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画传 亨德尔画传 第一章
1. 阁楼上的秘密
亨德尔生于德国中部萨克森的小城哈雷。巧合的是,他比德国另一位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早出生一个月;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二人的出生地相距很近,真可谓天生双璧、交相辉映。与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巴赫不同,亨德尔的家庭没有什么音乐氛围。他的父亲是宫廷外科医生兼理发师。据说当时的理发师普遍兼任外科医生,他们往往喜欢在门前挂上一个红蓝相间的招牌,红色表示动脉,蓝色表示静脉。现代社会,理发师和外科医生已经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职业了,但是这种红蓝相间的招牌却流传下来,现今的理发店多半都会挂一块红蓝相间的牌子。
亨德尔的父亲名叫格奥尔格·亨德尔,他本是一名药店学徒,后来老板死了,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受周围人们的尊敬,就连老板的遗孀也喜欢上了他。他们结了婚,他成了药店老板兼外科医生。这次婚姻使他有了六个孩子,可惜只有两个存活下来。
1682年,格奥尔格的妻子死了,由于职业的缘故,他得以认识桃斯特牧师34岁的女儿桃乐西亚·桃斯特。桃乐西亚是一个路德派基督徒,她对上帝极其虔诚,性情温柔,贤惠能干。1681年哈雷瘟疫流行,很多人都逃离哈雷,可是她却紧紧守护着她的家庭,一步也不肯离开。这次瘟疫把乔治的大儿子戈特弗里德带走了,却也把桃乐西亚带到了格奥尔格面前。她的贤淑品行深深地感染了格奥尔格,他斗胆向这位比他小28岁的女子求婚。1683年4月,格奥尔格和桃乐西亚举行了婚礼。第二年,他们生了第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孩子生下不久便夭折了。1685年2月23日,他们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第二天,这个孩子被抱到圣母教堂受洗。格奥尔格和妻子给这孩子取名乔治·弗里德里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亨德尔。
老来得子,格奥尔格自然把这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小亨德尔比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受到更多的宠爱和娇惯。父亲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当时的市民阶层普遍都有一种观念,认为让儿子学习法律,将来在法律界谋事,得个一官半职,这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格奥尔格自然也不例外,他希望儿子能够超越自己,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格奥尔格对儿子的前途设计得不错,怎奈亨德尔对他的期望不感兴趣。亨德尔从小就酷爱音乐,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这让格奥尔格感到忧虑。当时的欧洲都实行保护人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做一名音乐家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充其量算是个有一点特殊技艺的仆人,根本不能算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可是假若没有保护人,音乐家的生活将更惨,只能沦落到街边拉琴卖艺的地步,那简直就是乞丐了,还不如做仆人呢。为了使儿子的未来不被音乐断送掉,格奥尔格不准小亨德尔碰任何乐器。
偏偏小亨德尔喜欢音乐,父亲越严厉,他就越痴迷。趁父亲不在的时候,小亨德尔找来一架样子小巧、音调柔和的古钢琴,悄悄搬到屋顶上的阁楼里。深更半夜,当父亲睡熟的时候,他偷偷从床上爬了起来,上到阁楼去,借着月光悄悄练琴。一边练,一边在心里暗暗祷告,但愿不要把父亲吵醒!
说来也怪,格奥尔格睡得很熟,很少被儿子吵醒。
弹累了,小亨德尔再蹑手蹑脚溜下来,回到自己床上。临睡以前,他经常会想起《圣经·创世记》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以色列人的始祖雅各有一天睡觉,梦见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黎明时那人见胜不过雅各,就往雅各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就扭了。天亮后,雅各的腿果然瘸了,雅各才知道跟他摔跤的不是人,而是上帝。从此以后,他改名为“以色列”,而不再称为“雅各”。
这个故事让亨德尔疑问重重,为什么上帝摔跤还摔不过人?为什么上帝一摸雅各的大腿窝雅各就会瘸?他问母亲,母亲的回答却让他无法满意。
2. 查豪老师
亨德尔8岁那年的一天,父亲要去萨克森—威森费尔斯公爵的宫廷参加礼拜。出发前,亨德尔央求父亲把他带上,那样他就可以见到在公爵身边当差的异母哥哥了。可是任他好说歹说,父亲就是不肯带他。亨德尔不甘心,眼看父亲的马车一溜烟跑了,亨德尔就在后面一路飞跑着追了过来。格奥尔格觉得心疼,赶紧停车,把气喘吁吁的儿子抱上车来,一直带到公爵那里。
礼拜刚一结束,小亨德尔迫不及待地坐到管风琴前弹奏了起来。他熟练的技巧很快引起了公爵的注意。公爵一边饶有兴味地听着,一边不住地夸赞着。在从小教堂回去的路上,公爵向身边一位侍从打听刚刚弹琴的是谁。那个侍从恰好是亨德尔的异母哥哥,他回答说是他的弟弟乔治。公爵把亨德尔叫到身边,向他详细询问了一些他学习音乐的情况,然后郑重其事地告诉格奥尔格:这孩子是个音乐奇才,千万不要浪费了,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培养他,都是值得的!
