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等不等观杂录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等不等观杂录.jpg

等不等观杂录卷一目录

读法华经妙音品 圆觉经清净慧章别记 弥陀报土 起信论证果 三身义 大乘律 佛法大旨 学佛浅说 金刚经四句偈说 藏经字体不可泥古说 鸦片说 观未来 支那佛教振兴策一 支那佛教振兴策二 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 释氏学堂内班课程 佛学研究会小引 只桓精舍开学记 金陵本愿寺东文学堂祝文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一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二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三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四 南洋劝业会演说 送日本得大上人之武林

等不等观杂录卷一

清石埭杨文会仁山着

读法华经妙音品

此品义味幽深。须以三法释之。初依四宾主。次依四法界。三依六相。且初。依宾主释者。释迦如来。主中主也。多宝如来。宾中主也。妙音菩萨。宾中宾也。文殊菩萨。主中宾也。先由主中主放光东照。妙音方发意来观。众宝莲华既现于灵山会前。文殊乃问世尊。欲知妙音所行三昧。并愿见其色相。表二菩萨均在因位。各有分齐。非仗佛力。不能融会。释迦乃蕲多宝为现。表古佛虽久灭度。神用常兴。故一呼即至。乃宾中主召宾中宾也。及至妙音到已。先见释迦。不见多宝者。表释迦为此界宗主。多宝现於释迦界中。非释迦介绍。不能见也。次依四法界释者。妙音。事法界也。文殊。理法界也。释迦。理事无碍法界也。多宝。事事无碍法界也。前文释迦开多宝佛塔。表理事无碍入事事无碍也。多宝分半座与释迦并坐。正显事事无碍之象也。文殊表根本智。显示般若真空之义。理法界也。妙音得种种三昧。净华宿王智佛为彼说国土净秽。身量大小。妙音未来时。先现众宝莲华。所经国土。雨华动地。天乐鸣空。皆属事法界也。理事无碍。方能契合。故文殊白佛欲见妙音。然非事事无碍。不能随心自在。故释迦蕲多宝现其相也。三依六相释者。即华严经中总别同异成坏也。灵山道场为总相。四圣在会为别相。皆证法华为同相。因果差殊为异相。师资道合为成相。各住自位为坏相。寂音尊者用各不相知之义释此品。专属坏相。於经意未能全合。

圆觉经清净慧章别记

第六章清净慧菩萨问法。世尊开示四种浅深证道之相。复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於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辨真实。凡三十二字。作四句读。古今诸师。各申妙解。今为同志宣扬。特出新义。以饷大众。初句不起妄念者。若就思惟心言之。则与下句不能联合。当知妄念即是第七识。随缘执我。便成非量。一切时不起。则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矣。第二句之妄心。六识思惟心也。七识为六识之根。根既平等。则依根所发之识。必无我执。是名妙观察智。何须息灭。如永嘉答六祖云分别亦非意。深契六祖之道也。第三句住妄想境。前五识也。五根对境而有五识。唯是现量。因有同时意识为缘。则成比量而现量隐。故名加了知。古人彻悟之时。叹为山河及大地。全现法王身。若加了知。则无此境。不得名为成所作智矣。第四句无了知者。即是第八识无分别智。辨之者第六意识也。意识认为真实。则违八识现量矣。胜鬘经云。烦恼隐覆真实。意识不辨。则不被其隐覆。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矣。八识既转。四智全彰。岂非一切种智乎。故下文佛赞德本以结之。

弥陀报土

古人以四土释西方极乐世界。复以互相该摄之言通之。子细参详。似犹未惬。盖佛刹具四土者。不可一概而论。经中每云或有国土纯是菩萨。则下二土自无有矣。今依净土三经所说。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者。皆得衣食自然。究竟彻证无上菩提。是往生者虽未证圣。已非凡界。既无凡界。则不可说凡圣同居矣。又二乘种性往生之後。虽证小果。毕竟趋入大乘。是无实声闻。便不可说方便有余矣。统而言之。无非弥陀报土。随往生者根器不同。见彼国土浅深有异。既入弥陀愿海。自业报境全舍。岂有凡界能为牵系耶。又有高谈净土者。喜提常寂光。亦非本经意旨。盖十方诸佛所居常寂光。平等无二。尚非浅位菩萨所及。何况下凡。若能入常寂光。则无此界他界之别。又何必说西方耶。既说西方。自以弥陀报土为归。是为他受用土。若论弥陀自受用土。非常寂光而何。

