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135民生王道(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35】民生王道(上)

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司马迁写《史记》有个习惯,那就是不管为何人立传,必从此人家谱身世说起。可《孟子荀卿列传》是个例外,一开篇,太史公就长叹一声,发表了如上的一番感慨。

这一番感慨,一下子把我们从逍遥仙境带回到了这个讲求“利”的尘世之中。

我们说过,趋利避害是单细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根本就是人类和一切动物得以生存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上那些最顶尖的政治家,比如管仲,比如梭伦,比如商鞅,都巧妙地利用了人民群众的这种本能而制定了高明的政策,从而将民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国家。

可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完全不理会人一性一的这种本能,宁愿在自己的头脑中绘出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世界。比如柏拉图,比如墨子,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孟子。

在柏拉图的时代,智者学派在雅典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墨子的时代,李悝、吴起们把大魏治理得风生水起,雄霸中原;在孟子的时代,公孙衍、张仪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奇怪的路,一条似乎走不通的路,并为之倾注了自己毕生的一精一力与心血。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看透人一性一么?

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已经穿越了他们的时代,穿越了他们的国家。他们所真正探求的,是人类文明的未来之路。就像司马迁说的,利,是动乱之始。此话虽未必全对,可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对利的争夺已经愈演愈烈。伯罗奔尼撒的战火,战国列强间的纷争,让这些智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一性一的这种本能,究竟会带我们走向何方。

柏拉图在他的学园里为人们开拓洞一穴一之外的世界,墨子用他的帮会来实践兼一爱一非攻的理想,而孟子,则和公孙衍、张仪一样游走于诸侯之间,可做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

战国时许多名人都是没落贵族,孟子也不例外。孟子名轲,祖上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后家道中落,迁居鲁国旁边的小国邹国。孟子三岁丧父,他母亲可是大大的有名,“孟母三迁”、“孟母断织”这样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大之后,孟子拜孔子的孙子子思的某个弟子为师,算是孔门第四代传人。出师之后,就踏上了周游列国之旅。

除却宋、鲁、滕、邹这样的小国之外,孟子主要游说的两个大国,是魏国和齐国。

孟子来到魏国的时候,正值魏惠王焦头烂额之际。东边桂陵、马陵惨败于齐,西边尽失西河七百里于秦,南边因五国相王激怒楚国,被卷走八座城池,可谓衰到极点。而此时的孟子因为学问大、门徒多,已在诸侯间声名鹊起,所以魏惠王还是对他抱有一定希望的。可孟子对魏惠王说了什么呢?“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仁者无敌”。

对于一个在战火中拼杀了几十年的君王,这样的话,简直莫名其妙。“仁者”怎么就“无敌”了呢?魏惠王不懂。于是,年迈的魏王还是觉得跟张仪搞连横实在一点,至少可以平安地度过晚年。

公元前319年,带着葬送霸业的遗憾,带着对魏国前途的迷茫,在位50年的魏惠王撒手人寰。他那更加不成器的儿子继位,为魏襄王。孟子一看魏襄王,觉得这君王更加没戏,留下了“(天下)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样更加不着边际的话之后,飘然离去。

公元前320年,比魏惠王早一年,为齐国带来辉煌霸业的齐威王也去世了。继位的齐宣王虽然没有秦惠王那样的用人水准,却比魏襄王强很多,使得齐国仍是一支能与秦国抗衡的重要力量。

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齐宣王在位期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却并非与秦、楚争雄,而是扩建了一所学院。

这所学院,便是中国最早的国营学术机构,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稷下学宫。

说起世界上的高等学府,最早可以追溯到埃及和巴比伦,不过那时的学校以培养政一府官员为主。至于以研究学术为主要目的的学府,还是要等到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出现。而与柏拉图同时期,苏格拉底的另一位高徒伊索格拉底也在雅典创办了一个学校,以研究政治为主。

在那个时代,政治和学术,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不同方向。

稷下学宫,则是二者兼而有之。

它是齐宣王的爷爷齐桓公田午建立的。因为建在临淄的稷门,故得名“稷下学宫”。这位田齐桓公虽然治国一塌糊涂,这件事做得倒是很明白。这个学校设置的初衷本来也是想给齐国储备一点政治人才的,可是由于稷下的学士一般不直接在政一府中任职,加上田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的开明政策,使得这里学术空气极其自一由。

自一由是学术的生命线。可偏偏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学者们真正能够享受到既不受宗教干扰,又不受政治制约的自一由时光,并不多。而一旦有这样的时候,人类的智慧总不会令人失望,那常常会是一个人类文明的井喷时期。比如,黄金时代的雅典和战国时代的稷下。

到了齐宣王时期,学宫的规模和名气达到鼎盛,成为列国之间赫赫有名的议政中心和学术中心,天下有才之人纷纷慕名来到稷下。

道家田骈、环渊,杂家淳于髡(kun),道法双修的慎到,整理《管子》的法家门人,整理《司马法》的兵家门人,还有稍晚些时候的一陰一陽一家邹衍、名家田巴、儒家荀卿、纵横家鲁仲连……

《六韬》、《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考工记》、《公羊传》、《慎子》、《田子》、《邹子》、《上下篇》、《捷子》、《邹奭子》、《宋子》、《尹文子》、《荀子》、《鲁仲连子》……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譬若兰芷蒿莎,布于云梦之洳。

——司马光《稷下赋》

千里奇士,百家争鸣,一阵兰芷幽香,自两千年前的渤海之滨扑面而来。那是一段属于人类一精一神世界的美妙时光,那是中华文明永远的骄傲。

离开魏国的孟子,也正是投奔稷下学宫而去。请看下集——民生王道(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