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243昆阳之战(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219节

【243】昆一陽一之战(上)

西汉末年,或者说王莽一朝的形势,与秦末是不大相同的。虽然看上去,都是遍地反贼,但造反的目的,却有点不一样。

秦末之时,天下刚刚统一不久,六国残余势力仍在。秦朝政一府的统治一旦不稳,那么各国国君、贵族的后人,但凡有点志向的,都会萌生复国的念头。所以,各路起义军都有相对明确的目的。

但新朝却不然,天下统一已经两百年,活着的每一个人都没经历过大分裂时代,人们习惯在统一的环境下生活,很少有人存心搅乱天下。大家不过想吃口饭,吃不上才出来抢。

也就是说,在秦末,起义军大都是军阀,以割据一方为目的;在新朝,起义军大都是盗贼,以抢到东西吃为目的。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不会攻打城池,他们不会提出口号,他们的领袖连自己的封号都没有。

对应的同时期,各路诸侯都是有封号、有纲领、有政一府,相当完善。有了这个基础,秦末的群雄逐鹿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一精一彩的一场角逐。

相较之下,新朝的起义军中,星光就黯淡太多了。可由于王莽那里同样没什么能打仗的人,双方仍然杀得昏天黑地。直到那一拨真正的强者登场。

公元17年,荆州大面积饥荒。新市(今湖北当一陽一)人王匡、王凤率数百人窜入绿林山,做起了打家劫舍的生意。大约是因为跟他们的同行比起来,这伙人行一事仗义,以劫富济贫为主,因而世人称之为“绿林好汉”。这个名字颇有些意外地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两千年间侠盗的代称,他们实在有理由为此骄傲了。

绿林好汉名声渐盛,投奔者越来越多,数月间已有七八千人之多。

同一时期,琅琊、南郡、江夏等地也都出现了人数上万的大规模盗匪。新朝大起义拉开序幕。

对于这个局面,地方官们万万是不敢如实上报的。

当今天子以圣贤自居,自以为开创了太平盛世,谁敢公然唱反调呢?更何况,许多盗贼根本就是地方官乱收贡税,甚至扣押赈灾款而一逼一出来的,谁敢自触霉头呢?

因此王莽根本没引起重视。

天灾人祸仍在继续,盗匪越来越多。局面一直到了王莽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公元21年、22年,王莽先后派出大军十余万,围剿一支在山东地区极为活跃的起义军。

看到朝廷如此重视自己,这伙人相当紧张。他们连统一的服饰都没有,为了便于辨认,便将眉一毛一涂成红色,于是世间出现了“赤眉军”。

赤眉军用行动证实朝廷的重视是有理由的。数场恶战之后,官军溃败,更始将军廉丹战死,太师王匡逃回京城。

百姓的歌谣揭示了产生如此战果的内在原因:

宁逢赤眉,不逢太师。

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仔细琢磨一下,“宁逢赤眉”这四个字说明赤眉军也不是什么善类,只不过跟官军比起来,要好很多。官兵对百姓欺压过甚,也使得起义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大,越打越有经验。

更要命的是,开始有饥民以外的人物加入到起义军中。

公元22年,舂陵(今湖北枣一陽一)出现了一支为数七八千人的舂陵军。在起义军高速壮大的大环境下,七八千人已经不算什么了。但这一支军队却有些特殊,因为他们的首领刘縯,根本不是什么吃不上饭的饥民,算起来还是皇族支裔,汉高祖刘邦的子孙。

当然,刘邦的子孙到西汉末年,怎么说也有十几万人了,这个头衔,基本上只有名誉上的意义。但刘縯家中的确家产殷实,他是散尽家财,组织起了一支起义军。像这样的行为,可就绝不是抢东西吃那么简单了。他显然是有野心的。而这样的人加入,使得起义由纯粹的谋生之举,开始变成倾覆王朝的大业。

当时天下,这样的人,肯定也不只有刘縯一个。但他肯定是最杰出的人之一。

由于舂陵军势单力孤,他们迅速加入了绿林军的行列。此后,刘縯就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在他的指挥下,绿林军虽初战不利,但其后连战连捷,声势愈发浩大,直一逼一汉王朝腹心之地。

