此三令人疑耳。

三种无用

上经云:一卖炭人好衣,二浣衣人好鞋履,三王宫之好女,次三幽涧发春花,少女少贞心,夫主远征行,无用终朝夕。又三种:河无水,国无主,女人无夫。复有三种:钝马行道,食无兼味,家有淫女。此等皆无用。

三坚之福

萨遮尼乾子经云:於身、命、财修三坚法,福不可坏也。

三,念住。

俱舍云:为违顺处中,佛观如一。

三覆不同。

阿含经云:有事覆即妙:一、女人,二、婆罗门咒术,三、邪见之业。有三覆即不妙:一日、二月,如来法不可覆也。

三种三障

瑜伽云:一、不听闻根坏,二、恶听闻业力,三、恶慧世智辩聪。又云:一、乐着戏论,二、爱居愦。丙三、不审观察。又云:一、不修利他,二、性下劣,三、悲薄无惭愧。

三惠

闻思修

三德

勇坌暗,或云黄赤黑。

三缚

一、贪缚,二、痴缚,三、嗔缚,由三受。

三行三业

俱舍云:身、语、意善恶二种,在佛果位,名三牟尼,亦名三业,通凡及圣、漏无漏。又云三途,亦云三恶道。三长月者,三际之首月也。

四谛

苦集灭道

四禅

初二三四

四、通行

苦迟苦速,钝根利根。

四州

东胜身,西牛货,北俱卢,南瞻部州。

四、恶趣

地狱傍生,修罗饿鬼,

四证净,四识住。

住在四蕴

四道

加行:见、修、无学。

四圣种

具身心远离,为已得未得?

四主

五印土四,所宜各有。一主东温,人主南热,宝主西水,象主北寒,马主

四天王

东持国,南增长,西广目,北方多闻。

四河

信度缚刍,枲多弶伽。

四生

胎卵湿化人,龙金翅修罗。

烦恼四名

四部:四瀑流、四倒、四轭。四取:一欲、二有、三戒禁、四我语取、四修惑。

四无量

慈。悲。喜。舍

四证断

勤断二恶,勤修二善。

四、正勤

欲勤心观

四,念住。

身受心法

四不退法

金藏经云:一、修故塔庙,二、於多人处作佛像,三、比丘僧破已能和,四、能讲诵佛法。修此四者,当知不退无上菩提。

四好之行

秘密行经云:一、不自称誉,二、不轻於他,三、远离诸恶,四、舍除诸慢。

四、不可过

法句经云: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不过身,乐不过寂。

四、不思议

四谛论一云:一、世界无边,二、众生无数,三、龙业力,四、佛威德。

四依

律云常乞食、粪扫衣、冢间树下陈药等。

四摄法

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

四大

地水火风,亦名大种,以形相大,能生万物。

四禁

杀盗淫妄

四仪

行住坐卧

四种秘密

杂集云:一人秘密,为声闻说有;二相秘密,为三性三无性;三对治秘密,调伏诸过故;四转变秘密,如不散动坚固缘觉。

四法自危

孛仙人经云:人有四自危:一保任他家,二为人证佐,三媒嫁人妻,四听用邪言。又四时:一少年有力,二有□,三遇三宝,四知万物无常,得离众苦。

五位

大乘五位:一心,二色,三心所,四不相应,五无为。一□法摄尽一切法。二、小乘五位:一色,二心,三心□□心不相应,五无为。七十五法亦摄一切法。

五性

佛地论云:一、声闻,二、独觉,三、如来,四、不定性,五、无有出功德种性。

五浊

俱舍云:浊者,溷乱义。一劫为三灾兴盛,二众生色力损减,三命寿量短促,四烦恼贪欲增盛,五见为邪见诸恶见增盛。

五畏

十地论云:一、不活,二、恶名,三、死,四、恶趣,五、大众,八、地无学等无。

五欲

异相云:欲有五:一、宝饰,二、安乐,三、衣食,四、荣利,五、欲贪。

五境

俱舍云:为色、声、香、味、触,亦名五欲、五现量。

五趣

智论云:一、地狱,二、鬼,三、畜生,四、天,五、人。趣者,所往义,是求生处。

五蕴

色、受、想、行、识蕴者,聚义,从粗至细,亦名五行,通无漏。

五大

地、水、火、风、空,外道宗有五唯量、五作业、五知根文,广如俱舍论具明义耳。

五、论师

即五印土、马鸣、龙树、提婆、如意、无着。

五常

涅盘论云:一、无最常,无量劫来,难施能施,得三身常等;二、无起常,非本无今有;三、恒在常,无坏灭故;四、湛然常,无烦恼故;五、无变常,不为惑漏动摇。

五眼

金刚经云:如来有五眼者,所谓肉、天、慧、法、佛。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五吉祥

瑜伽论云:一、受乐,二、富贵,三、怨敌退伏,四、饶益所依,五、往生善趣。

五减

增一经云:劫将减时,五减生起:一、短命,二、薄色,三、力劣,四、多病,五、无智。劫将未也。

梵音五种

长阿含经一云:一正直,二和雅,三清彻,四深满,五周遍。故经云:梵音深远,令人乐闻。

五、不思议

智论云:众生无边业力、坐禅人力、龙力、佛力,皆不可测。

五根五力

俱舍云:即信、进、念、定、慧,发生名根,不屈名力。

五常无替

辩正理论云:慜伤不杀曰仁,防害不淫曰义,持心禁口曰礼,清察不盗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五者,不可造次而越。在天曰五纬,在地曰五岳,在处为五方,在人为五藏,在物为五行。

五、无常

涅盘论云:一、失减,二、相离,三、变易,四、有分,五、自性,皆不究竟义。

五种无惭

瑜伽论云:一、染污,二、於善现行,三、舍法受无有着耻,四、亲近恶友,五、所作不能猛利成办。

五,不可得。

金藏经云:一、失物不失不可得,二、应减不灭,三、老至须老,四、病须病,五、死不死。当行五法,可以去之,为信、进、念、定、慧。

五种衰损

初胜法门经云:老有五衰:一、鬓发,二、身形,三、作业,四、受用喜乐,五、命根渐劣。

五衰相现

俱舍云:诸天无老病等将死,五衰相现:一、头上花萎;二、腋下汗出;三、不乐本坐;四、臭气入身,水滴着等;五、目数动。

法有五依。

大集经云:一、依义不依文,二、依智不依识劣者,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法不依人,五、依出世不依不出世。

五、顺上下

婆沙云:五顺下分结:一、身见,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贪,五、嗔。此五顺益下界有情,令不生上。五顺上分者:一、色贪,二、无色贪,三、色无色掉举,四、上二慢,五、上二无明。此五能令上二界有情不出。

