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大汉开国(上)
秦始皇,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十年之内扫平六大诸侯,统一整个中国,可以说是为中国历史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秦王朝在数年之内便轰然倒塌,一下子给中国的历史进程留下了巨大的变数。中国的未来在何方,完全掌握在了秦的继任者手中。
在这个至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哪怕一点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中国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
刘邦面对的,正是这个最关键的时局。
那也是最糟糕的时局。
话说刘邦从白登山逃出来之后,跑到了一个叫作曲逆县的地方。一到这里,就听到刘邦惊呼:“这地方好大啊!我行走天下,除了洛一陽一,还没见过如此壮观的县城。”赶紧把御史叫来问了一下,这曲逆城里得有多少人啊?御史回答:“五千户。”
我们按通常一户五口人算的话,五千户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这算什么大城市啊?不过御史又说了:“其实秦朝伊始的时候,这里有三万户人家呢!”
短短二十年,一座城市的人口竟然可以缩水六分之五。我们可以想像,这连年的战乱,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第158节
现如今,刘邦倒是统一了,可手里拿着这么一个烂摊子,到底该怎么办?
刘邦出身平民,减税、分地这些利民的措施自不必说。我们单说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汉初政治的一些特征。
当年刘邦入咸一陽一时,曾经与百姓约法三章,留下了宽仁的美名。可这作为临时条约还可以,要是光以此三章治国,那国家还不早乱套了。所以汉朝必须得制定新法。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丞相萧何的头上。
萧何这个人,搞后方建设,那是大汉第一高手,同时还有知人之明,沛县扶刘邦、月下追韩信,那都是他的经典之作。可是要制定法律,那就不只需要天资聪颖、一精一明强干,还需要很高的理论素养,只有李悝、商鞅这样的大才方能胜任。对于萧何来说,这多少有些勉为其难。于是乎,萧何就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照搬秦法。除了“什伍连坐法”之外,几乎所有的秦法主要内容,全部出现在了萧何制定的汉律之中。
这还得了!秦朝覆亡的悲剧岂不又要重演?没办法,刘邦、萧何们实在没有那么高的理论才能,要说从实践中摸索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但我们知道,汉朝并没有走上秦朝的老路,刘邦还是成功地化解了这个潜在的危机。
他的方法说穿了也很简单:执法不必严,以德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步关键的棋。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秦朝百余年依法治国的传统至此戛然而止,其后两千年的历代王朝,法律再没有达到过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
刘邦不强调严格的法制,也就给他的后代们留下了修改法律的充分余地。几代下来,汉朝的法律越来越宽松,各种税赋徭役也越来越少,终于达到了休养生息的效果,国力民力大幅提升。
所以说,刘邦虽是汉朝的开国之君,可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统治的时期充满了过渡色彩。在这段从秦皇至汉武的王朝制度形成期,刘邦成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他的治下,一切都不完善,但一切都很灵活。这位市井出身的平民皇帝,以一种特有的变通方式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历史的过渡。接下来,就看后辈们的了。
在内政上,刘邦可谓处理得圆转如意,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这么容易解决的。要想平稳地过渡下去,有些矛盾是不得不解决的。这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功臣。
秦朝的天下,是经过百余年与东方诸侯的殊死拼杀取得的,功劳簿上,记载着几代君臣的努力。可汉得天下,不过数年,基本上等于是一一夜暴富。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天下未稳之时,刘邦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这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便是楚汉相争时的三个决定一性一人物:韩信、彭越、英布。
如果没有韩信在黄河以北的节节胜利,如果没有彭越在项羽背后的频繁袭扰,如果没有英布手握重兵弃楚归汉,刘邦要赢得这场胜利,根本就是痴人说梦。现如今天下已定,这种“无物可赏”的功臣,就立刻成了大麻烦。
我们知道,在政治上,汉朝本就是秦朝的延续。刘邦称帝后,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天下唯我独尊的观念。儒生叔孙通制定朝仪之后,在群臣的山呼声中,皇帝对于权力的迷恋就更加深重了。
所以,他不容许任何人有机会染指他的权力。封王倒是封了,但这几大地方势力的存在,使得刘邦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危机感。
何况,这几位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主。
韩信,天生一性一情中人,政治上严重缺乏心机。当年灭齐之后,公然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也是机敏过人,当时正要发作,被张良、陈平踩了一下脚,恍然大悟,随即改口:“大丈夫定诸侯,要封就封真王,封个假王算什么?”遂封韩信为齐王。这也是汉初封王的由来。但面对这样一个人,刘邦心里不设防才怪。
彭越,强盗出身,也颇有点江湖气。当初刘邦拉他加盟,是把大片国土许给他的,所以他才拼尽全力支持刘邦。可一旦一统天下,身为帝王,刘邦不可能容忍那种近乎分裂的分封,所以把彭越的封地大为缩水。这个时候,彭越是否怀恨在心已经不重要了,刘邦注定要担心彭越的怨气。所以,这个人也必须是要提防的。
英布,前项羽部将,巨鹿之战中立过大功。但他既然可以背弃项羽,又凭什么不能背弃刘邦呢?这种叛臣,从来都为历代君王所忌惮。
那么,对这些人到底该怎么办?很简单,一个字——杀。
蒯通不幸言中,“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功劳一旦过大,便成了必死之人,不杀不足以安天下。
公元前201年,刘邦将韩信捉入长安,由楚王贬为淮一陰一侯。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外平叛之时,韩信被萧何骗入长安宫钟室,被吕后以谋反为名当场诛杀,死后,三族被灭。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如此大功之人被如此残忍地诛杀。韩信的结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令人扼腕。但这就是政治,所有威胁王朝统治的力量,都要统统除去。韩信的死,说明中国的王朝政治已经越来越纯粹,越来越不掺杂个人感情。
韩信死的同一年,刘邦借口有人告其谋反,废去彭越梁王之位,发配至蜀。结果彭越半路遇上吕后,哭诉自己并无反心。吕后将其带到洛一陽一,对刘邦说:“彭越,壮士也。今让他入蜀,空自遗患,不如杀之。”于是,另一封告发信很快又摆到了刘邦案头,彭越以谋反之罪被夷三族,彭越一尸一体被剁成肉酱,传阅诸侯。
还是这一年,听闻韩信、彭越的死讯之后,淮南王英布索一性一赶在被冤杀之前起兵造反。刘邦领兵出征,大败英布,英布逃至江南,后来被杀。
也正是在平定英布之后,刘邦顺路经过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一共饮。席间,他抚一摸一着身上新添的箭伤,回想自己这十余年来的传奇经历,感慨万千,随即唱出了那首经典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之所以千古传唱,是因为在那字里行间,我们都能读出那份荣耀背后的苍凉与孤寂。
项羽是失败者,乌江自刎时,他的内心是悲苦的。韩信是失败者,困死钟室时,他的内心也是悲苦的。刘邦是胜利者,他以最大的荣耀返回故乡,可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悲苦的。
他是哭着唱完这支歌的。他登临了人生所能企及的最高一峰,可他却只觉得冷。在这场终极角斗中,每一个人的心都已是伤痕累累。
可是,无论你问刘邦,还是项羽、韩信,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他们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么?
我想,他们的回答一定是:会的。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这就是梦想的代价。
而每一个英雄,都是有梦的。
刘邦回到了长安,但身上的箭伤也越来越重。他清楚,该是安排后事的时候了。
大汉的未来,究竟在何方呢?请看下集——大汉开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