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制作工艺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龙山文化后期,制陶工匠烧造出一种胎薄如蛋壳,通体乌黑光亮、造型优美、器形规整、渗水性极小的陶器,后人一直在探索这种巧夺天工的制陶工艺;或以为在选料和淘洗工艺上有极高的要求;或以为采用轮制法,藉快速旋转之力加以熟练的提拉以造型;或以为提高了窑室温度,缩短烧制时间;或以为在原料中掺和了炭素,,并采用封窑烧制技术,使陶器黑亮而坚实。可是,至今我们未能仿制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陶。

陶文化是华夏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地区的彩陶工艺逐渐衰落时,在黄河下游和东部临海的广大地区又兴起了另一种文化。它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其中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有名。在龙山文化黑陶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蛋壳黑陶。这种黑陶制作一精一致,造型优美,表面乌黑发亮,陶胎壁厚仅0.5至1毫米左右,薄如蛋壳,故获得蛋壳黑陶的美誉。如此薄如蛋壳的陶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后世进行了种种的猜测,于是产生了蛋壳黑陶的制作之谜。黑陶工艺是继彩陶工艺后兴起的又一制陶工艺,生产黑陶的地区东起山东半岛,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到杭州湾地区。黑陶的工艺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即黑、薄、光、纽。黑是指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泽,纽则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扣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件。最能代表蛋壳黑陶水平的是蛋壳黑陶高柄杯,它于1975年出土于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遗址龙山文化墓葬,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分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其造型设计十分巧妙。要烧制出如此一精一致的黑陶,在陶土的选择、陶坯的制作、烧窑的技术上要求都要相当的高。古人是如何一一完成这些工序,烧制出如此一精一美的艺术品?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现今只能根据考古遗址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

我国古人在新石器时代制陶时,已经学会选择陶土,当时已经意识到黄土的可塑性很差,进而采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的粘土作为制陶原料。就蛋壳黑陶的质地而言,应该使用的是细泥沙,然后经过加工处理做到胎内不含任何杂质,渗水率极小,这就要求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要有很高的辨别力。泥沙绝对不会是某一种物质的单一体,往往会夹杂多种物质,怎样把这些多余的杂质清洗出去,要求掌握一定的技术。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当时应该掌握了陶洗的技术,即通过陶洗,把泥土中的杂质去掉,以利于制造较一精一致的陶器。要制作如蛋壳一样薄的黑陶,对制陶工匠手艺要求也是很高的。

据考古的情况来看,当时制作陶器主要采用手制法和轮制法,手制法从制造陶器那天就开始采用,而轮制法则已经被大汶口文化所应用。轮制法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藉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变形。龙山文化不仅在制陶方面曾受大汶口文化影响,而且在技术上也继承了大汶口的轮制技术,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龙山文化中出土的大量轮制陶器。生产上利用陶轮制作陶器,是技术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制作薄如蛋壳的黑陶,不借用工具是很难完成的。但只有掌握这种轮制的方法并且技术上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制陶工匠,才能制作出薄如蛋壳的黑陶。出土的黑陶质地比较坚硬,这和当时烧窑技术的提高有莫大的关系。和以前的窑室相比,黑陶工艺的窑室更加扩大,火坑也延长,这样就提高了窑室的温度,缩短了烧窑的时间,也增加了窑室的容积。黑陶工艺在封窑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封窑技术是在烧制过程中,将窑口密封,使得陶土的含铁成分充分还原。这不仅使陶器的硬度提高,更加耐用,而且使碳素充分渗入陶土中,然后获得黑色的色彩效果。从黑陶乌黑油亮的色彩效果可以看出当时封窑技术方面的高超。

虽然我们根据遗址可以大略地把蛋壳黑陶制作的过程勾勒出来,但很多技术细节上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再加上后来由于青铜文化的出现,黑陶文化被取代了,技术上出现了断层,无形中增大了研究难度。中国现在有的地方仍然在烧制黑陶,但无法烧出如古人一般的薄如蛋壳的一精一致黑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陶工匠手艺水平和制作技术细节上的失传。比如说在当时的条件下,陶洗泥土中的杂质时,哪些杂质是该保留的,哪些杂质是该去掉的?保留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在运用轮制法制作陶器时,有慢轮和快轮打制两种方法。那么在制作薄如蛋壳的陶壁时,何处该用快轮打制,何处该用慢轮打制?或者都是用快轮打制,不用慢轮打制?在陶土中放进的碳素与陶土的比例应该是多少才能使烧出来的黑陶达到最佳的效果?烧窑过程中如何控制火候才能使烧出来的黑陶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该什么时候进行封窑?封窑的时间应该持续多长的时间才能使黑陶的色彩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有待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可能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现今只能是个谜。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