五盖

一、欲贪,二、嗔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唯在欲界,障盖五蕴故。

五愚

瑜伽云:一、义愚,二、见,三、逸纵,四、真实,五、增上慢。

五德

四分云:无爱、恚、怖、痴,知法。

五乱

大五浊经云:一、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二、白衣上座;三、比丘说法,不行承受;四、魔为真道佛正典,自为不明;五、比丘破戒不护。

五通

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运身。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喻之六舟,可达彼岸。

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亦有六根,亦名六知、六情。

六趣

五道加修罗

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亦名六入、六贼、六衰、六患。

六年

苦行六年

六时

西土昼夜六时,不同此方十二时。

六年母腹

罗睺罗因中,为王立僧六日;耶叉因中,令母持物六里。

六法

尼中半戒。

六和

戒见利身口意

六通

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运身。通圣及凡,天鬼中有傍生,漏尽唯圣,前五胜劣不同。又六离合识,又云如六入聚落。

七支无表

身三口四,所得善戒相,不可表示,名为无表也。

七德可乐

长阿含云:一、乐少事,不好多事;二、少言;三、少睡;四、不为羣党作无益事;五、不以无德称誉人;六、不亲恶人;七、山林静处。此七可乐。

七法可离

发菩提心论云:一、恶知识,二、女人,三、恶觉观自形容,四、离嗔,五、放逸,六、外道,七、邪见。

七种制伏

摩得律云:一、某处不应往,二、莫观近某类人,三、不依彼住,四、家,五、道,六、莫至某村,七、莫近某语。

七胜财

信戒闻舍慧惭愧

七觉支

择法、轻安、精进、念、定、喜、舍、七识住、七支、无表,亦名七菩提分法。

七、识住

俱舍论云: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故识住有七,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也。

八难。卑下

超曰:三昧经云:一、边地,二、外道,三、贫穷,四、下贱,五、短命,六、丑陋,七、人憎恶,八、诸根不具。

八法教授

律云:一、具戒,二、多闻,三、诵二部戒,四、善能言论,五、辩义明了,六、大姓出家,七、不犯重禁,八、二十腊上,方可堪差。

八法不往。

律云:白衣有八恶法,比丘不往:一、骂比丘;二、作损减;三、作无利益事;四、作无住处,鬬乱比丘;五、在比丘前毁佛、法、僧;六、外道;七、邪见;八、淫舍;八、敬。亦名八不可过法,即百骂、举受、忏请无疑。又八解脱、八胜处、八辈上人、四果、四向也、八道支、八树。

大横有九

药师经云:一者横病,二者口舌,三县官,四身羸无福,鬼神得便,五劫贼所剥,六水火焚漂,七禽兽所噉,八怨雠符书厌祷,九病不治。

九横至终

九横经云:一、不食,二、不量食,三、不习食,四、不出生,五、止熟,六、不持戒,七、近恶知识,八、入里不时,九、不避险难。

十事不爱

律云:有十不令人爱:一、不相习轻数习,二、习近为利,三、习爱者不爱,四、不爱者爱,五、谛意之言不受,六、好入近他事,七、无德陵物,八、好在屏处,九、好私语,十、爱多求。

十恶杀生

智论云:一、怀毒,二、众生憎,三、思恶事,四、生他畏,五、睡寐不安,六、常有恶梦,七、死时怖畏,八、为短命因,九、死入地狱,十、为人短命。

十种现观

杂集论云:一、法,二、义,三、真,四、假,五、宝,六、不行,七、究竟,八、声闻,九、独觉,十、菩萨。

十缠

俱舍云: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掉举与昏沈,或十加忿覆,缠缚有情,在生死狱。

色十一种

俱舍六色者,谓五根五境及无表。

善十一

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大乘加无痴。

十二种浊

萨遮乾子经云:一、劫,二、时,三、众生,四、烦恼,五、命,六、三乘差别,七、不净佛土,八、难化众生,九、说种种烦恼,十、外道乱,十一、魔,十二、魔业。

十二因缘

经云: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亦名十二支、十二缘生。

十七地

瑜伽论一百卷,慈氏菩萨说五识相应地、意识相应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二十五、有

俱舍云:四州四恶趣,无想五净居,梵王六欲天,四王四空处。

二十七法

五根、五力、四正断、四正勤、四神足、七觉支、八道支。

四百四、病

百一风,百一黄,百一热,百一淡,病等。

百法明门

缨珞经云:十信、十进、十发趣、十乘、十金刚、十随喜、十戒、十愿、十护、十回向。

三千大千

俱舍颂云:四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中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共业所感故。

威仪多种

威仪经云:细行八万,威仪三千。广记如经。

身所有苦。

定意经云:三痛、六患、五蔽、六十二沈之相,八十八难解缚,有千八百锋疮之痛。

八万法门

说法之数,始从光曜度,终至大都度,於中三百五十度,度度皆说六度,度於三毒等分配,又於前分後分等。又云:佛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病,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

河沙秘藏

论序云:如来法藏,数等河沙。

○听法徒众(五)

四众八部。

四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清信男,四、清信女。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灵山大会

法华经慈恩疏云:一十五众闻经:一、释种清高众,二、已圆未满众,三、承恩入道众,四、曩结深恩众,五、圣德难思众,六、帝释临天众,七、小大自在众,八、三光四王众,九、跨握娑婆众,十、翳虚含洒众,十一、雅乐清歌众,十二、腾芳列乐众,十三、动山涌海众,十四、吞龙噉毒众,十五、人王自在众。

因闻悟道

万行首楞严经云:观音菩萨,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寂二相,了然不生等。

听说度诚。

梵偈云:听者端坐如渴饮,一心应入语义中,闻法踊跃生欢喜,如是之人乃为说。

闻法染习

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大海,必假法舡。法为清凉妙药,一切人志情无定,随所染习,近善而善,近恶即恶。昔花氏国王大象,闻法後不杀生,何况人乎?後近屠肆,即却杀也。

听法离过

地持经云:夫听法者,具不染心,不乱心,时听欲受,不顿受,不戏笑,随顺法师,不求其过,一心侧心,定意一向,无散乱也。

除念八障

庄严论云:轻佛法、懈怠、无少欲、知足、贪、慢、悔、不定、睡眠、散乱。

离其五。过

瑜伽云:一、不得嫌说法师有戒无戒,二、卑族下类,三、丑陋,四、无文辞巧妙,五、言多粗犷,皆不得嫌。但求法理,依之修行,以敬法故,不得慢人。

须具三德。

百论云:要具三德,名受法器:一、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思察,不贪己见;二、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喜足;三、为性聪慧,於义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无此三能,不名法器。

能行八事。

百论云:一、亲近善知识,二、至心听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五、随法不随人,六、随义不随字,七、随智不随愚,八、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复有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亦名八风。