起信论证果

信成就发心者。入圆初住位。即得少分见於法身。便能八相成道。现劣应佛。至十地位尽。见满分法身。在色究竟天现胜应佛。或疑初住所现劣应佛。不具三身。与妙觉果位有异。又疑十地位尽所现胜应佛。亦不说报身。今为通释。夫初住位既见法身。而法身徧一切处。即名毗卢遮那。不可以自他情量限之。虽云少分见。但以入理深浅言之。非谓另有分法身在所见之外也。法身者。自受用身也。报身名他受用身。亦称法界性。徧一切处。随机显现。初住菩萨现佛身时。即以毗卢遮那为自法身。以卢舍那为自报身。以色究竟天佛为自胜应身。以一位徧摄一切位故。至十地位尽。现胜应身时。亦复如是。又胜应身即梵网所谓千华上佛。彼经云。卢舍那化为千释迦。千释迦又化为千百亿释迦。是谓从本起末。若摄末归本。准例可知。既入佛性海中。释迦现身。一切法趋释迦。弥勒现身。一切法趋弥勒。无量诸佛。莫不皆然。

三身义

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是之谓三身。学佛者若不知三身义。则真假二谛。不能圆融。世人所见释迦牟尼佛从母胎出。修行证道。说法度生。入於涅盘者。皆化身之事也。化身一名应身。以其应众生之机而出现也。当知释迦成道以来。经久远劫。三身具足。一时能现无量化身。犹如月映万川。彼月之体性。能现月形者。法身也。彼月之光明。照耀无边者。报身也。水中所现之月。随处可见者。化身也。若但知化身为佛。而不知普徧平等之法身。万德庄严之报身。则佛陀亦人中之杰出者而已矣。岂能统十界而称尊。亘古今而常存者乎。他教之言曰。佛者受造者也。上帝者造物者也。是皆知有化身。而不知有法身报身也。法身者。四圣六凡所同者也。称为本觉。报身者。万劫修行所显者也。称为始觉。始本合一。方证佛果。然後现无量化身以度含灵。六道凡夫。虽有法身。隐而不现。随业所受之身。或为人。或为畜。即是报身。无随类现形之用。故无化身。此等众生。颠倒妄想。轮转无穷。若欲脱此幻梦。殊非深究内典不为功。然内典繁多。从何入手。用功省而收效速也。曰。有马鸣菩萨所作起信论。文仅一卷。字仅万言。精微奥妙。贯彻羣经。学者苟能熟读深思。如法修行。从十信满心。得六根清净。证入初住。见少分法身。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彻证满分法身。现圆满报身。以大悲心。起随类用。即现千百亿化身。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也。或疑六道众生。何能直证佛果。不知众生本性。即是诸佛法身。迷则轮回六道。悟则超越三乘。然须多劫修行。方成佛道。更有净土一门。不假勤修。不废俗谛。一念净信。顿超彼岸。可谓方便中之大方便。直捷中之最直捷矣。学者可不勉旃。

大乘律

梁摄论戒学中引毗奈耶瞿沙毗佛略经。说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如兹大本。未沾此域。又古德相传云。真谛三藏将菩萨律藏。拟来此土。於南海上船。船便欲没。省去余物。仍不能起。唯去律本。船方得进。真谛叹曰。菩萨戒律。汉土无缘。深可悲矣。或疑摄论所引戒相。何至如此之多。当知菩萨行门。通十法界。随入一界。皆具万行。故有十万种差别也。又疑九界现身。可说戒相。若现佛身岂得同例。今为释曰。菩萨现佛身时。亦有应作不应作之相。以为戒藏。故十法界莫不皆然。又如大部律藏不能至东土者。亦有深义。盖西土应化圣贤。能应十界之机。随缘设化。故应受持广律。若东土修大乘者。局於人道。未能现身他界。故广律非分。且菩萨行折摄二化。随类现身。迥出常情之表。未入正位者。或堕疑网。若强效之。恐致堕落。故不入此土。梵网十重四十八轻。及菩萨戒本四重四十一轻。乃大乘律之总纲。凡发菩提心者。皆应受持也。(谨案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见真谛译摄论世亲释编者识)

