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四章 豁得出去,还要收得回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办公室里,当着博士、硕士30多人,导师说:我觉得你们这批人当中可能就小周还有点儿出息。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是平常人。这里面小周最怪,做事情的方式跟常人不一样,总是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我觉得这样的人要么输得很惨,要么就应该能获得成功。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研究生阶段,周鸿祎开始逃课了。考试对他来说比较容易,他就是要找别人替他写作业。不过他逃课并不是为了去花天酒地,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受《硅谷热》的启发,他开始意识到国外译著的重要性。英语虽然不行,但他几乎把管理学院图书馆管理方面的译著都看了个遍。《高科技管理》、《高科技理论》、《 z理论》、最早版本的《追求卓越》和《寻求优势》等,他都生吞活剥看了,并将这些书里的管理理论用来分析、指导实践。

周鸿祎天天既要忙着卖卡、售后服务,又要读这么多书,就没有时间编程了,所以反病毒卡就做不下去了,因为反病毒卡不能及时升级,就跟不上病毒的变化。

而更重要的一件事,则是他看到了一个新方向:平面创意系统。说到平面创意系统,就不能不提西安交大另外一家公司:山脉。

1994年,山脉公司推出一款产品,叫平面创意系统。这个系统是给校外那些广告公司做的,可以进行照片编辑、广告制作、版面设计等。那时候广告公司基本上还没有电脑可用,靠的是剪刀、胶水、胶卷底片、报纸、杂志……

山脉公司的平面创意系统一出来就广受青睐,卖得很好。当时有个广告公司的朋友找到周鸿祎,问他能不能做同样的东西。他研究了一下,脑袋“轰”的一下被雷到了——原来这个东西有这么大的市场!对于广告公司来说,这就是鸟枪换炮的重大颠覆啊!

周鸿祎冒充广告公司的职员去山脉公司洽谈业务,听对方的讲解时又被雷到:原来这个东西就是coreldraw、photoshop软件的汉化!别人不知道,但他是知道的。原来这公司做的这个系统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改的。

周鸿祎一开始很兴奋,因为他的计算机和软件版本比广告公司的还高,唯一比不过的是:山脉的宣传材料非常棒。系统要卖给广告公司,说明书当然要很精美很完整。这给他也带来了一些冲击:宣传的重要性。他之前去卖反病毒卡都是靠嘴说的。

加上反病毒卡的项目发生了变化,他想立即启动这个新项目。原来他们做病毒卡是一种硬件思路,基本没想升级的事。一锤子买卖肯定是不长久的,因为不能跟上病毒变化。再者,反病毒卡项目团队分裂了。石晓虹还比较信任他,毕竟产品卖出去挣了点儿钱。但是另一位对他很不满,认为应该把钱分了,但周鸿祎受《硅谷热》的影响,认为那钱应该拿来扩大再生产。他拿钱买了电脑、图书,拷了很多软件,但是那位合作者对此毫无兴趣。不得已,他给那位合作者分了些钱,团队散伙了。

1994年,人们对知识产权实际上还没有多少认知。能把国外的软件汉化是非常受追捧的。如果他们能汉化,我为什么不能?周鸿祎当时也这么想。

周鸿祎做了什么?

二次创业刚开始就被挤到郑州

第一件事就是重组团队。周鸿祎把一个名叫王航的初中同学叫了来。王航是学医的,本科就要学5年,毕业的时候是1994年。另外一个叫冀凯的同学搞设计。他认为应该把电脑和美术结合在一起。加上石晓虹,4个人的小团队开始行动了。

资源编辑器没有问题,但他们缺一套字库。那套软件的汉化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字库。事实上,中国的南、北方都有很多公司在搞汉化,周鸿祎的同学李钊他们也在做。他们破解了山脉的字库后发现,山脉公司实际上连字库也是用别人的。

当时李钊也在念研究生,高周鸿祎一届。他找到李钊要那个字库,李钊说必须花钱买,3000元。他一口应下,当晚就付了钱。

1994年那会儿3000元不是小钱,普通家庭的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两三百,这相当于他们一年的花销了。不可思议的是,周鸿祎那年偶然参加了陕西一个大学生创意大赛,乱想了几个主意,竟然得了一等奖。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得了奖,估摸着可能是别人的创意更差吧。但是奖励的那台幸福250摩托车可帮了他大忙。

幸福250摩托车当时的市场价大概是5000元左右,周鸿祎把它以2500元处理掉了,自己又补了500元钱进去,拿下了那套字库。

拿到字库后,周鸿祎的团队就在学校的招待所里租了一个房间,后来又加了一个同学,几个人夜以继日地开始干活儿了。他们做了套宣传材料,给公司取了一个名字叫“信心”,因为当时公司什么都没有,就只有信心。