听法冒死

庄严论云:无忧王请僧入内说法,常下帏幕,遮诸内人。出帏问法,得其初果,执刀诣王请死。王知得道,舍过。

善听五种

显宗论云:一、不求过,二、求涅盘,三、极善谛听,四、依名句义极善分别,五、依正修行不怠。

须赴免过

善戒经云:若说法处,一由旬内不去,无难得;不闻法,障罪也。

为法不食。

月上女经云:迦叶、阿难入城乞食,路逢月上女往佛边问法。迦叶曰:莫入城乞食,恐失闻法胜利。乞阿难回。

先闻正法

贤愚经云:五拘伦先闻法者,因中有王,以天大旱,舍身为大鱼,救诸饥人。此五人入山采木,以充口食。见其大鱼,先取其肉。鱼曰:若我成佛,亦先令闻法。

改名易服

俱舍云:世亲菩萨欲听婆沙,缘迦湿弥国不许他部,及将论文出国,遂改名易服。时经於四年诵大婆沙,听悟入罗汉讲得论文,贰伯药叉告出。

髅骨衒卖

金藏经云:有婆罗门多担髅骨入城衒卖,无肯售者,即大嗔怒。时有长者唤来买之,以筋贯耳,过者价,半者次,不过者掷之。彼曰:等是髅骨,何以别乎?曰:过者听法悟解,半者不解,余不过者不听法。来过者买之,为起塔供养,尽得生天,何况自闻。

月光生天

金藏经云:佛在时,舍卫国有一婆罗门,生一儿,名字月光,与须达子见佛闻法,即得开解。不久命终,得生天上。父母悲恋,心不能舍。天子远知,下为父母开悟,俱信佛法,同往佛所,得其初果。

飞禽生天

异相云:有比丘林中诵经,有一飞鸟志心听闻,命终生天。知因比丘林中诵经,来报其恩,散花供养法师,乃至得果报。

听法十六

优婆塞戒经云:一、时,二、乐,三、至心,四、恭敬,五、不求过,六、不为论义,七、不为胜负,八、不轻说者,九、不轻法,十、不自轻,十一、远离五盖,十二、为益读诵,十三、除五欲,十四、具信心,十五、为调众生,十六、为断暗钝。

法施为胜

智论云:佛说诸施中,法施为第一财,有量法、无量财,欲界报法、出三界财,不断漏法施、清昇彼岸财,但感人天法、通感三乘财,愚智俱闲法、唯智财,益自法、自施俱益财,益色身法、心身财,增贪法、除贪故。大集云:施宝虽多,不如志心诵持一偈。

功德如何?

未曾有因缘经云:天帝问野千:法施与财,施如云何?答曰:财济一世食一日,法令出无量世生死。

法施十利

月灯三昧经云: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五、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於诸众生施福分善,九、於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於喜乐。

无暇八种

八无暇经云:一在地狱不遇佛说法,二在饿鬼,三傍生,四长寿天,五边地,六根不具足,七邪见,八无导师。

○求法受持(六)。

受持十法。

大般若云: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广记,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

诵念四种

金顶轮王经云:一、音声;二、金刚,合口动舌;三、二摩地,唯心念;四、真实,如义修行。

护持法藏

佛性论云:未田地及斯那二罗汉,佛灭度时,皆不往佛所。至迦叶结集时,方预其会。迦叶责之,令持法藏。

有十种法。

中边论云:月灯三昧经云:若有菩萨能行十种利益: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摄,三、非人护,四、闻法不忘,五、未闻能闻,六、增长辩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恼,九、所食能消,十、如花不朽。

受持可敬。

法华经云:若见受持者,当起远迎,犹如敬佛。若人恶骂,口即闭塞,天诸童子以为给使。

轨范专精

七、俱肱云:一心专注,本尊相仪,布字於身,其声不高不下,心不异缘。

传法五师

育王传云:佛入灭法,传迦叶、阿难、商那和修末田二人。商那传球多,号无相好佛。

常啼为法

大品经云:常啼菩萨为供养般若,卖身骨出髓,供养法师,重法佛力故。

初、中、後善。

宝箧经云:一、三乘,三学,三解脱。又云:一、不逸纵,二、念定,三、妙智。又云:初、信佛,二、信法,三、信僧。

女人求法

杂宝藏经云:有一女人正信求法,常於寺中僧次请僧供养。次一老僧无智,不能知法。女人请说法时言思惟,女人思诸漏法而证初果。比丘见之为睡,便走归寺。女人得果,至寺寻觅。老僧见,具说得果,僧亦悟道。

半偈舍身

金藏经云:菩萨出无佛世,山中修行。天帝化作夜叉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闻已,求其全言。夜叉曰:我须食。菩萨舍身为食,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欲舍身,天帝乃却复本形。

卖身求法

涅盘经云:佛因中闻古释迦说涅盘经云:欲供养,家贫,自卖其身。有人曰:能日供肉三两,我即乃买。曰:卖之一月,如是彼除病,我为供佛。乃至彼病愈,自亦疮较,遂愿成等。

剥皮为纸

金藏经云:佛曾为最胜仙人求法不倦,魔王恼之曰:能剥皮为纸,血为墨,骨为笔者,为说其法。仙人曰:我无量生死,虚丧身命,未曾为法。曰:我能为之。魔灭,佛现,疮愈。

书写受持

法苑云:後恶世中,法逐人讹,道俗相滥,传谬背真,混同杂乱,心不护净,升错同宿,门檐风雨等,致便无验。

经不应盗

四分律云:有人盗他经,佛语无价,计纸墨工价,犯重。又十诵律云:借他经,拒逆不还,令主生疑,犯其罪戾。

盗他秘方

正法念经云:盗他秘方,犯重;盗窃他经论,读乃至一句,犯重。

故经不烧。

如烧,父母不知者,无罪或轻。

涅盘名义

瑜伽六十五,名有无量,今略序之,名常恒、久住、无变、有法、舍宅、洲渚、救护、皈依、所趣、安隐、淡泊、善事、吉祥、无转、无相状。

非因无果

大哀经云:杀生欲得长生,盗窃不失,淫欲化生,妄言求辩,酒醉不乱,两舌求和,恶口盗嗟,绮语求名,嗔求颜色,诤讼求安,邪见望度,多事求静,翻上皆果。

经数无量

要集云:香象八亿,负初分而莫穷;罗汉五千,阅散花而靡徧。况乎数尘宝轴,点墨玄言,十地未详,八恒不测。

敬法重人

异相云:敬佛如师,敬法如佛,尽心恭敬,为弟子礼,如子敬父,随师言教,有过不说,以法重故,所以敬人。

错行起塔

法显传云:毗舍离城,佛灭百年,有比丘律法十事,七百凡圣,据律证之,後人於处起塔记之。

求法其难

三昧经云:胜仙求法,剥皮为纸,发为埿,以衣为座等。

经久远岁

花首经云:坚众居士於声明法师所,求其妙法,六十亿岁不肯为说。魔化为女人,与法师通,欲败其心,终不能退,即定光佛因中。

乐法投坑

花首经云:乐王子为求法故,与师珠璎。师欲说一偈,恐彼悔宝,令投坑。王子为法不辞,方知不悔。

剜身千灯

异相云:慈利王为求法故,帝释化为婆罗门,令王身作千疮,为灯供养,乃可说法。

○发愿回向(七)