佛法大旨

佛法大旨。在引导世人出生死轮回。盖世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静言思之。何以忽而有我。未生以前。我在何处。既死以後。我往何所。茫茫昧昧。诚可哀也。有智慧者。在自性内体究。破妄显真。忽如梦觉。六通具足。得知过去世曾经无量生死。或生天上。或生人间。或为畜生。或堕地狱饿鬼。苦乐千差。未来世中。亦复如是。轮转无穷。徧观一切众生头出头没。无有了期。遂发大愿。修菩萨道。自度度他。福慧圆满。得成佛果。所说经法。真实不虚。无论何人。依教修行。皆得成佛。但入门有难易之分。证道有浅深之别。及其成功一也。如来设教。义有多门。譬如医师。应病与药。但旨趣玄奥。非深心研究。不能畅达。何则。出世妙道。与世俗知见。大相悬殊。西洋哲学家数千年来精思妙想。不能入其堂奥。盖因所用之思想。是生灭妄心。与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全不相应。是以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非哲学家所能企及也。

近时讲求心理学者。每以佛法与哲学相提并论。故章末特为拈出。以示区别。

学佛浅说

先圣设教。有世间法。有出世法。黄帝尧舜周孔之道。世间法也。而亦隐含出世之法。诸佛菩萨之道。出世法也。而亦该括世间之法。世间法局於现生。不脱轮回。出世法透彻根源。永脱轮回。兼之世界成坏。羣生变化。凡情所不能测者。佛门修士。朗然大觉。普照无遗。岂不大快乎哉。然则学佛者当若之何。曰。随人根器。各有不同耳。利根上智之士。直下断知解。彻见本源性地。体用全彰。不涉修证。生死涅盘。平等一如。此种根器。唐宋时有之。近世罕见矣。其次者从解路入。先读大乘起信论。研究明了再阅楞严圆觉楞伽维摩等经。渐及金刚法华华严涅盘诸部。以至瑜伽智度等论。然後依解起行。行起解绝。证入一真法界。仍须回向净土。面觐弥陀。方能永断生死。成无上道。此乃由约而博。由博而约之法也。又其次者。用普度法门。专信阿弥陀佛接引神力。发愿往生。随己堪能。或读净土经论。或阅浅近书籍。否则单持弥陀名号。一心专念。亦得往生净土。虽见佛证道。有迟速不同。其超脱生死。永免轮回。一也。或曰。同一证道。何不概用普度法门。令人省力。答曰。凡夫习气最重。若令其专念佛名。日久疲懈。心逐境转。往往走入歧途而不自觉。故必以深妙经论。消去妄情。策励志气。勇锐直前。方免中途退堕也。又问。上文所说出世法门。如何能括世间法耶。答曰。佛法要在见性。真性如水。世事如沤。有何沤不由水起。有何事不由性起耶。子但精勤一心。究明佛法。方信予言之不谬矣。

金刚经四句偈说

金刚经内。每云四句偈等。後人不达。种种解释。殊失经旨。予读法华至一四句偈。恍然曰。此即极少之说也。金刚之四句偈等。亦犹是也。後阅智者大师疏云。般若第一部。六十万偈。乃至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又阅华严经序有云。龙树菩萨诵得下部。归於竺乾。凡十万偈四十八品。传来此土者。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乃知西土论经。通以四句为一偈。二句为半偈。积若干偈为一品。若干品为一经。四句偈等之旨。复何疑哉。

