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古代皇帝丧仪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古代皇帝也同普通百姓一样,难免一死。但皇帝毕竟是皇帝,皇帝死了属于国丧,不仅朝廷要举行浩大而隆重的治丧活动,连百官军民都得身着丧服,为死去的皇帝致哀。 自古以来,人类死亡在所难免,这是自然命数。古代的皇帝也一样,只要禀受五常,也终得一死。皇帝死后,要按照一套严格的丧礼仪式,举行极为浩大而隆重的治丧活动,整个活动大约持续近一个月。在这期间,皇室、民间必须停止一切娱乐,婚嫁活动,嗣皇帝、皇室成员及百官军民一律身着丧服,为死去的皇帝致哀。

从死去到被埋葬入陵,此时的皇帝被称为“大行(音xìng)皇帝”,顾名思义,大概就是“往极乐世界而行”的意思吧。《后汉书·安帝纪》云:“大行皇帝,不永天年。”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用三国时韦昭的话称:“大行者,不返之辞也。”可见是“一去不复返”之意。但一旦定下谥号,就不再称为“大行皇帝”了。按照古代封建礼制,“生有名,死有谥”,皇帝死了,要在宫中为他举行一次上谥典礼,根据皇帝生前事迹,评定一个谥号,算是给他盖棺论定,然后才能入殓葬进皇陵。因此,上谥也是古代皇帝死后丧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谥法,谥号所用之字都有固定的含义。如慈惠爱民、道德博厚曰“文”,安乐抚民曰“康”,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些是美谥。“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这些是恶谥。还有一类表示同情的谥号。如“愍”(音min),也作“闵”表示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等。

据学者研究,早在上古三代的周穆王前后就已出现谥号,最初是不分美恶的,到了周厉王,因为他贪婪残暴,国人发动暴动将他赶下台,西周共和之后,便定谥号为“厉”以表示对他的斥责。在古代文献中,人们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而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武帝、晋怀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谥号经大臣们商议后由礼官提出,最后由嗣皇帝钦定。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死后,根据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定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为“大成仁皇帝”,但后世往往只用其庙号“清圣祖”来称呼他。而“康熙皇帝”则是用其年号来代称皇帝,皇帝在世时,群臣百姓一般称呼皇帝为“今上”,意思是当今的皇帝。

皇帝死后当天,嗣皇帝和皇室所有成员身穿孝服,大行皇帝的灵柩则暂时安放在后宫。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治丧活动,包括发丧、宫中举哀、沐浴、饭含、入殓、发引、遣奠、安神等。

发丧就是宫廷正式对外发布皇帝的死讯,相当于发表讣告。宫中举丧时,,以嗣皇帝为首的皇族成员,按照礼仪官的引导,捶胸顿足,高声哀哭。内廷侍从用热水为皇帝的遗体沐浴,并梳理头发,然后拭干,将遗体安放在床上,遵照《诗经》所说,“下莞上簟,乃安斯寝”,床的上层铺一张竹席(簟),竹席下面垫蒲草席(莞)。在遗体枕卧的枕头下有一个小袋子,里面盛着死去的皇帝平时掉下的头发和剪下的指甲,因为古代人认为这是父母一精一血之产物,应当珍藏而不可弃,要大殓时一同纳入棺中的。安放好遗体后,再给皇帝遗体裹上明衣裳,然后以方巾覆面,以大殓之衾盖身。

古代为了象征死后与生前一样享用丰盛的食物,还要在死去的皇帝口中纳入“饭含”。最早规定是天子含珠,诸侯含玉,汉代以后皇帝死后都含珠。饭含礼仪完成后,负责服饰的殡仪人员抬过来装着殓衣的箱子,摘去大行皇帝的面巾,换上面衣,再往耳朵里塞进宝玉,称为“充耳”,手上套以金玉指环,称为“手握”,再套上手衣,脚上着舄(音xì)。然后一层层穿上殓衣服,最多的要穿上十二重殓衣,之后覆以大殓之衾。汉代皇帝的殓衣最奢侈,常常是用玉石和金缕连缀而成,称为“金缕玉衣”,从头覆到脚,我们从出土的汉代帝王墓中可以看到这种豪华的殓衣。

沐浴、饭含之后举行小殓和大殓。唐代规定,小殓在天明时举行。尚食官先备好太牢之馔,宫中敲起鼓,然后将小殓床用白色的帷幄围起来,将殓尸所用的束带等放在殿中,打开宫殿各门,禁卫设仪仗,百官、内外命妇侍立而待,嗣皇帝、皇子、亲王等在礼仪官的指引下来到殓床前,齐声痛哭。紧接着便是大殓,这是整个治丧活动的高一潮,参加者包括先帝的皇叔、皇弟、皇堂兄弟、诸公主等人。嗣皇帝按礼仪官的奏请拜地而哭,所有在场者也随之拜地而哭,作伤心欲绝的样子。然后,礼仪官奏请皇帝停止哭丧,大殓仪式便算结束。大殓之后,灵柩还要在宫中停放几日,供王公大臣“瞻仰遗容”,这时的灵柩称为“梓宫”。

宫中的治丧活动结束后,择日举行发引,即将先帝的灵柩抬出宫,送往陵园。明代规定,发引之前,百官斋戒三日,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庙、社稷。发引的前一天,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今天安门)、大明门(清朝改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原址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带)以及通往皇陵沿途的清河桥、沙河桥等处。当晚举行辞灵礼,嗣皇帝、先帝的后妃、皇子、亲王等,都身着哀服依序致祭。

梓官到达午门时,要举行一个遣奠仪式,相当于告别仪式,然后灵驾才继续前行。嗣皇帝、先帝后妃、皇子、亲王等一行人哭天号地,依依难舍。内侍跪在地上,奏请嗣皇帝回宫,然后导引嗣皇帝、后妃还宫,而皇子、亲王等则哭送灵驾升舆、出端门。灵驾出了端门,再暂停,在太庙由皇子主持行辞祖礼。礼毕,再南承天门出,皇子、亲王步送至德胜门,随后骑马送灵驾至皇陵。到了皇陵,先将梓宫安放在享殿内,举行安神仪式,祈愿先帝在他界安息,然后到预定的吉时才可下葬,将梓宫抬入玄宫,并将谥册、宝印、冥器及随葬物品一起摆在里面,封起地官大门,再举行享礼,整个皇帝的丧仪才算全部结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