公爵的这一建议激起了格奥尔格内心的波澜,说不定孩子学音乐和学法律并不冲突,音乐反而能给孩子的前途带来帮助呢。经过反复斟酌,格奥尔格决定采纳公爵的建议,让亨德尔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
亨德尔读初级中学时,格奥尔格把他送到他家附近一家路德派教堂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查豪手下,让他跟着查豪学习音乐。查豪的艺术造诣极高,为人也很和善友好,所有的学生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而亨德尔也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查豪把自己所知道的毫无保留都教给了他。一开始,他注重教亨德尔基本的和声原理,之后又将重点转向作曲。为了使这位学生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拥有灿烂的前途,查豪特别注重培养亨德尔在音乐方面的品位。查豪收藏了很多关于意大利和德国音乐的资料,为了让小亨德尔在演奏和思考方面进步更快,他常常布置作业,让亨德尔抄录那些大师们的乐谱。这样一来,小亨德尔忙了起来,他比这个年龄的一般孩子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的进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查豪很为他的这个学生骄傲。小亨德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哈雷周边地区的很多人都是专门为听他的演奏而来的。作为出色的管风琴大师,查豪也很高兴,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天赋过人的帮手,在他偶尔缺席的时候可以替他演奏。
而在作曲方面,亨德尔的进步也十分明显,他熟练地掌握了很多基本的作曲技巧。事实上,从9岁开始他就开始作曲了。他主要创作一些人声和乐器配合的教堂音乐,他的康塔塔(大合唱)《主啊,我是可怜的罪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亨德尔对自己的价值有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状况,他认为自己应该勇敢地去外面的世界,寻找一片可以任自己翱翔的天空。
3. 柏林之行
1696年,亨德尔离开哈雷那个温暖的家,前往柏林,此行的目的是去拜访弗雷德里克王子。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旅行,因为这次旅行使已经崭露头角的亨德尔被更多的人,特别是弗雷德里克王子所认识和承认。
弗雷德里克王子是德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观念新颖,思想进步。他讲一口漂亮的法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他都希望能够建立伟大的功业,后来他果然成为德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弗雷德里克一世。在文化艺术方面,他更是一位猾的倡导者和资助者。弗雷德里克王子的夫人索菲亚·夏洛特是汉诺威的公主,她是音乐家阿戈斯蒂诺·斯蒂芬尼的学生,擅长演奏羽管键琴。她对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也非常支持。她还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宫廷乐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阿里奥斯蒂和伯诺西尼都在这支乐队中担任作曲。
弗雷德里克王子和索菲亚公主热情地接待了亨德尔,这个早熟的11岁少年熟练地为他们演奏了羽管键琴,还为他们作曲,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能弹得这样熟练,懂得这样多,这让他们十分惊讶。
弗雷德里克王子和索菲亚公主带亨德尔看意大利歌剧,还介绍他认识了这些歌剧的作者。意大利歌剧的风格比过去所学的音乐更让亨德尔着迷。它那优美的旋律、精致的服装,使亨德尔为之倾倒,他想象着,长大以后,他也要创作歌剧!