藏经字体不可泥古说

东震旦自有佛经。历代书写刊印流通。字体皆随时宜。明万历间。始刊书本藏经。间用古字。初学患其难晓。後半遂不复用。近代吴下江铁君写刻大乘教典。改从说文字体。好古者赏之。然说文所有之字则改矣。其无者仍听之。亦何贵乎其改也。尝试论之。佛经字体。不与说文合者最多。何则。翻梵成华。但取义顺。不以文字论古今也。且翻字不翻音者。若此方之字。与彼音未能全符。则加口旁以别之。便知非本字全音矣。如谓说文无有。尽行除去。则密呪正音。无从可得。断不可也。又显说中闲静从闲。中间从间。因世俗相承已久。一见而知分别也。楞严楞伽之楞字。说文作棱。他书从之。惟佛经内专用楞字。疑系译经时所定。当从之。不必更改也。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萨-产+(辛/干)]。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廾从阝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经中婬字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今人欲依说文改从氵旁。书中淫字训义甚多。放也。溢也。甚也。邪也。经中专指男女事。故从女为妥。由此类推。应改与否。从可知矣。

鸦片说

世人修善。名曰白业。世人造恶。名曰黑业。鸦片者。黑业之所感也。何以言之。不观夫云栖施食仪乎。作灭罪法时。观饿鬼身中所有罪业。犹如墨汁。以神呪之力。令其墨汁从足心流出。下入金刚际。今时黑业强盛。汲引此汁从地涌出。化作鸎粟花。鲜妍可爱。及其浆满。剖而出之。初见灰白。俄而变色。煮之熬之。则纯黑矣。岂非饿鬼足下流出之墨汁乎。所最奇者。吸烟之筒名之曰枪。不知命名者何所取义也。静言思之。乃恍然曰。枪者。杀人之具也。举枪欲杀人。必以口对人。而火门对己。乃吸烟则反是。诚举枪以自杀也。尝观世人终日营营。百计千方。莫非损人利己。惟吸鸦片一事。则专以害己。此所谓天壤间至公之道也。往者与英人讲论刱法之巧。英人曰。熬烟之法。吸烟之具。皆造自华人。益信业力招感。非凡心所能思议者矣。大凡世间毒物。人皆畏而远之。鸦片之毒。甚於他物。生者为土。熟者为膏。少许入口。即时毙命。而嗜之者一见此物。喜形於色。诚不解其何故也。忽忆经中以世人贪瞋痴为三毒。始知内心之毒。与外物之毒。同类相摄。其力最大。断无他力足以胜之。虽父母挞楚。妻孥诟厉。至死不改。或问吸鸦片人应得何报。答曰。观现在形状便可知矣。口鼻之间。臭烟出入。面目焦枯。殆无生气。命终以後。必堕饿鬼道中。焰口经中所救饿鬼。即此类也。待其墨汁从足流出。又为後人所吸。展转相引。无有已时。非遇佛法教导。往生净土。其能脱此苦海乎。

观未来

世间治乱。莫能预知。然自冷眼人观之。则有可以逆料者。且就目前世界论之。支那之衰坏极矣。有志之士。热肠百转。痛其江河日下。不能振兴。然揣度形势。不出百年。必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何则。人心之趋向。可为左券也。不变法不能自存。既变法矣。人人争竞。始而效法他国。既而求胜他国。年复一年。日兴月盛。不至登峰造极不止也。或问。全球无衰坏之国。可与增劫时世媲美乎。答曰。迥不相侔也。增劫时世。人心纯善。金玉弃而不取。今时号为文明之国者。全仗法律钳制。人心始能帖然。牟利之徒。机巧百出。非极天下之豪富。不能满其所欲也。又问。坏极而兴。既闻命矣。至於兴之极。能永久不坏乎。答曰。不能也。或问。何以知之。答曰。地球各国全盛之日。兵戈不起。生齿日繁。谚云。一人生两人。十世一千丁。以三十年为一世。至十世而添人千倍矣。其中不无饥馑疾疫。耗折人口。且减半计之。亦不下五百倍也。历年三百。而添人五百倍。地不加大。何能容之。彼时先坏商务。继坏工务。盖各国齐兴。货物充溢。皆欲阻止他国货物。不令输入。而轮船无用矣。货物既不运售他国。则制造日减。而工人赋闲矣。工商以外。无生业者不计其数。嗁饥号寒。哀声徧野。岂有不乱者乎。先兴者先坏。後兴者後坏。统地球各国。坏至不可收拾。所有文学格致历算工艺一切尽废。仍变而为野蛮。向之人民五百倍者。减而賸一分。如现在之数。乱犹不止。必再减一半而乱事方了。尔时人民敦朴。如洪荒之世。此为乱之极。治之始也。久之又久之。而礼乐文章。渐次兴起。治乱循环。如是而已。哀哉众生。营营扰扰。果何为也。或晓之曰。此梦境也。举世皆梦也。然则亦有觉者乎。曰。释迦弥陀。皆觉者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觉者也。菩萨罗汉高僧上士。觉而未至究竟者也。欲醒此梦。非学佛不为功。三藏教典具在。苟能用心。无不得入。而要以净土为归。方可醒此大梦也。

