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国学入门

7.3 国乐:古乐奏给有心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国乐历史】

提到古典音乐,很多人都会想到贝多芬的《命运》、莫扎特的《安魂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难道中国就没有古典音乐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可以看出丝竹音乐是贵族生活中必需品,如同交响乐在西方贵族中盛行一样。

国乐,指的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音乐了,不过那时候主要是为了战争而做军乐,礼乐是古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的乐器有唢呐、笛子、竹箫、琵琶、二胡、古筝等,国乐代表作品有《广陵散》、《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其中以《广陵散》最为传奇。

【国乐故事】

《广陵散》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魏晋名士嵇康就曾演奏过这一名曲。那时他因性格孤傲得罪朝廷,惹来杀身之祸,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他,但朝廷不愿接纳。嵇康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这一首曲子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听完他的演奏,感叹“巍巍乎志在高山”,后来伯牙又奏了一曲,钟子期说“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讶地说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从此与钟子期成为至交和知己,并且相约第二年此时再见。

但是到了第二年,钟子期没有出现。伯牙就去找他,没有想到,钟子期已经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就将心爱的琴摔在钟子期的墓旁,终生不再演奏,而他当年遇见钟子期时弹奏的曲子和这个故事,就被编为了高山流水之曲。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但是它的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就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形容,可见白居易是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的。《琵琶行》正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大型曲目。

《十面埋伏》又名《淮一陽一平楚》,乐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的故事。十面埋伏是刘邦的阵法,楚军大败,项羽自刎于乌江,还有相关的一首曲子叫做《霸王别姬》,就是这时候的故事。

明末清初,曾有文献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也是两军决战,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金鼓、剑弩、人马之声不绝于耳……这个景象与今天的古筝曲《十面埋伏》给人的感觉近似。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共有十八章,所以称为“十八拍”。这首曲子讲的是“文姬归汉”的故事。

汉末战乱中,文学才女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与骨肉分离的痛苦交杂,心情非常矛盾。于是她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

唐代的琴家黄庭兰就是凭借此曲走红的,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幽怨矛盾的情绪,让人听之动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