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拿破仑传

第7章 “三皇会战”逞神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1. 乌尔姆之战

1805年8月9日,奥、英、俄三国为防止法国主宰欧洲而结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此时,拿破仑正和他庞大的侵英舰队一起呆在布伦,他集结了一支大军团,原准备渡海打败英国。由于欧洲局势的变化,他不得不放弃侵英计划。

为了彻底击败奥地利,拿破仑决定占领维也纳。通往奥地利首都的战略走廊有两条:一条是多瑙河谷,另一条是波河河谷。拿破仑在1796年和1797年的战役中,曾成功地取道波河河谷进军维也纳。而1800年击败梅拉斯的马伦哥之战也是在这儿进行的。为了防止他沿这条战线再次进军,奥地利集结了一支9.5万人的部队据守阿迪杰防线,由奥地利最优秀的军事将领、34岁的查理大公指挥,就政治意义而言,由于奥地利希望收复伦巴第,所以波河流域对于奥地利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地区。为了阻塞多瑙河谷这条战略通道,奥军在因河一线即奥地利巴伐利亚边境还集结了另外一支6万人的部队,由缺乏实战经验的费迪南大公指挥。费迪南大公仅有24岁,而他的参谋长却是53岁的老将麦克。

由于俄奥结盟,这支部队在10月份还将得到10万俄军的增援,俄国军队正通过波兰和摩拉维亚西进。

奥军的作战计划是:查理大公迎战法国的意大利军团,该军团当时正据守着阿迪杰防线即维罗纳至阿迪杰河与波河会合处一线。

同时,费迪南大公率部经多瑙河谷抵达支流伊勒河一线,以期谋取巴伐利亚选侯2.5万可用之兵的支援。奥军在那里完全可能牵制法军的任何进军直至俄国援兵到达,俄军将使他们在数量上获得可观的优势以致足以入侵法国本土。

这是一条万全之计,而拿破仑只有靠行动迅速和反应灵活才能挫败它。拿破仑的主要目标是在俄军到达之前进攻多瑙河谷里的费迪南大公;但同时又要设法牵制住波河河谷的查理大公,不让他增援多瑙河战线。8月23日,他决定实行500英里急行军,把整个大军团17.6万人从海峡沿岸转移到多瑙河这边来。同时还请已退休的47岁的马塞纳元帅出山。要他指挥6.5万人的意大利军团,在维罗纳战线对抗查理大公。

拿破仑思维敏捷,作战从不浪费一分钟。他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不仅是军事性*的,也是政治性*的。为了确保普鲁士在未来的战争中持中立立场,他于8月24日派他的宫廷大总管迪罗克将军前往柏林,与普鲁士国王就一项密约进行谈判。作为交换条件,他愿意将刚兼并的汉诺威割让给普鲁士。接着,他又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 3位选侯以及黑森—达姆斯塔特的伯爵,对他们威逼利诱,他们勉强接受了他的结盟要求。

这样,他就获得了用他们的领土作战场的权利,而且还为自己的军队弄到了4万援军。不过,其中只有巴伐利亚的2.5万人尚有一定的战斗力。

处理完外交领域事务的当天,拿破仑就要求贝尔蒂埃命令5个独立骑兵师(约2.1万人)向莱茵河平行推进,这些师将构成大军团的前卫。

8月26日,拿破仑指示贝尔蒂埃向大军团下达进军命令。大军团从海峡沿岸到莱茵河边的行军,全程375英里,是历史上伟大的战略机动之一。

9月4日,拿破仑离开布伦前往马尔梅松。大军团已经开发,除奥热罗军外,其他各军到9月26日均已抵达莱茵河前线。

在最终放弃侵英计划之后,拿破仑于14日曾给维尔纳夫下达过一项指示。当时,维尔纳夫指挥着法国的主力舰队,拥有法国和西班牙大型战舰32艘,但被英国海军封锁在加的斯。维尔纳夫奉命冲破封锁进入地中海,在卡塔吉纳与另一支西班牙海军中队会合后,驶往那不勒斯,把法国的援军送到那里登陆,尔后再回到土伦整修。这一灾难性*的命令结果使维尔纳夫的舰队一个月后被纳尔逊歼于特拉法加。

