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中国人之所以对月亮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月亮那种特殊的质感、独到的美丽。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圆一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想想看:在初一,古人称为“朔”的日子里,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初二以后,细细的一点点月痕露出它的内芽,然后逐渐丰满圆一润;直到十五,古人称为“望”的时候,它如同冰轮,如同瑶台的镜子,变得那么丰满,那么圆一润。月亮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从“朔”,经过“望”,再抵达“朔”,完成一个循环,就是一个月。这就是中国的一陰一历。月亮的这个周期,是一种循环,隐喻着一种不死的精神。大家最常听到的关于月亮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因为吃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飞到天上,居住在月宫;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树,吴刚一斧接一斧地砍着这棵树,树砍而复合,合而复砍。所以,月亮代表着一种流转循环的永恒与轮回。

在中国的哲学里,月亮的这种变化是一个主题,甚至可以说,认识明月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命题:大地之上的天空,黑夜的月亮和白昼的太一陽一形成平衡,它们的形象被远古的中国人提炼为“一陰一”与“一陽一”。中国人讲究一陰一陽一平衡,《周易》说:“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谓道。”世界上的一切匹配都在平衡之中,“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一陰一陽一之义配日月。”太一陽一是什么样子?我们每天迎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一陽一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一陽一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

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一陰一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一陽一的永恒形状不一样。在它的周期一性一变化里,在它的一陰一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

人向太一陽一学会了进取,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奋发,可以超越;人向明月学会了沉静,可以以一种淡泊的心情看待世间的是非坎坷,达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真正的逍遥。

月亮的这种一陰一晴圆缺,折射一到世界万物和人生百态上,就是老子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的东西残缺了,实际上它获得了另外一种“圆满”——月亮只有一弯月牙的时候,是一种“损”,一种缺失,但它已经蓄满了生命,正在迈向圆满,这就是“损之而益”。有的东西圆满了,完成了,实际上却逐渐走向残缺——圆月当空,流光泻地,是一种璀璨,一种“益”,但它的力量已经达到巅峰,无力再更圆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这就是“益之而损”了。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