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去是《参同契》的原文:“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之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这里是引用老子的话“上善若水”,这句话包含体、用两方面;包含做人的行为,也同时包含修道。所以说,经典的著作,一句简单的话包含多方面。现在他引用的是道家做工夫这一面来说的,“上善若水”是绝点纯清,没一点瑕疵的。这就是道体的反映,不能说这就是道体,是我们后天生命中的这个道。原来的本体,谈不到若水不若水,修道第一步工夫是做到“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的形象就是“真一难图”,“难图”是很难把这个表达清楚。我们引用禅宗的一句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道家不谈“一归何处”,而是说 “至真”,也就是至一。那么这个道,所谓真一,就牵涉到天一生水,又有《易经》的数理在其中了。“变而分布”,一切都是由这个一变出来的。“各自独居”,然后就分布开了。这个原文大致如此,不用我们的意见来解释,还是采用朱云一陽一祖师的意见。
“此节,言先天一炁,为大丹之基也。”我们一般人修道都想要修到有个东西来,可是道体本来没有东西,佛家叫它空,道家叫它清虚,是指道之体,宇宙万有都属于这个体的变化。这个观念同佛家一样,在佛家说来,一个人成佛要证 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报身就是万象,宇宙万象各有一个报身,体是一个,变成了万有以后各有一个报身,也就是色身;化身是法身变化出来的,有千百万亿化身的不同,成佛叫做应化身等等,很多的名称,就是有一个实质的身体。道家改变了三身的名称,成为“一炁化三清”,都是这个炁的作用,变化出来就化三清。三清就是太清、上清、玉清,这同法、报、化三身同一个道理。譬如说基督教,一切宗教,最后的哲学都有点相同,所谓上帝天父、自己、圣灵是三位一体,也是这个道理来的。
至于我们后天这个生命,来来往往的是报身,要如何修道呢?必须要得到“先天一炁”。“先天一炁”是由道体上来,没有什么办法形容,所以叫它“一炁”。无火之谓炁,下面四点是火;没有“米”字这个“氣”,等于说虚空里头空气,大气层这个气。“先天一炁”不是空气的气,不像风不像气流,勉强来讲,只能说它是个能,生命的能就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到了才能够结丹,大丹。
虚无不是虚空
练气功的人,把呼吸之气在身中练来练去。还有些修道的人,把呼吸之气配合上“意”,转到身上有了感觉跳动,认为气发动了,那个并不是气发动了,同先天之炁差远了。结丹成道不是这个东西,而是要先天一炁才行。别的道书上说得很明白,“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结果有人练气功拼命对着太一陽一,把虚无解释成虚空,从虚空观想一个气进来,一个光进来。密宗这类很多,道家也在搞这一套。那么从虚空中观想一个气进来与身心合一,是不是“先天一炁”呢?虽然不是,但是比练身体上的感觉好一点点。
我们再清楚地讲,不论佛家、道家乃至世界上各种修炼法门,都不出炼气的范围。譬如说密宗的人念咒子出声念,或者念佛的人也出声念,可以念到一心不乱,也成功。但是老实讲,这些方法都是在炼气,只是比炼后天呼吸之气好一点,是专一的气,还没有到“先天一炁”。譬如说有些人守窍观想,这是炼神;譬如说修戒、定、慧,规规矩矩修止观,乃至修白骨观,修各种观,各种道家的工夫都是炼一精一。这些方法对不对呢?都不对,但是也都对,锻炼身体祛病延年是有些效果。其实连运动都有效果,打拳也好、跑步也好,都是在炼气,这都是有形的。但是结丹不是这个,不过同这些炼一精一、炼气、炼神的炼法,都有密切的关联。偏向于任何一点都不对,能够融会贯通起来都对。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并不是从虚空中来,要注意啊!你心念越空得掉,身体的感觉、知觉越清净越放得下,慢慢这个“先天一炁”自然发动。所以“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你要修通气脉,转变色身,并不是做什么稀奇古怪工夫。所以“先天一炁”到了,“为大丹之基也”,就可以结丹了,这是了命的第一步。
来自虚无的先天一炁
“盖道本虚无,始生一炁,只此一炁,鸿濛未分,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后天有形之水也。”这里解释修道这个道,道体本来是虚无,佛家讲空,本来空的,由真空而生出妙有。本来是寂然不动,就是《易经》上所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感就动,这个“先天一炁”动了“始生一炁”。这个一炁的境象来的时候,有个专门名称叫“鸿濛”,天地 鸿濛。“鸿濛”两个字很难解释,跟混沌差不多,像春天二三月间那个细雨时候的境界。从前有人出个对联“细雨湿衣看不见”,这个下联很难对,结果有个青年人一下子就把它对起来了,“闲花落地听无声”,一朵花开久了掉下地来,听不到声音,把中国方块字变成一个艺术的画面。现在讲“鸿濛”,等于说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气一温一 暖,人的身体都懒洋洋的,脑筋都不大动,只想睡觉一春困。换句话说,湿度非常高,鸿濛境界人就是倦,是疲倦那个“倦”。疲是疲,倦是倦,不同的,现在年轻人不管这些了。