9月24日清晨,拿破仑离开巴黎,两天之后到达斯特拉斯堡,在那里找到了他的近卫军。此后,他便把他的大本营依次移向路德维希堡、格蒙德、阿伦和诺德林根,并于10月8日,在多瑙沃尔特渡过多瑙河。

现在,拿破仑的大军团全都到达或渡过了多瑙河。法军已横跨在奥军交通线的两侧,这时战斗还未开始,但法军却已赢得了战前的主动权。

奥军没料到法军如此神速地包围了右翼,其统帅麦克陷入了绝望之中。按照他的部署,奥军仍然向西面对着伊勒河,期望法军会从这个方向出现,而其右翼,金迈尔军正守卫着乌尔姆和多瑙沃尔特之间的多瑙河。

在法军缪拉部的打击下,10月8日,金迈尔被迫往南撤退。缪拉在到达韦尔廷顿时,恰与增援的奥军劳伯格师相遇,此时,缪拉迎头发起冲锋,打退了这支部队,并俘敌3800人。贝尔纳多特指挥的第一军接着追击金迈尔。10月12日,驻军进入慕尼黑,并把金迈尔从瓦塞堡撵过了莱茵河,使其遭受了惨重损失。

现在,麦克的5万人被压缩到了乌尔姆附近。拿破仑这个大章鱼的触手正向他逼近。法军马尔蒙部已南进奥格斯堡,接着又西进控制了乌尔姆之南的伊勒河山脊。达武的第三军是预备队,苏尔特的第四军已抵兰茨贝格的莱茵河谷,并将切断乌尔姆与南部的交通线。拉纳的第五军和内伊的第六军沿多瑙河西岸向西挺进乌尔姆,从而完成了对乌尔姆的合围。

在亚贝克,内伊的一个师与奥军发生激战,俘虏奥军3000人,而魏尼克带兵突出重围,于18日到达于诸德林根附近。这时拿破仑派缪拉的骑兵猛力追赶并在此地将其包围。魏尼克最后不得不率8000人投降。奥军费迪南大公则率几百名骑兵仓皇逃到了波希米亚。

麦克的另一个师在斯潘根指挥下向南突围,但法军苏文特在梅明根拦截了该师,苏尔特俘敌5000人并缴获大炮10门。奥军杰拉齐赫军6000余人在合围之前,已向南逃往福拉尔贝格。

10月16日,法军炮轰乌尔姆。拿破仑同时向麦克招降。拿破仑威胁说,若不投降,奥军就会落到雅法土耳其守军的下场。其实拿破仑此时也急于解决战斗,因为他的给养已全用光了,3天之后,麦克决定投降。

20日上午,乌尔姆的全部守军,计有16位将军,3.3万名官兵和60门火炮,战纵队从拿破仑面前走过,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在乌尔姆之战中,法军仅有500人阵亡,1000人受伤。拿破仑自己总结说,他的这次胜利是靠士兵的双腿,而不是靠他的刺刀赢得的。

2. 奥斯特里茨大捷

拿破仑在乌尔姆之战歼灭了麦克的主力之后,乘胜进军,于 11月14日进入了维也纳。奥皇及其朝臣则逃到了摩拉维亚的首都布尔诺。一周后,奥皇与沙皇亚历山大在此会晤。维也纳有25万人口,经过长途跋涉的法军,在这里获得了充足的补给。拿破仑命令不必从法国国内输送枪炮弹药,因为他在奥地利军火库里已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一切。

乘着严冬未至和查理大公尚未从前线赶回之机,拿破仑决定一鼓作气地深入摩拉维亚追歼逃敌。缪拉、拉特和苏尔特三军,奉命立刻乘胜追击。

11月19日,俄军后卫撤出布尔诺,缪拉率部随即进占。次日,拿破仑来到布尔诺,而奥皇则撤至奥尔莫茨。在布尔诺以东13英里处,有一个小村名叫奥斯特里茨,缪拉的前卫在该村的一个高地被奥军骑兵挡住了去路。

