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智慧之门

不敢偷懒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佛教的“八正道”与“六度”都强调一精一进的重要,所以真正信佛的人不敢偷懒、松散,因为懒散的人无法速证菩提,解脱痛苦。不解佛理的人就说:“佛教既然讲一切皆空,何须一精一进奋斗呢?”殊不知,正因为一切现象的自性空,人才有努力的余地,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龙树菩萨的《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层道理前面已经提过,不再赘言。这里所要说明的是,佛教根据缘生缘灭的道理讲随缘,须知“随”字有顺从、把握的意思,佛学中有所谓四缘——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世间法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必须遵循、把握、具备这四缘,不得偷懒。

现在先解释四缘;所谓亲因缘的“亲”,乃是“密切”的意思,一切事情的完成,最密切相关,而有决定性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的意念与决心,所以意念与决心就成为一切事情成就的亲因缘。所谓等无间缘的“等”是平等、均等之意,“无间”是不间断之意,就是说,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须靠均等无间断的身心努力。所谓所缘缘,上面的“缘”作“攀缘”、“追求”解释,下面的“缘”作“对象”、“境界”解释,合起来说,就是所攀缘、追求的对象或境界。所谓增上缘的“增上”是增进、辅助的意思。这是说,一切事情的完成必须依靠一些增进、辅助的因素。比如说,我要从上海去南京,我的意念与决心就是亲因缘。机车或火车、汽车就是增上缘。如果我用两脚走路,速度较慢,这就是缺乏增上缘。南京就是所缘缘,如果没有南京存在,我也就没有去南京这回事了。去南京的途中,我必须一直保持去南京的意念或努力,这就是等无间缘,如果我在半途忽然不想去了,我便会把汽车掉回头,或在中途下火车,我就去不成南京了。又比如赚钱,赚钱的意念是亲因缘,不断的赚钱意念与努力即等无间缘,所要赚的钱是所缘缘,资本、机器是增上缘。又比如说,佛教修行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人格,到达佛菩萨的境界。修行的意念即亲因缘,不断的意念与努力即等无间缘,所追求的佛菩萨境界即所缘缘,师长的指导,道友的切磋,生活的安定,时间的充裕即增上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切事情的完成,亲因缘、等无间缘是内在的、主导性的条件。增上缘是外在的、辅助性的条件。增上缘虽属外在,毕竟也可以努力得到。至于所缘缘,如果不先用心去清楚认识、了解,只一味盲目追求,也是很危险的。所以这四缘的具备,都离不开人的努力,这就是缘起哲学能激发人积极进取的道理了。也不必太神经兮兮缘起哲学教人凡事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但它一方面也教人不必过分紧张,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毕竟要靠因缘的成熟,因缘不成熟,内心穷着急也没有用,甚至反而造成欲速不达的反效果。现代医学也告诉我们紧张造成心跳太快,心意慌乱,失去理智、失眠、便秘、消化不良 。

工商业社会里,工作繁忙,生活步骤紧凑,神经兮兮的人特别多,但是我们发现,那些紧张的人并非真正的成功者。要想成功光靠紧张反而不济事,必须知道沉着冷静、善观缘起、按步就班、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拿读书考试来说,有些人早也读、晚也读,甚至午睡时间都不放过,不知让大脑休息,不知吸收营养,不懂读书要领,不和同学切磋,不求师长指教,一味猛啃猛念,成绩不见得很理想。又以经营事业来说,许多人急于赚钱,不知观察目前社会工商情势,不顾未来有无发展可能,不考虑本身才能、资金,虽然颇知勤奋,态度也很积极,正是所谓“屡踬屡起,百折不回”,可是缺乏缘起的智慧,终是焦头烂额,宣告倒闭,又以年轻人谈恋爱来说,缺乏经验的人遇到这档事,多数神魂颠倒,毛毛躁躁,刚认识没多久就大做白头偕老之梦,急于占为己有,不知一粒植物种一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最快也得个把月,何况此终身大事,祸福所系,对方若聪明一点,岂肯草率答应。

佛门之中,也有许多人不能观察因缘果的法则,急于大彻大悟,获证禅定、神通,于是盲修瞎炼,弄得精神错乱,走火入魔,这都是不通基本佛理所致。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讲积极、讲一精一进,这是佛教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世间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不专心致志,努力进取,人生不可能有收获。但是,佛教与世俗不同的是,佛教把一精一进分为正一精一进与邪一精一进。正一精一进可以利人利己,值得鼓励,邪一精一进则遗患无穷。必须防范。因此,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表面看似乎没有错,事实上颇有问题。因为一个人积极进取的方向有误,则越积极进取,为祸越大。

所以讲积极进取必须以大智慧为后盾,缺乏大智慧而徒具小聪明、鬼灵一精一,只知图谋私利,餍足私欲,我们宁可希望他无所作为。

前面已经讲过,观察缘起之理,是启迪智慧的不二法门。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处处显示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理则,只要静心体悟,认真思索,我们不难归纳出一些超越时空、颠扑不破、万古常新的真理。比如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仁者无敌。”(孟子)“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等等,都是社会科学的真理。又比如毛细管原理、光合作用、反作用,惯性定律、阿基米德定律、万有引力等等,都是自然科学的真理,依循社会科学的真理,人类才能和谐相处,互相合作;依循自然科学的真理,人类才知道如何面对自然,利用大自然,参赞天地之化育。

诚然,观察缘起之理使人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便可解决许多问题,但在目前的世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忽略观察心灵界的缘起,社会界的缘起,而将精神过分集中于研究自然界的缘起,以致造成今天精神文明太萎缩,物质文明太发达的不平衡现象。物质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污染,引人注意,而人类自身罪恶充斥,邪见繁兴的精神污染,却只有少数人在关心。

佛教极为注重心灵研究,心力开发,因为释迦牟尼佛深切了解人类问题的中心在于“心”。“心”的问题若得解决,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所以佛教特重“修心”。与心密切相关的是“行为”。缘起哲学启示我们,善良的心念缘起善良的行为,善良的行为缘起良好的后果,反之亦然,好比自然界西瓜种一子长出西瓜,黄豆种一子长出黄豆一样。因此,深观缘起法则的人,内心起一个念头,马上觉察到这个念头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个行为又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佛教四正勤法说:“恶心已起,急令断灭;恶心未生,谨防不生。善心未起,急令生起;善心已起,速令增长。”其用意在于把握缘起的根本。

哲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应该解释为:每个人慎思行为的后果,考虑遥远的未来,人类的品德自然归于淳厚了。”我对这个解释印象特别深刻。试问,一个人在行为之先,能多多观察这一行为所缘起的后果,他会不慎重行事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