所以“先天一炁”要搞清楚,“先天一炁”从哪里来? 从虚无中来,越空越有。在佛学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叫做“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先天”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叫先天?孔子解释《易经》乾卦,我们上一次提到过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个天地是没有办法违背的,那个本体的力量叫先天。我们现在的生命及一切的万有,都算后天。先天没有一切,本来无一物;后天呢?“奉天时”,要顺应自然,本体功能的规范不能违背。太一陽一一定从东边上西边下,每天一定是上午、中午、下午,各有不同。
“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你越空得了,身心感觉越放得开,越接近于先天,这个时候就有真的“炁”来。这个不能叫它一“炁”,《老子》里头很少用这个字,而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东西不是自然科学物质的东西,它有股力量,无形无相,在佛学叫做业力。业力不一定是坏的,成佛成仙是善业修成功的力量,一切凡夫众生是因为恶业力量,所以在六道轮回受报应。学佛修道也在造业,造的是善业,绝对的善业才能成功。
当这股力量来了,真空中生出妙有,但是就算你“先天一炁”来了,一般人没有佛家所谓戒、定、慧的修持,也是徒然。普通人“先天一炁”从昏沉中来,你睡够了醒来的时候,将醒未醒之间,它来了,你不觉得。一来了以后,凡夫第一步欲念就来了,就入了欲界,把“先天一炁”糟蹋了。再其次的,你在将醒未醒之间,或者生重病,病快要好时是“先天一炁”来,这个东西来了,就是生命的功能,你的病一定好。可是你不知道,自己体会不出来,认识它很难,因此修道的人,万修万人都不成功。“先天一炁”随时会来,换句话说也就是活子时,冬至一一陽一生就是这个东西,也可以叫一陽一生。现在进一步讲,一陽一生有个现象,这个时候你自然有一种春意,生命的春意,就是“先天一炁”。什么叫春意? 就是春天万物都在发生,有一种生发的力量。当这个“先天一炁”来了,学佛也好,修道也好,都要把握住这个境界。
混沌 昏沉 鴻濛
他说这个“先天一炁”是“鸿濛未分”,一陰一陽一都没有分开,而这个境界一定是有一点混沌的状态。对了,趁这个时候答复本院一个出家同学,你在日记上提到,一个人得定,住在那个混沌的状态,同昏沉的差别在哪里?你问得好极了,一般人打坐,就是两个境界,一个昏沉,一个散乱。昏沉分两种,大昏沉像睡眠一样,有些人打坐没有坐好,身体弯起来,肚子大大的,好像一只龙虾里头装了一个西瓜一样,身体变成这样就不对了。真坐得好,身体一定是端正的,你看每一个菩萨像,坐姿都很端正。一昏沉就不行了,这个身体,这个气——不论“先天一炁”也好,“后天一炁”也好,就支持不住,所以就弯起来,这样就会睡觉了。
有些人坐着好像没有念头一样,实际上是在昏沉,那很严重。譬如我们念佛的时候,念到昏沉了,好像佛号也念不起来了,就没念佛了。你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在昏沉中,如果自己昏沉以为是入定,以为自己在修道,以为自己在好境界,你的果报是走入畜生道的。这样越修脑子越迟钝,越无智,而且越懒,懒得动脑筋了;慢慢也不想记事了,以为自己这个是空,其实是大昏沉。细昏沉就是打起坐来,好像自己也知道,实际上不大清楚,迷迷糊糊的做不了主,这箅不算睡着了?没有,别人讲话自己还听见,这是细昏沉。细昏沉搞久了以为是入定,那个果报也是同样,所以要搞清楚。
其次是“掉举”,大的“掉举”就是散乱。我们普通人就在两个境界里过一辈子,千生万劫都在这里头转,不昏沉就散乱。人疲劳了就睡觉,睡醒了眼睛还没有张开,思想就来了。所以不昏沉就散乱,永远不会平衡,因此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转动。不管你佛学讲得多么高明,戒、定、慧怎么样的好,理论再怎么好,第一你没有真正得定,纵然持戒很好,不是真的戒;第二你纵然智慧好,不是真的智慧,那是世智辨聪,是从世间的知识、头脑的分辨来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用头脑思想就来。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人,身上都是病痛,那修个什么道?佛说学佛可以了生老病死,你既然是学佛的人,身心都不能健康,这个东西学了干什么呢?对不对?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重点是你定力不够,要想戒学得好,必须要定。一定了以后,就不需要谈戒了,他杂念妄想都不乱起,那就是戒了。你定了以后也不要谈慧了,定中自有智慧来了。