支那佛教振兴策一

中国之有儒释道三教。犹西洋之有天主耶稣回回等教。东洋之有神道及儒佛二教。东西各国。虽变法维新。而教务仍旧不改。且从而振兴之。务使人人皆知教道之宜遵。以期造乎至善之地。我中国何独不然。今日者百事更新矣。议之者。每欲取寺院之产业以充学堂经费。於通国民情。恐亦有所未惬也。不如因彼教之资。以兴彼教之学。而兼习新法。如耶稣天主教之设学课徒。日本佛寺。亦扩充布教之法。开设东文普通学堂。处处诱进生徒。近日刱设东亚佛教会。联络中国朝鲜。以兴隆佛法。犹之西人推广教务之意也。我国佛教衰坏久矣。若不及时整顿。不但贻笑邻邦。亦恐为本国权势所夺。将历代尊崇之教。一旦举而废之。岂不令度世一脉。後人无从沾益乎。为今之计。莫若请政务处立一新章。令通国僧道之有财产者。以其半开设学堂。分教内教外二班。外班以普通学为主。兼读佛书半时。讲论教义半时。如西人堂内兼习耶稣教之例。内班以学佛为本。兼习普通学。如印度古时学五明之例。如是则佛教渐兴。新学日盛。世出世法。相辅而行。僧道无虚縻之产。国家得补助之益。於变法之中。寓不变之意。酌古准今。宜情宜理。想亦留心时务者所乐为也。

支那佛教振兴策二

泰西各国振兴之法。约有两端。一曰通商。二曰传教。通商以损益有无。传教以联合声气。我国推行商业者。渐有其人。而流传宗教者。独付缺如。设有人焉。欲以宗教传於各国。当以何为先。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而无悖者。莫如佛教。美洲阿尔格尔曾发此议。立佛教学会。从之者十余万人。然其所知。仅佛教麤迹。於精微奥妙处。未之知也。故高明特达之士。仍不见信。今欲重兴释迦真实教义。当从印度入手。然後徧及全球。庶几支那声名文物。为各国所器重。不至贬为野蛮之国矣。然开办之始。非筹款不为功。傥得贤士大夫慨然资助。收效於数年之後。不但与西洋各教。并驾齐驱。且将超越常途。为全球第一等宗教。厥功岂不伟欤。