此时奥皇已被撵到了最边远的国境线上,他派了两位全权使臣去谒见拿破仑,期望能谈判议和,拿破仑却把两位使节送去了维也纳,让他们去和外交大臣塔列朗商谈。这是拿破仑故意拖延的一个手段,他是想在奥地利议和之前,要先把俄军击败。

为了侦探俄军实力,拿破仑派其侍卫长萨瓦里打着休战旗来到奥尔莫茨,向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递交了一封伪善的国书。通过这次出行,拿破仑清晰地了解了俄奥联军的意图。

此时,拿破仑开始为决战而进行最后的实力集中。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和达武的第三军分别被召回。

到11月30日为止,法军已在布尔诺集结了6.5万人,而与之对抗的俄奥联军则达8.2万人,其中俄军5.2万人,奥军3万人,分别由俄皇亚历山大和奥皇弗朗西斯亲自指挥。

12月1日,拿破仑将全军沿一条叫做戈尔德巴赫的沼泽小河的右岸向东展开,其正面宽6英里。该阵地距布尔诺以东6英里,并处在布尔诺与奥斯特里茨村中间。法军阵线的左翼是桑屯,那里有一隆起的圆丘,可作倚托。法军的右翼在特尔尼茨的正南,其间有连串的湖泊和沼泽地可为护卫,但法军阵线的中部却处在一个地形起伏的高地的控制之下,这个高地叫普拉岑,现被俄奥联军据守。

在桑屯圆丘与蓬托维茨之间,是拿破仑所设的指挥部所在地。拿破仑站在高丘上,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戈尔德巴赫河谷和对岸的普拉岑高地。

法军防线的左段,由拉纳的第五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扼守,缪拉的骑兵,乌迪诺的掷弹兵师和贝西拉尔的近卫军在其后充任预备队。

法军防线的右段,由苏尔特的第四军防守,达武的第三军则充任预备队,驻在特尔尼茨以西4英里的雷吉恩修道院。

俄奥联军方面,总指挥是60岁的库图佐夫。根据俄奥两国皇帝制订的协定书,两国皇帝前几天会晤时,已一致接受库图佐夫的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罗特尔提出的计划。该计划认为拿破仑败北无疑,并且战败后会退至维也纳,因而按计划是牵制法军左段,联军主力则迂回拿破仑右翼,并切断法军退往维也纳的交通线。

实际上,拿破仑即使战败了,也不会退至维也纳,他会选择退向波希米亚,因为那里可以为他提供一条更为方便的退路直达莱茵河。魏罗特尔的计划遭到库图佐夫和其他俄军将领强烈反对,但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

12月1日,拿破仑向全军发布了如下公告:

“军人们,你们面前的俄军正准备替在乌尔姆战败的奥军复仇。他们正是你们在霍拉布仑所击败的那些部队,现在却跑到这里来了。我们所占据的阵地坚不可摧,如果敌人企图迂回我军右翼,势必将其侧翼暴露在我们的眼前。……这次胜利将结束我们的战役,我们可以住进冬季营房,并将得到国内新建军团的增援。到那时,我们致力赢得的和平就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你们和我本人了。”

12月1日夜里,拿破仑骑马沿着前线巡视了野营部队。他注意到了敌军的营火集中在普拉岑高地的后面和利塔瓦河谷。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的预测:敌人将试图迂回其右翼。当他从士兵行列中穿过时,用铺草做成的火炬点燃为他照路“皇帝万岁!”的欢呼声响彻河谷。说也奇怪,敌军竟把这一举动看成是法国军队为掩护退却而采取的一种欺骗行为。

12月2日凌晨,奥俄联军开始前进。他们分为6个纵队:北面的2个纵队由巴格拉吉昂亲王和列克敦斯坦亲王统率,他们横跨布尔诺—奥斯特里茨大道两侧,负责攻击由拉纳的第五军和贝尔纳多特第一军据守的法军阵线,在这两个纵队之后充当预备队的是康斯坦丁大公指挥的俄国近卫军。

