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不悔英魂
江畔一人,边走边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有一渔父,见而问之:“先生莫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何落得如此地步?”
屈原对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被放逐)。”
此一句话,今日无人不晓。可不知有多少人亲身一体会过,酒桌之上,觥筹交错,一片热闹喧嚣之后,你的身边,所有的人,都已醉生梦死,唯有你,独自清醒着。满目狼籍,满耳疯言,留给你的,只有无边的孤独与无助。
世上有几人能够忍受这种孤独?
因而,只听那渔父说道:“世人皆浊,何不与他们共赴泥中打滚?世人皆醉,何不与他们共赴迷一离尘梦?你独自清着,独自醒着,除了为自己招致放逐,又有什么意义么?”
是啊。难道屈原真的料不到自己的结局么?在一群醉汉之中独自痛苦,所谓何来?与他们同醉,又何妨呢?
却听屈原答道:“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洁净),受物之汶汶(污浊)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不为别的,只为受不了污泥满身,只为受不了酒气涨脑,只为保持自己的孤傲与高洁。如果生存要以妥协为代价,那么我就不要生存。
很显然,屈原是个偏执的人。渔父无奈于他的偏执,莞尔而笑,摇桨荡舟而去,只留下四句千古流传的歌谣:
沧一浪一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一浪一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既然你无法与宵小之辈并行于世,那么就走出那充斥是非的庙堂。到江畔河边来,与沧一浪一之水为伴,隐逸于山野之间,让你的高洁之气与天地共呼吸,岂不妙哉!
朝堂不容,也只能向山野遁去吧。可在山野中,屈原真的能找到那份隐逸之情么?且看: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
溆水之滨,徘徊留恋,有若迷失,不知前面究竟路在何方。林木苍翠,由他望去,确是幽暗如冥,大约只有猿猴才当居于此吧。山高蔽日,雨雪纷飞,乌云连天,只映出他心里的无尽一陰一霾。幽处山中,了此残生,何乐之有。然他终不能变心从俗,只得带着愁苦走向他生命的尽头。
“一陰一陽一易位,时不当兮。”他只能怀抱着他的忠诚,飘然远行。他没有办法停下他的脚步,他只能一直走,一直走,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抒泄在楚国的山川之间。
恍惚间,他已走到了天边,驾飞龙直上,游于瑶台仙境之间。“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是了,他还是生活在他的梦境中吧。
骨子里的孤傲,使得他无法妥协。可激昂的血,又使得他无法安歇。
无论他有何等卓越的眼光,他都不是一个政治家,因为他无法面对政治的黑暗。可无论他离庙堂有多远,他都不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无法接受生活的碌碌。
所以,这是他的宿命。
他的宿命,诠释了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扑火的飞蛾。仿佛他带着全身的热情来到世间,却猛然发现,他来到了一个不属于他的地方,只好再带着满腔的留恋离开这个世界。
他在宿命中挣扎,他在宿命中呼喊,终于,用他宿命的悲剧呼喊出了最伟大的诗篇——《离一騷一》。
日月轮转,春秋交替。转眼间,草木零落,美人迟暮。他不禁悲从中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他悲的,是小人当道,王室堪忧,又怎是自身的安危?(“惟夫一党一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后世有云“处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那个人们尚未建立忠诚意识的年代,如他这般执着之人,当真少见。
在他心中,只要我能有所作为,便是以木兰秋菊为食,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何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但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负,即使肢解我身,让我九死,我亦不变不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然而,他有如鸷鸟,卓尔不群,孤傲的本一性一生来就已注定了。(“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本一性一,使得这一切终究是梦想。他所能做的,似乎只剩下独自叹息流涕,对天哀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可是他不甘心,虽然现实中的明君,有如那梦中仙女,似乎永不可得,可是他并不要放弃。他上帝宫求取玉女,登巫山求取神女,他的灵魂踏遍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只为求得心中的佳人。正是在他心中这种苦苦的追逐中,他呼出了那两句千古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可是,他在梦想中刻骨铭心地重复了现实中失败的经历,最终在占卜中得到了天神的谕示:趁年华未尽时离去吧,去他乡寻找你心中的梦想,莫待子规啼鸣,百草凋零,追悔莫及。(“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他终于踏上了远行之路。可是,当日出东方,登高回望故乡之时,车夫落泪,骏马伤怀,蜷局流连,举步维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他终究是割舍不了故乡的。罢了!既然理想幻灭,莫如与彭咸同去!(彭咸,商朝大夫,传说因劝谏不成投水自一杀。)(“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他去了。他去了哪里,人所共知。在战国时代热闹的刀光剑影、纵横捭阖中,一个失败政治家的生命,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消逝得无影无踪。
第117节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其实他并不孤独。他的呼喊,楚王无动于衷,他的热血,换不回楚国败亡的命运。可他的心声,却被楚国百姓听懂了。千百楚人,在江上竞划,以期打捞他的一尸一体;千万楚人,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为他驱赶水中的蛟龙。
或许你会说,这些都是传说,不足采信;或许你会说,端午、粽子、龙舟之习俗未必始于祭奠屈原。但这又何妨?一缕英魂,已然飘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一卷《离一騷一》山鬼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基因,而是文明。
从屈原用死来诠释生命意义的那一刻起,从《离一騷一》在中华山水中飘荡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文明之中,就已经注入了一种别样的一精一神。我们不说提倡屈原自一杀的一精一神,但我相信,后世无数英雄豪杰在面对惊涛骇一浪一无处藏身之时,会想起屈原,会想起一种燃一烧生命的勇敢。他们会从中获取力量,获取坚持。
人不总能战胜自然,人不总能对抗时势,甚至,人总要被命运摆一布。可是,一旦我们忆起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中华民族那厚重的历史会在我们的身一体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使我们变成直面惨淡人生的猛士。这种一精一神,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北有明艳质朴的《诗经》,南有华丽壮烈的《楚辞》,中国的诗歌,已经到达了世界文明的顶峰。汉赋、唐诗、宋词、历代散文……在《诗经》、《楚辞》的影响下,在我们独特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文学还将不断地放射一出绚烂的光彩。
在中国文化版块中,荆楚是个奇妙的地方。与中原文化交一融,已非一日两日,可在楚文化中,永远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气质。
君不见柳永词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神州大地,为何楚天尤阔?只因在楚地,你会尤其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这里,不仅有来自于天地之间的灵秀,却也有来自于波涛之间的激荡。
屈原用生命铸就的诗篇摄人心魄,而另一位同时期楚文化的代表人物,用另一种方式,同样取得了那个时代文化的最高成就。请看下集——千里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