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

盖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弛。以致释氏之徒。无论贤愚。概得度牒。於经律论毫无所知。居然作方丈开期传戒。与之谈论。庸俗不堪。士大夫从而鄙之。西来的旨。无处问津矣。今拟乘此转动之机。由各省择名胜大刹。开设释氏学堂。经费由庵观寺院田产提充。教习公同选举。酌定三级课程。先令其学习文理。然後教以浅近释典。约须三年。学成者准其受沙弥戒。是为初等。再令学习稍深经律论。三年学成准其受比丘戒。给牒。是为中等。此後应学深奥释典。及教律禅净专门之学。三年之後。能通大意。讲解如流者。准其受菩萨戒。换牒。是为高等。聪慧之流。九年学成。具受三坛大戒。方能作方丈。开堂说法。陞座讲经。登坛传戒。始得称为大和尚。仅学得初等中等者。只能当两序职事。若全不能学。仍令还俗。不得入僧班也。近时宗门学者。目不识丁。辄自比於六祖。试问千余年来。如六祖者。能有几人。拟令此後非学成初等中等者。不得入禅堂坐香。以杜滥附禅宗。妄谈般若之弊。尼亦仿照此例。略为变通。学成等第。方准受戒。以上三等。仿照小学中学大学之例。能令天下僧尼。人人讲求如来教法。与经世之学。互相辉映。岂非国家之盛事乎。道家者流。虽人数无多。亦可仿此办理。是在随时斟酌耳。

释氏学堂内班课程

普通学 每日课程六堂。每堂一点钟。上午第一堂佛教。下午第一堂佛教。其余四堂。分课本国文理。史学。地理。算法。梵文。英文。东文。

第一年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八大人觉经(蕅益三经解 守遂二经注) 佛教初学课本(金陵刻经处刊) 释迦如来成道记 念佛伽陀(彻悟) 菩萨戒本经(蕅益笺要) 西方发愿文(莲池自注) (以上春夏二季读诵讲解) (梁译)大乘起信论(纂注义记 直解) 唯识三十论(高原蕅益) 因明论(高原蕅益) 八识规矩(憨山蕅益) 心经(五家注) 阿弥陀经(元照蕅益) (以上秋冬二季读诵讲解) 晨昏课诵(随时讲解) 百法明门 小止观六妙门 (以上二种暇时细阅)

第二年

楞严经(用纂注正脉疏讲解 此经一年若未读完下年接读) 大乘止观(暇时细阅)

第三年

圆觉经(直解略疏 近释大疏) 金刚经(宗泐蕅益 憨山) 维摩经(肇注折中疏) 十六观经(四帖疏) 七佛偈 信心铭 证道歌 定慧相资歌 万善後偈 愿生偈(昙鸾注) (以上十种分上下两期读诵讲解) 地藏经 显密圆通 原人论 高僧传 释氏稽古略(暇时细阅)

专门学 : 自第四年起。或两年。或三五年。不拘期限。各宗典籍。或专学一门。或兼学数门。均随学人志愿。总须一门通达。方可另学一门。不得急切改换。以致一无所成。

俱舍宗 : 俱舍论 普光记 法宝记

成实宗 : 成实论(现用俱舍。较成实为优。)

律宗 : (大乘)梵网经(蕅益合注三昧直解 智者疏莲池发隐贤首疏小乘)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道宣元照) 毗尼止持(见月) 毗尼作持(见月) 毗尼关要(定庵) 毗尼集要(蕅益)

天台宗 : 法华经(会义科注) 妙玄节要 涅盘经疏 删定止观 释禅波罗密 四教仪集注 教观纲宗

贤首宗 : 华严悬谈疏钞(澄观) 行愿品疏钞(澄观宗密) 华严着述集要 法界无差别论疏(贤首)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 释摩诃衍论

慈恩宗 : 成唯识论(心要 随疏 述记) 枢要 相宗八要(高原蕅益) 瑜伽师地论 伦记 因明论疏(窥基) 法苑义林章 解深密经 密严经 唯识开蒙

三论宗 : 中论(吉藏疏) 百论(吉藏疏)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肇论 大智度论 三论玄义 三论游意 宝藏论

禅宗 : 楞伽经(憨山笔记蕅益义疏) 会译 思益经 五灯会元 六祖坛经 禅源诸诠集 宗镜录 万善同归集 宗范 禅林僧宝传

密宗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一行疏释) 苏婆呼童子经 苏悉地羯罗经 施食补注(莲池)

净土宗 : 无量寿经义疏(慧远) 无量寿如来会 弥陀疏钞(莲池) 无量寿三经论(彭际清) 往生论注(昙鸾) 净土十要(蕅益) 安乐集(道绰) 往生集(莲池)

