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汪应辰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他年幼时就很庄重、严肃,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五岁就知道读书,要他回答问题时往往言语惊人,他还认识许多奇异的字。汪应辰家贫没油点灯,他常常拾柴点火看书。汪应辰从别人处借书看,一经过目就不会忘记。十岁时他已能做诗,游学乡校时,郡学博士与他开玩笑说:“韩愈十三岁就能写文章,今天你哪里比得上?”汪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后才论述天下大道,只有你们依然如此。”

汪应辰未成年,首先参加乡试考中,参加礼部考试,居于前列。当时赵鼎为宰相,招他到自家的馆塾任教,认为他很独特。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仅十八岁。御试策问吏道、民力、兵势,汪应辰回答治国的重要方面,以至诚为根本,在于君主虚心纳询。皇上看了他的回答后,以为他是老成之士,等到公布名次,才知是少年,引见的人夹着汪应辰的胳膊上前拜见皇上,皇上感到很惊讶。赵鼎出列谢恩。过去进士第一名皇上要赐诗,到这时,皇上特地为汪应辰书写了《中庸篇》作为赏赐。汪应辰当初名洋,与姓相连好像有语病,皇上特别为他改名为应辰。皇上想立即授予他馆职,赵鼎说:“就让他先任外朝官职,以培养他成才。”于是皇上授予他镇东军签判之职。按照过去的惯例,殿试第一名不需依次补官,到这时,汪应辰得到一年半假回家。舍人胡寅所批公事文牍说“:近来接见过许多士人,询问治国之道,你未成年,却能讲明帝王以身作则的根本所在,没有邪僻之学迎合世俗的态度。”

汪应辰少年时受学于喻木雩,已经考中进士后,了解到张九成贤良,问过喻木雩后,就跟随张九成游学,学问更加长进。汪应辰初任职,赵鼎为将帅,幕府的事全部询问于他。遇到小旱灾,赵鼎令汪应辰往名山祈雨立即得到回报,越人对他说“:这是相公雨。”赵鼎说“:不对,是状元雨。”

汪应辰被召为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力主议和,王伦使金回国,金人想把河南一带归还宋朝。汪应辰上疏说“:和谈不融洽不是所要担心的,和谈融洽了但国人因循守旧不做准备才使人担心。不同意见争论不休不是所要担心的,异议停止了,但上下互相欺瞒才可怕呀。金即使与我们讲和,但疆场上应各自警戒,以防备他日来犯。今天刚大赦中外罪犯,褒奖宠幸将帅,以为从此开始可以休兵息民了。纵使忘记了许多年积下的耻辱,难道不想想突然可能发生的意外之祸吗?这就是因循守旧不做准备之所以可怕的原因。当朝廷极力排斥群议之初,对持有与朝廷意旨相去甚远的人就加以驱逐,与朝廷意见有较小的不同的人就罢黜,以至于只有一句话迎合了朝廷的意见,就会做破格提拔。所以小人窥见到往上爬的缝隙,轻浮、急躁的人阿谀奉承以求得宠幸,胆小、怯懦的人默默等待被提拔到新的职位,而忠臣正直之士都难以自立于一群小人之间,这就是上下互相欺瞒所以可怕的原因。我希望不要因为与金议和了就可以不做战争准备,应考虑灾祸随时可能到来而予以预防,常常想到敌人好像就要来犯了。”汪应辰的疏奏呈上后,秦桧很不高兴,让他离朝任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请求管理祠观,于是他得以回家。汪应辰居住在常山的永年院,这时蓬蒿长满路上,整个院子显得十分萧条,供应的粥又不能按时,人们不能忍受这种困苦,而汪应辰居住在此好像很富裕似的,他更加以修身讲学为己任。从这次开始汪应辰先后三次主管崇道观,他在隐居时,胸中的浩然之气依然不可屈服。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所交往的人都断绝了来往,汪应辰不时写信问候他。等到张九成遭父丧,言官仍对他加以攻击,而汪应辰不远千里赶去慰问,人们都认为很危险。汪应辰任袁州通判,经他处理的事情,人们都没有不同意见。他刚到袁州时,有人因为他是书生而轻视他,到这时才知道吏师也比不上他。丞相赵鼎死于朱崖,其亲属扶丧路过袁州郡,汪应辰写文章祭奠他说:“只有您两次登上宰相地位,都是正值艰难危急之时;你一被贬到南方荒凉之地,竟成为我们的生死之别。事情已经盖棺定论,皇上特别恩准允许送回你的尸骨。”官吏把祭文放入火中烧掉了。赵鼎之子借了三个士兵护送灵柩回去,走到衢州境内时,章杰驻守在那里,他禀承秦桧的意愿,指责汪应辰阿谀奉承,是赵鼎的死党,下令抓汪应辰去审讯,并搜遍他的行李,企图查找祭文,结果未找到。这时胡寅送信给秦桧,说这件事不值得追究,事情才得以罢休。