愿有四种

七佛心经:一愿与诸有情为桥船筏。二苞含万物太虚。三愿使我身犹如药树,愈一切人病。四愿成佛度人无量。

四、弘誓愿

因果经云:佛初发心,立四弘愿:一、无边烦恼誓愿断,二、无量法门誓愿学,三、无上菩提誓愿成,四、无边众生誓愿度。

愿报佛恩。

首楞严经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阿难之愿

报恩经云:阿难愿不受佛衣,不受别请,诸比丘二时见佛,我不唯旦暮欲见已,便见已说之法,再为我说,我作侍者,非即不也。

大悲经愿

持戒修梵行,有智慧之者,所愿皆成就,异此非也。

愿有五种

本行经云:频婆娑罗王曾发五愿:一、年少为王,二、国内有佛,三、愿承事,四、愿闻法,五、愿依法修行。

菩萨四愿

七佛经云:菩萨有四愿:一、如日月,除世间闇;二、如金鎞,决其眼膜;三、为大药树,救病有情;四、常演说法如雨。

普愿回向

孔雀王经云: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羣生,所有罪障愿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花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又云: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法藏药师

大阿弥陀经云:无量寿佛因中,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发十二上愿,如经明也。

求无上愿。

涅盘略要云:我等今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无上菩提,常作三宝,常闻正法,六根完具。愿诸众生损恼,我愿生大悲心。又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系属他人,不逢恶主、恶声等,常闻妙法,得一切语言三昧,无诸灾厄等。

隋帝愿文

续高僧传: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宝弟子,幸蒙福佑,为苍生父母,欲共达菩提,同登妙果。

大志然臂。

续高僧传云:大至沙门然臂发愿,愿与众生为善知识,其文十余纸。

梁武弘誓

正理云:梁武帝愿来世中童子出家,广弘经教,化度众生,共取成佛,入诸地狱,普济羣萌,宁可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邪法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正愿诸佛菩萨证明勑旨,自书於重云殿,发菩提心,羣臣等二万人。

道世述意

法苑珠林世公所述意云:夫论人道之中,身形浮伪,多诸罪业,喜造僭瑕,仁信道消,恩良义绝。所以崔抒杀君,商臣害父,七雄并争,万国连踪。其骋骄奢,各衒淫荡,淳风永尽,美化不行,三毒竞兴,十缠争发,四流弥漫,五盖幽深,颠倒无明,转复滋甚。遂使生同险树,命等危城,口蜜易消,井藤难久,壠头松下,哭响摧残,广巷重门,悲声呜咽。今为人中悉皆忏悔,应是圆首方足,上智下愚,西尽瞿耶,东极于逮,北穷单越,南罄阎浮,乃至板屋毡帷,文身被发,饮血茹毛,居巢处穴,雕蹄黑齿,倒住傍行,弱水毛浮,危峯绳度,边城远戍,装甲负戈,系缚鏁囚,担金捧木。并愿各修礼让,仁义孝慈,息放荡之心,断荒淫之色,质齐金石,体类嵩、华,八苦不侵,九横长遣。

菩萨五愿

地持论云:一、愿发无上心,二、生善趣,三、境界正观思惟,四、平等善摄,五、一切平等,愿诸众生同也。

随顺咒愿

一切有部。律云:有居士舍家入道,故妻来看,见在众中忽然嚏喷,僧皆嘿然。其妻曰:僧中无人咒愿,无义人中何须住此?唤将比丘,却令还家,白佛言:今後大比丘嚏时下坐,应曰长寿,以顺世故。

书写须敬

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作恶业,毁於法,谤於圣人,写经文少字脱落,当感无目。

当有魔事

大般若云:书写般若,不得嚬呻欠呿,无端戏笑,互相轻凌,身心躁扰,文句倒错,书写不终,是为菩萨魔事。

○法威德力(八)。

天帝止山。

观佛三昧经一云:天帝被修罗撼须弥山摇动,天宫不安,告佛。佛令念般若波罗蜜,感四剑轮斩斫修罗令退,山即止。

成仙得药

七、俱胘云:若求仙者,念俱胘真言八十万遍,得见佛菩萨,得其仙药神通自在。

法力难思

金刚经云:若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以持经故,转重令轻,不入地狱。

鬼王头破

陀罗尼云:摩诃毕伽王在悉遮山住,不信三宝,恼乱众生。告佛,佛令众生持陀罗尼,感金刚执杵,欲破鬼王头,方肯信归佛。

智通得法。

大悲经云:智通法师初得此法,依之受持,犹未深达,入内翻译奏对,皆悉明了经力。

七返自除。

尊胜经云:善住天子,五衰相现,不久命终,生於恶趣,七返傍生。遂告天帝,帝令告佛,佛为说尊胜经云:言诵念能灭除也。□□幢上遇影,生天咒土等。

咒术之力

本缘集云:有持者,大仙咒恒河十二年绝。自在天□曰:瞿仙人化天帝千女根,婆私吒仙人咒□释为羊叱,仇人食须弥山犹如乳糜。

咒捉飞行

根本杂事二十四云:有飞行鬼女惑乱杀人,王令捉之。咒师以咒力持死人首为花鬘,高索其价。鬼女见而笑,咒师便知是鬼。捉而知,乃杀之。

士衡投火

释迦方志云:朱士衡将经投火,不烧。昙无谶获涅盘经,至凉州,盗者不能举。周武毁法,众见经像入,云:洛阳鬬胜,白马在也。

咒及二黄

一、宇顶轮王咒云:咒雄黄牛黄,加持有三相,现煖烟光,身得神通。

咒力杀人

律云:若比丘咒作铁车、铁人,手执刀杖,令去杀人,若得圣定力等,须与羊畜等,或芭蕉杀;若不尔者,必来害人,亦名咒杀。

圣现摩顶

不空云,持真言者,依其坛法,观音为现,身与摩顶,得生西方。

随喜功德

法华经云:若人从法会出,为余人说,至第五十分座,令坐转身,得帝释坐处,梵王坐处。

书经在空

高僧传云:益州西山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有王孝村。有书生姓苟,教学诵经,遂於空中书经,人皆不见。至天雨时下,即不湿。梵僧见,喜顶礼曰:有金刚经在空。