专门学者。不但文义精通。直须观行相应。断惑证真。始免说食数宝之诮。教乘法数。大明三藏法数。宜购置案头以备查考。

佛学研究会小引

今时盛谈维新。或问佛学研究会维新乎。曰。非也。然则守旧乎。曰。非也。既不维新。又不守旧。从何道也。曰。志在复古耳。复古奈何。曰。本师释尊之遗教耳。方今梵刹林立。钟磬相闻。岂非遗教乎。曰。相则是矣。法则未也。禅门扫除文字。单提念佛的是谁一句话头。以为成佛作祖之基。试问三藏圣教有是法乎。此时设立研究会。正为对治此病。顿渐权实偏圆显密种种法门。应机与药。浅深获益。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欲一生成办。径登不退。要以净土为归。此系最捷之径也。

只洹精舍开学记

释迦如来涅盘後二千八百六十年。摩诃震旦国外凡学人建立只洹精舍于大江之南建业城中。兴遗教也。夫如来之教。博大精微。人莫能测。外凡浅智。何足以兴之。然当事者不暇计也。辄语人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儒门尝言之矣。我佛门何独不然。不见夫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偈乎。以刹那三昧消其时量。则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以帝网法门融其方域。则舍卫金陵镜影涉入。契此道者。超乎象外。何有於华梵。何有於古今。更何有於圣凡耶。然理虽如是。事须兼尽。以英文而贯通华梵。华梵既通。则古今一致。凡圣交参。皆不离乎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於是乎振铃开学。正当光绪戊申孟冬之月。阖堂大众。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金陵本愿寺东文学堂祝文

维光绪二十五年。岁在屠维大渊献陬月之吉。金陵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特设东文学堂以教华人。一言语学课。二普通学课。诚如莲经所云治世言语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也。溯自二十年前。刱立本愿寺於春申江上。今者大法主现如上人属其弟胜信公来华。设本愿寺於杭。以十人居之。复设本愿寺於吴。以三人居之。金陵为南朝胜地。而北方心泉上人与一柳等五人居焉。上人传七祖之衣鉢。为四贤之领袖。知道之所自。在元魏则有昙鸾法师。在唐则有道绰法师。善导法师。三师之着作。不传於华。而传於日本。今则复播之於华。岂非时节因缘耶。留学诸君子。或宣教旨。或受和文。微特出世之良因。抑亦处世之胜缘也。然则大法主之德。其可限量乎。爰为之颂曰。

真谛俗谛 如车两轮 扶桑震旦 齿之与唇

驾车来游 以道传薪 方言奇字 奥妙绝伦

弥陀本愿 指示当人 人人信受 一入全真

提唱洪名 无间昏晨 十万亿刹 明镜无尘

大哉释迦 亘古常新 五洲万国 一视同仁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一

今逢净土真宗法主为振兴佛教起见。刱开般若波罗密多会。鄙人应召前来。理宜演说支那佛教古今流传之相。溯自汉明帝时。慧光东照。崇信之人。乘愿而出。至姚秦时。广译经论。佛教大兴。迨至有唐。禅教律净。皆臻元奥。禅则达摩一宗。自六祖以下。五派分立。教则天台。贤首。慈恩。各承家法。律则南山正轨。大小兼弘。净则善导。怀感。诚恳备至。震旦佛教。於斯为盛。彼时着述虽多。因刻板未兴。类多遗亡。五季之时。佛教稍衰。至宋朝而复兴。所出人才。以永明为巨擘。提唱禅宗。指归净土。尤为古今。所未有也。元明二代四百年间。方之唐宋。似逊一筹。本朝初年。禅宗鼎盛。着述家纯疵间出。近世以来。僧徒安於固陋。不学无术。为佛法入支那後第一隳坏之时。欲求振兴。惟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乃刱议数年。无应之者。或时节因缘犹未至耶。请以观诸异日。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二

