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沈一陽一故宫曾展出百件国宝级珍品,其中有一幅据称是慈禧太后真迹的《富贵长春图》,令参观者纷纷称颂,媒体报道时称慈禧的书画作品“惊艳众人”。历史上的慈禧太后真的会画画吗? 2004年7月,沈一陽一故宫曾展出百件国宝级珍品,其中有一幅据称是慈禧太后真迹的《富贵长春图》。有人评价说,以慈禧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其书法作品具有一种特有的霸气,雄浑大气,不同于一般妇人之作。而她的绘画作品中则不乏笔道文弱纤细的鱼虫画。媒体报道时甚至称慈禧的书画作品“惊艳众人”。无独有偶,,2003年,在深圳也举办过一次“清朝皇室书画展”,展出了广东省博物馆和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八十多幅清朝皇室书画作品,其中展出有慈禧的书法和墨梅、金鱼、花卉绘画作品。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她逆历史潮流而动,反对维新变法,镇压进步思想,在同治和光绪两朝两次垂帘听政,将清末政治搅得一团混乱。然而,除了除热衷政治、善弄权术之外,一些历史资料也显示,慈禧在日常生活中很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看来慈禧在书画方面的确也会舞弄一两下子。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死于1908年。她的父亲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曾经担任过安徽的候补道台及归绥兵备道台。古时候的官宦人家,父母多督促子女学文习武,惠征也不例外。清人入关以后,对博大一精一深、源远流长的汉文化非常折服,加之出于笼络汉族人,强化和巩固其统治的需要,对汉文化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视的。慈禧年轻时,也像许多官宦人家子女一样,读书、学画、下棋、弹琴,还经常骑马射箭,尤其对文学、书画和历史很感兴趣。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的清朝绥远大将军署衙,现在被辟为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家庭生活的展室,展出惠征当年在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任归绥兵备道台时一家使用过的生活用品,里面就展示有两幅慈禧年轻时手绘的国画。慈禧虽然也能书会画,但是距离大家的水准则相去甚远。实际上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赏赐给臣下的书画大多由别人代笔的,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便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严格地说,称为“慈禧款的书画”可能更准确一些。
那么,慈禧亲手所作的书法与绘画又是什么样子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慈禧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七月二日用朱砂墨写的《磐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可以管窥到慈禧书法的真实面目。其字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另有一幅“蓼花螳螂”画稿,当是慈禧的亲笔绘画,上面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画上有老师所作的批语,其中不乏“板墨甚有佳处”、“好”、“有笔意”等阿谀之词。然而据行家品评,其画也只能算是初学者的水平:蓼花几如断枝枯叶,枝与枝之间杂陈不接,叶与花零乱,其用笔畏缩迟疑,全无功力,一只螳螂也画得离骨岔气不合章法。由此可见,慈禧的绘画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独立成画的水平。
据清史研究专家称,慈禧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她很少自己写文件,一般都是口头传达,她的字也写得一般。据光绪皇帝的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之子恽宝惠著文回忆,慈禧身边专门有人为她代笔书画,其中一个名叫缪嘉蕙。缪嘉蕙字素筠,云南昆明人,她是在宫内教慈禧太后习画及代笔的惟一的汉族女官。缪素筠入官后,因惯于官场世故,又加上她唯诺承上、和气对下,故博得上至后妃、下至宫监的一致称赞,官内都称她为“缪太太”。慈禧非常喜欢缪嘉蕙,对她优礼有加,赏三品服饰,每月给她二百两银子,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还免其跪礼,常令其位居左右,教慈禧画画或为她代笔作画。而清末宫廷画家屈兆麟也是为慈禧代笔的重要书画家之一,他主要是代笔画松、鹤等。
由于慈禧的书画水准不高,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都比较低劣,所以她执政期间宫廷绘画十分平庸,既没有产生有创造力的画家,又没有创作出对当时画坛或未来画坛有影响力的作品。晚清的宫廷绘画在来自民间的、艺术上生机勃发的“海派”绘画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白无力,以至常使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