虽然年龄小,但是亨德尔很快跟新认识的这些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大家都特别喜欢他,弗雷德里克王子和索菲亚公主都想把他留在宫廷乐队中,为他们服务,他们甚至打算送亨德尔到意大利去完成学业。意大利是歌剧艺术的圣地,歌剧于17世纪在意大利产生后,传遍欧洲各国,且为宫廷和贵族所欢迎。意大利歌剧界大师辈出,引领欧洲歌剧艺术潮流,整个世界都在注目着意大利的动向。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去意大利留学,那可是为一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亨德尔被说服了,但是想想父亲肯定不会同意,他又气馁了。弗雷德里克王子亲自写信到哈雷,想说服格奥尔格。格奥尔格比平时更加倔强,他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个计划,他辛苦一场养育这么一个儿子,是为了让他将来当律师的,而不是去给贵族当差。他来信说自己年事已高,身体虚弱,需要儿子在身边;再说,亨德尔现在还小,需要完成最基础的学业,恳求王子殿下能够格外开恩,把儿子送回到他的身边。
格奥尔格的话都说到了这个份儿上,弗雷德里克王子也没有办法,他只好让亨德尔离开柏林回哈雷。1697年2月15日,亨德尔结束了柏林之行,返回了哈雷。可惜,当他回到家时,父亲已经去世四天了,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要让儿子将来当一名律师。亨德尔又伤心又内疚,悲痛中,他写了一首诗悼念他的父亲。
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小亨德尔决定遵从父亲的遗志,做一名优秀的律师。
但是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学习。柏林之行的所见所闻已经深深地在他心上留下了烙印,并将对他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4. 哈雷大学
转眼间5年过去了,亨德尔已经成为一名健壮的青年,他高高的个子,强壮的胳膊,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由于一直坚持严格的音乐训练和创作,所以17岁的亨德尔已经是一名极富造诣的音乐家了,无论作曲还是演奏,他都表现得鹤立鸡群,尤其是在弹奏管风琴和拨弦古钢琴方面,他更是娴熟。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既有用于宫廷的,又有用于教堂的。不仅如此,亨德尔还是一个学识渊博、拉丁文功底深厚的青年。
但是父亲的遗言他没有忘记。1702年,他在哈雷大学法律学院注册,成为一名正式大学生。在当时,哈雷大学只是没有什么名气的普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有一群打架斗殴、吹牛生事的坏学生,也有一小群勤奋好学、安静虔诚的学生。当然,亨德尔和这两类学生都没有什么来往。甚至对学校的功课,他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虽然给他上课的老师是著名法学家克里斯蒂安·托马西乌斯,托马西乌斯曾在轰动一时的“女巫案”中担任辩护方律师。
亨德尔最关心的是音乐,是浪漫迷人的歌剧。学业之余,他如饥似渴地研习歌剧。为了让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够学有所用,入校只有一个月,他就去一家加尔文派大教堂求职。这家教堂比亨德尔所信的路德派严格和保守。见到亨德尔,教堂管理者有些顾虑,但是考虑到亨德尔才华超群,他们决定网开一面。因为刚刚离开的前任琴师嗜酒如命,不负责任,亨德尔比起他来不知要优秀多少倍。他们决定留用亨德尔。
很快,教堂给亨德尔下达了任命书,管风琴的演奏和维护都由亨德尔负责,每年的报酬是50塔勒。亨德尔的工作非常繁忙,他要在中学教音乐,要维护管风琴、演奏管风琴,还要作曲。
但血气方刚的亨德尔已经无法满足于这种现状了,对于未来,他有着美好的憧憬。很快,他就结交了一批音乐界的朋友,他们中既有歌唱家,又有作曲家。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识:无论是哈雷大学的学生身份,还是教堂琴师的职位,都不能让他的才华得到发挥,他应该去汉堡发展。因为汉堡是德国最开放、最进步的城市。它四面环海,是一座自由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在那里,既没有亲王,也没有统治者,汉堡市民最关心的是那座大众歌剧院,汉堡是当时唯一上演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