此会由法主命名般若波罗密多会。今请演说般若之义。为开会之宗本。夫般若者。根本智也。经称般若为诸佛母。一切佛法之所从生。故大藏经以般若为首。般若在众生分中。隐而不现。盖为无明妄想障蔽故也。众生思虑之心。内典称为生死根本。乃六识分别。念念不停。虽极明利思想之用。彻於玄微。总不能证般若真智。若欲亲证。须由三种渐次而入。一者文字般若。即三藏教典。及各宗着述。後学因此得开正见。不至认贼为子。二者观照般若。依前正见。作真空观。及中道第一义观。三者实相般若。由前妙观。证得诸法实相。即与般若相应。便是到彼岸。可称般若波罗密多矣。达摩一宗。专弘此法。六祖称为学般若菩萨。此乃以第六度为禅。非第五度之禅也。近时根器下劣。不能剿绝意识。反以意识之明了处。认为般若智慧。譬如煮沙。欲成佳馔。岂可得哉。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三

如来设教。万别千差。末法修行。难进易退。有一普度法门。速成不退。直趣佛果者。即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也。汉时经已传至东土。东晋庐山远公盛弘此道。千百年来。相传不绝。宋永明大师有万修万人去之语。言之不详。後人未知其方。今请演其说以供众听。窃窥永明之意。深有见於净土三经宗旨。凡具信心发愿往生者。临命终时。皆仗弥陀接引之力。故能万修万人去也。然往生虽仗他力。而仍不废自力。故以修字勉之。盖生品之高低。见佛之迟速。证道之浅深。受记之先後。皆在自力修行上分别等差。後世有专重自力者。令人疑虑不决。有碍直往之机。又有专重他力者。以致俗缘不舍。空负慈尊之望。二者不可偏废。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直趋宝所。永脱轮回矣。

般若波罗密多会演说四

立身成己治家齐国。世间法也。参禅学教念佛往生出世法也。地球各国於世间法。日求进益。出世法门。亦当讲求进步。支那国中。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弛。渐致释氏之徒。不学无术。安於固陋。今欲振兴。必自开学堂始。五印度境。为佛教本源。大乘三藏。所存无几。欲兴正法。必从支那藏经。重译梵文。先须学习语言文字。方可成此大业也。日本佛教。胜於他国。三藏教典。及古今着述。最为详备。欲求进益。须以汉语读汉文。则文义显发。必有胜於向时。盖汉文简而明。曲而达。虚实互用。言外传神。读诵通利。自能领会。向以和语。回环读之。恐於空灵之致。有所未惬也。

南洋劝业会演说

南洋劝业会。为从来未有之刱举。至今六个月会期将满。各家演说均已齐备。惟宗教一门。尚属缺典。顷承同志诸君之意。开会演说。以作会场最後之胜缘。鄙人勉承众志。略为演说。考各国宗教源流。以婆罗门教为最古。自佛教出兴。而婆罗门高尚之士。咸舍本教而学佛。盖自知其道义之不如也。东汉时传来东土。至今一千八百余年矣。佛教所以胜於他教者。在倡明真性不灭。随染缘而受六道轮回。世间苦乐境界。皆是过去世中。因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报。至受报时。设法救济。已无及矣。所谓定业难转也。不如以佛法导之。令其不造恶因。免受苦果。渐渐增进。以至成佛。则久远大梦。豁然顿醒。自度功毕。度他不休。此乃佛教济世之方。与世间法相辅而行。非虚无寂灭之谈也。更有深妙道理。须久阅内典。潜心体究。方能领会。非一时所能演说。地球各国。皆以宗教维持世道人心。使人人深信善恶果报。毫发不爽。则改恶迁善之心。自然从本性发现。人人感化。便成太平之世矣。

送日本得大上人之武林

佛法传至今时。衰之甚矣。必有人焉以振兴之。日本真宗教士航海而来。建别院。开学塾。岂非振兴之机乎。但格於门户。未能融入大同见解。不无差池耳。然既称释迦弟子。总期剖破藩篱。上契佛心。跻羣生於清泰之域。截生死流。登涅盘岸。是则不求同而自同矣。得大上人将赴武林。为题数言以赠其行。上人其勉之哉。

等不等观杂录卷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