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193匈奴之患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93】匈奴之患

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汉朝,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它的顶峰迈进。可与此同时,它的北邻匈奴人,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停下来。

我们先把镜头拉到长城以北,看看这几十年来匈奴的情形是怎样的。

第166节

话说冒顿单于自白登山撤围之后回到北方,基本接受了汉朝的和亲,与汉朝和平相处。此后虽又起了几次入侵的念头,但都被吕后、文帝漂亮地化解了。

公元前174年,冒顿去世,留下一个仍然强盛的匈奴帝国。其子继位,号为老上单于。

对于老上单于,汉文帝仍然继续奉行和亲政策,一切看上去很平稳。但在一次送亲过程中,出了问题。

每次送宗室女子至匈奴,必然要配上许多宫女宦官随行。背井离乡,深入大漠,有去无回,这样的工作谁都不愿意做。可在那个全世界都等级森严的时代,奴隶是没有反抗机会的。

但是这一次,有人就反抗了。他说“我不去!”

很显然,他的反抗是徒劳的,没有任何人会考虑一个小奴的意见。于是,这位奴隶扔下了一句狠话:“你们若是一定要我去,我必将矢志与大汉为敌。(必我行者,为汉患也。)”

果然,这位陪嫁的宦官来到匈奴,自此尽心竭力地与汉朝作对。偏生他又极有才华,很快成了老上单于的肱股之臣。即便老上单于死后,他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成了匈奴帝国的三朝元老,真正成了汉朝的心腹之患。

他就是汉王朝那个时期最麻烦的对手——中行说。

中行说辅佐匈奴的核心理念只有一个:拒绝汉化。

我们说过,文明周围的蛮族对于花花世界总是是极其向往的。其实历史上许多文明圈的扩大,都是通过向蛮族输出财富、文化来实现的。

由于几代汉朝皇帝坚持奉行和亲政策,中原地区的美酒佳肴、华服锦衣已经渐渐软化了匈奴人的心。这样下去,临近中原的匈奴地区就会生出归顺之意,匈奴就可能被一点点分化。加之匈奴贵族的生活在汉朝糖衣炮弹下的腐化堕一落,匈奴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弱。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游牧民族难以长久兴盛的原因所在。

所以,马背上的民族通常只有两个结局:要么毁灭,要么从马上下来。

而且,越临近发达地区,他们走向结局的进度就越快。

可中行说的出现,大大延缓了这一进程。在他的建议下,老上单于干脆颁布了两条国策:“得汉食物,皆丢弃之;得汉衣物,皆撕一裂之。”

与汉文化划清界线,保持游牧民族特有的血一性一,如此才能持续地打击汉朝。

而在中行说的努力劝说下,匈奴也很快恢复了对汉朝边境的频繁袭扰。

老上单于死后,继位的军臣单于仍然坚定地奉行对汉朝的高一压政策。

结果就是,汉朝的和亲越来越频繁,每次和亲所换来的和平时间也越来越短,边境之祸愈演愈烈。

汉王朝在辛苦地隐忍、发展,匈奴一边在汉朝边境大肆掠夺,另一边也在后方不断扩张地盘。

两大帝国在同时积蓄国力,同时走向巅峰,决战随时都可能触发。

但此时的汉王朝表面上看去还是风平一浪一静的。手握重权的窦太后对匈奴是坚定的主和者,而朝中重臣,无论文武,也大都主张和亲的继续。

可这静静的湖面下涌动的,却是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暗流。这股暗流的策划者,不是别人,正是汉武帝。

他早已忍不了了。

他也很清楚,在一片主和声中,他是不敢强硬用兵的。但他不肯什么都不做。

于是,憋闷中的汉武帝设计了一个近乎于异想天开的计划:去联络匈奴的仇敌,月氏人。

月氏人,早在冒顿在位之时就已经被逐出了河西走廊,跑到了新疆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61年,匈奴老上单于再度西征,又给了月氏人以毁灭一性一的打击,月氏国王的头骨被老上单于做成了骷髅酒杯。残余的月氏人只得继续奔逃。

其中一小撮人向东南翻越阿尔金-祈连山脉,与那里的羌人渐渐融合,被称为小月氏。

而剩下的大多数人则继续向西迁徙,一直远走到了大夏,被称为大月氏。

大夏这个地方,希腊语称之为“巴克特里亚”。它位于中亚第一大河阿姆河(中国史籍称为“妫水”)和兴都库什山脉之间,大致上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

我们之前提到过它一次,那是因为亚历山大东征打到了这里。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亚历山大的王后正是大夏人(参见第122节)。

