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佛教故事

对佛陀最诚敬的供养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佛陀八十岁那年,抱病来到末罗国的拘尸那城。

那时,佛陀患了严重的腹泻,到城中的沙罗林就无法再走了,遂选择在林中的双树间入灭。

佛陀要求尊者阿难在双树间為他铺床,头朝北,面向西,双足交叠,保持正知正念侧卧。这时,沙罗树虽然不在开花的季节,却开起花来,花朵从树上掉落下来,纷纷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罗树花外,还有更多的曼陀罗花与栴檀香末,从空中飘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飘满了附近的地面,空中还响起了乐声与歌声。

对这些奇异的景象,佛陀為尊者阿难解释道:

「阿难!这是一些栖居在沙罗树林,篤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奇异的花来供养我,但这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尊者阿难问。

「只有能受持正法,实践正法,随戒、随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9佛陀说。

於是,就有这样的偈颂,将这个情形记录流传下来:

「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

树神心清净,以花散佛上。

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

受法而能行,,觉华而為供。

紫金华如轮,散佛未為供;

一陰一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注释: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游行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经》

二、佛陀枕右臂,左臂在上,两腿相叠的侧卧姿势,经中以「狮子卧」称之,后来也称為「吉祥卧」。

三、以花供佛,这是现今我们的作法,但佛陀说,这不能算是供养佛,对佛陀真正的供养,是佛法的实践。

四、怎样才是佛法的实践?偈颂中的最后一句,明白地指出是「一陰一、界、入无我」,这是佛法修学最核心的部分了。「一陰一、界、入」即五一陰一(蕴)、六界与六入处,这是佛陀对人的分析。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这是重於心理层面的剖析,六界即是地、水、火、风、空、识,是重於物理性质的剖析,六入处是眼、耳、鼻、舌、身、意,是重於生理层面的剖析,总括来说,一陰一、界、入即是我们身心活动的全部,佛法的修学,是以此為范围的,而修学的内容,就是从中体证「无我」。「无我」即是「我」的否定,这裡说的「我」,是「自性」的意思,印顺法师依据龙树菩萨《中论》〈观有无品〉的前两颂,归纳出「自性」的定义是「自有、常有、独有」(《中观论颂讲记》第二五三页),而我们所执的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佛法概论》第一五八页)。「无我」即是说:生命中没有任何「自有、常有、独有」的部分,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缘条件下的存在,当然也没有什麼绝对自由意志。人们「意志的自由性」中,最粗显的就是「主宰欲」,而在主宰欲的展现中,伤害最大的莫过於愤怒、发脾气了。脾气一来,理智就不见了,伤害性的言词、行动纷纷出笼,而可怕的是伤害越大越觉得痛快。最后,不仅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所以,学佛者对自己发脾气一事,切莫以為理由充分,理所当然而等閒视之了。

五、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修学方法),有无限的善巧。又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佛法的修学方法,固然為了适应不同个性倾向必须广开法门。然而,烦恼的止息,生命的解脱,却是学佛者的共同目标,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是止息烦恼的解脱者。而止息烦恼与解脱的关键,就在於无我的实践。所以,严格来说,不管您选择了哪一种修学方法,修出离心也好,修慈悲行也好,乃至於日常生活的观照觉察、打坐、参禪、念佛……一定要能将修学的内容,与无我对焦,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佛法的修学,也才算是对佛陀的礼敬与供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