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五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六祖坛经(第二十五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25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

以下这段六祖大师的开示,实在是非常的重要,也是教导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首先,大师教导我们要『正心』,这个意思与中国儒家讲的实在是不谋而合。《大学》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此处的「正心」与《大学》讲的「正心」,是一样的意思。心要如何才能得其正?我们拿儒家的话来解释,更容易明白。心之不正,是为物欲,即烦恼障障碍;为自己的不正知,即所知障障碍。佛法要破除二障,心才能得其正;儒家讲正心,也是破除这两种障。「格物」,「格」是格杀,「物」就是物欲,格杀物欲就是断烦恼障。「致知」,「知」是正知正见,这是破所知障。这样,才能得到正心。正心,心里就『常生智慧』,这个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观照自心,止恶行善。』心里生智慧,表现在行为必定是念念光明,一般讲心地光明磊落,行为必然是止恶行善,这就是开自己佛知见。

六祖说:「你必须要念念开佛知见,千万不可以开众生知见。」心里邪知邪见,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这些就叫做众生知见,千万不可以有这些知见。开佛知见,这就叫做出世;如果开众生知见,就是世间。你要懂得这个意思,照这样去修学。如果只是勤劳执着,以为念经就是功课,这是错的。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禅师听了这番开示之后,接着请教:「要是这样的话,经中的意思我理解了,我就可以不必念了?」六祖说:「经有什么过失,经岂障你的正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都是由于自己。你口里念,心里依照经的意思来行,就叫做转经。如果口念心不行,就是被经所转。」被经所转,这人很可怜;换句话说,迷执在文字之间,所谓是死在字里行间,世俗人叫「书呆子」。六祖说了一首偈:「心迷,就被《法华经》所转;心要是觉悟,你就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义」就是义理。念经念了这么多年,经的道理还不懂。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这两句非常要紧,也是一精一义之所在。此处的「无念」,是专门对他念经说的,无念无作而念经,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叫正心念经。「有念念」就是存着成见,于经文中起分别、执着、妄想,这就叫有念;有念,念都是邪。「有无俱不计」,计就是计较,有、无都不必去想它,你就一直念下去。这种方式,在我们佛门,甚至于在儒家,都是常用的方法。念经,真正的意思是教我们修定。我们展开经文,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这部经一直念下去,意思懂不懂没有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篇经文念下去,心里不起一个妄念,于经文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一切妄念,而字字分明,这就是修定的方法。能够长期这样的念经,没有不成禅定。禅定成就了,智慧就现前。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达禅师闻偈之后,不知不觉的悲泣,言下大悟,告诉六祖:「法达从往昔已来,确实未曾转《法华》,实在是被《法华》所转。」法达禅师又请教六祖:「经中说,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现在大师教导我们,凡夫只要能悟自心,就叫做佛之知见。这个说法,若不是上根,不免有疑谤。」这是一个问题。又说:「经中讲的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到底如何区别?希望和尚再为我们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

六祖说:「经的意思实在说得很清楚,而是你自己迷惑违背了经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人之所以不能测度佛智慧者,毛病就发生在度量上,就是计度分别。纵然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们,共同来思惟推究,对于佛的智慧只是加重误会,误会愈来愈深,去佛知见就愈来愈远。」这几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想想。真正的智慧,是要离开思惟、分别、执着。我们若用分别心、执着心,这是障碍,怎能见到佛知见?「佛本来是为凡夫而说,并不是为佛说。这个道理要是不能相信,他退他的席,无关于老师的事情。」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剩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白牛车在此是比喻一乘佛法。哪个人不是自己坐在一乘佛法?为什么还要在门外去觅三车?三车是方便。经文也分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的方便,如经文里种种因缘譬喻言说,都是说一乘法。你为何不反省?佛讲三车是方便说,三车是假设,是为了以前程度还不够的学生而方便说。佛讲一乘佛法,这是《法华经》所讲的,这是真实的。为何这个时候讲真实的?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四十九年,《法华》是最后八年所说的。由此可知,这一批学生已经学佛四十一年,有如此深厚的基础,才能达到一乘真实的学问。《法华经》所教导我们的是「开权显实」,教人去假归真。归到真实之后,真实也没有名;换句话说,归到一佛乘实相,也没有一佛乘实相之名。正是所谓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如是受持经教才是真实的佛弟子。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大师以《法华经》的比喻说:「你应该晓得,所有的家珍全都属于你自己,由你去受用。」这句话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假的。可是得要清净心现前才能体会得到,平等心现前才能真正觉察得到。所以,一乘佛法中重要的就是说「一」,一才是真的,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就是一,这是佛法教学的原始依据。正如中国文化道统的孝道,「孝」字与佛法的宗旨是一样的。「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前一辈,子是后一辈,两者是一不是二,这个字就显示不二法门,一真法界。中国的道统教的是什么?教孝。孔孟的学问,自文武周公到孔孟这个道统,无非就是发扬孝道。佛法的一乘佛法、三乘佛法也是讲孝道。孝道就是一真法界,在净土讲就是一心不乱。所以,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儒家与佛家,我们深深的去观察,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与我们自己的道统合而为一、发扬光大是有道理的,决不是没道理的。六祖说:「你也不必作父想,也不必作子想」。「父」在佛经里是比喻诸佛如来;「子」是比喻一切众生。「也不必有有用想,也不必有无用想,这才叫真正持《法华经》。从此之后,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法达禅师承蒙六祖的启发,踊跃欢喜。他自己说了两首偈,这是他的心得报告。「经诵三千部」,念经一遍叫一部。「曹溪一句亡」,过去念了三千部,以为是大功德,今天到曹溪来被六祖一顿呵斥,就亡失所持了。「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若不懂得经义,无始劫来的狂妄是无法止住的,这是指贡高我慢这些一习一 气。「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这是比喻三乘,在以往,佛不得已用三乘方法来诱导大众。「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火宅」是比喻六尘,「法中王」是比喻如来的果位。佛就在一切众生烦恼之中,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说:「从今之后,你可以叫做念经僧。」法达禅师从此真正通达经义,也不辍诵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