观音免难

感通云:宋朝黄龙国沙弥昙无竭,西游印土,只念观音经。路逢野牛、师子、虎、狼,恶人阙食,念皆免难,经力也。

龙宫恣游

不空云:持真言者欲游龙宫,即入化为龙子,恣意游已,及取珍宝而还,咒之力也。

经不能焚

感通云:隆州巴西县令狐元,有金刚法华经,因火不烧,宣律师目自亲见。

知苑石经

感通云:幽州知苑有学识,造石经一藏,在山石室藏之。虑法有难,感神送木造寺。

世光见灵

法苑云:晋史世光者,襄阳人。咸和八年,於武昌死。七日,沙门支法山转小品,疲而微卧。世光着衣在灵床上坐,侍婢入见如生,云:我本合受龙身,赖法力也。後生天,见灵时现变等。

远尘离垢

毗昙三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须离六法:一、不乐闻,二、不摄耳听,三、不为知解,四、未得不勤求,五、所得不善守护,六、不成就顺忍。离此六法,得离尘垢。

诵经现像

般若论云:月氏国有一比丘,诵华严、法华经,王常礼重,布发令蹈。夜有骑象,金色,入在边近,不复见普贤菩萨现通也。

咒术之功

根本律云:土罗尼从咒师学咒四字,频不能止,曰:能诵三藏,何以如是?曰:我欲与汝语耳。佛知制戒。

诵经有神

辩正论:晋周璫,会稽剡人,家奉正法。年十六,持斋诵经二十万言,有其神感。

董吉救疾

法苑云:董吉诵首楞严经,伏鬼神,愈病疾。

谢敷经验

晋会稽山阴人,有高操,手写楞严,遇火不烧。

智通儿死

冥祥说云:宋尼智通,年貌殊美,信道不笃。返家生儿,穷无衣服,以素经为襁褓。儿後患疮,白虫日出一升,痛苦而死。验之有神。

慧庆弹指

庐山僧慧庆,有戒行。诵法花经,感闇中弹指声,行舡遇风不没也。

乔卿。芝草

法苑云:唐大理寺司直河内马乔卿,天性纯谨,有志行。到永徽中,为杨州户曹,丁母忧,刺心血写金刚经。於庐山生芝草二茎,经九日,长一尺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食之,味甘如蜜,去而复生。同寮数人共见。

○法灭因缘(九)

灭法异相

未来变经云:不护戒,不摄心,不修慧,畜妻养子,广作治生,与恶为伴,憎奉法者,吾之正法灭不久也。

当由四缘。

未来变经云:有四灭法:一、舍空闲处;二、游人间,求好衣服;三、高望远示,自为高德;四、不护根门,行於女人,宣文饰言,以清变浊。又云:无戒定慧智,经文将上着下,头尾颠倒,自是

法灭相害

摩耶经云:法欲灭时,因其说戒有二大德:一是罗汉,二是三藏。因□□阿罗汉诵戒,三藏言非,互兴鬬诤。三藏弟子杀罗汉,罗汉弟子杀三藏,狂乱勃兴。因之法藏灭坏,天神忿怒。

七、恶法灭

胜思梵天经云:一外道论,二恶知识,三邪用道法,四互相恼乱,五入邪见棘林,六不能坏不善根,七无证会解法义人。

正法当灭

律云:为度女人,灭佛正法五百年,持八敬复之耳。

六师相恶

涅盘经云:吾之正法,当住几时?曰:若见受持读诵,当如敬。佛告之:正法未灭,若见受持读诵,憎嫉由如六师,法灭不久。

三人住世。

俱舍云: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意云:有持者、说者,行者未灭,无即可知。

四缘谤毁

般若云:善现白佛:几因谤法?佛言:有四,一邪魔扇惑,二不能信法开解,三不勤精进,四多怀嗔恚,怀其恶法,自谤教人,其罪甚大久远,因为灭法故。

孝其不教,

正理引外难云:夫礼义,成德之妙训;忠孝,立身之行本。人臣失礼,其国存乎?子孙不教其孝,而家可立乎?今佛制法衣,同?为师,口言是贵,致使无赖子弟,因斯勃逆,箕踞父兄之上,自号素门;傲慢君王之前,乃称释子。不仁不孝,已着於家;无礼无恭,复形於国。斯则门门出枭獍之子,人人养豺狼之儿。抚臆论心,量可痛矣!琳对曰:此邪见人欲坏正法。夫出家者,内辞亲爱,外舍官荣,志求无上菩提,愿出生死苦海。所以弃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

六法障灭。

婆沙一百一十五云:一业障,二烦恼障,三异熟障,四不信障,五不乐障,六恶不堪任障。此六於法不能流通也。

○诸行心法(十)(善法有四:一、信,二、乐,三、爱,四、念。恶有十种:一、恶,二、毒,三、嗔,四、痴,五、慢,六、邪见,七、五逆,八、悭,九、贪,十、嫉妒。)

信等十法。

俱舍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根。此十心所,名大善地法,遍一切善心,通无漏定,散三界凡圣。

相应善法

十大地等,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及寻思、睡眠、贪恶作等,与善相应名相应,善不善相应名不善,无记相应名无记。

入法初基

信为入法之初基,喰法味之嘉首。又慈恩云:信为道源功德母,生长一切菩提芽。又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

无根之信

十诵律云:闍王杀父,本不信佛,後自归依,无因而悟。其信本无,故名无根,如栽柳树等。

须陀之信

般若论云:须陀王信戒无犯。有婆罗门远投王乞,遇王入园。王曰:还宫相遗。既入园,以遇班足所执,王泣飞行。王曰:何泣?曰:我与婆罗门为约许物,不果亏信,死不恨哉!飞行放还。迥之赴死等。

信不敢移。

杂宝藏经云:有童子商主,其父早亡,常负薪养母。後欲入海采宝,白母,母嬉言许,便与商人为约。已定,辞母,母曰:我死方从。儿曰:母若不许,我何敢辞?已与人约,不可失信。母即抱儿掣手而去,误断母发数茎。後先得乐,末即苦。

信解得入。

法华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汝舍利弗,以信解故,乃可得入。

三信病愈

婆沙论云:一、信佛如良医;二、信法为良药;三、信僧如看病人,其烦恼病愈,得安隐乐。

善有十种

俱舍云: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粗恶,五不离间,六不杂秽,七不妄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反为十恶也。

善有三品:

智论云:一、善如人好事,於己报之好,名之为善;二、无善,於己报之於善,名善中善;三、若有恶事,於己报之以善,名为大善也。

善有四种

婆沙一百四十四云:一、自性善,如惭愧;二、相应善,心王心所;三、等起善,身语业;四、胜义涅盘常乐等。

不杀名善,

正理念经云:若稻谷黍夌生微细虫,不捣不磨,不转与人,以护虫命。若牛马等疮有虫,先以鸟毛羽洗拭,取虫置余臭败肉中,令其全命等,皆名不杀善也。

救人杀身

异相九云:佛昔因中与人过海,船坏,有人捉佛身发,佛念曰:负尸得免。遂自杀身,济彼命也。

乐喜无厌

法句经云:有四比丘曰:何最为乐?一云仲春之月,百木荣茂,游戏原野;二曰宗亲吉会,觞酌交错,音乐歌舞;三云多积财宝,车马服饰,所欲皆得,行者属目;四云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薰花馥,恣意纵情。佛知谓曰:此世间乐,生死之本,为苦之因,非如无漏解脱之乐也。