汪应辰被任命为静江府通判,因超过上任期限无人替代,于是汪应辰回去探望母亲。汪应辰继而被差遣为广州通判。当时秦桧所深深忌恨的人是赵鼎、张浚,赵鼎已经死去而张浚却还活着,这不能使秦桧感到痛快。江西运判张常先在信中注释前帅张宗元给张浚的诗,被人告到朝廷,讼词牵连到数十家,秦桧将要诬陷他们图谋不轨而全部加以罢黜。讼词已经准备好,秦桧恰好死去,汪应辰得以幸免。

第二年,汪应辰被召为吏部郎官,升为右司。汪应辰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一朝外官职,丞相苦苦挽留他说:“刚刚被提拔重用,我不能答应你。”汪应辰说:“母亲老了,不可以等了。”于是他离朝担任婺州知州。郡里积欠上供钱十三万缗,朝廷令宪司、漕司调查处理,汪应辰说操之过急就会干扰百姓,于是让各县蠲免百姓过去拖欠的钱,去除苛捐暴敛,定期统计,堵塞漏洞,全部补交了上供款。不久汪应辰遭母丧去职,在其母墓侧搭房而居。

服丧期满,汪应辰拜官秘书少监,升为权吏部尚书。李显忠妄报安丰军功应赏的名单五千余人,汪应辰上奏驳回了他。汪应辰任权户部侍郎兼侍讲。汪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节省了冗费,他常奏道:“皇上最亲近的扈从转升职位三天后,而堂吏增给的食钱就达一万多;工匠洗涤器皿仅给十万多缗,而堂吏的食钱六十多万缗;雕塑显仁神像,半年的时间还未完成一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付了三万缗、银绢六百匹两。其他都类似于此。”皇上惊讶浪费之大,命令吏部加以裁减。

金改变盟约,皇上诏求寻找足食足兵的良策,汪应辰说:“陆贽有句话说:‘将如不是这种人才,兵虽多也不足以依靠;驾驭军队的将帅失去了他的权威,虽然有才干也不能用。’我所担心的,不在于兵力不足,而在于军政没有整顿好。自从与金讲和以来,将士骄惰,士兵不操练,敌人未到就望风而逃,敌人已经退了就假报战功,不仅逃脱了惩罚,而且有的人还得到赏赐。在政局稳定时,诏令就有所不行,一旦危急,谁能听从命令为国家赴难。希望陛下英明果断,赏善惩恶,使人人洗心革面内怀忧患意识,听从上级命令,然后号令必定畅通无阻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皇上立皇储,因为孝宗的名字与唐代庐江王、晋代楚王相同,诏令改为“晔”,汪应辰认为此名与唐昭宗同,报告左相陈康伯,于是孝宗的名字被改为今天这个。朝廷开会讨论秀王的封爵,汪应辰议定其称号为“太子本生之亲”。意见上报,皇上降旨说“:皇太子的生父,可封为秀王。”不久高宗准备传位给孝宗,打算在传位之日降旨大赦天下,汪应辰说:“唐太宗受位于唐高祖,第二年正月开始改元。”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朝廷又议论改元为“重熙”,汪应辰说契丹曾经以此纪年,于是改为隆兴。朝廷大典礼仪,多是汪应辰所定。

