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逝世,周成王即位,年纪还小,难以承当统民治国的大任,而周王朝建立的时间尚短,政权还不够稳固,于是就暂时由周公旦代替成王治理国事,史称 “周公摄政”。周公辅助成王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但针对辅政过程中的一些史实,有人提出了疑问,周公是否称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自 己的统治,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即把自己的儿子亲戚、有功之臣封为诸侯来分管各个地区,封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候天子的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 这一制度允许封侯世代相袭,但天子对封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分封制实行后,各诸侯国如数纳贡,定期朝拜,西周王朝蒸蒸日上,奴隶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 周武王由于积劳成疾,没多少时间就病倒了。临终前他把年幼的儿子诵和军国大事托付了周公。周公为武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了,然后又把诵扶为天子, 即周成王。因为成王年少,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周公代理。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他辅佐周武王完成灭商大业,建有殊勋。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把曲阜 (在今山东省)一带分封给他,在这里建立了鲁国,因此他又被称为“鲁周公”。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又是在王室中长大,受过先王不少教诲;另外,武 王生前与他感情极深,所以如今周公治理起国政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非常卖力。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帮助他办事。
周公的权力大大增加,引起了管叔、蔡叔等人的猜忌和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摄政是想取代成王,自己做天子。这些流言欺骗了不少人,连长期与周公共事的召公也对周公产生了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认为首先要取得国家重臣召公和太公望姜尚的支持,他向召公和姜尚剖白了自己的心迹,说:“我甘愿冒篡国的嫌疑,代替年幼的成王摄 行国政,就是怕周国立国不久,天下人心不服,一旦发生叛乱,就可能使周国丧失土地或者亡国,我们将没脸去面对先王。我们周族的事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获得 初步成功,如今武王过早地死去,成王年纪还小,我代行国政,就是要继承祖先开创的事业,使周朝更加强盛。”姜太公、召公等人被周公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不再 怀疑他了。很多人听了周公的解释,又见他确实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办事,也就不很相信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了。召公和姜尚理解了周公的用心,对他摄行政事给予 全力支持。武王早逝、成王幼年继位的变故,周公摄政引起的猜疑,管叔、蔡叔等人散布流言造成的混乱,给年轻的周王朝带来了一些困难,也给不甘心灭亡的商族 贵族以可乘之机。果然,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管叔、蔡叔、霍叔,率领着徐、奄、熊、盈、薄姑等过去隶属于殷王朝的东方小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
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姜尚,奉成王之命,率师东征,一举击败了叛军,杀掉了武庚和管叔鲜,把蔡叔度等人流放到远方。接着,周公、召公又共同率师东进, 征讨那些跟随武庚叛乱的东方各国,灭掉了徐、奄、熊、盈、薄姑等国。这次东征,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战争的艰苦、激烈,是难以想像的。
牧野之战后,商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商遗民的势力还很大,成为威胁周王朝安全的隐患。而且东方一些原商王朝的属国中反周的势力也很强大,周王朝还无 法控制这些地区。周公东征,不仅平息了武庚等人发动的叛乱,而且打垮了东方的反周势力,使周王朝的统治扩展到东方,控制了徐、奄、薄姑等地。为此,周成王 对卓有功勋的周公赐嘉禾褒奖,对抓获了徐、奄、熊、盈、薄姑五国国君的召公也予以奖赏、慰劳,对屡立战功的姜尚则授以在东方广大地区得专征伐的特权。周公 东征,还为彻底解决商族遗民问题创造了条件。平叛之后,周公一方面继续对商族遗民实行怀柔政策,把商的旧都附近的遗民保留下来,分封给原来商王朝的贤臣微 子启,建立了宋国,让商族的香火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则把很多商遗民赏赐给卫、唐、康等国诸侯,作为周人的奴隶。这样就把商遗民分割成几部分,并置于周人 的控制之下,彻底消除了隐患。
周公不避猜疑,以摄政的方式辅佐成王,避免了王位更替过程中出现的政治空白,并彻底粉碎了武庚和管叔、蔡叔、霍叔等发动的叛乱,使年轻的周王朝得到 巩固,为西周初年的“成康(周成王、周康王)之治”奠定了基础。周公还提出“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广泛分封兄弟和亲戚,建立了七十余个 诸侯国,成为周王朝实施统治的重要据点和保卫周王室的屏障。这一措施改变了武王灭商后一段时间内“天下未集”的混乱局面,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疆域超过商王朝 的巩固的奴隶制大国。
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周朝的首都太偏于西部。距离从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在这里建立东都。
周公严格遵守文王、武王的遗训,办事节俭,不搞铺张浪费,东都没有商纣鹿台一类的豪华建筑,但是规制宏大,单体建筑十分宏伟。它的内城为9里见方, 外城达27里,光是内城面积就有81平方里,一共花了九年多时间才建成。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祖宗营建的地 方。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开始了长期稳定的局面。七年之后,成王长大 成人,周公又自动将国政还给周成王治理,以一个臣子的身份继续辅佐周成王。这样的做法受到了后人的广泛称赞。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精力。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留给后人。周公死后,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没能完成的事业。周公辅助成王的事实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但针对辅政过程中的一些史实,有人提出了疑问,周公是否称王?
有学者认为周公在辅政过程中是称王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从金文和文献中称公又称王的例子来看,周公确是既称王又称公。 从《蔡尊》等器物上周公为王的原始记载来看,由于周王朝所刚刚取代的商王朝的承袭方式,常用的是兄终弟继之制,结合以父死子继之制,弟弟承继君位是正当 的。新建立起来的王朝如果循用前代王朝成规的话,周公本来可以继武王为王,其称王是很自然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周公根本没有称王。从上古文献《诗经》、《尚书》、《史记》、《汉书》等来看,并无周公摄位称王之事。周公因成王年幼而摄位之 说不可靠,从成康时代的铜器铭文中成王平叛武庚之乱、二次克商的史实看,成王既能率师东征,可见其时成年无疑。在一些器物的铭文中“王”与“周公”互见, 说明二者绝非一人,“王”指的是成王,周公称王说不攻自破。
其次,汉唐旧注均以为《尚书·洛诰》篇所记乃周公致政成王之事,仔细探研文义,其实此篇主要记载洛邑告成,成王在新邑举行改元之礼,既无摄政之事,也无致政之文,汉儒误解篇中首、末两句文义,从而认为周公是称王了。
从古文献中得知,周代在天子居丧期间,由冢宰当国,摄行国事。武王崩后,天下未宁,成王正值居丧期间,礼当冢宰摄政。周公即为大宰,总摄政事,自是常事。一些史书上所谓的“周公践阼称王”,实际上就是冢宰摄政。
周公的辅政,成了后代宰臣们学习的榜样,但如果曾经称王,那么这个榜样的成色就有了一些折扣。但不管怎么样,尊重事实是研究历史前提,是否称王还有待于历史学家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