月氏人到达大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亚欧大一陆文明圈最西边和最东边的历史,终于开始有了一点交集。

这里再顺便说说大夏周围的中亚地区的状况。(对地理不大熟悉的朋友可以翻翻地图,注意一下中国、阿富汗、伊朗、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的相对位置,否则这段看起来恐怕会有些乱。)

亚历山大死后,大夏成为塞琉古王国的一个行省。公元前246年,趁塞琉古与托勒密两大帝国间第三次叙利亚战争爆发之际,大夏宣布独立。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一支印欧族帕奈人入侵了大夏的西邻,位于今天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地区。他们也成功地使帕提亚脱离了塞琉古帝国的统治,建立了帕提亚王国。帕提亚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叫做阿尔撒息,在中国的史籍中,取阿尔撒息的音译,将这个帝国称作“安息”。

公元前3世纪末,大夏与安息缔结同盟,共同对抗塞琉古。这两个国家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开始尽情蚕食原属于塞琉古帝国的疆土。

大夏趁孔雀王朝衰落之机,大举进攻印度,基本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印度著名的学术之城塔克西拉成了大夏的新都。

安息更加厉害,趁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向塞琉古宣战之机,一直西侵,进入了美索不达米亚,大大挤一压了塞琉古的空间,建起了一个相当强盛的安息帝国。

公元前2世纪初,中亚已是安息和大夏的天下。

此后,安息帝国还将持续数百年,始终是中西亚地区的重要力量。可大夏却很快衰落了。

公元前180年,统领大夏到达极盛的国王德米特里去世,大夏开始陷入分裂。它与安息的盟约随即破裂,并被安息卷走大片土地,国力越来越弱。

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它迎来了从东面逃亡至此的大月氏人。

起初,大月氏人隔着阿姆河与大夏人比邻而居,大概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但很快,这支被匈奴打得只剩一口气的民族就发现,这大夏的战斗力比自己还不如。便迅速征服了大夏,成了阿姆河流域的主人,也就此重新强大起来。

汉武帝想要联合的,就是位于阿姆河边这支大月氏。

不过我打赌,汉武帝根本不知道阿姆河在哪里,对于大月氏距长安究竟有多远,也没有概念,才会想出一个如此不切实际的计划来。

他以为,只要一直往西,再往西,就能找到大月氏人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汉朝的西边疆界才到甘肃兰州。就汉朝人所知的范围,基本上也仅到昆仑山为止。

何况汉朝人其实也根本不知道昆仑山到底在哪里。此前中国最重要的两部地理著作《山海经》和《禹贡》里面,昆仑山就是一个神仙之境,日月隐藏之地,是瑶池所在,王母一娘一娘一的居所。

对汉朝人来说,昆仑山已然只是个传说了。而阿姆河到长安的距离,至少是昆仑山口到长安距离的两倍。连昆仑山长啥样都不知道的汉朝人,想跑到阿姆河去,这不是异想天开是什么?

可是,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成就正是由异想天开的人写下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皇帝敢想,就有人敢做。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历史一性一的人物出现了。一个叫张骞的年轻人应征,自愿出使大月氏,争取为汉朝取得对抗匈奴的盟友。

随后,一百多名勇士,在张骞的率领下,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的西域之旅。

这将是一次艰苦、危险而漫长的旅程,我们暂且按下不提。汉武帝再离谱,他也知道,靠拉拢月氏来对抗匈奴希望渺茫。他所筹划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悄悄培植自己的亲信,悄悄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

上天待他不薄,那个时代,还真不缺少人才。

建元元年,汉武帝认识了董仲舒。建元三年,汉武帝认识了张骞。这注定是两个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而这中间的建元二年,汉武帝还认识了一个对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同时,此人对汉王朝同样影响巨大,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方式。

这回是一个女子,她叫卫子夫。

这本来是汉武帝姐姐平一陽一公主府上一个极其平凡卑贱的歌女,因为被武帝相中,从而一步登天。她的家族,也成了之后百年汉朝政坛上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

又见外戚。

从吕后到窦太后,吕家人和窦家人的势力都是在高祖和文帝死后才兴盛起来,可汉武帝时,卫家人则从一开始就发挥了大作用。

这还是一个信任的问题。汉武帝在窦太后和群臣的压力之下,迫切需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到这样的关键时刻,人们还是容易信任睡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人。外戚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外戚集一团一闪亮登场。

这集一团一里出场的第一个人,便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这是一个注定要跟匈奴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帝国反击战,蓄势待发。请看下集——叱咤北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