三乐各异

般泥洹经云:一、不负债及坚固福,为下也;二、行布施,名中;三、不造众恶,名上乐也。

乐生四因

俱舍云:一、诸佛出现乐,二、僧众和合乐,三、演说正法乐,四、同修勇进乐也。

三禅意乐

婆沙云:三禅意地异熟乐,恒与定俱通无漏也。

乐根大义

俱舍云:於二十二根中取乐根,辩三界九地心所法,应合之义。

天乐尤重

报恩经云:目连弟子有病,上忉利天问耆婆,正遇诸天游戏。耆婆与天女同乘一车,见目连举手小礼,以敬师故,连车而过。目连曰:此因我生此,故不下车。遂以神力制车令往。耆婆下车曰:天乐尤重。诸天见师,无暇小礼,曰:弟子病,只令断食也。

快乐天名

俱舍云:欲界三天名夜摩,此云时分,为於昼夜六时,多分唱快乐,故以为名也。

天乐难割。

报恩经云:目连告天帝曰:何不频到佛所听法,佛世难值。天帝曰:天乐故难割也,当有所证。天帝令天唤天子,三唤不至,及来问其故,曰:天女难割。帝释曰:彼一天女,况我无数,视东忘西,可轻别也。

乐得深利

佛处胎经云:佛出世人,乐病遇医,乐贫遇宝,乐得法法,乐苦行忍,乐不着色,乐悭布施,戒不犯,面受圣教,见诸圣众,覩诸神通,皆名为乐。

着乐难度。

法华经云:着乐痴所盲,如是人难度。

常乐

涅盘经云:佛常乐我净。

极乐

无量寿经云:但受诸乐名极乐等。

善友名乐

戒经云:见圣具戒与多闻,无怨无痴乐寂静,遇此良友皆名乐。

爱名善欲。

俱舍云:爱敬为信渐,惟於欲色有。此非贪爱之爱,如爱师长、父母、君上,以信渐为体,非如爱妻子、名位、财利,彼是贪痴。

爱慕贤圣

法华经云:见受持者,当起远迎,如慕贤圣也。

诸善法欲。

维摩经云:乐常信佛,乐常闻法,乐敬事众,乐三十七道,乐近善知识,乃至乐断烦恼。

明记忆持。

俱舍念以不忘,明记忆持为义。

八念恒觉

八大人觉经云:念身无常不坚,念多欲生苦,念心无足,念懈怠堕落,念愚痴无慧,念贫苦不憎恶人,念五欲过患,念发大乘心。

念无常住。

出曜经云:心之轻躁速疾,一日一夜九百九十九亿,念念不同,造业亦异也。

护念不舍

阿弥陀罗经云:若人念佛,得诸佛护念不舍等。

二种六念

经云:当记六念:一、念佛,如良医;二、念法,如药;三、念僧,看病人;念天,胜已故;念戒,除放逸故;念施,不忘报故;二、戒师六念,密故不书,为以除俗轻慢故念等。

念佛三昧

观经云:念佛当观三十二相,注想虔诚。又云:念欲舍家,行作沙门者等也。

恶有十种

俱舍云:恶有十种: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粗恶,五、离间,六、杂秽,七、虚诳,八、贪,九、嗔,十、邪见,名十恶业道。

恶三品殊

智论云:一、若人侵己,以恶加之,名恶;二、无人侵己,恶加之,名为大恶;三、供给敬事,以恶加之,名恶中之恶。

六、心过多

根本律云:见不相看,违逆不亲附,好说他过,望报他财,施欲却索,是名为恶心多过也。

三弊尤甚。

大法炬经云:人有三弊恶: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怀悭嫉,惧他胜己,耻不谘问;三、设知胜己,慢陵不亲,极为弊也。

恶中之恶

长阿含念一云:恶中之恶者,於嗔复生嗔。能於嗔不嗔,为兽中最上。

恶不能改。

杂阿含云:瞿波离比丘恶心毁佛,生红莲华大地狱中。目连问佛,欲往救之。佛止目连,目连不从。佛自往至狱中,弹指告曰:汝应信佛。彼曰:我在恶处,犹见汝等也。

恶妇自报

异相云:有恶妇烧其婆,自烧而死,下妇女部明。

恶友八弊

六向拜云:一、外顺内怨;二、背後说人;三、有急难,前愁後喜;四、如亲内谋;五、小侵便怒;六、倩使不肯;七、有急难避;八、死不顾子孙。

阿颠底迦

音义云:此曰毕竟无善心,如一阐提,名无种姓。

左慧名恶

婆沙一百八云:左者,不吉义。

大天恶见

婆沙论云:余所诱无知,犹预他令度,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恶戒人中

俱舍云:不律仪戒,唯人除北州,二形三净,通男女有。

人蟒吐毒

异相云:天忽雨血五十里,王令占之,曰:合生人蟒。令集新生小儿试唾坭中,有一小儿口吐炎火,後长为狱吏,犯罪者令吐毒杀之。有师子为患,蟒亦杀之。後舍利弗化毒,吐不能害,信心生焉,後即受化。佛说当来蟒为金色辟支佛,被七万人杀,为金分之,以偿杀报。

毒草树死

生经云:有诸杯树,花果繁盛,有飞鸟衔毒草来,坠於树上,其树即死,如魔教人等。

毒害王目。

杂宝藏经云:有臣二人,一即多谄,一即善贤。谄者被王贬之,反投怨国。後为二宝箧,安毒令进。既至彼国,王欲发看,贤臣曰:远来之物,王不宜看,恐有毒也。王坚索看,果失王二目。

毒如飞鸟

贤愚经云:因指鬘前生曾作飞鸟,毒不可进,凡至之处,一切皆死,有象王闻亦惊怖。象,波斯匿王。毒飞鸟,即指鬘也。

龙有四毒

僧护经云:僧护入海,见龙有四毒:一视毒,二气毒,三声毒,四触毒。

毒不可恼

根本杂事律二十四:有大毒蛇,被火烧林,冲火而走。舍利子见,因为说法,後生信死。已生长者家,长已来为舍利弟子,其口中毒气犹在,不可恼触,唾物皆死,以宿习故。

毒树杀人

出曜经云:毒树在园,枝叶极妙。入园游者,至此树死。主园者骨肉死尽,遂将利斧柯长一丈,伐之重生,其树更妙。有智者曰:兼去其根,不复生也。如生死树,去三毒根,不复生焉。