道家所讲“鸿濛”,是定的初步,如果拿佛教的教理配合来讲,就是四加行的第一步得暖。暖、顶、忍、世第一法,这是佛法里的四加行,不管大乘、小乘离不了四加行。鸿濛境界,混沌境界就是得暖。所以这位同学问的问题,现在答复了,也解释了这个鸿濛混沌。它与昏沉差别在哪里呢?昏沉是自己做不了主的,鸿濛混沌境界是自己证入这个境界,做得了主。拿唯识的道理来说,鸿濛混沌的境界就是五遍行的作意而成,但是昏沉不是作意来的,而是由一习一 气来,两个详细的差别在这里。不过不能随便去讲理论,要好好用功体会才能清楚。
先天真一之水来了该如何
当你空到极点,什么都没有,到了一切“鸿濛未分”这个境界,“便是先天真一之水,非后天有形之水也”。这个现象并不是身上有个水来了,“先天真一之水”,用方位来代表是北方壬癸水,拿人一体 来讲,是下面。天一生水,等于说我们生命上的春意发动,并没有加任何的妄想,并没有加任何的欲念,就是所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的境界,也就是鸿濛的境界。这个有水的现象,由下而上升,等于我们物理上的水蒸气由下面上来。
“学道之士,若能摄情归性,并两归一,才复得先天真水,水源至清至洁”,“先天真水”也就是真的活子时,这是金丹一点的根基,所以学道的人,这个一发动,精神好了就来真水,衰败了就没有。要“摄情归性”,后天的妄想、欲念都属情,学道的人要能够定得住,把它空了,才能归到清净无为的境界。修道的到了这里,本来昏昏迷迷,忽然精神来了。一般人都在疲劳时去打坐,觉得蛮好蛮清净,实际上并没有修行,因为这是休息。疲劳了当然清净,杂念也没有了,没有力气妄想了,并不是工夫到了。那么一般人何时下座呢?坐到先天真一之水差不多来了,精神也来了,觉得我差不多了,下来穿上鞋子,要打牌的去打牌,要做事的去做事,所以永远不会成道,永远不会得定。因为在先天真一之水来时,你稳不住,就不能“摄情归性”,当然也空不掉。这个时候空得掉就叫做空了,这叫做返本还原。
性与情合 身心一片
他这里把做工夫的办法告诉你,修道之士到这个境界能“摄情归性,并两归一”,把两种归并成一个。两种什么呢?性跟情。理论上就是妄想空了,归到本性上。这两种作用,在身上是神跟气,神不动,神与气两样凝结拢来,才能够得 到先天的真水。“先天真水”这个时候“水源至清至洁”,妄念一动,尤其是加上男女的欲念一动,这个水已经不清了,先天一炁变成后天混浊之水,没有用了。
“此时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杂,自然表里洞澈,有如万顷水壶”,到这个境界那是呆定的,不管你学显教、密宗,修止观,修净土,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呆定的法则。到了这个境界,先天真一之水来了,这个时候身心打成一片,怎么打成一片?杂念妄想没有了,身体感受也没有。感受没有不是勉强做的,如果一个念头都不想动,甚至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没有意思,那变成枯木了,那完了!那不是先天一炁,那个学佛叫做枯木禅,是邪禅。真正身心打成一片是身心融为一体,春意盎然,这个春意没有什么色情的作用,只代表生机充满。“身心打成一片,不染不杂”,所以心如明镜台,那就一尘不染。那个时候,告诉诸位,你想动烦恼动妄想都动不起来了!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是自然的,但是并没有到家,这是第一步。张紫一陽一真一人在《悟真篇》上告诉我们,到了这个境界,“烦恼无由更上心”,一个烦恼妄念都动不起来,没有了!这个时候“自然表里洞澈”,拿身体来讲,一片空灵,身体好像空了没有了,变成一个玻璃瓶子一样——玻璃瓶子还有个玻璃,这个时候连玻璃都没有了。道家北派的丘长春真一人,形容这个境界叫水晶塔,身心变成水晶的塔,内外透明。
如果我们再严重地做个比喻,佛家的《法华经》,没有什么佛学的理论,只莫名其妙地讲了许多的故事。所以有些知识分子不喜欢看《法华经》,因为就像是神话故事一样,可是他故事里头有东西。有一个故事,说到释迦牟尼佛说法,地下涌出来一个多宝如来的宝塔。多宝如来,你们做生意的碰到他可高兴了,那一定发财。他从地心涌出来,这个塔是无缝塔,没有门,进不去,打不开,多宝如来坐在里头。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说得好,他就叫释迦牟尼佛进来坐在旁边,这就是分释迦半座的故事。这个时候,所谓“先天一炁”从地涌出,“表里洞澈”,还没有到达多宝如来那个境界,可是有消息了。
还有一个禅宗公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有一个女的入定,佛就问小乘及大乘的弟子,谁能够使她出定。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些能力很强的,想尽办法,无人能够使这个女的出定。诸大菩萨们束手无策,可见她的定力有多高。后来一位罔明菩萨从地下涌出,在这个女的耳朵边弹指一声,她就出定了!禅宗有这么一个公案,等一下你们参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