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的取士方式,以科举制度实行的时间最长,它延续上千年,对封建社会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千秋功过众说纷纭。它作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百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史学界的关注,至今仍是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有关它的起源也成为人们争论的问题。
科举制度诞生于什么时候?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有过一场争论。陈东原先生是最早对科举制进行考察的,他在《隋唐的科举制》一文中认为隋代置进士科“与前代并无显然之变迁,不过进士科之名目,起于隋代。后世遂以其为选士制度划分之线耳”。显然他是认为进士科的名称出现了,但在制度上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变化。
此后邓嗣禹写了一篇名为《中国科举制起源考》的文章,寄给张尔田、俞大纲两位学者征求意见。不久,张、俞两位就复函谈了自己的想法。这三篇文章均刊登在1934年出版的《史学年报》第2卷第1期上。邓氏认为科举制度诞生于隋代。他认为考试制度和进士科的出现应当是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指出: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试之状”,“加以进士科,实始于隋……特因其制不彰不要备,仅具雏形,故谨慎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张氏十分赞同邓氏的观点,还指出隋设有进士科是有明文记录的,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是确定无疑的。而俞氏则对隋置进士科存有疑义,认为隋唐虽然都设有进士科,但其实是名同实异,完全是两码事。同时,俞氏还反对以进士科设科年代作为科举制度诞生年代。他认为“投牒自试”才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投牒自试”其实就是自由报考,读书人不论出身、地位和财产,均可报名参加考试,不必由官吏推荐。“投牒自试”始于唐代。
这样,科举制度起源的时间就出现了隋代与唐代两种说法并存的局面。不过,在当时大多数学者中,都支持科举制起源于隋代的说法。这种说法逐渐在国内史学界成为定论,贯彻于大、中、小学的教科书中。
近年来,关于科举制度产生的年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最传统的观点,即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这其中又分为开皇说与大业说。
有学者依据《旧唐书·房玄龄传》的一段话推断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房乔,字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新唐书》也说:“年十八,举进士。”参证房玄龄的墓碑,也有类似记载:“年十有八,俯从宾贡。”如此房氏十八举进士应该是可信的。从他的年龄推断,房玄龄十八岁时为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或十五年,其时他登上了进士第,所以进士科肯定已经出现了。开皇三年,隋文帝在地方行政机构中裁省了郡一级政府,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由于不同时期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不一样的,炀帝时不可能用“州举”的字样,文帝开皇三年以后也绝对不会用“郡举”,故房玄龄为进士必在隋文帝开皇三年以后。又开皇七年文帝下制诸州岁贡三人,所以一般认为这年是科举的创立年。
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如吴宗国《唐代科举制研究》认为“隋文帝时常贡的科目,主要有秀才和明经”,不过这两科“在当时实际政治生活中都起不了什么作用”。隋炀帝在保留秀才、明经科的同时,新设立了进士科,使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并立的格局有了新的意义。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一些学者略有不同看法。台湾学者高明士认为开皇七年有三科是正确的,但当时制度初创,开皇七年建立的是秀才、明经和宾贡三科,“而新义就在于宾贡科的创置”。到炀帝时变宾贡科为进士科,又增置俊士科,成为四科制度,沿袭至唐初。唐中叶以后,进士科一枝独秀。
有人认为科举制创立的年代是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为这一年隋文帝曾下诏说:“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有人认为这才是科举确立的年代。
也有人认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其根据是《大唐新语》“隋炀帝改置明、进二科”、《唐摭言》“进士,隋大业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孙伏伽皆隋之进士也明矣”和《通典》“炀帝始置进士科”等语。《旧唐书·薛登传》说左补阙薛登在武则天天授年中任左补阙,曾上疏要求革除选举弊病。疏文中提到:“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薛登之后的70余年,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郎杨绍在上疏中也说:“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进士科始于炀帝改制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南宋朱熹不仅肯定进士科创设于隋朝,而且还明确了具体时间为炀帝大业二年(606年)。1920年出土于洛一陽一的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残文云:“公弱冠及进士,授北地太守,迁谏议大夫,以大业二年卒。”有学者据此推断,既然《通典》和《摭言》等书皆云进士科始于大业,陈思道及第必为元年。也有人指出,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是进士科。炀帝本人是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前面提到的邓、张两位学者也是据此而提出科举制度始于隋代。
当代的一些教育史和通史有很多采用了这种说法。如毛礼锐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说:“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另一种观点认为科举制始于唐代。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说:“李唐御弘,艰阙制度,立进士之科,正名也;行辞赋之选,从时也。”唐宣宗时右补阙裴庭裕也说:“大中十年,郑领知举后,宣宗索《科名记》,颢表曰:自武德已后,便有进士诸科。”今人何忠礼先生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概括科举制度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也就是说,录取与否全凭考生所写的试卷,并且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核和校对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考试科目,并且定期举行考试。他还特别强调指出,第一个特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荐举制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科举制的萌芽与产生不仅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不同,同时还否定了进士创置于隋代的观点。他指出人们经常引用的两《唐书》中有关房玄龄“年十八举进士”的记载是不可靠的。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将房玄龄墓碑中的“俯从宾贡”看成是赴“贡举”,又解释为是“举进士”,并不正确,史言他18岁举进士是不可靠的。薛登是最早提出进士科创立于隋朝的,但并没有其他的资料可以证明。薛登以后主张的大业说,没有一个超出他已经说过的范围,都是沿袭了他的说法。进士科是以考诗赋为主,但这是唐代的事情,拿隋炀帝爱好诗赋来推断他首创进士科,,肯定是不能成立的。《唐摭言》上谈到的侯君素和孙伏伽,前者是隋的秀才而非进士,后者是唐武德的进士而非隋进士,说隋朝有进士是不能成立的。
但持相反意见者认为,薛登之说并非孤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就曾有个敕令说:“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唐高祖是现存最早承认进士科创置于隋朝的人,比薛登早得多了。
也有人认为汉代的科目与唐宋科举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提出了与隋、唐说截然不同的汉代初创说。《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刊登了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一文,认为汉唐科举是一脉相承而无本质不同的。在科目、组织步骤和考试环节三大要素上,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都是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汉、唐两代的选举制度都有分科取士和考试的情况,所以他们认为汉代实际上是科举制度的初创期,而唐代则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期。其实,早在宋代,此种说法就有人提出过。宋人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38《选举》中提到:“科目肇于汉,兴于隋,著于唐而备于宋朝。”认为汉代科目与唐宋科举是一脉相承之制。当然,主张汉代初创说的人,在国内还只是少数。
纵观以上各种观点,读者不难发现,造成科举制诞生于何时的诸多分歧与争论的原因,实在是由于各位学者对判断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准的不同。因此有学者提出科举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应始于西汉;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设立进士科。有人认为“投牒自试”是判定科举制成立的标志,而隋代的进士科虽有策试,但没有一位是自由报名投牒自试的,因而隋代进士科大约仍是察举科目。
我们根据学术界存在的这些观点进行一下总结,可以看到认为设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度诞生标志的学者,大多得出科举制起源于隋代的结论;以“投碟自试”为科举制诞生标志的学者,都会有“唐代是科举制起源”这样的结论;而科举肇于汉代的说法,则是在以分科取士为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
要在短时期内得出科举制度诞生于何时的结论,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要解决科举制度诞生之谜,毫无疑问还要耐心等待一些时日。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