毒不能害。

随求云:善逝城丰德长者子,善持咒禁,摄得叉迦龙。一日忘持,被龙所害。有诵此咒者,得除愈无,能被返害。

六毒之异

婆苏呼童子经云:虾蟆、壁宫蜴、蜡、蜘蛛等,有六种毒:一、尿;二、[尸@天];三、触;四、涎唾;五、眼视人;六、啮人。

爪涂毒药。

报恩经云:天受思量杀佛之计,以爪甲涂毒药,接佛足礼之。时欲害於佛,才下毒时,变为甘露,以佛无毒也。

毒害事神

生经云:有人家世行蛊毒,事神得富。一国人知而惧之曰:贼危害人,犹有强弱,此毒如何无人与亲?乃至於异国求妇,後因新妇事佛行慈,不复为等也。

施毒之愚。

报恩经云:有大长者,愚施毒食。因国大俭,人民饿死,乃令居家造食施之,食者皆死。问其所以,取毒龙井,於中水毒所致。长者小年,养毒龙在井中,令慎填,喻无智也。

为毒所中

孔雀王经云:莎底比丘营澡浴事,为众破薪。有大黑蛇从朽木孔出,螫彼苾刍右足。母指阿难白佛,佛说孔雀王咒而愈也。

毒喻其箭。

菩萨藏经云:有十种大毒箭:一、爱,二、无明,三、欲毒,四、贪,五、过失,六、愚痴,七、慢,八、见,九、有,十、无有。如是十种,名大毒箭。

嗔诸异名

瑜伽云:亦名恚、违戾、暴恶、咀螫、拒对、惨毒、愤发、怒憾、怀感、生勃。

嗔害父母

中阿含云:嗔造恶逆,害父母骨肉,因嗔所覆,口无所不说,身无所不作,意无所不思也。

嗔最毒恶

杀嗔即安乐,杀嗔即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及诸功德法。出智度论。

嗔不应作

因果经云:有五恶报:一、自烧身心,二、自乱意识,三、卧起不安,四、死入地狱,五、为恶色等因。

恼害自他

俱舍云:违己见者,必憎嫌故,又恼害自他,如热铁丸,自热他嗔火,如是自他不乐,改变颜色等。

嗔还自害

百喻经云:有两人为雠,一当思报,忽得重病。有人曰:欲报彼雠,当奉一咒,若也不依,先当自害。其人不辞辛苦,依而学之,而不能依法,先当自害,如嗔他人恼害自身心也。

嗔多慈观

俱舍云:多嗔众生,以慈悲观,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唯欲界有,遍五部。

痴有异名

瑜伽云:亦名无智、无见、非对观、惛昧、愚痴、无明、黑闇、无慧也。

痴人满千。

律云:萍沙王有一痴人,王曰:此无慧人,汝欲何愿?曰:我欲千痴人中为王。王曰:可尔。令在无忧园中,四事供养。後集千人数满,设法召之。然可为喻,共为无智。

痴打头破

百喻云:有人头上无发,被人杖打,至破不避。或曰:何不避耶?曰:前人痴,见我无发,为木而打,避非木,喻固执也。

剃头之愿

百喻云:有人於王入阵有功,王令乞愿,曰:我愿与王剃头,如人遇佛,不求出离。

割头破戒

有人与子路行,子有耳璫,逢贼欲夺,父自取,取不得,弃头而割,如人为小利故而破大戒也。

愚不执机

有王欲出,令一臣执机。臣曰:羞执欲担。王与三十二机担。如人持戒,一发不执,惑於三十六物俱抱也。

止沸扇汤

有人煑食,令其疾冷,以扇扇汤,不去其火,如不断烦恼而求解脱也。

愚令分物。

昔有长者有二子,自死时至,戒二子曰:後若分居,物须平着。後果分居,物不能平。有愚者曰:欲得平者,是物破为二,改外道分我。

愚人叹父

如人叹父德行云:父有德。曰:如何?曰:不曾犯欲。曰:汝自何来?如外道自赞,无贪求他物也。

索摩尼珠。

有人与他妇通,未去夫来。女人曰:夫来摩尼可免。意令教水窦内出。愚人不会,返觅摩尼珠,如闻生死,不解深义也。

转索无物

载麻者至,险厄不前,见二愚人,教令挽车。二人曰:与我物,我无物与汝。二人挽车至平地,将无物来,如为身车也。

愚有三种

杂事云:委付不相知,供承急性者,造次便相舍,此为三愚痴。

痴误行杀

律云:有女子於床上以衣覆儿,比丘至,女人起令坐,误坐,杀他小儿。佛曰:痴人!此心不明,先审观察,然无杀罪也。

走驱至死

律云:有比丘与父同行,遇夜路,令速行,父因蹶死。又父子行遇夜,虎狼伤父死,坠落人土死等。然无杀罪,皆是无智。

痴子舍我。

法华经云: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喻二乘人在於五道沦没,余者修罗不定,故云六通四生。

痴为无明

俱舍云:宿惑位无明,不了因果,如暗中值事,为诸有本,众惑之源,生三细六粗,莫不由此所为。无明罗刹等,又为先引後无明,为初引疑、邪见、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取、贪、慢、嗔。故颂云:由前引後生。

慢怠不成。

菩萨本行经云:夫懈怠者,众行之累。俗失家业,沙门失道果,精进欠此。

令尸现舞。

般若论云:有小比丘住山阑,若不勤慢怠,山神是佛弟子,於死尸中现舞,说偈怖之:林中小比丘,何以懈怠?昼时若不畏,夜当更复来。因是精进。

难陀娇慢

报恩经云:忧波离是执事人出家,难陀等是释种尊高,後出家不肯礼波离,佛为说法,然後礼也。曰:我慢山崩。

七慢之殊

俱舍云:令心高举,总立慢名:一、慢,二、过慢,三、慢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畀慢,七、邪慢。

九慢之类

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劣我慢类,八无等慢类,九无劣我慢类,九慢从前三慢中流出。

增上慢

法华经云:有增上慢,未得为得,未证为证,有如此失,凌懱於他也。

五种恶见

俱舍云:一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执断执常;三邪见,拨无因果;四见取,执劣为胜;五戒禁取,执鸡戒狗戒。

自在天生。

论云:如大自在天,为能生世间,或我胜性等,或投水火,种种邪行,妄起因执,或因算数,或为无因,皆非正见也。

谤圣及因

药师经云:不信有四果圣人、十住菩萨、三世诸佛,不信布施今世後世当得其福,不信神明更生,善者受福,恶者受殃,皆名邪见。

六十二、见

因迷三世外道等,於我涅盘计去非去、灭不灭等。

五、逆次别。

小五浊经云:别有五逆:一、慢,二、亲事鬼神,二、嫉妬国君,三、後轻薄,四、贱其身命而贵财货,五、去福就罪。是名五逆类。

七罪亦大。

观佛三昧经云:有七种罪,能令众生堕无间地狱,八万四千大劫受苦:一、不信因果,二、毁二十方佛,三、断学般若,四、犯四重虚食信施,五、用僧只物,六、污清净尼,七、六亲中行不净行。