朝廷召集大臣议论太上皇的尊号,李焘、陈康伯私下议论以“光尧寿圣”为号。等到廷议时,有人说:“定尊号始于开元年间,罢于元丰年间,今天不应当恢复,况且太上皇视天下如抛弃的破鞋子,难道还会看重这个?”汪应辰主张这种看法尤其坚决。有人又说:“皇上尊奉父亲,怎么能引用元丰的例子加以比较呢?”于是议状上写了一半,空了一半。第二天,汪应辰又与金安节等十二人各陈己见,大概内容是“光尧”接近“神尧”,“寿圣”是宋英宗的诞辰节的名称,曾用以命名寺观。御史周必大也以此来问,汪应辰回答用“尧”怎可用“光”。这些话传到高宗耳里,高宗于是趁孝宗到德寿宫去之机,说:“汪应辰一向不喜欢我。”于是孝宗下令:尊号的议论,已曾奏明,不容再浪费时间。金安节等人于是奉令不再提。

汪应辰几次请求补为朝外官,于是被任命为福州知州。不久,升为敷文阁待制,推举朱熹代替自己。汪应辰到任二年,正遇朝廷谋求蜀帅,于是以敷文阁直学士之职任四川制置使、成都府知府。汪应辰到宫中辞行,皇上将降诏令他为抚谕使。汪应辰进入四川境内后,写信给宣抚使吴瞞,令他按皇上的抚谕令申严号令。已经到了成都,汪应辰下令免去利路百姓的军饷运输之役,把沿边戍守的士兵迁移到郡内就粮,释放保胜义士,让他们恢复旧业,贮存左藏所消除的白契二百万以备不测,这些措施汪应辰全部奏明实行了。有人说蜀中纲马驿程经由梁、洋、金、房四州,山路险峻,应乘船而下,皇上诏令吴瞞处理此事。执政、大将都同意这种意见,汪应辰与夔州将帅王十朋竭力说这样不合适,于是此事得以中止。夏秋二税的勘合钱,每贯另取二十钱,孝宗曾诏令减去三分之一,有人想增加,汪应辰与两位漕臣一起上奏,说“:勘合钱不以钞统计,而以贯石匹两统计,这是表面上减少了而实际上增加了。以成都一路统计,每年收入三十万,今天加上年增加的为六十万,按四路统计,不知增加了几倍。虽然希望增利的人感到不便,但百姓受到的恩惠增加了。”

吴瞞当时驻扎在蜀的入口处武兴,其兵精为天下第一,吴瞞已经年老又有病,汪应辰私下奏请关陕大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应当预先考虑替补人员。于是执政传下旨令,如果吴瞞不能起床,令制置司暂代其职。不久吴瞞死去,汪应辰于是掌握了宣抚大权,蜀道也肃静了。

虞允文不久以知枢密院事宣抚四川,汪应辰引用张浚的例子,请求罢除制置司,未得到批准。总领所暗中委派官吏考核四川隐匿契税之事,汪应辰奏道:“契税于民不便处有四个方面,一是妨碍农民,使农业荒废,二是纵吏扰民,三是违犯法规、损害教化,四是助长奸情、挑起讼争。比来户部已令人自首,州县收取的已不少,没有收全的,可按法令行事,不应做出这种烦扰之事。”皇上说:“言极有理,立即取消停止考核。”

蜀大旱,皇上诏问救荒之策,汪应辰奏道:“利、阆、梓三州的军马粮料,根据百姓的能力平均分摊,官府虽然支付购买粮料的钱,百姓实际上得不到半价的价钱,如果选派官吏在粮食丰收之地购买,可以使民力得到宽松,州府没钱买粮被束住了手脚,请求给予度牒。”皇上说:“汪应辰治理蜀有声有色,并如此留意民事。”皇上下令给蜀度牒四百,作为购粮本钱赈济百姓,于是汪应辰写信给各漕臣,立即救荒,并把绵、剑和籴之法告诉他们,全蜀百姓深得恩惠。