在中部,柯罗华特指挥的奥军2.5万人负责进攻在柯贝尼茨的苏尔特军。联军的主攻方向在普拉岑高地以南,承担这一任务的3个纵队共3.3万人,由俄军将领布霍夫登指挥。他们负责进攻戈尔德巴赫河畔的苏尔特军的南段,该处现为莱格朗师所据守。

俄奥联军开始发起进攻时,由于数量上占优势,作战取得一定进展。

法军从特尔尼茨和佐克尔伐茨科被逐退到马克斯多夫和屠拉斯。拿破仑随即命达武的第三军向俄军左翼进行反冲击。结果俄军伤亡惨重,被逐退到戈尔德巴赫河。在普拉岑高地的库图佐夫,此时本应留在高地控制全局,他却随柯罗华特军去进攻法军中段防线去了。这就给拿破仑造成了一个绝好机会。

上午七点半左右,当谷地的浓雾消散后,拿破仑从他的指挥所已观察到普拉岑高地已无人占领。他立刻命令苏尔特率2个师去夺取这个制高地。结果法军完全成功,几乎没遇到一点抵抗。这样,拿破仑占据了这个极重要的高地,使敌人的两翼由此被割断了。此时,拿破仑下令整个左翼部队向联军发起全线进攻,巴格拉吉昂和列克敦斯坦在激战中溃败,柯罗华特纵队也遭到法军侧击,溃不成军,联军的中央纵队也被逐退到柯日森维茨。布霍夫登的3个纵队则受到苏尔特和达武的两面夹击。

一些俄军越过特尔尼茨和查特坎尼之间冰封的湖泊和沼泽地逃跑,结果由于湖面上的冰被法军炮击轰破,许多人溺水而死。

俄奥联军至此彻底失败。1.5万人当了俘虏,伤亡人数达1.22万人,另有133门火炮为法军缴获。

12月3日清晨,奥地利皇帝向拿破仑请求休战。拿破仑要俄军撤至波兰才答应议和。12月27日,法奥正式签订《普莱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同盟宣告失败。

奥斯特里茨之战是拿破仑的军事杰作,这次的胜利之日,恰巧是他加冕为法兰西皇帝一周年的纪念日。由于这次战役有3个皇帝直接指挥参战,因而被人们称为“三皇会战”。自然,拿破仑在军事、政治两方面都凌驾于奥俄二皇之上,而且这次胜利,还使他赢得了欧洲第一名将的桂冠。

3. 挺进柏林

拿破仑回到巴黎,自然又受到法国臣民们疯狂的欢迎。为了庆祝自己在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辉煌胜利,拿破仑下令建造“凯旋柱”。经约5年的修筑,这个凯旋柱终于在1810年建成。该柱用拿破仑从战场上缴获的敌方大炮炮身熔铸而成,高约44米,直径有3米多。柱身上精细地雕刻了螺旋形状的花纹,角上装饰着4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柱子的顶端雕有拿破仑叱咤风云的图像。

拿破仑感到经过奥斯特里茨战役后,自己可以与历史上的恺撒大帝及亚历山大平起平坐了。他要让历史记住这个战役。

奥斯特里茨之战后,欧洲大陆也暂时沉寂下来,但不久,普法关系却日趋紧张。由于贝尔纳多特在进军多瑙河时,未经允许即穿越了普鲁士的安斯巴赫公国曾使普鲁士当局甚为愤慨,几乎导致普鲁士参战,仅由于拿破仑贿以汉诺威才勉强无事。但奥斯特里茨之战结束后,拿破仑在与英国谈判时,又空前狡诈地提出将汉诺威归还给英国。这种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做法于1806年7月底传到普鲁士zheng府的耳朵里,使普鲁士当局十分愤怒。在柏林,反法情绪高涨,几乎到了威廉三世在8 月9日被迫宣布总动员时的程度。