但这个时候,绿林军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22年末,绿林军各首领开了一个会。会的议题主要是说,打了这么久,绿林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由于它是各地联军的一个组合,尚没有一个统一的首领,这严重有碍于日后发展。

这当然是对的。于是大家就推举首领。此时的起义军已经明白,打仗应该有个响亮的口号。而所有口号当中,最响亮的莫过于“兴复汉室”了。

于是,刘縯和另一个皇族支裔刘玄,就成了总首领的热门人选。虽然就之前表现出的才干而言,刘縯远远强于刘玄,但刘縯所部,一向军纪严明,这对于抢东西抢习惯了的起义军来说,很难接受。于是乎,刘玄就成了公推的首领。

这也就罢了,最错的一着,是刘玄公然称帝,于公元23年改元“更始”,号“更始皇帝”。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众多起义军中,以绿林、赤眉两支最有威胁。其中绿林军攻下昆一陽一(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北邢台)、郾城(今河南漯河),并以主力进攻重镇宛城(今河南南一陽一)。而赤眉军活跃于濮一陽一(今河南濮一陽一)、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时刻威胁重镇洛一陽一。

宛洛二城,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洛一陽一又尤显重要。于是,王莽派出三十万大军东攻赤眉,十万大军南攻绿林。

可绿林军公然称帝,令王莽立刻改变了战略部署。他只留一小部分扼守洛一陽一的门户敖仓,而将主力全部移向南方,并加派人马,总共聚集四十二万大军,号称百万,决心将这个所谓的“更始政权”一举歼灭。

应该说,王莽的这个战略决策无可挑剔。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先出头的干掉,必可对全国各路起义军的士气予以重大打击。

新朝大军进军迅速,23年5月,大将王邑的先头部队一逼一近昆一陽一。此时的昆一陽一城中,绿林守军不过八九千人。双方的兵力对比,接近五十比一。

昆一陽一城陷入一片恐慌,所有的绿林将领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了那句话:风紧,扯乎!

他们没有错。这根本就是没法打的仗,除非昆一陽一城里个个都是武林高手。但显然不是,甚至他们连主力都不是。主力都在进攻宛城呢。

眼见大家都准备回去收拾东西跑路,突然有人高声叫道:“不能撤!”

大家一看,乐了。说话的是别人也就罢了,可这个人说出这句话,谁都不信。

说话的是谁?刘縯的弟弟——刘秀。

说实话,刘秀能位列绿林将军,实在是大家给刘縯的面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刘秀这个人,平时一打仗就往后缩(“平生见小敌怯”)。在这种颇具黑帮一性一质的起义军中,这种懦夫是极不受待见的。

然而刘秀接下来的话,却震慑了所有人:“昆一陽一乃是一座坚城,如果这里守不住,哪里又能守住呢?昆一陽一失守,接下来定陵、郾城一样要失守。届时攻打宛城的绿林军腹背受敌,全军覆没指日可待!我等守,则尚有希望共享富贵;散,则所有荣华尽成泡影。尔等自决!”说罢,长笑一声,扬长而去。

绿林军大都出身草莽,头脑简单。被刘秀一番话说的,既不甘心就此散伙,又想不出办法退敌。在要命的危急关头,竟然踌躇起来。而刘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过了一阵,斥候来报,王邑十余万先锋军已兵临城下,出不得城了。众人真的慌了,连忙将刘秀找来,一逼一问退敌之策。刘秀提出,由绿林将领王凤、王常死守昆一陽一,自己去定陵、郾城二地搬救兵,届时里应外合,夹击新朝大军。这是唯一的取胜之道。

若是刘秀早些说这话,众人定然以为他要趁机溜走。如今大家已然被困孤城,突围比固守还要困难得多,只得信了刘秀,死马当活马医。

是夜,刘秀亲率十三骑,摸出城来,竟真的从十余万先锋军的包围中成功冲出,直奔郾城而去。

刘秀走后,新朝四十二万大军全部到位,大将王寻、王邑指挥大军,把小小昆一陽一城围了数十层。但这时,另一员大将严尤提出了一条不同的策略。

一条足以挫败刘秀妙计,摧毁绿林军希望的策略。请看下集——昆一陽一之战(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