经过一年的深思熟虑,亨德尔决定去汉堡闯荡一番。1703年春,他既没有在大学注册,也没有跟教堂续签合同。他放弃了学业,只身来到了汉堡。
5. 马提松
汉堡以它开放的气度迎接年轻的亨德尔。
出门在外,第一重要的就是生存。关于这些,亨德尔早就考虑好了,教贵族子弟音乐,或者到管弦乐队当乐师,他都可以胜任。
到汉堡三四个月后的7月9日,亨德尔认识了一位好朋友,他就是青年音乐家约翰·马提松。马提松出身于汉堡一个富有的家庭。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精通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他还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能唱男高音,还担任乐队指挥和歌剧作曲家,他不仅能写歌剧,写诗歌,还创办了德国历史上第一家音乐杂志《音乐评论》,他还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音乐评论家、音乐记者、历史学家。
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他们经常一起划船、踏青,在音乐上,他们二人互通有无,共同提高。马提松还邀请亨德尔到家里做客。由于马提松比亨德尔年长4岁,亨德尔既把他当做老师,也把他当做自己的朋友。和马提松的结识,为亨德尔在汉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
这年8月,他们得到一个消息,附近的鲁比克正在招聘管风琴师,薪金之优厚,在德国北部首屈一指。不仅如此,鲁比克还拥有一批真正热爱音乐、理解音乐的听众。亨德尔与马提松兴冲冲同去应聘。但是跟管事者面谈后这对好朋友知难而退了,应征者必须娶上一任管风琴师的女儿为妻,现任管风琴师巴克斯太胡德就是这样得到这个职位的。虽然这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但亨德尔和马提松均无法接受,因为巴克斯太胡德的女儿长相平庸,年龄又大,对男性一点儿吸引力都没有。虽然未能得到管风琴师的职位,但亨德尔此行也没有白费,因为巴克斯太胡德的管风琴演奏技艺果真名不虚传,亨德尔得益不少。两年后,音乐家巴赫徒步从更远的地方来到鲁比克应聘,他也像亨德尔和马提松一样踏上了返回的路程。
1703年11月,马提松成为英国大使约翰·怀克的家庭教师。没多久,他就把自己的好友亨德尔介绍给了怀克大使,亨德尔也成为一名家庭教师,专门教怀克的孩子音乐。除此之外,马提松还介绍亨德尔和汉堡歌剧院的经理莱因哈德·凯泽认识,莱因哈德·凯泽是一位歌剧作曲家,他同意让亨德尔在剧院的管弦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手。
马提松提供的帮助让亨德尔感激不已,但是人无完人,马提松身上也有许多让人无法接受的缺点,他老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亨德尔是把他当成朋友和老师尊敬的,可是马提松却在无形中把自己当成了亨德尔的保护人,把亨德尔当成了自己的仆人和随从,这让亨德尔很受不了,因为他自小就从父亲那里接受了很多自由平等的观念。另外,马提松对亨德尔的卓越才华经常心怀嫉妒。这些,都使两个人的友情蒙上一层阴影。当马提松提出什么要求时,亨德尔不是故意拖延,就是直接拒绝。渐渐地,两个朋友的冲突公开化了,有时候是口角,有时候是扭打,有一次甚至发展到了广场决斗的地步。
那段时间,亨德尔想根据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事创作一部受难曲。正好那段时间马提松去荷兰旅行,亨德尔就对新结识的忘年之交波斯塔尔谈了谈自己想创作一部受难曲的想法。波斯塔尔已经垂垂老矣,他是一位律师、诗人和歌剧作家,一生写了很多歌剧。但是在晚年,他突然觉得自己一生中没有按照上帝的旨意好好生活,他把上帝给他的恩典全都浪费了,他深为自己的过去而懊悔。得知亨德尔的想法后,他很快写了一部《约翰受难曲》的清唱剧脚本,主题是劝诫人们接受基督的救赎、记住基督的恩典。看过这部受难曲的脚本后,亨德尔大为震撼。他很快写完了总谱,并于1704年年初把它搬上了舞台。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
得知亨德尔和波斯塔尔合作写清唱剧的消息,马提松甚为不满,他觉得这是背叛行为,他当即从荷兰写信对亨德尔大加批评。返回汉堡后,他又处处对亨德尔进行压制。亨德尔心高气傲,怎能忍受这些,他当即进行反击。由此,两个好朋友更加疏远,终于在一次演出后反目成仇。