山脉公司当然很快就知道他们在模仿,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考虑到自己在西安没有什么关系,周鸿祎一行人杀回了河南郑州。一方面,王航、冀凯都是郑州人,周鸿祎也是在郑州长大的;另一方面,他觉得那里应该还是个空白市场。

二次创业彻底失败

回到郑州后,他们与其他几个朋友一起合作成立了“郑州信息软件公司”,专门卖平面创意系统。

实际上,很多事一旦做起来就可能走样。新加入的那几个朋友都是广告公司的老板,但他们不懂电脑。他们觉得电脑这玩意儿很神秘,周鸿祎就先培训他们。经过培训,大家都觉得这玩意儿的确挺好的,可他们不会马上买,因为当时计算机贵,软件更贵。

受山脉公司的启发,他们把扫描仪、打印机捆绑在一起,开机就自动进入了功能界面。这样一套系统根据配置不同,多则10万,少则5万。这也是参考山脉公司的价格。看着这个价格,周鸿祎自己也肉疼。

他一张反病毒卡才卖几百块钱,这得卖多少张卡才够啊!

办公司出问题再平常不过了。做着做着,这群人开始内讧,到最后朋友也做不成了。本来说好合伙的,但他们走时把电脑也抢走了。问题是他们抢了去也不会卖,最后周鸿祎请人居间调停,他们又把电脑还回来了。

内部分裂,外部市场却如铁板一块,根本撬不动。任凭他们说得口干舌燥,最后就是一无所获,一次次失败,他们的信心动摇了。明明是很有市场的产品,怎么就卖不动呢?周鸿祎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有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板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个老板跟周鸿祎差不多年纪,不懂电脑也没有销售高科技产品的经验,但是崇拜高科技,于是提议由他出资、出办公室,大家一起把这件事情干成。这算是周鸿祎的第一笔天使投资。

1994年,几万块钱加上办公场所,这投资也不算小了。可是坚持了不到半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失败了。转眼就到了1995年——在外面漂泊了这么久,周鸿祎不得不回去拿硕士学位。

受《硅谷热》里那些辍学创业成功者的影响,他对学位没有什么兴趣,但命运好像安排他必须回去。

先是石晓虹回学校了。他的导师通知了他家里人,家里人逼他回去念博士。在当时,硕博连读对一个学生来说诱惑力还是很大的,更何况他们的二次创业也失败了(反病毒卡算第一次)。

周鸿祎如果愿意接着念,他也可以硕博连读。但他当时一门心思开公司,连硕士文凭都不想要了,哪里还想回去读死书。家里人被他气得要命。要不是公司失败,他可能根本不会去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这个文凭。

决定找个平台补补课

回学校前,他们离开了投资人提供的办公室,裁员、收缩,在济南和青岛踏踏实实地卖,薄利多销,卖多少算多少。虽然现在看来,天使投资再要回去有点儿没面子,但他们最后还是把赚来的钱还给了投资人。

回到西安,周鸿祎给导师认了错,写了检查,得到了导师的谅解。

在办公室里,当着博士、硕士30多人,导师说:我觉得你们这批人当中可能就小周有点儿出息。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是平常人。这里面小周最怪,做事情的方式跟常人不一样,总是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我觉得这样的人要么输得很惨,要么就应该能获得成功。

导师的话在场的学生都很不乐意听,周鸿祎也很惭愧,惭愧的不是导师对他的评语,而是导师对他的宽容,“病毒门”后如此,现在也如此。

回到学校已经是1995年的春节了。周鸿祎大年初二就回了学校。一方面是因为他欠了一屁股债。出去折腾了一年,把原来做反病毒卡赚的钱都赔进去不算,甚至变成了“负翁”,前后两次与人合伙都以失败告终,不欢而散,那感觉真是令人沮丧至极。

痛定思痛,周鸿祎回学校后正在赶论文,很凑巧又碰到了李钊。李钊当时已经毕业了,是回学校看女朋友的,他女朋友与周鸿祎是同学。有一^天早上两人碰到了,李钊告诉他自己去了北大方正王选那里,给他讲了北大方正的情况。北大方正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比联想、四通还要牛,在学生中很受推崇。毕竟,大家用的照排系统、wps汉卡和常见的打字系统都是方正的。

北大方正当时还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在社会上也很有名气。李钊说方正不错,很自由,可以写软件,能学到东西,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周鸿祎的性格会不适合,因为那里的人不能乱说乱动。