刘珙拜官同知枢密院事,进言道:“汪应辰、陈良翰、张木式学问、品行、才能,都是我比不上的。”不久,汪应辰得到命令回朝。邛州之安仁年成不好,以致百姓起而为盗,危害到邻郡,汪应辰立即上奏,并令茶马使招安、捕捉盗寇。中旬,杀掉了盗寇的首领,其余的全部安抚。有人询问虞允文说“:汪帅没有隐瞒盗寇之事不报告皇上吗?”宣司于是秘密奏报,派人欺骗汪应辰说:“邛州盗寇之事未敢上报,不清楚制司怎么办?”汪应辰上奏检查自己,虞允文内心感到很惭愧。汪应辰将要离开成都,他代纳了成都一府激赏绢约三万三千九百八十四匹。

冬至,汪应辰入宫觐见,回答皇上的提问,以畏天爱民为内容。皇上说:“你久在蜀地,使我减轻了对西边的担忧,军政民事方面的弊端全部铲除,蜀中除去虚有的税额,百姓得到了实惠。”汪应辰奏道“:去除了虚有的税额那么州县财政宽裕,还有二件弊端未除,一是预借,二是对籴。预借是各州县历年相沿袭下来的,对籴是用以补充州县的亏缺,百姓纳米一石,就需籴一石,官府给百姓的籴米钱或者半价,或者不支付,并多征多取。陛下近来捐出百万用以去除预借的弊端,对籴的祸害只存于几州,希望一起除去,那么弊端全部革除无余了。”

汪应辰拜官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与侍读。他论述爱民的六件事,在庙堂讨论时大家意见不统一,不赞成的人很多。一天,陈良佑进宫对话,皇上告诉他“:汪应辰说你在蜀多放荡不拘。”陈良佑奏道:“我与汪应辰昨同从班,汪应辰请求朝外职,得到衢州的一个职位,我惋惜他的离去,同时奏请挽留他。当时边境来报出现危急,我不知道汪应辰是为了个人考虑,我的请求已经奏明皇上,汪应辰因此对我大为忿恨,于是因为这件事中伤我。”皇上说“:是你奸邪呀!”

汪应辰在朝廷多方革除弊端,宫中贵人对他都侧目而视。德寿宫正用砖修石池,在池内用水银使金凫鱼飘浮于上,孝宗经过此地,高宗指给他看说:“宫内水银正缺乏,这是从汪尚书家中买来的。”孝宗大怒说“:汪应辰力说我置房廊与民争利,自己却贩卖水银。”汪应辰知道后,极力请求去职。恰好又发布发运均输的旨令,汪应辰叹道:“我不可能留下了,只是竭力辨白冤屈,那么请求补朝外官一定能得到。”于是他竭力论述这件事有害无利,于是以端明殿学士之职任平江府知府。

韩玉受旨挑选马,经过平江郡,汪应辰在礼节上对他有所简慢。韩玉回朝廷后,谗言于皇上说;“我所经过的州县,没有像平江郡那样不安定的。”皇上怪罪汪应辰。平江的米纲运到了京城,其米的数量有亏损,有人报告皇上知道,汪应辰被连贬几级。汪应辰竭力支撑着病体请求管理一祠观,从此在家卧床不起,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死于家中。

汪应辰接人待物温雅谦逊,遇到事情固执己见不回头,以致流落在岭峤十七年。秦桧死后,汪应辰才回到朝廷,他刚正不阿,敢说并毫不避讳。少年时他跟随吕居仁、胡安国游学,张木式、吕祖谦很器重他,告诉他达道的方法。汪应辰曾解释说克己之私如用兵克敌,《易》能去除仇恨消除欲望,《书》能使人坚决限制饮酒,惩窒、刚制都是克胜的意思,可以不经常检查吗?他对义理如此精通。汪应辰好贤乐善,这是出于他的天性,尤其对人十分友爱,曾把祖先的田地让给其兄汪衢,即使没房子住也不后悔。其子汪达,继他之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