那天马提松的歌剧《克娄巴特拉》上演。马提松忙上忙下,既要扮演主要角色,又要担任指挥。他上台表演的时候,指挥的角色便由亨德尔接替。当他演完自己的角色,从台上下来,又想回到指挥台上、接受观众的欢呼时,遭到了亨德尔的拒绝。马提松勃然大怒,亨德尔也不甘示弱。两个人互不相让,只好提出决斗。在当时的欧洲,决斗是男性捍卫自尊、解决私人冲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贵族中更加流行。为了自尊,这两位昔日的好友拿起了利剑。
那时的亨德尔已经长得高大威猛,脚步稳健,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而马提松自小养尊处优、不可一世,对谁都不放在眼里。
决斗进行得甚是激烈,趁亨德尔不注意,马提松抡起利剑刺向亨德尔胸前,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瞬间,奇迹发生了。亨德尔没有被刺中,马提松的剑刺中了他的衣扣,这颗小小的纽扣挽救了亨德尔的性命。
一定是上帝在暗中保佑着亨德尔,两个好朋友几乎同时丢下手里的剑,跟对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泣不成声。从此之后,亨德尔和马提松之间的芥蒂涣然冰释,两个人的友情比先前更深了。
6. 《阿尔米拉》
1704年,汉堡歌剧院的负责人德吕西克负债潜逃,身为经理的凯泽正为债务问题焦头烂额,如果能写出一部上座率高的作品,就可以把剧院从目前的危机中拯救出来。他把手中一部歌剧《阿尔米拉》的脚本交给了亨德尔。亨德尔十分激动地看完了《阿尔米拉》的脚本,一边看着,一边就听到心里响起一阵优美的音乐。他很快写出了整部歌剧的总谱。《阿尔米拉》是亨德尔生平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总谱。它使亨德尔在戏剧乐谱创作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1705年1月,《阿尔米拉》在汉堡首演,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整个演出季,《阿尔米拉》演出了20场之多。人们迅速认识了亨德尔,这位未来的歌剧明星。
然而也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由于《阿尔米拉》的脚本出自汉堡附近托尔克一位牧师之手,而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牧师都是歌剧的反对者。身为牧师,他却写歌剧脚本,这是有违教规的行为。于是,《阿尔米拉》引起了一场论战。以印刷的小册子为焦点,观点不同的两派人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连一些歌手都被卷入进来。激烈的论战甚至发展到大打出手的地步。后来,那位创作歌剧脚本的牧师由于不肯悔改,被处以当众鞭挞的刑罚,风波这才慢慢平息下去。
《阿尔米拉》的成功,使汉堡歌剧院从债务中解脱出来。只是剧院经理凯泽对亨德尔不但没有丝毫感激之情,相反,他十分嫉妒亨德尔。他又把脚本拿回去自己重新谱曲。只是嫉妒的树上结不出甜美的果子,凯泽谱的同名歌剧失败了,剧院又一次卷入债务的漩涡。为了避免因债务而入狱,凯泽这位写过一百多部歌剧曲谱、为德国民族歌剧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作曲家潜逃了。公众都一边倒地成了亨德尔的支持者。这时的亨德尔虽然只有20岁,可他的名声正处于如日中天的时期,只要愿意,他完全可以接任凯泽的位置,成为汉堡歌剧院经理。然而他放弃了这一大好机会。对于别人来说,这也许是个机会;可是对于他来说,这也许是一种束缚。他考虑得比别人更长远,也更成熟。
继《阿尔米拉》之后,亨德尔又写了两部歌剧曲谱,一部是《与血罪换来的爱情》(即《尼禄》),一部是《弗罗琳达与达夫内》。《与血罪换来的爱情》取材于古罗马历史,《弗罗琳达与达夫内》取材于古代罗马神话。比起《阿尔米拉》来,这两部歌剧都略显逊色,票房表现也很一般,然而它们都是亨德尔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剧作曲家的必经之路。
歌剧《阿尔米拉》的成功,使亨德尔和佛罗伦萨的吉安·加斯内特·梅迪奇亲王结识,他们两个人在音乐上有许多共同语言。梅迪奇亲王对亨德尔的歌剧才华给予极大的肯定,他说像亨德尔这样的天才,不应该永远待在汉堡,应该到意大利去拜师学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亨德尔很早就有去意大利的想法,只是机会一直不成熟,现在机会成熟了,他必须紧紧抓住。
1706年,《阿尔米拉》引起的论战尚未结束,论战的主要肇事者亨德尔却金蝉脱壳,悄悄离开了汉堡,留下了两箱钢琴曲和康塔塔,留下了听众,一个人去了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