罪中最大。

俱舍五无间罪云:一、杀父,二、害母,三、杀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五种入无间地狱,一切受苦,名邪定聚也。

五罪根本。

萨遮乾子经云:有五根本罪:一、破坏塔寺,焚经;二、谤三乘法,毁毗留难,隐弊覆藏;三、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打缚驱使,或令还俗;四、於五逆中,随造一罪;五、常行十不善大罪。犯如是罪不悔,示入无间。

五逆同类

俱舍云: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破坏窣堵波,是无间同类也。

悭如首罗。

庄严论云:尊者迦叶、目连等,到首罗长者家持鉢。长者素悭,为说施法,皆不应机。佛即後至,为说五大施。长者曰:小施不能,何能大施?佛曰:能持五戒,名为大施。首罗曰:不杀等五,益我悭也;能持

鄙同卢至。

卢至经云:有卢至长者,其家巨富,资财无量。母等衣食,亦不充给,何况余人。後因节会之日,见诸人众,欢[饥-几+燕]快乐,皆共出城。卢至遂取五钱,买麨与酒。至空野间无人之处,食饮醉舞曰:天帝不如我也。天帝闻见,故来恼之。化为卢至,先到家中,为母及妻男女使役等曰:我已去,其悭鬼若是似我者,更来无令得入。便将财物,一时布施。卢至到家,彼不放入。大哭见王,王不能治。乃至见佛,佛为说宿因。乃至心开意解,天帝却复本形。

毡无弱者

异相云:有二长者,一名最胜,二名难降,巨富无过,悭亦第一。佛为说法,二人各欲施毡,选其弱者。佛知化毡尽好,都不可舍;佛又知意,化令悟道。

人无近家

智论云:悭人之宅,譬如丘家,求者远避,终无向者。悭人无福慧,於施无坚要,临当堕死坑,应悟生懊恼。

死戒不费

出曜经云:有长者财富无量,不曾与人一钱。门户七重,空罗铁网,壁用砖石,鸟鼠无能犯物。遇病重困,将垂命时,告子旃檀:不得为我费用一钱,汝得七世。

坐护饭鉢

盂兰盆经云:目连母死,以悭过故,生地狱。目连为七月十五日设会,供养三宝,母承斯福,生饿鬼中。灵前儿安饭鉢,有余鬼来乞,母於饭鉢坐,以悭习不除,仍犹未悟施也。

悭不自食

譬喻云:有老翁巨富,不欲自食。隣有贫家盈门,宾客曰:常食酒肉,无常同至,悭者何事?然有子孙,亦为他有也。

爱渴难满

出曜经云:饮四海水,不能润爱一尺之地。又如饥人,世间欲其饮食,可以水浆济其命。或草根果蓏等,爱渴难济,此无足也。

可爱不爱。

杂事律云:美貌名家,温柔不恶妇,如是皆可爱。小儿、毒蛇、阉竖、偏生子,随宜无识,不共戏,不可爱。

可爱之尚

杂阿含云:所爱无过子,财无过於牛,光明无过日,广润无过海。又云:爱无过於己,财无过谷,光明无过见,广润无过慧。

性爱好别

智论云:孙陀罗好欲,天受爱名闻,须那提子爱财利,那舍好出家,罗睺罗爱施戒,露女生好施花。

贪染尤重

瑜伽云:亦、喜、顾、忻、欲、明、乐、藏、护、希、躭、爱、染、瞋、惜。

正念之喻。

正法念经云:如刀毒恶疮,欲火意念薪,爱风之所吹,焚烧众生心。

所欲尤重。

俱舍云:恶欲他财贪,为於财利名誉妙境。

贪有五种

瑜伽云:一、法性贪,二、誓愿贪,三、愚痴贪,四、厌离贪,五、思择贪,此名善法欲也。

贪爱求名

法华经云:贪着於名利,多游族姓家,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又云:以贪爱自蔽也。

贪爱过重

婆沙七十八,有十爱染法,爱为上首。以爱过重,造恶为先,故初明之也。爱求得集,贪着悭摄,守执即是。如上十种,执持刀杖,鬬诤欺诳,謟诈轻侮,生无量种恶不善法。又云如王,又云恶欲他财等,名之为贪也。

生因於爱。

俱舍云:无爱不受生,爱水润种果方生,故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中有,於父母男女随起爱心,又爱缘取等。

二种五爱

增一经云:一、自高,二、穷人,三、欲受人礼,四、欲人於己受学,五、欲出生死。又云:五种爱学:一、显己多闻,二、欲多福,三、欲多解,四、为他说,五、断生死烦恼也。

爱欲生恼

法华经云:贪着於五欲,痴爱故生恼,入邪见稠林等。

嫉妒易胎

阿育王小夫人将分娩,大夫人妒之,临产以狗胎换易。

食毒取死

杂宝藏经:雪山有鸟,一身二头,一头得美果,一睡食之。睡者觉,香曰:汝食美果,何不相让?曰:尔自睡来。睡头妒之,候彼睡,以食其毒果,二俱死也。即佛与天受因也。

嫉妒於他。

造像经云:天帝问佛:嫉妒造像,如愿胜彼,如何?佛言:不然,於他名利不愿胜。

怨嫉有七

中阿含云:一、不欲彼好色装严,二、安隐睡,三、得大利,四、朋友,五、名誉,六、大富,七、生天心。不欲令彼怨家得此,名之为嫉。又经云:不嫉彼供,不高己利。嫉、妒异此可知。

嫉妒之因

杂事律二十九云:瘦瞿昙尼因中为居士妇,无子息,恶疾在腹。居士曰:我无子息,一旦身死,财物入官。妻曰:更聚少女。夫曰:家有二妇,水和麨饮,亦无其暇。妻曰:但聚等者如妹,小者如女。夫遂依言,聚其少女。法尔男子,得新忘旧。大妻怀妒,因是恶疾便除。先觉有娠,具告其夫曰:汝若有子,钱即是主。妻曰:若後妻不以药堕我胎,依君言也。夫曰:果然相恼乱也。妻更不言。月满生子,大妻曰:我子必被妒杀为後。妻曰:此子汝养,长为汝子。既保儿命,後妻曰:此子长也,他为曹主,我为婢使不疑。遂以竹刺口内刺之,儿即大哭。母即见口中有刺,取以儿死。隣伍皆知。後妻具讳,作大咒愿:夫为蛇螫,父母霹雳,儿溺狼陷等。今皆依愿也。

释氏六帖卷第三(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