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十善业道经讲记 第116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116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经文第四行: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一精一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五根,第一个是「信」,昨天跟诸位介绍过了。第二个是「进」,一精一进。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觉察到,「四神足」里头有一精一进,「五根」有一精一进,「五力」也有一精一进,「七觉支」里头也有一精一进,「八正道」里头也有一精一进。由此可知,佛教里头任何一个名相,它在哪一个不同的地方,它就有不同的解释,绝对不是一样的解释,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根」的一精一进跟「力」的一精一进当然是不相同的,如果相同,佛何必分这么多科目?「三十七道品」就分成七个科目,由此可知,它说法不一样。同样的一个道理,佛说布施说得多,持戒说得多,你也要清楚它在哪一个科目里面,解释不相同。你懂得这些原则原理,我们为别人讲解、自己修学,就会很清楚,真正能得受用。

五根,「进根」是一精一进的根,照古人的说法,它是「信诸法故,倍策一精一进」。这个意思不难懂,对于佛所讲的一切法,你真正能相信,「信根」确立了。但是这个「信」要有根,它有四个层次的。如果我们今天讲信佛,在家出家的佛教徒都信佛,有没有根?没有根,所以这个信绝大多数是属于「迷信」。什么叫迷信?「佛」是什么?「教」是什么?「佛教」是什么?他都没有搞清楚。他看到佛像、菩萨像,他会拜,他也很虔诚,但他什么都不知道,把佛菩萨当鬼神看待。他为什么要来拜?他来祈福,希望鬼神能够帮助他。把佛菩萨当鬼神一样看待,佛、神、鬼不分,这就是流于迷信。

所以,过去一些大德们提倡「正信」。什么叫正信?把佛法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信叫正信;有理论做根据的,这就不是迷信了。正信是有别于迷信,可是那个信,正信的佛教徒他有没有根?不见得。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现象,他学得很多,学得很杂,学得很乱,,可见得他没有根。他如果有根,他会有受用。有根必定是一门深入,长时间的熏修,这叫有根,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这个「信」要有根,他讲了四个层次,是非常有道理。

第一个要「信」,第二个要「忍」。「忍」这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讲,「肯定」,决定没有怀疑。忍是没有怀疑。有些人信,他有没有疑惑?他有;疑没有断,止在信,没有到忍。到「忍」,这个疑断掉了。疑虽然没有了,肯定了,而你喜不喜欢?世出世间法太多了,你在一切法里面,你到底喜欢哪个法门?有人喜欢名闻利养,有人喜欢五欲六尘,有人喜欢财富。你对于佛法喜不喜欢?你喜欢的程度又如何?今天法师在这里讲经,你说你喜欢佛法。那一边有个人告诉你,你今天到那边去可以赚一百万美金,赶紧到那边去了。你这个欢喜是在财富上,不是在佛法上。过去李炳老常跟我们讲:那一边说「你去一下,可以赚一百万美金」,他也不去,「我要闻法」,这才叫真的乐!可见得难,「信」要有根不容易!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你这个「信」才有根。「欲」是什么?「欲」是在法里头得到乐,我们常讲「法喜充满」。

我们自己想想,我们的「信」有没有根?「信」没有根,「一精一进」就没有了,怎么可能会一精一进?必须信要有根了,他对佛法自然就会一精一进,所以「一精一进」也有根。五种根具足,菩提道上就会往前面一精一进,不会退转。诸位同学要晓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还是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修,那是什么?前面三科你具足了;你要晓得前面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有这个基础才有「根」。我们前面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三科基础,你说有根,这根从哪来?前面三科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四如意足」是放下,这样念佛才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诸位要晓得,三十七道品不完全局限于小乘,它是佛门里面的共同科目,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它完全是通的。天台大师讲「三十七道品」,他老人家讲的就是依藏、通、别、圆。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是大乘,别教三十七道品,圆教三十七道品;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圆教的三十七道品。由此可知,它的境界不可限量。我们学佛如果不扎根怎么行!根要怎么扎?决定不要忘了「十善业道」。这三十七个科目里头,每一个科目里面都包括了圆满的十善业道;而且一个科目里头,每一个科目都圆满包括其它的三十六个科目。少一个科目,你的修行就不圆满,就有欠缺,这是大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修学才有下手之处。

