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杨收传》译文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杨收传》参考译文

杨收,字藏之,自称是隋越公杨素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冯翊。他父亲名遗直,德宗皇帝时,因向朝廷上书,走上仕途入濠州做录事参军,后来客死于苏州。

杨收七岁时成为孤儿,他守丧好像成人 一样。他母亲长孙氏亲自教授他经书,十三岁时杨收便通晓经文大义。杨收擅长写诗文,赋诗立即可成,吴人称他为神童。乡里人时常去他家观看赋诗,观看的人挤坏了他家的藩篱。杨收嘲弄说:“你们并非长有秃角,为何要抵触我家的藩篱?”杨收赋诗恰如其分大多就像这样。成年后,杨收身高六尺有二,宽额深腮,眉目疏朗,很少说笑,博闻强识,至于其他技艺也无不通晓。家里十分贫穷,因为母亲信奉佛法,杨收自幼不吃肉。母亲与他约定:“你能考上进士,就能吃肉了。”

涔陽人在耕地时挖出一口古钟,高一尺多,杨收敲了敲,说:“这是姑洗角。”刮洗干净后发现在钟口两角上刻有铭文,果真如他所说。他曾经说过:“弹琴通晓黄钟、姑洗、无射这三韵,其他派生的各调,就像女萝茑草依附灌木一样。”当时有一位名叫安涚的人,以擅长弹琴而著称于世,并且懂得音律。杨收问他道:“五弦之外,还有二弦是什么?”安涚说:“世传是周文王、周武王加上去的。”杨收说:“你能演奏《文王操》吗?”安涚就用黄钟作为宫音而弹奏,用少商弦和着大弦,杨收说:“停,如你所言,少商弦是武王所加之弦,而文王之时怎能有武王之音呢?”安涚大惊,乘机向他请教乐的本意,杨收说:“乐亡失已经很久了。上古祭祀天地宗庙,都不用商声,周人用大吕律歌唱,跳《云门》之舞来祭祀天神,用太簇律歌唱,跳《咸池》之舞来祭祀地神。大吕、黄钟和在一起,就是陽声之首;而《云门》是黄帝的乐曲,《咸池》是唐尧的乐曲。在不敢使用黄钟时,就使用太蔟。然而在祭天时,就用圜钟作为宫声,黄钟作为角声,太蔟作为徵声,姑洗作为羽声;在祭地时,用函钟作为宫声,太蔟作为角声,姑洗作为徵声,南吕作为羽声,始终不用商声及少宫和少商。这是因为商声刚烈而少宫、少商声低弱,所以要采用正声,去除繁杂。汉代祭天则用商声,而祭祀宗庙就不用,是由于人们认为鬼神害怕商声的刚烈。前汉的儒士们受到圜钟、函钟之说迷惑,所以自从创建以后,在郊外祭祀天地、在宗庙祭祀祖宗的音乐,就只用黄钟一韵。汉章帝时,太常丞鲍业才调和十二宫调。调和声律以七声作为均,均就是韵,古代没有韵字,均就如同说统一韵声。才开始以某声作为宫声,某律作为商声,某律作为角声,某律作为徵声,某律作为羽声。某律是少宫,某律是少徵,也叫做变,叫做比。一韵调成则五声作为它的节奏,这就是调和声律。”于是依次弹奏音律来向安涚演示。安涚时年七十多岁,认为这些是他从来没有听说的道理,而杨收这时还不到二十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