8月25日,威廉三世召集了一个军事会议,决定成立两个军团,分别由不伦瑞克公爵和霍恩洛厄亲王指挥,还有一个独立军由吕歇尔将军指挥,兵力总计达13万人。

9月5日,拿破仑在获悉普军集结并向其南部移动的情报,战争即从那一天开始,拿破仑宣称第一枪是普军放的。当时法军大军团已通过人烟稀少的图林根山林而向北推进。10月8日,苏尔特的前卫与陶恩齐恩的萨克森师在霍夫遭遇。法军将萨克森师逐退到北面20英里的施莱茨,在那里又碰上贝尔纳多特的前卫。在法军的前后夹击下,萨克森师损失惨重。

此时,费迪南德亲王指挥普军南进到萨尔费尔德。在此与法军左路纵队遭遇,结果这支由10个步兵营和10个骑兵营组成的部队被法军歼灭,年轻的亲王饮弹阵亡。

初战即败的消息传来,负责战场指挥的不伦瑞克公爵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因为向维尔茨堡推进,正好把自己的左翼和“尾巴”暴露在拿破仑的优势实力之下,于是他立即退至马格德堡和易北河谷,以掩护其与柏林的交退线。在他右翼的吕歇尔军,奉命退至魏玛,军团的大部兵力,定于11日在此集中。同时,又命霍恩洛厄将兵力集结在耶拿以西的高地,以便掩护他的左翼。但不伦瑞克在此又犯了一个大错:他没有命令霍恩洛厄不惜代价守住萨勒河上的渡口!

从地形上看,图林根山林以北,一片地形起伏的高原缓缓下降伸入易北河谷,由于受易北河左岸支流萨勒河的横向冲刷,这块石灰石高原上形成了一道很深的沟壑,而萨勒河水就是在比高原水平面低几百英尺的这段沟壑中流过的。费迪南德亲王的惨败和陶恩齐恩部的溃散,使拿破仑的军队在整个萨勒河以东地区可以长驱直入了。

10月11日,以苏尔特的第四军为先导的法军右路纵队到达普劳恩;以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为前锋的中路纵队进抵奥马以北;而左路纵队的拉纳第五军也进入萨尔费尔德。拿破仑的意图是以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军进逼耶拿,渡萨勒河,在16日进攻普军主力,他认为敌方主力就集中在魏玛和爱尔福特之间。与此同时,缪拉的骑兵、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和达武的第三军则应夺取萨勒河在多恩堡和柯森的渡口,切断敌军向莱比锡或易北河谷的退路。

13日下午3时,拿破仑在离耶拿不到14英里的地方,收到了拉纳的一个报告,说他已占领了该镇并把一支1.2万人的敌军逐往魏玛方向;另有一支3万人的敌军驻扎在耶拿以西3英里靠近魏玛的大路上。

一小时后,拿破仑赶到耶拿并在该镇西北一英里半处的兰德格拉芬山与拉纳会合,他从那里仔细侦察了敌军前哨阵地。

10月13日夜间至14日凌晨,大雾笼罩着萨勒河谷及其以西的高原。

对于法军而言,这真是幸运之至。因为普军没有察觉,而内伊、苏尔特和奥热罗通宵都在沿狭窄、蜿蜒的小道从耶拿奋力往高原上调动兵力。

他们历尽艰险,终于把大炮拉上山顶,拿破仑本人午夜时亲临现场进行监督。

拂晓时分,拉纳的第五军和跟在他后面的近卫军向前推进,清除了克罗维茨和鲁茨罗达两村中的萨克森部队,霍恩洛厄便将其余部队和吕歇尔军从卡皮仑多夫调上来,在高原上集结了4.7万人。他依靠这些兵力攻占了依塞尔斯塔特和维尔柴恩——海里根之间的另一道山脊,激战随即爆发。上午9时,内伊率第六军赶到,此时晓雾已经消散。内伊本来奉命在拉纳的右侧展开,但当他发现拉纳的左侧空虚时,他便不顾一切地迅速冲到那里,一举攻占了要地维尔柴恩—海里根村。会战全面展开了。拿破仑现已集中了7.5万人对付霍恩洛厄的4.7万人,并亲自指挥督战。普军作战虽然顽强,但动作迟缓,法军步兵在机动性*和主动性*方面均远胜普军。法军炮兵的运用也较普军有效,与步兵的协同也较普军密切。

