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曰:「文仲竹叶汤(求真按:『即本方』)疗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和剂局方》曰:「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者,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伤寒六书》曰:「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竭,咽干鼻燥,头眩心悸者,宜竹叶石膏汤。」
《总病》曰:「竹叶汤(求真按:『即本方』)治虚烦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脉滑数者。」
《直指方》曰:「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因内热炽而烦躁大渴者。」
《伤寒选录》曰:「竹叶汤(求真按:『即本方』),阳明汗多而渴,或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而复渴者,即本方。」
《张氏医通》曰:「唇青有二,若唇与爪甲俱青,烦渴引饮者,为热伏于厥阴,竹叶石膏汤证也;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证也。夏月感冒,吐泻霍乱,甚则手足厥冷,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厥阴也,为热极似阴之候,急宜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
求真按:「无作地浆煎之必要。」
《伤寒绪论》曰:「太阳证下之,头痛未除,唇寒面青,指头微厥,复发热者,为表邪内陷于阴分。虽头痛发热,不可用表药,宜竹叶石膏汤。瘥后,虚烦不得眠者,竹叶石膏汤。」
求真按:「此证为真热假寒,即热厥之轻微者,非表邪内陷于阴分也。又虚烦不得眠者,似栀子豉汤证,病情不同,宜注意。」
《伤寒论述义》曰:「瘥后,如竹叶石膏汤证者,病后胃液未复,虚热上逆者也。此种症状,误汗误下后,多有见之者。」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伤寒余热不退,烦冤咳嗽,渴而心下痞硬,或呕或哕者,麻疹、痘疮亦同。」
治骨蒸劳热,咳而上气,衄血,唾血,燥渴烦闷,不能眠者。
求真按:「本方有效于肺结核,虽如尾台氏所说,但大概只起一时之效而已。」
又曰:「治消渴,贪饮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若大便不通,腹微满,舌上黑苔者,兼用调胃承气汤。」
求真按:「枯槁二字,能表现本方证,宜熟虑之。」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麦门冬汤有一等之热候,而烦闷少气,或呕渴咳嗽者。虽同一石剂,此方与竹皮大丸,专于上焦;白虎汤,专于中焦;麻杏甘石与越婢加半夏,关系于肺部;其惟大青龙,专于表热耳。可参照其方而区别之。又张璐玉之经验,谓宜于病后虚渴,而小便赤者云。」
《治瘟编》曰:「一妇人,发热微恶寒,心下苦闷,下利呕逆,舌上白苔,脐上动悸高,脉弦紧,与大柴胡汤。下利稍止,呕逆益剧,胸腹热炽,烦渴欲饮水,四肢微冷,脉沉紧,与竹叶石膏汤。服七剂,痊愈。」
一人年十二,下利日二三行,略无所苦,日日出游。一日,洞泄如注,凡六行,眼陷,鼻尖,身热炽盛,心下苦闷,呕逆,舌上白苔,渴欲饮水,脉沉紧,与竹叶石膏汤,五日而愈。
《橘窗书影》曰:「一男子年二十余,患暑疫,数十日不解。虚羸,脉细数,舌上无苔,干燥,好冷水,绝谷数日,烦冤颇甚。余与服竹叶石膏汤,二三日,烦渴解,稍进食。后脉数不解,气血枯燥,大便难,与参胡芍药汤,徐徐恢复。」
田村玄泉曰:「他医用参胡芍药汤,其热不解,小便色赤者,用竹叶石膏汤,十取八九效。余与此说相反,按病后虚渴,小便赤者,用竹石。说见张璐玉,非玄泉之创见也。」
求真按:「用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再加麦门冬、地黄,与枳实芍药散合用,则无参胡芍药汤之必要。」
一女子外感后,寒热数日不解,咳嗽吐痰,不食,渐渐虚羸,殆成劳状。服柴胡剂数百帖,无效。余诊曰:「此暑邪内伏,不得解也,宜讲伏暑之策,与竹叶石膏汤加杏仁。」五六日,热大解,咳嗽随止,能进食。后与人参当归散,虚羸复常。
一老医曰:「一女年三十余,晚春感微邪,发作如疟,至晚夏尚未解,三四医杂治不愈。一日迫于心下,如气绝者。余有经验,因与竹叶石膏汤。十余日,寒热去。徐进,盗汗亦减。此因心下有水气,而不下利,致发此证。其它于胸膈有水气而吐水者,有眩晕者,有动悸者,均能以小半夏加茯苓石膏汤或半夏泻心加石膏汤等而取效。此说似有一理,而与余竹叶石膏汤之治验颇暗合,因附记之。」
一妇人年三十,伤寒数月,热不解,脉虚数,舌上黄苔,不欲食,咳嗽甚,痰喘壅盛。姬路加藤善庵疗之,无效。余与竹叶石膏汤,二三日,热稍解,舌上湿润,小便色不减。因与竹茹温胆汤,痰退咳安,食大进,不日全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