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玄武门之变”起因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逼迫父皇诏立自己为皇太子,军国庶事无论大小均由他一手处理。不久,高祖让位,,李世民登极,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贞观盛世。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世民冒险发动这场宫廷政变呢? 据《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记载,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内刀光剑影,血流满地。秦王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其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其部下和家属数百人。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领兵直入太极殿,启奏李渊:“太子和齐王举兵作乱,秦王将他们杀了,恐惊动陛下,所以派臣来此守卫。”实际上是逼宫,让李渊交出军权并接受既定事实。生死之际,李渊无可奈何只好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发布诏书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由于这场政变发生在宫城的北门玄武门,故史称“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高祖又被迫让位,李世民登极,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贞观盛世。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历来都认为是由于李世民雄才大略,“功盖天下,中外归心”。而太子李建成因为是嫡长子而“无大功以镇海内”,他疑忌李世民,不能容忍李世民对他继承皇位所具有的巨大威胁,于是采取种种手段,先诬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谋反,后又借出征突厥为名,妄图直接掌握李世民的兵马,最后干脆招李世民入宫宴饮,在酒中做手脚,谋以鸩毒,致其“暴心痛,吐血数斗”。在这样一再忍让直至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李世民终于决定以攻为守,先发制人。

但事实上,这里有不少难解的谜:首先,历史上的李建成是否真如我们现在读到的史书中记载的那样小气险诈,恶叉白赖一个?因为李世民即位后亲自监看和篡改史料记录,于是从他开始,中国的史书开始失实,以上说法大多从《贞观实录》而来,而新旧《唐书》基本上也是照搬《贞观实录》,美化李世民,贬低李建成。像“鸩毒事件”,早有人指出疑点多多,显系编造。而成于李世民即位之前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许多地方说法就完全不同。另一个谜则是,根据史书记载,事变过程非常惊险,李世民的秦王府兵面对东宫兵和齐王府一精一兵几乎不敌,幸亏他妻子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从监狱释放出一批囚犯,授予兵甲赶来助阵,才好不容易控制住局面。照李世民的机智和谋略,既然要先发制人,怎会准备得如此仓促,从而拿自己的性命去搏呢?看来“玄武门之变”一定另有原因,才导致李世民不得不背水一战,匆忙起事。

李世民从小随父亲演习弓马、驰骋猎场,并且读过不少兵书。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历时七年,打了六次大的战役才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中国。这其中,李世民率部进行了四大战役,消灭薛仁杲、王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战功卓著。尤其是虎牢一战,更成就了李世民善用奇兵的美名。但李建成也不失为一个勇猛而具有全局战略眼光的杰出人才,在战争初期即夺取长安,使唐军声威大震,为问鼎中原奠定了军事和政治基础,各地割据势力不得不依附于唐,也使得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敢轻举妄动。建唐之后,由于礼制约束,作为太子的李建成长期留守京师,以太子身份帮助高祖安定后方,处理国事,李世民则统兵在外,驰骋沙场。在用血汗为大唐打下一片又一片疆土,巩固李唐的天下后,无论是李世民本人,还是他麾下的将士们,都渐渐滋生了不甘俯首称臣的思想。

据记载,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攻打洛一陽一途中,李世民拜访了远知道士,道士预言他“将作太平天子”。李世民从此“眷言风范,无忘寤寐”,可以肯定,此时的李世民夺取太子位以继大统的想法已经非常明确了。同一年攻下洛一陽一后,他招贤纳士,设天策府、文学馆,闲则共话古今,纵谈天下,俨然君臣气派。当时的中书令封德彝便注意到:“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于是,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一场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便不可避免了。并且李世民也并不是一味忍让,而是主动出击,抓住时机为抢班夺权做准备。武德七年,太子私募散兵游勇两千人“为东宫卫士,分屯(东宫)左右长林,号长林兵”,齐王李元吉“募壮士,多匿罪人”,李世民也于秦府兵之外募养了近千名勇士。这些私人武装都是为双方最后摊牌、流血斗争作准备的。李世民还收买了太子手下的一些关键人物,如玄武门守将常何,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就是有常何为内应,李世民才能够埋伏一精一兵,一举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但是,一来李建成是长兄,身为太子,他正统的储君地位为其赢得一定优势,连父皇李渊也多少向着他,尤其是武德七年发生“杨文干事件”(李世民诬太子造反的事件)后,李渊已决心牺牲掉李世民;二来他有内宫妃嫔和多数外廷大臣及各地都督的支持,深得宠爱的张婕妤、尹德妃等人经常在李渊面前为李建成游说,而最受高祖信任的宰相裴寂公开支持太子,封德彝等人是表面见风使舵,实则“潜持两端,一陰一附建成”;其三是李建成有四弟李元吉做他的坚定盟友。由于太子一派在政治影响、组织人脉上都要胜过秦王一派,李世民处于弱势,所以即便他有时显出一些示弱退让的姿态,也不能不令人怀疑是故作假象。

这时,发生了“傅奕星谏”事件。史书记载:六月一日、三日,太白金星白昼划过长空,据古书上的说法,这是政权更迭的征兆。于是,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李渊大怒,认定李世民要起兵谋反,于是将密奏转交李世民,其用意是暗示李世民身处无君无父之境,要他自杀以澄清嫌疑,毕竟作为有功的皇子,李渊不愿意亲自下诏处死他。李世民马上回应道:“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同时还密奏了李建成、李元吉一本。密奏的内容已经无从知晓了,有人说是太子一一婬一一乱后宫等事情,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推测,恐怕类似于“杨文干事件”,所以李建成才会入宫对质。李世民算准了这一步,引蛇出洞,然后实施伏击。

如此,“玄武门之变”的真正起因是兄弟两人无休无止的继位之争,使李渊失去耐心,并且怀疑李世民谋反篡位而动杀心,“傅奕星谏”则是直接导火线。

李世民具有旷古的经世之才,远见卓识,雄心奋发,识人善任,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帝王。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弑兄、杀弟、逼父,又实在称得上是凶狠无比。难怪明朝的王夫之评论他:“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幸存者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