下午3时左右,普军已溃不成军,缪拉的骑兵跟踪追击,直扑魏玛和爱尔福特。拿破仑以为他已击败了整个普军,其实他只不过粉碎了担任不伦瑞克军团侧卫的霍恩洛厄部而已。

普军因在萨尔费尔德和施莱茨受挫,现在又受到法军右翼向格拉和瑙姆堡迂回前进的威胁,普鲁士国王和不伦瑞克公爵决定经梅泽堡和哈雷退回交通线。到10月 13日夜,其主力从爱尔福特和魏玛向北行军到达耶拿以北14英里的埃卡茨贝加。再由东北的一条主要干道在柯森隘路处跨越萨勒河后再通往瑙姆堡。10月14 日清晨,普军继续通过埃卡茨贝加和奥尔施泰特向瑙姆堡撤退。进攻的前卫由施米图师和布吕歇尔的骑兵师组成。晨雾升起时,普军前卫在奥尔施泰特东北4英里的哈森豪森村附近遭遇了一支法军纵队的先头部队,随即爆发一场激战。原来,他们碰上了达武 (第三军)的前卫。当时达武根据贝尔蒂埃的命令,正从 瑙姆堡出发,先头师于上午6时在狭窄的柯森隘路未遇抵抗即顺利渡过萨勒河,2小时后抵达哈森豪森。

此时大雾弥漫,不伦瑞克军团正在北撤,普军先头部队施米图师与达武军的先头部队古丁师在此遭遇。施米图师得到了布吕歇尔骑兵师的支援,后者向法军纵队冲锋,而法军纵队则组成方阵自卫。达武赶紧将后面的两个师部署在哈森豪森和奥尔施泰特之间,战斗全面展开了。在这节骨眼上,不伦瑞克公爵赶到了,他立即派沃腾斯勒本和奥林奇亲王两个师增援施米图和布吕歇尔,这样普军便以其主力与达武一个军会战。然而,这位公爵却中弹牺牲,施米图也同时阵亡。普王到达后指挥冲锋,但普军阵脚已乱。达武把火炮架在松纳贝格山山脊上对着奥尔施泰特谷地纵射,普军增援队像刈草一样纷纷倒下。于是,普王下令退往魏玛,但这样做反而增加了混乱,因为其撤退的队伍碰上了从耶拿战场败下阵来的几千名逃兵,他们正遭到缪拉骑兵的追杀。法军一直追击到很晚才收兵。

法军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的二次大捷使普鲁士陆军作为一个战斗实体受到了致命打击。但是,拿破仑的这次成功却不像在奥斯特里茨那样是靠高明的战术机动赢得的。他在敌军近在咫尺的情况下,冒险让4个军及其近卫军拥挤不堪地从狭窄的耶拿隘道通过是很不合理的。如果敌人机警而又有胆量的话,拉纳军或许已被歼灭了,其他各军也有可能被各个击破。由于在兰德格拉芬山上,拿破仑自以为与其对阵的是普军的全部兵力,因此他对部队的这种高度集中就十分危险。他以7.5万之众的有生力量击败霍恩洛厄分批投入的4.7万人的兵力也并非什么惊人之举。比较而言,达武在奥尔施泰特所取得的成就倒是值得赞叹的,他仅以2.6万人击溃了4.5万普军,这才是一场硬仗。

由此可以看出,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普军指挥官的无能。首先在战略上,普军将左翼和后方交通线都暴露在萨勒河谷和萨克森边境之间拿破仑所实施的迂回行动之下;其次在战术上,他们忽略了扼守萨勒河在耶拿和瑙姆堡之间的各个渡口。假如普军拼死抵抗,拿破仑是很难使其营方阵渡过水深流急的萨勒河的,而且如果普军夺取并守住了柯森隘路的话,那么达武也几乎不可能到达奥尔施泰特。