你能有这样的信解,有这样的认知,你自然会奋发努力一精一进,不需要人督促。为什么?有大利益,有大受用。总得要晓得这个道理。「一精一进」,你比平常人加倍的一精一进,为什么?心心希求着大圆满、大自在、大解脱,人自然一精一进。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自然然会舍得干干净净。为什么?深深的通达明了,这些东西是我们的障碍,障碍了菩提大道,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大开圆解,你只要有丝毫的执着,那就是麻烦。

「一精一进」做些什么?还是前面所说的,看破、放下、断恶修善,要在这些地方真正下功夫。「四念处观」,那是智慧,确确实实明了无常苦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无常苦空,这是世间;不但六道如此,十法界也不例外。因此,对于六道十法界没有一丝毫贪恋,在这里面,就像诸佛菩萨示现的一样,随缘度日。顺境很好,逆境也好;顺境放下贪爱,逆境放下瞋恚。他能放得下,为什么能放得下?事实真相明白了,他看破了,所以他能放得下。

在日常生活当中断恶修善。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恶。为什么?增长我执。换句话说,增长贪瞋痴慢,这决定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是善,这是善恶的标准。修道人绝不求自利,念念利益众生。我们修行为众生,怎么修行为众生?为众生做个修行的榜样。我们成佛道为众生,何以成佛道为众生?成佛道之后能广度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修行证果不是为自己,修行证果为自己,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六道轮回是「我」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金刚经》上讲的「我见」。「我见」不破,怎么能超越轮回?我们无始劫来,这个「我见、我相」严重的执着,想放下都放不下,起心动念还是有个「我」,这个事情麻烦了。「我执」不破,出不了轮回,证不了圣果。这个「圣果」是小乘须陀洧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没有办法证得。我们要想真正成就,不在这里下功夫怎么行!

功夫应该怎么下?往年李老师教给我们,「换心」。心怎么个换法?实在讲,他讲的换心就是「改变念头」。过去起心动念总是「我」,「我」总是第一。现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人」,不是「我」,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叫「换心」,就是换一个念头,从这儿下手。起心动念决定不为自己想,起心动念一定是为一切众生去着想,这个才行。如果我们不肯这样做,这一生要想脱离轮回,难了,要想教化众生,那就更难了。

幸亏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立的净土法,我们自私自利念头不舍,也能往生。我念佛是为自己,也能往生,这个法门了不得!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可是怎么样?「我」没有忘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什么时候「我」放下了,我相、我见没有了,你才能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这是净土法门的特别方便,所以称之为「特别法门」,修其它法门决定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但是我执、我见,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虽然没有断掉,经典、祖师大德都教给我们,你要能伏住,你才能往生。如果临命终时,你这个私心,自私自利的这种分别执着还很强,你不能往生。在最后一着把这个伏住了,就是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自己你才能往生。由此可知,我见跟我相,连求生西方净土都是一个大障碍。如何伏断?这不是「灭断」,是「伏断」,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叫伏,这个没有断。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后你才晓得怎么去用功,怎么去一精一进。

当然,最好现前我们的功夫就得力,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现在就做伏烦恼的功夫。《金刚经》上:「云何降伏其心?」什么心?自私自利的心,分别执着的心,要降伏它。降伏的方法,三十七道品就是前面三科,念处、正勤、四如意足。你不用这个方法,难!这个方法用得得力,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功夫就非常顺利,进步自然就很快速,经教一展开,意思你能够通达。「愿解如来真实义」,今天经教展开,意思为什么不懂?不但你看不懂,详细跟你讲,你也没听懂,甚至于错会意思,原因都是在没有放下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一定要转,然后才谈得上「进根」,你的一精一进就有根了,你自然会加倍用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条。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