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辽庆陵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大兴安岭中,安葬着辽朝强盛时期的三个皇帝,他们的陵园叫庆陵。庆陵其实是由三座皇陵组成,分别是辽圣宗永庆陵、辽道宗永福陵和辽兴宗永兴陵。三陵墓室独具辽朝风格。

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时候,辽国国势达到了极盛。由于圣宗学习汉人的治国办法,实施税制,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时的辽国与北宋战争持续不断,辽人经常南侵,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进入了百余年的南北分治。

辽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仁德皇后、钦爱皇后的永庆陵,辽兴宗耶律宗真和仁懿皇后的永兴陵,辽道宗耶律洪基和宣懿皇后永福陵的总称,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驻地北约15公里的瓦林乌拉山地峡谷中,当地人称“王坟沟”。四周大山环绕,瓦林乌拉(辽代称庆云山)如一道屏障呈东西向横亘,在山的南坡突兀而起的三个山峰,怪石嶙峋,直插云天。这里曾是辽帝王的游猎之地,圣宗喜爱其景色奇秀,在此建立了行宫,经常驻跸于此,并设置州城。因附近有庆云山,故名庆州。辽圣宗不但活着的时候喜欢这块宝地,而且还对子孙说,自己死后想埋葬在这里,庆陵之名就是从这儿得来的。

庆陵三座皇陵位于庆云山南坡,由东向西排列着由圣宗永庆陵、兴宗永兴陵、道宗永福陵组成的陵园建筑群。这里草木茂盛,环境幽雅。三座皇陵依山就势,因峰显形,将巨大的山势和王者气概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表现皇帝至尊无上的主题。整个庆陵方圆10余里,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庆云山下草原开阔,柏桦丛生,三陵之间各有小溪,风景极佳。这三座帝后合葬的陵墓,按位置人们又称为东陵、中陵、西陵,陵园规模宏大,陵寝建造豪华,随葬器物众多。

圣宗永庆陵位于陵园的最佳位置,在山谷3公里半的山腰中,陵门尚存。庆云山下筑有通往陵园的神道,山脚筑有陵门。从陵门到陵墓,神道长1300米,宽3米。神道两侧有望仙殿、御容殿等建筑遗址。永庆陵有七室,即前、中、后三正室,前室东西侧室,中室东西两侧,以后室为主室。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券顶,其余各室均为圆形,穹隆顶。陵寝由三层大青砖垒砌,内抹白灰,地面略向南倾,平铺打磨平整的方砖,下有排水系统。主室内有柏木组成的巨大椁室,各室间有通道相连,安有柏木大门,门楼用雕砖砌成,瓦垄起伏、鸱吻高翘,通体彩绘。现在陵内尚保存有较完好的壁画,这些壁画是极其罕见的辽代绘画品,使这座地下宫殿色彩纷显,更加富丽堂皇。

永兴陵即中陵,位于永庆陵之西600多米,陵园的地势和建筑物与东陵相同,现存神道、陵门、祭殿、膳堂等遗址。墓室规模大于东陵,前,中、后三个正室,四个侧室,以后室为主室,墓室前为十字形甬道。各室平面是八角形,曾出土过兴宗和仁懿皇后哀册。

永福陵即西陵,位于永兴陵之西约1400米,陵园建筑与东陵相同。现存神道、陵门和祭殿遗址,墓室形同中陵。墓室前为十字形甬道,各室平面也呈八角形,规模大于中陵。墓内有壁画残存遗址。曾出土过道宗、宣懿皇后的契丹文、汉文哀册。

庆陵是辽代极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高度发展阶段所造,全为砖木结构。墓室的顶部隆起呈半球状,形似穹庐,表现了游牧民族圆形毡帐的特点。一些学者认为,从墓室的形状可以看出当年辽朝皇帝生前牙帐的大致形状。三座陵墓内原来都有壁画,现仅东陵保存了摹本和照片资料。内容有装饰图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门及墓内砖砌仿木结构上,装饰红、绿彩,墓门上鸱吻饰黄褐彩。仿木结构细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笔彩绘龙凤、花鸟、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图案,是已发现的辽墓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在墓道、前室及东西侧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彩绘与真人等高的人物70余个。墓道两壁为15个戴圆帽、穿圆领窄袖长衫、执骨朵的仪卫和1匹配有鞍辔的马,前室南甬道与中室南甬道绘有同样的仪卫。前室前半部分两壁各绘6人乐队,均戴直脚幞头,穿黑袍。其余40个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数髡发,少数戴圆帽,极少数戴直脚幞头,均穿圆领窄袖衫,有紫、绿、青等色,腰围革带,均拱手或叉手侍立。仅有两幅并立的女像,右侧的戴黑纱帽,穿绿色左衽长袍;左侧的梳髻,穿绿色窄袖长袍、红色中衣,均左衽,腰围绣带,手捧披肩,似为前者的侍女。人像上方都墨书契丹小字榜题。最有特色的壁画,是中室四壁所绘的山水画,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辽皇室四时捺钵之所的景色,表现出北国景色和与契丹人生活感情密切相关的情景。所谓捺钵,就是皇帝按照契丹族俗,一年四季随水草,逐寒暑,设行帐,往来渔猎。

三陵出土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哀册。其中汉文哀册有圣宗、仁德皇后、钦爱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册仅存篆盖。契丹小字哀册有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1922年,还从中陵抄写出兴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册册文,原石已佚失。这些契丹小字哀册和榜题,是发现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首次证实了契丹文的存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堪称稀世之宝。

庆陵的奉陵邑位于索博日嘎苏木查干沐沦河(辽称黑水)北岸,北距庆陵30公里。建于辽圣宗太平十一年(1031)。平面由外城、内城构成“回”字形,东西长1540米,南北宽1650米,在辽代州城中规模最大,,仅次于京城。城垣全为夯土板筑,现高1~3米,宽10~12米。城内门址、宫殿、街道及园林建筑等现已成废墟,但遗迹历历可辨。西北隅现存释迦如来舍利塔一座,据第五层砖刻铭文,建于重熙十八年(1049),八角七级空心楼阁式,高64米,造型美观,佛像、伎乐等雕刻一精一细。有关专家多次勘测调查,在塔内发现释迦牟尼涅槃石刻及砖雕塔记铭等文物。1989年,在搭架维修勘查过程中,在“天宫”内发现经卷、佛像、金木塔等珍贵文物。

庆陵是什么时候遭到破坏的?天庆九年(1119),金人破上京,祖州、怀州、庆州等地相继失陷。《契丹国志》说:“虽侵犯玄宫,劫掠诸物,尚惧列圣威灵,不敢毁坏灵柩。”庆陵地宫中的金玉宝器被掘一空,只是灵柩未动,而地面建筑也被大火吞噬。尽管如此,被掠剩下来的庆陵毕竟是辽朝强盛时候修筑的,总还有许多东西留存下来,盗墓者仍然十分感兴趣。1914和1922年,林西县知事和法国神父闵宣化曾先后挖掘中陵。1930年,军阀汤玉麟对全部陵墓进行盗掘,据旧《林西县志》记载,民国“十九年夏,来一姓郭的热河省委员,派民佚百余名在其地大肆挖掘,搜出哀册14块”。据目击者说,墓室内香柏做的板壁,上涂彩漆。尸床和供桌用白玉石做成,雕镂花纹,镌刻金字。帝后哀册保存完好,一精一美无比,也全被盗去。1939年日本侵占期间,日本人田村实造等又对三陵进行实测、摄影,并临摹了东陵壁画,掠去一部分文物。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