法军这两次大捷的战利品是非常可观的,俘获的普军有2.5万人,野炮200门,军旗60面。此后,普军方面便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而拿破仑终于在开战3周之后,耀武扬威地进入了柏林。途中,他在波茨坦逗留了3天,从逍遥宫拿走了弗雷德里克大帝的宝剑和军功章,并将它作为战利品送给了巴黎残废军人院。

4. 建立华沙大公国

拿破仑进入柏林之后,继续挥兵追歼溃散之敌。霍恩洛厄亲王经马格德堡撤退,在普伦茨堡被缪拉截住,于10月28日率1.6万人投降。

布吕歇尔虽狡猾,但仍不敌贝尔纳多特和苏尔特经吕贝克的围追堵截,终于11月7日在波罗的海边的特拉弗朗德附近,被迫与1万名普军一起放下武器。吕贝克被法军攻陷并遭洗劫。次日,克莱斯特也率2万守军连同马格德堡要塞向内伊投降。尽管普鲁士国王早已在休战协定上签了字,但拿破仑却不予理会,照样挥兵入侵普属波兰,以便对抗俄国人。

当时,俄国人正急于为奥斯特里茨战败雪耻。他们派了两支俄军,总计9.1万人,分别由本尼格森和布克斯霍夫顿率领,开始向法军逼近。

拿破仑指挥大兵团向前推进,他于12月15日离开波森,19日在华沙建立了大本营。26日,法军与俄军遭遇,打了第一仗,其地点在普尔塔斯克。12月29日,拿破仑在写给约瑟芬的信中说:

“亲爱的,我此刻正住在一间破谷仓里,只能给你写一二句话。我已击败了俄军并缴获了30门火炮及其辎重,还俘虏了6000人,但天气坏透了,大雨下个不停,而且泥深过膝……”

这封信对于普尔塔斯克之战来说,倒是一个十分简明扼要的描叙。

拿破仑在那里一直待到月底才返回华沙过冬。

1807年元月,拿破仑率军从华沙北进。2月7日,由缪拉指挥的骑兵军和苏尔特的第四军在一个名叫普鲁希——艾劳的小镇追上了俄军。

双方在此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双方都损失惨重:法军以8万人参战,损失1.5万人;俄军以7.3万人参战,损失1.8万人。此战之后,拿破仑利用休战时机重新整编了其疲惫不堪的军队,并巩固了他在所占领的德意志北部的地位。

到了6月4日,兵力已增至10万人的本尼格森开始向法军发动攻势。

6月14日,双方在弗里德兰又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交战双方都伤亡很大。俄军参战4.6万人,损失了1万人,法军8.6万人中损失了1.2万人。但拿破仑的近卫军和维克托军的主力,除其炮兵外,都未参战。俄军还有80门大炮落入法军手中。

同时,缪拉与苏尔特和达武也将莱斯托克的普鲁士军从艾劳往北一气撵到了柯尼斯堡,并在普鲁格河左岸扎住了阵脚。普军继续撤退,缪拉又继续追击,一直追到提尔希特。

弗里德兰会战又以法军获胜告终,这次会战意义是深远的。6月19日,本尼格森请求休战,拿破仑立即接受。因为他无意也无力深入俄国腹地,那时他的交通线伸得已很远,给养已难跟上。现在除涅曼河以北的梅梅尔地区外,他已占领了整个普鲁士领土。同时,他也急于同沙皇亚历山大达成协议以先发制人,对付奥地利可能的敌对行动。6月25日,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在涅曼河中游一只设有帐篷的木筏上举行会晤。塔列朗抵达但泽,也奉召参与拟订和平条款。经过14天的谈判,拿破仑终于在7月7日与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两天之后,又与普鲁士签订了和约,月底时,拿破仑返回巴黎。根据提尔西特条约,拿破仑重建了中欧和东欧。在普俄之间,他建立了一个华沙大公国作为缓冲国,由萨克森的傀儡国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塔统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