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1六七岁时,从6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2归,以袜实7米,满之,负8以致师。师怒,谓9其窃,却10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3之礼?”即呼备4,赍5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
1林琴南孝廉纾(shu):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2亟:急忙。
3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4呼备:叫人准备。
5赍(ji):携带。
6从:跟随。
7实:装。
8负:背着。
9谓:说。
10却:推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