其实周鸿祎也参加了很多招聘和面试,当时有一家深圳的公司愿意要他。广东有一家银行也想要他,因为他的简历很不错,得过很多奖。

最后促使他去方正的原因,一是二次创业虽然惨败了,但是他的理想没变。经历过惨败的人知道应该去学习了。二是当年他跟晓军电脑接触过,晓军电脑也做汉卡。当时那么多汉卡,为什么方正的wps汉卡做得最成功?很多人觉得是因为求伯君牛,但周鸿祎有另外的看法:他觉得是求伯君找对了平台。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李钊当年就破解了求伯君的汉卡。求伯君的汉卡固然不错,但是因为他投奔了方正,而方正做激光照排系统在印刷系统很有名气,在全国还有那么多分公司,他才能成功。

既然求伯君能到方正去,周鸿祎为什么不能也借助这个平台获得成功呢?不久,方正即将迎来一个不同寻常的员工。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教训一:做产品和做公司差别太大了

如果当时他们扎扎实实在河南深耕细作,实现盈利是没问题的。可他们犯了两个错误,结果就不同了。

第一个原因,是这套平面创意系统还没做好,就出现了新的想法。那年暑假,周鸿祎找了几个师弟把其他软件汉化了,什么家庭装修,给装修公司做效果图,实际上就不专注。

同时,那个投资的朋友为了把郑州市场做好,在报纸上狂打广告,还以3000元的高薪招销售人员,公司迅速膨胀到了五六十人。可是这些高薪招来的销售人员并没经过什么培训,进行简单分组后就被派往青岛、济南各地。

如此浮躁显然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在做反病毒卡时虽然有很多教训,但周鸿祎当时只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是合作伙伴的问题。在郑州一开始与社会上的广告公司合作就经历了波折,他没意识到自己真正存在的问题:书生气。

跟同学比起来,周鸿祎有些江湖气,但跟真正江湖中的那些公司比,他还只是一介书生。这书生气在后来跟投资人的合作中再度浮出。人家让他们搬过去,他们一想能省办公室的钱,也就喜滋滋搬过去了,但实际上却被控制了。他们免费用了人家一个月办公室,代价却是白赔了一台电脑和一套系统。

第二个原因,公司员工缺乏合力,各地销售打不开,周鸿祎和另外一个合伙人不得不亲赴各地。他们当时没有找代理商,全是自己卖。他们住廉价招待所,跑广告公司,跑报社,这几十号人人吃马喂地慢慢就失控了。

留在郑州的研发人员刚开始不懂,但后来发现老板干的不就是汉化的photoshop、coreldraw吗?他们自己也可以汉化。后来他们甚至不汉化,直接从公司拷走软件,改个名字就在外头悄悄卖了。

公司内部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各地的销售人员也背叛了。投资人之前许诺的所谓3000元高薪其实是忽悠他们的,实际底薪很低,也就600元左右,其他的全靠提成。员工进了公司才发现被骗了,人心自然浮动,队伍当然就不好带了,就散了。

再者,公司本来做的、卖的就是盗版。销售人员就和总部的研发人员合起来,私下里卖,卖得比公司价格更便宜。后来,那几个人一分工,干脆从北京配装系统,不挣公司的钱了。

如此一来,投资人那十来万块钱哪禁得住折腾。一方面内部人革命;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山脉公司当时也派了人到郑州来做销售。来的是个女孩子,不懂技术,但是她踏踏实实一家一家谈,最后把郑州市场给拿下了。

教训二:你能投机,别人就能取巧

那是周鸿祎比较灰暗的时期,一个人在无锡和济南之间来回跑,这里要技术支持,那里要收拾烂摊子,其间他认识了一些朋友。他在江西南昌待了很长时间,接触了很多做广告公司的人。.但印象最深的是在山东。公司的内鬼和几个山东人一起合伙做黑单,周鸿祎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经历了这些事,周鸿祎发誓以后再也不能投机取巧了。投机取巧看似聪明,但他此时已明白一个道理:你能投机,别人就能取巧,如果一点儿技术壁垒都没有,做什么都是无法长久的。

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无意中却带来一个结果:郑州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公司,后来发现不好赚钱又纷纷成立“输出中心”。这些公司做平面印刷、接设计,买了一些高档的扫描仪扫描图片,帮人分色。后来因为投资太密集了,这些输出中心没有几个做得很成功的,倒是培养了一批人。

这么乱七八糟地折腾了有一年,周鸿祎发现,现实与《硅谷热》里描写的情况相去甚远,心想再这样做下去,自己只怕有一天会变成一个混混儿,好点儿也就是个个体户,每天做着投机取巧的事,与自己当初的理想完全不是一回事。

思来想去,周鸿祎决定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去看看正规的大企业是怎么做产品和管理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